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练习集及答案(教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通假字练习集及答案

通假字练习集及答案
通假字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通假字的本字。
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3植其
本字:
本字: 杖
Ko
4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5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丕?
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7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以送公子。通假字:
通假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 本字: 本字:
本字:
本字:

本字:
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_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本字:
本字: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本字:
本字:
17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通假字:本字:
⑪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假字:
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同同通同同同同通通同同同通同同同通同同通通通通通同通同:通同通同通通通同同同同同同通同
:::::::::::::::::::::::::::宁:::::::::::::::
不材裁采采仓藏廛唱钞雠鉏绌从从从淬厝错当当当当党道得吊丁读度队敚堕而而而尔尔尔尔尔蕃反
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教学目标:1.认识文言文中特殊的通假、偏义复词现象,熟记常用通假字、偏义复词。

2.掌握辨析通假字、偏义复词的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通假字、偏义复词,掌握辨析通假字、偏义复词的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

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二、知识梳理通假字分类如下: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卖炭翁》中的“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就是“值”的意思,“直”和“值”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借用了“早”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受”通“授”。

三、通假字推断技巧一)依据字音推断1、字音完全相同①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2、声母相同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项羽本纪》)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3、韵母相同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二)依据字形推断1、增加偏旁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②举酒属客2、去掉偏旁①食之不能尽其材②拜送于庭3、更换偏旁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方法总结:1.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

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虚词。

下列学生所梳理的虚词“而”的用法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B.吾尝终日而思矣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答案】 B2、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面前,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

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

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

”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A.形象的语言B.新奇的游戏C.模拟的行为D.真实的事物【答案】 C3、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答案】 C4、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答案】 D5、教学某版教材语文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时,以下选项中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将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中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B.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注意说明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C.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D.讲解时要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知识讲解【答案】 A6、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通假字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通假字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6、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10、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屈原《离骚》1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19、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陆游《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20、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长歌行》21、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2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其一)》23、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李清照《孤雁儿》2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附:参考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20·江苏卷)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

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行衎衎(kàn)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

(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2.(2019·江苏卷)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汤显祖)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

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

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

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

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3.(2021·云南毕业班检测)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

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海内晏然,华之功也。

(节选自《晋书·张华传》)4.(2021·河南驻马店5月模拟)先是(刁)冲曾祖(刁)雍作《行孝论》以诫子孙,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棺椁。

其有生则不能致养,死则厚葬过度。

及于末世,至蘧蒢裹尸,倮而葬者。

确而为论,并作折衷。

既知二者之失,岂宜同之。

当令所存者棺厚不过三寸,高不过三尺,弗用缯彩,敛以时服。

轜车止用白布为幔,不加画饰,名为清素车。

又去挽歌、方相,并盟器杂物。

”及(刁)冲祖(刁)遵将卒,敕其子孙令奉(刁)雍遗旨。

(节选自《魏书·刁冲传》)5.(2021·广东广州模拟考试)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

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

文言文基础练习题(通假活用句式)及答案

文言文基础练习题(通假活用句式)及答案

文言文第二册基础练习一、找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1、举酒属客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3、三餐而反8、旬有五日此后反9、北冥有鱼10、其翼若垂天之云4、小知不及大知5、此小大之辩也6、而御六气之辩7、而征一国者11、终老不复取12、箱帘六七十13、蒲苇纫如丝14、奄奄夜晚后二、解析以下句子的活用现象1、六王毕,四海一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骊山北构而西折20、分割之日可以死3、辇来于秦21、不可以竟书而欲搁笔4、朝歌夜弦22、当尽吾意为幸5、燕赵之珍藏,韩魏之经营23、卒不忍独善其身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4、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7、族秦者秦也25、水击三千里8、后代哀之而不鉴之26、此后乃今将图南9、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7、举世非之而不加沮10、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8、头上玳瑁光11、下江陵,顺水而东也29、孔雀东南飞12、侣鱼虾而友糜鹿30、朝成绣夹裙13、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31、千万不复全14、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2、足以荣汝身15、东犬西吠。

33、以此下情意16、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4、戒之慎忽忘17、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35、卿当天生贵18、汝幸亏偶我三、解析以下句子的特色1、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语言8、此刻安在哉2、守兵叫,函谷举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3、族秦者,秦也。

10、何为其然也 ?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5、凌万顷之茫然1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6、渺渺兮予怀13、妪,先大母婢也。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4、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5、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16、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17、满意满意,几家能彀18、而莫之夭阏者19、奚以九万里而南为20、之二虫又何知21、奚以知其然也23、其自视也,亦若此矣24、彼且恶乎待哉2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26、遨游蓬蒿之间27、《齐谐》者,志怪者也。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文言文实词——通假字【知识点精讲】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4.偭规矩而改错。

5.忳郁邑余挓傺兮。

6.伏清白以死直兮。

7.进不入以离尤兮。

8.芳菲菲其弥章。

9.椎床便大怒。

10.蒲苇纫如丝。

答案:1.(泮,同“畔”)2.(莫,同“暮”,年末)3.(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

形容词。

)4.(错,通“措”,措施。

)5.(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6.(伏,通“服”,保持。

)7.(离,通“罹”,遭受。

)8.(章,通“彰”)9.(椎,通“捶”,捶打。

)10(纫,通“韧”,柔软结实。

)专题训练考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 81.认识古文中特殊的“通假”现象。

2.掌握技巧,熟记常用“通假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辨析“通假字”的技巧。

2、难点:熟记并在考试中运用技巧找出“通假字”。

三、导入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例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很明显,在这个句子中,根据语境,“生”的意义在这个句子中是解释不通的,这说明它应该是一个“通假字”,通“性”——本性。

“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我们把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那么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怎样根据语境来推断出“本字”呢?四、专题解题思路指导(一)总结类型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它的本字。

借字本字字义(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又(2)其次诎体受辱诎屈弯曲(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敝(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5)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见现(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毫(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餍(10)张良出,要项伯要邀(1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1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14)沛公不胜杯杓杓勺(15)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案按查明(16)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通假字(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通假字(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通假字(含答案)[ ] A.其真无马邪?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同舍生皆被绮绣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四支僵劲不能动B.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C.同舍生皆被绮绣D.食之不能尽其材B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空谷传响,哀转久绝C.夕日欲颓,沉鳞竞跃D.吞天沃日,势极雄豪A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D、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

D[ ]A.蝉者千转不穷B.略无阙处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D.有为者辟若掘井C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百废具兴B.恶能无纪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云归而岩穴暝D7、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8、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D[ ] A.千丈见底B.有时见日C.窥谷忘反D.泠泠作响C1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四支僵劲不能动B.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C.同舍生皆被绮绣D.食之不能尽其材B11、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 A.千丈见底B.有时见日C.窥谷忘反D.泠泠作响C1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略无阕处________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傧者更道________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圣人非所熙也。

________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________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单选题(共40题)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答案】 D2、针对学习任务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教学,下列教师的做法不正确的是()A.让学生课后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讨B.布置阅读所有发表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尝试参与专业的文学评论C.引导学生关注近期文学热点问题,了解不同观点,深入思考研讨,提高探究能力D.让学生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答案】 B3、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唐风雅韵·唐代山水田园诗”专题。

下列作品适合入选的是()A.王维《辛夷坞》、孟浩然《过故人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陆游《游山西村》、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李白《送友人》、孟郊《烈女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D.柳宗元《渔翁》、王翰《凉州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答案】 A4、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A.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B.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C.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D.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答案】 D5、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A.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B.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C.因为该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D.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答案】 B6、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撰写墓志铭。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常见通假字翻译练习(共20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常见通假字翻译练习(共20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通假字翻译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翻译画线句子)1.余贼奔九连山。

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

(王守仁)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2.(京)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

天子说之,数召见问。

3.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蒋贵)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

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4.宋义曰:“不然。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5.时(张)弼为将作丞,匿不见,(李)大亮求之不能得。

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

6.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7.(魏征)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8.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

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

9. 耶律曷鲁,字控温,太祖讨黑车子室韦,幽州刘仁恭遣养子赵霸率众来救。

曷鲁伏兵桃山,侯霸众过半而要之;与太祖合击,斩获甚众,遂降室韦。

10.此精卒,止可守城,万一敌至,城中谁与悍者?11.以书趣(刘)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12.(徐)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13.(邓)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窦)宪诛,故不离其祸。

14.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吏捕布以闻。

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

趣亨之。

”15.任文公,阆中人也。

父文孙,明晓天官风角秘要。

文公少修父术。

哀帝时,有言越巂太守欲反,刺史遣文公等五从事检行郡界,潜伺虚实。

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当有逆变来害人者,因起驾速驱。

16.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

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注:乂:治理。

17.(康)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

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

七年级(上)古文-通假字、古今异义(含答案)

七年级(上)古文-通假字、古今异义(含答案)

文言词练习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兑命》
学(xiào)学半
曳铁钯
不亦颠乎
二、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古义:今义: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今义: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
传不习乎古义:今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虽有至道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 古义:今义:阅十余岁古义: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是非木杮(fèi) 古义:今义:
转转不已古义:今义:
参考答案: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兑命》通“说”,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曳铁钯通“耙”,指用于除草、平土的农具
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二、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古义:按时今义:时间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不亦君子乎古义:品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别人的尊称
传不习乎古义:老师传授的知识今义:传递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旨意
虽有至道古义:达到极点今义:到达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 古义:岸,边今义:不潮湿
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看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一门学科是非木杮(fèi) 古义:这今义:表判断,肯定语气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2023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真题一

2023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真题一

2023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真题一1 [单选题] 教学文言文复(江南博哥)习课,教师组织学生梳理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句。

下列例句不适合的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纪昀《河中石兽》)B.蒙辞以军中多务(司马光《孙权劝学》)C.问女何所思(北朝民歌《木兰诗》)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范仲淹《岳阳楼记》)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项,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水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水中求二石兽”,全句意为“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B项,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军中多务”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全句意为“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由推托”。

C项,句子为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正常语序为“问女所思何”,全句意为“问女儿在想什么”。

D项,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其上”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全句意为“在岳阳楼上刻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词歌赋”。

2 [单选题] 教学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师安排学生搜集整理表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的诗词。

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温庭筠《商山早行》B.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C.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D.崔颢《黄鹤楼》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项,《商山早行》通过描写早行途中寒冷凄清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之感与浓重的思乡之情。

B项,《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通过塑造“东风”“蓬山”“青鸟”等意象,抒发了诗人缠绵浓郁的相思之恨与别离之苦。

C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通过描写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愁”的感受,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D项,《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通过描写登上黄鹤楼之后所见的美景,传达了一种仙人已去的感伤。

3 [单选题] 某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三为“尝试创作”,要求学生对本单元所选的《乡愁》《我爱这土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看》四首诗歌进行仿写。

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 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教师版

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 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教师版

高中语文专项复习: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01 必修1-必修5通假字汇总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2《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必修一4、烛之武退秦师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无能为也已4. 秦伯说]5、荆轲刺秦王1. 秦王必说见臣2. 今日往而不反者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 秦王还柱而走5. 卒起不意6、鸿门宴|1. 距关,毋内诸侯2. 张良出,要项伯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 令将军与臣有郤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悦——矣——返——环——猝——-震——供——拒——纳——智——邀——早——背——隙——彰——必修二4、《诗经》两首1. 氓之蚩蚩2. 匪来贸丝3. 于嗟女兮~4. 犹可说也5. 隰则有泮6. 岁亦莫止7. 彼尔维何8.5、离骚1. 偭规矩而改错2. 忳郁邑余侘傺兮·3. 何方圜之能周兮4. 延伫乎吾将反5. 进不入以离尤兮6. 芳菲菲其弥章6、《孔雀东南飞》并序1. 箱帘六七十2. 蒲苇纫如丝3. 终老不复取~7、诗三首1. 契阔谈8、兰亭集序1. 悟言一室之内8、赤壁赋)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 山川相缪3. 举酒属客4. 举匏樽以相属9、游褒禅山记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非——措——宴——吁——返——晤——脱——奁——凭——畔——韧——缭——暮——娶——嘱——甫——罹——¥必修三4、蜀道难所守或匪亲8、国人之于国也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 无失其时#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9、劝学1. 輮以为轮2. 虽有槁暴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 君子生非异也(10、过秦论1. 外连衡而斗诸侯2. 合从缔交3. 赢粮而景从4. 锄櫌棘矜5.百有余年矣11、师说。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或师焉,或不焉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非——智——授——毋——性——否——斑——横——途——纵——煣——影——又——耰——必修四'11、廉颇蔺相如列传1. 拜送书于庭2. 召有司案图3.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4.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5.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12、苏武传^1.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2.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3. 与旃毛并咽之4.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5. 请毕今日之驩6. 空自苦亡人之地7. 信义安所见乎13、张衡传|1. 员径八尺2.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3. 傍行八道4. 形似酒尊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廷——沾——弆——按——诀———欢——熟——襟——无——否——叛——现——穆——毡——圆——擒——旁——樽——必修五4、《归去来兮辞》并序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5、藤王阁序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2.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6、逍遥游1. 北冥有鱼2. 三餐而反3. 小知不及大知~4. 此小大之辩也5. 而征一国者6. 旬有五日而后反7. 而御六气之辩8. 汤之问棘也是已7、陈情表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4.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衡——几——溟——消——返——智——辨——能——又——变——矣——悯——伶仃——褥——~选修部分庖丁解牛1. 砉然向然2. 技盖至此乎3. 善刀而藏之项羽之死)1.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通假字练习集及答案

通假字练习集及答案

通假字练习集及答案(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通假字练习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通假字的本字。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本字:②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本字:③植其杖而芸。

本字:④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本字:⑤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本字: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本字:⑦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本字:⑧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本字:⑨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本字:⑩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

本字: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通假字:本字:②汝识之乎通假字:本字:③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通假字:本字: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通假字:本字:⑤善哉!技盖至此乎通假字:本字:⑥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

通假字:本字:⑦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通假字:本字:⑧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通假字:本字: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假字:本字: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假字:本字:○11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通假字:本字:○1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假字:本字:○13距关,毋内诸候。

通假字:本字:○1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假字:本字:○15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假字:本字:○1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假字:本字:○17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通假字:本字:○1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假字:本字:○1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假字:本字:○20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通假字:本字:答案: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通假字的本字。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案”通“按”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炎”通“焰”③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④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练习集及答案(教师)通假字练习1、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7、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8、桮: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9、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11、被: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12、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13、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14、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15、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16、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7、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8、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19、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20、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21、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22、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3、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24、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5、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26、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27、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28、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29、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0、采:同“彩”;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31、仓:同“苍”;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32、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33、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34、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35钞:同“抄”;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36、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37、鉏:同“锄”;锄头。

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8、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39、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40、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41、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42、厝:同“措”;放置。

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3、错:同“措”;放。

动词。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4、当:通“挡”抵挡,抵偿。

动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

”45、当:通“挡”抵挡。

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46、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7、当:通“挡”;遮挡。

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48、得:通“德”;恩惠。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50、吊:同“掉”;落。

动词。

“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51、丁宁:同“叮咛”嘱咐。

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52、读:通“逗”;即现在的“,”。

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3、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54、队:通“坠;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55、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56、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57、而:同“如”象。

形容词。

“军惊而坏都舍。

58、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非死则徙尔。

”59、蕃: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60、反:同“返,返回。

动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61、反:同“返”;往返,返回。

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2、奉:通“俸”俸禄,薪俸。

名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63、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64、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65、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66、估:通“贾”;商人。

名词。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67、灌:通“盥”;洗手。

动词。

“媵人持汤沃灌。

”68、衡:通“横”跟竖、直相对。

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69、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70、还:同“环”;绕。

动词。

“秦王还柱而走。

”71、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72、麾:同“挥”;指挥。

动词。

“麾众拥豪民马前,”73、惠:同“慧”;聪明。

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

”74、疾:同“嫉”;嫉妒,憎恨。

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75、疾:同“嫉”;嫉妒,憎恨。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76、棘:同“戟”;兵器。

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77、简:同“拣”;挑选。

动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8、见:同“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79、疆:通“强”;强壮。

形容词。

“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80、景:同“影”;影子。

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81、具:通“俱”;全,皆。

副词。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82、距:同“拒”;把守。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83、决:通“诀”;离别。

动词。

“辞决而行”。

84、儽:通“累”;堆矗,积累。

动词。

“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

”85、离:通“罹”;遭遇。

动词。

“‘离骚’者,犹离忧也。

86、陵:通“凌”;凌侮。

动词。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87、陇:同“垄”;高地。

名词。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8、没:同“殁”;死。

动词。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89、每:同“们”;词尾,表人的复数。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90、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

动词。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91、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92、莫:同“暮”;日落时,引申为“末”。

“莫春者,春服既成,”93、内:同“纳”接纳。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94、女:同“汝”;人称代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95、畔:通“叛”;背叛,离开。

动词。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96、齐: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97、契:同“锲”;刻,动词。

“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98、禽:通“擒”;捕捉。

动词。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99、诎:同“屈”;弯曲。

动词。

“诎右臂支船。

”100、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101、去:同“弆”;藏。

动词。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102、郤:同“隙”;空隙。

名词。

“依乎天理,批大卻103、阙:通“缺”;缺点。

名词。

“必能裨补阙漏”104、輮:通“揉”;使……弯曲。

动词。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05、善:通“缮”;修治,拭擦。

动词。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06、生:同“性”资质,禀赋。

名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7、识:通“志”;记住。

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108、食:同“饲”;喂。

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09、受:同“授”给,与。

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110孰:同“熟”;仔细。

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11、说:同“说高兴,愉快。

形容词。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112、竦:同“耸”;高。

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13、汤:同“烫”:用热水焐。

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114、田:同“畋”;打猎。

动词。

“今王田猎于此。

”115、帖:同“贴”;粘附。

动词。

“对镜帖花黄。

”116、亡:同“无”;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117、文:同“纹”;纹路,纹理。

名词。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118、无:通“毋”;不要。

副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119、县:同“悬”;挂,动词。

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

120、乡:同“向”对着、朝着。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121、向:通“响”;响声。

名词。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122、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23、羞:同“馐”;食物名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124、虚:同“墟”,市。

名词。

“之虚所卖之。

”125、厌:通“餍”;满足。

形容词“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126、要:同“邀”;约。

动词。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127、耶:通‘爷”;父亲。

名词。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128、以:同“已”;止。

动词。

“无以,则王乎?”129、佚:同“逸”;安逸,安闲。

形容词。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130、阴:通“荫”;绿荫。

名词。

“佳木秀而繁阴。

”131、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副词。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132、与:同“欤”;吗。

语气助词。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133、员:通“圆”;圆形。

名词。

“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

”134、芸:同“耘”;锄草。

动词。

“植其杖而芸。

”135、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

形容词。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136、曾:同“增”;增加。

动词。

“曾益其所不能。

”137、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名词。

“与旃毛并咽之。

”138、霑:同“沾”;浸湿,浸润。

动词。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139、振:通“震”;震动。

动词。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140、征:同“徴”;证据。

名词。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141、支:通“肢”;肢体。

名词。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142、知:通“智”;聪明,智慧。

形容词。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3、祗:同“只”;只是。

副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44、直:通“值”;价值,动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145、指:同“旨”;旨趣。

名词。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146、质:通“贽”;见面礼。

名词。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47、属:同“嘱”;嘱托、托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