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13课 祸兮福兮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祸兮福兮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识记文本中的重要名句。
2.读: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本文简洁、优美的语言特色。
3.写: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写一片段短文。
4.练:掌握被动句。
一、诵记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中的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
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
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生成、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掉,王室难以控制。
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
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
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轻浮躁动的。
有鉴于此,老子著了《道德经》,提出了“天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异风,改变现实。
2.文学知识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字音识记
①若存若亡.(wán ɡ) ②敝.
则新(bì) ③夷道若颣.
(lèi) ④不自矜.(jīn) ⑤质真若渝.
(yú) ⑥大方无隅.(yú) ⑦廉而不刿.
(ɡuì) ⑧受国之垢.
(ɡòu) (2)辨形组词 ①⎩⎨⎧ 渝(矢志不渝)
觎(觊觎)
谕(手谕)
②⎩⎨⎧ 刿(廉而不刿)秽(污秽)哕(哕哕) ③⎩⎨⎧ 隅(海隅)
嵎(山嵎)
喁(喁喁私语) ④⎩⎨⎧
彰(彰显)樟(樟脑)
2.词义理解
(1)质真:纯真的德。
质,纯真。
(2)大方无隅:最方正的却没有棱角。
隅,角。
(3)大音希声:大音是听不到声音的。
希,少,这里指声音很小。
(4)大象无形:大象是没有形迹的。
象,形象。
(5)方而不割:方正而不会伤害人。
割,伤。
(6)直而不肆:正直而不冲撞冒犯别人。
肆,放纵自己,侵犯别人。
(7)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听起来像反话一样。
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①斯恶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 ②高下相盈.
:通“呈”,呈现 ③不自见.
:通“现”,表现 ④建.
德若偷:通“健”,刚健 ⑤起于累.土:通“蔂”,装土的筐子 ⑥受国之垢.
:通“诟”,耻辱 (2)一词多义
①善⎩⎪⎪⎨⎪⎪
⎧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与“恶”相对夫唯道,善.贷且成:善于文惠君曰:“嘻,善
.哉!技盖至此乎?”:好,妙善.刀而藏之:通“缮”,擦拭素善
.留侯张良:与……友善,交好京中有善.口技者:善于,擅长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爱好,崇尚
②亡⎩⎪⎨⎪⎧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失去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灭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死亡,饿死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③易⎩⎨⎧ 其安易.持:容易以其无以易.之:替代,更换 ④盈⎩⎨⎧
高下相盈.:通“呈”,呈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充盈 ⑤是⎩⎨⎧ 不自是
.,故彰:认为正确是.以圣人方而不割:指示代词,这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代词,代“受国之垢”者
(3)虚词归纳 ①于⎩⎨⎧
天下莫柔弱于.水:介词,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介词,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词,对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表被动 ②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当作,作为不笑不足以为.道:成为为.之于未有:做事
③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疑问语气词,呢王曰:善哉.论事:句中助词
④其⎩⎪⎨⎪⎧ 孰知其.极:代词,它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代词,代事物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其.若是,孰能御之:连词,如果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助词,调节音节
四、速读感知课文 1.本课节录《老子》七章,请用最简短的话概括每章的内容。
答:
答案 ①万物相辅相成 ②圣人不争强显胜 ③大道隐藏无名 ④祸福相倚而生 ⑤慎终如始则成 ⑥天道损余补亏 ⑦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2.阅读节选的章节内容,总结所蕴藏的哲理内涵。
答:
答案 老子从万物生存发展、历史兴亡更替中总结出了一些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诉人们一些立身处世的态度:要保持低调,不去争强好胜;不能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看出事物的变化趋势和规律,透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
[文白对读]
天下 皆知 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也就诞生了;都知道什 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
么是善的时候,恶也就诞生了。
⎣⎢⎡⎦⎥⎤斯:则,就。
恶:丑,长得难看。
已:表确定语气,可译为“了”。
有 无 相 生, 难 易 相 成,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 短 相 形,高 下 相 盈,音 声长和短互相比较才能显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能呈现,音和声 相 和, 前 后 相 随。
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由于排列才有顺序。
(二章, 节选)⎣⎢⎡⎦⎥⎤形:这里指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
盈:通“呈”,呈现。
音声:乐器奏出来的声音和人唱出来的声音。
曲 则 全, 枉则 直, 洼 则 盈,敝委曲就能保全,弯曲就能伸直,低洼的可得充满,破旧的
则 新, 少 则 得, 多 则 惑。
可得新生,缺乏的便可获得,富有的便迷惑。
错误! ⎦⎥⎤直:弯曲就能伸直。
敝:破旧,坏。
是以圣人 执一 为天下 式。
所以,圣人洁身自爱,是天下人认识上天的标准。
⎣⎢⎡⎦
⎥⎤执一:固守其道。
执,坚守。
一,指道。
式:标准,表率。
不自 见, 故 明;不自我表现,反而更能显出自己; 不自 是,故 彰; 不自 伐,故 有 功;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己夸耀,所以大功告成;
不自 矜,故 能长。
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进。
⎣⎢⎡⎦
⎥⎤是:正确。
这里是认为正确的意思。
伐、矜:夸耀。
长:长进。
夫唯 不 争, 故 天下莫 能 与之争。
古之所谓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
古人所说
“曲 则 全” 者,岂 虚 言 哉?
“委曲就能保全”的话,难道是假话吗?如果能按照古语去做,
诚 全 而归 之。
那么,保全自身的效验确实就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
(二十二 章)⎣⎢⎡⎦
⎥⎤莫:没有谁。
诚全而归之:意思是,如果能够按照古语去做,那么,保全自身的效验确实就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
上 士 闻 道, 勤而行之; 中 士闻 道,优秀的人明白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明白了道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闻 道,之后,仍是将信将疑迷惑不解的样子;俗陋的人明白了道之后,
大笑 之。
不 笑不足以 为道。
大声嘲笑。
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
错误! ⎦
⎥⎤将信将疑,迷惑不解。
亡,通“无”,没有。
不笑不足以为道: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
故 建所以建立这门 言 有之:明 道 若 昧,进道 若学说的人说: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
退,夷道 若 颣, 上 德 若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高尚的道德却好
谷, 大 白 若 辱, 广 德像凹下的山谷,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宽广之德却被视
若不足,建 德 若 偷,质 真 若 渝, 大方若不足,刚健之德被视若苟且,纯真的真理被视若败坏,最方正
无 隅, 大 器 晚成, 大音 希 声,的却没有棱角,能干大事的人才,成就较晚,大音是听不到声
大象 无形。
音的,形象太大时,是没有形迹的。
错误! 昧:暗。
夷:平。
颣(lè
i ):丝线上的疙瘩。
这里是不平的意思。
上德若谷:高尚的德像凹下的山谷。
辱:污垢。
建:通“健”,
刚健。
偷:苟且,懈怠。
质真:纯真的德。
质,纯真。
真,即“德”。
渝:改变,这里有败坏的意思。
大方无隅:最方正的却没有棱角。
隅,角。
大器:指大用之才,全才。
器,才能。
大音希声:大音
是听不到声音的。
希,少,这里指声音很小。
大象无形:大象
⎦⎥⎤是没有形迹的。
象,形象。
道隐 无 名。
夫唯道隐藏在万物之中,所以无法为它取名。
正因为
道, 善 贷 且 成。
它是道,它才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
(四十一章)
⎣⎢⎡⎦⎥⎤
隐:隐藏。
名:名称。
贷:施与。
成:成就,成全。
祸兮, 福之 所 倚; 福兮, 祸之 所 伏。
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隐伏在它里面。
孰知 其 极?其 无 正。
正复 为 奇,谁知道它最后的道理?实在没有定准。
公正随时可变为奸邪,
善 复 为妖。
人 之迷,善良随时可变为妖孽。
人们对于正邪、善恶可以相互转化的迷
其日固久。
惑已经很久了。
错误!
⎦⎥⎤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对于正邪、善恶可以相互转化的迷惑已经很久了。
是以圣人方 而不因此,圣人方正而不会
割, 廉 而不 刿, 直而不 肆, 光伤害人,有棱角而不会划伤人,正直而不冲撞冒犯别人,明
而不 耀。
亮却不炫耀自己。
(五十八章,节选)错误!
⎦⎥⎤
侵犯别人。
耀:炫耀。
其 安 易 持,其 未事物还安定时,它的稳定容易维持,事物还没有显出变化
兆 易 谋; 其 脆 易 泮, 其的迹象时,改变它就很容易;事物还脆弱时,容易破散,事物还
微 易 散。
为 之于未 有, 治 之微细时,容易打散。
要在事物还未发生前先把它办完,要在事
于未 乱。
物还未混乱之前先把它整理好。
⎣⎢⎡⎦
⎥⎤安:安定。
持:保持。
泮(pàn ):破散,分解。
合抱之 木,生于 毫 末;九层之 台,起于累 土;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萌芽产生;九层的高台,从一筐泥土筑
千里之行, 始于足 下。
民之从 事, 常于起;千里的远行,在脚下第一步开始。
人们所做的事,经常是
几 成 而 败之;慎终 如 始, 则无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的;若结束时能像开始时一样慎重,就不
败事。
会失败。
(六十四章,节选)错误!
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慎,谨。
如,像。
天 之道, 其犹张 弓 与? 高者自然的规律不很像张开弓射箭吗?目标高了,就把它压 抑 之, 下者 举 之,有 余者 损低一点,目标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弓张得过满,就把它减小
之, 不足者 补 之。
天 之道,一点,弓张得不够满,就把它拉满一些。
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
损有余 而 补不足。
人之道则 不然,损 不足把多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
而人的规律则刚好相反,减少不足
以奉 有余。
孰能有余 以奉天下?唯有的来增加有余的。
谁把有余的拿出来以奉天下呢?那只有得道 者。
道的人才能如此。
(七十七章,节选)⎣⎢⎡⎦
⎥⎤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张弓:给弓上弦。
天下莫 柔弱于水, 而攻 坚强者 莫之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者的东西没有
能胜, 以其无 以 易 之。
弱 之 胜强,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
柔 之 胜刚, 天下莫 不知,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
莫 能 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 之垢,
没有人能这样做。
因此圣人说:“能够为了国家承受屈辱的人,是谓 社稷 主; 受国 不祥, 是 为才称得上是社稷的主人;能为国家承受祸患的人,才称得上是
天下 王。
” 正言 若反。
天下的君王。
”这正面的话听起来像反话一样。
(七十八章) 错误!
⎦
⎥⎤来像反话一样。
一、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1)大方..
无隅 古义:最方正的 今义: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2)大象..
无形 古义:大的形象 今义:陆地上现存的最大动物,即象
(3)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做事情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4)不笑不足以为..
道 古义:把……作为 今义:动词,认为
(5)为天下式.
古义:标准,表率 今义:形式,式样
(6)不自伐.
古义:夸耀 今义:讨伐
(7)廉.
而不刿 古义:棱角 今义:廉洁
2.词类活用
(1)曲则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2)枉则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伸直
(3)敝则新.: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出新
(4)不自见,故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呈现
3.说出文言句式类型
(1)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宾语前置句
(2)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宾语前置句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
(5)不笑不足以为道:省略句
4.翻译文句
(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译文:
(2)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译文:
答案(1)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2)能干大事的人才,成就较晚,大音是听不到声音的,形象太大时,是没有形迹的。
(3)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隐伏在它里面。
(4)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把多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
而人的规律则刚好相反,减少不足的来增加有余的。
二、重点突破
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老子怎样的观点?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
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
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
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勉力行之。
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
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结合这句话解释老子的“道”。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道”在中国的最初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哲学的范畴。
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
“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
老子对此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
三、疑点探究
8.对于老子,有人说他是消极的,有人说他主张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并不消极,你怎么看待老子?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示例:(1)老子是消极的,他注重柔弱,反对人的进取,对人的主动
性的发挥难免产生消极影响。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大家都过着简单的原始生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把历史拉回倒退的想法。
(2)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无为,而是要遵从自然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
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在行动时冷静的思考,对问题系统全面的考虑,保证事物本身的一种“自然和谐”状态。
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是入世的思想,并不消极。
四、美点赏析:简洁、优美的语言
9.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本文。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1)语言简洁,善于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老子的思想有很强的辩证性,但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
如“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运用排比、对比手法,写出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听到道的反应,从而引出下文对现象和本质的辩证论述。
再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积累而成,都有一个生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从而引出对任何事物要及早掌握,防患于未然的观点。
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连用八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现象和本质互为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
(2)语言优美,讲究对偶和押韵。
老子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文字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形式美。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两两相对,揭示出祸福的辩证关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则层层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
《老子》全用韵文写成,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用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味。
有时韵散结合,有时一章一韵,抑扬顿挫,带来听觉上的美感。
如“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
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
五、随堂写练
10.本文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就是句式整齐中透着变化,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有时骈散结合,有时一章一韵,文章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
请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写一篇介绍你家乡的文章。
(200字左右)
妙笔生花
参考例文
池州赋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濒长江。
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光旖旎。
池州境内,山高水长,万里长江,千帆竞发。
公路铁路,四通八达。
生态环境,至臻完美。
循环经济,初见端倪。
建设池州,发展工业,长吟自然之道,赞叹宇宙之源。
锦绣池州,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和谐相处,风骨遗韵和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实力池州,活力池州,魅力池州,和谐池州,蓝图绘就,奋起拼搏。
颠倒的世界与哲学
鲍鹏山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
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
他对我们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
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
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
我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堕落得万劫不复了吗?真的是不配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吗?
老子的行踪可以用得着这样一个词:神出鬼没。
令我们悚然。
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
——只是,他现在还在那里么?
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雪泥鸿爪,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
司马迁不知有何依据,断言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苦县原属陈,陈又为楚所灭。
所以又属楚了。
当时南方北方的民风与学风已有较大不同,楚国也就以道家学派及由此而生成的文化传统,自豪地与齐鲁大地的儒家、三晋大地的法家比肩而立鼎足而三。
老子的著作是有名称的,这和其他诸子著作统以作者姓氏加“子”命名者不同。
他著作的名称就叫《道德经》,或者,根据《德经》、《道经》之先后又叫做《德道经》。
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
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
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
他也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司马迁说他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
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
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难怪他“生而发白”。
他生在那么多既有的历史之后,如历史的一个晦气重重的遗腹子般。
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往往就如同他个人的经历和创痛,人类已往的体验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老子正是这类超常人中的一个,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历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变为鸡皮“老子”,并在他额头上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中,埋下与阴谋、与冷酷甚至与残忍难分难解的智慧?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是有感而发吧。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
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
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
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
他心如止水。
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辐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
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
不过,我们还算幸运。
据司马迁的记载以及后来神仙家的推衍,当老子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