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理解版 记叙文阅读之绘景

合集下载

记叙文写作之绘景状物

记叙文写作之绘景状物

记叙文写作之绘景状物作者:薛守泉来源:《作文周刊(初二·读写强化版)》2011年第49期■生活中,我们常能接触到树木花草、鸟兽虫鱼及学习、生活用具和建筑物等。

我们用优美的语言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或事物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就是绘景状物的记叙文。

■绘景状物记叙文写作技巧如下:一、细致观察,精彩描绘。

写绘景状物记叙文,应当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找出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方面,或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或赋予丰厚的文化底蕴。

写作时同学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认真锤炼语言,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让优美的语言突显景物特征。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绘景状物方面就是典范。

作者细致观察,善于思考,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呈献给了读者一个魅力无穷的乐园。

二、恰当选材,合理安排。

写绘景状物记叙文,若一处不落地描写,不能对材料做出详略的处理,结果便会成为“流水账”似的泛泛描绘,是此类文章写作的大忌。

绘景状物记叙文描写的方式有多种,或变动位置移步换景,或立足某处定点观察,或按感情的变化,总之描写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按照“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的情感变化构思成文的。

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按“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空间顺序,写尽了济南冬天的美丽。

三、用心描绘,情景交融。

绘景状物记叙文,“绘景”讲究寓情于景,“状物”不是为状物而状物,或托物言志,或寄物抒情。

写绘景状物记叙文关键在于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写出来。

王国维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是写绘景状物记叙文的最高境界。

如朱自清的《春》,描绘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借对白杨树的赞美,讴歌了广大的不屈的抗日军民。

■写绘景状物记叙文应避免以下问题:一、描写顺序混乱,缺少方位感。

二、描写画面平淡,缺少诗意美。

第32期参考答案

第32期参考答案

龙源期刊网
第32期参考答案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3年第09期
《记叙文阅读之虚实结合》
1.文章第二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属于虚写。

作者把母亲的鼾声比做一支生活的晴雨表,引出对往事的回忆,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句①是虚写,以“我”回忆母亲为“我”焐热被窝的事情为主要内容,体现“我”对母亲的举动从“不理解”到“感动”的情感态度变化。

句②是实写,主要写的是“我”后来逐渐明白了母亲的苦心,在与她同室而眠的时候,听着她那如摇篮曲般的鼾歌,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花颈鸽展翅飞翔吧(节选)》
1.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即花颈鸽的成长过程来介绍它的。

2.第六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颈鸽吃食的动作比做变戏法的人抛彩球的样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颈鸽的进食过程,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阳光与生命》
1.mì zhà jié niè kòu
2.干燥综合症是指身体分泌的汗液、胃液和唾液等越来越少,导致人消化困难且不能见阳光的较为罕见的病。

3.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将炙热的阳光比做榨汁机,一方面又将病人比做鲜嫩的苹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患有干燥综合症的病人的无奈与痛苦,同时,也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诚然,生命比阳光更重要,但这个年轻的姑娘心底依然是渴望阳光的,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出这个年轻的姑娘渴望沐浴阳光,想在阳光下生活的急切心情。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绘景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绘景

阅读基础版记叙文阅读之绘景概念阐释绘景记叙文是以描写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某些建筑、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

此类记叙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运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绘景物的特点。

这类文章一般会从景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由此渲染出来的气氛、意境等方面来突出其特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写,遣词造句也十分注意锤炼,常常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就能让事物表现出其独有的特色。

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景物。

一般来说,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由整体到部分、由远及近、由上到下或者与之相反的顺序等。

在描写对象固定的情况下,作者也常常采取这样几种顺序: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按景物的不同类别写。

三、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绘景物。

为使笔下的景物更形象,更生动,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绘景类记叙文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

四、融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是绘景类记叙文的主要特点。

作者总是带着个人的喜好去描绘他所见到的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经典阅读一看月□叶圣陶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

所谓“天井”,不到一丈见方的面。

至少十六支光的电灯每间里总得挂一盏。

环境限定,不容你有关心到月亮的便利。

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

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

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

谁留意这些呢?去年夏天,我曾经说过不大听到蝉声,现在说起月亮,我又觉得许久不看见月亮了。

只记得某夜夜半醒来,对窗的收音机已经沉寂,隔壁的“麻将”也歇了手,各家的电灯都已熄灭,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来,把窗棂印在我的被袱上。

我略微感到惊异,随即想到原来是月亮光。

好奇地要看看月亮本身,我向窗外望。

但是,一会儿月亮被云遮没了。

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待”得住。

一切都这样紧张,空气是这样龌龊,走出去很难得看见树木,诸如此类,他们可以举出一大堆。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感情真挚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感情真挚

写作导引版记叙文写作基础之感情真挚写作目标新课标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因此,初中学生作文要强调一个“真”字。

就是说真话、诉真情。

说真话,就要写真事、写实事,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说假话、套话,不胡编乱造。

诉真情就是写真情实感,写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写作,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亲情、友情,写乡土情、师生情。

不必限定什么重大严肃的主题或热门话题,也不要把情感分成积极的和消极的,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是作文的大忌。

从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对作文的真情实感的要求必定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记叙性作文,因此,同学们在记叙文写作中务必要做到感情真切。

技法精讲一、述亲身经历。

写作来源于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人。

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

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作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

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三、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

虽不能说凡是具体的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服。

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

人,主要是姓名、年龄、相貌、性格、职业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的。

写作时,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味。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要用生活语言,正确、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状物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状物

阅读基础版记叙文阅读之状物概念阐释状就是陈述或描摹,状物就是描写物,描写各种动物、植物和各种无生命的物体——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器物、用具等,类似于绘画中的写生。

状物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所描摹的物体有一个准确而鲜明的具体印象。

前人对状物提出的要求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也就是说,状物要从“摹形”和“传神”两方面下工夫。

同学们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已经学习了很多篇状物的文章。

如《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具体写了皂荚树高大而粗壮的特点,描写了树干的颜色、高度和粗细,又写了树冠枝叶繁茂及皂荚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表达了作者对皂荚树的赞美之情。

又如《闹钟》一文,具体介绍了小闹钟的外形、性能和用途,表达了作者对小闹钟的喜爱之情。

此外,《石榴》《海蓝》《百鹅》《鹤群》等也是状物文章中的名篇,建议同学们在课下进行阅读。

经典阅读一国宝——大熊猫□叶永烈1980年11月5日下午3时,德国柏林机场铺了红地毯,挂起“热烈欢迎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的大字标语,机场上挤满了手捧鲜花的欢迎人群和记者。

来自中国的专机刚刚降落,人们企盼已久的中国“贵宾”终于露面:黑眼圈,黑耳朵,一身乌云盖雪的皮袍!哦,来自中国的一对大熊猫,名叫“天天”和“宝宝”。

大熊猫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动物。

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

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

大熊猫经过训练,还成了杂技“明星”,能够表演前滚翻、吃西餐、吹喇叭、推小车、骑木马、滑滑梯和蹬皮球等精彩节目,常常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与欢乐的笑声。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

我国古籍中把大熊猫称为“貘”。

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貘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

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善了。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选材造作内容空洞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选材造作内容空洞

写作延伸版 忌选材造作内容空洞写作目标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华丽,它引以为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

”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个写作的真谛: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

可是大部分同学作文时却很容易出现文章内容不充实的情况,会出这种情况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积累不足,空洞无物。

  学生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材料过于陈旧贫乏,写作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使拼凑出来,作文内容也是平淡、枯燥,满篇假、大、空。

  2.选材不善,主次不分。

  写记叙文时,由于叙述多件事且无主次详略之分,导致所有内容都不具体充实;议论则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典型事例和精确的理论依据,或者只是论据的简单罗列,未加入自己的深刻感悟。

  3.雕琢不够,枯燥无味。

  只是简单地叙事,没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叙述没有中心,东拉西扯,使得故事不完整;议论空泛,只罗列名人名言或事例,缺少自己的见解;列举或编造虚假事例,缺乏典型性。

  技法精讲  永远的铃声  □王焜昱  (题目改为“永远的问候”,这样更有助于表达主题。

而且,浓浓的亲情从题目中就能散发出来。

)  虽已入冬,可这几天仍阴雨连绵,增加了一丝寒意。

(开篇比较好,用环境描写来渲染一种气氛,为下文爷爷的电话埋下伏笔。

但是,入冬的天气应该是冷的,我们不妨在“增加了一丝寒意”前增加一个“更”字,这样,更合乎情理。

)  “丁零零……”电话响了。

“喂——”我拿起电话,“焜焜啊,这几天冷空气南下,要注意保暖啊。

”(在对话中,要渗入自己的感情,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应加入对爷爷话音的描写,让人产生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  “爷爷,这几天我们要进行期中考试,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多。

”“你……你妈妈在家吗?你要听她的话,这么晚了就别出门了。

”“好的,爷爷你就别操心了。

”我准备搁下电话。

  突然,我听到听筒那边的爷爷的声音:“唉,今天吃完晚饭想下楼去走走,不小心滑了一下……咳,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记叙描写百曲同调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记叙描写百曲同调

写作延伸版忌记叙描写百曲同调写作目标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有同学很难把记叙和描写区分开来,或是单纯记叙缺少生动的描写,或是记叙描写混乱,百曲同调。

其原因都可归结为没有分清各种表达方式的功用,不能加以适当应用。

记叙文中的记叙主要用来叙述事件的原委始末,写出人物活动的过程,把人物和事情概括地介绍给读者。

对于记叙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理清记叙顺序,只有这样,才能叙述得条理,文脉才会清晰。

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两大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我们看一篇记叙文能不能打动人,跟有无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息息相关。

如果文章通篇都是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写亲身经历过的事,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我们写文章好比旅行,那么其中的记叙就是旅行中的“浏览”,而描写就好比是旅行中的“驻足观赏”,如果我们只是匆匆走过,而没有用心观察周围的美景,就无法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要想让文章动人,就必须在记叙中插入必要的描写,尤其是能激发读者情感、引起读者共鸣的细节描写,要让其成为抒发感情的聚焦点。

技法精讲捕蝉曲□刘思佳盼望着,盼望着,快乐的暑假终于到来了。

(开篇写出了对暑假的盼望之情,模仿朱自清的《春》,缺乏新意。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最有意思的事莫过于捕蝉了。

(简洁的叙述引出下文,若能加点细腻的描写,文章会更生动。

)我和哥哥带着长长的竹竿,顶着炎炎烈日的烘烤,踩在火炕般的大地上,向那片丛林进发了。

树叶反射着正午的阳光,我们放慢了脚步,把竹竿从肩上卸下,垂直了手臂握在手中,避免竹竿打到树叶,惊走林蝉。

进了树林,就觉得林里与林外是两个世界——一边是烈火,一边是海洋。

可是,蝉鸣声把人的耳膜震得轰轰响,辨不清是哪儿的声音,铺天盖地直灌耳朵。

哥哥在一棵树旁停下了,放下手中的竹竿,取下背包,蹲下了。

我也慢慢凑了过去。

哥哥把一团白乎乎的东西粘在竹竿上。

(文章的题目是“捕蝉曲”,此处在写捕蝉的准备活动时,可再详细些,把这一动态过程写出来)只见他慢慢把竹竿往上伸,伸到了叶间,看不见了,只有一团白影隐隐晃动着。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本特别有趣的书,叫《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这本书里呀,有好多好多精彩的故事。

比如说,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子找朋友的经历。

小兔子一开始总是孤零零的,它找呀找,碰到了好多小动物,有的小动物嫌它跑得慢,有的小动物觉得它太胆小。

小兔子可伤心啦,但是它没有放弃,终于找到了愿意和它一起玩耍的好朋友。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就像“春天来了,花儿笑了,小草伸了伸懒腰”,读起来是不是特别美?
而且呀,读了这本书,还能让我们学会怎么写作文。

它会告诉我们怎么把一个事情说得清楚明白,怎么把一个人描写得活灵活现。

小朋友们,快去读一读《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吧,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本很棒的书,那就是《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书里有好多有趣的文章,就像有一篇写了一个小朋友去游乐场玩的事儿。

他坐了摩天轮,从上面往下看,感觉自己像一只小鸟在飞。

还玩了碰碰车,和其他小朋友碰来碰去,笑得合不拢嘴。

还有一篇文章写了秋天的公园,金黄的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红红的枫叶像火苗在燃烧。

读了这本书,我们能学到好多好多写作文的小窍门。

比如说怎么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怎么让我们写的东西更吸引人。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翻开《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中心含混主旨不明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中心含混主旨不明

写作延伸版忌中心含混主旨不明写作目标很多同学写作文总是“目中无题”,导致行文扣题不紧,做不到根据文题的“题眼”与命题的意旨来确定行文的重点,安排文章的布局,充实凸显主旨的内容,从而使得文章内容不丰厚,主旨不鲜明,意蕴不深刻。

具体表现为:1.未审清文题,没有明确写作重点。

作文要想出彩,反复扣题,突出中心是关键。

2.铺陈叙事的描摹不生动。

比如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要细腻刻画,大事铺陈,反复渲染,掀起全文的高潮,使之成为全文动情的亮点。

3.句子的运用上没有反复凸显主题。

在文章主体的各段落里运用内容相关、结构相同的句子点明题目,形成反复,彼此呼应,相互勾连,便能旗帜鲜明地凸显文章的主旨。

技法精讲希望在前方等着你□张舒颜希望就在前方,梦想插上翅膀,我们飞向太阳,期待着蓝色的梦想,为了新的方向,让我们一起飞翔!班级篇(这种小标题不醒目,不生动,不足以凸显文章的主旨。

)班长在讲台上慷慨陈词:“同学们,加油呀!还有三个星期就要一检了,打起精神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

”于是,课堂上,大家踊跃发言,不耻下问。

课后,少了大家的嘈杂声,却多了一些研讨声,宿舍里,少了一些讲话声,多了一些写字看书声,大家走路似乎都更快了些,我们本着“为班级争光”、班级荣誉属于大家的精神而奋发图强,因为我们相信希望就在前方。

(本段没有紧扣文题加以议论点化。

)操场篇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已经到了,瞧,那个如脱缰的野马在草原上奔驰的,正是我们班的长跑健将——小A。

凭着他的恒心和耐力,一步步地冲向终点,我们的拉拉队也不甘示弱,加油呀!小A加油!你是最棒的,那声音波涛澎湃,一浪高于一浪,Oh,我们赢了,小A 终于第一个冲到了终点。

(本段中的细节描写不到位,中心不突出,不能传神地表现小A的顽强拼搏精神。

)于是,我们的教室里又多了一张醒目的奖状,我们坚信,希望就在前方。

(本段同样缺少巧妙点题的议论句子。

)宿舍篇“听说了没,又要评比文明宿舍了。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语言生动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语言生动

写作导引版记叙文写作基础之语言生动写作目标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合体的、漂亮的外衣。

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增强文章的魅力。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身临其境;写人时,神形皆备,让人如见其人;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感染力量。

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能做到把围绕主题所选取的材料先在心中反复酝酿,尽量立体化,如一幅美图出现在脑海中,再用恰当的语言、灵活的方式描述出来,那么写出来的必定会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而这“恰当的语言”的使用,“灵活的方式”的采用则是本专题训练的重点。

技法精讲一、语言要有画面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文字作画。

朱自清在评价孙福熙的散文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

人家说‘诗中有画’,孙先生是文中有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

”(《山野掇拾》)朱自清自己的散文更是如此,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一文中的片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多么鲜明的一幅春花图啊,真是可感、可触。

我们作文时也要有作画的意识,脑海中应有清晰的画面。

二、语言要有流动感。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流动的。

要想使你的作文语言流丽清脆,让读者读后感觉像吃了一口甜脆的鸭梨那样,感到清脆爽口,就要使语言具有流动感。

这样,才能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流动感体现在作文中,就是用字要稳,表达方式和句式运用要灵活,要使每句话都像钉子钉在木头上那样铁定准确,又像一股清新的流水一般自由,流畅。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中的议论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中的议论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中的议论作者:夏飞来源:《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3年第03期【阅读目标】记叙文中的议论大多是在叙述或描写的基础上生发出作者的感想或认识,或直接写出对所写人物、事件的感受及主观评价,具有明确的目的。

具体来说,一是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时也能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二是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是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衔接,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有序。

另外,有时为了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将议论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这种与抒情密切结合的议论,不仅能清楚地表明作者的观点,同时也可表明自己的爱憎喜恶,具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既能收到“动之以情”的效果,又能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

当然,同学们在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时候,也要注意抓住这些议论句,因为这些议论句有可能就是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即学即练】藏在相册里的命运□陆星儿有位好朋友突然提出要求,想看看我小时候的照片。

我说,小时候很傻的,胖乎乎,两根小辫儿永远麻花似的拧着,没什么好看的。

他却固执地要看。

我只好去母亲住的老房子里翻找。

我小时候照片不多,夹在母亲珍藏了几十年的一本旧的发黄的相册里。

那是一种最老式的相册,很普通的硬壳子封面,暗棕色的,里面的照片都是陈旧的、黑白的,一寸二寸的参差不齐,还用背后沾胶的透明像角固定着,便不可轻易挪动了,截然不同现在的,一律彩色,一律放大到六寸,一本本一叠叠的神气又灿烂。

所以,母亲的旧相册,似乎早被遗忘了,一直塞在衣柜最冷的一角。

而我母亲的老房子也长久不住人了,当我在暗暗的房间里,从更暗的衣柜中抽出那本相册时,仿佛隐隐地闻到一股潮潮的霉气。

但是,亮起灯,一页页小心掀看时,我只觉得柔和温暖的光亮照耀出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又令人感慨的画面,尽管是黑白的,却亦神气却亦灿烂。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语言苍白缺少文采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语言苍白缺少文采

写作延伸版忌语言苍白缺少文采写作目标翻阅同学们的作文,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往往语言鲜活灵动,情感真挚,极具个性,读起来顿感阳光满屋,唇齿留香。

反之,有些文章的语言单调乏味,表达苍白无力,读起来味同嚼蜡,令人感到索然无味。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语言欠缺文采。

语言有文采,才能彰显我们内心的情怀,使生活的诗意在笔尖自然流淌。

同学们在语言表达上一般有以下失误点:1.词不达意,缺少积累。

积累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增辉的。

“采得百花方成蜜,日积月累始成文。

”有的同学有满腔的情感要抒发,只是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或因为平时阅读太少,“书到用时方恨少”;或因为读书如雁过无痕,没有用心积累;或因为不求甚解,以致运用不当。

2.不细不美,缺少修辞。

写作是生活画面的再现,生动细腻的描写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扮靓文章:用比喻描摹内心、用排比宣泄情感、用对偶深化主旨、用引用构筑意境……3.人云亦云,缺乏个性。

由于不能把自己放入所写的情境中,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缺乏亮色。

写作就是作者深深地打上自己个性烙印的过程。

或豪爽或温婉或嘻哈或深沉或朴实或华丽,无论哪种个性,都跳跃着作者的情思,都能让文章显得生动鲜活。

技法精讲抱着奶奶的脚入眠□孙敏很小的时候,每天夜晚,奶奶便与我一起入梦。

(此句在表意上不准。

改为:我总是在奶奶温暖的拥抱中甜甜地入梦。

)冬日的夜晚,奶奶便成了我的“火炉”。

夜晚,(缺少景物渲染)她紧紧地抱着我,我的手自然地放在她的脚下。

(“我”的感受描写得不够细腻)那样的冬天,对我来说,不是冬天,而是温暖的春日。

直到有一天,我不再与奶奶一起睡。

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夜晚,外面下着“沙沙”的冰雹。

(景物描写不细致。

改为:那天夜晚,狂风呼呼作响,吹得人直打寒战,粗大的雨点无情地敲打着窗棂)也不知怎的,我的脚、手冷得似铁。

无论奶奶怎样紧紧抱着它,它还是冰凉的。

就这样,奶奶一直抱到天亮,奶奶的身体也一直在哆嗦。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详略不分 平均用墨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详略不分 平均用墨

写作延伸版忌详略不分平均用墨写作目标“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写作时就应追求这种“动人”的境界。

而恰当、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详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但是,同学们在写作中却常常出现这方面的失误。

1.主次颠倒。

因为材料精彩,割舍不下,或者因为缺乏判断力,判断不出材料对表达中心所起作用的大小,导致写作时常常该详写的材料不详写,该略写的材料反而大写特写,结果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2.堆砌材料。

堆砌材料,常会导致文章“无中心”或“多中心”。

把一些不相关的事例写进文章中,再加上文章对这些材料没有区分主次,没有进行详略处理,导致读者完全不明白作者到底想在文章中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

3.面面俱到。

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就会发掘出不同的观点。

对待这类材料,写作时就要有强烈的“中心”意识,从与文章中心最吻合的角度去进行详尽的阐发;至于其他角度,哪怕能“见人之所未见”,也应坚决割舍或者弱化处理——不写或略写。

如果面面俱到,每个角度都去阐述一番,往往会使文章的中心互相“打架”。

技法精讲同学间的一场误会□栾明慧枫叶在天空中飞舞的沙沙声,小鸟在光秃秃的树上苦恼的鸣叫声,和我走在学校的小路中踢着树叶的脆裂声,不觉让我回忆起了那场误会。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与同班同学在窗前享受太阳公公的抚慰。

我心里美滋滋的,别的同学因为一些小事吵吵闹闹,我对他们的行为很不屑。

突然他们中的一个撞到了我的身上。

不巧的是,同时趔趄的我把同学的钢笔水弄到了另一名同学的身上。

她白胖胖的小脸上顿时多了些蓝色的“护肤水”,正好形成一个椭圆,那比较暗淡的外衣上竟也有一小部分的“绘图”(这里描写生动,具体,形象,为后文我们的争吵以及误会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看到这里,我禁不住大笑起来。

她用大大的眼睛紧盯着我,向我射出一种可怕的愤怒的眼神。

于是她气冲冲地向老师的办公室走去。

(这里缺少我们争吵时的升级,当吵到面红耳赤的时候才有去找老师的冲动,因此要有一定的预示)我知道,将有一场暴风雨临头了!我忐忑地等待着。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理解版 记叙文阅读之记事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理解版 记叙文阅读之记事

阅读理解版记叙文阅读之记事概念阐释记事类记叙文的阅读考查,超不出“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范围。

现代文阅读考查是语文试卷的一个已经定型化的板块与题型,其考点大体有五个: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和读后感受。

记事文的阅读考查题,乍看起来是考一些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点”,其实“知识点”“技能点”本身并不是考查对象,考题真正要评价与测量的,是同学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能力是一定的心理态势与一定的行为方式的“积”。

有哲人说过:“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同样重要!”正确地做事,指做事的方式方法选择要得当;做正确的事,要求做事的态度与动机要纯正。

同学们要提升自己阅读与鉴赏记事文的能力,就要有意识地在关键词句解读、事件整体概括、文章意蕴参悟和语言技巧鉴赏等方面多多训练。

经典阅读一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叶倾城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

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男人摔倒时,刀子扎在胸口。

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乌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

”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3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

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的忧伤。

抵达纽约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就在这时,周围人忽然一齐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3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理解版记叙文阅读之写人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理解版记叙文阅读之写人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理解版记叙文阅读之写人阅读理解版记叙文阅读之写人练兵目标写人的记叙文可读性较强,比较容易理解,在各类试题中常常出现。

具体考查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能理清文章的情节、线索。

2.能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记叙文的主题及社会意义。

3.就作品的思想意义、社会意义和艺术特点、语言表现力进行赏析和评价。

4.能用语言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在阅读、赏析文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了解文章所写故事的来龙去脉是抓住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

因此,熟悉作者所写的事情是理解写人记叙文的关键一步。

第二步:分析文章中的人物。

写人的记叙文侧重分析人物形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重点分析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其所处的环境,归纳、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三步: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词句,或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内心世界,或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阅读时找到这些关键词句,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

品析这些词句时,可结合特定的语境,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言外之意。

第四步:领会文章的主题。

领会了文章的主题之后,我们才能正确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悟出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所表现的生活道理。

阅读练兵一山岚里的希望阳光□周学珍“我只捐一本书可以吗?”“当然可以,你要捐什么书呢?”“是我最喜欢的《丁丁历险记》,老师你看,我还用挂历纸包了书皮。

”孩子迟疑了一下,又眨着眼睛凑近我,小声地说,“上面还有我写的字,我的字写得不好,千万别让他们知道。

”说完,他蹦跳着离开了。

教务主任走了进来,对我说:“周老师,学校的车中午12点准时出发,你准备准备。

”还需要做什么准备呢,我的讲台上堆满了书,如小山一般,都是孩子们捐的。

我已急不可耐,我要把孩子们的爱,播撒到那片乡村中去。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落入俗套格调低沉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延伸版 忌落入俗套格调低沉

写作延伸版忌落入俗套格调低沉写作目标1.立意不深。

好的作文讲究以小见大,也就是通过一个小事件反映一个大主题,并且能够引申开来。

而有些同学的作文却只是就事论事,只是针对所叙述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不能收到“叶落知秋”的效果。

一篇记叙文,能够做到“见别人之所未见,别人浅见我深见,别人少见我多见”,那就堪称立意深刻了。

2.防止人为拔高。

立意不能任意拔高,超出客观事物本身蕴涵的意义范围。

应该明白,立意的高低取决于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人为拔高只能导致自己无力阐述或是文章内容失真,得不偿失。

3.没有新意。

有同学写作时总想借鉴优秀范文的模式,选材老套,不去选择那些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来写,不去展现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或者不善于思考,让所记之事停留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上,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难以出新,自然很难打动人。

技法精讲一棵树□杨丽萍那棵树,在啜泣着。

一片黄叶从树上飘下来,随着风在空中转了几个圈儿,落到了树旁成堆的垃圾上。

它多想落在厚实而肥沃的大地上,可是,它不能。

它多想落回大地,化作肥沃的土壤,来回报养育它的大地,但是肮脏的垃圾阻挡了它融入大地的路,也阻挡了一棵树的渴望和梦想。

(从全文来看,文章是宣传环境保护的,而在这里却大段书写叶落归根回报大地这一主题,这就是没有围绕中心主题来写。

)当那棵树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妈妈告诉它,等它长大了,成了一棵真正的树的时候,会看到一个很美很整洁的世界。

它等啊等啊,贪婪地吮吸着来自大地的养料,那些以前落下来的树叶早已经腐烂了,变成了富含营养的土壤。

那粒种子,就在这肥沃的土壤里努力地成长着,所以它要回报大地的恩德。

(这里又落到回报大地这个主题上了。

)这一天终于到了,小树种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奋力推开了头上的土块,它探出小脑袋,想好好看看妈妈口中的魅力世界。

可是迎面扑来的恶臭和面前小山似的垃圾堆让它疑惑了:这就是妈妈所说的美好世界吗?不,不是的。

小树苗相信过几天就会好的,这些垃圾只是意外,会有人来清理它们的。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主题鲜明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写作导引版 记叙文写作基础之主题鲜明

写作导引版记叙文写作基础之主题鲜明写作目标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清代王夫子更是将“意”(即主题)比做三军之统帅。

还有人说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灵魂”。

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提炼,支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制约着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影响着文章的遣词造句。

由此可见:只有主旨鲜明、中心突出的文章才能脱颖而出,获得头彩。

具体要达到以下目标:1.学会突出主题的具体方法;2.通过巧妙审题立意、精心选材突出文章的主题;3.能根据情节内容,在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凸显文章的主题;4.在行文中反复凸显文章的主旨。

技法精讲主旨是文章的灵魂,主旨鲜明,文章才会备受青睐。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集中笔力,突出中心,那么,应该如何做呢?同学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审题立意,明确中心。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下工夫审题、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非常重要。

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文题的关键与实质,尤其要看准题眼,锁定写作的重点,以此来凸显文章的主旨。

比如2009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题中就有许多关键性的题眼:“惬意”“快乐”“优秀”“源泉”“变化”“发现”“分享”“奔跑”“求索”“美丽”等,抓住这些题眼即关键信息,我们便能很快明确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思路。

二、精心选材,紧扣中心。

写作之时,要围绕确定的中心精心取舍材料,取舍的一般原则是:舍旧取新、舍大取小、去粗取精。

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从而有力地突出中心。

还要善于从自己丰富的阅历中精心取舍材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魅力无限。

不仅如此,在取舍材料的过程中,还须发挥想象,聚合时空,剪裁精当,超常组合,这样才会做到点面结合,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我们学过的《我的老师》一文,魏巍在文中旨在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心灵,抒发自己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选取了老师假装发怒、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我们对蔡老师的依恋,以及正确处理“我”与同学们的纠纷,“我”在“梦中”“寻师”等几件事情。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写人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阅读基础版 记叙文阅读之写人

阅读基础版记叙文阅读之写人概念阐释记叙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和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体。

我们在目前的学习中接触到的记叙文从内容上来看,可分为以写人为主、以记事为主、以写景为主和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写人的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展示人物的个性风貌为核心,以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韵或品德操守为目的的一类文章。

文中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这类文章一般通过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当然,对事情的叙述是绝对少不了的,但文中所涉及的事情都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都是为说明人物的性格、品德,为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服务的。

写人的记叙文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记叙一个人的一件事,表现他某一方面的品质;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品质;写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事情。

其写作中心,可以是单纯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是赞颂或批判这个人的品质特征,还可以是通过回忆“我”与这个人的交往,表达“我”对他的怀念等等。

经典阅读一我的老师□贾平凹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

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

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孩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

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

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了,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

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钟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合刊参考答案.doc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强化版)合刊参考答案.doc

合刊参考答案第2-4版《记叙文阅读之写人》阅读练兵一:1.在一次爱心捐赠中,一个贫困的山村少年在捐赠的书中翻出一百元钱,执意要将钱交还给失主。

2.作者为山村孩子们的懂事、有礼貌、懂得感恩而感动,又为他们所处的贫困生活和精神食粮的严重缺乏而黯然。

3.语言、动作描写。

还钱少年懂得感恩,非常懂事,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心地善良,品德高尚。

4.“爱心主人”指的是“孩子们”给山村孩子们捐书,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受众”指的是孩子们通过还钱少年的故事受到了人生的教育。

5.陈校长也是个有爱心的人,他之所以阻止孩子主要是想帮助那个贫苦的孩子。

阅读练兵二:1.车站前修表的老人认真、执著地为出差到此的“我”修表,并且只要一元钱;牧羊人为考察长城的日本友人带路,未果,拒绝接受报酬。

2.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写出了老人家朴素的装束,认真、执著的做事风格以及质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示例:老人的品质是高尚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计较金钱的多少,是对美好品德的亵渎。

4.示例:我呀,白放了这么多年羊,连路都带不好,害得大家空转一圈,太惭愧了,又怎么能要大家的钱呢!丢咱中国人的脸!5.示例: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国的脊梁;而执著、认真、质朴、真诚的普通老百姓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一抹炫目的光辉。

阅读练兵三:1.(1)天使般的蝴蝶,轻轻地从墙上滑落。

(2)“我”失去对“美学”的热情。

(3)天使般美丽的方老师在我的眼中变得不再美丽。

2.动作描写。

作用:准确地描绘了方老师碾杀蝴蝶时的动作,表现出人物内在的心理,使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鲜明的认识。

3.黑体文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蝴蝶翩翩飞舞的姿态以及同学们对蝴蝶的专注欣赏。

4.渲染一种温馨的氛围,为蝴蝶的出现创设了背景,也为下文方老师不懂得欣赏美景埋下了伏笔。

5.略。

(提示:可以从外貌、扑打蝴蝶的用意、对蝴蝶这一美丽生命的伤害等角度来谈)第5-7版《记叙文阅读之记事》阅读练兵一:1.强调父爱的神奇力量,赞扬父亲的责任的神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理解版记叙文阅读之绘景
概念阐释
绘景类文章的阅读练兵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描绘画面,明确物象意蕴。

对于写景的文章,我们要把握文中描绘的画面,准确捕捉景物的特征,进而探究景物的象征意义。

二、寻找线索,梳理行文思路。

线索是写景文章安排材料的纽带,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

顺着线索,可以梳理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思想感情不断深化的脉络。

三、感悟词句,感受语言的精妙。

写景的文章,其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朱自清的《春》一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抓住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文眼”即文章的眼睛。

它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

抓住了“文眼”来欣赏佳作,就像按图索骥、顺藤摸瓜一样。

如赏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抓住“温晴”这个“文眼”,顺着三组对比,便“拎”出了“冬天的济南是个‘宝地’”这个主旨。

经典阅读一
老家的树
□郭枫
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清郁的墨绿。

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墓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的里面藏着些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

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颂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

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

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松柏,挺立在山峦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立出一种生命的风范来。

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

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和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

可是,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

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生命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些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些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你们可好?三十多年的岁月,三十多年的动乱,可曾把你们摧折?知道吗?今天对你们,我是如何的想念!
(选自《老家的树》)
阅读思考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对松柏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文章写“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全文,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说“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4.在文中,松柏与老家的人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5.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试分析松柏象征了什么。

经典阅读二
春日和风
□[美国]聚比尔·格雷芬·舍恩
春什么时候来可要听它高兴。

它可能在二月里赏给我们两个天蓝得令人难信的日子,画眉百转啼鸣,大山雀嘁嘁喳喳;也可能等到四五月才驾临。

于是空气突然暖和起来,第一道和煦的阳光使我们精神焕发,犹如花园里灿烂的番红花那样吐艳。

乡间的春天吸引我们到户外去。

我们要看款冬盛开,闻细雨后土地的气息,并且摸摸榛絮怎样柔软得不可思议。

我小时候认识我家后面森林里的每棵蕨、每株树。

从那条只有在春天里才特别地汩汩流的小溪,我跑到欧龙牙草、报春和紫罗兰丛生处。

城市的春完全不同。

它使人的举动恢复正常。

冬天里那种忧闷的神情没有了,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和骑自行车互相推撞时,彼此怒目相视的敌意也没有了。

不再有围巾和雨伞碍事,每个动作都是喜悦。

公园里每条凳子都向你招手。

初次坐在阳光下,脚下仍然有点阴凉,但没关系。

有人找座位时,我们都友善地挪开让座,连来自寒冷北方的人也说:“今天天气多么好,你说是不是?”是初现的阳光带来这一切转变。

我们互相攀谈,所谈的不是个个要显得比别人聪明的那些有深度的话题,而是近乎大家隔着花园篱笆在闲话家常,又或在街口驻足闲聊就像旧日那样,人们在街上悠闲漫步。

忽然间,老少都走在一起,倾谈起来,仿佛彼此毫无隔阂。

长发、白发、绿发和童山濯濯的秃发,和春的时刻比较起来,这些又有什么可在乎的?这是浪费时间,无谓多情善感吗?如果你认为是如此,就请继续来去匆匆吧!
我每年都仰望春的湛蓝天空,哪怕它只出现几个小时。

[选自《青年文摘(红版)》1991年第5期]
阅读思考
1.本文描绘出了春天给景物及人物带来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由春天的一个特点带来的,这个特点可用标题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字是_______。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感觉角度去感受乡间春天的,能表明这几种不同感觉的三个关键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描绘城市的春天时,文章运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长发、白发、绿发和童山濯濯的秃发,和春的时刻比较起来,这些又有什么可在乎的”这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

从人们这种“仿佛彼此毫无隔阂”的表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春日和风”中的“和”除了可以解释为“暖和”“和煦”之外,还可以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__________(选词填空:温和、和美、和谐、和顺)。

5.本文融情于景,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达了自己_______的思想感情。

经典阅读三
海市
□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地很平,一马平川。

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

旋风突然就出现了。

风夹裹着黄沙,像一只只倒扣的金钟,呈U字形,底部紧贴着戈壁滩,任意地旋转舞蹈着。

那是一页奇妙的图景,大漠上凝固的黄色成为一块巨大的底版,与游弋的黄色旋风浑然一体。

镂空的风柱又似一支急促的喷泉,安慰着沙漠里的行人。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黄沙古道,掩埋了多少流放者饥渴的白骨和焦灼的灵魂。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

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那是海么?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

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

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

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海市。

司机回答。

海——市?这真的就是海市?怎么就和真的景致一模一样啊?
如不是亲见,我也不相信如此美丽诱人的海市,会是一个骗局。

然而,海市没有罪过,海市因沙漠的气流和折光而现,海市本无意。

而人,辛劳饥渴、疲于奔命的赶路人,孤身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寻求一处绿树环抱的甘泉,就成为苦难的旅程中灵魂最后的庇护地和温柔之乡的梦。

人依赖于心造的幻影,苦挨岁月,为自己的精神天国付着高昂的代价。

人迷恋海市,人也没有罪过。

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很久,却仍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无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

车窗外,遥远的海市仍然烟波浩渺、树影幢幢,美得充满诱惑。

车迎着那片海市而行,海市始终浮游在沙漠的尽头,在我前行的左侧,固执地不肯离去。

有一阵寒战从心头掠过,我不敢再看海市一眼。

那时候我只剩下一个愿望:我只想快快走完这片苍凉的不毛之地。

临近中午,阳光越发炽烈,金色的戈壁像是要燃烧起来。

抵达安西城时,天空忽然飘来几片黑云,一阵凉气袭过,豆大的雨点落下,干燥的地面扬起一层白粉,雨却顷刻无踪无影。

旋即,清朗而广袤的天穹之下,横空划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虹,勾勒出一片绚丽的辉煌。

司机说,你们的运气不错呵。

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看到这样的景色啊。

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的酸楚。

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

没有狰狞的旋风、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却有冒着炊烟的房屋、欢乐的人群、油绿的青稞麦和那丰收的田野……
(选自《读者》2006年第22期)
阅读思考
1.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旋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旋风怎样的特征?
2文中的司机说:“你们的运气不错呵。

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看到这样的景色啊。

”其中“这样的景色”指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人迷恋海市,人也没有罪过”?
4.看到“海市”,作者生发了哪些联想和议论?请分点归纳。

5.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8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