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影响因素详解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邵云飞,范群林,唐小我(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4)摘要:在区域经济日益直接参与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成为了地区经济发展和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搜集中国大陆30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9 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用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内生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从量化角度,惯性对创新活动确有巨大影响,这说明创新活动与地区的文化积累有很大关系,为打造创新文化以增强创新能力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我国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数是区域创新活动的一个显著因素,应扩大高技术产业人员的就业规模;专利的弹性系数比高技术就业人员数的弹性系数高,说明专利存量是我国取得新专利的重要来源,应强化企业的自主研发和专利保护,以形成知识积淀和专有技术。
关键词: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中图分类号: F062. 4 文献标识码:A程”[2]。
由此,可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内商业相关创新的生产潜力[3],即将知识转化为新1 引言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4]。
Jaffe( 1989)[5]、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区域经济日益直接参与到全球竞争中来,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以及地区经济参与者体现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因此研究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内在性影响因素,并强调发展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的创造、传播、更新和转变。
C oo k e( 1998 )认为创新是知识的商业化,是知识的利用过程,创新可以定义为“成功地利用新的知识”[1]。
按此理解,可将区域创新定义为“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的知识”。
而L un d v a ll( 1992)将区域创新概括为“一定社会的、地域性的互动过程,一个不考虑其制度和背景就无法理解的过F e l d m a n 和F l o r i da( 1994) [6]研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集中在三个关键因素:研究和开发(R&D) 存量、劳动力、教育质量表现出来的人力资本。
中国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影响因素——基于省际合作专利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影响因素——基于省际合作专利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跨区域创新合作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个日益全球化和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而省际合作专利数据则可以作为衡量跨区域创新合作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各种影响因素对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影响。
首先,地理距离是影响省级之间创新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地理距离会限制不同地区之间人员流动、信息交流和技术转移,从而可能阻碍创新合作的发展。
因此,在进行跨区域创新合作时,地理距离的影响需要被充分考虑。
此外,政治因素也是影响省际创新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政策的不一致可能会给创新合作带来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合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也会影响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差异较大时,可能会阻碍合作的开展。
因为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省份在创新领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而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摩擦。
因此,在进行跨区域创新合作时,需要考虑双方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合理规划合作方向和内容。
另外,制度环境和产权保护也是影响省际创新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健全的产权保护机制不仅能够促进合作的进行,还能够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反之,制度环境不健全和产权保护不完善可能会导致合作过程中的纠纷和争议,从而影响合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推动跨区域创新合作时,需要加强对制度环境和产权保护的建设,为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地理距离、政治因素、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制度环境和产权保护等因素都会对省际创新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推动跨区域创新合作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合理规划合作方向和内容,为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不断优化这些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促进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向着更加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35卷第6期 Vol.35 No.6荆楚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20年12月Dec.2020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夏杰(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以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从创新吸纳、创新成果两个方面评价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各个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江苏、广东二省的创新发展能力最强,新疆、甘肃、贵州等地区的创新 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我国各省市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均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系数为负。
关键词:创新发展;综合评价;空间计量模型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57(2020)06-0025-06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扩张数量令人瞩目,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 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意味着经济高质量是中国步入新时代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创新发展作 为拉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大马车,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 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各省市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部分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相对 滞后,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资产投资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创新 发展水平不平衡状态。
为反映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建设水平及其发展路径,本文对我国省域创新发展水 平进行综合评价,探究区域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
1文献综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有一些学者在对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建立不同的模型进行探讨,朱梦菲等[|]从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 用AHP-TOPSIS法确定创新策源能力评价值。
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空间过滤与异质效应SFA实证
宗 益 等 (06 运 用 S A模 型 实 证 研 究 了我 国 区域 20 ) F 技 术 创 新 效 率 J 肖敏 、 富 纪 (09) 用 面 板 。 谢 20 运 S A分析 方法 , 我 国区域 R D资 源配 置效 率及 其 F 对 & 影 响 因素 进 行 了分 析 J 。李 婧 等 (0 9 运 用 SA 20 ) F 分 析 了 中国高技 术 产 业 研 发 效 率 j 。于 明超 、 申俊
( 0 0 运 用 S A分 析 法 对 我 国区 域 研 发 效 率 进行 21) F 分 析 。师萍 等 ( 0 1 运 用 超 越 对 数 生 产 函数 的 21 )
利 用 S A模 型 来 测 度 区域 研 发 效 率 时 没 有 考 虑 空 F
间相 关性 的影 响 。第 二 , 利 用 S A模 型来 研 究 - 2 0 根 99 0 8年 的技 术 创 新 相 关 数 据 , 用 空 间过 滤 理 论 、 板 协 整 理 论 及 包含 区 域 异 质 效 利 面
应的随机前 沿模 型对 中国区域创新 效率及 影响 因素进行 研 究。结果发 现 : 中国 区域创 新存在 着 明显 的空 间相 关 性, 空间过 滤可 以有效地 消除 变量 的空间相 关性进 而可以应用经典 协整模 型来进 行分析 ; 考虑 区域异质 效应 的面
区域 创新 技 术 效 率 问 题 , 常用 到 面 板 数 据 , 板 常 面 数据 具 有二维 特 征 。从 时 序 特 征 的角 度 来 看 , 研 在
究过 程 中 , 必须 要 考虑 变量 的平 稳 性 和模 型 的协 就 整性 , 则容 易 出现 虚 假 回归 问题 。但 大多 数 使 用 否
喜 ( 0 0 应用 明确 包 含 地 区异 质 性 的 S A 模 型 对 2 1) F
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收敛性分析
区域 技术创新 的影 响因素及其 收敛性分析
张保 胜
( 商丘 师 范 学院 经济与 管理 学院 ,河 南 商丘 4 7 6 0 0 0 )
摘 要: 区域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提 升 是 促 进 区域 经 济 增 长 的 基 本 动 力 , 区域 技 术 收 敛 也 有 助 于促 进 区域 经 济 的协 调发 展 .
一
素 分 析 出发 , 首 先 分 析 了研 发 投入 、 研 发 人 员 和技 术 转 移对 区域 技术 创 新 能力 的影 响 .然 后 给 出 了 这 些 指标 的收敛 状 况 ,最 后 是 相应 的结 论 和政 策 建议 。
一
、
区 域 技 术 创 新 的 影 响 因 素
从技 术 角度看 , 区域技术 创 新水 平 的提升 取决 于技 术转 移 和 内部 技术 的投 入 。 技 术转 移 ( t r a n s f e r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T O T ) 是指政府 、 大 学 或 其 他 机 构 之 间 转移 技 能 、 知识 、 技术 、 生产 方 法 、 制 造设 备 样 品 等 的过 程 。该 过 程 主要 是 为 了促 进 科 学技 术 向更 广 范 围 内扩 散 .进 一 步 促 进其 他 组 织 或个 人 开 发 和利 用 这些 技 术 生产 新 的 产 品 、工 艺 和服 务 。从 1 9 9 6年 到 2 0 1 1 年, 全 国技 术成 交 额从 3 0 0亿 元 上 升到 4 7 6 4亿 元 。 主 要 涉 及 到 了技 术 开 发 、 技 术 转 让、 技 术咨 询 和技术 服务 等多 个方 面 。区域 内部 技 术 的投入 主 要 有政 府 、 企 业 和科 研 院所 的 R & D 资 金 投人 以及 R &D人 力 资本 投入 等 。 这 里选 取 2 0 0 0年到 2 0 1 1年 的大陆 3 1 个 地 区 的面板 数 据 . 用 专 利数 据 代表 区域 技 术创 新 水 平 。 R & D投 入经 费和 R & D人 员 全 时 当 量 代表 内部 的 技术 投入 指 标 。对 于 区域技 术转 移 , 并没 有直 接 的 统 计指 标 , 不 同学者 采 用 了不 同的 数 据 , 比较 典 型 的有冯峰和李天放[ 7 1 采 用 了各 地 区技 术 输 出和 技 术 吸纳 的成交 合 同数 与 合 同金额 的增 长 率来 衡 量 区域 间 的技 术 转 移 活动 。采用 各 地 区 国外 技 术 引 进合 同数 与合 同金额 的增 长率 来 衡 量 各 区域 的 跨 国技 术 转移 活 动 : 张 江雪 f 8 】 在研 究 技 术 转移 与 我 国 区域 经 济增 长 问题 时 .利 用 了 吸纳 技术 合 同金 额 的 作 为 解 释 变 量 衡 量 技 术 转 移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 。我们 这 里 采用 技 术 流 向地 合 同金额 代 表 技 术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在 书 中 ,对 区域 创新 系统 的概念 作 了详 细 的 阐述 ,
末 的事_ 3 ] 守贵 和甄 峰 (o o N认 为 , 。罗 2o) 区域 创新 系 统是 一 定 区域 内与创 新 全 过程 相 关 的组 织 、 构 和 机 实 现 条 件所 组 成 的 网络 体 系 ,是 由相关 社 会 主 体 ( 府部 门、 业 、 政 企 大学 和 科 研 机 构 ) 组成 的 一个 社
教育水平
张方 华 (0 1则 认 为 , 20 ) 区域创 新 系统 是 区域 内科技
体 系体 系 、 育体 系 、 教 资金 体 系 、 化 、 府 和企 业 文 政
展 、 产 力增 强和 经济 增长 。 i r eh ih R ja 生 Nz ce , e n aB k e
针, 并将 “ 自主创新 ” 为 十六 字 方针 的核 心 , “ 作 将 加 强 自主创 新 ” 为我 国科学 技 术 发 展 的战 略 基点 和 作
调节 经济 结构 、 变增 长方 式 的 中心环 节 。因此 , 转 对 区域 自主创 新 能 力 影 响 因 素 的分 析 是 进 行 创 新 能
收 稿 日期 :2 1 年4 9 00 月2 1 年7 0 0 月 第2 卷 第7 5 期
会 系统 。 区域创 新 系统不 仅包 括 企业 、 研机 构 和 科
高等 院校 , 而且包括 政府部 门。不 仅包 括技术 创新 , 还包括 组织创 新 、 度创新 和管 理创新 } 制 4 J 亚庆 和 。周
组成 部 分 , 连 接 区域 内企业 自主创 新 能 力 与 国家 是 自主创 新 能力 的桥 梁 。《 国家 中长期 科 学 和技 术 发
面向产业集成创新的区域知识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知 识承 载 力的影 响 因素 , 并通 过构建 解释 结构模 型分 析 了它们之 间 的相 互联 系; 最后 , 给 出培育 和提升 区域 知识承 载 力的 对 策建议 。 关键 词 : 区域 知识承 载 力; 产 业集成创新 ; 影 响 因素 ; 解释 结构模 型
一
.
引 言
区域 知识 承 载力 表 征在一 定 时期 内 , 区域 知 识资 源总 和 提供 给该 区域 创新 发 展的 整体 支撑 能力 , 是衡 量 区域产 承 载力 的概 念 尚未有 明 确论 述 , 有关 知识 要 素对 区域 经济 发展 的作 用研 究 主要 体 现在知 识 能力 、 区域 软实 力和 区域
■2 0 1 3年 第 1 期
■现 代管 理科 学
■名 家观察
面向产业集成创新的区域 知识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武 春 友 张 秋 艳 邢 蕊
摘要: 产业集成创新的核心是知识的集成创新, 区域产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保持与创新发展植根于对区域知识承载力的
培 育与提 升 。首 先 , 明确 了区域知识承 载 力的 内涵 , 提 出面 向产 业 集成 创新 的 区域知 识承载 力分析 框 架; 然后 , 分析 了区域
关系 : K a n t e r 对知 识 承载 力 的理论 架 构 和研 究方 法进 行 了
标, 在明 确 区域 知识 承载 力 与产 业集 成 创新 关联 关 系 的基 域 软 实力 的概 念 、 内 容和 要 素 , 构 建 了 区域 软 实力 综 合评
创 新 思想 最早 是 由奥 地 利经 济学 家 熊彼 特 提 出 . 随着 全 球 范 围 内高 新 技 术 产业 的迅 猛 发 展 与创 新 资 源 的激 烈 争夺 , 本 世 纪初 , 集 成 创新 思 想 开 始 被 广泛 应 用 于 管理 学 领域 , 技 术集 成 创 新 、 产 品集 成 创 新 、 管 理 集 成 创新 、 企 业 集 成 创新 和产业 集 成创新 等 概念 应运 而生 产业集 成 创新 概念的提出 . 是 基于 各 国产业 创 新 发 展实 践 . 将 集 成创 新
区域协同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近年来,区域协同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区域协同创新的意义、特点以及推动因素,并分析区域协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协同创新的意义区域协同创新指的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不同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合作,共同进行创新活动,形成集聚效应,推动经济发展。
区域协同创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经济创新能力:通过区域内各方的合作,可以汇集各方的智慧和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新的技术和产业的交叉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
2. 扩大市场规模:区域协同创新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由于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协同创新的合作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区域内各方的协调发展。
合作过程中的技术和知识流动,可以促进区域内的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协同创新的特点1. 跨界合作:区域协同创新强调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
通过跨界合作,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创新要素的交流与融合,形成创新的动力。
2. 多元主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涉及多个主体的参与,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
各方的知识和资源可以相互借鉴、互补,形成合力,推动创新。
3. 知识共享: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是一个重要环节。
各方通过交流、合作,将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分享,从而促进创新。
三、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因素1. 创新环境的构建:区域协同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作为支撑。
政府应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和转化,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 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平台,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数字经济、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_随笔
《数字经济、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阅读笔记目录一、数字经济概述 (2)1. 数字经济的定义 (3)2. 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 (3)3. 数字经济的特点与优势 (5)4. 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6)二、区域创新及其重要性 (7)1. 区域创新的定义与内涵 (8)2. 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9)3.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10)4. 区域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三、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的关系 (13)1. 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15)2. 区域创新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6)3. 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的互动机制 (17)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目标 (19)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20)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21)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22)4.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23)五、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合 (25)1. 数字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6)2.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 (27)3. 案例分析 (28)六、结论与展望 (30)1. 主要结论 (31)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2)一、数字经济概述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字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了数字产业群。
数字化生产:数字经济改变了生产方式,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数据资源化:数字经济的基础是数据,企业和个人产生的海量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通过对数据的开发利用,可以挖掘潜在的价值,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网络化交往:数字经济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资源配置。
这种网络化交往模式,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和便捷性。
价值创新:数字经济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
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创新成为了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区域创新环境则成为了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1. 创新意识的传播区域内的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创新意识的传播。
例如,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而政府实施的有关创新政策,则能够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研发投入等,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
2. 访问和交流的便捷区域内,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流和合作,这种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创新的形成和传播。
例如,一个优秀的创新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的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企业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技术和市场信息,从而不断拓展创新的领域和范围。
3. 人才的集聚区域创新环境对于人才的吸引、培养和集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地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的吸引力,可以带动优秀的人才来到这个区域,并且通过组成高效的创新团队和集聚创新要素,实现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4. 市场营销的作用创新的成果最终要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并转化为经济效益,市场营销因此成为关键的手段。
区域创新环境的形成,能够培育一种开放的市场氛围,使企业更加容易得到外部市场的认可和接受,从而促进创新的发展。
二、针对区域创新环境,企业可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1. 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需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内部的创新能力。
例如,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这样,企业在区域创新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参与、推动和引领创新进程。
2. 积极参与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到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中,例如参与技术培训、技术展示、技术研讨会等活动,从中获取更多的技术和市场信息。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协会等建立联系,了解和把握当地的创新政策和创新环境信息。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识 。鉴 于此 ,本 文做 了以下几方 面研 究:( 1 )对 区域创新 系统绩效评价 的影响 因素进行 全 面的汇 总分析 , 并 结合 实证数据进行探 索性 因子分析和验证性 因子分析 ;( 2 )建立 区域创新 系统绩效评价 的影 响 因素路 径
收稿 日期 :2 0l 3 —0 5 —0 2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 ( 项 目编号:1 1 Y J C 6 3 0 1 3 7 ) ;广东高校优秀青 年创新人才培 养计划资助项 目 ( 项目 编号 :W Y M 1 0 0 6 3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 目 ( 项 目编号 : 01 2 2 2 2 5 ) 。
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模式转变具有
重要 的现 实 意义 。 自 2 O O 0年 以来 ,国 内外 学 者 逐
2 0 1 2 年北京研发经费 占 G D P的比重最高,达到 了
5 . 8 % ,超 过 了大多 数发 达 国家的 城市 水平 , 比重
渐开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进行 了研究,并
第7 期( 总第 2 3 7 期)
2 0 1 3年 7月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J o u r n a l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c l a E c o n o mi c s
N 0 . 7( G e n e r a l 。N o . 2 3 7 )
作者简介 :刘明广 , 华 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 研究 中心 副教授 ,博士 。研 究方 向:复 杂性决 策理论 与创新 管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致 结论 , 以分 为正 面影 响论 、 限正 面影 响论 、 面影 响论 三种情 况 。 可 有 负
( ) 面影 响论 1正
正 面影 响论 即肯定 F I 我 国 区域创新 能力 的溢 出效应 。 D对 宋 大勇1用 我 国科 技发 展 战 略研究 小 组《 国 区域创 新 能力 研 究 报告 (0 5年 ) 区域 创新 能 力指 数 1 3 1 我 20 》
存 相 关研 究 中 , 了 区域创 新 能 力 这 一抽 象 概念 进 行 测 度 , 们 使 用 了 多 种 测 量 方 法 , 有 的量 为 人 现
化 方法 可 以分 为单 指 标 法 和 多指 标 法 两 种 。单 指 标 法 即用 单 一 指 标 来 表 示 创 新 能 力 , 中最 为 常 用 其 的 足 专利 申请 量 和 专 利 授 权 量 , 者 如 王 家 庭 {、 志 贤 、 润 秀 1、 广 喜 l等 , 者 如徐 磊 l、 _ 前 柴 侯 曹 I 6 后 l 王二 7 l
第2 4卷 第 5期
2 】 0I 9月
浙 江 万 里 学 院 学报
Jun lo hja g Wa l Unvri o ra fZ ein ni ies
Vo12 -4 No. 5
S p e e 2 e t mb r 01 l
我 国区域创新 能力影 响因素研 究综述
采用了多指标法。
单指 标法 的优 点是 指标 含义 清 晰 , 数据 准确 , 因而不 同研究 之 问 的可 比性 较强 , 点是 难 以全 面反 映 缺
一
个 地 的创 新能 力。 就专 利 申请 量 和专 利授 权量来 说 , 也各 有优 缺点 。 申请专 利并 不代 表该 项技 术肯 定
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引言区域创新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探索了创新发展在地理区域中的作用和影响。
该理论通过研究区域内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其对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的意义。
区域创新的定义与特点区域创新指的是创新活动在地理区域中产生的过程和结果。
它强调了地理空间对创新的影响,并关注创新在不同地区间的变异性和不对称性。
区域创新的特点包括多维度的影响因素、地方经济结构的重塑以及创新驱动的地区发展。
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科研机构、大学、研发实验室等创新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在区域创新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2.人力资源:包括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者和企业家等,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对区域创新至关重要。
3.产业集聚效应:同一产业在某个地区集聚会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创新动力的形成。
4.政府支持政策: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对创新的推动起到重要作用,如税收优惠、创新补贴等。
区域创新的效应与机制区域创新的效应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1.经济增长:区域创新能够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2.就业机会:创新活动的扩大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社会发展:创新活动能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创新网络、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等方式来促进创新的传播和应用。
区域创新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区域创新理论对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创新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针对技术基础设施不足的区域,可以推动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发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针对人才流失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留住和吸引优秀的人才。
在实践应用方面,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创新网络和知识共享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利用。
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加剧,开发区域创新能力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域创新能力指的是一定地域内的组织和个体进行创新的能力,包括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集聚、人才引进、知识转移等因素。
然而,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成为了学者们的热点问题,因为研究结果能为地方政府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加速本地的经济发展。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法目前,学者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
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对某一地区的经济现状、科技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进行数据分析。
同时,学者们也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证数据来确定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学者们可以量化分析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而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二、区域创新能力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区域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本地的产业竞争力。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地方产业得以升级和发展,进而提升地方的经济发展。
其次,区域创新能力有助于分享知识和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
对于缺乏创新技术和缺乏开发资金的地方经济而言,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区域创新能力还有助于招引人才和吸引外来资本。
有了本地的创新成果和资本,外来投资者和科技人员更能被吸引前来投资和研发。
三、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难点尽管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其发展面临着一些难点。
首先,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政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出台合适的政策,规模和质量上的创新能够得以有效发展。
其次,高质量的人才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但是这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学术界的长期支持。
最后,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深刻的文化支持。
文化因素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区域创新能力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创新发展重视程度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
三大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随机边界模型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三 大 区域 技 术 创新 效 率差 异 与 影 响 因素
— —
基 于 随机 边界模 型与省 级 面板数 据 的实证 研 究
罗 吉。 ・ 党兴华
( 西 安理工 大 学,西安
[ 摘
7 1 0 Q 5 4 )
(
要] 作者采用随机 边界模 型方 法,分析 比较 了2 0 0 1 2 0 1 0年我 国三大 区域技术创新 效率 的差
建立创新型国家”作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核
心 ,技术创 新 成 为 了各 区域 调 整 经济 结 构 ,转 变
等[ ] 利用 D E A方法和 M  ̄n q u i s t 指数法对 2 0 0 2 — 2 0 0 7 年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两阶段 的效率变动趋势 进行了实证分析。潘雄锋等[ 5 - , - 用S F A法研究 了 1 9 9 6 2 0 o 6 年中国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状 况。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以我国 3 O 个 省级 行政 区域 为分 析单 元 ,使用 更 多 年份 ( 1 9 9 8—
第 3 期( 总第 2 3 3 期)
2 0 1 3年 3 月
工 业技 术经 济
0 f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Ec o n o mi e s
N o . 3( G
,N o . 33 2 )
Ma r . 2 0 l 3
用最 为普 遍 。 张宗 益 等【 2 2使 J 用 D E A法 对 我 国 3 1
个省市 自治区 2 0 0 2 2 0 0 6年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
进行 了分析 。 白俊 红等 [ ] 应用 D E A分析 方 法 对 我 国区域 创新 系统 的创 新效 率 进 行 了研 究 。王 家庭
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基于shapley分解
190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8期研究方法区域创新效率是通过度量投入产出比率进行衡量区域创新实力。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和控制环境中,不同创新单位所投入的创新支出所得到的创新产量,通过该数值来评价地区的创新活动水平。
区域创新成果主要来自于学习消化外界创新成果再创新和自主产出两种方式,所以此处借鉴李政等(2016)研究方式,分别用经费投入水平、技术引进相关经费投入以及人力资本投入强度三个指标,从不同层面综合呈现了学习消化外界创新成果再创新和自主产出两种方式的投入指标。
对于创新产出的衡量则采用人均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来衡量,而对于经济价值层面的体现引入了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和人均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来体现。
本文样本包含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8-文炳洲 副教授 陈 琛(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西安 710054)内容摘要: 创新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发展创新实力是突出发展困境和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道路,也是改善区域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要素。
本文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因素对于区域创新效率影响权重,以2008-2016年的我国31个省份及地区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运用shapley 分解方法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于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权重比例,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因地制宜以缩小各地区区域创新效率的不均衡发展,为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shapley 分解;区域创新效率;财政支出;DEA 分析法;创新型国家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97(2020)08-0190-03文章著录格式:文炳洲,陈琛.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基于shapley 分解[J].商业经济研究,2020(8):190-1922016年的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基于组态分析的区域绿色创新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组态分析的区域绿色创新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7)2.1 组态分析理论 (8)2.2 区域绿色创新概念界定 (10)2.3 影响因素分类与界定 (11)三、区域绿色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12)3.1 政策法规影响 (14)3.2 市场需求影响 (14)3.3 技术创新能力影响 (16)3.4 产业集聚影响 (17)3.5 自然资源条件影响 (18)四、区域绿色创新提升路径研究 (19)4.1 加强政策法规引导 (20)4.2 深化市场需求驱动 (21)4.3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22)4.4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24)4.5 优化自然资源利用 (25)五、案例分析 (26)5.1 案例选择与数据来源 (28)5.2 案例分析方法与过程 (29)5.3 案例分析与讨论 (30)六、结论与展望 (32)6.1 研究结论总结 (33)6.2 对策建议提出 (33)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4)一、内容综述本研究聚焦于“基于组态分析的区域绿色创新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区域绿色创新发展的多元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而提出有效的提升路径。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绿色创新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背景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组态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揭示复杂系统中的因果结构,对于研究区域绿色创新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适用性。
通过组态分析,我们可以全面识别出影响区域绿色创新的关键因素及其组合模式,从而深入理解绿色创新过程的内在逻辑和动态变化。
在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将围绕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多个领域展开。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环境规制政策、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均可能对区域绿色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区域绿色创新发展的复杂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 2
国际因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 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 球化、信息化和区域经 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 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趋 势。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潮流
中国加入WTO与FDI的区域空间效应
(4)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制度创新能力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互动 循环,产生区域间的“马太效应”(是 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从具体区域 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国 有企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制度创新能 力强,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绩效, 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我国 其它区域,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地区,由 于制度变迁的滞后,制度因素对区域经 济的增长是负贡献。
(6)地方政府公信力
在区域竞争中,我国许多发达地区也开始 在软实力层面展开竞争,区域软实力提升 已成为发展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策略。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 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政府公信力能够为区 域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促 进区域内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塑造良好的区 域形象。
地缘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
PART 3
国内因素
区域文化
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 人口-资源-环境
地方政府公信力
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
信息化水平与 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制度 创新能力
(1)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因素
1949—1978年 向内地推进的平衡发展战略 1979—1990年 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991—至今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王小玉. “核心—边缘”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41-42.
PART 1
相关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的发展及运 用
与弗里德曼几乎是同时提出“核心—边缘”理论的还有施坚雅(Willian.skinner) ,其理论的侧重 点在于“核心—边缘”结构的自然背景研究以及流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同时, 日本学者提出的 “都市圈”理论,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本质就是“核心—边缘”理论的空间结构模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同志提出非均衡发展的思想。即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 有条件 的地区可以加快发展, 以带动其他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波浪式发展。这种由均衡到非均衡的发 展战略演变, 实际上就是“核心—边缘”理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初应用。
区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2016年3月
企业管理 李洋
1
目录 CONTENTS
1 2 3
相关理论
国际因素
国内因素(战略,产业结构,市场化,科技创新……) 不同类型区域的阶段性演变趋势与主要发展问题
4
2
综合概述
在开放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既 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既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也受新的因素的影响。进 国际因素 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的变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水 传因素 资源、能源等传统因素的影响力下降,而信 息化、全球化等新因素的影响力上升,国际 因素的作用不断强化,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 济之中。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传统因素与 新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区 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并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 国内因素 格局。
PART 1
相关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的起源
“核心—边缘” 理论也称为“中心—外围”( center -periphery theory) 理论, 这是一种由多位学者 发展起来的区域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该理论起源于美国学者波尔洛夫( Perloff H ) 对19 世纪以来 美国经济空间组织的分析和研究,区域经济学研究方面的先驱Walter Christaller 以及August 早在上 世纪30 年代提出的中心地理论。
(3)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因素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处于较高层次,已形成了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等城市和经济 密集区。中西部地区则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工业 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 资源型产业的特征突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集中 的地区(中西部也较多),产业老化,资源枯竭, 其企业和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另 外,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 行,出现地区间的无序竞争和产业结构的低水平 复制,限制了要素的跨区流动和产业的区域转移, 阻碍了地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 高,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
2
3
改革开放前,主要采取 了“平衡发展战略”, 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 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实 行东部沿海地区优 先发展的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为了防止地区差距不断 扩大可能引发的“两极 分化”态势,区域协调 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关注 重点。
(2)人口、资源与环境因素
人口数据统计图
各个区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增 长压力,与之相伴的是人口老年化、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问题。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区域的 劳动力;而西部地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口素 质、消除贫困等。 资源环境方面,东部地区主要是资源短缺、环境污 染问题,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是生态环境退化。 城市污染严重则是各区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区域 发展
制度 变迁
(5)信息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
信息化 单击更改
科技创 单击更改 新能力
A
B
信息化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信息 化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 因此,落后地区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参与国内外的经济循环,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途径。
全面阐述“核心—边缘”关系的学者主要有瑞典的缪尔达尔(Myrdal G., 1957) 和赫希曼(Hirshman, 1958) 。该理论的完善则要归功于弗里德曼( Friedmann.J.R, 1966) , 在其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 一书中, 弗里德曼试图通过“核心—边缘”理论阐明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 到发展不 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 变成互相关联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 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