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中心申报
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申报书
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申报书一、项目名称: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二、项目背景和意义:协同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通过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的合作,将各自的优势资源有效结合,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进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发展。
本项目旨在建设一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各领域的优势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加强科技研发与产业实践的结合,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目标:1.建设一所国际先进水平的协同创新中心,为各领域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
2.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
3.培育和吸引创新人才,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的平台,推动人才的流动与集聚。
4.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项目内容:1.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综合楼。
包括办公区、研发区、展示区等功能区域,配备先进的设施和设备,为各参与单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研发环境。
2.建设协同创新实验室。
为各领域的科研团队提供共享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合作。
3.建设创业孵化基地。
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实现项目的落地和快速发展。
4.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组织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提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和素质。
5.建设项目合作平台。
通过建立合作网络和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各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五、项目预算:根据项目内容和建设规模,估算项目总投资为1000万元,其中包括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
建设投资主要用于综合楼和实验室的建设、设备的购置等,预计为800万元;运营费用主要用于协同创新中心的日常运行和维护,预计为200万元。
项目预算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资金筹措,具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六、项目可行性:1.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协同创新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度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度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1.16•【字号】浙教办函〔2018〕7号•【施行日期】2018.0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度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函〔2018〕7号各高职高专院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精神,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一、指导思想“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遵循国家和省“2011计划”总体框架和思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推动我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推动形成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推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认定原则(一)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通过寓教于研、产教融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与企业生产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坚持市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应用技术问题,与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协同攻关,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问题。
(三)服务重大战略目标和行业发展需求。
符合有关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符合浙江省产业发展规划等导向,符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2年度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2年度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高等教育【发文字号】苏教科[2012]15号【发布部门】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日期】2012.07.06【实施日期】2012.07.0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2年度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苏教科〔2012〕15号)各有关高校:为做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现将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财政部教科文司《关于组织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工作的通知》(教技司〔2012〕162号)转发给你们,请连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及其实施方案一并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我省申报评审有关事项补充通知如下:一、部委属高校牵头申报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应经我省推荐上报,不占地方指标,但占本校指标。
二、我省省属高校申报总数为2项(包括四种协同创新类型),各省属高校每校申报数量不超过1项。
三、我省对省属高校申报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将组织评审,择优推荐2项上报教育部、财政部。
四、省属高校及申报面向区域发展类型中心的部委属高校,请于8月26日前将申报纸质材料一式20份并连同电子版材料(格式将另行下发),一并报送省教育厅科技处。
不接受邮寄材料,逾期和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恕不受理。
部委属高校其他三种类型中心的申报材料在直接报送主管部门的同时,请抄送1份至省教育厅。
联系人:张海珠储宪国,联系电话:025— 83335545、83335146,电子信箱:zhanghzh@,联系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5号省教育厅。
附件1.关于组织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工作的通知(教技司〔2012〕162号)(略)附件2.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格式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XXXX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试行)主管部门(公章):牵头单位(公章):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二O一年月日信息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18•【文号】教科信厅函〔2021〕26号•【施行日期】2021.08.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信息化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科信厅函〔2021〕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经研究,我部决定启动2021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条件1.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采取省级推荐、部级认定的方式。
各地可结合本地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和未来支持能力、已认定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成效和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布局,从已认定并运行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择优推荐。
各地推荐的协同创新中心原则上须经省级认定且运行2年以上,运行期间持续获得省级专项资金资助。
各地推荐数量不超过2个,超额不予受理。
2.地方和依托高校对于推荐的协同创新中心应大力支持。
地方须已制定并实施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有完善的认定办法、资助程序、配套支持、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价等政策制度,并能够落实对已认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加大额度继续给予至少一个周期(4年)专项资金资助。
依托高校能够认真履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主体责任,制定可行的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中心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注重加强自身创新条件与能力建设,对中心的组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资源条件配置、经费投入保障等方面配套改革政策明确、落实到位。
3.各地推荐的协同创新中心应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四个面向”,瞄准真问题,组织真团队,开展真研究,推进真协同,作出真贡献。
应在重大科学前沿、优秀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方面已经承担了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开展了实质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增效明显、影响力大,政府、行业及社会认同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具备实现未来协同创新目标的巨大潜力,协同创新空间广阔。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申请条件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申请条件咱想申请这个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那得有些啥条件呢?我心里就琢磨这个事儿。
我一听就犯嘀咕,啥叫厉害的研究团队呢?我就想啊,我认识的那些人里头,有几个脑袋灵光得跟电灯泡似的家伙。
有的那头发乱得像鸟窝,天天就知道在实验室捣鼓那些瓶瓶罐罐,可他们捣鼓出来的东西还真有点门道。
这是不是就算厉害的呢?然后我又听人说,你还得有产业界的合作资源。
我就想起我之前去一个工厂,那厂里到处是机器的轰鸣声,大烟囱呼呼地冒着烟。
我在那儿见着一个大腹便便的老板,脸油光光的,就像刚从油缸里捞出来似的。
我跟他说产学研合作的事儿,他瞅了我一眼说:“你能给我啥好处?我这厂里忙得很呢。
”我当时就有点来气,心里想:“你这人咋这样呢?这是多好的事儿啊。
”可现在想起来,要找这样的合作还真不容易。
再就是创新这一块儿。
啥是创新呢?我觉得就像我小时候看的变戏法儿似的,得能从平平无奇的东西里变出个新鲜玩意儿来。
可这不是变戏法儿那么简单啊。
我有次参加一个研讨会,大家都在那儿高谈阔论,这个说要在技术上突破,那个说要在商业模式上创新。
我在旁边听着,感觉自己就像个啥都不懂的小傻子。
我就想,我那些想法是不是太土了?能不能达到这个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要求的创新标准呢?还有资金这事儿。
没钱可啥都干不成啊。
我看着那些数字就头疼,就像一群乱爬的蚂蚁似的。
我找过一些投资人,有个投资人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着可精神了。
我给他讲我的计划,他一边听一边微微皱着眉头,等我说完了,他就轻轻摇了摇头说:“你这风险太大了,我可不敢投。
”我当时那个沮丧啊,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
反正这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申请条件,我感觉就像一座高山,我在山脚下仰望着,心里又期待又害怕。
但我这人就是有点轴,我就想试试,哪怕一路磕磕绊绊的,说不定哪天就真上去了呢。
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
附件陕西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牵头单位(公章):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年月日信息表1.1 重大需求形成的主要依据1.2 该需求面临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1.3 该方向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1.4 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1.5 开展协同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二、总体思路与目标2.1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2.2培育组建阶段的目标体系包括: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经费投入等方面培育组建的具体任务和目标2.3目标体系建立的基本依据2.4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与条件包括:与协同创新方向密切相关的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以及机制体制改革情况三、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情况3.1协同创新体前期合作基础3.2协同创新体组建形式与分工3.3人才团队组建结构、方式与规模3.4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与管理模式3.5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包括:在研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国际合作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人文社科项目以及行业、地方和企业的重大任务等3.6协同创新中心资源整合情况包括:现有的基地、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3.7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单位的保障条件四、机制体制改革与制度安排4.1机制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4.2已建立并实施的改革措施4.3已给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4.4机制体制改革的实施成效五、培育组建的实施效果5.1培育组建阶段性目标的总体完成情况5.2人才培养的成效5.3队伍建设规模与水平包括:代表性人才和团队的介绍5.4科技创新的阶段性代表成果5.5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际运行状况六、经费筹措情况6.1培育组建阶段经费筹措及使用情况包括:来自国家、部门、行业、地方、企业、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自筹以及其他方面的投入和重点支持等表1:6.2下阶段经费筹措和落实情况6.3申请经费计划注:详细说明财政专项资金的总需求和使用计划、年度需求和使用计划以及协同创新体间的分配计划等。
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认定书【模板】
附件
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申报认定书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申报学校(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2018年1月
备注:核心参与单位是指全面参与中心培育组建,在资源整合、体制机制改革、承担协同创新任务、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全面开展合作的单位;主要参与单位是指直接参与中心培育组建,在资源整合、体制机制改革、承担协同创新任务、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和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等某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单位。
一、概述
1.1 重大需求与协同创新需求分析
1.2 中心组建方式、主要分工以及培育过程
1.3 中心组建基础与能力
二、中心总体建设目标与重点任务
2.1 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2.2 重点建设任务
三、中心组建培育的主要进展
3.1 中心资源整合情况
3.2 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创新点
3.3 围绕市场导向承担协同创新任务情况
3.4 围绕企业需求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情况
3.5 围绕行业发展需求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情况
3.6 典型案例(不超过5件)
四、中心运行保障
4.1 条件保障
4.2 政策保障
4.3 经费保障
五、未来4年(2018—2021年)的实施计划、绩效指标和预期成效(包括年度目标)、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六、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
主要包括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与分工协议、联合牵头单位协议、已开展机制改革的文件、相关行业
企业等支持的证明、在研相关各类应用技术研究任务清单、现有人员名单、培育组建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与实施成效证明以及其它材料等。
协同创新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您好!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充分发挥我单位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整体科研实力,我们拟开展一项协同创新项目。
现将申请报告如下:一、项目背景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科研资源分散、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计划开展协同创新项目,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协同创新,实现以下目标:1.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通过整合科研资源,搭建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
2.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 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4. 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项目内容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方向确定:根据我国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确定项目的研究方向,确保项目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2. 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
3. 平台建设: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包括实验室、测试中心等,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4. 产学研合作: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
5. 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确保项目按计划、高质量完成。
四、项目预期成果本项目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X项。
2.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X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X篇。
3.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4. 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五、项目经费预算本项目总经费预算为人民币XX万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 人员经费:包括项目组成员的工资、补贴等。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模板】
***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中心名称:(请使用仿宋3号字)依托主体学科:(填写一级学科)牵头高校: (公章) 中心主任: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公章)2019年3月一、中心情况和现实需求(2000字)1.发展历程(简要介绍组织形式、研究方向、主要协同单位等方面的演变过程)2.综合实力(具体介绍中心运行管理、科研条件、人才团队、科研任务、成果贡献、行业产业社会影响力等总体情况)3.现实需求(简要分析经济社会、行业产业重大现实需求,满足需求的途径、政策环境、科技形势等)二、省级认定后取得的标志性成果(5000字)具体介绍不超过5项重大科技创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政策建议与咨询报告、机制创新科研育人等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或案例,以体现创新贡献和协同增效,突出服务需求、支撑发展、传承文化、支撑决策等方面的主要贡献和重要意义。
三、未来四年发展规划(3000字)1.发展目标2.重点任务3.实施计划4.保障措施5.预期成效四、中心自我评价简述存在问题、改进措施,面临挑战、应对思路等。
中心主任(签名)五、牵头高校推荐意见及支持保障措施(盖章)六、地方推荐意见及经费投入承诺(盖章)七、附件(一)省级认定支持相关佐证文件(包括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文件、专项资金投入证明材料等)(二)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相关佐证材料(包括全职骨干人员名单、10项以内重要科研成果或领导批示清单、规章制度清单及证明材料等)(三)产学研协同能力佐证材料(行业产业委托任务、共建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市场企业用户评价等)备注:1.本申报书所填内容须真实客观、准确规范、简明扼要;2.本申报书所填内容均为中心获省级认定以来的数据;3.本申报书所附佐证材料须真实可靠,否则取消申报资格并予以通报。
“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通知范文
“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通知范文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22〕6号),加快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22计划”)的组织实施,根据《AA省教育厅AA省财政厅关于实施AA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湘教发〔2022〕66号),决定开展第三批AA省高等学校“2022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原则遵循“2022计划”的总体精神和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择优认定符合“AA急需、国内一流”条件、具有解决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能力、具备重大机制体制改革基础、前期培育成效明显的协同创新中心。
二、申报对象和申报办法1.申报对象。
凡开展了协同创新工作的普通本科高校(含部属高校),每校可牵头申报1个中心。
2.申报办法。
请各高校认真学习国家和我省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申报条件和标准在校内进行遴选,幵择优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推荐申报。
三、立项规模1.本次新立项10个AA省高等学校“2022协同创新中心”。
2.从去年立项的5个“培育”的AA省高等学校“2022协同创新中心”和今年申报的中心当中遴选出10个“认定”和5个“培育”的AA省高等学校“2022协同创新中心”。
四、申报条件AA省高等学校“2022协同创新中心”按照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四类协同创新平台申报。
由1所AA高校牵头,核心协同单位原则上丌超过3个。
申报AA省高等学校“2022协同创新中心”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方向选择紧密围绕国家、AA戒行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高职院校大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材料
高职院校大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材料一、申报单位概况[此处简要介绍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特色、科研实力等。
]二、申报中心的基础条件1. 硬件设施:本中心拥有先进的大数据应用技术硬件设施,包括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能够满足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需求。
2. 软件资源:中心配备了丰富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如Hadoop、Spark、Elasticsearch等,覆盖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等各个环节。
3. 人才队伍:中心拥有一支具备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的人才队伍,包括多名教授、副教授和一批富有经验的研究人员。
4. 学科支撑:依托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中心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学术积淀。
三、拟开展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意义1. 主要方向:大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
2. 意义: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应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
本中心拟开展的研究方向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四、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社会贡献[此处详细介绍申报单位在大数据应用技术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社会贡献,包括科研项目、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情况。
]五、协同创新中心的人员构成及学术水平1. 人员构成:中心拥有由教授、副教授、研究人员等组成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创新能力。
2. 学术水平:本中心在大数据应用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
六、协同创新中心的条件保障能力1. 政策支持:学校将为本中心的设立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经费投入、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
2. 资源整合:中心将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团队,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校企合作:中心将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大数据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技术创新中心申报方案
技术创新中心申报方案一、申报背景。
咱都知道,现在这世界变化快得像火箭发射似的。
技术那就是这个时代的魔法棒,谁掌握了新技术,谁就像拥有了哆啦A梦的口袋。
咱们公司也不能落后呀,所以申报这个技术创新中心,就像是给咱们的创新之旅开了个超级外挂。
二、目标设定。
# (一)短期目标(1 2年)1. 就像学走路先迈小步一样,我们先打算把目前正在研发的那个超酷的[产品名称]技术完善好。
这个产品要是成功了,那可就像给市场扔了个超级震撼弹,肯定能吸引一大批粉丝。
2. 在公司内部呢,要把创新的小火花燃得更旺。
每个月至少组织两场超有趣的技术交流“茶话会”,大家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分享那些新奇的想法,说不定就能碰撞出改变世界的点子呢。
# (二)中期目标(3 5年)1. 我们要在行业里当那个带头大哥,至少推出三项行业领先的技术成果。
让其他同行看到咱们就竖起大拇指,说:“哇,这家伙真厉害!”2. 与至少五家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建立那种铁哥们般的合作关系。
咱们从他们那里吸收那些超级聪明的学霸头脑里的智慧,他们也能从我们这里得到实践的经验,这就是双赢嘛。
# (三)长期目标(5 10年)1. 成为全球技术创新领域的明星。
咱们的技术要像星星一样闪耀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产品遍布五大洲四大洋,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咱们这个技术创新中心是个超级厉害的存在。
2. 打造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创新生物(企业、人才、项目等)相互依存、共同成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世界。
三、技术创新中心的架构与团队。
# (一)架构。
1. 咱们的技术创新中心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战队,得有个英明的队长(主任),他得是技术界的老江湖,能看清技术发展的方向,就像诸葛亮一样智慧。
2. 下面再分几个小分队(部门),像研发先锋队,专门负责冲锋陷阵搞研发;技术支援队,就像后勤保障一样,给研发提供各种技术支持;还有创意孵化队,这个队就负责把那些刚冒头的小创意像孵小鸡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成大项目。
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申报书模板
附件5
申请编号: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申报书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组织单位:
计划类别: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
领域:□产业技术研究
□民生科技研究
□对外科技合作
申报时间:
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第一部分产业技术研究
项目类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项目
□面向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项目
主申报单位基本情况表
注:*本内容是对本项目合作合同或协议的摘要和补充,与本项目的合作合同或协议具同等的法律效力。
申请项目内容与技术路线表
项目经费预算表
到30%),项目管理费不能超过市科信局经费总额的5%,其他费用不能超过市科信局经费总额的5%。
申请项目工作进度安排表
审核意见
第二部分民生科技研究
项目概述
申请项目基本情况表
工作进度安排表
本项目申报书所附的附件清单
审核意见
第三部分国际科技合作
项目方向
□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或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或香港科技大学合作项目□与发达国家、独联体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合作项目
□向海外进行成果推广项目
申报单位基本情况表
项目组成员信息表
项目经费预算表
的法律效力。
无则为空。
(增加)国际查新报告
审核意见。
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申报书
宁波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
申报书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工作单位
研究起止年限
填表日期
宁波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制
二〇一五年五月
申请人承诺:
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的争议。
如获立项,我承诺以本申报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宁波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宁波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有权使用本项目所有数据、资料和成果。
申请人(签字):
年月日
填表说明
1.课题研究围绕项目申报指南开展,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考核,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2.基本信息表中的“预期成果”选择项目的相应成果后按照主次顺序在括号中表明序号,并在“主要预期成果的水平”中填写:专著的字数、论文的篇数、政策建议稿的采用级别、专利的个数,等;
3.《申报书》首页右上角项目编号为空,立项后由中心统一填写。
4.《申报书》一式三份报送,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同时报送电子版。
一、基本信息表
二、项目设计论证
三、完成本项目研究的条件分析
说明:与本项目无关的成果不能作为前期成果填写;合作者注明作者排序。
四、经费概算
五、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核意见
六、宁波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意见。
职业中学“智能+”虚拟现实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申报书
20**年度**市中职示范性“智能+”项目申报书申报项目: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项目名称:三维创新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学校(盖章):**市**区职业技术学校项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潘*****市教育局制20**年9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等精神,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教职〔2018〕20号),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通过建设虚拟现实协同创新中心,推进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心打造职业教育“升级版”,引领服务区域产业企业转型,促进产业、教育、城市同频共振联动发展。
在职业学校,尤其是机械制造专业,当学生学习某种机械装置,如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原理和运行过程时,一般的教学方法都是利用图示或放录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但这些方法难以使学生对这种机械装置的运行过程、状态及内部的各个部件在工作时的相互联系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这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较为便捷地解决这一问题。
它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现出发动机的复杂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时各个零件的运行状态,而且还可以模仿出发动机在出现故障时的表现和原因等。
这样就使学习内容非常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随着职业学校专业的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中职学生教学中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职专业技能实训设施设备投入也越来越大。
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平台,打造虚拟实训平台,可以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的责任。
当前,教育正逐渐转向虚拟教学,我校紧跟时代潮流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实训中心,以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和创新化。
现将我校虚拟现实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汇报如下:一、基础条件1、学校与**兄阀业制造有限公司、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市***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市**有限公司、广州**、**公司等企业在机械、设计、VR建设、教学资源库等方面积极开展协作,与**、**大、**职院、**职院及**职院有多年的合作,并建成多方协作的组织架构。
协同创新中心申请报告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计划申请建立协同创新中心。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立背景、目标、建设方案及预期效益。
二、项目名称[企业/机构名称]协同创新中心三、设立目的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 培养创新人才: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培养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4. 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建设方案1. 组织架构- 管理委员会: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方代表组成,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战略规划、决策和管理。
- 技术委员会:由行业专家、学者组成,负责技术研究和指导。
- 运营管理部: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日常运营、项目管理、人才引进等工作。
2. 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工作。
- 企业合作: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 国际合作:与国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 资金来源- 政府资金: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 企业投入:企业自筹资金,用于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营和管理。
- 社会资金:通过设立基金、众筹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五、预期效益1. 经济效益:通过协同创新,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 社会效益: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生态效益: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管理暂行办法为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部署,深入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试点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重大科技工程,推动海洋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创新,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科技协同创新的有关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主体为省内(含驻鲁)涉海科研教学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
第二条建设任务。
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坚持“开放、联合、共享、竞争”的原则,以人才、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集聚优势科技资源,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并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三条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1、围绕我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观测监测、海洋管理、海洋信息等领域,承担有关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开展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的研究。
2、开展新技术、新模式及标准、工艺、装备等技术成果的工程化、系统化集成创新,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3、培养、聚集行业技术研究和管理人才,打造高层次的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团队。
4、开展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实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5、开展技术研究、工程设计、咨询、培训等服务。
6、创新海洋科技管理机制,加速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
第四条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
1、中心设立管理委员会,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中心重大事项进行研究与决策,中心主任在管理委员的领导下主持中心日常工作,代表中心签署有关文件。
2、中心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中心遴选、管理实施等提供咨询。
3、中心依托单位应保障人员、仪器等创新要素的投入,组织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并优先享有中心的相关资源。
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格式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XXXX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格式)主管部门(公章):牵头申报单位(公章):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二O一年月日信息表一、协同创新中心基本情况简述1.1 国家重大需求与协同创新需求分析1.2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命与发展目标1.3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方式、主要分工以及培育过程1.4 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整体思路与主要创新点1.5 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基础与实力二、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主要实施情况2.1 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承担与进展情况重点说明中心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来源、支持方式、实施周期、拟突破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主要创新指标等。
2.2 团队建设与人事制度改革执行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实际到位的人员与团队情况、聘用与考核模式以及实际执行的绩效奖励方式等。
2.3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执行情况重点说明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招录、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以及相应人才计划的实施情况等。
2.4 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在基地、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创新要素的整合情况、形成的新能力与长效机制等。
2.5 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已开展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主持召开的重要学术会议、联合基地建设以及人员交流与互派互访等情况。
2.6 其他方面改革措施的执行情况三、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代表性成效(举例说明)四、协同创新中心保障与支持情况4.1 条件保障重点说明牵头高校和主要协同单位专门用于支持中心培育组建所需工作用房、研发条件、人员配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4.2 政策保障重点说明牵头高校、主要协同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地方等在推进中心改革方面落实的具体政策与措施等。
4.3 投入保障4.3.1 培育组建阶段的实际投入情况详细说明中心已获得的各类资源与投入情况,包括国家已有的投入(如985、211以及其他专项计划等)、行业产业部门的专项支持、地方政府落实的支持和专项配套、各类科研经费、学校自筹、企业投入以及社会支持与捐赠等。
创新协同中心申报
创新协同中心申报1. 背景和目标本文档旨在申请成立创新协同中心,从而促进创新和合作,为企业和学术界提供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创新协同中心的目标是促进跨界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转化,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2. 中心的使命和愿景创新协同中心的使命是促进跨学科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转化,以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社会进步。
中心的愿景是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合作平台,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创新资源,并能够为企业和学术界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3. 中心的组织结构创新协同中心将设立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由中心主任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中心的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营。
同时,中心还将设立项目组,由一群跨学科的研究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项目研究和合作。
4. 中心的核心活动创新协同中心将通过以下方式推动创新和合作:- 组织研讨会和论坛,促进学术界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开展创新项目,推动技术研发和知识转化,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
- 举办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
5. 中心的预期成果创新协同中心的预期成果包括:- 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进程。
- 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并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和创新者。
- 增强学术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转化和共享。
6. 中心的运营计划创新协同中心的运营计划包括:- 定期召开管理团队会议,制定中心的发展战略和项目计划。
- 招募并培养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建立强大的项目团队。
- 与企业和学术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创新和合作活动。
- 积极开展宣传和推广活动,吸引企业和学术界的参与和支持。
7. 预算和资金来源创新协同中心的预算和资金将通过以下方式获取:- 向政府和相关机构申请科研项目经费。
- 寻求企业和学术界的赞助和合作投资。
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管理办法
“201 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做好“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的管理工作,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中四类“2011协同创新中心”,即“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A类)、“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B类)、“而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C类)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D类)的评审认定。
第二条评审认定坚持全面开放、择优认定的原则,须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组建并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基础上.,才能申报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认定。
第三条评审认定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有实效的标准,宁缺毋滥。
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和明显培育成效的协同创新中心。
第四条评审认定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建立第三方评审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
第六条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由来自国家有关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海外机构的战略科学家、行政管理专家和知名学术专家组成。
第七条专家咨询委员会由“2011计划’’领导小组聘任.每届50人左右,一届任期四年。
原则.卜.每位咨询专家任期不得超过两届,高校现任领导不得参加咨询委员会。
第八条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对“2011计划”发展战略、计划口标、阶段任务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与建议;(二)对通过专家评审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综合咨询,提出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候选私单;(三)参与评估验收以及绩效评价T作,并对“20ll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承担“2011计划”领导小组委托的其他相关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牵头单位:汽车工程系合作单位:XX省冠龙新能源汽车科技XX等中心负责人:创新方向: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二○一六年七月六日信息表目录一、中心(基地)基本信息(一)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名称、依托校内单位名称、人员明细表1. 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名称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 依托校内单位(1)汽车工程系(2)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3)计算机工程系(4)电子工程系3. 校内人员明细(一)建设基本思路为贯彻落实《关于XX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XX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联合XX省冠龙新能源汽车科技XX、XX漳发汽车XX和XX芗城华北汽修厂等协作单位,共建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建设与产业升级的需要,是一个具备教学型基础技能实训、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等教学实习实训、生产、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产品研发等多种功能,面向学校、生产企业、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性、综合性中心。
建设基本思路是:1.科学合理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根据《关于XX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求,立足汽车工程系现有实训室建设状况、设备条件、师资队伍状况、生源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的制定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
2.功能全面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汽车技术服务中心、XX省财政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中心以及国家“以奖代补”等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整车设计试制实验室和新能源汽车实验室。
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具备教学型基础技能实训、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等教学实习实训、生产、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产品研发等多种功能,面向学校、生产企业、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性、综合性中心。
3.模式多元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XX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与XX省冠龙新能源汽车科技XX、XX漳发汽车XX和XX芗城华北汽修厂(XX市芗城区邓闽龙汽车配件经营部、XX市闽顺汽车租赁XX、XX市汽车维修商会)三个协作单位合作建设的应用技术实训实验中心。
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带动汽车后市场的蓬勃发展,汽车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从注重数量向注重高素质、高技能转变。
与企业联合共建的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企业行业的需求把控更准确。
4.市场运作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首先满足本系学生团队及合作企业协同创新任务的训练,坚持学员岗位能力训练和工作情景体验过渡到岗位技能的检验、提高及工作过程体验,具有教学和生产的双重功能;也坚持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对公益性、公共性和社会急需的实训项目免费提供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予以补偿;对学校和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的实习实训,合理收取费用;有偿对外开展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实训车间等服务项目。
5.规X管理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坚持规X管理,要成立项目建设协调机构,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统筹技术实训中心的运营管理。
(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从2016年至2018年,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总体目标是:重点建设整车设计试制实验室和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两大实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室软件和硬件建设的力度,加速建设并通过验收;加强各实验实训室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操作规X与流程建设,形成岗位职责明确、管理制度严密、操作流程清晰的实验实训室管理体制;贯彻以学生、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形成一批具有示X作用的实验教学成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满足我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大力建设实验实训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即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实验实训设备资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实验实训室使用与管理的信息化;开发各类实训实习项目,为兄弟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实训车间等服务项目,在对外培训和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实训室各项业务,引领地区性汽车产业以及后市场技术服务前沿。
经过2年努力奋斗,将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开放式综合实训中心。
2.分年度目标表6 分年度目标①引领区域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在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和特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
紧密围绕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引领区域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②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建设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职业教育、创新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人才培养方式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创新创业、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③制订人才培养制度和创新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建设汽车实训中心可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④建设教育资源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有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建设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X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
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X,形成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⑤学生实训、师资培训的基地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除为学生双创课程教学、实训提供场所,承担校内外学生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工作。
作为国家级实训基地,先进的管理、较高的技术含量、高水平的实训教师队伍将与我系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术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相呼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术骨干教师培训效果。
⑥职业学校和企业共享的资源中心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投资多、规模大,建设水平高,为缓解教育资源不足及资源分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中心的辐射作用,与周边地区、企业、学校形成资源共享,初步达成与周边院校建设新能源战略同盟,担负周边地区新能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
⑦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课题研究的基地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训基地可充分应用学院的智力资源和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
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三)建设任务1.重点建设两大实验实训基地:(1)整车设计试制实验室(2)新能源汽车实验实训室2.分年度任务在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两年中,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两年发展规划如下:(1) 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这一时期主要建设整车设计试制实验室。
整车设计试制实验室建设项目场地面积大约200平方,不计算厂房(教室)投入金额200万元。
区域大致规划:a.整车试制会议室;b.整车试制电子部;c.整车试制机械部;d.整车试制区。
通过整车试制,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为在传统教室学习中的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工程经历;由参与的学生负责管理整个项目,包括时间节点的安排,做预算以及成本控制、设计、采购设备、材料、部件以及制造和测试,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设计活动,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弘扬汽车文化,营造我校创新氛围,展现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
(2)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这一时期主要建设新能源汽车实验实训室。
本中心建设项目场地面积大约200平方。
不计算厂房(教室)投入金额200万元。
区域大致规划:a.新能源汽车整体构造认知区;b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性能检测区;c新能源汽车性能检测区;d. 新能源汽车整车电路检修实训区。
新能源汽车实验实训室建设的主要功能是师资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学生实验实训。
可为区域内专业教学指导和培训中心;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国家职业能力培训与考证提供场地、理论培训与技术支撑服务,成为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中心;成为行业或区域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可为中高职学校提供社会培训及技术服务教学实践基地,成为师资培训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成为区域一流的区域内实验实训中心及技术开发与推广中心。
(四)中心及制度建设1.实训室建设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为贯彻落实《关于XX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整合学校、行业、企业等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推进应用技术实训中心。
该实训中心在完成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之外,并重开展兄弟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需求的实习实训,以建成集教学任务、生产实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产品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实训中心建设;具有产品研发性质的实验室建设要优先考虑与地区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相关的需要及方向安排,并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对提升实训中心内涵建设、创特色品牌有密切关系的科研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