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模拟题通史专题汇编:元朝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综合测评: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一)
综合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关(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菏泽市高三模拟考试)《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理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
”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 )A.加强农业管理B.限制人口流动C.灌输法制观念D.强化社会管理解析:材料在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用意是层层递进的,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加强农业管理在材料中有体现,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限制人口流动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灌输法制观念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强化社会管理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7·成都市高中毕业班检测)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
这反映出周代( )A.伦理政治的建构B.宗法观念的淡化C.神权政治的强化D.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周人认为孝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还体现在宗族及姻亲诸侯的政治关系中,结合西周实行宗法制、分封制,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宗法观念影响面广,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神权,故C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石家庄市高三检测)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解析: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项正确;材料规定针对民众,而非职业官员,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人伦秩序,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端平法度”,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故D项错误。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宋元时期(20题)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宋元时期(20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江苏模拟)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
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
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
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
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2.(2024•湖北模拟)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
这表明当时()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3.(2024•天津模拟)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
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据此可知,茶马交易()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4.(2024•海南模拟)“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
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
捺钵时,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
辽朝实行“四时捺钵”的主要目的是()A.传承契丹族尚武精神B.强化对地方的监督管理C.扩大游牧文明的范围D.增强各部族的政治认同5.(2024•昌平区二模)以下是有关宋代设置“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宋初惩五代藩镇之弊……始置诸州通判……建隆四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二)
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二)24.据史书记载,商朝之所以能够打败夏朝,不是因为商朝的天能降下粮食,也不是因为商的土地能出产宝物,而是因为商朝的大臣伊尹能够洞察秋毫、把握良机、善于权衡轻重。
从而使工商业流通天下。
这从侧面印证了( )A.夏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B.商朝工商业由政府管控C.商朝的社会变革源于商业发展D.商业流通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5.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名中书省。
这表明( )A.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B.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C.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D.唐代官制根植于历史传统26.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士人们力图摆脱汉唐经学拘囿于家法师法、沉溺于训诂考证的治学方式,大胆发疑、标新立异,形成了一股疑经惑古的时代思潮。
这股思潮( ) A.基本否定了原有的治学传统B.促进了儒学的复兴与发展C.促进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D.改变了北宋政治的基本格局27.明朝中叶以后诸帝多怠政,但世宗嘉靖皇帝并非完全如此,他的理政方式与诸帝相比有三个转变,即早朝由勤于理朝到临御日浅,由上朝理政向重视章奏批答的转变,由批答章奏向更加重视密疏的转变。
材料旨在强调嘉靖皇帝时期( )A.密疏成为君臣沟通的主要途径B.君主加强了对政治的控制C.特务统治对国家政局影响深远D.君主理政方式的变化蕴含着社会变革趋势28.1873年,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简村继昌隆缫丝厂成立。
1881年,当地手工业者准备“捣毁缫丝机器以夺回生计”,先冲进裕厚昌机器缫丝厂砸毁机器,当地知县闻报后,给机器缫丝业定了几条罪状:一是裕厚昌等店擅制机器缫丝,并未禀明立案。
二是……男女混杂,易生果李之嫌。
三是……(机器)应用四千四百余人,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
辽夏金元的统治(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
辽夏金元的统治(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2023年无2022年1.(2022年天津卷)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
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A 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项。
故选A项。
2.(2022年江苏卷)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
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
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
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
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2年辽宁卷)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拟训练1
通史模拟训练(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江西新余二模)先秦时,王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最高代表,利用国家机器来控制宗教,使之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但是,一旦有人将祖先、上帝搬出来,王有时还是不得不忍让三分。
这反映出当时()A.宗教的权力处于君王之上B.宗教是国家统治的主要形式C.宗教制度被奴隶主贵族接受D.宗教还未完全与王权相结合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可以,商周时期的宗教还有充当限制王权的角色,这就表明宗教与王权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结合,故选D项。
2.(2017·广东佛山二次质检)下列分别是《商朝形势图》、《西周初期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这反映了()A.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B.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C.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形成D.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型解析:选A。
材料主要体现了由商朝的方国制到西周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疆域变化,体现了由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故选A项。
商朝和西周都不是国家的分裂状态,故B项错误;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的形成应该是在夏商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与耕作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二模)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因俗而治加强治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解析:选A。
据材料“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以得出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选A项。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因俗而治加强治理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任何基层行政组织的信息,故D 项错误。
4.(2017·四川高考模拟押题)雍正帝即位后,严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
2018高考仿真卷(二轮)历史(六)(附答案)
2018高考仿真卷·历史(六)(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最早存在于战国时期,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对“黄老之学”最早存在于先秦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儒家思想受“黄老之学”影响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25.下面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可以反映出当时()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26.据清·叶德辉《书林馀话》卷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27.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
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军机大臣人皇帝数A.权力稳固B.机构健全C.精干高效D.保密性强28.郑观应在《商务叹》中说:“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
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29.《申报》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将报道侧重点转向社会新闻方面,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
这表明《申报》()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30.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
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
2018年高三模拟(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24、“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
”材料意在说明A.郡县制度有利于克服分封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主辅结合C.官僚政治代替血缘政治是历史进步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5、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多发区域中心在西汉、唐代以陕西为多,东汉以河南最多。
此外,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中上游,宋元以后,重灾区的记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江浙一带。
这反映了A.政治动荡易引发自然灾害B.自然灾害制约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C.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变动D.自然灾害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6、理学被认为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北宋时受到外界强烈的抨击,以至于程颐被朝廷禁止授徒讲学。
理学“反动”表现为A.用“天理”来阐释儒家思想B.过分束缚思想压制人性C.强调伦理道德忽视君权D.利用佛道宗教抑制儒教27、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讦,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
”这反映了A.李鸿章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B.李鸿章因洋务成效显著被同行妒忌C.洋务运动学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李鸿章力倡洋务与传统观念相冲突28、有人曾对《东方杂志》1915- 1921年开设的“法令”栏目公布的法规统计如下:年份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19年1920年1921年合计公布法令、条例数目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 对其变化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A 辛亥革命后法律制度渐趋完善 B.军阀统治出现意识形态认同危机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D.参加一战降低了人民参政的兴趣29、1935年,南方的红军突破重重围剿,在甘肃哈达铺邮局意外得到不少报纸,如1935年7月23日天津《大公报》载,“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23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完全赤化者有8 县,半赤化10余县……”红军因此奔赴陕北。
这表明A报纸舆论受到国民政府的严格控制 B.遵义会议后革命形势得到根本好转C.国民政府时期出版业得到迅速发展D.中共有效地利用新式媒介获取信息30、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1949 -1980年中国钢产量情况(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7)》,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钢铁生产开始艰难起步B.人民公社化运动直接促成了钢产量第一个高潮出现C.1960 年国民经济比例调整导致钢铁产量回落D.“文革”内乱导致钢产量急剧下降31、古雅典在公民大会上对于重要问题可能进行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在下一次会议上被修改。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选编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历史备课组整理)B(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排除A.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老子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历史备课组整理)D(备课组长教学指导)A.从材料可以看出,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要形成一致意见才能决策,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效率提高。
B.咱俩能够体现出宰相能够形成决策,所以体现不出削弱宰相决策权的特点。
C.材料体现的是宰相一致原则,主要是对宰相的一种制约,而不是对皇权的制约。
D.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各个宰相之间相互制约,削弱了每一个宰相的权力,但是整个宰相集团仍然有决策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权力运行特征来分析材料。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选编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版-学习文档
2019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历史备课组整理)B(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排除A.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老子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历史备课组整理)D(备课组长教学指导)A.从材料可以看出,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要形成一致意见才能决策,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效率提高。
B.咱俩能够体现出宰相能够形成决策,所以体现不出削弱宰相决策权的特点。
C.材料体现的是宰相一致原则,主要是对宰相的一种制约,而不是对皇权的制约。
D.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各个宰相之间相互制约,削弱了每一个宰相的权力,但是整个宰相集团仍然有决策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权力运行特征来分析材料。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
历史元朝练习题
历史元朝练习题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是关于元朝历史的练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元朝的兴衰。
一、选择题1. 元朝的建立者是谁?A. 明太祖B. 刘邦C. 孛儿只斤·铁木真D. 秦始皇2. 元朝的首都是哪里?A. 临安B. 南京C. 北京D. 大都3. 元朝的初始皇帝是谁?A. 忽必烈B. 元太祖C. 元英宗D. 元仁宗4. 下列哪位是元朝时期的著名诗人?A. 杜牧B. 辛弃疾C. 唐婉D. 元好问5. 元朝与哪个民族结成了婚姻联姻,使得两者关系更加密切?A. 藏族B. 蒙古族C. 苗族D. 朝鲜族二、填空题1. 元朝的初始皇帝是__忽必烈__。
2. 元朝的首都__大都__曾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 元朝采用的货币制度是__铜钱制__。
4. 元朝统一全国后,设置了__行省__、__路__、__府__等行政区划。
5. 元朝推行的一种法律体系是__大元律__。
三、简答题1. 元朝是如何建立的?简要描述其建立过程。
元朝的建立者是孛儿只斤·铁木真,后封为成吉思汗。
他在1206年统一了蒙古部落,成为了蒙古帝国的首领。
之后,铁木真开始南征西征,征服了大片土地。
他在1227年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忽必烈继承了皇位,建立了元朝。
2. 元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在政治方面,元朝实行的行政区划制度使得统治更加集中,行省与路府制度有效统一了全国。
在经济方面,元朝推行的市易法对国内外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且大力发展了铁路运输。
在文化方面,元代的诗文创作兴盛,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元曲文学。
此外,元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族群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3. 元朝为何最终衰落?简要描述元朝的衰落原因。
元朝最终衰落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元朝的统治者在治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官员贪污腐败以及统治能力的下降。
其次,元朝统治下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税收负担过重,社会经济秩序出现混乱。
2018高考仿真卷(二轮)历史(二)(附答案)
2018高考仿真卷·历史(二)(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A.秦朝设立郡的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25.隋唐时期,在都城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
这一现象反映了()A.权力平衡的需要B.边患局势的变化C.经济重心的转移D.城市人口的增加26.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对知识分子政策。
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
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27.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28.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29.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天国也成为孙中山先生的灵感之源泉……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超越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应该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三民主义30.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你预备买什么?”乙想了一下,反问:“你要买什么?”甲告诉他:“有什么买什么。
最新-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及答 精品
太原市2018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二)文科综合历史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l至7页,第Ⅱ卷8至16页。
2.回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
这反映了唐朝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25.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
这反映了宋代A.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 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繁荣C.书画艺术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
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这表明黄宗羲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27.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
”这一认识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28.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
2018届高考历史模拟题通史专题汇编24 元朝
训练24 元朝训练题1.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
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2.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
这说明() 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C.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D.家国一体政治特征3.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
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4.《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5.元朝时,科举制经历了先废除后重建的过程,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学生按程朱理学的观点答题。
这反映元朝()A.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 B.重视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C.削弱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功能 D.致力于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6.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西、江淮、陕西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均在与京师最近的水陆交通线上,也不难窥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战略地位的相当重要 B.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C.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 D.削弱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7.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五)文科综合24.《左传》中记载,“(西周)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构成“XXX,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的君臣等级隶属关系。
据此可知西周A.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宗法制的核心是确立宗族的亲疏远近B.奴隶制下的血缘等级制度不断弱化D.分封制的基本原则是“本大而末小”25.XXX时期,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实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坊市制度的突破。
材料反映了XXX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彻底被打破B.商业的“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C.经济政策多元化促使传统抑商政策松动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26.XXX指出:“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据此可知,XXX的上述言论A.深刻阐释了理和气的辩证关系C.体现出程朱理学的理论性特征B.重新解释了先儒的“天理人欲”命题D.创造性地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27.《明史》中记载:“(XXX)久之,居金门,XXX礼待颇恭。
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
成功使人沉之海中”,但出土的XXX《皇明监国鲁王圹志》中记载:“XXX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
”据此推知A.《明史》中的历史观点可作为历史结论使用B.XXX作为当事人遗物史料可作为历史事实C.研究鲁王死因需要发掘出新的史料进行印证D.《明史》与墓志铭中的历史叙述基本一致- 1 -28.下表内容为中国近代城市婚礼礼服与村落婚礼礼服选择情况。
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五月)精选模拟测试(5)(解析版)
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五月)精选模拟测试(5)(解析版)一、选择题1、(2018·湖南十三校模拟)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B.行省之下设郡县等多层行政管理机构C.行省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军事权力D.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选B行省(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行省制取代郡县制,郡县不是行省之下行政管理机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行省在地方有很大的经济、军事权力,但受到中央节制,因此权力是相对独立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行省制影响深远,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8·潍坊模拟)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
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
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
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B.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C.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解析:选A据材料“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
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可以得出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故A 项正确;在英国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但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故B项错误;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这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故C项错误;据材料“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可知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2018·苏锡常镇模拟)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24 元朝训练题1.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
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2.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
这说明() 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C.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D.家国一体政治特征3.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
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4.《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5.元朝时,科举制经历了先废除后重建的过程,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学生按程朱理学的观点答题。
这反映元朝()A.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 B.重视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C.削弱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功能 D.致力于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6.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西、江淮、陕西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均在与京师最近的水陆交通线上,也不难窥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战略地位的相当重要 B.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C.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 D.削弱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7.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
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民众为高。
这种说法()A.不符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 B.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 D.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8.“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9.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这三次极少数短暂的反派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 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C.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 D.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10.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
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A.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C.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11.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该历史现象表明()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1213.元至正年间执掌国子学的吴师道,在《国学策问》中说:“近世朱子《家礼》,号为适古今之宜,好礼之家或所遵用,然不免讪笑。
非出朝廷著令,使通习之,殆于不可然。
”材料说明元朝()A.官方拒绝采用朱熹定制的民间礼仪 B.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受到冲击C.统治者感受到汉文化威胁其统治 D.礼制与朱熹的《家礼》互相冲突14.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
这说明元朝()A.民族歧视,控制思想 B.等级森严,制度矛盾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 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15.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
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16.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形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
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
这种状况表明()A.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B.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C.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17.(2018·海南八校高三新起点联盟考试·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元)世祖既定天下(1272年迁都北京),王鹗献计(科举取士),许衡立法,事未果行。
至仁宗延祐(1313年)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士褒然举首应上所求者,皆彬彬辈出矣。
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蒙古(约100万人)、色目(约200万人)、汉人(约2000多万人)、南人(约5000多万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
(明代)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
自洪武丁丑(1397年),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
三月,廷试,擢陈安为第一。
帝(明太祖)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陈)安亦与焉。
帝犹怒不已,悉诛(白)信蹈及(张)信、(陈)安等,戍(刘)三吾于边,亲自阅卷,任伯安等六十一人。
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
皆北士也。
然讫永乐间,未尝分地而取。
洪熙元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宣德、正统间,分为南(江南各地)、北(江北各地)、中卷(安徽及西南各地),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整理自《元史》和《明史》(1)根据材料,说明元代科举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的科举分卷在利益调整方面与元代的不同及其各自的影响。
(9分)18.(2017·广西玉林、柳州二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气异常干燥,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
”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目光,都(城)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古代北京“雾霾"的记载》材料二1952年12月,圣诞购物季刚刚开始,沉浸在经济高涨中的人们正在外出购物,伦敦连续5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史称“伦敦烟雾事件”。
女士们都戴上头巾,附近农场主们给牛罩上头套,但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市民仍明显增多。
12月5日到12月8日,伦敦市10万人生病,死亡4000人,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
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组“ki11erfog”(杀人的雾)。
这次惨痛的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空气清洁法案》出台,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
英国政府采取了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搬出火电厂等措施。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956年、1957年和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12次严重烟雾事件。
1962年,伦敦仍有750人因空气污染死亡。
由于法律得到严格的执行,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逐步销声匿迹。
——节选自《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大都雾霾的原因及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现代英国处理雾霾方式的异同及启示。
(13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提及行省的内部纷争,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议拟咨来”,与B项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可以看出行省拥有一定的自决权,故C项错误;材料第一句反映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禀明请示,第二句中提及公事“合与决”“从公依例与决”,故D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大机构分工明确,其中御史台是为了监督“管行政的中书省”和“管军事的枢密院”,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可见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就是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故A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政府机构的分工,没有体现三权的相互牵制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成为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是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特征,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不利于传达行政命令,故A项错误;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来限制地方,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行省是在疆域范围内设置的,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掌军民之务”、“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可知宣慰司是行省下属分治理军民的机构,故A项正确;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B项错误;清代的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故C项错误;元代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为地方最高官府,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