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范文
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实验改进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一、教材地位《血液循环途径》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第2课时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能够概述血液循环途径,同时要能区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本节课是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之后,了解心脏推送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流动的过程,而且本节在本章中也一个难点问题。
二、实验目的(一)通过演示展示血液循环途径;(二)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和颜色变化(三)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实验原理(一)淀粉遇碘会变蓝;(二)维生素C溶液使碘液褪色;(三)利用单向阀模拟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四)手动挤压洗瓶产生的压力,使液体在密闭的环境中循环流动。
四、实验材料洗瓶、硅胶管、单向阀、变径直通、三通、维C溶液、淀粉、红墨水、玻璃胶、注射器,以及固定这些材料的一张KT板即可。
图1 实验材料五、实验设计(一)组装实验器材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两条血液循环途径的拼装,并将其固定在KT板上。
图2 拼装实验器材(二)配制溶液模拟“动脉血”和“静脉血”图3 模拟“动脉血”和“静脉血”(三)实验过程1、手动挤压模拟心室的洗瓶,利用单向阀使“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2、在上下两个小洗瓶中分别用注射器注入碘液和Vc溶液,利用实验原理中提到的变色反应来展现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在这两个毛细血管处我们分别连接了一个注射器,上方注射器中加入的是维C溶液,下方注射器中加入的是碘液。
当血液流入毛细血管网的时候,缓慢地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小洗瓶中,这样就可以模拟出血液在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现象,下方推入碘液,利用淀粉遇碘变蓝来模拟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的过程,上方推入维C溶液,利用维C可以使碘液褪色的原理来模拟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的过程。
;3、继续挤压洗瓶,产生推送血液的动力,使血液经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4、利用单向阀的作用,使血液顺利流入心房。
六、实验创新(一)利用简单、易获取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范文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
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我终于换了工作,他读中学了,我希望可以多一点时间照顾他,只是收入不如从前。
他没有电脑,没有那种张扬的赛车,没有名牌的衣服,也不能奢侈地喊上同学庆祝自己的生日……他始终走在同龄人的边缘,因为我给不起他这些。
虽然他从不抱怨,却是一个母亲不能释怀的亏欠。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血液循环说课稿-精选教学文档
目录一、选题背景 (1)二、实验设计 (3)三、教学过程设计 (4)四、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 (7)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实验教学说课的课题是“血液循环”。
我将从选题背景、实验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等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选题背景1、使用教材《血液循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心脏、血管、血液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是第四章的重点和难点。
营养和废物的运输都离不开血液的循环流动。
本节内容与消化、呼吸、泌尿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中心枢纽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标解读“血液循环”是“课程标准”十大主题之一——人与生物圈的相关内容。
要求学生能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
3、学习者特征分析(1)认知起点学生已经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知识。
绝大部分学生有过静脉点滴的经历,对药液可以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认知障碍血液循环是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不能直观地观察到,真实的血液循环又是非常复杂的,学生即使能观察到,认识起来也是很难的。
(3)认知风格七年级学生大多处在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要求,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血液成分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发生的变化。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设计1、实验内容改进在课本原有静态图片的基础上增加血液循环的模拟实验。
【改进意图】增加模拟实验后,通过实验一方面明确了各器官具体的位置、结构,血流的方向,还通过颜色变化,将血液成分的变化表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
《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七年级生物《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您们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第二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
整个说课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五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个章中,作为动力器官的心脏、管道运输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作为运输载体的血液在其中往复流动着。
循环系统的功能恰恰是通过血液的往复流动而实现的,也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实现了体内物质的更新,维持了整个生命的正常实行。
所以,这个课时的内容在整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教学要实现:一是掌握两项知识,即血液循环的途径和随之血液成分的变化;二是形成两个水平,即自主学习、探究水平和观察、比较水平;三是形成两个意识,即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合的观点和热爱科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体循环途径和肺循环途径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血液分别流经身体各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网,以及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成分的改变是本课的难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本教材的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中学生已学习了小肠处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三章的《人体的呼吸》则已学习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些知识已经涉及到了血液与组织的物质交换。
本章也已学习了提供动力的心脏、行进通道的血管和作为载体的血液,那么,血液流动途径与血液成分的变化的学习应是水到渠成。
三、教法和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法应服务于学法,为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我将教法定位于通过创设情景、活动探究、设疑讨论等,启发引导学生带着快乐和激情,主动参与到观察、比较、讨论、游戏中,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六个环节,包括导入新课,体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血液循环意义和冠脉循环、回顾与反思、知识反馈。
导入新课“疑,思之始,学之端。
《血液循环》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一、使用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血液循环》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的基础上,认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它与消化、呼吸、泌尿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有限。
学习过程中容易误认动脉流动脉血静脉流静脉血。
且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静脉注射点滴的经历,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三、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一)生命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
认识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二) 科学思维:通过魔术、模型、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及总结的科学思维。
(三)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实验和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社会责任: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的健康。
四、实验器材(一) 魔术道具:具支试管、泡沫板、硅胶软管、试管架、大注射器(二) 探究实验:鸭血(加入阿氏液) 、分别装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输液瓶、注射器、试管架、标签纸(三) 血液循环动态模型:硅胶软管、玻璃胶、热熔胶,玻璃胶,洗瓶,塑料接头,红蓝墨水,微型水(四) 小组 PK 道具:硅胶软管、洗瓶、泡沫板、标签纸、双面胶、透明胶五、教学过程与创新要点(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本节课是纯理论的知识,抽象不易理解,传统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
创新点 1:自制魔术道具,设计魔术导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图 1 魔术道具图 2 魔术变色过程传统教学是先介绍血液循环的途径,再介绍血液的成分变化。
创新点 2:改变教授的顺序,由先观察血液变化再探究变化的原因。
由表及里,再由两种血液的流动来认识血液循环途径。
通过魔术环节。
学生可以初步认识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且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二)探究实验《探究动脉血与静脉血的相互转化》书本在书本第 64 页有关于血液颜色的图片区别不明显,且变化的原因只有文字介绍,非常抽象。
人教版初中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人类的起源和发展》Ⅰ、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
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
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血液循环说课稿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物质运输的路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程是物质运输的路线,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物质运输的路线是七年级生物教材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结构和作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学好本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章第一、二节有关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知识刚学完,从学习反馈中看出有少部分学生对心脏四个腔的作用不分,对动脉、动脉血和静脉、静脉血等概念混淆不清。
会对本节课学习造成障碍。
初中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所以本节课运用尝试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二)能力目标:1.识别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使学生掌握观察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血液循环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区分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策略(一)教法:1.尝试教学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血液循环动感模型,媒体动画演示,编排课本剧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学法1.观察血液循环动感模型,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提升观察能力。
2.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血液循环》说课稿3篇
《血液循环》说课稿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血液循环》说课稿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血液循环》说课稿3篇解剖学血液循环说课稿,以供借鉴。
血液循环说课稿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物质运输的路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程是物质运输的路线,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物质运输的路线是七年级生物教材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结构和作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学好本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章第一、二节有关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知识刚学完,从学习反馈中看出有少部分学生对心脏四个腔的作用不分,对动脉、动脉血和静脉、静脉血等概念混淆不清。
会对本节课学习造成障碍。
初中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所以本节课运用尝试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二)能力目标:1.识别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使学生掌握观察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血液循环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区分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策略(一)教法:1.尝试教学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血液循环动感模型,媒体动画演示,编排课本剧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学法1.观察血液循环动感模型,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提升观察能力。
2.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血液循环说课稿
血液循环说课稿一、说教材《血液循环》是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理解人体机能和健康维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体系:本文是生理学部分的基石,是后续学习心脏生理、血管生理及疾病预防等内容的基础。
小节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本文首先介绍了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并阐述了三者协调工作的机制。
2. 科学概念:通过血液循环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的科学概念。
小节2:血液循环的类型在此部分,详细介绍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特点和功能,强化学生对循环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
3. 生活应用:血液循环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小节3:血液循环的意义文章最后从生命活动的角度,阐述了血液循环对于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重要性。
主要内容概述:本文主要围绕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类型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介绍了血液循环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其次,通过对比体循环和肺循环,帮助学生构建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最后,从生命活动的角度,强调血液循环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能够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特点和作用;- 能够理解血液循环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型和图示,培养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直观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特点和作用;- 血液循环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血液循环说课稿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020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实验改进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一、教材地位《血液循环途径》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第2课时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能够概述血液循环途径,同时要能区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本节课是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之后,了解心脏推送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流动的过程,而且本节在本章中也一个难点问题。
二、实验目的(一)通过演示展示血液循环途径;(二)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和颜色变化(三)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实验原理(一)淀粉遇碘会变蓝;(二)维生素C溶液使碘液褪色;(三)利用单向阀模拟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四)手动挤压洗瓶产生的压力,使液体在密闭的环境中循环流动。
四、实验材料洗瓶、硅胶管、单向阀、变径直通、三通、维C溶液、淀粉、红墨水、玻璃胶、注射器,以及固定这些材料的一张KT板即可。
图1 实验材料五、实验设计(一)组装实验器材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两条血液循环途径的拼装,并将其固定在KT板上。
图2 拼装实验器材(二)配制溶液模拟“动脉血”和“静脉血”图3 模拟“动脉血”和“静脉血”(三)实验过程1、手动挤压模拟心室的洗瓶,利用单向阀使“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2、在上下两个小洗瓶中分别用注射器注入碘液和Vc溶液,利用实验原理中提到的变色反应来展现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在这两个毛细血管处我们分别连接了一个注射器,上方注射器中加入的是维C溶液,下方注射器中加入的是碘液。
当血液流入毛细血管网的时候,缓慢地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小洗瓶中,这样就可以模拟出血液在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现象,下方推入碘液,利用淀粉遇碘变蓝来模拟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的过程,上方推入维C溶液,利用维C可以使碘液褪色的原理来模拟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的过程。
;3、继续挤压洗瓶,产生推送血液的动力,使血液经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4、利用单向阀的作用,使血液顺利流入心房。
六、实验创新(一)利用简单、易获取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
血液循环说课稿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物质运输的路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程是物质运输的路线,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物质运输的路线是七年级生物教材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结构和作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学好本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章第一、二节有关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知识刚学完,从学习反馈中看出有少部分学生对心脏四个腔的作用不分,对动脉、动脉血和静脉、静脉血等概念混淆不清。
会对本节课学习造成障碍。
初中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所以本节课运用尝试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二)能力目标:1.识别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使学生掌握观察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血液循环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区分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策略(一)教法:1.尝试教学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血液循环动感模型,媒体动画演示,编排课本剧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学法1.观察血液循环动感模型,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提升观察能力。
2.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
径》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
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确定依据】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
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一)说教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说学法——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游戏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
”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大约
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
(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
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