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影响因素详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因素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处于较高层次,已形成了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等城市和经济 密集区。中西部地区则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工业 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 资源型产业的特征突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集中 的地区(中西部也较多),产业老化,资源枯竭, 其企业和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另 外,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 行,出现地区间的无序竞争和产业结构的低水平 复制,限制了要素的跨区流动和产业的区域转移, 阻碍了地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 高,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6)地方政府公信力
在区域竞争中,我国许多发达地区也开始 在软实力层面展开竞争,区域软实力提升 已成为发展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策略。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 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政府公信力能够为区 域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促 进区域内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塑造良好的区 域形象。
全面阐述“核心—边缘”关系的学者主要有瑞典的缪尔达尔(Myrdal G., 1957) 和赫希曼(Hirshman, 1958) 。该理论的完善则要归功于弗里德曼( Friedmann.J.R, 1966) , 在其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 一书中, 弗里德曼试图通过“核心—边缘”理论阐明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 到发展不 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 变成互相关联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 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PART 1
相关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的起源
“核心—边缘” 理论也称为“中心—外围”( center -periphery theory) 理论, 这是一种由多位学者 发展起来的区域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该理论起源于美国学者波尔洛夫( Perloff H ) 对19 世纪以来 美国经济空间组织的分析和研究,区域经济学研究方面的先驱Walter Christaller 以及August 早在上 世纪30 年代提出的中心地理论。
区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2016年3月
企业管理 李洋
1
目录 CONTENTS
1 2 3
相关理论
国际因素
国内因素(战略,产业结构,市场化,科技创新……) 不同类型区域的阶段性演变趋势与主要发展问题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综合概述
在开放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既 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既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也受新的因素的影响。进 国际因素 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的变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水 传因素 资源、能源等传统因素的影响力下降,而信 息化、全球化等新因素的影响力上升,国际 因素的作用不断强化,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 济之中。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传统因素与 新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区 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并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 国内因素 格局。
区域 发展
制度 变迁
(5)信息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
信息化 单击更改
科技创 单击更改 新能力
A
B
信息化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信息 化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 因此,落后地区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参与国内外的经济循环,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途径。
王小玉. “核心—边缘”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41-42.
PART 2
国际因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 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 球化、信息化和区域经 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 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趋 势。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潮流
中国加入WTO与FDI的区域空间效应
地缘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
PART 3
国内因素
区域文化
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 人口-资源-环境
地方政府公信力
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
信息化水平与 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制度 创新能力
(1)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因素
1949—1978年 向内地推进的平衡发展战略 1979—1990年 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991—至今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4)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制度创新能力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互动 循环,产生区域间的“马太效应”(是 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从具体区域 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国 有企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制度创新能 力强,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绩效, 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我国 其它区域,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地区,由 于制度变迁的滞后,制度因素对区域经 济的增长是负贡献。
1
2
3
改革开放前,主要采取 了“平衡发展战略”, 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 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实 行东部沿海地区优 先发展的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为了防止地区差距不断 扩大可能引发的“两极 分化”态势,区域协调 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关注 重点。
(2)人口、资源与环境因素
人口数据统计图
各个区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增 长压力,与之相伴的是人口老年化、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问题。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区域的 劳动力;而西部地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口素 质、消除贫困等。 资源环境方面,东部地区主要是资源短缺、环境污 染问题,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是生态环境退化。 城市污染严重则是各区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王小玉. “核心—边缘”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41-42.
PART 1
相关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的发展及运 用
与弗里德曼几乎是同时提出“核心—边缘”理论的还有施坚雅(Willian.skinner) ,其理论的侧重 点在于“核心—边缘”结构的自然背景研究以及流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同时, 日本学者提出的 “都市圈”理论,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本质就是“核心—边缘”理论的空间结构模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同志提出非均衡发展的思想。即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 有条件 的地区可以加快发展, 以带动其他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波浪式发展。这种由均衡到非均衡的发 展战略演变, 实际上就是“核心—边缘”理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初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