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干预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中医TCD编码:BNV080;西医ICD-10编码为:M51.202)中医认为腰痛可因感受寒湿、湿热,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所致。
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将其归属于痹症范畴。
西医认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根据国际腰椎研究会 (1SSLS)和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1)间歇反复发作性腰痛伴下肢放射痛;(2)受累棘突间及椎旁明显庄痛;(3)腰椎活动受限;(4)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5)感觉障碍,肌力减退;(6)影像学检查证实椎间盘突出存在。
以上(1)-(5)五项中任何两项加第(6)项即可诊断。
(二)疾病分型1、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型:腰腿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
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腰痛优势病种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腰痛病是由于肝肾亏虚不能濡养筋骨而致筋骨退变,兼有感受寒湿等外邪侵袭,并有扭闪挫伤或慢性劳损等外因,从而导致经络痹阻,出现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腰痛病包括西医多种疾病,本诊疗方案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制定。
其主要机理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与后方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重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阻络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方案
玉门市中医院风湿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着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重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病变部位棘突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表现为典型的跛行步态,开始需扶拐行走,甚至不能行走7X线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屈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阻络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阻络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干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治疗1.松解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坏,髓核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的神经根、马尾神经或脊髓,引起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的疾病。
好发于青壮年,发生部位以第3~5腰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属中医学“腰痛”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病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趾被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示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椎体边缘可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分类1、气滞血瘀:腰腿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转侧困难,痛处拒按。
舌紫暗,或有淤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痹阻: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疼痛加重,肢体发凉。
舌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痹阻: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
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部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痛减。
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淡,脉沉迟。
偏于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怠倦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颈肩腰腿痛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副本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腰痛病:西医称为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
一、【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史。
大多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测凸,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盘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放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2、症候分类:(1)血瘀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减轻,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病理分型:(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示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2)双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完整word版)2015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针灸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l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nab分型)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
2. 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 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 椎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中医诊疗规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疗规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四、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属中医学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腰部疼痛:几乎所有本病患者都有此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腰部肌腰骶部的钝痛,平卧时减轻,活动后加重,重者呈痉挛性剧痛,这主要是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炎症性疼痛。
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根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
严重者可呈电击样。
一般多发于单侧。
这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早期神经根底部的炎症化学性刺激造成的,后期炎症和消退后机械性压迫往往出现麻木或下肢发凉。
肌肉;力量减弱或瘫痪:一般可出现胫前肌群及足背肌群麻痹,出现足下垂。
继发产生椎管狭窄可出现间歇性破行。
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突出较重者,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痿。
【诊断要点】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 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小时,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要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科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现实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症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
弦缓或沉紧。
3.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基本治疗方法:治法:柔筋壮骨,通络止痛。
以局部穴、阿是穴为主,配合循远端取穴。
主穴: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配穴:腰痛明显配阿是穴、次髎;股前疼痛明显配伏兔、风市;小腿疼痛配飞扬、承山、昆仑。
寒湿痹阻者配命门、腰阳关;瘀血阻络者配膈俞、次髎;肾虚者配肾俞、太溪。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年版(2015.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常见原因。
其发病机制是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或退变同时纤维环变性破裂髓核脱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所引起多数本病患者经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的一种综合征。
10%约有~20%的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一、流行病学特点岁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20~40以上腰椎80%90%,男性多于女性,这与劳动强度大及外伤有关。
椎间隙。
青少年也可偶发腰S1~和间盘突出症发生在L4~L5L5椎间盘突出症,多因明显外伤使软骨板破裂所致。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合并骨质疏松或退变性不稳导致椎间盘脱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及腰椎畸形,病情较为复杂。
二、临床表现因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程度、病理变化、椎管管径以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
(一)症状:; 1.腰痛伴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性疼痛2.下肢麻木无力;2; 3.大小便功能障碍(巨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腰椎活动受限,姿势异常。
4. (二)体征:立位检查:腰椎畸形,生理前凸变小、消失,甚至变为后1.凸,不同程度侧凸;腰部压痛点,可引发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腰椎活动受限。
仰卧位检查: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下肢受累神经根支2. 配区皮肤感觉、肌力及反射异常。
3.俯卧位检查:腰部压痛点;股神经牵拉试验。
(三)辅助检查:线片:可提供一些间接征象,对腰椎间盘突1.腰椎正侧位X出症进行大致定位及初步诊断。
同时为鉴别诊断腰椎其他疾病提供依据。
检查: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2.CTMRI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最重态和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移位情况, 要的方法。
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较高,但真正需要住院治疗者甚少,一般早期仅卧床休息加服药物均可缓解或治愈。
对需进行特殊治疗的一定要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有突出者并非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有出现与影像学相一致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才称3个月方可缓解和治愈。
腰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1. 病因分析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由于多种因素引起,例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等。
中医认为,腰痛病主要与肝肾虚、脾胃虚弱、寒湿侵袭等因素有关。
肝肾虚是指肝肾功能失调,导致腰部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则会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寒湿侵袭则会导致腰部阳气不足。
这些因素会导致腰部肌肉疲劳、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腰痛病的发生。
2. 中医诊断根据病人的症状表现和体检结果,中医常用以下几种诊断方法来确定腰痛病的中医诊断:2.1 脉证结合中医重视脉搏的诊断,通过观察脉搏的细节和变化,可以判断腰痛病的具体情况。
例如,脉象沉细弦数,说明肝肾虚;脉象沉紧有力,说明寒湿困阻。
2.2 症状分析中医还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来确定腰痛病的诊断。
例如,腰痛加重于寒冷天气或受寒风刺激,可能是寒湿侵袭;腰痛轻重程度与活动增减有关,可能是肝肾虚。
2.3 舌诊舌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湿度,以及舌质的形态和颜色,可以判断腰痛病的体内状况。
3.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腰痛病主要通过调整腰部气血运行和调理全身阴阳平衡来达到缓解症状和康复的目的。
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草药治疗中医常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温阳散寒、益气养血等功效的中药来治疗腰痛病。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独活、羌活等。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处方,要求煎煮服用或外敷治疗。
3.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体内的气血运行。
对于腰痛病,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腰阳关、大血海、大敦、委阳等。
针灸可以缓解疼痛,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治疗腰痛病的目的。
3.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特殊的按摩手法,通过按压、揉捏等方式来刺激腰部的肌肉和穴位,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有助于缓解腰痛症状。
推拿按摩可以激活腰部的经络,消除病因,促进康复。
3.4 运动疗法中医强调运动对于病症的调理作用。
腰痛病患者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来锻炼腰部的肌肉,增强腰椎的稳定性。
腰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病诊疗方案铜陵市中医医院针灸科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神经根、马尾神经或脊髓,引起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相当于中医“腰痛病”范围。
一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实用脊柱病学》(潘之清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采取JOA评定:目前主要采取入院时初期评定,出院时末期评定。
客观反应治疗效果。
具体方案见附表。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治疗指征针灸科治疗的适应症是单侧型突出及中央型突出中两侧下肢交替发作者、或一侧下肢症状伴有鞍区症状者。
若有双下肢症状及下肢伴有马鞍区症状者,为手法慎用指征。
经过2个月正规治疗而无显著改善者,提示该患者的神经压迫难以通过保守治疗而减压,应停止治疗。
(二)操作常规:操作常规包括手法治疗、针刺治疗、功能训练和腰椎牵引。
1手法治疗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沿患侧膀胱经、华佗夹脊、胆经。
2针刺治疗:(1)取患侧夹脊、针向椎间孔方向。
得气即可。
(2)侧卧位取环跳、阳陵泉,以针感向下传导为度。
(3)俯卧位取穴(秩边、环跳、殷门、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束骨),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棘间旁开0.5cm或棘间旁“阿是”穴以电脉冲治疗仪中等强度电针刺激,每次5—10分钟,术后休息30分钟,每疗程7次。
(4)梅花针局部叩刺下肢麻木处,(5)腕踝针治疗:取5.6区。
适用于持续剧烈疼痛者。
(6)腰部灸盒灸。
3理疗: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
4脊柱手法:小踩跷法、腰椎旋转扳法、脊柱微调手法。
5功能训练:分腰背肌训练和患侧下肢“拔伸蹬力”(握住患脚嘱患肢用力向上蹬,和术者作对抗运动)以提高下肢肌肉力量。
6腰椎牵引:(1)普通牵引:侧方型突出俯卧位牵引,中央型突出仰卧位牵引,重量一般为自身体重的25%开始,每隔10分钟增加5%—10%,30min/次,1次/d。
(2)床边骨盆牵引:对于急性期不能下床活动,我科采取床边骨盆牵引,重量一般为自身体重的30%,30-40min/次,2次/d。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康复诊疗方案(试行)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康复诊疗方案(试行)一、范围本方案提出了腰痛的定义,明确了诊断、分型、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
二、定义(一)中医病名:腰痛(TCD编码:A17.42)又称腰脊痛,是以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腰部多拘急疼痛、刺痛,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慢性腰痛病程较长,时作时止,腰部多隐痛或酸痛。
(二)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ICD-10编码为M51.202)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易于反复发作。
三、病因病机腰痛的发生主要因外邪侵袭、跌仆闪挫引起经脉受阻,气血不畅,或年老体虚,肾气亏虚,腰府失养。
气血阻滞,瘀血留着,痹阻经脉,气血不通,亦可发为腰痛。
腰痛的基本病机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
外感腰痛由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郁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湿邪侵袭,其性黏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气血,阳气不运,以致肌肉筋脉拘急而痛;感受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经脉不畅而生腰痛。
内伤腰痛多因肾之精气亏虚,腰府失养。
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
内外二因,相互影响,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虚而乘袭,痹阻经脉,发生腰痛。
四、临床表现(一)临床症状。
1.腰痛:腰痛常为首发症状。
疼痛一般在腰骶部,大多为酸胀痛,可放射到臀部,反复发作,久坐、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2.下肢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站立、行走、打喷嚏或咳嗽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可缓解,严重者可伴相应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异常或麻木。
大部分LDH发生在L4/5和L5/S1,可导致坐骨神经痛,出现下肢后外侧放射性疼痛。
2015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针灸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l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nab分型)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
2. 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 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 椎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针灸推拿科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伤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
我科腰痛患者西医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 001.1~001.9—94;的有关诊断。
病史:一是外伤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临床表现1.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
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2.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2、辅助检查(1)CT直接征象为向椎管内呈丘状突起的椎间盘阴影,或为软组织肿块影,硬膜囊受压变形或移位。
继发征象如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小关节增生,侧隐窝狭窄椎板增厚,中央椎管狭窄的等。
(2)MRI对诊断椎间盘突出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像及所累及椎间盘,可以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形态及其与脊髓关系。
三、辨证分型1、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突出症诊断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或MRI确诊。
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腰椎肿瘤、结核、骨折者;2.其他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者;3.髓核突出严重压迫马尾神经者;4.两次以上椎间盘切除术或胶原化学溶盘术者;5.妊娠及严重心、肺疾病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3.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5.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三、中医治疗原则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四、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1. 瘀血阻络型:症状:腰部疼痛,疼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 肝肾亏虚型:症状:腰部酸软无力,疼痛绵绵,劳累后加重,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3. 寒湿痹阻型:症状:腰部冷痛,疼痛加剧,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迟。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难点分析1、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大于5cm的腰痛病人,腰部手法治疗难度较大,病人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
2、针灸、针刀治疗同样存在不同医师选穴和手法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3、部分腰痛病急性期的患者通过手法治疗、针灸、针刀保守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腰部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治疗手段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及方案优化:1、对于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大于5cm的腰痛病人,只要存在骶髂关节旋移的,腰部手法治疗以骨盆压揉手法为主;存在棘突偏歪的,以冯氏手法为主;腰椎曲度变平直或腰椎棘突后突的,以林氏手法为主,减轻了病人痛苦,提高了临床疗效。
2、统一规范针灸、针刀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根性疼痛的用踝三针治疗。
肾阳虚、血瘀气滞证和寒湿痹阻型运用艾灸、中医封包和中药熏蒸治疗。
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验,拟定出适合我科的针灸治疗选穴标准。
小针刀疗法以回字型针刀松解法为主。
3、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洛芬待因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4、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仪器,引进新的治疗方法,初步计划年度内引入微波治疗仪。
5、腰椎滑脱患者可予以佩戴腰围进行固定,加强腰椎稳定性。
防止脊柱不稳诱发腰肌劳损加重,腰部疼痛难以早期缓解。
三、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评价:20 年开始制定了腰痛病的优势病种,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实施并改进,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在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过程中,科室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医师能力得到了提高。
现对20 年腰痛病优势病种的应用情况作一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们近一年来共收集459例腰痛病病例,均为发作期住院病人。
分成2013年方案组和20 年方案组。
20 年方案组209例,男108例,女101例;年龄36~66岁,平均49.36±1.29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l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nab分型)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
2. 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 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 椎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5.气虚血瘀证:腰部外伤日久或平素劳累,腰背疼痛无力,不能久立久行,下肢疼痛麻木,乏力,舌淡暗,脉弦细弱。
(五)鉴别诊断:1.肾着:有腰部沉重冷痛,与腰痛相似,但多有身体沉重,腰以下冷,腹重下坠等,为一个独立性疾病,需作鉴别。
2.腰软虚证:虽有腰痛,以腰部软弱无力为特征,少有腰痛,多伴见发育迟缓,而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软、足软、鸡胸等,多发生在青少年。
3.淋证:热淋、石淋常伴有腰痛,但必伴有小便频急、短涩量少或小便中带血等症状,可与本病鉴别。
三、治疗原则选择根据病情及病人意愿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适应症(1)年龄较轻,发作次数不多,病程较短。
(2)病程长,但症状及体征较轻,X线片腰椎退变轻,无椎管狭窄等。
(3)CT、MR只显示膨出型,且症状及体征均较轻者。
(4)由于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
(5)诊断尚不完全肯定,需在治疗中观察者。
(6)不同意接受手术治疗者。
2. 介入治疗适应症(1)椎间盘膨出或包容性突出约0.3~0.5cm。
(2)保守治疗无效或易复发。
(3)典型下腰痛或下肢放射性麻、痛。
3. 微创腔镜适应症(1)介入治疗无效或易复发。
(2)有神经根损伤表现,肌力减弱在3级以上且无加重。
(3)较大突出未游离者(0.5~1cm)。
(4)椎间隙高度不小于正常75%。
4. 传统开放手术适应症(1)其他治疗无效或易复发。
(2)突出物在1cm以上者。
(3)马尾神经症状。
(4)严重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
(5)出现神经损害,肌力在3级以下且持续加重。
四、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膈俞三阴交双侧取穴,膈俞、三阴交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大肠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2、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腰阳关委阳双侧取穴,大肠俞、环跳用泻法,腰阳关、委阳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3、湿热痹阻证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外关曲池合谷双侧取穴,大肠俞、环跳、外关、曲池、合谷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只针不灸。
4、肝肾亏虚证治则: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肾阳虚证: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腰阳关大杼双侧取穴,肾俞、腰阳关、大杼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腰俞腰阳关肾俞、腰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肾阴虚证: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三阴交太溪双侧取穴,肾俞、三阴交、太溪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只针不灸。
5、气虚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膈俞三阴交双侧取穴,膈俞、三阴交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大肠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二)手法治疗手法说明:松解类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松解类手法要求:均匀、持久、有力、柔和、深透,要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整复类手法,包括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腰椎旋扳法等适用于缓解期及康复期。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耐受性,以及医师的治疗体会可单项或者多项组合各类整复手法。
急性期可根据医师的经验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整复类手法。
包括: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腰椎旋转扳法、其他特色手法治疗。
辨证手法施治:(1)气滞血瘀: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擦法、推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血海、膈腧、三阴交、气海,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2)寒湿痹阻: 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擦法、摩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关元、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3)湿热痹阻: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拍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阴陵泉、大椎、足三里、脾腧、胃腧,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4)肝肾亏虚阳虚: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拍法、擦法、摩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关元、肾俞、腰阳关、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阴虚: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拍法、推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太溪、肾俞、足三里、复溜,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5)气虚血瘀: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擦法、推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血海、膈腧、三阴交、气海,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手法:(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病情较重,有明显神经受损、典型手术适应征者,禁用手法治疗;(2)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3)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