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最新中考文言实词知识点梳理及实词考查技巧
2023年9月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
2023年9月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一、实词的概念实词是指能够独立进行词法分析和翻译的词。
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四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使用非常频繁,是构建句子和表达意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名词的知识点1. 名词的分类名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实际事物的名称,如人、物、地点等;虚词则表示一类词性而非具体事物,如量词、代词等。
2. 名词的形态变化名词的形态变化包括单复数、格调变化等。
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在文言文中比较规则,一般通过在词尾加上相应的词尾标记表示,如“人”变为“人们”。
3. 名词的修饰名词可以被形容词修饰,形容词一般位于名词之前。
修饰名词的形容词需与名词在性、数、格上保持一致。
三、动词的知识点1. 动词的分类动词根据其词义的不同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虚义动词。
实义动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的动词,虚义动词则表示一类动作或状态。
2. 动词的时态变化动词的时态变化包括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态,分别表示过去的动作、现在的动作和将来要发生的动作。
3. 动词的语态变化动词的语态变化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种形式。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主动进行的动作,被动语态表示主语被动接受的动作。
四、形容词的知识点1. 形容词的分类形容词分为限制词性形容词和补充词性形容词两种。
前者表示具体的质量和性质,后者表示主观感受和程度。
2. 形容词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可以通过程度副词进行修饰,表示程度的变化。
如“甚”、“颇”、“匪”等是常见的程度副词。
3. 形容词的形态变化形容词的形态变化包括正、比和最高三种形式。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的比和最高形式一般通过在词根后加上相应的词尾表示。
五、副词的知识点1. 副词的分类副词分为限制词性副词和补充词性副词两种。
前者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限制性的副词,后者表示主观感受和程度的副词。
2. 副词的修饰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表示方式、程度、时间等。
3. 副词的程度修饰副词可以通过程度副词进行修饰,表示程度的变化。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附思维导图)(1)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附思维导图)(1)说明:1.实词是文言学习重中之重;2.集中梳理便于理解记忆;3.思维导图一目了然;4.例句主要来自课文(注明出处);5.囊括初中课文所有词义;6.适当拓展提升(提供译文)。
一、文言实词“期”1.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2.时间,日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夜雨寄北》)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龟虽寿》)3.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4.希望,期望。
期有得耳。
(《狱中杂记》)译文:期望得到些财物罢了。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五柳先生传》)译文:一来饮酒就要尽兴,期望一醉方休。
期望秋风回,一扫无余孽。
(《秋蝇》)译文:期望秋风回来,把余孽一扫而光。
5.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jī nián,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能期月(jī yuè,一个月)守也。
(《中庸》)译文:一个月都不能坚持。
二、文言实词“去”1.已经过去的。
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2.离开。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秋草独寻人去后。
(《长沙过贾谊宅》)蓬山此去无多路。
(《无题》)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有孙母未去。
(《石壕吏》)一狼径去。
(《狼》)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久而不去。
(《卖油翁》)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成礼而去。
(《周亚夫军细柳》)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表示趋向,往……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公然抱茅入竹去。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
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附思维导图)(2)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附思维导图)(2)说明:1.实词是文言学习重中之重;2.集中梳理便于理解记忆;3.思维导图下载更清晰;4.例句主要来自课文(注明出处);5.囊括初中课文所有词义;6.适当拓展提升(提供译文)。
一、文言实词“临”1.居高面下,从高处往下看。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2.临近,靠近。
半卷红旗临易水。
(《雁门太守行》)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3.面临,面对。
执策而临之。
(《马说》)把酒临风。
(《岳阳楼记》)临表涕零。
(《出师表》)4.到达,登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如临深渊(好像来到深水潭边)二、文言实词“胜”1.胜过,超过。
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竹杖芒鞋轻胜马。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2.美好,优美。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3.胜利。
射者中,弈者胜。
(《醉翁亭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4.禁得起,能承受。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注意:此义项中的“胜”旧读shēng,现读作shèng。
三、文言实词“子”1.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梁甫行》)2.儿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愚公移山》)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行》)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如孔子、孟子、庄子等。
子(指孔子)在川上曰。
(《论语》)4.表示敬称对方,译为“您”或“你”。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未学礼乎?《富贵不能淫》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子衿》)5.泛指人。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部编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部编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智慧结晶。
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部编初中文言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词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含义。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妻子;“交通”在古代指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故”,可以表示“原因、缘故”(如“公问其故”),也可以表示“旧的、原来的”(如“温故而知新”)。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表达语气、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也可以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是“去、到”的意思;还可以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作用。
2、而“而”可以表示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承接(如“温故而知新”)、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修饰(如“吾恂恂而起”)等关系。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凭借、因为、把、用、按照”等。
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的“以”是“凭借”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文言文知识汇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一、古今异义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
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赴汤.蹈火——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15.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1.被发文身被通披2.厉兵袜马厉通砺3.—暴十寒暴通曝4.拨乱反正反通返5.厝火积薪厝通措6.一唱百和唱通倡7.春华秋实华通花8.信口开河河通合9.图穷匕见见通现10.排沙简金简通拣13.受益匪浅匪通非三、虚词用法1.“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
(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2)侃侃而谈:助词,地。
(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
(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
(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
(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2023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一:实词释义
2023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实词释义
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下面是我收集的2023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一:实词释义,供大家阅读参考。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
“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
“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
“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中考复习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
中考复习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一、考点聚焦(一)识别通假字(二)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二、复习要点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文言实词的重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
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
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
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
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如:1. 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消失)2. 朝服衣冠,窥镜(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三)古今异义。
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汇及其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掌握常用实词的变迁情况,对于读懂文言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 词义扩大。
“再”古义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不仅指第二次,还指几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
2.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儿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
实用标准文案文档大全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初中语文2023中考复习理解文言实词知识讲解
中考语文理解文言实词知识讲解①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A.词义的扩大。
如: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般的江河。
B.词义的缩小。
如: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C.词义的转移。
如: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
D.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E.名称说法改变。
如:日,古义:太阳;现在多称“太阳”。
目,古义:眼睛;现在多称“眼睛”。
②古今词义的比较A.古今词义相同。
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
如人、水、火、山、云、月、树、石等。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大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文采”的古义是文章、文辞,今义是文学方面的才华。
C.古代有意义,现在已不常用。
如“社稷”指“国家”。
D.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同。
如“好”,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指的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能多达十几个义项。
如“通”在初中教材所选文言课文中就有多种义项:①通向。
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通过。
如:初极狭,才通人。
③贯通。
如:中通外直。
④通畅,顺利。
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⑤通晓。
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然而无论有多少义项,在一个句子中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
(4)词类活用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使用。
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知识点归纳前言中考是每个初中生都必须要面对的考试,而语文作为其中的重要考试科目之一,更是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在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一直是一个难点,其中实词与虚词更是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备考中考。
实词定义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表达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具体来说,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名词名词是指用来代表人、事、物、地点、场所和抽象概念等的词语,是我们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词汇之一。
有些名词可以单用,有些需要加上量词来修饰。
比如:•卡车•山•铅笔•父亲•书包动词动词是指表示动作、状态或者表达行为意义的词语。
动词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表示动作或者行为的动词,而系动词则是用来对主语进行补充说明的词语。
比如:•跳跃(实义动词)•是(系动词)•学习(实义动词)•运动(实义动词)•坐(实义动词)•知道(实义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是指用来描述、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词语。
形容词可以表示不同的特征或者性质,用它来对人或物进行描述或者补充说明。
比如:•青蛙绿色的身体(绿色为形容词,修饰“身体”)•乖巧可爱的小狗(乖巧可爱为形容词,修饰“小狗”)•热情奔放的歌曲(热情奔放为形容词,修饰“歌曲”)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句子中的其他词语,表示程度、数量、时间、地点、方式和原因等各种意义的词语。
副词通常是由形容词或者名词加上特定的后缀构成的。
比如:•快乐地唱(“快乐地”为副词,修饰“唱”)•他很快地跑了起来(“很快地”为副词,修饰“跑”)•她非常善良(“非常”为副词,修饰“善良”)虚词定义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只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或者起助词作用的语素。
常见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助动词、助词和语气助词等。
介词介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或者与其他词的关系。
介词通常放置在名词或者代词的前面,用于修饰其后面的位置或者表示与其后面内容的关系。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0文言实词、虚词梳理(知识清单部编版)
文言文实词虚词梳理知识清单初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梳理音序实词意义A安①安逸,安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安身: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③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④安定: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B 白①没有功名的: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②白色: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③酒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备①具备、具有: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②防备,戒备:军细柳:以备胡。
(《周亚夫军细柳》)③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④装备,挂着:右备容臭。
(《送东阳马生序》)⑤准备:日侍坐备顾问。
(《送东阳马生序》)奔①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
(《狼》)②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
(《三峡》)本①本来,原来: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②本源:请循其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鄙①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比①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②及,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陈涉世家》) 毕①全、都: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②完成、结束:录毕,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蔽①遮蔽,遮盖:隐天蔽日。
(《三峡》)②蒙蔽,所受的蒙蔽: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音序实词意义B兵①士兵:一老河兵闻之。
(《河中石兽》)②兵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周亚夫军细柳》)并①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②都: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③和:对联、题名并篆文。
(《核舟记》)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岳阳楼记》)②看轻,轻视:不宜妄自菲薄。
(《出师表》)C 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用马鞭驱赶: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记: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错①错杂:觥筹交错。
(《醉翁亭记》)②同“措”,安放: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察明察:虽不能察,必以情。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不少同学期末考都结束了,大家一定发现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接下来一定要做好查漏补缺。
如果下面的这些文言文实词虚词还不会,那你要抓紧了。
一、文言文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一一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一一的方法一一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一一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初中语文2023中考复习理解文言实词知识讲解
中考语文理解文言实词知识讲解①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A.词义的扩大。
如: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般的江河。
B.词义的缩小。
如: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C.词义的转移。
如: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
D.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E.名称说法改变。
如:日,古义:太阳;现在多称“太阳”。
目,古义:眼睛;现在多称“眼睛”。
②古今词义的比较A.古今词义相同。
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
如人、水、火、山、云、月、树、石等。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大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文采”的古义是文章、文辞,今义是文学方面的才华。
C.古代有意义,现在已不常用。
如“社稷”指“国家”。
D.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同。
如“好”,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指的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能多达十几个义项。
如“通”在初中教材所选文言课文中就有多种义项:①通向。
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通过。
如:初极狭,才通人。
③贯通。
如:中通外直。
④通畅,顺利。
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⑤通晓。
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然而无论有多少义项,在一个句子中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
(4)词类活用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使用。
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驰骋直奔千里远翱翔必指九天高
科目:文言文实词复习年级:九年级
学生:
日期:
实词结构图
文言文实词特点
古今异义
词以扩大:中国
词义缩小:妻子
词义转移:月色入户.
词义强化:教然后知困.
词义弱化:录毕,走.
送之感情色彩变化:明哲保身
本义:首领:头和颈
引申义。
首领:性命
比喻义。
首领:领导人
一词多义
通假
音、形通:兹——滋
形通:被——披
音通:亡——无
活用
名词
活用
动词
活用
形容词活用
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
使动:凄.神寒.骨 作状语:日.削月.
割 作动词:朝服衣冠
使动:先入咸阳者王.之 意动:吾从而师.
之 作名词:追亡.逐北 使动:臣活.之 为动:等死,死国..
可乎 作动词:欲穷.其林 意动:渔人甚异.
之 作名词:披坚.执锐.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例:曹操之
众远来疲敝..
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例:忘路之远近..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1、要正确理解、牢固识记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
2、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二)结合语境,灵活应对
1.借助字形结构
例如:天下缟素
从“缟”是形声字这一点入手进行推断:由“高”可以推知其大致读音;借助形旁“纟”可以推断意思与丝帛、布料有关;再根据语境推断出“缟素”的意思“穿丧服”。
丰则贵籴dí,歉则贱粜tiào
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
从“禾”与五谷有关;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隹(zhuī) ”与鸟雀有关;从“系”与捆绑有关;
从“贝”与钱财有关;从“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从“忄”与内心活动有关;从“目”与眼有关
从“攴(pū) ”与敲击有关;从“歹”与死亡有关,
从“月”与肉有关,从“饣”与食物或吃有关
从“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
2.借助读音进行推断
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例如:
便要.还家:邀请亲戚畔之:背叛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小惠未徧:遍及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3.借助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解释的文言实词,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要:邀请复延:又邀请
例2: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翻译成“聪明”。
例3: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果双生一男一女
弄璋:生男弄瓦:生女
4.从语言结构入手进行推断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
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腰:名作动,腰间挂着
反义对文,终日:整天,时间长须臾:极短的时间
例3:
【实战演练】
薛谭学讴①
注释:①唱歌②四通八达的大路
完成加点字的翻译:
【趁热打铁】
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
《明史.宋濂传》)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
②馔:饭菜。
③召问:即召见(宋濂)询问。
④茹太素:人名,时任主事之职。
⑤深罪:重重地责罚。
翻译划线的字词:
使:具:
诚:间:
友:彼:
恶(wù):足:
悉:微:
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