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

合集下载

海尔集团发展史

海尔集团发展史

“海尔集团”的发展史一、海尔集团初始成立中国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

(一)、集团前身海尔集团总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

其前身是隶属于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1984年,该厂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48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额1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00元,出口为零。

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前身是1955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随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过渡为合作工厂——青岛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

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后跨入家电行业。

1979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

为此,在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

1979-1983年,青岛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白鹤”牌洗衣机5.8万多台。

1983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

此时企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传统、盲目、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

1983年10月,根据部、省、市的指示精神,青岛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内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

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的批准,企业正式启用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名称。

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之上,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冰箱制造技术合同。

合同于1984年9月12日生效,青岛电冰箱总厂成为由轻工部批准的我国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

1984年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有近100家,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部优”“省优”产品,竞争十分激烈。

海尔集团近年发展历程

海尔集团近年发展历程

海尔集团近年发展历程
海尔集团自2002年起,经历了艰苦的转型和持续的创新,在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该集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家电制造商角色,而是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家居生态企业。

在2013年,海尔集团推出了“互联网+”的战略,加速了其数字化转型步伐。

随后,该集团积极开展全球布局,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整合和扩充。

特别是2016年,海尔集团成功收购了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适应智能家居领域的发展趋势,海尔集团还构建了全面的生态系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该集团结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智能家电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智能家居的全面升级。

除了市场布局和技术创新,海尔集团还注重品牌建设。

该集团以“创变、领先、长青”为核心价值观,通过不断创新、持续学习和引领行业的方式,逐渐树立起了国际知名品牌形象。

近年来,海尔集团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9年,该集团连续第11年成为中国出口冰箱、洗衣机、厨电和空调的领军企业,并连续第12年成为全球生活家电市场的领导者。

同时,海尔集团积极参与全球智能家居标准制定,并推动国际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

未来,海尔集团将继续保持创新、拓展海外市场,并进一步完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该集团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出更加智能、便捷的产品和服务,助力用户实现美好生活。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腾飞①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以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根据公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当前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了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4年营业额200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海尔的成就成为中国公司成功的一个典范。

海尔从产生到发展一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

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

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专心从事自己的擅长领域,专攻取得了最后的优势。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多元化的发展阶段(1991—1998)。

别的企业搞“独生子”,而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了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国际化的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

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开创中国自己的品牌。

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其优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

使得海尔快速的适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第四阶段是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2012)。

海尔整合全球的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

这一阶段,海尔探索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创建全球性的品牌赢得自身的名气,扩大自己在世界市场的占有额,逐步实现海尔的目标。

最后一个阶段是网络化战略阶段(2012年至今)。

海尔创客平台以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作为驱动机制,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新让员工成为开放创新平台上的创业者,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

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

全球市场布局和竞争优势
全球市场布局
海尔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覆盖了亚洲、欧洲 、北美等主要市场。
竞争优势
海尔集团在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拥有 众多专利技术和创新成果。
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和贡献
产业升级
海尔集团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家电产业的升级,推动了全球家电产业向高端化、智 能化方向发展。
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 法规,积极履行企 业社会责任。
热心公益事业,积 极参与慈善活动, 回馈社会。
关注环保和可持续 发展,积极推广绿 色发展理念。
国际化战略和本土化运营的结合
坚持国际化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形成全球化运营 体系。
注重本土化运营,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文化, 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环保和社会责任
海尔集团将积极履行环保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和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员工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树立企 业良好形象。
拓展绿色产品市场
海尔集团将加大绿色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绿色 产品在市场上的应用,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加强企业合作
04
海尔集团的社会责任和影响
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影响
绿色生产
海尔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绿色生产,采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 模式,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环境标志认证
海尔集团的产品通过了国际和国内的环境标志认证,如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中国的环境标志认证。
环保宣传和教育
海尔集团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开展环保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和 社会的环保意识。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开拓一个空荡的市场,主要是把自己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经受更多的考验。

2.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一路纵队开拓国际市场4.网上销售—零距离销售—人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海尔国际化的步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只不过海尔当时采取的策略是大量向海外出口产品,达到提高海尔知名度的目的。

并且采用的是“先难后易”的战略,即首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名牌地位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

当海尔产品在当地的销量达到当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时,则开始在当地建立工厂。

所以从1998年开始,海尔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

海尔国际化所采取的策略是在美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当地建厂,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工人都招用当地人,并提出了“三位一体”和“三融一创” 的本土化策略。

同时,海尔还直接在全球各地推出“海尔(Haier)”统一的自有品牌,这也是海尔集团在实施国际化战略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目标。

这样既实现了海尔创世界级名牌的目标,又有效规避了反倾销、技术壁垒等风险和麻烦。

海尔这种国际化的思路,拿张瑞敏的话说,就是“首先要让当地消费者认识有这么一个品牌,然后再进一步通过质量、产品创新、当地设厂,让他们认知海尔,了解到我们产品的内涵” 。

目前的海尔,在全球已拥有设计中心18个,贸易中心56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职工总数约30000人,其中海外员工达3000人。

海尔集团正在逐步建立起国际化企业的发展框架。

海尔的国际化在国人看来,似乎是一帆风顺:从1998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海尔在全球已拥有设计中心18个,贸易中心56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

然而这些数字并不能说明海尔的国际化就没有遇到风险和困难。

在2002年和2003年,由《中国税务》杂志社独家发布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上,号称营业额全国最大(2003年达806亿元)的海尔无论百强还是十强都榜上无名。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一、公司背景海尔集团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总部位于中国青岛。

公司成立于1984年,由张瑞敏先生创办,起初是一家小型厂房,专注于生产冰箱。

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尔逐渐成长为一家拥有全球化业务的大型企业,产品涵盖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以及智能家居、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

二、发展历程1. 初期发展(1984年-1990年)1984年,张瑞敏先生创办了青岛海尔冰箱厂,开始了海尔的发展历程。

在初期阶段,海尔专注于冰箱的生产,并以高质量和创新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公司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 国内市场扩张(1990年-2000年)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开始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

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如洗衣机、空调等,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海尔通过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份额,并取得了可观的销售业绩。

3. 国际化发展(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海尔开始了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公司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的机会,先后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设立了子公司和生产基地。

海尔通过收购和合作,不断扩大海外业务规模,并逐步建立了全球化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如今,海尔已成为全球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创新与转型(近年来)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家电产品,如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满足了消费者对智能化生活的需求。

海尔还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推出了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智能的家居体验。

三、发展成就1. 品牌影响力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代表企业之一,拥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

公司多次荣获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世界品牌500强等荣誉称号,海尔品牌已成为国内外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之一。

2. 技术创新海尔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在家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公司拥有大量的专利技术,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

海尔发展历程

海尔发展历程

P: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
(海尔出口创牌,海外建立“三 位一体”的 本土化模式)
R全球化、网络化战略的实施(从传
统制造家电产品向互联网发展的 企业转型)
小组观点:
• 国际市场营销的形成即是企业管理定位由种族中心往多重中心继而 向区域与全球中心的过渡,其中多重中心是关键。
1、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 就干第一
• 海尔专心致志做冰箱,在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企业文化方面有了 可以移植的模式。
相关事件:1985年,一位用户来信反映海尔 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 让员工用大锤亲自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砸醒了员工的质量意识。
战略实施分析
5、网络化战略发展阶段(2012年—2019年):网络化的市场, 网络化的企业
• 海尔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致 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企业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而是变成网 络互联中的节点,互联互通各种资源,打造共创共赢新平台,实现攸关 各方的共赢增值。
•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而新模式的基础和运行 则体现在网络化上,市场和企业更多地呈现出网络化特征。在海尔看来, 网络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企业无边界、管 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即大规模定制,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 配送。
• 时代机遇: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 一般企业做法: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质量 • 海尔创新做法: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 • 海尔管理创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2、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海尔文化激活 “休克鱼”
• 海尔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从只干冰箱一种产品发展到多元化,包括洗衣机、 空调、热水器等。 那时,舆论称“海尔走上了不规则之路”,行业也认为企业要做专业化,而不 是“百货商场”,而海尔则认为“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海尔冰箱已做到第一, 在管理、企业文化方面有了可移植的模式。另外,不管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本质在于有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同时海尔开始实行OEC(Overall EveryControl and Clear)管理法,即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 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一管理法也成为海尔创新的基石。

海尔集团论文总结范文

海尔集团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本文以海尔集团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程、多元化经营战略、内部控制与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

通过对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总结,旨在为我国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海尔集团,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自1984年创立以来,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知名的家电品牌。

本文从发展历程、多元化经营战略、内部控制与成本控制等方面对海尔集团进行总结分析。

二、海尔集团发展历程1.初创阶段(1984-1991年):海尔集团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起步,经过艰苦创业,成功转型为家电企业。

2.发展阶段(1992-2000年):海尔集团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家电市场的领军企业。

3.国际化阶段(2001年至今):海尔集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了全球化布局,成为全球知名的家电品牌。

三、海尔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1.根据企业能力控制多元化的节奏:海尔集团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根据自身能力控制多元化节奏,确保各业务板块协调发展。

2.根据行业相关程度进入新行业:海尔集团在进入新行业时,注重选择与现有业务相关度较高的行业,降低进入门槛。

3.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海尔集团根据不同行业和市场需求,采取合资、收购、自建等多种进入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

四、海尔集团内部控制与成本控制1.内部控制:海尔集团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财务控制、采购控制、生产控制等,确保企业运营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2.成本控制:海尔集团通过集中采购、联合采购、第三方采购、全球采购等手段,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加强对生产环节材料消耗的控制,降低生产成本。

五、结论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其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海尔集团应继续坚持多元化经营战略,加强内部控制与成本控制,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我国其他企业而言,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海尔发展史

海尔发展史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年—1991年)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1998年)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1998年—2005年)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1998年—2005年)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海尔集团前身为青岛电冰箱总厂,这个名称启用于一九八四年二月。

19 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

张瑞敏是到农村大队借钱,才使全厂工人过了一个年。

85年12月的一天,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

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功能,但外观有划痕。

他让全厂职工轮流参观后当众宣布:由生产这批产品的直接责任人亲手砸毁这些冰箱。

当时一台冰箱800多元钱,而职工每月平均工资只有40元,一台冰箱几乎等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

很多职工在砸毁冰箱时都流下了眼泪,平时浪费了多少产品,没有人去心痛;但亲手砸毁冰箱时,感受到这是一笔很大的损失,痛心疾首。

产品质量是当今市场竞争的焦点和根本手段,是企业的生命,是产品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胜的一个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1985年、琴岛——利勃海尔牌、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投放市场,很快便以高技术,高质量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1987年,海尔被全国48家大型商场联合推举为最受消费者欢迎产品电冰箱类第一名。

海尔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1988年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国优金牌,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头地位。

1990年青岛电冰箱总厂获国家质量管理奖。

童年海尔在家电行业第一家通过ISO9001国际认证和美国UL认证、德国VDE认证、加拿大CSA认证等10余项认证,被公认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张瑞敏率员工挥锤砸冰箱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一、创立与初期发展阶段(1984年-1990年)海尔集团是一家中国家电制造商和品牌,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青岛。

创始人是张瑞敏先生,他在创立海尔之前曾在青岛冰箱厂工作。

海尔最初是一家小型冰箱生产厂家,拥有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

在创立初期,海尔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张瑞敏先生坚持以质量为导向,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

他还注重市场营销,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提高售后服务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二、市场扩张与国际化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在1990年代,海尔开始追求市场扩张和国际化发展。

他们通过与国外企业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海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将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1997年,海尔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这一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海尔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

三、品牌建设与多元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海尔开始着重进行品牌建设和多元化发展。

他们将“创新、品质、服务”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以“世界品牌、中国企业”为目标。

海尔积极投入研发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设计和高品质的产品,如智能家电、空调、洗衣机和电视等。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还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此外,海尔还通过收购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他们进军金融、房地产、医疗器械等领域,逐步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产业集团。

四、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化战略(至今)海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他们致力于推动绿色制造和环保技术的应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海尔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责任,并推动员工的个人发展和幸福感。

在全球化方面,海尔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投入和拓展。

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开展跨国合作和交流。

海尔的产品现已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尔发展1984至今27年发展史大事记数据资料

海尔发展1984至今27年发展史大事记数据资料

海尔发展第一阶段——创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1984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的上级主管部门派了年仅35岁的副经理张瑞敏前来担任厂长,当时青岛电冰箱总厂亏空了147万元人民币,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当时市场上国产冰箱已有100多个牌号,但并没有“名牌”冰箱,因此海尔提出了“名牌战略”的口号。

营业额:1984年348万元1985年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集团(Liebherr-Haushaltsgerate)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

同年,海尔发生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当时海尔提出一个价值观:“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现在看来这已没什么意义,但当时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价值观,因为当时是供不应求的时代,所有的产品都要排队来购买,何必还要把质量做到极致呢?但海尔当时想到了,因为海尔要做世界一流的产品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砸冰箱就是为了支持这个价值观。

事情源自一位用户来信抱怨说自己攒了多年钱才买的冰箱上有道划痕。

张瑞敏由此查出了仓库里有76台冰箱有类似问题。

员工希望将这些有瑕疵的冰箱作为福利降价卖给员工。

但张瑞敏的决定却是:砸了!海尔自此给大众留下高科技并且高质量的印象。

名牌战略初见成效。

营业额:0.18亿元1986年营业额:0.8亿元1987年营业额:1.4亿元1988年营业额:2.7亿元1988-90年兼并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

1989年营业额:4.1亿元 6月市场出现寒流,而海尔冰箱不但没有降价,反而提价12%,仍然被抢购。

海尔以它的高质量和服务赢得了市场。

88年到89年间是电冰箱市场疲软期,很多企业产品不好卖,因为当时供求已达到平衡。

所以产品质量成了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开始抓产品质量,但是海尔又提升了一步: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这种狭义的质量提升到一种广义的质量,延升到服务。

其实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是完整的质量,要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

海尔当时在全国第一家提出了星级服务,包括后来的无搬运服务,在全国建了几十个电话服务中心。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海尔集团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

自1979年成立以来,海尔集团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资本运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将探讨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其资本运营策略的关键因素,旨在分析海尔集团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1.1 初创时期海尔集团成立于1979年,当时是一家小型冰箱厂,仅有40余名员工。

在中国家电行业起步阶段,海尔集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市场不确定性。

然而,海尔集团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市场拓展,迅速崭露头角。

1.2 战略转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海尔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转型。

首先,海尔集团调整了产品结构,从单一的冰箱生产扩展到涵盖了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多个家电领域,实现产品线的全面覆盖。

其次,海尔集团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通过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最后,海尔集团加强了研发能力,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如智能家电和互联网家电,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1.3 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国家电市场的日益饱和,海尔集团开始寻求国际市场的发展机会。

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和收购,海尔集团逐渐拓展了其国际业务版图。

如收购了美国家电巨头GE的家电业务和意大利品牌Candy,使得海尔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二、海尔集团的资本运营策略2.1 多元化发展海尔集团在资本运营中积极追求多元化发展。

通过投资并购其他企业,海尔集团实现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以海尔金融为例,海尔集团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金融服务,实现了金融和家电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海尔集团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2.2 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合作海尔集团积极开放与合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

通过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海尔集团实现了资本的有效运作和利润的最大化。

另外,海尔集团还与国内外的投资机构和私募基金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资源。

海尔公司的发展历程

海尔公司的发展历程

一。 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
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 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年蝉联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名牌战略 发展阶段
多元 化战 略阶 段
国际化战 略发展阶 段
全球 化品 牌战 略发 展阶 段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 (1984年——1991年)
1984年
第一条四星 级冰箱生产 线 发现质 量隐患 砸冰箱
1987年
国际招标 中标,获 得社会各 界关注
1991年
全国冰箱评比, 中国冰箱史上 的第一枚金牌 成立海尔集团, 进入多元化发 展阶段
1985年
1988年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
(1991年—1998年)
海尔公司的发展历程
Contents
公司简介及成立背景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
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 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
公司简介
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 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 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
(2005年—2012年)
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海外上市,经 销商代表买断当地经营权。(2006 年)
家电市场的品牌占有率提升7.8%, 第三次蝉联全球第一。(2011年)
创造顾客的 商业模式就 是“人单合 一双赢”模 式。(2010 年)
奥运 “一枚 金牌, 希望小 学”计 划,全 球唯一 的白色 家电赞001 认证,成为中 国家电行业第 一家通过此项 认证的厂家。
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 挂牌上市。
红星电器 有限公司 整体规划 海尔集团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家电品牌之一。

自成立以来,海尔始终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家电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迅速成长为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

1984年,海尔集团在中国青岛成立,最初只有一家小型厂房和有限的生产线。

然而,凭借着创始人张瑞敏的智慧和勇气,海尔很快就开始了快速的发展。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海尔主要生产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尔逐渐扩大了产品线,开始生产空调、电视、微波炉等多种家电产品。

海尔的产品以其高品质和可靠性而闻名,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

海尔不仅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成功,还迅速进军国际市场,成为了全球家电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海尔注重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

公司设立了研发中心,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海尔团队。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海尔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海尔还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海尔的品牌形象以“创新、品质、服务”为核心,深受消费者的认可。

除了产品和品牌建设,海尔还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海尔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员工的发展和培养。

公司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海尔的企业文化也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上,公司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回馈社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海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海尔通过收购和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提升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海尔也积极转型升级。

公司推动智能家居的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将家电产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为消费者提供更智能、便捷的家居体验。

总的来说,海尔集团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发展,从一个小厂房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家电制造商。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腾飞①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以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根据公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当前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了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4年营业额200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海尔的成就成为中国公司成功的一个典范。

海尔从产生到发展一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

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

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专心从事自己的擅长领域,专攻取得了最后的优势。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多元化的发展阶段(1991—1998)。

别的企业搞“独生子”,而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了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国际化的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

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开创中国自己的品牌。

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其优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

使得海尔快速的适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第四阶段是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2012)。

海尔整合全球的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

这一阶段,海尔探索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创建全球性的品牌赢得自身的名气,扩大自己在世界市场的占有额,逐步实现海尔的目标。

最后一个阶段是网络化战略阶段(2012年至今)。

海尔创客平台以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作为驱动机制,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新让员工成为开放创新平台上的创业者,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海尔历史

海尔历史

尔牌系列彩电。

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化生产运营中,无形资产管理及企业的培养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使海尔的产品种类迅速提高,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

海尔集团资本运营的模式就是"吃休克鱼",兼并一个企业时主要考虑兼并之后能否带来效益,而不以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依据,为了休克鱼的复苏,有时需要付出资金,但如果可以很快在一个领域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就值得做。

兼并红星电器公司时,它亏损了近2亿元,但比起重新建厂还是很划算,而且红星的设备、销售网络还比较完善,这样只要把经营管理抓好,整个企业很快就能上去。

当时,海尔派去的第一个部门,不是财务,不是科研,而是海尔企业文化中心。

他们深入红星员工,耐心讲述"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讲述OEC管理的深刻内涵,这就是海尔企业文化,其精髓就是"先造人才,再造名牌","造物先造人",正是用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海尔由此创造了中国大企业集团资本运营里程上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海尔的成功之处海尔集团在十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及企业兼并重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1、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

海尔公司是1993年通过冰箱股票上市才进入到资本市场的,进入资本市场后,我们深深感到进入这一领域,其目的不应简单地为了筹集资金,而应通过改制使企业的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公司整个资产的保值、增值、使股民的利益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我们成功之处在于有成功的企业文化和成熟的可扩大推广的海尔管理模式。

海尔通过向被兼并企业注入海尔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思想,把海尔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以及"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灌输到每个员工心里,使整个企业的精神风貌有一个质的飞跃,使企业形成一种凝聚力。

海尔发展历程

海尔发展历程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现在海尔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职工2万多人。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并实现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干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的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

目前,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海尔发展的目标是本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

1998年3月25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登上哈佛大学讲坛,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写进哈佛大学教材,标志着海尔真正走向了世界。

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

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以《中国海尔的威力》为题对海尔集团所取得的业绩进行大篇幅报道。

在'99《财富》论坛上海年会上海尔集团张瑞敏总裁将作为唯一一名中国家电企业家与会并发表演讲。

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海尔总裁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这是中国企业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最高声誉。

海尔发展简史

海尔发展简史

海尔集团发展史海尔集团(Haier)是中国大陆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综合家电厂商之一。

创立于1984年,22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在中国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3%,海外销售营收28亿美元。

海尔的前身是位于青岛市的青岛电冰箱总厂,这家工厂当时已经亏损人民币一百四十七万元,濒临破产的命运,当时的厂长,也就是现任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第一次走进工厂,触目所及竟然是满工厂臭气薰人的大小便,工人四处闲晃、无所事事,还有三五成群的工人拆下窗框烧火取暖。

张瑞敏上任后第一道命令就是「不准在工厂内大小便」,自这道命令开始,张瑞敏展开打造中国最大家电企业的漫长道路。

一接手青岛电冰箱厂,就将库存的电冰箱全部检查一遍,挑出七十六台有瑕疵的电冰箱,接著将这些电冰箱搬到工厂广场上,要求生产这些电冰箱的工人在全体员工面前抡起大槌敲坏自己生产的成品。

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约合一名普通工人二个月的薪水,工人亲手敲毁自己的血汗结晶,不禁泪流满面,也打下海尔坚持品质的基础。

海尔集团坚持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以自创品牌的方式进军国际市场,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路、制造网路、行销与服务网路。

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国外2个,分别位于美国和巴基斯坦;国内8个,其中5个在青岛,合肥、大连、武汉各有一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行销网点58800个;在海外市场,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

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专门开发适合当地消费者的家电产品,海外工厂全线运营。

【海尔集团发展历程】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一、公司简介海尔集团是中国率先的家电创造商和全球知名的白色家电品牌之一。

公司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青岛市。

海尔以创新、品质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智能化的家电产品和解决方案。

二、早期发展海尔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青岛冰箱厂成立,成为海尔的前身。

在成立初期,海尔主要生产冰箱产品,并逐渐扩大了产品线,包括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

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海尔开始向国际市场扩张,逐步进军海外市场。

三、国际化战略海尔在1997年实施了一项重大决策,即推行全球品牌战略。

公司开始通过收购和合资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加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截至目前,海尔已经在全球拥有100多个子公司和15个研发中心,产品销售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创新驱动海尔向来以来都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公司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具有颠覆性技术和创新设计的产品。

例如,海尔率先推出了智能家电产品,如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引领了家电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五、品质管理海尔向来坚持以品质为生命的理念,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品质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流程,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和消费者的需求。

海尔的品质管理体系获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六、可持续发展海尔向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

公司积极推动绿色创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海尔还积极参预公益事业,推动教育、环境保护和扶贫等社会责任项目。

七、国际认可和荣誉海尔的发展历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公司连续多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并多次荣获国际大奖,如德国红点设计奖、美国艾美奖等。

这些荣誉证明了海尔在创新、品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卓越表现。

八、未来展望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将继续致力于创新和品质提升,推动智能家电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如果你是张瑞敏,你认为海尔下一步应该重点发展什么产业?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青岛冰箱厂是于1984年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

1991年12月份,以青岛电冰箱厂为核心企业,以空调器厂、冷柜厂为紧密层企业,经过改制,组建了海尔集团公司。

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海尔集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

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资本扩张,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股权融资,发行海尔冰箱股票,募集社会资金;二是以无形资产兼并有形资产,进行兼并重组,实现高效率的规模扩张。

从青岛电冰箱总厂发展到现在,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管理的深化,海尔集团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1988-1990年)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

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勃海尔合资,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第二阶段(1991-1994年)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电冰箱总厂1991年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冷柜厂,通过投入资金,狠抓企业管理和海尔文化,依托海尔的品牌和服务网络,经济效益得到了可喜的提高,92年到96年,冷柜、空调的产量分别提高了4倍14倍。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此阶段的兼并方式主要是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管理体系移值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物质。

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是海尔集团兼并原青岛红星电器公司。

97年5月兼并后的洗衣机公司以品牌作为投资控股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组建了顺德海尔电器公司,并在两个月之内恢复生产,创造出了让"可怕"的顺德人都连称可怕的海尔速度;97年9月又与杭州西湖公司合作,利用海尔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投入一分钱,控股组建了杭州海尔电器公司,研制开发出海尔牌系列彩电。

多元化多年来海尔专著于自己原有产品的相关行业,走上了一条多元化、但相对专业化的道路。

张瑞敏总裁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有一套空房子,找希望海尔能提供所有的电器产品”。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主要产品有电冰箱、电冰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彩电、小家电、整体厨房和卫生间等42大门类、8600余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

作为一家大公司,海尔发展的战略是新产品以不同的方式和老的产品相关。

从1992年以青岛电冰箱总厂为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厂,组建海尔集团公司,经营电冰柜、空调器;到1995年收购名列全国三大洗衣机厂的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地进入洗衣机行业;1997年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合资组建杭州海尔电器,生产彩电、VCD等产品,到此,海尔集团几乎涉足了全部的家电行业,产品属于一个产业链。

近几年海尔推出整体厨房、整体卫生间产品,进入家居设备行业和知识产业,因为家居设备行业与家电行业存在着相关性,首先在技术方面可以利用家电行业技术,其次在市场方面也可以利用家电业的销售网络。

海尔进入知识产业与家电、家居行业也存在着垂直相关性,知识产业研究的新技术、新产品将直接转给海尔使用。

海尔还涉猎了医药行业,但毕竟只占其产品种类的一小部分。

从单纯规模经济向以范围经济主导的复合结构转化规模经济是一种随资本(资源)投入的增多而增大效益的经济;范围经济则是一种随其某一(几)种功能投入(使用)的增多(应用的扩大)而增大效益的经济。

以“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为战略方针的海尔,正是在成功地走着通过使用其功能(品牌等等)投入(使用)的增多(应用范围的扩大)而增大效益的经济路子。

当然,这也不是说海尔完全放弃了规模经济的生产方法。

从总体上说,海尔的生产方法是一种以范围经济为主导的包涵规模经济在内的复合型结构。

这些年来,海尔是如何走范围经济之路的?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1)越出产品樊篱的功能集约与范围扩大,即通常说的相关多元化。

企业在其原主打产品冰箱规格、型号、品种不断扩大、增多的同时,凭借品牌优势,将生产的范围扩大至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等白色家电。

(2)越出产业樊篱的跨产业的功能集约与范围扩大,即通常说的非相关多元化。

企业凭借品牌与销售、服务功能优势,打入黑色家电,以至生产机器人等,已或深或浅地深入信息工业化的过渡性经济形态之中了。

(3)越出硬件功能樊篱,集中表现为企业文化的功能集约与范围扩大。

企业不仅凭借一般管理乃至品牌形成的优势,而且主要以企业文化(当然包括整个管理模块等等)推进集约化的形成。

兼并红星不投入一分钱,只派去3个人,激活了这一“休克鱼”。

(4)越出产品经营樊篱,以企业综合功能在兼并领域实施功能集约与范围扩大。

(5)越出企业国内经营樊篱,实施国际化运作的功能集约与范围扩大。

这是海尔凭借其初试3个1/3经营形式取得的经验而推出的一个大战略。

按照张瑞敏的设计,3个1/3是指: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国外生产,国外销售。

多元化发展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和获得范围经济。

但是其前提是要以核心能力为基础,多元化经营才能发挥出这两大优势。

特别是核心能力可以成为多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纽带,使企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益的多元化发展。

海尔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

1992年,海尔由单一生产冰箱,进入冰柜和空调行业。

1995年7月,海尔大规模进入洗衣机行业,并把原来在电冰箱行业建立起来的企业能力扩展到整个制冷家电行业。

在此基础上,海尔进入热水器、洗碗机及小家电等行业,至此其经营领域覆盖几乎全部的白色家电产品。

1997年7月海尔进入黑色家电行业,生产彩电、VCD、传真机、电话等产品。

同时,海尔还向市场推出整体厨房、卫生间产品,进入家居设备行业,而且还进入生物制药行业。

海尔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的多元化扩展和获得的范围经济都是基于其十多年累积的核心能力,即在品牌、技术、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形成独具优势的能力。

从产业地位看家电行业发展前景在目前已公布年报的600余家上市公司中,家电类公司已出现十多家,年报显示,家电类上市公司2000年的业绩已普遍今不如昔,该行业的整体利润开始走向稀薄甚至出现亏损。

我们下面从供给和消费的角度对家电行业的产业地位做一下具体分析。

一、家电行业过早走向成熟80年代家电工业作为我国新兴工业的代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家电行业逐渐走向成熟。

各主要家电产品的产销规模虽仍有所扩大,但其增长速度明显趋于平缓,目前,我国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年生产能力均为当前市场需求水平的二倍左右。

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家电市场由卖方市场已转为买方市场,供求格局出现变化,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增长速度放慢、生产能力过剩、产业利润下降这些产业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化的主要特征在中国的家电行业均已出现。

二、家用电器生产过剩的原因中国家用电器行业之所以表现为过早成熟,既是消费者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必然趋势,也是家电产业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的催生结果。

一旦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供求平衡必然要被打破,而传统产品的增长必将受到限制。

从供给的角度看,家用电器技术基本趋于成熟,属于典型的组装工业性质。

技术的易于获得性和零配件的丰富资源,使该行业进入壁垒较低。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和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的刺激下,大量资金涌入家电制造行业,使我国家电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大。

家用电器行业虽然进入壁垒较低,但是由于家用电器生产设备的专业性强,设备投资较大,转换成本和退出成本都比较高,导致家用电器行业较高的退出壁垒。

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的特性使得我国家电产品在经过了八十年代“暴风骤雨"式的市场增长之后,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家电产品开始进入了市场增长的衰落期,市场增长幅度逐年下降。

从需求的角度看,我国城乡二元消费结构是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基本格局,由于城乡消费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传统消费品在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趋于饱和,而同类消费品尚未进入多数农民家庭。

城乡消费的二元结构,也使我国家用电器的消费呈“二元化"分化,以更新换代为主题的城市市场和以普及为主旋律的农村市场,将在近一时期构成我国家电消费的“二元化"格局。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电视机和电冰箱的饱和,农村家用电器的潜在需求量很高。

但是由于这几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在短期内尚难以形成规模市场,潜在的需求难以变成现实的需求。

此外,即使农村市场有巨大的潜力,但这一市场的产品定位决定了其较低的技术含量与较低的附加值,因此,这种市场本身决定了企业不可能从农村市场获取理想的高额利润。

三、家电行业的产业地位一般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使得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产品在人们消费中的比重总是越来越大,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继续提高,原来的高档消费品、奢侈品逐渐成为经常性消费的内容,这些消费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也逐渐降低。

我国家电产品的消费需求收入弹性,也经过了一个从强盛到衰弱的过程。

随着家电产品普及率的提高,价格敏感性逐步降低。

家电产品正由奢侈品向生活必需品转化(空调)或者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彩电、冰箱及洗衣机)。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新兴产业总是那些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成长性阶段、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

家电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降低,意味着这个行业已度过了它的成长期,过早地走向了成熟,进入产业的成熟阶段预示着市场趋向饱和、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与盈利水平下降将成为一种经济常态。

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每个行业都有它的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受需求弹性的限制,家电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已逐渐丧失。

有关人士认为,对家电企业来讲,亏损和赢余只在一线之间,为求得生存发展必须转换产业结构,改变投资方向。

许多家电企业已认识到这一点,海尔、美的、格力、春兰已开始涉足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科技产业。

动手较早的福日股份,因在去年适时调整了产业结构,今年已取得了较好的业绩,2000年业绩与去年相比已增长28%。

海尔新动向早在几年前,海尔集团就提出了3C产业一体化的构想,于是从海尔彩电上市,到海尔电脑上市,到今天的海尔手机上市,在3C产业的发展上,海尔集团顺利实现了一个连续完成的飞跃。

1998年12月,海尔成立信息产品本部,就确立了信息产品在海尔集团中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

海尔总裁张瑞敏看到的是,电脑革命的格局已定,但信息家电所代表的计算机微型化、专用化以及3C--电脑、通讯、家电融合汇聚所带来的"家电信息化"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