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例4 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例4 积的变化规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 出示例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3) 教师点评,强调积的变化规律。
3. 应用拓展:(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选取典型题目,全班交流,共同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总结提升:(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积的变化规律。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5.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积的变化现象,尝试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
4、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积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变化规律。
3.让学生学会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的概念。
2.积的计算方法。
3.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1.积的变化规律。
2.如何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新知识(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乘法计算方法,并带领学生思考乘法有哪些应用场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下面的一组数,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2,4,6,8,10•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这一组数都是2的倍数,并将这个规律记录在黑板上。
•教师引入积的概念,并讲述积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黑板上写下一些计算用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为学生呈现以下示例:1 ×2 ×3 = 62 ×3 ×4 = 243 ×4 ×5 = 604 ×5 ×6 = 120•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这些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些示例,学生将会发现:–每次相乘的数都比上一次大1。
–每次相乘的结果都是上一次的积再乘以一个数。
•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以下练习:3 ×4 ×5 ×6 =4 ×5 ×6 ×7 =5 ×6 ×7 ×8 =6 ×7 ×8 ×9 =7 × 8 × 9 × 10 =3. 巩固练习(25分钟)•教师通过上一步的练习来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鼓励学生更多地使用数学语言来解释这个规律。
•教师随机呼叫几名学生上台解答课堂上的一些问题,例如:1.4 × 5 × 6 × 7比3 × 4 × 5 × 6大多少?2.5 × 6 × 7 × 8如何算?3.下面的数是什么?1 × 2 × 3 × … × 10•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根据学生的现有数学水平,为他们分配不同的应用型题目。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与乘数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对于乘法的运算规则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通过具体例子来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例子,方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买水果,让学生观察价格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如2×3=6,3×4=12等,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等。
苏教版数学四下《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下《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包括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两个因数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积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倍数的乘积。
这些规律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分数、小数乘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因数扩大或缩小0倍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规律。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
2.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如购物时发现商品打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实际支付的金额。
通过实例引入积的变化规律的话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运用刚总结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 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2.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积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出示例题,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
(2)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师生共同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解题过程,教师点评。
4. 应用拓展(1)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汇报解题思路,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3. 学生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导入”和“巩固练习”环节。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新课导入1. 观察积的变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学例子来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两组乘法算式,如:- 第一组:\(2 \times 3 = 6\), \(4 \times 3 = 12\), \(6 \times 3 = 18\)- 第二组:\(2 \times 4 = 8\), \(2 \times 6 = 12\), \(2 \times 8 = 16\)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两组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积的变化规律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积的变化规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两个因数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扩大的倍数就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两个因数都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倍数的乘积。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索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探索规律的方法学习数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类推的方法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
教师出示几组乘法算式,让学生计算并观察积的变化。
如:3 ×4 = 126 × 4 = 249 × 4 = 3612 × 4 = 48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4)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引导学生探索两个因数的变化对积的影响。
教师出示几组乘法算式,让学生计算并观察积的变化。
如:2 ×3 = 64 × 3 = 126 × 3 = 188 × 3 = 24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两个因数扩大相同的倍数,积扩大的倍数就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
(3)引导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强调在计算乘法时要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案)第三单元 积的变化规律-四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
如:2 × 3 = 6,3 × 4 = 12,4 × 5 = 20。
(2)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观察上述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增加(或减少)几,积也增加(或减少)几。
(3)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如:5 × 7 = 35,6 × 7 = 42,7 × 8 = 56。
3. 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课后作业要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探究新知在探究新知环节,学生将通过观察具体的算式,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尝试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乘法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好奇心较强,对探索新知识有较高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教师制作课件,展示相关案例和图片。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学具,如小卡片、计算器等。
3.教学场地:确保教学场地整洁、舒适,有利于学生学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如2×3=6,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系列案例,如3×4=12,4×5=20,5×6=30等,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因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积的加减法则,掌握积的倍数规律,能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1 积的定义及性质•积的定义:把两个或多个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乘积,用符号$\\times$或$\\ast$表示。
•积的性质:–任何数与1相乘,积仍是这个数;–任何数都能被0乘,积为0;–任何数乘以一个负数,积为一个负数;–乘法交换律:乘法可以交换,即$a\\times b=b\\times a$;–乘法结合律:乘法可以结合,即$(a\\times b)\\times c=a\\times (b\\times c)$;–数乘法分配律:$a\\times(b+c)=a\\times b+a\\times c$。
1.2 积的加减法则•积的加减法则:–积的分配律:$(a+b)\\times c=a\\times c+b\\times c$,a,b,c 为任意实数;1.3 积的倍数规律•积的倍数规律:当乘数或被乘数中有一组数依次增加(或减少)时,积依次增加(或减少)。
1.4 积的变化规律及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当乘数或被乘数同时增加(或减少)时,积会怎样变化?•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面积、长度、时间等问题。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运用板书和示例演算,向学生阐述积的定义及性质,以及积的加减法则和倍数规律;•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问题、互相交流思路,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课堂练习法:通过习题训练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4课时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运算,但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2.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解答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问题:“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倍,小丽又有3个苹果,他们三人的苹果总数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实例,如:1×2=2,2×3=6,3×4=12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实例中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增加或减少时,积也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些实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如:4×5=20,5×6=30等,观察并解释积的变化规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 积的变化规律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 积的变化规律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本质,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让学生观察一些积的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观察到的规律,并尝试总结规律。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并给出数学表达式。
3. 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5. 总结提升-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积的变化规律的本质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2. 观察生活中的积的变化现象,并尝试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释。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在实际应用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教师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因为这个环节是学生发现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关键步骤。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应用和拓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解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除法和加减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学生探究和操作。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展示两组数相乘的结果,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情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尝试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决。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积的变化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
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1. 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 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 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 分组讨论,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 教师点评,强调积的变化规律。
3. 巩固练习-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4. 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 强调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学生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九、教学时间1. 1课时。
十、教学建议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4.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这个规律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
因此,我们需要详细补充和说明积的变化规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积的变化规律指的是,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掌握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能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1.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积的变化规律三、教学难点:1.积的变化规律2.将积的变化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黑板笔和学生用纸2.复习代数式及其解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第一、第二二步中的代数式的概念及其解法(2)引出新课:你们知道a*b的意思吗?(3)如有学生回答不清楚,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积及积的计算方法2.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教师板书:a*b=c(2)解释:积是两个数相乘的结果(3)举例:将乘数和被乘数写在等于号两侧,以求积数3.积的变化规律:(1)教师板书:a1*b=c1,a2*b=c2,a3*b=c3(2)解释:一组乘数和积的数列叫做积的变化规律(3)例如:2*3=6、4*3=12、6*3=18 这三组数就是由3异变正向异变的一种积的变化规律(4)再例如:0.2*2=0.4、0.4*2=0.8、0.8*2=1.6 这三组数就是有2异变正向异变的一种积的变化规律4.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板书:楼托高6层,共72米,塔一楼高,求塔有多少层?(2)解题步骤:1)确定乘数和积的关系,即第一层高h,塔共有n层,则h*n=722)找出相同的异变规律,由式子得h*2=h1h1*2=h2h2*2=h3.....3)根据规律求出答案,所以h=6,所以h1=12,h2=24,h3=48....(3)进一步练习:(1)当a=36,b=4时,a*b=c,a-4=b,d=c-4求c、d的值(2)这幢房子原来的层数为15层,现在想建一个墙把每层的高度增加0.2米,墙高为6.4米,求新的楼层数六、教学小结:1.掌握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会描述积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和发散思维七、教学反思:1.本课中涉及到代数式,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应多加强练习2.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生应意识到字母的意义变化,在抽象问题中看到具体的应用地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2023秋)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基本概念。积的变化规律是指在乘法运算中,一个或两个因数的变化导致积的相应变化。这个规律在数学运算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一件商品原价为100元,打8折后的价格是多少?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展示了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一个因数不变和两个因数同时变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积的变化规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积的变化规律的基本原理,例如通过实际物品的排列组合来展示因数与积的关系。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掌握乘法中两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积扩大或缩小它们的倍数的平方。
-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商品打折后的价格、面积计算等。
-通过实例和练习,强化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举例:重点讲解当一个因数为2,另一个因数从3变为6时,积从6变为12的过程,强调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的规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积的概念,了解积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应用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通过唱歌、跳舞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预热。
2.回顾前面学过的乘法知识,引出今天的主题积的变化规律。
2. 讲解积的概念1.通过讲解积的概念与例题,使学生对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强调积是一种运算,可以表示多个数的乘积。
3. 讲解积的计算方法1.通过例题演示,教授乘法口诀或概念法。
2.练习乘法口诀或概念法的运用。
4. 发现积的变化规律1.教师出示一组数(如2、4、6、8)的积,让学生自行计算并观察数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提出一般规律。
5. 探究积的性质1.引导学生探究积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性质。
2.让学生通过例题的演示和归纳总结这些性质。
6. 应用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想象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解答。
7. 总结与思考1.整合今天的知识,总结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变化规律和性质。
2.简单评价学生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并鼓励学生思考与提出问题。
四、教学方法1.课前热身:唱歌、跳舞等形式,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演示法:通过讲解和例题的演示,使学生能够掌握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发现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自己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和性质。
4.想象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喜欢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积的概念解答问题。
5.评价法:通过提问、小组合作、个人练习等方式,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五、教学辅助手段1.彩色板书2.教具:计算卡、椅子等3.多媒体课件六、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我注重了课程的导入和知识的拓展,通过奔放的歌舞和愉快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4 积的变化规律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4 积的变化规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2.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2. 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难点1.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2. 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准备1. 课件2. 小棒六、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出示小棒,引导学生观察小棒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引出积的变化规律。
2. 新课(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积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小棒,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3)引导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巩固(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 作业出示课件,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略九、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环节中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和巩固环节中规律的运用。
下面将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一部分。
在新课环节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对于乘法算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积的变化规律还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例题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互相学习和交流。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内容包括例题、练习和总结。
2.学习材料:学生准备练习本和笔,用于记录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然后教师改变算式中的某个数,再次让学生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系列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例题中的变化,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反馈和鼓励。
3.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3.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2.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积的变化规律2.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新课导入(1)出示例子,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2 ×3 = 64 × 3 = 126 × 3 = 188 × 3 = 24(2)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3. 活动一:探究积的变化规律(1)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教师总结并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4. 活动二:应用积的变化规律(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如:一个因数是4,积是24,另一个因数是多少?(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5. 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题。
(2)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
6.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1. 课本练习题。
2. 家长签字,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板书设计3.积的变化规律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如:2 × 3 = 64 × 3 = 126 × 3 = 188 × 3 = 24八、课后拓展1. 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分享学习积的变化规律的感悟。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探究,使学生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和基本的乘法运算,本节课则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规律,仍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图片来进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烹饪等,用于导入和巩固知识点。
2.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不同数值的乘法算式,用于学生操作和练习。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烹饪时计算食材用量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商品,数量不同,总价也会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因为在计算总价时,商品的单价不变,只是数量发生了变化。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乘法算式,如2×3、3×4等,让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
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既快捷又准确。
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用,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下表。
┏━━━━━━┳━━━━━━━┳━━━━━┳━━━━━━━┓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
┃36 ┃30 ┃1080 ┃┃
┣━━━━━━╋━━━━━━━╋━━━━━╋━━━━━━━┫
┃36 ┃30×2 ┃┃1080×_____ ┃
┣━━━━━━╋━━━━━━━╋━━━━━╋━━━━━━━┫
┃36 ┃30×10 ┃┃┃
┣━━━━━━╋━━━━━━━╋━━━━━╋━━━━━━━┫
(1)指导填表。
谈话: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 大家再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一下36×30是不是得1080。
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
(指名报得数,教师填表) 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_____ ,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指名回答)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
再看第四行,请你们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如何填写?(1080×10) 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讨论后,指名发言。
2.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个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
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
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
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
把表填写完成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
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
(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
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
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
谈话:你们表达的意思都是对的,我们看看书上“小蘑菇”是怎样总结的?指名读“小蘑菇”的话。
三、组织学习
1.做“想想做做”第l题。
(1)让学生先填表格第三排的空格。
提问:这里的60你是怎样得到的?如果学生说是先计算
4×3—12,再算5×12—60,可提问:还有别的办法得到吗?
(2)让学生自己填写其余的空格。
(3)指名报得数,共同校对。
提问:最后一栏的400你是怎样得到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
(2)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3)提问:第一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第三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默读题目,各自填表
(2)提问:第二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价呢?(指名回答) 第三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价呢?(指名回答) 第三次购买的数量除了可以与第一次相比,还可以与哪一次相比?你能说说变化情况吗?(指名回答)
(3)同桌互相说说第四次、第五次的变化情况。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各自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用计算器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你对哪些过程最感兴趣?你还想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