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特点
专题复习:中日关系
专题复习:中日关系一、2014年中考中日关系相关考点:二、近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特点: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不断。
1、日本明治维新后,1894—1895年,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
3、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对北京大肆抢劫,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山东,与袁世凯政权签订“二十一条”;战后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形成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5、日本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1)原因:日本国内原因:a、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日本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国内矛盾尖锐。
b、日本具有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传统。
国际原因:a、英、法、美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b、蒋介石实施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有机可趁。
(2)经过: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①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②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进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终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③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抗战。
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六周时间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的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充分表现了法西斯的凶狠、残暴。
e、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的著名战役,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共歼敌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的著名战役,由八路军将领彭德怀指挥,目的是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抗日的声誉,振奋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
中日关系分析
中日关系分析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在两国长达2000余年的交往历史中虽然也有摩擦和冲突,但在大多数时间两国都是和睦共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两国无论在外交、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割舍的联系,而这种互动的两国关系也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关系,分析,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异同一、中日外交关系分析1. 中日历史外交关系分析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东部的两个古老国家,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很悠久,而中国的历史比日本更为悠久。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的位置相距很近,现在经常被称作“一衣带水”的邻邦。
纵观中日历史关系可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不过那时中国的历史已经前进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交替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居住在日本群岛上的居民,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阶段,就是说,国家还没形成。
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较高,居住在汉族周围的民族和部落,自然要受到汉族的影响。
中日两自人民间的最初交往,就是在汉族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实现的。
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
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
“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中国交正常化》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日中关系的历史回顾 • 日中国交正常化的过程 • 日中国交正常化的意义与影响 • 日中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日中关系发展的个人思考与建议
01
日中关系的历史回顾
古代日中交往
01
02
03
遣隋使与遣唐使
古代日本派遣使节团到中 国,与中国建立了官方往 来关系,促进了文化、技 术和商品的交流。
《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
01
《中日联合声明》是1972年9月 29日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签署的 一份联合文件。
02
文件主要讲述了中日两国政府经 过谈判,就发展两国关系达成共 识,并就历史问题、台湾问题等 进行了具体阐述。
日中国交正常化的实现
日中国交正常化是指日本与中国两国之间恢复建立外交关系 的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两国政府应加强沟通与协调, 建立互信与合作关系,共同维 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THANKS
感谢观看
高两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与日 元的直接交易和结算,降低贸易
成本和汇率风险。
妥善处理历史和领土问题,维护和平大局
对于历史问题,应尊重历史事 实,以客观、理性和全面的态 度对待历史问题,避免将历史 问题政治化。
对于领土问题,应通过和平谈 判和协商解决争议,寻求和平 解决方案,避免采取单方面行 动和武力解决。
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联系,共同推动民间友 好往来。
重视语言交流,加强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语言沟通,减少误 解和偏见。
推进经济一体化,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两国经济合作,推动贸易和 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开拓第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一)中日关系隔绝时期(1949—195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日本的外交深受美国的影响。
这一时期,由于冷战政策,美国加紧对日本的控制。
美国通过停止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改造、操纵签署《旧金山和约》、《日美安保条约》和《日台和约》使得日本不能和中国正常邦交,两国几乎没有交往。
停止对军国主义势力的打击使得日本右翼日后重返政坛,给中日关系添加阴影:《旧金山和约》使得中日和谈迟迟不能进行:《日美安保条约》使得日本不迫切恢复与华邦交;《日台和约》使得中日建交多了一个障碍。
这些因素最终使日本和中国没有邦交往来。
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内部出现渴求交往的声音。
1949年日本民间建立了“中日贸易促进会”、“促进中日贸易议员联盟”、“中日贸易会”,之后在1950年10月1日成“立日中友好协会”。
这四个组织合称“中日关系四团体”。
而中国政府和人民不计前嫌,积极回应。
这一切为将来的友好交往打下基础。
(二)民间交往时期(50年代)这一时期中日交往只局限于民间交往,而官方的活动仅仅是表示肯定,并没有介入民间交往。
上述的活动尽管是民间行为,却引起很大反响。
考虑到美国的冷战政策和日本右翼内阁的阻挠,两国邦交正常化还不能一下子完成,所以周恩来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路线,即先通过民间交往过渡到半官半民交往,最后通过官方谈判建立政府间的外交关系。
日后中日邦交恢复的发展就是按这一外交思路进行的。
1952年5月,日本参议院议员高良富、前参议院议员帆足计和众议院议员宫腰喜助访问中国。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参加促进中日贸易的谈判。
同年6月双方签订第一个民间《中日贸易协定》。
该协议打破了中日之间的坚冰,开始了中日交往。
三位议员回到日本后,通过做访华报告的形式传达渴望中日友好交往的愿望,这事件开始了中日民间交往。
之后官方也表示肯定,1959年石桥湛山首相访华这一事件可以说明官方对中日友好交往表示肯定。
新中国的外交
保证: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条件:平等互利 出发点和结果:和平共处
3、意义:
国内: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历史意义
1、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表明了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中国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达成《关于恢 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中国成为维 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边倒” 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 于孤立地位
新中国制订外交政策、方针的依据
有利形势:⑴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⑵社会主义阵营 壮大 ⑶亚非拉大批国家独立 不利形势: 美、欧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最大特点: 两大阵营的对抗
国际环境
国家利益: 捍卫主权、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 国家性质: 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实力: 实现民族独立,国力亟需增强
7、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处于 A、暂时友好状态B、时紧时松状态 C、敌对紧张状态D、缓和紧张交替
8.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 关健是 A、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B、国际形势的相对缓和 C、第三世界的逐步崛起 D、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9.9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 新秩序而斗争 D、促进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10.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 为 A、不结盟政策 B、对外开放 C、和平共处 D、反对霸权主义
D它仍然适用于当今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要求
3、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它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参加 B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 C亚非各国存在矛盾和分歧 D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4、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 往中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2019年版河北版中考历史 专题四 和平共处 和谐外交——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中美、中日关系
⑥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 ⑦2010年,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3)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1.近代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 (1)1844年《望厦条约》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联合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3)19世纪晚期支持日本侵略台湾,之后又在客观上纵容了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和日俄战争。 (4)20世纪初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一战到二战期间扶持中国政治势力,遏制日本侵略中国。 (6)二战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干涉中国内政。
命题分析
河北中考对本专题的考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经常结合时政热点问题,联系 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命题。题型多样,选择题、读图题、探究题均有涉及。本 专题复习角度:(1)联系近代以来中国与几个重要大国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复 习,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实行的外交政策进行综合复习。(2)新中国成立后的 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3)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问题,如政治格局多极 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及“逆全球化”形势、两岸关系、中国“一带一路” 建设等复习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关系。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雅尔塔会议召开
D.解放战争爆发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中的信息,确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卷入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美之间面临共同的敌人——日本。故选B。
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
中美《联合公报》。b.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c.1979年1 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 系。 ④与许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⑤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3.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 力的提高。
高中历史人教版无所谓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学案(无答案)
班级姓名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学习目标】1、驾驭20世纪70年头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缘由和影响。
2、驾驭20世纪70年头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缘由及其主要表现。
3、驾驭20世纪70年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调整及其主要特点。
【重难点】重点:20世纪70年头我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主要缘由和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主要表现。
难点: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缘由、特点和国际关系发展演化的主要规律。
【自主学习】一、打开外交新外局面(20世纪70年头)(一)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始终被台湾的集团所非法占据;(2)进入20世纪70年头,日益提高;(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殊是广阔国家,要求复原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复原: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复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除出去。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功;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政策的破产。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缓和的缘由:改善中美关系是的共同要求。
2、中美建交过程(1)1971年隐私访华(2)1972年访华,并签署(3)年,中美建交(三)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日关系改善的缘由:关系的改善干脆促进了中日建交。
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四)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0世纪50年头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最终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
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20世纪80年头以来)1、目标:反对,维护2、新时期外交成就(1)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主动参与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19年成功举办会议;(3)中国主动发展与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19年成立组织。
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
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
和平友好交往是新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但也出现过政治摩擦等困难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一度处于不正常状态中。
原因是日本追随美国,对华采取敌视、遏制的孤立政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友好和平交往时期。
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有了很大发展。
特别在经贸方面,中日经济的交往给两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中日政治关系却相对冷淡,政治摩擦不断。
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政府在对待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问题上没有一个正确的诚恳的态度。
正确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是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接连出现的“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等,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1。
2000年中日两国经贸发展迅速的原因和特点
2000年中日两国经贸发展迅速的原因和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两国贸易额再创新纪录2000年中日两国贸易额创历史新纪录(见表1)。
按中方统计,两国进出口贸易额达831.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5.7%,其中对日本出口416.5亿美元,进口415 .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8.5%和22.9%,这样大幅度的增长是自1994年以后六年来的第一次。
继1993年以来,日本连续八年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据日本大藏省最新发表的《贸易统计》,两国贸易增长幅度更大,2000年两国贸易额达857.8 亿美元,比上年剧增29.5%,创迄今为止最高纪录,其中日对我国出口304.4 亿美元,从我国进口553.4亿美元,分别增长30.4%和29.1%,进出口金额也分别创历史新高。
中国继续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仅次于美国。
中日贸易额首次突破800亿美元大关,在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中,贸易额超过800亿美元的迄今只有美国和欧盟。
日本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额超过800亿美元的时间分别为1984年和1990年。
而中日两国自1972恢复邦交正常化到现在仅用28年时间便使两国贸易额超过800 亿美元,发展速度之快是不言而喻的。
(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2000年中日贸易发展快速的原因是:首先,两国经济形势趋好。
中国扩大内需政策产生了明显效果,经济发展已经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率达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日本经济也有新的起色,增长率将高于上年水平,预计为2%左右。
两国经济增长不仅为各自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货源,同时也为进口创造了广阔的市场。
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率高达31.5%,金额为4743亿美元,超过我国九五计划2000年贸易额4000亿美元的目标。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1999年第九位上升至第八位。
日本对外贸易额也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达8616.2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8.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对日本侵华历史的态度
【3—1】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 · 特里尔在《毛泽东传》 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 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 了。 …… 日本赶忙拥抱北京 ,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 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B.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C.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 D.中美关系正常化推进台湾问题解决
【1—1】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 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一增 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
B
A.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大势所趋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重要力量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
【1—2】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 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 20 世 纪 50 年代初的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 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2.过程:
(1)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2)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3)尼克松访华:1972年,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 公报》,标志着中美 20 多年对抗的结束,为两国关系 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4)中美建交: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 中美建交,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3.影响:
(1) 日本及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 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缓和了国际局势。 (2) 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 国的联系,便利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 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 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实现了亚洲战略收缩 和从越南撤军的目标,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 处的不利地位。 4.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中日关系
第一阶段:1945年至1972年,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第二阶段:1972年至1992年明仁天皇访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并迅速发展;第三阶段:1992年苏联解体至今,中日关系是在矛盾中求发展。
中日邦交正常化35年来的发展一、中日友好省市达322对(截至2007年2月);二、2006年中日往来人数达470万人次,每周航班671对,上海至羽田新航线开通;三、2006年中日贸易总额2073.6亿美元,中国对日出口916.4亿美元,从日进口1157.2亿美元;四、截至2006年,日本在华投资企业3.5万个,累计投资530亿美元;五、2005年中国留学日本人数89711人,2006年日本留学中国人数18874人。
从2006年起,中日两国每年互派2000名以上高中生,体验对方家庭寄宿生活。
二、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意义•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结束战争状态问题、赔偿问题、台湾问题•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两国关系基本原则、反霸权问题••1998年11月26日《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两国关系定位、历史问题、台湾问题背景深入历史不能忘却唐朝时期,中日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明朝时日本人又与中国的奸商、海盗、流氓、土豪劣绅乃至贪官污吏相勾结,共同危害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倭寇的实质,就是武装劫掠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各地的日本武士(包括浪人)、渔民、商人、农民等。
由于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所以把劫掠中国的日本人称之为“倭寇”。
钓鱼岛问题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以及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
中日贸易关系浅析[摘要]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日经贸总量在世界排行第四。
中日合作影响巨大,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是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机遇年,不仅会影响到亚洲,而且会影响到全世界。
本文将以贸易角度,分别对中日贸易的必要性、现状、政策建议等方面来进行浅析。
[关键词] 中日双边贸易贸易摩擦贸易结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流历史。
从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在双方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日贸易合作经历了由小变大、从浅到深的深化过程,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也是中日关系的机遇年,中日贸易合作将迈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扩大中日贸易是两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彼此来说都非常重要,双方贸易互补性极强。
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双赢,使中日双方的经济互补关系在双边贸易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
两国在自然禀赋、要素相对价格方面的差异、产业结构发展层次方面的差异既是双边贸易得以发展的内在机制,也使优化双边贸易结构。
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二、中日两国贸易现状1.双边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中可知:中日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只有89亿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2073亿美元,增长了将近23倍。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数据2007年日中贸易额达到了2367亿美元,首次超过对美贸易额,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而且比2006年将近增长了12%,连续9年更新历史最高纪录。
1980以来,中日两边的贸易额一直呈增长趋势,除了1998年有些例外。
2002年中日贸易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
1993年至2003年的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
冷战后中日关系的特点及其阻碍因素
第27卷第2期2003年3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 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Vol.27No.2Mar.,2003冷战后中日关系的特点及其阻碍因素Ξ陈本红(湖南科技大学 社会文化系,湖南 湘潭 411201)摘 要:冷战结束以来,中日关系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一,中日政治关系起伏不定,曲折多变;第二,经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但与政治关系发展不协调;第三,两国人民交流剧增,但相互之间信任感下降。
从整体上讲中日关系发展不如以前,这主要是因为阻碍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因素在增强。
关键词: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日关系;特点;原因中图分类号:K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3)02-0094-0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国人民在两千多年的交往中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丰富和发展了两国的经济文化,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
但到了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连续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企图将中国完全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
1972年9月,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此后,“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两国关系迅速发展。
一冷战结束以来,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环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应地,中日关系也表现出新的特点:1.中日政治关系起伏不定,曲折多变。
冷战结束后,双边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中日双方就发展“世界中的中日关系”基本达成共识,日本全面提升中日关系,首次将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相提并论。
199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访日和日本天皇访华,中日政治对话登上新台阶。
但1994年开始,两国间摩擦迭起,双边关系从巅峰跌落,陷入建交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1994年,日本缩短了对华日元贷款的期限;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邀请台湾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访日,提升对台实质关系。
中日关系
1.(1)冷战时期的中日关系冷战期间的中日关系的发展明显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外交”到“半官方外交”到“官方外交”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其间由于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关系,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的发展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一)冷战发生至中日邦交正常化阶段二战后,中日两国别无选择地被置于美苏冷战格局之下,两国都缺乏重塑东亚秩序的能力,中日双方各自采取了对苏、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但是,中苏关系与日美关系有本质的不同。
中国50年代就制定了推动对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
日美关系却始终带有“美主日从”性质,日本决策层发展对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每一步尝试,都受到美国的严密临近和严厉打压。
战后日本外交路线奠基人——吉田茂执政期间采取了依靠美国的保护和支持,实现日本的所谓复兴的政策,强调日本“要高举反共民主大旗,与志向相同的国家站在一起”,“在它们的援助下,实现国家复兴。
”1952年与台湾缔结所谓《日华和约》,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不承认和敌视态度,使日本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包围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一员,使中日两国失去了正常交往的可能。
当时,中国还是从战略高度,为争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了不懈努力。
周恩来指出:“先从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国民外交,再从国民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
”1952年高良富率先来到中国,开始了两国的民间外交。
1964年4月,池田内阁委托“民间人士”松村谦三访华,就双方互设常驻联合机构等问题签订了备忘录,将中日关系推进到半官方状态。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至冷战结束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陷入越南战争,造成其全球战略失衡,苏联则乘机加速对外扩张。
同时,中苏之间也发生了严重分歧。
在这种背景下,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开始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形成。
中美关系的改善既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迫使日本改变敌视中国的政,以服从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
浅谈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
浅谈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摘要:中日两国是邻邦,也是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经济体。
两国深化经贸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两国的经贸合作,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是中日双方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分析了解中日经贸关系的特点、中日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而展望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前景.关键词:中日经贸关系主要问题发展前景中日两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中日贸易是在民间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民间协定贸易时期,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受两国关系非正常化的影响,双边贸易规模很小,到建交前的1971年只有8.7亿美元,而1950——1971年中日贸易额累计也仅有63。
7 亿美元, 贸易商品主要是肉类、农副产品、化学产品、冶金产品等。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特别是1979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在良好的外交关系的指导下,中日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与中国广阔的市场和丰富、优质的劳动力相结合,结出了双边经贸合作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互利互补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也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虽然日本对华贸易中保护主义色彩严重,技术出口限制较严,但展望中日贸易的发展,有利条件有很多,中日贸易发展前景是良好的。
一、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1。
双边贸易额大幅度增长中日贸易额呈跳跃式增长.1972年突破10亿美元,1981年突破100亿美元,2002年中日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19。
1亿美元。
, 2005 年达到1844。
5亿美元,日本列欧盟、美国之后,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2006年,中日贸易额首次突破 2000 亿美元,达 2073.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日本继续保持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2010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为3018。
从建构主义分析中日关系
从建构主义分析中日关系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冷战思维的延续、美日军事同盟的逐步强化,加之中国国力的大幅提升,中日两国间"对手意识"逐渐增强。
由于两国间政治摩擦频发,安全互信不足,但经贸发展良好,出现了所谓的“政冷经热”的局面。
但是,由于近年来靖国神社、历史问题、教科书、东海油气田等问题的不断加剧,使得中日两国关系已经跌入了谷底。
中日两国关系目前处于较为密切的合作与紧张的摩擦之间动荡摇摆的态势。
1978年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支柱,和平友好关系也是两国领导人共同努力的结晶。
建构主义为人们理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新视野,其对文化和价值观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更丰富了我们对外交决策过程的认识。
本文拟结合中日关系沿革的历史轨迹及当今时代的困惑,以建构主义的观念化结构视角来探索中日之间的脆弱且不失密切的关系。
一、历史与现实:中日关系发展的轨迹与困惑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
?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面对中日矛盾日趋激化的形式下,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提出的5点主张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稳定发展的匡架。
关键词中日关系合作共赢历史问题大国思维近段时间,我们看到网上很多签名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运动,青年学生也对日本美化侵略战争历史,修改教科书问题义愤填。
全国民间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高校大学生纷纷示威游行,中日关系处于紧张阶段。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
(3)特征
先秦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不够发达。秦汉至元朝推 行积极的外交,中外友好往来频繁,形成中华文化圈, 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空前繁 盛,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进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 到高潮,明清时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逐步由对 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对外交往的三个高潮时期
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20世纪80年代,“无敌国外交”
各时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
是 什 外交政策 么 怎 外交方针 么 样
为 什 外交依据 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客” “一边倒”
国际环境、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国家实力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基本方针 方针 含义 意义
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 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 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
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 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对清时期闭关政策的认识
(1)原因:①政治需要:少数民族入主中 原引起汉民族人民的反对,使农民起义风起 云涌威胁统治,为防范中外结成反清联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 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 帝国主义支持的“改定新约运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 妥协退让政策,先后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等。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 取得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大成果。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签 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 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2007年中日关系的基本特点
2007年中日关系的基本特点
金熙德
【期刊名称】《亚非纵横》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2006年10月以来,中日关系开始走出“政冷”低谷而进入复交以来的第三时期,即以“合作与竞争并存”为基本特征的时期。
近期内中日关系的前景将取决于两国走向“战略互惠”和日本对华采取“两面下注”战略两种趋势如何发展。
2007年,总体上中日关系将在这一大环境下继续“回暖”。
【总页数】6页(P1-5,14)
【作者】金熙德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2.331.3
【相关文献】
1.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与中日关系的基本走向 [J], 张仕荣
2.论当今日本变化的基本特点与中日关系 [J], 王少普
3.我国经济2006年运行特点及2007年基本走势 [J], 张立群
4.从“融冰”到“春暖”2007年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J], 刘江永
5.新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J], 邱秀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宝贵斗争给予支持, 对日本政府在复交问题上的任何一 有必要重新实施 国民外交 的手段, 即通过加强两国民间
点进步都表示竭诚欢迎。中日复交大业所以能够最终在 20 往来和交流, 紧紧依靠日本人民的觉醒和斗争, 确保中日关
世纪 70 年代变为现实, 得益于中国政府主动制定并积极推 系持久、稳定、健康发展。二是从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特殊性
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 中日民间往来亦未完全中断。 为了早日结束这段交恶的历史, 许多日本民间人士, 在日本 国内或在日军蹂躏下的中国以不同形式进行艰苦卓绝的反 战斗争, 有的与中国军民并肩战斗在抗日前线, 有的甚至为 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日本战败以后, 中日两国人民特别是日本人民, 从历史 的比较中深刻认识到: 作为近邻和世界大国的日本和中国,
灵活务实地制定了一条 国民外交 路线, 即在所谓日台 外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成为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转折点,
交 关系尚存的情况下, 通过民间人士的频繁往来和广泛开 进而为中日邦交的恢复提供了可能。
治
展民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积蓄友好力量, 积累感情和
不过,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政府也不敢擅自改变自
中国关在国际社会大门之外的政策。 为此, 日本必须深 约 , 只有经两国立法机关审议和批准的 !中日和平友好条 刻反省, 建立起真正的友好关系。 [2] ( P32- 33) 这种来自民 约∀, 才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法律手续的完成。中日邦交
间的强大呼声, 给日本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正如在野的 正常化历史进程的下限应延至 1978 年 8 月。
他国的任何政策, 都必须服从于美国的国际战略及对该国 年出版社, 1991.
的具体政策。五六十年代, 美国一直奉行 敌视中国 的政
[ 4] 冯瑞云 . 当代中日关系发展要论 [ M] . 吉林教育
策; 日本受其影响和制约, 中日复交才那样艰难和迟缓。60 出版社, 1996.
年代末 70 年代初,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美国被迫采取与
两国关系处得好, 都会繁荣, 处得不好, 本国的安全和亚洲 的安全都谈不上 。 [1]因此, 他们自觉地与中国政府制定的
国民外交 路线相呼应, 冲破日本政府的阻挠, 为实现中日 邦交正常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其次, 也是战后日本的特殊处境所使然。 日本在战后的基本状况, 就是处于美军的占领之下, 国 家失去了独立。为达到将日本变成远东地区反苏反共基地 的目的, 美国通过建立 旧金山体制 和扶植战犯重返政坛 军界执掌政权, 牢牢地控制了日本政府; 此外, 还迫使日本 与台湾签订所谓 日台条约 , 为中日复交设置障碍。在这 种情况下, 战后日本政府 ( 岸内阁和佐藤内阁除外) 难以进 行独立自主的对华外交, 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美国身后, 奉 行 亲美反华 政策。通过中日两国政府间直接对话解决两 国邦交正常化问题的通道, 事实上被阻塞了。
责任编辑: 简 明
2003. 4 21
友谊, 进而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更高的层次提升。中日邦 己此前推行的对华政策, 而必须继续以日美关系为基轴, 事
交正常化的实际进程, 正是沿着 民间先行, 以民促官, 官方 先征得美国的同意。1972 年 8 月 31 日, 田中与尼克松夏威
谈判 这样一条渐进积累的 国民外交 路线向前发展的。 夷会谈的主要目的, 就是了解美国对中国的真实想法, 征得
立屈辱的和约; 而此和约直至修改之前, 将始终把两国置于 日中两国迅速进入谈判并很快签署 !中日联合声明∀。1978
不平等的地位。反之, 若被侵略国战胜了侵略国家, 战后通 年 5 月福田赳夫访美, 也为取得美国对中日缔约的赞同。在
常要由处于不义地位的战败国主动向战胜国寻求和解。二 卡特明确表态对日中关系进展 感到高兴 , 希望能更积极
行了 国民外交 路线, 也得益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进步人 来看, 即使在中日两国关系修好后的今天, 日美同盟关系仍
士默契配合这一 路线 的不懈努力和斗争。
将远远密切于日中友好关系, 任何奢望在短期内改变这种
当时在日本国内, 主张日中修好的民间团体和进步人 状况的想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士声势浩大, 对政府在中日复交问题上的消极态度进行了
一、通过 民间先行、以民促官 的 国民外交 路线, 最 终完成复交大业
在国际关系中, 国与国之间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 通常 是由两国政府直接通过外交谈判加以解决, 绝少经由民间 的、半官半民的往来这一路径促使政府谈判成功。中日邦 交正常化所以能够走出一条特殊的道路, 由以下两方面因 素决定。
首先, 与两国悠久的民间友好往来传统息息相关。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从很早就开始了友好交 往的历史。到了盛唐时代, 这种交往形成高潮。此间, 日本 先后 17 次遣团出使唐朝, 并有大批日本学生、学问僧随官 船来中国学习。同时, 唐朝也向日本派出使节, 并有鉴真等 民间僧人东渡扶桑, 或授官位或专心布教, 对日本政治、经 济、文化改革和向封建社会的大步跨越, 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五代十国到北宋 200 年间, 两国虽中断了正式国交, 但民 间的宗教和商业往来却始终没有停止。
与中国的和解, 甚至对存在于日本民间的日中友好运动横 故此成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一大特点。
加阻挠和破坏, 从而大大延误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
通过对中日复交特点的系统总结, 至少对今天有两点
相反,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积极主动地为重 启示: 一是在中日关系障碍迭起、磨擦不断, 部分日本政要
建两国睦邻友好关系而不懈努力, 对日本人民为此而进行 奉行 不反省、不道歉、不谢罪 的 三不主义 的新形势下,
公明党在!中日联合声明∀签署后发表的贺词中所说: 田中
参考文献:
首相访华的结果, 实际上是由于在野党、民主团体和自民党
[ 1] 喻冰 . 中日邦交正常化和友好条约的签订对两国
内的先驱者的努力, 以及日本广大阶层人士的支持和中华 及亚太地区稳定的影响 [ C] , 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会刊, 1987
人民共和国的积极态度与关切所导致的。 [2 ] ( P119)
同。作为战败国、并给中华民族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 日中两国于 7 月间重开谈判, 8 月 12 日正式缔结 !中日和
战后日本政府, 在中日复交问题上却长期持消极、被动甚至 平友好条约∀,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法律手续最后完成。两国
反动的态度, 非但不主动反省自己对这场战争的责任, 寻求 恢复邦交需征得第三国的同意, 在国际关系史上决不多见,
猛烈抨击。他们认为, 两国至今不能复交 是一种非常不正
注 释:
常的现象, ∃ ∃但原因不在中国 , 而在于日本政府 追随美
# 以 1972 年 9 月的 !中日联合声明∀ 作为中日邦交正
帝国主义侵略亚洲的政策, 敌视中国, 推行了封锁中国, 把 常化唯一的标志, 是不科学的。因为 声明 代替不了 条
[ 收稿日期] 2003- 05- 23 [ 作者简介] 孙立祥 ( 1962 ) , 吉林蛟河人, 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研究方向: 中日关系史、 中共党史。
20 总 112
政
鉴于此种情况, 中国政府为尽快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国对话、和解的新政策。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和
战结束后, 西德在与法国、波兰等遭受自己侵略的国家修复 地进行 , 并预祝缔约成功之后, 福田首相才感到日中缔约
邦交时, 就是主动从求得这些国家宽恕与谅解开始的。
的 时机确实已经成熟 , [4] ( P224) 于是一改多年来在 缔约
但是, 中日邦交的恢复与德法、德波的这种情况截然不 问题上犹豫不决的姿态, 下了重开缔约谈判的决心。这样,
( 4) .
三、中日恢复邦交, 需事先征得第三国即美国的同意
[ 2] 田桓主编 . 战后中日关系 文献集 ( 1971- 1995)
由!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保条约∀确立起来的日美关 [ C]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系, 是战后日本对外关系的基础。在这种关系之下, 日本对
[ 3] ( 日) 大平正芳纪念财团 . 大平正芳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国青
二、被侵略的战胜国中国积极主动, 而侵略的战败国日 美国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理解与支持。当田中得到尼克松
本反而处于被动地位
预祝成功 的明确表态之后, 才最后确认日中邦交正常化
在通常情况下, 两国发生战争, 必有侵略与被侵略之 的时机已经到来。用大平外相的话说: 首先是夏威夷大功
分。若侵略国战胜了被侵略国家, 就一定乘胜逼迫后者订 告成了! 这等于拿到了去北京的单程机票 。[3] ( P378) 此后,
位; 其三, 两国恢复邦交, 需事先征得第三国即美国的同意。
[ 关 键 词] 中日邦交; 正常化; 国民外交
[ 中图分类号] D829. 31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 章 编 号] 1003- 5478( 2003) 04- 0020- 02
20 世纪 70 年代, 以!中日联合声明∀的发表及!中日和 平友好条约∀的缔结为标志, 中日两国终于结束了相互敌对 的历史, 恢复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友好关系。 #尽管有关中日 邦交正常化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但迄今为止, 则未见系统 总结其特点的文章问世。为此, 本文试图做一尝试。
长
白
学 刊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特点
孙立祥
(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中日邦交正常化有三大特点: 其一, 有别于直接通过政府谈判之一般路径, 而是沿着
民间先行, 以民促官, 官方谈判 这一渐进积累的 国民外交 路线最终得以实现; 其二, 有别于邦
交恢复之国际惯例, 当年的被侵略国、战胜国中国积极主动, 而侵略国、战败国日本则处于被动地
时至近代,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向资本 帝国主 义过渡, 国势日盛; 中国则遭西方列强侵略, 屡战屡败, 国势 日衰。为了借鉴日本经验重振祖国, 大批中国青年东渡日 本留 学, 由 此形成 了中日 交往史 上蔚为 壮观的第 二次高 潮。 如果说 发生在 唐代的 那次高 潮主要 是日本向 中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