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护理精讲
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专家讲座
第20页
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健康指导
• 1.注意饮食调护与卫生,勿暴 饮暴食,不吃生冷寒凉、油腻、 坚硬、不消化食物。可选取薏 苡仁、白扁豆、莲子、山药等 健脾食物。
• 2、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劳倦 过分,依据气候改变增减衣被, 盛夏炎暑季节,不露天卧湿地, 以免暑湿外侵。
第21页
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 3.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慢跑、 游泳、散步等中等强度运动、 对脾虚者较为适宜。
• 4.加强本身保健,经常按揉足 三里,也可指压足底,增减脾 胃消化功效,年老体弱者可练 保健操。肝气犯脾者,多听音 乐,陶冶情操,消除烦恼。
第22页
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第23页
(内关:仰掌,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 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
第10页
即用人工方法,经过工 具作用引发呕吐。目标 在于吐出毒物、食滞等。 惯用方法是以开水泡洗 过鹅毛或鸭毛轻扫咽部,
引发呕吐。
• 3.食滞肠胃证:①控制饮食或暂禁 食。②对暴饮暴食,胃脘胀满严重
者可用探吐法,吐出胃中停滞物,
• 4.肝气郁滞证:1)忌红薯、豆制 品等产气食物。2)悲伤、发怒、 生气时切不可进食。3)忌食雍阻 气机食物如南瓜、山芋、土豆等。 4)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食 物为主,可吃些萝卜调理气机。
• 5.脾气虚弱证:1)饮食温热、清 淡、易消化,定时、定量,以软、 烂、温热及少食多餐为标准。2) 忌食生冷瓜果、芝麻等凉性润肠 之品,及辛辣、刺激和坚硬不消 化食物,忌烟酒。
• 治法:清热利湿。
第6页
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 3.食滞肠胃证:腹满胀痛,大便臭 如败卵滑。
泄泻病人的护理中医课件
泄泻病人的护理中医课件•泄泻概述目录•中医对泄泻的认识•泄泻病人的护理•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泄泻病人的健康教育01泄泻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定义泄泻可以分为暴泻和久泻,根据病因不同可以分为外感泄泻和内伤泄泻。
分类定义与分类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脏腑虚弱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舌象、脉象等体征,以及相关病史等综合判断。
02中医对泄泻的认识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病机泄泻之本在于脾胃,病机关键在于湿,湿邪是导致泄泻的重要因素。
病因病机证候分型实证腹痛、泄泻、发热、口渴、小便短赤等。
虚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等。
中药治疗原则实证宜清化湿热,利小便而止泻。
虚证宜健脾温中,补虚止泻。
03泄泻病人的护理饮食护理饮食调整根据泄泻的病因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多饮水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水分流失,预防脱水。
规律进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助于预防感染和促进康复。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休息与运动避免腹部受凉,以免加重病情。
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可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质。
030201生活起居护理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情绪调节与病人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其需求和困惑,给予关心和支持。
积极沟通鼓励病人保持乐观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鼓励与支持心理护理0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通过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燃烧后对人体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疏通经络。
艾灸护理原理选择适当的穴位,如神阙、中脘、天枢等,将艾条或艾柱点燃后对准穴位施灸,一般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量少、质稀,常伴有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泄泻多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痰食阻滞等因素引起。
下面是一个中医护理方案:一、饮食调养:1.忌口:泄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煎炸食品等。
2.病程初期饮食调节:推荐选择半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面包、蒸蛋等。
避免高纤维食物,如糙米、糙面、豆类等。
3.病程稳定后饮食调节: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重膳食均衡,保证营养的摄入。
4.回避刺激性饮料: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气泡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这些饮料可能加重泄泻症状。
二、药膳调理:1.翘翘板膳食:将30克磨盏(绿豆粒子大小),15克白术,10克碎香附粉,10克枳实研末,20克双花蒲公英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1周。
2.青萝卜熟地膳食:将30克磨盏,15克白术,10克香附,30克熟地,10克青萝卜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3.叶黄素白芍膳食:将15克磨盏,10克白芍,1粒叶黄素胶囊,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三、中药调理:1.四君子汤:黄芪、白术、党参、陈皮各1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2.芩连陈皮汤:黄芪10克,黄连6克,陈皮6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3.解毒丸:黄连、黄芩、黄柏、黄精、黄连磁石各10克,研末,每次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四、生活习惯调整:1.多休息:泄泻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康复。
2.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容易诱发或加重泄泻症状。
3.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定时作息和饮食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减少泄泻的发作。
4.适度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护理方案可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施护。
以下是常见的泄泻证候及对应的要点:1.伤食泄:饱闷恶食,暧腐吞酸,腹痛则泄,泄下不畅,苔腻、脉滑。
2.风寒泄: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泄:久泄不愈,或时泄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舌质淡,苔薄白。
5.脾肾阳虚泄: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泄久痢,粪质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沉无力。
对于腹泻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观察腹泻程度,包括大便次数、颜色、质量、量和气味等。
2.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如果出现严重的腹泻、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便如稀水、脉微细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腹泻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
避免并发红臀,若发生红臀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紫草油,保护皮肤。
4.遵医嘱予推拿、刮痧、捏脊疗法、暖脐膏贴脐部等治疗。
对于腹痛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等穴。
2.遵医嘱予穴位按摩。
3.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4.遵医嘱予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温和灸。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和特色技术。
特色技术包括小儿推拿、艾灸、小儿捏脊疗法、刮痧、穴位贴敷等。
健康指导方面,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
陪护人员1-2名,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患儿休息。
饮食方面,注意患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最新资料推荐:夏季提倡母乳喂养,不要断奶。
1.伤食泄:建议食用具有消食导滞和胃作用的食物,如麦芽、大麦、山楂、葡萄干等。
不建议食用滋腻、油炸食品,如牛奶、鸡蛋、红枣、花生等。
泄泻中医护理规范
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证候表现不同。
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
西医学中的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病毒性肠炎,寄生虫感染所致的泄泻等;非感染性腹泻,如结肠过敏、消化不良、肠胃功能失调等;其他疾病以腹泻为主证时均可参照本证治疗护理。
【护理评估】1、评估泄泻的病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2、评估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3、评估泄泻的病性:由于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患泄泻后较成人更易损阴伤阳发生变证。
(1)感受外邪: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由于时令气候不同,长夏多湿,故外感泄泻以夏秋多见,其中又以湿热泻最为常见,风寒致泻则四季均有。
(2)伤于饮食: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哺乳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难以消化之食物,皆能损伤脾胃,发生泄泻。
(3)脾胃虚弱:小儿素体脾虚,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分清别浊,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水谷合污而下,而成脾虚泄泻。
(4)脾肾阳虚: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
阳气不足,脾失温煦,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澄澈清冷,洞泻而下的脾肾阳虚泻。
【常见护理问题】①脾胃功能受损。
②体液不足。
③有皮肤损伤的危险。
【护理措施】一般护理1、密切观察病儿大便的次数、形状、颜色、气味及数量,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变化,防止变证的发生。
2、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避免干裂、破溃,可用银花甘草液漱口,3次/d。
3、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臀红。
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臀部,用毛巾擦干,并补上滑石粉。
勤换尿布,尿布以棉制物为宜,用后清洗干净,干燥保存,必要时消毒处理。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是指婴幼儿腹泻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且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且伴有腹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护理常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注意饮食调理:在小儿泄泻期间,需优化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油腻和难消化的食物,如辛辣、生冷、油炸食品等。
可以选择一些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面条、稀饭、面包、蔬菜汤等。
同时,饮食应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避免大量进食。
2.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小儿泄泻期间,会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容易引发脱水等问题。
因此,需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适量的清水或口服补液盐水。
可以选择含有盐和糖的口服补液盐水,或者自制淡盐水(一升水中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糖)。
3. 保持室内环境适宜:小儿泄泻期间,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环境温度适宜。
可以适度增加室内湿度,避免过于干燥。
同时,要保持卫生清洁,定期更换被褥和衣物。
4. 避免长时间压迫腹部:小儿泄泻期间,避免长时间压迫腹部,可采取侧卧姿势或半坐卧位。
5. 心理护理:小儿泄泻期间,孩子可能会感到不适和疼痛,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安慰。
在护理过程中,要温柔对待孩子,保持耐心,给予足够的安抚和关爱。
6. 注意个人卫生:小儿泄泻期间,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洗手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常规的中医护理方法,如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2024版PPT泄泻的中医护理
艾灸法
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或患部,使之产生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通过激发经 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泄泻的艾灸穴位有神阙、关元、足三里等。 艾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
2024/1/30
15
04
药物治疗选择与注意事项
2024/1/30
18
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提示
在使用中药治疗泄泻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风险。如某些中药与西药同 时使用可能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告知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以便医生 全面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2024/1/30
对于存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的患者,医生应调整治疗方案,选择相互作用较小的药 物组合,或采取适当的用药间隔时间等措施来降低风险。
饮食调整
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富 含营养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 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
肠道负担。
2024/1/30
21
急性肠炎、痢疾等并发症处理方案
01
02
03
抗菌治疗
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 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 素进行治疗,以控制感染。
2024/1/30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腹痛、腹 泻、发热等症状,给予相 应的解痉、止泻、退热等 对症治疗。
19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2024/1/30
20
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防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 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以 及观察大便次数、量、颜色、气 味等,及时发现脱水的早期症状。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是指婴幼儿腹泻症状,多由感染、消化不良、食物过敏等引起。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是脾胃虚弱和湿热困脾所致,因此中医护理常规应主要针对补益脾胃和清热利湿。
以下是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1. 调整饮食:给予婴幼儿易消化且不刺激的食物,如米汤、稀饭、面条、土豆等。
避免给予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
2. 给予适量的温开水:保持婴幼儿水分的摄入,防止脱水。
3. 清理干净: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肛门清洁,防止细菌感染。
4. 使用中药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治疗,以清热利湿、益气养阴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苍术、半夏、厚朴等。
5. 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婴幼儿充足的睡眠时间,让体力尽快恢复。
6. 避免感染传播:婴幼儿泄泻是可以传染的,亲人和保育者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护理措施还需根据婴
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
在护理过程中,如果症状加重或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摘要:一、小儿泄泻的定义和病因二、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1.情志护理2.饮食护理3.中医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4.中医推拿疗法5.预防措施正文:小儿泄泻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的病因主要是脾胃湿热,因此治疗应以健脾胃、祛湿止泻为主。
一、小儿泄泻的定义和病因小儿泄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相较于往常明显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症,多发于年龄在6 个月至2 岁左右的婴幼儿。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的病因主要是脾胃湿热,此外,还有可能是由于肝郁脾虚、食积腹泻、气血亏虚等原因引起。
二、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1.情志护理:泄泻长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6 个月至2 岁婴幼儿的发病率较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合理的辨证配餐,减轻胃肠负担,改善吸收功能,对小儿腹泻常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2.饮食护理:对于泄泻患儿,饮食护理十分重要。
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饭、烂面条、蔬菜汤等。
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寒凉性食物。
同时,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饮食次数和份量。
3.中医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泄泻中医护理常规,多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如果宝宝出现腹痛、腹泻,以及泄下食物残渣,多属于中焦脾阳亏虚。
如果出现打嗝、反酸,以及恶心、呕吐,伴有高热等症状,可能是由于伤食引起的食积腹泻。
如果出现恶寒、怕冷、倦怠、懒言,多属于气血亏虚型腹泻。
常用的药物有葛根芩连汤等。
4.中医推拿疗法:中医推拿对小儿泄泻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腹、推脾经、推大肠经、揉龟尾等。
推拿时,应注重手法轻柔,避免用力过猛,以免伤及患儿皮肤。
5.预防措施:预防小儿泄泻,关键在于调理脾胃。
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量喂养,以及注意气候变化,及时为患儿增减衣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用人工方法,通过工 具的作用引起呕吐。 目的在于吐出毒物、 食滞等。常用的方法 是以开水泡洗过的鹅 毛或鸭毛轻扫咽部,引 起呕吐。
• 3.食滞肠胃证:①控制饮食或暂禁 食。②对暴饮暴食,胃脘胀满严重 者可用探吐法,吐出胃中停滞物, 探吐动作宜轻柔。③饮服山楂水消 食化积。④食滞胃脘胀满疼痛者, 可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以和为 胃消食止痛。
辨证分型
• • • • • • 寒湿困脾证 肠道湿热证 食滞胃肠证 肝气郁滞证 脾气虚弱证 肾阳亏虚证
临床表现
• 1.寒湿困脾证:大便清稀或如水 样,腹痛肠鸣,畏寒恶风食少。 舌苔白滑,脉濡缓。 •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 2.肠道湿热证:腹痛即泻,泻下 急迫,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 可伴有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腻, 脉濡数或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
• 6.肾阳亏虚证:患者喜暖恶寒,病室应 温暖向阳,通风良好。多加衣被,必要 时以热水袋保暖。因常五更登厕,必须 注意防寒,以免受凉。
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渣、高热量、富 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多吃热粥。 2)保证水分摄入,遵医嘱口服电解质平衡液。
3)忌肥肉、乳制品、粗粮及辛辣、生冷、刺 激油炸、多纤维食物,戒烟酒。
• 3.食滞肠胃证:腹部胀痛明显者,可予 山楂、神曲煎茶饮。 • 4.肝气郁滞证:可用佛手片沸水泡茶代 饮。 • 5.脾气虚弱证:健脾益气类中药应注意 煎药方法,先用温水浸泡半小时,煮沸 后用文火熬半小时,热服。 • 6.肾阳亏虚证:中药汤剂睡前热服。腹 痛甚者,用肉桂、川椒粉纳入脐中,用 暖脐膏敷贴。
• • (中脘:肚脐和剑突的正中间是中脘穴 天枢:在神阙水平两侧两寸(两指宽)处
•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 4.肝气郁滞证:①对患者多加疏导,避 免不良刺激。②腹痛泄泻明显时,可针 刺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肝俞、 行间等,以疏肝健脾。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行间: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 赤 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 边缘。
• 6.肾阳亏虚证:以高热量、有营养的流 质或半流质,多吃热粥。多选用有补中 益气之食品,如胡桃、山药、狗肉、动 物肾脏等,并可加胡椒、肉桂等调味。
用药护理
•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服药后注意观察效 果和反应。 • 1.寒湿困脾证:中药汤剂温热服用,以 助散寒。 • 2.肠道湿热证:肛门灼痛者遵医嘱用苍 术、黄柏煎水坐浴,擦干后涂以黄连膏, 做好肛周皮肤护理。
泄泻的中医护理
曾传红
曾 传 红
概述
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 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又称“腹 泻”、“下利”等。 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甚如水样 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见于急性肠炎、慢 性肠炎或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六淫伤人,脾胃失调,皆能致泻, 但其中以湿为主,而常兼挟寒、热、暑等病邪。脾恶 湿喜燥,湿邪最易伤脾,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 (2)饮食所伤:凡食之过饱,宿食内停,或恣食 生冷,寒食交阻,过食肥厚,湿热内蕴,或误食不洁 之物,伤及肠胃,运化失常,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 泻。
重 庆 市 奉 节 县 中 医 院
谢谢!
情志护理
• 1.多做患者思想工作,关心体贴,从精 神上安慰患者,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使其开朗,防止抑郁。 • 2.帮助患者熟悉环境、作息就餐时间、 病房规章制度,缩短医患之间距离,使 之愉快接受并配合治疗。 • 3.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解释清楚,尽 量减少患者恐惧和痛苦。
健康指导
• 1.注意饮食调护与卫生,勿暴饮暴食, 不吃生冷寒凉、油腻、坚硬、不消化食 物。可选用薏苡仁、白扁豆、困脾证:饮食温热,鼓励患者饮 用生姜红糖水等。
• 2.肠道湿热证:饮食无渣、少渣、半流 质为宜,多饮淡盐水或焦大麦沸水泡饮 用。 • 3.食滞肠胃证:先禁食,待病情缓解后, 进流质。多饮水,身体复原后,注意饮 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忌食不消化食物。
• 4.肝气郁滞证:1)忌红薯、豆制品等 产气食物。2)悲伤、发怒、生气时切 不可进食。3)忌食雍阻气机食物如南 瓜、山芋、土豆等。4)以清淡、营养 丰富、易消化食物为主,可吃些萝卜调 理气机。 • 5.脾气虚弱证:1)饮食温热、清淡、 易消化,定时、定量,以软、烂、温热 及少食多餐为原则。2)忌食生冷瓜果、 芝麻等凉性润肠之品,及辛辣、刺激和 坚硬不消化食物,忌烟酒。
• 5.脾气虚弱证:①注意保暖,勿受凉, 必要时采用腹部热敷法。②观察大便时 间、粪便情况、伴发症状、诱发因素、 与寒热饮食关系,以明确诊断。③出现 受寒泄泻者可服用生姜加红糖水。也可 针刺天枢、合谷、阳陵泉,调整胃肠功 能,达到止泻目的。④亦可神阙隔姜灸, 祛寒消痛止泻。
• (阳陵泉: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临床表现
• 3.食滞肠胃证:腹满胀痛,大便臭 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 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浊或 厚腻,脉滑。 • 治法:消食导滞
• 4.肝气郁滞证:腹痛肠鸣泄泻,每 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舌质 红,舌苔薄白,脉弦。 • 治法:抑肝扶脾
临床表现
• 5.脾气虚弱证:大便溏薄,夹有不 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 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舌苔薄白, 脉细。 • 治法:健脾化湿 • 6.肾阳亏虚证:晨起泄泻,大便夹 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 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舌苔 白,脉沉细。 •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由于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七情不调以及脏腑虚弱而致。脾虚温盛是 发病的主要原因。湿邪致病又有寒湿、热湿之分。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郁怒忧思,肝郁不 达,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司,而致泄 泻。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钠,可因饮食不 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衰,不 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 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弱,或肾阳不 振,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 谷,则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临证护理
• 病室宜安静,每日定时 开窗通风。有传染病的患者, 应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以 防交叉感染。注意卧床休息。
临证护理
• 1.寒湿困脾证:畏寒腹痛者注意保暖, 可用热水袋敷腹部。腹痛明显者,遵医 嘱配合艾灸治疗,如神阙隔姜灸,祛寒 消痛止泻。
• 2.肠道湿热证:腹痛泄泻剧烈者,可按 揉腹部和内关穴,并报告医师处理。肛 门灼痛者遵医嘱用苍术、黄柏煎水坐浴, 擦干后涂以黄连膏,做好肛周皮肤护理。
• 2、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劳倦过度,根 据气候变化增减衣被,盛夏炎暑季节, 不露天卧湿地,以免暑湿外侵。
• 3.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 散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对脾虚者较为 适宜。 • 4.加强自身保健,经常按揉足三里,也 可指压足底,增强脾胃消化功能,年老 体弱者可练保健操。肝气犯脾者,多听 音乐,陶冶情操,消除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