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李普曼的观点

合集下载

拟态环境的现实例子

拟态环境的现实例子

拟态环境的含义一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产生后,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社会中人的行为是对环境的直接反应,而在现代社会,“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人的行为很大程度成了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而现实中存在很多营造拟态环境的例子,正如在网络视频网站中的弹幕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对现实环境的“超现实”反映。

弹幕可以通过构造“拟态环境”加强受众的认同感。

二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且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事件或信息进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对于事物的评价反转,也体现了由于受众依赖媒介信息而产生了不同的认知结果。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三李普曼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了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拟态环境新内涵互联网以革命性的力量重构了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

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工具的普及使公众能够平等、快速地接受、搜索、传播信息,网络社交媒体更是通过个人赋权建构起场景化、强互动性的传播格局,并协同个人或群体共同营造出一个新型的“拟态环境”,使其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私人属性:传播主体从“公共”到“私人”(1)个体参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正在逐渐丧失,把关人角色严重弱化,而与之相反,网络社交媒体正以低门槛、强社交、强互动的属性使受众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追求平等性、话语权和个性表达成为受众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刚需”。

拟态环境的缔造者不仅包括传播媒介本身,也包括正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选择、传播和互动的“个人”。

沃尔特·李普曼

沃尔特·李普曼
年: 《 美 国 的 外 交 政 策 — — 共 和 国的 盾 牌5 1 9 4 3年 ; 《 美 国 的 战 争 目标 5 1 9 4 4 年; 《 冷 战5 1 9 4 7年 ; 《 公 共 哲 学 论 文 集5 1 9 5 5年 。 李 普 曼 是 美 国 著 名 的 新 闻评 论 家 和 作 家 , 是 传 播 学 史 上 具 有 重要 影响 的 学者之 一 . 在 宣 传 分 析 和
驻 巴黎 的 陆 军情 报 处 上 尉 。1 9 1 9年 回 到《 新共和》 工 作 1 9 2 1 年至 1 9 3 1年 , 任 纽 约《 世 界报 》 编辑、 主编 , 1 0年 问
为 其 撰 写 了大 量 社 论 f 后汇 为 1 O卷 出
选择 的依据——刻板成见、新闻 和 真实足 两 回事 。
日” 转到《 新 闻周刊 》 刊载 , 由《 华 盛 顿
邮 报 》 辛 迪 加 向 国 内 外 转 发 直 到 1 9 6 7年 3月 最 后 一 期 1 9 6 7年 退 休
而“ 刻板成见” 指的是- &- 4 1 " ] 对特 定
要} 1 9 3 5年 ; 《 战 争 与和 平札 记 } 1 9 4 0
工作 . 此 后 供 职 于 多 家媒 体 。
真 实是 两回事 。其 中影响深远 的主要
有拟 态环境 、 刻板成见 、 议 程设 置。 李普 曼在 其名 著《 公共舆 论 》 中,
1 9 1 2年 他 辞 去 一 切 职 务 。 前 往 缅
因州 , 撰 写《 政 治序论》 。1 9 1 4年 《 趋 势
版) , 享誉一 时。1 9 3 1年 《 世界 报》 停 刊 后, 在《 纽 约 先 驱 论 坛报 》 上开设“ 今日

最新李普曼的观点

最新李普曼的观点

最新李普曼的观点19世纪40 年代以后,从欧洲发源的传播研究,成为建制日趋完善的一门学科,并在美国得以确立。

至此,学科史的书写,延续的大多是施拉姆四大奠基人的神话。

[1]51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中提出:因为新闻受到“刻板成见”和受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美国没有真正的舆论,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民主,所以舆论和民主要靠独立的专家机构组成的情报组织来拯救。

他和杜威关于形成舆论和民主的前提条件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杜威、李普曼之争也成为美国传播研究的一个源头。

一、李普曼研究公共舆论的原因李普曼从政治科学的角度阐释公共舆论以及民主的产生条件,他在《舆论学》中将公共舆论与社会政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李普曼之所以关注公共舆论这一话题,除了其自身作为记者和专栏作家的职业对他的影响外,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对他的公共舆论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沃尔特·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新闻评论家和作家。

从李普曼的生平来看,当时的美国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动和改革。

李普曼的一生始终与社会现实和政治事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在美国,20世纪最初的20年是满怀信心的20年,也是一切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不公平现象集中体现的20年。

[1]53当时美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经济、政治的发展并没有惠及普通大众,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大量移民导致种族和文化冲突;工业革命使得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民众的贫富差距。

所以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就掀起一场自发的争取权利和自由的社会改良运动,史称“进步运动”。

社会组织、宗教团体、女权主义者纷纷加入,要求扩大公民的权利,加强政府职能。

新闻记者和作家成为运动的中坚力量。

在此期间,新闻记者和作家写了大量批评政府、揭露黑幕的报道:1902年埃达·塔贝尔撰写《美孚石油公司史》来揭露美孚石油不可告人的商业伎俩;1906年厄普顿·辛克莱揭露美国食品安全的《屠场》等,形成美国新闻史上有名的“扒粪运动”。

浅谈李普曼政论特色

浅谈李普曼政论特色

浅谈李普曼的政论特色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

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

191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多家报纸公职,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

沃尔特•李普曼与1974年12月14日逝世。

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的专栏评论被不止250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国外报纸刊用,同时它还分别为50多家杂志撰稿。

他获得了1958度普利策新闻奖。

李普曼的一生中以独特的政论的评述享誉国际,他与1931年9月开始在《先驱论坛报》撰写《今天于明天》的专栏。

他的专栏文章紧要围绕当时美国社会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脉搏,对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本人通过对他的作品了解将他的政论特色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李普曼主张在文章中对新闻进行解释。

相比一些作家他们严格遵守新闻与舆论分开的客观性原则,李普曼却在自己的文章中加入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他曾经说过:“如果只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谁做了些什么,谁讲了些什么,新闻就只不过是仍在桌子上的一堆乱七八糟的积木而已。

一个好的新闻,它的主要作用不是告诉读者‘你们应该干什么’,而是应尽量告诉他们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意味着什么。

我尽量写我所理解的事物,如果我这样做,我相信别人也能理解它。

”李普曼在文章中大胆假如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而是进行清晰的解释和中肯的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很有权威性!第二,李普曼的政论评价,都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

李普曼_拟态环境_理论的分析与批判

李普曼_拟态环境_理论的分析与批判

结与探讨的著作。李普曼以其非凡的睿智 实”的世界。
社会现实制度环境(如新闻制度)、社会观
揭示了美国社会新闻事业繁荣及“民主盛
所谓的“拟态环境”,正是传播媒介通 念(如民主自由观念)及科学技术条件(如
宴”背后社会公众非理性的狂热与盲信,以 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传媒技术)的反映。一旦我们能够认清与
报、电话、广播通讯与印刷事业的繁荣,这已 说”。可以说,民主自由氛围普遍而深入的 的智性力量不仅整体性地提升了对话者的
然促进了李普曼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的繁 拓展成型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最大的意义 理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本身正
盛,然而这些新兴的传播方式依然只是少数 在于它实现了真正的社会多元化,这意味 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以一种集体性的力量来
人且为精英阶层所垄断的奢侈品,而且报 着社会的个体自立、利益分化与结构均衡, 克服我们固有的理性有限性的一种有效方
纸、广播乃至电视传播方式本身的技术性门 在一个大体上宽容与自由的环境中,个体 式。
槛也决定了它们只能为少数的传播者所利 与团体利益诉求、价值判断与情感倾向的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以当下视角对李
舆论的形成过程时至少包含了这几个方 面的理论预设:
其一,传播者与受众的截然分立。在 李普曼那里,传播者与受众不只是单纯的 分析性概念,而是都具有实际指涉的事实 性概念。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媒介是一种特
命性的交往交流方式普遍运用的当今社 幅图景背后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意义 殊的社会阶层,有着自身固有的职业逻辑,
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本身的技术性不仅大 之而来的正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表 是后来者继续探索所必需的起点。
大强化了传播者与受众的截然分立,而且使 达的多元化、社会关切的多元化,促成了传

李普曼舆论章节概括

李普曼舆论章节概括

李普曼舆论章节概括
摘要:
一、李普曼的舆论观
1.舆论的重要性
2.舆论的形成与传播
3.舆论的影响与作用
二、李普曼对舆论的批判
1.舆论的弊端
2.舆论的失真与误解
3.舆论对民主的威胁
三、李普曼的舆论改进建议
1.提高公众的判断力
2.媒体的职责与使命
3.促进民主与舆论的平衡
正文:
李普曼是20 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社会学家,他的舆论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李普曼看来,舆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李普曼详细分析了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过程。

他认为,舆论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这些感知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逐渐汇聚、传播,最终形成舆论。

在这个过程中,李普曼强调了大众传媒的作用,认为它们是舆论形成的主
要渠道。

然而,李普曼也深刻地批判了舆论的弊端。

他認為,由于人们接触的信息有限,舆论往往存在失真和误解,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此外,舆论还可能受到利益集团、政治势力等的影响,从而威胁到民主政治的基石。

针对这些问题,李普曼提出了一系列改进舆论的建议。

首先,他呼吁提高公众的判断力,让人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避免被舆论误导。

其次,李普曼强调了媒体的职责和使命,认为媒体应该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促进公众对问题的理解。

最后,他主张在民主政治中寻求舆论与民主的平衡,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李普曼的舆论观为我们认识舆论现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舆论之我见——关于李普曼《公众舆论》

舆论之我见——关于李普曼《公众舆论》

舆论之我见——关于《公众舆论》的一点浅见公众舆论无疑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着海量讯息的狂轰滥炸,对各种信息作出取舍,而且,公众舆论也正左右的我们的思维走势,判断习惯。

我们有时不得不跟着大队走,否则我们将成为“局外人”。

我们处于什么样的迷雾中?公众舆论是如何进入我们的“情感视野”?谁在制造并控制着公众舆论?公众舆论一直都是正确的吗?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把钥匙,虽然时代已经急剧变迁,传播的方法方式也在不断地旧貌换新颜,但我们仍然能够从本书中看到种种智慧与端倪。

一、公众舆论的来龙去脉毫无疑问,公众舆论来源于公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李普曼的观点论述上可以看出,舆论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

进一步说,所谓的舆论即是虚拟环境。

生活的图景的构成公众舆论的最基本的内容,即他们亲身的所见所闻。

对于在视觉之外的东西,他就只能通过其他媒介去获取或通过抽象性的思维来建构一个原本不曾存在的或者与生活图景不对等的图景。

而人与环境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层隔膜——虚拟环境,这便使得人们的认识范畴与现实世界存在着距离,无法接近世界的本相。

李普曼说,因为“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所以“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驾御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就此看来,“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象”。

而就现在看来,公众舆论是一种群体性的意见表达,它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导向性。

二、公众舆论的迷雾或障碍在李普曼看来,政府的信息审查与保密制度,人们所在的交际圈子和交往机会的限制,人们用于获取信息的时间多少和注意力的强弱,以及事实本身的朦胧与复杂,“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和公正性,用误人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人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

政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

政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
以下 几 点 :
( 积极交往政界人 士 一) 青年李普曼进入新 闻界 不久 , 十分注 意与人 交往 , 就 尤 其注重寻找结交政界大人物 , 以获得更 高明 的教 益和更高 的 际圈方面 , 很有 自己的见解 。从 2 0多岁起 , 他用 自己的智慧 和魅力 , 通过不 同的人际 圈 , 主动与 美 国最高法 院法 官等政
并虚心 问计。在李普曼 的人 知名度。他在建立个人知名度并利用知名度帮展 自己的交 李普曼 到其 竞选 总部共进午餐 ,
界名流建立 了日常联系。在 《 新共和》 志工作时 , 杂 他结识 了
威尔逊总统的政治顾问豪斯 上校 、 国陆军部长 牛顿 ・ 美 贝克 等政界人士。他喜欢机敏明达的谈话 和聊 天 , 欢结识那些 喜 思想观点举足轻重 的人。这 种社交 生活 的安排 事实 上是他

沃尔特 ・ 李普 曼 ( 89 17 ) 18 - 9 4 是美 国新 闻传播史 上备
受推崇 、 极具影 响力的专 栏作 家和政 论家 , 他用 毕生 的聪 明 才智为美 国的内政外交 政策 和资本 主义 制度 的出路 献计献 策 。西方世界朝野均十分推 崇他 , 赞誉 他为 “ 屈一 指的无 首 冕之王 ” “ 、 专栏作 家的首 脑 ” 。作 为 国际 问题评 论 家 , 被 他 《 国新 闻史》 为… 权威 ’ 美 誉 中的泰斗 ” 。他任 职《 界报》 世 9 年间撰写社论 10 20多篇 ; 开设“ 日与明 日” 今 专栏 长达 3 6年
工 作 的 一 部 分 。 《 普 曼 传 》 他 “ 交 生 活 多 得 难 以 应 李 说 社
作, 甚至直接参与某些 政治 事务 的决策讨 论 , 使得 李普曼 可
以方便地 提前了解政 界内幕 , 判断时局 走 向。作为政治评 论 家, 他撰写 的社论与专 栏文 章 , 准确性 与前 瞻性 自然是大 大 加强 , 权威性也有 了相 当的保证 , 足以奠定 其在 新 闻界举 这

李普曼“拟态环境”理念的分析与批判

李普曼“拟态环境”理念的分析与批判
主 自由观 念深 入人心 以及革 这 幅世 界 图景 以及 附着 于这 性概念 。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媒介 是一种特 有着 自身固有 的职业逻辑 , 命性 的交 往 交流方 式 普遍 运用 的 当今社 幅 图景 背后 的关 于这个世 界的理解 、 义 殊 的社会阶层 , 意 会, 我们是 否应 当修 正和改变对 于我们 每 与想 象 。或许 , 我们 不应 当指 责乃至谴 责 由一群 “ 有着职业荣誉感 、 敏锐和有深刻洞 因为这 察力 的新 闻工作者” 组成 , 在其所处的时代 个人 都关 涉 其 中的社 会舆 论 的看法 ? 或 作 为传播者 的新 闻媒介 的不诚实 ,
的世界。 结 与探讨 的著作 。李普曼 以其非凡 的睿智 实” 揭 示了美 国社会新 闻事 业繁荣及 “ 民主盛 社会现 实制度环境 ( 如新 闻制度 ) 社会观 、 所谓 的“ 拟态 环境” 正是传播 媒介通 念 ( 民主 自由观念 ) , 如 及科学技 术条件 ( 如
宴” 背后社会公众非理性的狂热与盲信 , 过对象征 性事件或 信息进行选 择和加工 、 传媒技 术 ) 以 的反映 。一 旦我们 能够认清 与
传播者与 受众不 只是单纯 的 舆论 保持李 普曼 式的悲 观与 工 、 新加 以结构 化 之 受 众 大 多 在 不 曾 意 识 这 一 过 李普曼那 里 , 重 而是都具 有实 际指 涉的事 实 怀 疑?在 作为制 度环境 的 民 后 向人们提 示的环境。 程 的情况 下欣 然 接受 和认 可 分析性 概念 ,
许, 我们 真的有必要 重读李普曼 , 读《 重 舆 对于我们当今时代 的意义与启示。

这就是一 群有着 巨大社会影 响力的精 过程甚至也是大 多数 的传播者所未意识 里 ,
论学 》在理解 其洞见 的同时 , , 重新反思 它 到的。而李普曼 的伟大与深刻之处正是他 英 阶层 。这 种原本就 与普通受众有着某种

《公众舆论》解读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公众舆论》解读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公众舆论》解读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摘要:李普曼在其奠基之作《公众舆论》中,提出了与大众传播学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阐发了当时语境下的舆论观,这对后世大众传播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并奠定了其在美国早期传播思想流变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公众舆论》关键概念舆论观传播学贡献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是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考察国内政治形势和新闻业概况而写的,甫一出版,即深受美国新闻传播界和政治界的重视。

全书的8个部分虽然是围绕报纸来展开的,但其论述的中心却不是报纸,而是舆论。

在探讨舆论的过程中,李普曼把舆论的形成和大众传媒联系在一起,揭示了舆论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与大众传播的联系。

本文试通过《公众舆论》,来解读李普曼提出的与传播学有关的几个概念、其在美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舆论观及其在美国早期传播思想流变中的重要地位。

《公共舆论》中的几个概念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1、“脑海图景”催生了“议程设置”研究李普曼认为,外部世界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人们无法认清,报刊乃是人们接触超越视野以外环境的主要工具。

这样,“人们不是根据客观现实来采取行动,而是根据…他们脑海中的图景‟来采取行动。

”〔1〕(p.23)所谓“脑海图景”是人们在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基础上,对媒介信息进行认知、选择和加工而形成的主观现实。

如果说媒介在再现客观现实中所建构的是媒介现实的话,那么脑海图景所反映的则是主观现实。

由上述可以看出,李普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的“脑海图景”,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这就是“议程设置”思想的最初萌芽构想。

在些基础上,20世纪40年代末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进一步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测功能”。

50年代和60年代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这一观点,例如B.C.科恩在考察的国际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共31页文档

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共31页文档
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拟态环境”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从“拟态环境”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从“拟态环境”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内容提要: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接触“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行动,而这些“信息”构成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本身,而是与现实环境并存的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即“拟态环境”。

人们把“拟态环境”作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自身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趋势。

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入手对这一趋势以及媒介在这一趋势中充当的角色作一番简单的探悉。

关键词:拟态环境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泛影响力隐性权利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生活在自然存在和经过先辈改造了的环境中,这是一种能够清晰感觉到的现实环境。

现在,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得以在感受外部世界方面自我扩张。

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来自全球四海的各种媒介信息,生存于大大超出自身可以亲身感受的现实环境的另一种环境即“拟态环境”中。

这种环境不是人们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事件或直接听到的观点本身,而是关于它们的复制符号或摹写。

它是与现实环境并存的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

由于现代传媒及时迅速、无所不传、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使得人们通过传媒就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人们便心甘情愿地将传媒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自身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

面对着“客观的信息”,人们早已失去了选择的能力:闭塞视听意味着灭亡,而接受的结果便进入了一个媒体加工过的“拟态环境”之中。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用虚拟的观点改造着生活,而我们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又形成了虚拟的观点。

这就是信息时代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在虚拟和现实的互动里,我们用现实映射的虚拟思想创造着整个世界,这也是在“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过程中人们唯一所能做的。

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1、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说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和专栏作家李普曼较早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这一特殊信息环境。

事实、新闻与自由-李普曼新闻报道观的理论遗产与现实困境

事实、新闻与自由-李普曼新闻报道观的理论遗产与现实困境

事实、新闻与自由:李普曼新闻报道观的理论遗产与现实困境论文关键词:李普曼新闻报道观困境论文摘要:随着新闻历史从政党报刊年代走到激进劳工报刊,再进入大众化的通俗商业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模式也历经了从硬新闻到解释性新闻再到批判性新闻的转变,其间事实从“有闻必录”转向“选择性筛选”再进入“本质真实”的深层。

为了进一步使“事实”成为新闻报道的行规,“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标准相继成为衡量事实的基准线,但囿于体制背后的权力斗争,事实又往往在这些貌似专业化准则的掩护下沦为或煽动危机、或推行霸权、或普及市场自由主义的工具。

在西方新闻界,最早将“新闻”、“自由”、“事实”、“客观性”等概念纳入理论观察视野的是美国着名专栏作家、记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他在1920年出版的《自由与新闻》(Liberty and the News)一书中全面探讨了新闻、事实与自由的关系问题,让人们看到了新闻与新闻自由的“实体”所在。

在媒体高度饱和(media-saturated)的当下社会,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从不乏大挥笔墨的报道主题:从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到经济领域的“美国经济衰退论”;从2008年美国大选到台湾的入联公投,我们看到全球媒体又在不遗余力的制造着一轮又一轮的“媒体奇观”(media spectacle)。

2008年3月发生的西藏骚乱,更让人看到了“媒体奇观”背后的真实与谎言。

面对种种流言和不实的报道,人们在相信与质疑的不同态度间虽有愤恨,但对此已习以为常了。

事实上,自近代新闻业产生之日起,事实就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旨。

但什么是事实?随着新闻历史从政党报刊年代走到激进劳工报刊再进入大众化的通俗商业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模式也历经了从硬新闻到解释性新闻再到批判性新闻的转变,其间事实从“有闻必录”转向“选择性筛选”再进入“本质真实”的深层。

为了进一步使“事实”成为新闻报道的行规,“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标准相继成为衡量事实的基准线,但囿于体制背后的权力斗争,事实又往往在这些貌似专业化准则的掩护下沦为或煽动危机、或推行霸权、或普及市场自由主义的工具。

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

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

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理解。

答:“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产生以后,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感受、接受、把握它。

一、李普曼其人及拟态环境的产生李普曼1889年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

一战期间,李普曼供职于美国军情局。

亲历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影响以及公众在战争宣传中难以区分事实与谣言的现实。

这些经历促成了李普曼在“拟态环境”理论中所表现出的精英论以及对公众理性能力怀疑的观点。

李普曼认为,理性就是要用怀疑的、批判的精神面对成见、面对事实,就是超越个人利益面对全局利益。

只注重个人利益的普通民众是缺乏理性能力的,而只有少数“社会精英”才遵守理性的规则。

由此,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

二、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的两个预设1、在现代社会,公众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认识广阔的客观世界。

李普曼以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做类比,来说明公众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是片面的。

他认为大部分人一方面囿于有限的交往范围、时间与注意力,另一方面受感情、习惯和“刻板成见”左右而非利用理性来认识世界,因此人们习惯的只是与真实事件有关的摹写或者符号的复制,是与感性世界并存的拷贝世界和象征世界,是一种由真真假假的影像所组成的虚性世界。

2、传播者与受众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供的关于世界的图景。

受众只能充当“局外人”,而传播者是由一群“有着职业荣誉感、敏锐和有深刻洞察力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具有理性、能着眼于全局利益、能做出明智判断的“局内人”。

基于上述理论,李普曼所谓的“拟态环境”实质是在指在公众缺乏理性和行为力的情况下,由理性的媒介精英操纵而构成的一种信息环境。

李普曼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李普曼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李普曼的洞见与现代社会的思考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和聊天室都在为我们提供各种观点、消息和舆论。

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传播环境中,一个近一个世纪前的作品——《公共舆论》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沃尔特·李普曼,这位美国新闻评论家,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为我们揭示了舆论形成的奥秘。

《公共舆论》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舆论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深入探讨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和心理学的综合作品。

李普曼对舆论的阐述,不仅仅局限于其形成和影响,更深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之中。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舆论并非完全自发形成,而是人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识的反映。

换句话说,舆论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解读和评价。

在李普曼的眼中,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即媒体所塑造的环境,它影响着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这使得我们往往基于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直接与真实世界互动。

因此,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此外,《公共舆论》还触及了社交圈子对人们意识的影响。

李普曼指出,社交圈子不仅影响我们的信息来源,还影响我们的观点和行为模式。

由于社交圈子的固化,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与我们相似的观点和立场,这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社交圈子里,某些观点会更加流行和被接受,而其他观点则被排斥或忽视。

但李普曼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交圈子的重要性。

他强调,我们需要意识到社交圈子对我们的影响,并努力打破这种局限性。

通过接触不同的社交圈子、获取不同的信息来源,我们可以培养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思考能力。

在阅读《公共舆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解舆论的形成机制,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引导。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社交圈子对我们认知和思考的影响,从而打破偏见、开拓视野。

总之,《公共舆论》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名人的成功心得_李普曼的故事

名人的成功心得_李普曼的故事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1845~1921),法国物理学家,出生在卢森堡。

1868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学习,1875年获博士学位,1886年任巴黎大学物理研究实验室主任,同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893年任巴黎大学物理学教授,1896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1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热力学教程》、《声学和光学教程》、《绝对静电学单位》和《数理教学》等。

1908年,因“李普曼干涉定律”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学习生涯李普曼的父母都是极有文化和修养的法国知识分子。

他们都在卢森堡贵族府中担任家庭教师,这在当时的卢森堡是一份很体面的职业,生活比较优裕,但为了李普曼的未来,他们毅然带着年幼的李普曼回到了文化气息浓郁的法国。

1868年,李普曼考进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这是法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它曾培养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

进入大学后,李普曼逐渐对物理学、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大量阅读物理学方面的书籍,一有空就到实验室去做物理实验。

一年以后,他如愿以偿地从教育系转到物理系。

从此,李普曼如鱼得水,在名师的指导下,再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一位有发明创造的科学家。

研究成果李普曼一生兴趣广泛,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首先是在物理学上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电学、热学、光学和光电学方面成绩卓著。

他一生中发明了多种重要的仪器,如毛细管电位计、毛细管发动机和毛细管电动机等。

他还研究了电池电解质的极化作用以及玻璃的电膨胀、压电现象。

对于电阻单位的确定,李普曼也做了大量工作。

变阻箱、电流计和水银电力测功计等都是他创制的。

李普曼在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电守恒定律,并由此推演出气体压缩必然性的理论。

如果没有李普曼,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彩色照片。

1891年,他提出一种革命性的彩色摄影方法——“李普曼法”。

这是一种利用各种不同波长直接彩色感光的摄影方法。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 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  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

总之,舆论作为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态度,它的产生是复杂多样的。然而,通 过深入思考李普曼关于舆论可能性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讨舆论产生 的社会过程。在面对舆论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提供真实可靠的信 息,并鼓励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内容二
在传播学的海洋中,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 著作。这部于1922年的作品,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其对公众舆论 的深入剖析和独特见解,依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公众舆论的重要视角, 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对媒体作用的深入理解。他提醒我们,不要被媒体塑造的 “拟态环境”所束缚,而要努力去寻找和理解真实的外部世界。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形成真正公正、客观的公众舆论。
参考内容三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由海量信息构建 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与拟态环境的关系愈发密切。本次演示将以李普曼的《公众 舆论》为蓝本,对拟态环境与公众舆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当我们谈到舆论时,我们指的是公众对于某个事件、话题或政策的看法和意 见。舆论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左右着社会的发展方向。那么,舆论究 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 需要对舆论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梳理。
舆论作为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态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舆论是多元化的, 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对于同一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其次,舆论具有动 态性,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最后,舆论具有互动性, 人们在交流和讨论中会对彼此的观点产生影响和改变。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李普曼详 细剖析了公众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他指出,随着大众传媒的快 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来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然而,由于媒体对真实世 界的简化、扭曲或误导,我们往往无法接触到事物的真相。因此,我们需要对拟 态环境与公众舆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儿童哲学创始人——李普曼儿童哲学计划

儿童哲学创始人——李普曼儿童哲学计划

儿童哲学创始人——李普曼儿童哲学计划李普曼儿童哲学计划是一套旨在培养儿童哲学思维和创造力的教育课程。

该计划由美国哲学家马修·李普曼于1974年创立,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以发展他们哲学思维能力的机会。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往往侧重于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而很少关注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

然而,哲学思维是一种能够帮助儿童提高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工具。

通过开展儿童哲学课程,孩子们被鼓励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李普曼儿童哲学计划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话,以启发、指导和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充当着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他们提出一些哲学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们的见解。

这种对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该计划提供了一系列的课程教材,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道德、伦理、知识、真理、存在等。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将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发展他们的哲学思维。

课程结构允许学生自由思考、提问和探索,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李普曼儿童哲学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在教育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和认可。

许多研究支持了儿童哲学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参与儿童哲学计划的学生在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方面表现出更强的能力。

除了学术能力的提升,儿童哲学计划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和情绪智力。

通过与他人进行对话和合作,学生能够发展出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此外,通过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学生还能够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然而,儿童哲学计划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些人认为儿童过小无法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而且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更多的师资和时间支持。

此外,培训合格的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哲学教育并不是传统教育体系中广泛的教学领域。

总的来说,李普曼儿童哲学计划是一种有助于培养儿童思辨和创造力的教育计划。

这种教育方法通过鼓励儿童提问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奥托·李普曼《关于现实的分析》

奥托·李普曼《关于现实的分析》

奥托·李普曼《关于现实的分析》
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杜威与李普曼关于公众的论战是传统民主观与现实主义民主观的冲突,是理想主义与现实批判主义的冲突。

李普曼认为公众是愚昧无知的,公众对于社会来讲就如幻影一般,真正起决策作用的只有那些专家和学者。

杜威则认为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在共同体社会中是可以成为积极的公众并对公共事务作出正确判断,只有公众共同参与社会事务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杜威与李普曼的这场争论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杜威由此产生的参与式民主理论对公民新闻的发展更是具有启示意义,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杜威的民主共同体的实现。

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选题的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章对文中涉及的两位主要人物的生平及思想做了简单介绍,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其思想转变历程。

杜威虽然是一位哲学家,但他一生与新闻多有接触,此章还列举了杜威参与的一系列的新闻活动。

第三章交代了杜威与李普曼关于公众之争的背景以及经过,李普曼提出了“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概念,他认为只有作为局内人的专家和学者才能对社会事务做出正确的判断。

杜威则认为只有公众广泛参与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杜威的民主理论正是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新闻运动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主要介绍杜威的民主思想是如何引导公共新闻运动的。

最后一章,结合自媒体迅速发展的现状再次分析杜威与李普曼的公众之争,自媒体的发展让杜威的参与式民主思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并结合自媒体现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
有助于强化我国媒体的公共意识,更好地塑造公民公共精神,构建和谐健康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40 年代以后,从欧洲发源的传播研究,成为建制日趋完善的一门学科,并在美国得以确立。

至此,学科史的书写,延续的大多是施拉姆四大奠基人的神话。

[1]51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中提出:因为新闻受到“刻板成见”和受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美国没有真正的舆论,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民主,所以舆论和民主要靠独立的专家机构组成的情报组织来拯救。

他和杜威关于形成舆论和民主的前提条件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杜威、李普曼之争也成为美国传播研究的一个源头。

一、李普曼研究公共舆论的原因李普曼从政治科学的角度阐释公共舆论以及民主的产生条件,他在《舆论学》中将公共舆论与社会政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李普曼之所以关注公共舆论这一话题,除了其自身作为记者和专栏作家的职业对他的影响外,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对他的公共舆论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沃尔特·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新闻评论家和作家。

从李普曼的生平来看,当时的美国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动和改革。

李普曼的一生始终与社会现实和政治事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在美国,20世纪最初的20年是满怀信心的20年,也是一切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不公平现象集中体现的20年。

[1]53当时美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经济、政治的发展并没有惠及普通大众,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大量移民导致种族和文化冲突;工业革命使得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民众的贫富差距。

所以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就掀起一场自发的争取权利和自由的社会改良运动,史称“进步运动”。

社会组织、宗教团体、女权主义者纷纷加入,要求扩大公民的权利,加强政府职能。

新闻记者和作家成为运动的中坚力量。

在此期间,新闻记者和作家写了大量批评政府、揭露黑幕的报道:1902年埃达·塔贝尔撰写《美孚石油公司史》来揭露美孚石油不可告人的商业伎俩;1906年厄普顿·辛克莱揭露美国食品安全的《屠场》等,形成美国新闻史上有名的“扒粪运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表面上的繁荣并没有掩盖其背后激烈的矛盾冲突,争取权利与自由的“进步运动”,揭露美国各种黑幕的“扒粪运动”都昭示着美国舆论与民主的缺失,作为记者和新闻评论家的李普曼也将目光转向对公共舆论的研究上。

二、形成公共舆论时的障碍李普曼对于实现公共舆论的态度具有悲观主义色彩,因为公共舆论是产生民主的基础,所以李普曼对民主的实现也是悲观的。

李普曼的舆论观源于卢梭,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只有建立在人民的大量同意基础上的国家才具有正当性,而人民的大量同意也就是舆论,公众可以自发地形成正确观念,做出正确选择。

李普曼继承了卢梭关于舆论是在人民大量统一基础上形成的观点,但他发现由于客观障碍和主观障碍,公众很难清楚了解所有的事,而舆论是公众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舆论,更不可能实现民主。

(一)民主制度假设前提中的漏洞民主主义者认为统治是一种天性,所有人都具有天性,但由于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个人注意力范围有限,所以统治不可能掌握在每个人手中。

形成公共舆论的源头有两种:一种是开放的舆论环境,但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只有少部分人;另一种是封闭的舆论环境,即预先建立融洽秩序,通过启发、灌输或遗传,使“固执己见”的人、阶级或社团与其余的人和谐地结合起来。

[2]174这一观点受到民主主义者的支持,他们认为封闭的舆论环境可以让民众管理自己熟悉的事务,这是产生公共舆论以及民主的前提,所以封闭的舆论环境必须要靠自给自足的民主社会来支撑。

但李普曼却认为处在封闭的舆论环境和自给自足的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对事物形成全面、正确的了解,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舆论,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通常会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所以他们形成的舆论是“主观真实”的舆论,而不是“客观真实”的舆论。

(二)阻碍公共舆论形成的主观障碍1.政府的检查制度与保密措施。

李普曼认为新闻不等于真相,尤其是政府发布的新闻更多地是一种宣传,政府为了宣传,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种屏障,也就是新闻审查,可以说李普曼看到了官方新闻的本质——它不是新闻,而是政府为达到目的的宣传,这是形成公共舆论的一个最大的障碍。

二战时期的英国让媒体为战争宣传服务,对媒体实行一系列可以说是简单粗暴的政治、经济管制,在新闻内容上弱化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战争破坏了原有新闻传播体质和发展进程,新闻媒体转入战争之中。

[3]842.记者报道新闻时的“刻板成见”。

所谓“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他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4]248记者由于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不可能对自己采访的事件都非常精通,所以对事件就很难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因此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就很难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往往会加上自己对事件的理解,也就是自己对事物认识的“刻板成见”,所以报道出来的新闻与事实的真相相去甚远。

3.受众自身的原因。

受众接触的机会、时间与注意力体现出一种有限性。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总是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所以人们在接触外部世界时不可能对每件事都了如指掌,接触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就会带入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模式来分析事件,这也是刻板成见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由于客观世界和个人精力有限,人们大多数是通过媒介获取信息,但是受众接收的信息是经过媒介机构“二次加工”的,所以受众从媒介中获取的关于世界的认识与实际客观世界有很大的出入,这就是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

其次,传播隔阂造成编码、解码的误置。

李普曼认为语言不是十全十美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或群体处于不同的意识形态或文化背景时,思想、价值观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在传播过程中就会产生误解或曲解传者意愿的情况。

三、拯救公共舆论的方法:精英拯救舆论李普曼认为只有图片式地再现事实才能产生真正的新闻,但由于政府的审查制度,还有记者在报道新闻时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形成的“刻板成见”以及受众自身种种原因的影响,新闻很容易成为一种“主观真实”,而它与“客观真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出入。

李普曼建议通过组建一个独立的情报组织,依靠专家来搜集消息,这种独立的组织机构不受政府审查制度的困扰,将搜集信息和控制政策这两者分开,专家只是执行收集情报的工作,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信息的客观真实。

并且这些专家都是各行业的精英,对于自己的领域非常熟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记者行业知识储备不足这一难题。

李普曼认为这种独立的情报机构,能够客观地还原事实,有助于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因此也能构建理想的民主社会。

李普曼强调在收集信息时客观中立、不受个人偏见的影响的做法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前身。

笔者认为李普曼用精英拯救舆论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他的思想带有“精英主义”的倾向,对大众持轻蔑的态度,认为无知的大众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必须通过精英来拯救。

李普曼笔下的专家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李普曼认为记者和受众的刻板成见是形成正确的公共舆论的一大障碍,但同时不存在绝对客观的新闻,专家在收集情报时也不能保证不带有偏见。

虽然李普曼的“精英拯救舆论”的想法也不能帮助美国实现真正的舆论和民主,但是他在《舆论学》中提出的“刻板成见”和“拟态环境”却让我们认识到:在我们认识世界过程中有时会受到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力量的支配,它们不仅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甚至支配我们的行动。

李普曼对现有的民主制度的批判,使我们认识到实现公共舆论和真正民主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舆论观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和杜威关于舆论与民主的论证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源头,杜威认为李普曼的《舆论学》是“对民主的最严厉的控诉”。

李普曼认为由于各种主、客观障碍,人们不可能获得关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舆论,而舆论是民主实现的前提,所以更不能奢望民主的实现。

形成舆论和民主的唯一途径就是利用独立于体制之外的“专家”来实现。

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专家”并不可能存在,由此看来,形成舆论和民主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对比来看,杜威对于舆论和民主的实现持有积极乐观地态度,杜威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共享,传播构建整个人类社会。

杜威还对传播做过高深莫测的评价:“社会不仅因传递(transmission)与传播(communication)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

[5]3传播就是交流和参与,所以形成正确的公共舆论的关键在于公众的讨论,讨论越激烈越能够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个人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自己参与社会的活动,加深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

政府要做的就是给公众提供一个能够公开讨论的场所。

杜威强调参与和交流的重要性,社会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们通过互动来了解社会,舆论和民主产生于交流和互动之中。

但随着芝加哥学派的衰落,反而是李普曼所倡导的“精英治国”理念占据上风,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五、总结虽然李普曼的“精英拯救舆论”的舆论观并没有给美国带来真正的舆论和民主,但是他依然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

首先,他作为一名记者和新闻评论家,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深刻批判,以及为实现舆论和民主做出了巨大努力,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和精神值得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学习。

其次,他在《舆论学》中提出的“刻板印象”“拟态环境”等概念,使我们对于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社会又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他的思想中带有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对于舆论和民主的悲观态度也不可取,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抹杀李普曼对传播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1]贺碧霄.1920年代欧美传播思想承继变异再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2](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田艺霏.二战时期英国的新闻宣传与审查[J].青年记者,2014(3)中.[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幻影公众》作为传播学的经典著作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总体而言,学者对于这本著作的解读分析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是文本解读,对李普曼提出的对传统民主理论的质疑加以分析。

大多数学者的分析集中在李普曼对公众非理性智慧的认定、李普曼指出的民主程序和民主制度中虚假的设计以及如何实现或者由谁带领而实现民主这几个方面。

他们认为李普曼推翻了先人对理性公众的判断。

李普曼把神圣智慧的公众当做一个幻影,因为公众处于事件的外围,他们应该归位让了解问题的“局内人”采取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