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发展_吴国清

合集下载

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创新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和运营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
政府主导,规划合理
设施完善,服务周到
科技支持,信息共享
资金保障,投入充足
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完善旅游目的地交通服务设施
提升旅游目的地公共信息发布能力
提升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环境友好水平
推进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强化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监管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完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游客满意度。
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建设,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智慧化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为旅游目的地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完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
旅游惠民便民服务
旅游行政服务
旅游行政服务
旅游惠民便民服务
旅游交通便捷服务
旅游安全保障
旅游信息咨询
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和问题
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存在地区差异
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
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存在设施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创新区域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

创新区域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
务标准 。 属地管理与行业监管相结合 ,实行旅游主管 、属地负 首先 ,建议 采用 “ 两分三统 ”的运 作模式 。区 责 、建立I 责 湍0 度等等。 域旅 游公 共服 务标准 化包括标 准 的制 定 、宣传 、实
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在我 国现尚处于起步阶段 ,各
施 、监督和信息反馈等 ,是不断循环螺旋式 匕 升的过 项相关工作都需逐步推进 ,如活动主体在跨区域旅游 程 ,在遵循现有行政区划界限的前提下 ,为减少各地 公共服务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创新标准化管理工作
制度 ,即 “ 分别 立项 ” 、 “ 分别 发布 ”、 “ 统一 制 化工作与游客满意度' 预 相互融合 ,等等 ,这些都需
其次 ,成立区域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联盟 。组建 进我国旅游业更快 更好发展 ,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人民 会 员式的区域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 联盟 ,共同商议标 群众满意的现代眼务业。
再者 ,鼓励各方积极参与标准化建设。 ’ 企业是市
形态 ,多地 已将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以弥 场的主体和标准的实践 者 ,标准制定要充分反映旅游 企业需求 ,在行业内获得较高的认同度才能确保贯彻
但受到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 , 在制定地方标准时 , 往 并取得好效果 。鼓励旅 游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
准的制定和实施 ,或者互认实施标准以保证服务的规 范化和一致 I 生。围绕区域 内各级政府主体之间的要素
( 作者 简介 :吴国清,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
差异,重点应是厘清区域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目 标, 建 院教授 ,博士 ,兼任上 海旅 游标 准化研 究中心主
立区域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联盟的例会制度 ,形成动 任 ,上海市旅游标 准化技术委 员会副秘 书长。)
往基于本地利益和发展水平 ,使得各类旅游公共服务 选择运作规范、 管理先进、 服务优质的高水平企业作

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

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

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作者:————————————————————————————————日期: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冷少妃吴国清(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摘要】在新形势下,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但作为旅游分析的重要工具——旅游系统的研究却难以满足现今各种旅游现象分析的需要。

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旅游功能系统、旅游地理系统以及旅游复杂系统等三种典型系统模型研究的现状,总结归纳三种旅游系统模型存在的不足。

其次,以Leiper 的旅游地理系统模型为基础,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构建适合现阶段旅游现象分析的旅游系统模型,并尝试从旅游客流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阐释。

最后,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理论群以及相关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探讨旅游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以此来预测旅游系统未来的发展走势。

关键词旅游系统模型;演化;自组织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5.008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目的,可将旅游系统划分为多种类型。

目前,旅游系统主要可以归纳为旅游功能系统、旅游地理系统、旅游复杂系统等三种类型。

三种类型的旅游系统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系统的特点,但随着旅游市场的巨大变化以及旅游研究需求的转变,需要完善现有的旅游系统模型,帮助研究者、决策者以及旅游者等把握旅游现状;同时,进一步通过旅游系统演化的研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一、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建构(一)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现状第一,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强调旅游系统的功能,决定旅游系统功能的系统结构和影响旅游系统结构的外部环境。

基于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观点以及经济学中供求关系,1972年,Gunn最早从结构——功能角度分析旅游系统,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图1);从旅游规划的视角,在一个目的地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认为其分别由供给和需求两部分构成,而旅游者、交通、吸引物、服务及信息促销五项是旅游规划中的基本要素,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体——旅游功能系统[1]。

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引言旅游业是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而随着全球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旅游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和全域旅游的推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1.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是支撑旅游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健全旅游服务体系方面,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酒店和餐饮设施等。

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和邮电通信设施,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同时,建设高标准、高品质的酒店和餐饮设施,能够提供舒适、安全的住宿和美味的餐饮服务,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2.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服务体系的健全离不开具备一流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

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是实现旅游服务体系健全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对旅游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同时,鼓励高校开设旅游专业,培养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并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激励和保障力度,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3. 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旅游服务体系健全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对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各项旅游服务的标准和规范。

这包括旅游景区的评定标准、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及旅游业的服务标准等。

通过建立和推广旅游标准,可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服务质量,增加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4. 建立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建立旅游服务监督机制,是健全旅游服务体系的必要手段。

监督机制可以通过实施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和监测、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考核和管理,以及加强对旅游投诉和纠纷处理的监督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提高旅游服务的整体水平。

5.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旅游宣传推广是健全旅游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

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生成与网络化发展

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生成与网络化发展

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生成与网络化发展
吴国清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都市旅游圈是具有一定向心性和层次性的旅游经济地域系统.基于对相关概念及研究的梳理,本文认为都市旅游圈形成和演化是都市旅游跨界柘展和区域旅游合作性竞争及趋向一体化发展共同推动的产物,空间集聚与扩散作用是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嬗变的主要动力,并以上海和长三角为例探析了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即通过景区(点)、交通、产业、市场等各个子(分)网络共同构成互补、协作和竞争的大旅游产业体系,不断推动都市旅游圈发展壮大.
【总页数】10页(P100-108,125)
【作者】吴国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3
【相关文献】
1.区域旅游网络化发展--以桂林旅游圈为例 [J], 黄月玲;林刚;伍进
2.从“都市旅游”到“都市旅游圈”——广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J], 胡幸福;方建平
3.海峡西岸旅游圈旅游规模分布演变及空间结构 [J], 俞霞
4.大湘南旅游圈系统空间结构耦合与优化研究 [J], 张亨谥;黄帅;陈国生;陈晓亮
5.试析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 [J], 吴国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旅游风险感知研究述评

国内外旅游风险感知研究述评

【旅游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5年12月(第12期,总第224期)Dec.,2015(No.12,General No.224)收稿日期:2015-10-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GL050);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4ZS104)作者简介:吴国清(1964-),安徽休宁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都市区域旅游、旅游公共服务、旅游标准化等。

国内外旅游风险感知研究述评吴国清(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摘要:旅游风险感知是影响游客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

旅游风险感知研究可以为认识和理解游客对于各种旅游风险事件的反应提供解释基础,为制定和完善旅游风险管理政策/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评析旅游风险感知概念(内涵)、维度、影响因素及其测量模型与方法等研究领域,为拓展旅游风险感知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旅游风险;风险感知;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12-0083-05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源自于心理学范畴,最早由Bauer(1960)引入到消费领域,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心理感受和认识,并强调个体由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认知的影响[1]。

风险感知的一般研究过程(见图1)。

旅游业是敏感的服务性行业,在旅游活动中旅游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

旅游风险被定义为旅游者在旅途中或在旅游目的地遭受各种不幸的可能性[2]。

虽然旅游风险的大小与游客的出游意愿与旅游者行为并非完全呈负相关,但毫无疑问的是游客的旅游决策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受到其对旅游风险感知的影响,即风险感知是旅游决策和风险判断过程的基础。

然而,在对旅游风险的评估中,往往容易忽视不同游客群体对旅游风险感知的差异;在应对旅游风险时,也常常由于缺乏对旅游风险感知的了解而出现对风险的错误判断导致不当决策和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可以说旅游风险感知的影响程度有时甚至高于旅游风险本身。

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发展_吴国清

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发展_吴国清

第37卷第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7,No.3 2008年6月 Journal of Shanghai Nor 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8,Jun1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发展吴国清(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摘 要: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都市旅游正日益成为推动当地旅游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综合现象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都市旅游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服务链系统,是都市旅游目的地运行的核心系统,其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赖社会各系统的综合协调.基于相关概念与研究背景分析与梳理,探究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构成、特征及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旅游产业集群化与融合化、旅游环境生态化与人文化、旅游服务多元化与时尚化、旅游管理法制化与标准化等,旨在推进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关键词: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展趋向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137(2008)03203212050 引 言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环境下,大都市是具有世界和区域中心地位和影响力的现代城市.作为都市与旅游两者复合体的都市旅游,不仅在国际城市的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现代旅游的内涵.都市旅游作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都市的基本功能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与关注.都市旅游是大城市发展到成熟和高层次阶段的产物,与一般城市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都市旅游拥有强劲的再生产功能,即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组合和扩张功能[1].都市旅游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构优化和国际化,标志着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旅游产业的素质提升和质量飞跃[2].都市设施现代化、功能国际化、形象主题化、服务产业化已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全方位需求.都市是以其整体属性以及能提供一系列专业化功能和服务而吸引旅游者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构建科学、完善的都市旅游服务体系正是发挥大城市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同时,随着都市旅游发展的不断深化与市场快速变化,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展与创新就成为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而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又是大都市功能的重要标志.基于我国都市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尝试性地分析与探究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相关概念、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向等问题,对我国都市旅游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1 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1.1 都市、都市旅游目的地都市尤其是国际大都市,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通过发展都市旅 收稿日期:2007211221基金项目: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C LA601).作者简介:吴国清(1964-),男,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22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游可以促进城市设施及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城市的开放度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什么是都市,什么是都市旅游目的地,以及都市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特征以及评判指标等基本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目前都没有一个可借鉴的标准[3].就发展而言,都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和阶段性产物,都市并非等同城市,“都市”在英文中对应“metr opolis”,与城市“t own”或“city”的区别在于:都市拥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目前国际公认的人口规模超过500万;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甚至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某区域甚至世界经济起控制作用;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有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繁荣的商业,具有高强度的综合服务功能,还有完善的中心商务区;具备一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电讯和信息网络全球化,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都十分畅通;科学文化交流频繁,有广泛开展国际性科技文化交流的设施和能力;有一定比率的境外和外籍居民;有现代化的城市环境,拥有高质量的工作、生活和环境条件,能够反映当前世界的时尚、潮流和趋势[4].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诞生之日起,都市就与旅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都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门户,因此,都市往往不仅是区域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原因就在于都市往往具备了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文化游览设施,同时,都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空间上集聚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设施和吸引物,这从国际上著名的都市旅游目的地巴黎、东京、纽约、伦敦等都市可见一斑.目前,以商务休闲和观光娱乐为主的都市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随着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进一步发展,都市旅游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普遍和成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城市也都同时是知名的都市旅游目的地.因此,可以将都市旅游的定义概括为“以都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要素为吸引物,开展商务会议、休闲购物、探亲访友、文化修学以及观光度假等为主要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类似的,都市旅游目的地则是以都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要素为吸引物,开展商务会议、休闲购物、探亲访友、文化修学以及观光度假等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为国内外游客及本地市民提供完成旅游体验、享受旅游服务的经济地域综合体. 1.2 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服务体系的研究尚不多.邹慧萍等(1996年)探讨了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ATS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构想[5];郎富平等(2002年)从旅游服务质量体系角度分析了杭州旅游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改善途径[6];赵洁(2002年)意识到了互联网对旅游行业的机遇和挑战,构建了旅游服务系统TSS,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特点、网络结构、软件结构和关键技术[7];张文建(2001年)分别从旅游和服务两个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务系统模式以及旅游服务传递系统等[8];李季(2004年)将旅游服务体系分为主系统和社会支持保障系统,并对天津市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设想[9];张懿玮等(2005年)介绍了上海市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原则、内容、使用管理等方面内容,为旅游服务体系标准化提供了借鉴[10];石长波等(2006年)将旅游服务体系分为主系统(包括旅游者群体和旅游业群体)和旅游服务体系支持系统[11].总体来看,学术界对旅游服务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及专项性旅游服务体系等方面分析与探讨,对旅游服务体系内涵、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功能效用及发展趋势等缺乏深度系统研究.本文作者认为旅游服务是指旅游业及其相关部门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的过程;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则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多样化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共同完成旅游服务(产品)组合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组织序列系统.2 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结构分析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旅游业的“窗口”、“支柱”、“基地”和“辐射中心”,几乎都在都市,尤其是大都市.巴黎、伦敦、悉尼、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都是本国或地区旅游业的辐射基地.一个国际大都市往往集旅游、观光、度假、商贸、会议、展览、购物、文化、体育为一体,拥有先进的接待设施,一流的服务水平,可以满足国际游客多种多样、内容广泛的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因此,拥有系统化、人性化、专业化、信息化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对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都市旅游服务体系在空间上表现为旅游经济地域综合体,是一个结构复杂分工有序的高级旅游服务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依据都市旅游性质、特征及旅游服务需求态势,将都市旅游服务体系划分为旅游服务核心体系、旅游服务公共体系、旅游服务辅助体系、旅游服务管理体系等四大服务功能体系(图1).建立和完善以旅游产业为主体、以政府和相关部门旅游支持系统为保障的都市旅游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整合优化各子系统内部资源,更重要的是利用系统的整合作用发挥整体优势,尤其是整体促销和信息平台的优势,提升都市旅游的整体水平和服务效率,促进都市旅游和谐发展.图1 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相关性分析2.1 都市旅游服务核心体系为旅游者提供所有标准和个性化旅游服务的企业集合体,是都市旅游目的地生存发展的核心体系,主要为旅游者提供食、宿、行、游、娱、购等基本功能的服务体系.实施主体为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经营企业,在市场规律和政府调控作用下,构成包括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商贸业和旅游娱乐业等为一体的管理先进、规模庞大的现代旅游行业体系,其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和影响都市旅游这一庞大系统发展进程,并成为都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2 都市旅游服务公共体系为方便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需要而提供物质流、信息流、旅游流等网络化的、非排他性服务的盈利或非盈利机构的集合体,是都市旅游目的地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预订服务、旅游集散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等现代化、信息化的网络服务平台.实施主体为政府、旅游商务和政务网站及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等部门,在政府规划、企业参与下,按照都市旅游发展目标和要求,对都市旅游功能设施建设的投入,建成诸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培训中心、旅游人才交流中心、旅游呼叫中心、旅游纪念品展示中心等全面覆盖的旅游服务功能设施,构筑便捷、高效的都市旅游服务平台.2.3 都市旅游服务辅助体系为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需要而提供相关其他服务的企业集合体,是都市旅游服务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持系统,是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拓展和完善的重要表现.从产业关联度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产业,不仅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内部行业,还同时与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娱乐、金融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环保等产业相互依托.实施主体为农副业、商业、建筑业、制323 第3期 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发展42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造业等行业和公安海关、邮电通讯、银行保险、医疗卫生、旅游教育与培训等部门,都市旅游拓展了这些产业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共生共荣,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4 都市旅游服务管理体系为都市旅游发展、旅游者享受旅游产品而制定、宣传、贯彻与执行相关旅游政策、法规及旅游服务标准的相关旅游政府、行业部门集合体,是都市旅游服务体系赖以健康、持续发展规范保障系统.实施主体为相关旅游政府、行业等部门,主要为旅游者提供政策、法规、产业服务质量标准要求等,发挥其规划、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共同制定保障旅游者权益,提供旅游服务所需的相关政策、法规及产业标准等体系.3 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展趋向3.1 旅游服务产业集群化与融合化都市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产品或产出的构成涉及多种产业,具有产业融合化的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特点,因而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完全形成了一种互动的产业优化联动,使相关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在共生中强化发展,带动了都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产业关联度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产业,不仅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内部行业,还同时与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娱乐、金融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环保等产业相互依托,共生共荣,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展了这些产业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践证明,在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中,“旅游产业集群”已经不止是科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前后关联、紧密结合、涉及154行业的产业集群.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自2000年至2005年,上海旅游产业总收入由716.10亿元上升至1604.2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8.98%;上海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 DP 的比重由的5.2%上升到6.4%,上海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能力有较大提高,已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发达的,包括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商贸业和旅游娱乐业为一体规模庞大的旅游产业体系,都市旅游已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3.2 旅游服务环境生态化与人文化都市旅游与都市建设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现代都市旅游发展的实践模式,都市旅游的发展离不开都市这一大环境,加强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都市的素质,尤其注重营造旅游大环境,营造方便散客的大环境.都市旅游环境建设对都市旅游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旅游环境已经成为都市保持其旅游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生态化是指都市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体现自然环境、社会功能、文化意识三重和谐构建,打造都市旅游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旅游是和谐社会的推进剂,因此,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需求导向原则,强调有效供给,并同时考虑政府、企业、投资者、本地居民、旅游者等各方利益的共赢,让社区居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吸收社区居民到旅游企业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参与程度,使游客与社区居民和谐相处.3.3 旅游服务产品多元化与时尚化都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综合性的有机体,具有极其丰厚文化内涵,是现代经济、生活、文化和商贸的中心,因此,都市的综合性功能决定了旅游产品具有多元化的形态,各种旅游形式如:商务旅游、购物旅游、观光旅游、节庆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等都在都市旅游中存在,而能满足旅游者的多种旅游需求.同时,都市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前端,迎合与引导市场消费而不断发展创新,时尚性是都市的特点之一,并成为都市旅游的重要吸引力.如:北京的什刹海地区、上海的新天地、衡山路酒吧街等都是当代都市时尚元素的代表,对当地居民和外地旅游者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3.4 旅游服务管理法制化与标准化为了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消费环境,规范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长期有效的旅游行业管理制度.倡导旅游企业树立良好的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文明经商,守法经营,以诚信赢得游客.努力提高全行业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经营服务和管理水平,形成旅游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建立全天候旅游投诉制度,及时处理各种有关旅游方面的投诉,加大旅游执法处罚力度,认真查处对游客的各种欺诈现象、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和违法经营,维护都市旅游的良好形象.从满足旅游者需求出发,以信息化为依托,以网络为载体,全面强化与更新旅游服务理念,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努力消除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并加快与国际旅游业服务标准的全面接轨,即构筑适应旅游发展趋势的都市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将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符合“以人为本”和“游客至上”的理念,也符合旅游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标准,建立和完善都市旅游产业标准化体系,是当前都市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参考文献:[1] 林洪岱.中国都市旅游发展的新趋势[C ].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0~200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 郑杨.城市旅游休闲服务网络的建设[J ].旅游学刊,1998,(2):34-37.[3] 石培华.中国都市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解决对策[C ].都市旅游国际会议论文集,上海,2006.[4] 高峻.都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C ].都市旅游国际会议论文集.上海: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5] 邹慧萍,汪应洛.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J ].管理工程学报,1996,10(6):109-116.[6] 郎富平,金平斌,王啸啸,等.杭州市旅游服务质量体系存在问题分析及完善途径[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31(9):52-55.[7] 赵洁.一个基于B r owser/Sever 体系结构的旅游服务系统[J ].系统建设,2002,(4):14-17.[8] 张文建,王晖.旅游服务管理[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9] 李季.关于天津市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J ].商业研究,2004,(4):173-176.[10]张懿玮,姚昆遗.上海市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研究[J ].中国标准化,2005,(8):59-61.[11]石长波,李东.建立哈尔滨市“大冬会”旅游服务体系的构想[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7-69.Preli m i n ary study on the serv i ce system of m etropolit an tour is m desti n a ti onWU Guo 2qing(College of Touris m,Shanghai Nor 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W ith the devel opment of modern metr opolis,metr opolitan t ouris m is becom ing a main force t o drive the l ocal t ouris m industry and t o i m p r ove the l ocal econom ics .A s a new econom ical phenomenon,it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 on t o .M etr opolitan t ouris m service syste m is an open and comp rehensive service chain syste m and is the key fact or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met 2r opolitan t ouris m.Based on the structures of such service syste m,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 ouris m industry asse mblage and in 2tegrati on,ecol ogical and hu manity envir on ment,multi -oriented and fashi onable t ouris m service,and legal and standard man 2age ment are the basic fact 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metr opolitan t ouris m.Key words:metr opolis;t ouris m destinati on;service syste m;devel opment orientati on(责任编辑:郁 慧)523 第3期 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发展。

旅游业中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旅游环境改善

旅游业中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旅游环境改善

旅游业中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旅游环境改善一、旅游目的地开发1.1 目的地选择与规划在旅游业中,目的地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首先,选择合适的目的地至关重要。

旅游目的地应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以吸引游客。

其次,规划目的地时需要考虑人流、交通和住宿等基础设施,并保护环境和民俗风情。

1.2 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为了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旅游目的地需要不断升级和改善其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

这包括改善景区道路、增加停车场、建设更多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以及培训员工提高其服务质量。

1.3 加强品牌推广与市场营销对于一个成功的旅游目的地来说,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至关重要。

通过打造独特而吸引人的形象,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进行广告宣传,可以有效吸引更多游客到该目的地。

二、旅游环境改善2.1 保护自然环境旅游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保护自然环境是旅游环境改善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环境管理措施、推进生态修复和建设自然保护区等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2.2 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旅游业应当注重挖掘和展示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并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吸引游客。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传统音乐演出、手工艺品展销会以及文化节庆等,以增加游客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和消费水平。

2.3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旅游目的地应当注重加强旅游安全管理,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

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提高员工紧急处置能力以及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可以有效保障游客在目的地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2.4 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了长期发展旅游业并保护旅游环境,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策略。

这包括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提倡低碳旅游、推广绿色交通工具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结语:旅游业中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旅游环境改善是两个紧密相关但又相对独立的任务。

通过选择合适的目的地、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市场推广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到来,实现经济效益。

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生成与网络化发展

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生成与网络化发展
( o eeo o rm, h nh i om l n esy S ag i 0 2 4 C i ) C lg Tui l f s Sa g a N r a U i rt, hn h 0 3 , h a v i a 2 n
Absr t Ur n turs c r l sa k n fr go ltu s e o o i y t m t h r ce so e taiy a d h e a c y. tac : ba o i m ice i i d o e ina o r m c n m c s se wih c a a tr fc n r t n i r h i l r On te b sso t yng r ltd r s ac h a i fsud i eae e e rh,t e a t o sume h tt e f r ain a d e outo fu b n turs cr l s h u h ra s st a h om t n v l i n o r a o i m ice i o
圈有不同的阐释 : 旅游 圈是 以大都市为 中心 , 区 从
域 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 系、 相互作用 而 形成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旅游圈往往围 J 绕旅游 中心城 市形成 一系列 同心 圆的城 市旅游 空间结构 : 旅游空间结构要素在均质空间内呈连续
f so d a glme ai n a e t i o r h tprm oe t r n m u ain o p ta tu t e o r an tu s c rl . u i n a g o r to he man p we t a o t heta s tto fs a i sr cur fu b o r m ic e n r s l i Fi ly,b a i S n g a a d nal y t kng ha h i n Ya te ngz Ri e l 8 x mpls, t e u h r e p o e t e newo kig e eo m e v r Det 8 e a a e h a t o x l r s h t r n d v l p nt

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

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
种类 型 。 三种 类型 的旅 游系统 都从不 同角度 揭示 了 提 出了旅游 功 能 系统模 型 ( 图1 ) ; 从 旅游 规 划 的视
旅游 系统 的特点 , 但随 着旅 游市 场 的巨 大变化 以及 角 , 在一 个 目的地 的基础 上 , 构建了旅 游功能 系统模 旅游 研究需 求 的转 变 , 需要完 善现 有的 旅游 系统模 型 , 认 为 其分 别 由供 给 和 需 求两 部 分构成 , 而 旅 游
部 各 种要素 之 间是 一种耦 合关 系, 因此其 对旅 游 系 统 的 影响 并不是 直接 的 , 而 是旅 游 系统 内各 作用力 ( 这些 作用 力性 质 不 同, 大小 不 等 , 方 向不一 , 在不 同时 空维度 下各 作用力 处于不 断变化 的 状 态 ) 之 间
图5旅游 复杂 系统模型
进一 步探讨旅游 系统 演化的内在机制 ,以此来预测旅游 系统未来的发展走势。
【 关键词】旅游系 统模型;演化;自 组织
D o i : 1 0 . 5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0 0 8 7 . 2 0 1 5 . 0 5 . 0 0 8
期和 旅游 地 自然环 境承 载力两个 子系统之 间 的耦合 的 相互作用所 最 终形 成 的耦 合力整 体地 影 响着系统
关系, 研 究了基于这 种 耦 合关 系 的旅游 地 系统 演化 演化 过 程 。 竞争 和协 同是 旅 游系统 自组织 演化 的 的机 制及 其规律 , 同时, 他们亦 提 出了 一种新 的研究 动 力 机制 , 竞争 是 系统 演化 的 最 活跃 动 力 , 协 同是
归纳三种旅游 系统模 型存在的不足 。其次 ,以L e i p e r 的旅游地理 系统模 型为基础 ,从 复杂 系统的角度 构建适合现 阶段旅游现 象分析的旅游 系统模型 ,并尝试从旅游客流的 角度对

试析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

试析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

连起 最具特 色 的旅游 目的地 , 使旅 游热 点 和旅游 冷 ( ) 交错 分 布 , 并 温 点 形成 一个 有 机整 体 ; 圈 ” 由大 中 “ 指
小 旅游 城市 、 各类旅 游交 通线 路及旅 游 目的地 共 同组成 的具 有 向心性 和层 次性 的旅 游 区域 . 也称旅 游腹 地 范 围, 中心旅 游城 市各 种旅 游经 济活 动共 同作用 所能 达到 的最 大地 域范 围 , 是 为形成 都 市旅游 圈的最基 本
旅游 地域 系统空 间组 织 的一 个成功 范例 。 旅游 圈的生成及 旅游 网络的形成 是旅游 合作对都 市旅游 空间结构 发展影 响 的外 在表 现 ,这 也可 以从
我 国旅游业 发展历 程 中得 以验 证 。0世 纪 8 一 0年 代 , 国各 地 出现 了旅游联 合 的潮流 , 2 O9 我 涌起 以地 区间优 势互 补 和分工 合作 为基础 的“ 旅游 圈 ” 战略 , 如上海 、 浙江 等地相 继提 出建设 1 4小时 旅游 圈计 划等 , 大 — 但 多数停 留在协 议 阶段 , 念讨论 比较多 , 概 区域 旅游协 作 多为有 始无 终 、 名无 实 。 有 进入 2 世 纪 , 1 香港 、 门 澳 和珠江 三角洲共 同打造 “ 珠三角 旅游 ” 长江三 角洲努力构 建“ 泛 , 世界级 旅游 区 ” , 等 各城 市之 间的旅游 合作
都市旅 游 圈是指 以特定 的都市 旅游 目的地 为核 心 , 过旅游 轴线 将其 周边 旅游 城市 ( 通 旅游 目的地 ) 连
接组 成 的具 有 向心性 和层次 性 的旅游 目的地 区域 , 以发 达的旅游 通道 ( 即 轴线 ) 为依 托 , 以一个或 多个大 都 市旅 游 目的地作 为区域旅游 经济核心 , 引辐射并带 动周边一 定范 围内相 当数量 的不 同性 质 、 型和等 级 吸 类 规模 的旅 游城市 全面 发展 , 同构成一 个相对 完整 的具有 圈层 式结 构 、 体化 倾 向的旅 游城 市“ 合体 ” 共 一 集 。 它依 托于都 市及其周 边地 区的 自然环 境 , 是一 个复合 交融 、 序协调 、 域开放 的区域旅游 城市 网络系统 , 时 地 不仅 是都 市旅游 目的地跨越 行政 区界 的空 间拓 展 , 也是都 市旅 游经 济协 作 圈 、 文化 圈 和交通 网络 圈 , 称 堪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1概述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形象:旅游的一种要素》(Image :a factor of tourism),这一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Hunt 编纂的论文,被视为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第一部著作。

在国外,有关旅游形象的定义通常依据“image ”的定义。

image 是一个广泛使用但定义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image 是人们对已知事物的理解,具有个人的、主观的、概念性的特征;或者认为image 是以人脑信息处理过程为建立基础,所呈现出的一种内在信念和总体印象,因此,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由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产品和要素交织而成的总体印象[1]。

有的学者称其为“旅游地意象”,或是“旅游意象”等与意象相关的称谓。

本文全部使用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称谓。

我国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邱焰美的《简析我国的旅游形象》被视为是我国最早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文献,自此该方面的研究开始迅速增加,我国的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成果。

很多学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程金龙、吴国清[2]认为我国的旅游地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形象的理论、感知模式、营销策略、形象建设和区域旅游形象等方面。

苗学玲[3]从旅游地形象策划的角度来概括总结了从1994年到2003年整10年间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

本文基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旅游学刊》上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载文,进行研究总结和评述。

《旅游学刊》创刊于1986年,被旅游学界业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学术刊物,吴必虎在2001年就对《旅游学刊》给予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的评价,2002年,张进福也给予了《旅游学刊》“能基本代表国内旅游研究的规模和质量”的高度评价。

2文献分析2.1研究文献概况根据2005年至2014年公开发行的《旅游学刊》,共统计出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有61篇,2009年最多为12篇,2005年最少仅为1篇,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以前有相对较大的上下波动,2010年之后相对稳定在每年5篇左右。

推荐-从女性消费心理看上海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精品

推荐-从女性消费心理看上海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精品

本科生论文(设计)题目: 从女性消费心理看上海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姓名: 王海蓉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班级: 旅游32班学号: 2223206指导教师: 尹燕吴国清职称: 助教副教授20XX 年5月23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女性消费心理研究概述 (1)二、上海都市旅游及旅游产品发展概述 (2)三、上海都市旅游中女性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2)(一)追求文化 (3)(二)追求时尚、享受时尚 (3)(三)追求自我,强调个性化 (3)四、上海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 (3)(一)有形旅游产品的开发 (4)1.旅游线路的开发 (4)(1)开发时尚与文化并存的休闲旅游产品 (4)(2)开发风光与商业并存的购物旅游产品 (5)(3)开发中西交融的美食旅游产品 (5)2.其他有形产品的开发 (5)(二)无形都市旅游服务的开发 (5)五、结语 (6)致谢 (6) (6)从女性消费心理看上海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王海蓉指导教师尹燕吴国清摘要:现代都市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发展较成熟的大城市旅游业发展速度更快。

但是在开发设计都市旅游产品时,国内外研究者都表现出对女性消费心理的重视不够,这就使得适合女性消费心理特征的都市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发展异常低迷。

在这种大背景下,笔者从都市旅游以及上海都市旅游入手,并通过结合当代女性旅游消费者的各种新型消费心理,从而有针对性的对上海都市旅游产品进行开发。

关键词:上海都市旅游;女性消费心理;旅游产品开发The Research of the Tourist Product Exploitation and Designing ofShanghai Metropolis tourism Industryfrom the aspect of the Female Consuming PsychologyStudent majoring in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Wang HairongTutor Yin Yan Wu GuoqingAbstract:Nowadays metropoli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s extremely fast, each major and medium city metropolis tourism traveling rate of rise is in particular quicker.But the female consuming psychology has not been taken enough attention to. It causes the metropolis tourism product that suit the female to expe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to be murky in the tourism market development. Under this kind of big background, the author obtains from the metropolis tourism as well as the Shanghai metropolis tourism, bining the tourism consumer's each kind of new expense psychology who travels under the big background of the female tour market,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exploitation and designing of the Shanghai metropolis tourism products.Key words: tourism in shanghai as a metropolis;female consuming psychology;tour market of female segment一、女性旅游消费心理研究概述现代旅游起源于国外,因此国外的旅游学研究比国内相对较早,女性旅游研究同样表现出这一特征。

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机制设计

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机制设计

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机制设计吴国清【摘要】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常态化、散客化、个性化,以及旅游活动方式从旅行社组团游为主“条带型”向以散客自助游为主“板块型”转变,迫切要求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文章从时空-功能(“独占”→“分享”)、提供主体(“一元”→“多元”)、受益范围(“游客”→“居民”)三个维度诠释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内涵,认为稳定长效的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动力源于一系列具有路径依赖性质的提供机制设计(包括组织协商机制、规则自律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绩效激励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管理问责机制等),旨在尽快突破行政区经济困境,加速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和提升区域旅游服务水平.【期刊名称】《商业经济与管理》【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7页(P45-50,59)【关键词】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机制【作者】吴国清【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1一、引言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地建设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伴随着旅游公共服务正在成为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突破口的同时,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与阻隔,强烈的地方利益倾向抑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联动效应的发挥,各行政区按照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际需要参与合作及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等“顽疾”久治不愈,低水平内耗式竞争不断,造成的鸿沟导致了利益主体与决策主体的背离、管理边界与功能边界错位、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失衡[1],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合作仅停留在表层,当涉及旅游公共服务要素与产业资源重组等核心利益一体化问题时往往举步维艰。

随着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和高速交通网络的形成,旅游活动维度越来越“泛”(加速了旅游业和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因此,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必须尽快突破行政区经济的困境。

在我国社会公众对旅游公共服务需求进入高速增长时期,除了积极研讨解决旅游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和结构不合理、旅游公共服务提供的公平与高效、缺乏整体设计旅游公共服务碎片化没有形成“1+1>2”协同效应等问题,更需要对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进行全面的解构与重构,探索创新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机制具有重要学术与应用价值。

上海水上旅游发展回顾与展望

上海水上旅游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4年9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域环境条件,境内有大小河道约23787条,总长约21646公里,水域面积约533平方公里,其中骨干河道324条,长度约3202公里,形成了交织成网的水系。

除此之外,上海还有大小湖泊21个,面积约59平方公里。

经过科学规划、深度开发苏州河、黄浦江等水上旅游资源,使上海水上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目前已形成以黄浦江、苏州河为主的人文生态游,以崇明岛三岛游、金山城市沙滩、奉贤碧海金沙为代表的海景游等水上旅游目的地,并积极打造以游船、游艇、邮轮为主的水上旅游产品。

一、上海发展水上旅游的优势1. 水上旅游资源丰富上海市地处江畔海隅,江、河、湖、海等水域景观资源丰富,具备宽阔的浅滩、广袤的江海水域和点缀其间的河口沙岛,以及海岸、海岛为特色的海域景观。

拥有苏州河、黄浦江、长江等江河资源,拥有淀山湖、滴水湖等湖泊资源,拥有奉贤海湾、金山城市沙滩等海岸资源,拥有崇明岛、长兴岛等海岛资源,为发展上海水上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2.水上旅游体系完善上海不但具有丰富的江河湖海资源,而且具备较为完善系统的城市水系景观。

上海于2005年批复《上海市景观水系规划》,为实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大纲设立总体目标——“一纵、一横、四环、五廊、六湖”,通过生态景观、休闲度假的功能区构建,以达到通江、达海、连湖、串景的总体布局构想提供框架。

为进一步营造水景创造条件和氛围,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新形势,系统协调“水、岸、绿、船、桥、房”等控制要素,引导滨水地区功能的有序开发提供了条件。

同时为满足市民亲水和休闲需求,促进水上旅游、游艇业、滨水现代服务业等水上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上海水上旅游发展历程及现状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市轮渡公司于每年夏季利用轮渡船开办“浦江乘凉夜班”,成为上海水上旅游发展的萌芽。

改革开放后,1979年“浦江号”游览船投入运营,开展“浦江游览”项目,翻开了上海水上旅游业的新篇章。

基于世博会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重构与优化

基于世博会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重构与优化

基于世博会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重构与优化
吴国清;杨国玺;高娜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1(30)1
【摘要】世博会已经成为展示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盛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参与.随着世博会规模、性质的不断演化,世博会对城市的影响日渐扩大.基于历届世博会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分析,研究与揭示世博会引致旅游新增长极形成、旅游空间结构重构的内在规律与机理,结合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探究上海城市旅游空间结构重构与优化.
【总页数】5页(P79-83)
【作者】吴国清;杨国玺;高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市旅游局办公室,上海,200003;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
海,200234;山东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济南,25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3
【相关文献】
1.基于点轴理论的苏锡常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J], 黄志刚
2.基于点—轴理论的辽西走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J], 王辉;张沛茹;张新新;张爱平
3.基于能级提升的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J], 陆相林;马凌波;孙中伟;谢爱良
4.基于新城市主义的边境城市口岸区旅游空间重构研究 [J], 马悦;王哲昆;
5.生态文明视角下中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J], 贾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旅游合作层级系统分析——以舟山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为例

区域旅游合作层级系统分析——以舟山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为例

区域旅游合作层级系统分析——以舟山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
旅游合作为例
夏海明
【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本文以舟山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为例,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三级层级系统,并对每一层级的合作内容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2页(P240-241)
【作者】夏海明
【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
【相关文献】
1.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与多层次管治研究 [J], 吴国清;杨国玺
2.区域旅游合作联动的空间组织--以重庆区域旅游合作为例 [J], 牟红;杨梅
3.区域旅游合作层级系统分析--以舟山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为例 [J], 夏海明
4.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可进入性分析 [J], 孙长青;孙冬玲
5.地方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重点领域遴选初探——以云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为例 [J], 廖春花;齐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市场导向与上海郊区旅游开发初探

市场导向与上海郊区旅游开发初探

市场导向与上海郊区旅游开发初探
吴国清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1996()3
【摘要】通过沪郊旅游面临极大的市场机遇剖析,指出沪郊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市场导向。

研究和探讨了沪郊旅游开发的市场定位、市场需求以及旅游市场价值等问题,并阐述了市场导向对沪郊旅游开发的影响,旨在推动沪郊旅游在由传统型转换为市场型中迅速发展。

【总页数】3页(P69-71)
【关键词】市场导向;市场定位;市场需求;旅游市场价值
【作者】吴国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951
【相关文献】
1.战略性体育旅游开发初探——以上海市闵行区体育旅游开发为例 [J], 李亚青;祖健
2.上海M50创意园区旅游开发初探 [J], 房宇;方田红;王畅;沈倩雯
3.市场导向型旅游开发模式及其旅游产品设计初探rn——以南京汤山风景区为例[J], 侯国林;杨燕;黄震方
4.上海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初探 [J], 丁水英;谷艳艳
5.新城开发建设与旅游发展初探——以上海临港新城为案例 [J], 常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7,No.3 2008年6月 Journal of Shanghai Nor 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8,Jun1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发展吴国清(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摘 要: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都市旅游正日益成为推动当地旅游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综合现象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都市旅游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服务链系统,是都市旅游目的地运行的核心系统,其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赖社会各系统的综合协调.基于相关概念与研究背景分析与梳理,探究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构成、特征及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旅游产业集群化与融合化、旅游环境生态化与人文化、旅游服务多元化与时尚化、旅游管理法制化与标准化等,旨在推进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关键词: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展趋向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137(2008)03203212050 引 言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环境下,大都市是具有世界和区域中心地位和影响力的现代城市.作为都市与旅游两者复合体的都市旅游,不仅在国际城市的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现代旅游的内涵.都市旅游作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都市的基本功能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与关注.都市旅游是大城市发展到成熟和高层次阶段的产物,与一般城市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都市旅游拥有强劲的再生产功能,即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组合和扩张功能[1].都市旅游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构优化和国际化,标志着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旅游产业的素质提升和质量飞跃[2].都市设施现代化、功能国际化、形象主题化、服务产业化已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全方位需求.都市是以其整体属性以及能提供一系列专业化功能和服务而吸引旅游者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构建科学、完善的都市旅游服务体系正是发挥大城市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同时,随着都市旅游发展的不断深化与市场快速变化,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展与创新就成为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而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又是大都市功能的重要标志.基于我国都市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尝试性地分析与探究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相关概念、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向等问题,对我国都市旅游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1 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1.1 都市、都市旅游目的地都市尤其是国际大都市,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通过发展都市旅 收稿日期:2007211221基金项目: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C LA601).作者简介:吴国清(1964-),男,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22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游可以促进城市设施及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城市的开放度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什么是都市,什么是都市旅游目的地,以及都市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特征以及评判指标等基本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目前都没有一个可借鉴的标准[3].就发展而言,都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和阶段性产物,都市并非等同城市,“都市”在英文中对应“metr opolis”,与城市“t own”或“city”的区别在于:都市拥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目前国际公认的人口规模超过500万;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甚至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某区域甚至世界经济起控制作用;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有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繁荣的商业,具有高强度的综合服务功能,还有完善的中心商务区;具备一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电讯和信息网络全球化,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都十分畅通;科学文化交流频繁,有广泛开展国际性科技文化交流的设施和能力;有一定比率的境外和外籍居民;有现代化的城市环境,拥有高质量的工作、生活和环境条件,能够反映当前世界的时尚、潮流和趋势[4].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诞生之日起,都市就与旅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都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门户,因此,都市往往不仅是区域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原因就在于都市往往具备了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文化游览设施,同时,都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空间上集聚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设施和吸引物,这从国际上著名的都市旅游目的地巴黎、东京、纽约、伦敦等都市可见一斑.目前,以商务休闲和观光娱乐为主的都市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随着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进一步发展,都市旅游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普遍和成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城市也都同时是知名的都市旅游目的地.因此,可以将都市旅游的定义概括为“以都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要素为吸引物,开展商务会议、休闲购物、探亲访友、文化修学以及观光度假等为主要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类似的,都市旅游目的地则是以都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要素为吸引物,开展商务会议、休闲购物、探亲访友、文化修学以及观光度假等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为国内外游客及本地市民提供完成旅游体验、享受旅游服务的经济地域综合体. 1.2 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服务体系的研究尚不多.邹慧萍等(1996年)探讨了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ATS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构想[5];郎富平等(2002年)从旅游服务质量体系角度分析了杭州旅游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改善途径[6];赵洁(2002年)意识到了互联网对旅游行业的机遇和挑战,构建了旅游服务系统TSS,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特点、网络结构、软件结构和关键技术[7];张文建(2001年)分别从旅游和服务两个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务系统模式以及旅游服务传递系统等[8];李季(2004年)将旅游服务体系分为主系统和社会支持保障系统,并对天津市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设想[9];张懿玮等(2005年)介绍了上海市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原则、内容、使用管理等方面内容,为旅游服务体系标准化提供了借鉴[10];石长波等(2006年)将旅游服务体系分为主系统(包括旅游者群体和旅游业群体)和旅游服务体系支持系统[11].总体来看,学术界对旅游服务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及专项性旅游服务体系等方面分析与探讨,对旅游服务体系内涵、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功能效用及发展趋势等缺乏深度系统研究.本文作者认为旅游服务是指旅游业及其相关部门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的过程;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则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多样化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共同完成旅游服务(产品)组合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组织序列系统.2 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结构分析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旅游业的“窗口”、“支柱”、“基地”和“辐射中心”,几乎都在都市,尤其是大都市.巴黎、伦敦、悉尼、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都是本国或地区旅游业的辐射基地.一个国际大都市往往集旅游、观光、度假、商贸、会议、展览、购物、文化、体育为一体,拥有先进的接待设施,一流的服务水平,可以满足国际游客多种多样、内容广泛的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因此,拥有系统化、人性化、专业化、信息化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对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都市旅游服务体系在空间上表现为旅游经济地域综合体,是一个结构复杂分工有序的高级旅游服务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依据都市旅游性质、特征及旅游服务需求态势,将都市旅游服务体系划分为旅游服务核心体系、旅游服务公共体系、旅游服务辅助体系、旅游服务管理体系等四大服务功能体系(图1).建立和完善以旅游产业为主体、以政府和相关部门旅游支持系统为保障的都市旅游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整合优化各子系统内部资源,更重要的是利用系统的整合作用发挥整体优势,尤其是整体促销和信息平台的优势,提升都市旅游的整体水平和服务效率,促进都市旅游和谐发展.图1 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相关性分析2.1 都市旅游服务核心体系为旅游者提供所有标准和个性化旅游服务的企业集合体,是都市旅游目的地生存发展的核心体系,主要为旅游者提供食、宿、行、游、娱、购等基本功能的服务体系.实施主体为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经营企业,在市场规律和政府调控作用下,构成包括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商贸业和旅游娱乐业等为一体的管理先进、规模庞大的现代旅游行业体系,其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和影响都市旅游这一庞大系统发展进程,并成为都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2 都市旅游服务公共体系为方便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需要而提供物质流、信息流、旅游流等网络化的、非排他性服务的盈利或非盈利机构的集合体,是都市旅游目的地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预订服务、旅游集散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等现代化、信息化的网络服务平台.实施主体为政府、旅游商务和政务网站及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等部门,在政府规划、企业参与下,按照都市旅游发展目标和要求,对都市旅游功能设施建设的投入,建成诸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培训中心、旅游人才交流中心、旅游呼叫中心、旅游纪念品展示中心等全面覆盖的旅游服务功能设施,构筑便捷、高效的都市旅游服务平台.2.3 都市旅游服务辅助体系为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需要而提供相关其他服务的企业集合体,是都市旅游服务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持系统,是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拓展和完善的重要表现.从产业关联度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产业,不仅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内部行业,还同时与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娱乐、金融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环保等产业相互依托.实施主体为农副业、商业、建筑业、制323 第3期 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发展42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造业等行业和公安海关、邮电通讯、银行保险、医疗卫生、旅游教育与培训等部门,都市旅游拓展了这些产业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共生共荣,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4 都市旅游服务管理体系为都市旅游发展、旅游者享受旅游产品而制定、宣传、贯彻与执行相关旅游政策、法规及旅游服务标准的相关旅游政府、行业部门集合体,是都市旅游服务体系赖以健康、持续发展规范保障系统.实施主体为相关旅游政府、行业等部门,主要为旅游者提供政策、法规、产业服务质量标准要求等,发挥其规划、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共同制定保障旅游者权益,提供旅游服务所需的相关政策、法规及产业标准等体系.3 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展趋向3.1 旅游服务产业集群化与融合化都市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产品或产出的构成涉及多种产业,具有产业融合化的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特点,因而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完全形成了一种互动的产业优化联动,使相关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在共生中强化发展,带动了都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产业关联度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产业,不仅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内部行业,还同时与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娱乐、金融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环保等产业相互依托,共生共荣,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展了这些产业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践证明,在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中,“旅游产业集群”已经不止是科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前后关联、紧密结合、涉及154行业的产业集群.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自2000年至2005年,上海旅游产业总收入由716.10亿元上升至1604.2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8.98%;上海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 DP 的比重由的5.2%上升到6.4%,上海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能力有较大提高,已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发达的,包括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商贸业和旅游娱乐业为一体规模庞大的旅游产业体系,都市旅游已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3.2 旅游服务环境生态化与人文化都市旅游与都市建设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现代都市旅游发展的实践模式,都市旅游的发展离不开都市这一大环境,加强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都市的素质,尤其注重营造旅游大环境,营造方便散客的大环境.都市旅游环境建设对都市旅游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旅游环境已经成为都市保持其旅游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生态化是指都市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体现自然环境、社会功能、文化意识三重和谐构建,打造都市旅游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旅游是和谐社会的推进剂,因此,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需求导向原则,强调有效供给,并同时考虑政府、企业、投资者、本地居民、旅游者等各方利益的共赢,让社区居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吸收社区居民到旅游企业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参与程度,使游客与社区居民和谐相处.3.3 旅游服务产品多元化与时尚化都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综合性的有机体,具有极其丰厚文化内涵,是现代经济、生活、文化和商贸的中心,因此,都市的综合性功能决定了旅游产品具有多元化的形态,各种旅游形式如:商务旅游、购物旅游、观光旅游、节庆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等都在都市旅游中存在,而能满足旅游者的多种旅游需求.同时,都市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前端,迎合与引导市场消费而不断发展创新,时尚性是都市的特点之一,并成为都市旅游的重要吸引力.如:北京的什刹海地区、上海的新天地、衡山路酒吧街等都是当代都市时尚元素的代表,对当地居民和外地旅游者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3.4 旅游服务管理法制化与标准化为了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消费环境,规范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长期有效的旅游行业管理制度.倡导旅游企业树立良好的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文明经商,守法经营,以诚信赢得游客.努力提高全行业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经营服务和管理水平,形成旅游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建立全天候旅游投诉制度,及时处理各种有关旅游方面的投诉,加大旅游执法处罚力度,认真查处对游客的各种欺诈现象、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和违法经营,维护都市旅游的良好形象.从满足旅游者需求出发,以信息化为依托,以网络为载体,全面强化与更新旅游服务理念,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努力消除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并加快与国际旅游业服务标准的全面接轨,即构筑适应旅游发展趋势的都市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将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符合“以人为本”和“游客至上”的理念,也符合旅游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标准,建立和完善都市旅游产业标准化体系,是当前都市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参考文献:[1] 林洪岱.中国都市旅游发展的新趋势[C ].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0~200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 郑杨.城市旅游休闲服务网络的建设[J ].旅游学刊,1998,(2):34-37.[3] 石培华.中国都市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解决对策[C ].都市旅游国际会议论文集,上海,2006.[4] 高峻.都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C ].都市旅游国际会议论文集.上海: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5] 邹慧萍,汪应洛.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J ].管理工程学报,1996,10(6):109-116.[6] 郎富平,金平斌,王啸啸,等.杭州市旅游服务质量体系存在问题分析及完善途径[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31(9):52-55.[7] 赵洁.一个基于B r owser/Sever 体系结构的旅游服务系统[J ].系统建设,2002,(4):14-17.[8] 张文建,王晖.旅游服务管理[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9] 李季.关于天津市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J ].商业研究,2004,(4):173-176.[10]张懿玮,姚昆遗.上海市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研究[J ].中国标准化,2005,(8):59-61.[11]石长波,李东.建立哈尔滨市“大冬会”旅游服务体系的构想[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7-69.Preli m i n ary study on the serv i ce system of m etropolit an tour is m desti n a ti onWU Guo 2qing(College of Touris m,Shanghai Nor 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W ith the devel opment of modern metr opolis,metr opolitan t ouris m is becom ing a main force t o drive the l ocal t ouris m industry and t o i m p r ove the l ocal econom ics .A s a new econom ical phenomenon,it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 on t o .M etr opolitan t ouris m service syste m is an open and comp rehensive service chain syste m and is the key fact or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met 2r opolitan t ouris m.Based on the structures of such service syste m,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 ouris m industry asse mblage and in 2tegrati on,ecol ogical and hu manity envir on ment,multi -oriented and fashi onable t ouris m service,and legal and standard man 2age ment are the basic fact 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metr opolitan t ouris m.Key words:metr opolis;t ouris m destinati on;service syste m;devel opment orientati on(责任编辑:郁 慧)523 第3期 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