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经济学中理性人概念的方法论基础

合集下载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1]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1]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1]内容提要:理性主义自来是经济学家的信条,“经济人”假设正是以理性算计为基础的。

但是这一信条愈来愈受到人类社会实践的挑战。

就对社会学而言,缘自古典的“社会何以可能”的基本问题,正在与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理性行为”日渐密切地结合起来,融会为一个问题,即“统一理性是否可能”,并以现代性问题的转换形态摆放在整个社会科学的面前。

这或许为打破18世纪以来在社会科学专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壁垒提供了某种契机。

一、引言经济学家们都承认,经济学的各种现代版本,除了新增加的数学描述,基本上是从阿尔佛莱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那里传承下来的。

这一百多年的经济学发展大致可以看做“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运动”,①并且由于二次大战(凯恩斯宏观经济学问世)以来各国经济学家介入政治经济政策的程度大大提高,经济制度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着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思路行进。

除了韦伯研究过的例子外,一个最近的例子是目前正在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过程中迅速兴起的期权交易制度。

在期权市场上,人们几乎完全按照伯莱克-肖尔斯(两位沿袭了经济学主流学派的金融理论家,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定价理论来买卖期权,偏差一般不超过理论价格的5%。

相应地,1997年以来,其它衍生工具交易制度也围绕这一理论迅速发展(汪丁丁,1997a)。

一般说来,市场社会里各种经济制度的创设,总是由企业家们发起,然后由经济学家们加以“理性化”阐释(有时需要理性化地修正),从而得以推广到其它地方。

由此可以声称:理性主义至今仍是主流经济学家们的信条(大部分制度经济学家,虽然站在经济学主流之外,也仍然抱持着理性主义信条)。

由于对“理性”一词的诸多不同理解,我必须在阐释“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涵义之前,简要地把这一解释按其推理步骤列举出来:(1)经济学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产物,而不是欧陆思辨哲学的后代。

经济学家必须把自己的理论置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人类理性的经济学阐释

人类理性的经济学阐释

人类理性的经济学阐释内容摘要: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规律是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与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矛盾,例如人类的利他行为和情感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无法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提出解释。

文章分析表明,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被纳入理性的范畴。

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不仅应该包括个人眼前的利益,更应该包括个人所在群体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理性经济人囚徒困境博弈理性概述理性(rationality)一词来自古希腊的逻各斯,具有规律、思想的含义。

在柏拉图那里,理性即理念,是客体在主体中所反映的观念。

亚里斯多德也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

启蒙运动以来,理性成为价值、理想、道德、人道的别名,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

于是,理性具有了充分的价值化和伦理化的意味,成为一切社会存在的价值尺度。

张雄(1995)认为,哲学中的理性包括作为一种认知能力的认知理性,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自控能力的实践理性和主体对自身行为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能力和评价原则的评价理性。

杨春学(1998)认为,在伦理学上,理性涉及对动机—行为—结果的判断。

动机的伦理判断,涉及目的的合理性和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判断,涉及一致性问题;行为与结果关系的判断,涉及效率问题。

理性是一种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

它是人类超出动物所具有的一种认识和思维能力。

学者阿马蒂亚·森(2000)认为,在主流经济学中,定义理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把理性视为选择的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of choice),即理性偏好。

在主流的经济学教材上,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被定义为理性偏好:完备性。

对于任意两个消费束(consumption bundle)x和y,要么xy,要么yx。

传递性。

对于消费束x、y和z,如果xy且yz,则必有xz。

理性经济人

理性经济人

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决定了经济行为的许多方面。

该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消费者和企业都会有智慧地考虑应用最有利的经济行为来实现最大的收入,因此需要在政策、市场力量和行业一致性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以促进公平、安全、有效的经济发展。

本文从理性经济人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理性经济人,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

关键词:性经济人;经济行为;可持续发展《理性经济人》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经济参与者的个人行为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不同的实体(如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有不同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会影响整个经济系统。

因此,掌握有效的行为规范和模式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其中理性经济人理论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什么是理性经济人?本文将从定义、特征、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以便为人们深入了解理性经济人理论,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理性经济人的概念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指的是消费者和企业都会考虑应用最有利的经济行为来实现最大的收入。

它是假设分析理论,反映了消费者和企业在决策过程中不会出现不理性行为。

消费者和企业拥有一定的智慧,他们将自己的最佳利益作为计划的基础,按照自认为最为合理的实践去实现自己的利益。

因此,理性经济人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分析中都有重要意义。

理性经济人理论反映了消费者和企业在决策过程中的智慧判断,因此它可以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二、理性经济人的特征理性经济人理论假设消费者和企业在决策时是理性的,根据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制定最有利的经济行为。

理性经济人的主要特点如下:1. 信息处理:理性经济人理论认为,消费者和企业能够根据需要分析和处理信息,积极搜集相关信息,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2.际收益:理性经济人理论认为,消费者和企业都是理性的,考虑边际收益而不是总收益,他们的行为将出发点转移到边际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上。

“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文】

“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文】

“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经济学的方法摘要:完全理性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石之一,理性经济人并未将道德、规范等非自由的假设包含在内,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中存在巨大的偏差,这会对经济学的利己假设基础产生动摇。

然而,行为经济学把人的社会经济行为作为其研究的基础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融入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有限自利、有限意志力和有限理性是行为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假设,通过适当放松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使其研究更结合实际,理论结果与实践经验进一步贴切。

关键词:理性经济人;行为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发展与反思(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价值扭曲“经济人假设”被提出的最初,自私原则虽然存在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之中,但并不构成行为人处理经济活动的首要处理原则。

亚当•斯密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曾经说过,人们在处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的时候并不总是以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就如同人们会出于善心去帮助他人,而使自己付出精力或者是金钱却无法得到物资上的回报,只是看到受帮助之人感到快乐,便有足够的满足感。

熊彼特在其撰写的《经济分析史》中,特别论述了“政治上的个人主义”概念设计存在明显的缺陷,并用新的另一种概念来阐述个体主义方法论并不是包含抽象的逻辑,而只是一种能被现实运用的思维手段,是研究方式中一般形式的存在。

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经济学发展的过程其实有着“百家争鸣”的特点,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把争论的焦点放在“米塞斯与兰格之争”,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哪个更胜一筹,40年代的“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则是聚焦在当时困扰经济学家关于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商业周期和经济危机该如何应对,60年代“两个剑桥之争”,在如何有效分配资源上提出了两种主要路径,70年代由于滞涨困扰着全球经济,“滞胀之争”在货币学派、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之前展开论述,及至80年代如何有效的提升国家经济活力,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运动”(董志强,2016)。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限度8页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限度8页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思想渊源及发展“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一般认为这一假设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中进行系统论述的。

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不论是谁,如果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

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2]13-14“各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2]25。

上面的两段经典描述是斯密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具体论述,通过斯密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结论:第一,人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性动物。

斯密的这一理论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要完成一项活动往往需要多个人的配合与协作,但是如何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劳动,实现这种协作与配合呢?斯密认为主要诱因是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要让别人协助自己并不能依赖别人的恩惠,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刺激别人的利己心,使别人知道帮助我们有利可图。

第二,利己是人的本性。

斯密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或社会活动时通常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促进社会或他人的公益。

关于人性问题在中西哲学史上有很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探讨,霍布斯、洛克等人也认为人有利己的一面,从中外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人具有利己心,斯密在《国富论》中也表达了这一思想。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1]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1]内容提要:理性主义自来是经济学家的信条,“经济人”假设正是以理性算计为基础的。

但是这一信条愈来愈受到人类社会实践的挑战。

就对社会学而言,缘自古典的“社会何以可能”的基本问题,正在与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理性行为”日渐密切地结合起来,融会为一个问题,即“统一理性是否可能”,并以现代性问题的转换形态摆放在整个社会科学的面前。

这或许为打破18世纪以来在社会科学专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壁垒提供了某种契机。

由于对“理性”一词的诸多不同理解,我必须在阐释“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涵义之前,简要地把这一解释按其推理步骤列举出来:《原富》的核心思想,也是被认为是“经济学帝国主义”里程碑的贝克尔20xx年著作《人类行为的经济学看法》的核心思想。

当经济学家给出某种“经济学的解释”时,这一解释的实质必须是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否则就谈不上是“经济学解释”。

于是,当代经济学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要么坚持经济学理性主义,但是也许不得不放弃对上述许多重大问题的解释;要么修正经济学理性主义,而由此不得不导致对经济学基础的怀疑甚至动摇。

二、经济学“理性”的涵义首先讨论上述的第一个涵义———自利性假设。

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这一假设,不论是被当成符合众数现象的假设,还是被看做“工具主义”的假设,都与达尔文进化论和后起的社会进化论以及当代的“社会生物学”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核心是:人有动物的求生本能;并且,人的物质欲望大大超出稀缺资源所能满足的程度。

于是发生了与“物竞天择”类似的社会竞争规律。

但是现代经济学家对“自利性假设”的这种看法已经与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发生了相当大的分歧。

斯密对人性所持的双重态度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是不能接受的。

这首先是理论演化的结果:对立假设之间的争论最终会把对立面推到极端。

在近代学术中,这表现为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分野———前者日益极端地坚持人的自利本性原则,后者日益极端地坚持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原则。

辩证看待理性经济人

辩证看待理性经济人

-3-
福建泉州国立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金融学
经济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哲学领域
· · · · · ·
抽象 反映 抽象 反映 抽象
经济人 政治人 文化人 哲学人
· · · · · ·
现实人
反映 抽象 反映
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时, 能够获取完整的市场信息并作出理性的 分析和预测, 而且是以是否能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标准指导经济 活动。出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干扰,人们在现实经济中作出的预 测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不能否认“经济人”假设在现实经济 活动中的一种合理的抽象。 “经济人”是对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抽象, 但是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人。现实人具有多维度的社会属性,在不 同的社会领域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 我们用经济人反映市场经济 的主体,但不能说用“经济人”来否定“道德人” 、 “政治人”等[4]。 “经济人”假设的核心,即“经济人”假设的既定前提,要有完 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制度保证,有了这一法律框架的限制,经济人 在经济活动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会有效的促进社会的 经济发展。追求利益是人的基本理性之一,它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
-5-
福建泉州国立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金融学 这种条件下, “经济人假设”是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的。但是,随着 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个性化需求和情感需 求的扩大,人们的经济行为越来越脱离“经济人假设”的条件。尤其 是“绿色经济”等运动的兴起,更使人们关注个人、社会、经济与环 境的协调,从而使“经济人假设”适用的范围更趋狭窄[5]。 (四) 出于经济领域的研究需要,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人”假设。 世 界上的事物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有不应 忽略其反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可以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 运用辩证理性分析, 有利于我们把握经济人这一假设的内在矛盾, 认清其本质。另外,经济人的假设不能够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必须随 着时代而发展。

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

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

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1. 引言1.1 什么是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认为人类是理性的、自利的决策者,在面对不同选择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最优决策。

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是理性选择假设,即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所有可选的方案,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

这种思想认为市场是一个高效的、自我调节的机制,通过自由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理性主义思想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解释市场价格形成、分配效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等方面。

然而,理性主义思想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忽视了人类的情感和道德考量,过度简化了人类的决策过程。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对理性主义思想进行反思和修正,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理性选择假设的应用理性选择假设是经济学中理性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应用范围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和决策过程。

理性选择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选择最佳的行为方案。

这种假设基于个体在信息充分、选择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尽力做出最佳选择的理性思维方式。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理性选择假设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个体和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

个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价格、质量、效用等因素,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企业在确定生产数量和售价时也会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和市场需求预测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理性选择假设还可以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市场机制的运行等现象。

在宏观经济领域,政府制定政策时通常也考虑到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目标。

理性选择假设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和预测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果。

理性选择假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理论和实证研究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

2. 正文2.1 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理性选择假设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是理性选择假设,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假设,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目标进行理性选择。

微观经济学期中作业(对理性经济人的理解和认识)

微观经济学期中作业(对理性经济人的理解和认识)

对理性经济人的理解和认识理性经济人指的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具体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从理性经济人的定义可知,其实质就是一个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出于逐利的本能,在众多决策方案中较为理性的选择可以获得更多利益的决策方案,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这里所说的经济主体既包括经济组织也包括每一个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有理性的人和人自身的理性一直是哲学研究中重要课题,但随着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设的发展,“理性经济人”逐渐成为经济学舞台上的主角。

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通常是被认为一种简单而富有价值的经济学智慧。

现今的观点认为:理性经济人是一个为了分析问题而构建起来的一个工具性的假设,它抽去它所研究旨趣不相关的、次要的因素而构成的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符合哲学中所说的能指而非所指。

理性经济人假设最先由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后经马克斯等人发展逐渐成熟。

理性经济人崇尚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其出发点。

而今,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设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其表现在:一、理性经济人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其出发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面对各种思潮的涌入,需要我们正确引导,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价值观。

二、改革开放,强化经济建设的今天,我们所从事的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在借鉴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导向的数学模式分析方法的同时,注重借鉴西方制度的分析的研究方法,加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三、理性经济人崇尚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让公平和正义成为市场经济的第一要义,确保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使全国人民走上幸福小康之路。

理性人

理性人

有效拓展
假设
规范
结论
“理性生态人”假设我们设想,一个“理性生态人”应具有双重素质。作为“生态人”,他既具有充分的生 态伦理学素养;他又是“理性的”,他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应的生态环境知识。
第一,他能对一切与环境有关的事物做出符合生态学的评价;第二,他会有充分的道德、智慧和知识制定符 合生态学的策略。作为“理性生态人”,可以由如下原则加以规范。
1.人地和谐的自然观:尽管目前对于“和谐”的观念,持不同生态伦理观的人理解有所不同,这都是共同认 可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对于人地和谐的自然观的共识,往往体现在环境法规与法律之中。因此,精心立法、 严格执法、忠实守法就是坚持人地和谐自然观的表现。
2.生态安全:第一,失去生态安全的最大效益是虚假的、短期的,这时,有关决策应将生态安全置于首位, 并具有否决权,生态因素对安全的影响有着高度的不定性,这时,有关决策应恰当地考虑这种生态安全不定性所 引起的风险。安全往往以最大最小原则出现,作为对效益最大化原则的约束与补充。
扬长避短
产权清晰的领域
理性人(图4)市场是残酷的,是无情的,你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追求效用最大化,你就难以存活下去,同 自然界“物竞选择”一样,从这个方面讲,人类社会似乎是一个“利”者生存的社会,没有利润,企业生存不了, 工人存活不了。所以,自利的原则还是存在的。不可能使得最终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说人们不想最 大化其利润,个体理性、个体利益最大,不一定能导致集体理性、集体利益最大,比如,“囚徒困境”就是个人 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典型,所以,经济人主要指的是个体,而非集体。因此,这并不能说明经济人的不理性。
3.公平与正义:社会呼唤公平与正义。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责任、义务”三者是统一的。公平与正义 不仅要使权利享有者承担起与其权利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且应当承担这一权利所影响的自然界的责任,承担起这 一受影响的自然界所引起的社会事务的责任。这种责任可以是个人之间的,地区性的,以及国际性的。

经济理性人的理性分析

经济理性人的理性分析

经济理性人的理性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理性人的概念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它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提,但它也受到了各种批判。

在分析理性人含义和对理性人批判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完善理性人这一个重要假设,提出了理性人的二重性假设,摆脱理性人的困境。

关键词理性人利己利他Abstract The concept of rational person is the most basic concept of economics,as well as a study of the economics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erequisite. It provides the preconditions for economics,but also subjectes to various critica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mprove rational person and turn out to the plight of rational person.Keyword rational person EgoismAltruism一、引言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人性的假设——“理性人假设”是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

按照这种假设,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而“这种私利就其狭义而言是由预测或预期的纯财富状况来衡量的”。

理性人假设作为经济学中的经典假设即使仅从亚当-斯密算起,也已经使用了200余年。

在这其中,关于理性人假设是否合理有效的讨论、诘难、争吵一直不绝于耳:对“理性人假设”的修正、补充和重新理解,形成了主流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对这一假设的怀疑、争论和放弃,又发端出了形形色色的非主流经济学派。

因此,深入探讨“理性人假设”,有助于我们把握它的实质及当代经济学发展的动向。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上)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上)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上)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理性主义自来是经济学家的信条,“经济人”假设正是以理性算计为基础的。

但是这一信条愈来愈受到人类社会实践的挑战。

就对社会学而言,缘自古典的“社会何以可能”的基本问题,正在与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理性行为”日渐密切地结合起来,融会为一个问题,即“统一理性是否可能”,并以现代性问题的转换形态摆放在整个社会科学的面前。

这或许为打破18世纪以来在社会科学专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壁垒提供了某种契机。

一、引言经济学家们都承认,经济学的各种现代版本,除了新增加的数学描述,基本上是从阿尔佛莱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那里传承下来的。

这一百多年的经济学发展大致可以看做“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运动”,①并且由于二次大战(凯恩斯宏观经济学问世)以来各国经济学家介入政治经济政策的程度大大提高,经济制度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着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思路行进。

除了韦伯研究过的例子外,一个最近的例子是目前正在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过程中迅速兴起的期权交易制度。

在期权市场上,人们几乎完全按照伯莱克-肖尔斯(两位沿袭了经济学主流学派的金融理论家,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定价理论来买卖期权,偏差一般不超过理论价格的5%。

相应地,1997年以来,其它衍生工具交易制度也围绕这一理论迅速发展(汪丁丁,1997a)。

一般说来,市场社会里各种经济制度的创设,总是由企业家们发起,然后由经济学家们加以“理性化”阐释(有时需要理性化地修正),从而得以推广到其它地方。

由此可以声称:理性主义至今仍是主流经济学家们的信条(大部分制度经济学家,虽然站在经济学主流之外,也仍然抱持着理性主义信条)。

由于对“理性”一词的诸多不同理解,我必须在阐释“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涵义之前,简要地把这一解释按其推理步骤列举出来:(1)经济学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产物,而不是欧陆思辨哲学的后代。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一个个体,可以用经济学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即根据自己的有限资源,做出符合自身最大利益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理性人既不是人类的特殊性质,也不是任何一种心理态度,而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的个体行为性状态。

在经济学中,理性人常常被关联到最优决策理论,其中理性人表现出普遍偏好,能按照期望取得最大收益,并能够计算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决策。

理性人所做的决定,都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限度的利益。

除了理性人可以最大化自身利益外,理性人也可以改善社会整体的结果。

理性人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责任感,他们经常会考虑到社会的利益。

例如,在环境问题上,理性人可以考虑的到自身的短期的利益,以及社会长期的利益两方面,根据他们的能力,作出更有利于环境的决策。

理性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也很广泛。

如供求关系分析,可以有效地描述一种政策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行为金融学也可以有效地描述一个理性个体市场决策行为的特征;理性竞争理论也可以有效描述不同公司之间的竞争形式。

总而言之,理性人是经济学中不可取代的重要概念,个体行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根据这一概念来进行建模和理解,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理性”概念之批判

新古典经济学“理性”概念之批判

新古典经济学“理性”概念之批判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范式,其“理性”概念在理论构建和政策建议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揭示,这一概念的局限性和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首先回顾新古典经济学中“理性”概念的定义和内涵,阐述其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

接着,本文将分析“理性”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适用性问题,包括其忽视个体和群体行为的非完全理性、信息不对称、有限认知等因素的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理性”概念对经济学理论发展和政策制定的潜在影响,揭示其可能导致的理论偏差和政策失误。

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理性”概念的批判,本文旨在促进经济学研究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实际行为和心理过程。

本文也期望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分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理性”。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理性”概念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几乎成为了所有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通常指的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做出决策时,能够完全、准确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能最大化其预期效用的行动方案。

这种理性假定行为主体具备完美的知识、无限的计算能力和完全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地做出最优决策。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理性”不仅是描述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它不仅是解释现实世界中经济现象的工具,也是评价经济行为的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任何偏离“理性”的行为都被视为非理性的,从而被排除在经济学分析之外。

然而,这种对“理性”概念的过度理想化和绝对化,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现实中的经济行为主体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等问题,这使得他们难以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

即使行为主体能够收集到全部信息,他们也往往受到有限计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限制,无法总是做出最优决策。

对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进行辨析与思考-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

对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进行辨析与思考-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

对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进行辨析与思考-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其研究建立在对人类选择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但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其他行为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理性主义来构建整个研究范式与理论体系的。

现代经济学流派众多,理论主张各不相同,但都秉持相同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

理性的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后诞生的,然而经济学家们对它的理解与解释却众说纷纭。

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见包括:(1)认为理性是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2)认为理性是自利、极大化以及与他人自利行为的一致性;(3)认为理性是偏好的一致性;(4)理性包括完全的解读能力、稳定一致的偏好以及不确定条件下用期望效用进行评价,等等。

而且大部分非理性是由于对理性的不同定义造成的。

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梳理和辨析,建议性地提出一个统一的理性框架:利己性、最优化与偏好一致性。

同时,对于和理性相关的众多容易混淆的概念:最优化、效用最大化、经济人、理性、利己、偏好一致性、性状良好的偏好等,进行逻辑关系论证,从新的视角来解释新古典模型的假设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另外,来自各个行为学科越来越多的经验事实对理性假设提出了挑战。

当经济学家给出某种经济学的解释时,这一解释的实质必须是经济学理性主义的。

因此,传统经济学必须面对的质疑是:如果人们并不是按照理性的方式去决策,那么我们运用理性的逻辑推理与计算来解释与预测人类行为的做法是否还有意义?于是,当代经济学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要么坚持经济学理性主义,但是也许不得不放弃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解释; 要么修正经济学理性主义,而由此不得不导致对经济学基础的怀疑甚至动摇。

面对这些挑战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和做法,是本文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利己性假设人的利己性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

这一人性假设一般认为是来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限度8页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限度8页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思想渊源及发展“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一般认为这一假设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中进行系统论述的。

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不论是谁,如果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

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2]13-14“各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2]25。

上面的两段经典描述是斯密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具体论述,通过斯密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结论:第一,人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性动物。

斯密的这一理论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要完成一项活动往往需要多个人的配合与协作,但是如何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劳动,实现这种协作与配合呢?斯密认为主要诱因是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要让别人协助自己并不能依赖别人的恩惠,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刺激别人的利己心,使别人知道帮助我们有利可图。

第二,利己是人的本性。

斯密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或社会活动时通常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促进社会或他人的公益。

关于人性问题在中西哲学史上有很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探讨,霍布斯、洛克等人也认为人有利己的一面,从中外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人具有利己心,斯密在《国富论》中也表达了这一思想。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理性人”:高校生应加强自觉性
“凡事莫太心急,一视同仁一律还,一诺千金信守言。

”古人很早便培养了涵养重诚守信的道德准则,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的高校生却常常会因为个性的不同或自身情况发生变化而对此道德意识淡忘。

事实上,高校生应当充分加强“理性人”这一理念的自觉性,把“凡事莫太心急”一条运用到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严格遵守学校和社会的规章制度,以高速发展的知识革命时代为背景,审时度势、细心策划,学校生涯才能前程似锦。

此外,要坚持“一视同仁一律还”,以礼相待、和气相投,友谊长久才能够长久,表达深情以待,通过双方的沟通促成真正的友谊与和谐;另外,视“一诺千金信守言”为禽兽,言出必行,语重心长,履行承诺。

虽然,大学生有着崭新的生活观念和独特的思想,但是这也要求他们更加有自觉性地吸收并运用“理性人”的理念而非采用如何原按理,生活看法等不规范的行为。

只有大学生把这些道德标准引入自身,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理性人,才能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圆满美好。

理性人

理性人

对于理性人的看法
在经济学中,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这些人就是理性人.通俗的说.指的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不会考虑其他人或者团体的利益,去采取经济活动.
初始了解这个概念,觉得人实在是自私自利,与我们传统道德观念相差甚远.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如此自私的话,那这不就是一个冷漠无情,充满勾心斗角的社会?
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之后才发现,理性人的自私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自私,而是出于人的一种本能,一种生存的欲望。

而我们理解的自私是超过生存层面的一种邪恶心理,一种庸人的意识。

两者相差甚远。

理性人的自私是整个社会机制正常运作的基本保证.人们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双无形双手的操控,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条不紊的进行.
如果每个人都大公无私,都乐于奉献,怎么会有社会财富的交换,怎么能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增长?社会只是在纯粹的道德基础上运行,看上去很美好,但其中必然存在在诸多弊端。

这样的世界也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只能是某些不了解理性人的人心中向往的桃花源。

从中我也认识到,很多事物并不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不要妄下定论。

只有用心去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看清一切。

眼看为虚,心见为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经济学中理性人概念的方法论基础摘要:形式化理性人概念之所以能够作为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不在于它以某种“理想化的”方式实现了对现实的抽象,而是它在客观上吻合和反映了物质资本利益主导的社会经济现实,其中物的逻辑、数字的逻辑是支配性的逻辑,工具理性相对于价值理论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

形式化理性人概念与劳动者(或消费者)的行为逻辑并不一致,它在经济学中扮演的角色,井不像自然科学中对数学的应用那样是中立的、自由选择的,而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形式化理性人概念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1)03-023-06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理性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或形式理性),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居于主导地位。

工具理性建立在对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分法基础之上,强调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一致性,即采取有效的手段以实现目的。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暗合于韦伯的工具理性,这表现为它把个体的决策模式,用形式上最为理性的方式即约束条件下的财富最大化来表示。

理性人概念的精确形式化不仅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大厦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微观基础,而且从方法上讲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最终走向形式上的规范化、科学化道路中扮演丁关键的角色。

理性人概念既是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经济学侵入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武器。

很多经济学家如贝克尔、科斯等都认为,使得经济学区分于其他社会学科的不在于其研究的领域,而在于其研究的方法。

而实际上,一旦经济学家大胆地将理性人概念应用于其他的社会科学领域如法学、社会学,这些领域似乎都成为了经济学的“殖民地”,于是经济学的理性同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一道都被传播到了更大的范围。

如同几个世纪以来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中西方的价值理念常常被宣称是普适的一样,在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碰撞与交流中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也被经济学家们宣称为是普适的。

虽然在法学、社会学等领域内对此不是不存在抵制的力量,但总体而言,借着“理性人”的东风,经济学的理性对整个社会科学的渗透似乎是大势所趋。

从方法论的角度讲,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可以被认为是对现实中个体行为的高度抽象:一方面,现实中的个体行为模式,从总体上讲基本符合经济学中理性人概念;但另一方面,现实中没有哪一个具体的个体完全像经济学中的理性人那样行事。

通常,高度的抽象对于任何理论的建立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抽象掉了空气的阻力,波义耳一查尔斯定律抽象掉丁气体分子的体积,这都是理论研究中抽象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很少质疑他们的抽象是不对的,因为正是通过合理的抽象,人们才能够从对已知事物的规律认知逐步过渡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什么才是合理的抽象?我们凭什么断定经济学中对于理性人概念的形式化处理,一定是对现实中的个体的合理的抽象呢?一、具体的理性与抽象的理性虽然抽象对于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是必要的,但抽象的层次不同,同一个概念的表示方法也会非常地不同。

在经济学领域,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经济规律,而古典的以及新古典的经济学研究的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规律,因此,在如何理解理性人概念,以及是否把理性人概念作为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问题上,两者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路线。

马克思主义学者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抽象地谈论人性,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个人,并认为整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先于个人决策。

因此在他们眼中个人理性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种视角试图在历史时间的长河中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试图在变化的整体社会经济背景下找出某种不变的因素。

这种考虑一开始就是在一个更高的、更抽象的层面上讨论规律,因此,在他们眼中没有不变的理性,而只有随着客观社会经济条件而变化的理性。

这里,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就好比个体决策的约束条件,当约束条件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时,个体的决策模式自然也会有所变化。

显然,这种跨越历史长河的理性人概念是无法运用形式化的方法予以精确表达的,因为这中间涉及到开放系统中个体与整体之间最为复杂的因果转换关系。

相反,以研究特定社会经济现象为己任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则只需要考虑:个体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具有典型意义?并在此之上构筑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时代具有解释力的各种经济模型。

如果我们把那种考虑了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的理性称为抽象的理性的话,那么,相对而言,那种仅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有效的理性就可以认为是具体的理性。

对于后一种意义上的理性概念,要把它从诸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抽象出来似乎并不那么困难。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理论家应该被允许按照一种关于事实的‘理想化的’观点进行工作――也即人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一般的趋势,无视个别的细节,并根据‘好像’方法(‘as if’method)进行工作,也就是说,建立一项能够说明这些‘理想化的’事实的假说,而不一定专注于概括事实或倾向历史的精确性或充分性。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理性人的理解或阐释正是由此而来的。

通过这种方式提炼出来的理性人概念本质上也是一种抽象,只不过此时抽象的程度实在太低,与社会现实离得太近,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它的这一性质。

同时,也正由于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这种过于直接的关联性,人们也容易忽视对其科学性的进一步追问。

稍加修饰后的理论性概念由于给人感觉直接源于生活,因此,它的正确性似乎是毋庸质疑的。

不过,我们下面的分析将要表明,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所运用的理性人概念作为一种服务于其理论建构而抽象出来的产物,它的科学性或正确性并不是可以通过简单地诉诸于社会现实就可以保证的;只有当它恰好与一定的社会生产结构相吻合时,它才有资格作为理论建构的基石,支撑起整个理论的大厦。

二、工具理性与经济学中的形式化理性人概念“工具理性”最早是由马克斯?韦伯引出并由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总结出来的。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所谓“理性化的劳动和生产组织”。

后来雷蒙?阿隆将这一思想概括为“对利润的追求和合理的纪律这两者的结合”。

韦伯又将合理性区分为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等理想类型。

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主要被归结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而价值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则以信念、理想、主观价值为目的,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

韦伯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理性概念进行的解剖,而我们的研究是要表明,工具理性与经济学中的形式化理性人概念完全相通,它们都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决定。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和劳动是最为基本的两大类生产资料;资本家和劳动者分别作为资本和劳动的人格化化身,他们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一切矛盾的症结点。

目前主流经济学中使用的形式化理性人概念,严格地讲是与资本家的行为模式相吻合,而并不那么与劳动者的行为模式相吻合。

具体而言,资本家作为资本利益的人格化代表,他对于成本收益的算计,或者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本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逐利本性所决定的”,而资本的逐利本性又是由工业经济时代作为先进技术载体的物质资本在生产中的主导性地位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资本家的理性决策(体现于对于成本收益的算计或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本质上是由工业经济生产模式下物质资本的增殖要求所决定的。

虽然资本家也是人,他也具有最大化物质利益以外的其他需求。

但应当看到,他之所以还能够被认为是资本家,就在于他做到了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这本身就意味着。

他有效地保障丫资本的利益,使资本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不断地增殖。

如果他的行为模式不是建立在理性的成本一收益算计的基础上,不是致力于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本家。

从这个角度讲,与资本家作为自然人的其他方面特征相比,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是主导性的,是第一位的,因此把它作为对资本家行为模式的抽象也就是合理的。

同时,由于资本家的成本收益算计,着眼于资本的积累和扩张,是工业经济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微观机制。

因此,把资本家的理性决策模式作为建构整个经济学大厦的基础,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上图用简单的脉络表示出了与工具理性以及形式化的理性人概念所对应的客观社会经济基础。

简单地讲,在物质资本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下,物质资本的逻辑是支配性的,它的逻辑就是物的逻辑、数字的逻辑,也就是增殖的逻辑或最大化的逻辑。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商业体制,其功能通过金钱,使各种事物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米塞斯在批判那种不问条件地使用算计理性解释人类行为的做法时也指出,数字逻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只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并不是先验地存在的。

可以说,没有以物质资本主导的社会生产条件,就没有所谓的数目字管理;没有数目字管理,也就不可能有工具理性的主宰;而作为现代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形式化理性人概念无非是这一切社会现实最直接的反映。

三、生产者的理性与消费者的理性如果说资本家的理性决策模式完全适合于用形式化的理性人概念来加以表达,那么,类似的理性人概念是否也适用于劳动者的决策模式呢?由于在今天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普遍地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由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来表现的,因此,为了与之适应,我们这里用企业来代替资本,用消费者来代替劳动者。

在西方经济学中,形式化的理性人的概念是不加分别地既适用生产者也适用于消费者的。

这表现在,从形式上看,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的决策都被表示为约束条件下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是在既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上决定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而消费者则是在既定的消费品价格水平上决定各种商品应该消费多少。

这种做法有一个表面上看很明显的好处,那就是使得所有微观个体的决策都有了共同的形式化基础,使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达到了高度的协调和统一。

所有的学过经济学的人都会记住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告诉他们的这个“事实”或接近于事实的假定(hypothesis):经济学中的个体都是理性的,理性人的决策总是可以表示为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行为。

但是,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讲只是为性质上截然不同的事物强行地套上了一个相似的外壳。

而一旦抛开这层人为套上的外壳就会发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由工具理性所支配,适用于形式化的理性人概念;而后者则不是简单的工具理性所能支配的,相应地形式化的理性人概念也并不适合。

具体而言,生产者的理性决策模式的关键,在于约束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

这里的利润最大化可以通过一个客观的数字大小来表示,而消费者的所谓效用最大化却根本无法找到这样一个客观的数字来衡量。

现实中到底消费者是否遵循了效用最大化模式也是一个根本无法实证检验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