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概论第二章PPT 教育与人PPT
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28
《学记》中的经典论述
注重启发式教学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
然后可以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最新版整理ppt
29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体趋 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是与一些著名教育家的努力 分不开。
与统治阶级的教育相对立,也同时存在着被统治阶级 的教育,即在自己的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用大量的事 实教育自己的子女明确在本阶级内部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对 统治阶级的仇恨。
最新版整理ppt
22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机器大工 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它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 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包括资本主 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教育学
基础
最新版整理ppt
1
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 1、平时成绩占30% 2、闭卷考试占70%
最新版整理ppt
2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 田晶
最新版整理ppt
3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教育” 第二节 教育要素 第三节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第四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最新版整理ppt
13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实现沟通的中介,包括教 育的内容和手段。
内容:体现于教育材料、教科书、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根据一定教育目的以及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
最新《教育学导论》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课件PPT
2、心理发展:
1)认知过程的发展---------言语的发展
(1)词汇的发展 a、词汇量的增加 b、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c、词类的扩展(名词、动词 、形容词 、数词、量词) (2)语法结构的发展 a、简单句到复合句 b、陈述句到多种形式句 c、无修饰句到有修饰句 d、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掌握概念受到概括水平的
制约,概括能力又是概念和概括水平发展的反应。
2、心理发展:
➢ (2)情感的发展
2、心理发展:
➢ (3)意志的发展
2、心理发展:
(4)个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特殊性 1、指向特殊个体 2、特殊环境 3、特殊活动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独 特作用
积极: 第三段第二行一方面积极 第三段第四行 消极作用: 起作用的前提条件(54-56) 1:、 2、 3、 4、
第二节 人生的阶段特征与 教育
➢儿童期(0-11、12岁)
➢青少年期(12、13岁—25岁)
社会环境: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 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包 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与人之 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
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三)实践活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是指主体同外界进行物质或精神交流 的活动,反映了主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结 合与统一,体现人的主观能动儿性童的的实发践挥活动。
学习太多,运动太少
6、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遗传与环境的交互 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 彼此不同的现象。
教育学原理课件
教育学原理课件一、引言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科的基础,对于理解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旨在系统介绍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功能,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教育的要素: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要素。
3.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4.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个体发展等;社会功能包括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
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1.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依据。
3.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4.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经济效益等问题,为教育决策提供经济学支持。
5.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组织的运行规律,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通过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教育提供借鉴。
2.比较研究法: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学校的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3.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数据,验证教育理论的有效性。
4.实验研究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教育现象进行人为干预,探讨教育变量之间的关系。
5.理论研究法:通过逻辑推理、概念分析等方法,构建教育学理论体系。
五、教育学的应用1.教育政策制定:基于教育学原理,为政府提供教育政策建议,促进教育公平和发展。
2.课程与教材开发:根据教育学原理,设计和编写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与教材。
3.教学方法创新:运用教育学原理,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学概论 讲义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教育概论》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学方法
杨振宁在中国学物理演绎物理学
在美国学物理归纳物理学
“芝加哥风格”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构成社会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以,我们主要分析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这里生产力是构成社会的根本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和教育在社会构成层次上相当的社会因素。人口因素是教育的背景。我们选择这四者和教育的关系来较有代表性的揭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2)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3)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
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
A、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
B、教育程度提高改变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和家庭观
C、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
2000年2%2%96%
(3)制约着课程设置及部分教育内容
A、课程门类。
由古代学校教育的人文课程到自然科学进入学校课程
B、课程内容
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的内容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4)促进教学方法、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
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学校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战略重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科教兴国战略
(二)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大学教育学概论课程介绍ppt模板
社会构建教育新思路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
强调学习者与社会互动的教育理论
互动与合作
合作与互动是知识建构的关键。
真实情境
学习者通过参与真实的社会情境来 建构知识
知识建构
学习者通过互动与合作在社会中建 构个人知识
04.教育学的核心观点
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的定义
教育定义概念
教育:有目的的社会行为
有目的的社会行为
教育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
计划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
引导达成目标
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概念
教学核心环节
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 过程。
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的要素
03
推动教育改革
了解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不断更 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改革 和创新。
教育学:应用广泛领域
教育学的应用领域
学校教育
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
教育政策
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 实施和评估
职业教育
研究职业教育的培训模 式和就业指导
02.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教学和学习的定义与概念
教育学:研究技巧分享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深入理解和改进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实证研究法
收集和分析数据可验证教育
理论和假设。
案例研究法
通过深入研究个别教育案例
来探究特定问题和现象
行动研究法
教育从业者主动参与研究过
程,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实践
教育学概论2
类型结构
技 术 教 育职 业
高 等 教 育
成 人 教 育
初等教育
幼儿教育
基础教 育
返回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当代教育)
1.原始教育的主要特征 (1)建立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原始社会教育是处 在萌芽状态的教育。 (2)教育没有从直接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3)教育就在当时的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就 是教育的场所。 (4)这种教育没有固定的组织与形式,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与教育人 员,氏族部落中的长者就是年轻人的教师。 (5)教育内容极其简单、贫乏。主要是教会年轻一代学会制造和使用 工具,进行物质生产;教会年轻一代掌握有关社会道德、礼节仪式、 劳动纪律、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 (6)因为没有文字,教和学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对实际行为的模仿来 进行。 (7)教育没有阶级性。只是男女因为所从事的劳动不同,因此所受的 教育也有差异。
返回
心理起源论
基本观点: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和个 体幼年时的模仿行为,像孩童出于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 动就是教育。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等。
返回
劳动起源论
基本观点:教育的劳动 起源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 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 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马克思等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返回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教育加速了个体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教育和学习过程促进了个体生理基础身体与大脑的发展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返回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教育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返回教育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终结论争的终结这应是教育本质问题认识的终结
教育学概论ppt课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 各国教育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 念和实践经验,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
教育本土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本土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吸 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关注本国、本地区的特点 和需求,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体系,以更好地服 务本国、本地区的发展需要。
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需要采用多元 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外,还应采用线上教学、实践教学、 协作学习等多种模式,以满足学生不 同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
智能教学技术可以为个性化教学提供 有力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 能等技术手段,可以精准分析学生的 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个 性化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同时,智能 教学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 化、精准的学习资源和辅导。
教育社会学
总结词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 科,主要关注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 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关系。
详细描述
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教育 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探讨教 育与社会变迁、文化传承、阶级、性别等方 面的关系。它还涉及到教育制度、教育组织 、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05
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
教育经济学
总结词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现 象和问题的学科,主要关注教育资源的 配置、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分析。
VS
详细描述
教育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 究教育领域中的成本、收益、效益等问题 ,旨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的 经济效益。它还涉及到教育政策、教育财 政、教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THANKS
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
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育全球化的重要体现。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教 育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PPT教学课件
2020/12/11
17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才能、兴
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2)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2020/12/11
18
(三)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020/12/11
7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理论来源 (1)亚里士多德及其后继者的和谐教育 (2)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倡导个性解放 (3)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
设想与实验 2、马克思对旧式分工的批判
2020/12/11
8
(1)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
6
传统:专制主义的政治观;重义轻利的伦 理观;权威主义的知识观
现代:民主主义的政治观;义利并重的伦 理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2)促进人的知识结构的现代化 传统:重人文知识,轻科学知识;
现代:科学与人文知识并重
(3)促进人的心理态度的现代化 传统:封闭、保守、僵化、服从;
现代:开放、自由、通达、自信
9
(2)机器大生产复制了旧式分工,造成工人 体力与智力上更加片面的发展
虽然机器从技术上推翻了旧的分工
制度,但是最初这种旧的制度由于习惯,
仍然被资本家当作剥削劳动力的手段,在
更令人厌恶的形式上得到了系统的恢复和
巩固。过去是终身专门使用一种局部工具,
现在是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
2020/12/11
10
滥用机器的目的是要使工人从小就变成局部
机器的一部分。——《资本论》机器劳动 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课件
未来现代教育技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 的个性化需求。
教育资源共享化
未来现代教育技术将更加注重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 均衡分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术的作用。
教育资源均衡的挑战
地区间资源不均衡
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如何实现教育资 源的均衡分配是一个挑战。
校际间资源不均衡
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差异,如何 实现校际间资源的均衡分配也是一个挑战。
学科间资源不均衡
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差异,如何实现学科 间资源的均衡分配也是一个挑战。
多元智能教学理论
主张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 个别化指导,以达到掌握学习目标。
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教 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强调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协作和 互动建构知识,教师作为引导者促进 学生的主动探索。
技术理论
技术与教育整合理论
探讨如何将技术有效融入教育领域,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学习理论
01
02
0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环境刺激对学习的影 响,认为学习是建立刺激 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信息处理和意 义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 者内部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和 情感体验,认为学习是自 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
教学理论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提供丰富的 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材、 网络课程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
求。
信息化管理
数字化校园可以实现学校的信息 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 平,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概论课件 第二讲 教育的基本结构因素
(3)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是学校职能部门及 其管理的中心。
(4)受教育者是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体。 (5)受教育者具有能动性、独立性、选择
性和创造性。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由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构成。 1.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
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形成的思想和观点、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和 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1)物质手段(2)精神手段
教育影响中的精神手段是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受教育者自身,或 者说教育的精神手段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结构——主体 意和主体能力的主体能力部分。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者的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
育者的关系最为重要。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目的性因素和手段性
(一)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以“教”为职责的人,是直接
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 教育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和家长。其中,学 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第二,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 代表。
第三,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 施者,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
第四,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
第五,教育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学习者。
(二)受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以“学”为职 责的人。在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 身素质而进行学习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 狭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学校中的学 生。随着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实行,教 育对象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一个人从生命诞 生(胎教)到死亡的整个一生以及全社会 不分种族、性别、宗教、民族和阶级的所 有人,其中学校中的学生是受教育者的主 体和代表。
教育学原理(PPT)
2.六因素说
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教
育手段就是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完成一 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活动过程中 所采用的特定方法和措施。教育手段主要 有语言、直观、训练、陶冶、评价等基本 类别。
2.六因素说
教育途径
教育途径是培养人的渠道。教育要实 现一定的目的,不仅需要相应的手段,也 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教育的基本途径有教 学、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教学 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培养人的途径,人的 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等都 离不开教学这个途径。因此,学校工作必 须以教学为主。
1. 教育的词源(中国)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中庸》:“修道之谓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
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
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
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词语的出现: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者不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府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三、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Charle Letourneau)
“从观察得到的,互相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已 无可争辩地向我证实:兽类教育和人类教育在根 本上有同样的基础;由人强加的人为的教育,可 以动摇甚至改变动物的,被称为本能的倾向,并 反复教它们具有一些新的倾向;为取得这一结果, 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 励也就够了。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教育的进行与 动物的教育差别不大,在低等人种中进行的教育, 在许多动物对其孩子进行的教育甚至相差无几。”
现代教育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全整套电子教案电子讲义(最新)
(二) 受教育者 直接和间接“承担学者”和“接受影响者”。 广义的学习者 狭义的学习者 (三)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 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精神性客体和物质性客 体。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 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 物行为,教育社会 性。
2.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 仿。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PaulMonroe,1869-1947)。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概况 第二节 学习教育学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
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 式。教育现象有三个规定性:
(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 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的存在物;
第二节学习教育学的原则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二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学习?三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善于创新?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二学习教育学的主要方法?一文献法?二调查法?三实验法?四历史法节第三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为了更完备地表述教育的概念进而又可把教育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
二、学习教育学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历史法
第三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为了更完备地表述教育的概念,进而又可把教育
现代教育学课件
第五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五育的基本要求 二、五育之间的关系 • 相对独立性 • 内在联系性 •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一、历史回顾 原始人--古希腊--文艺复兴--近代资本社会--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基本内涵 • 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具有以下素质要素: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
品质;情感、意志、性格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含义 :个人智力与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 动相结合,指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 自由发展。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古典时代:古希腊 中世纪:宗教教育 近代:夸美纽斯 现代:杜威
夸美纽斯1592--1670及其理论P26
历史地位 17世纪捷克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基 督教徒,教育目的矛盾的,既有现世目的又有神学目的。
教育理论 •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 泛智理论和普及教育 • 统一学制: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 • 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学年制——统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 •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
第四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一)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
亦称“生物因素决定论”,是一种单因素决定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能力和性格的发 展以及差异的形成都是由遗传决定的。 代表人物:高尔顿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 确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影响这些由遗传决定的能力和品质实现的早晚, 而不能加以改变。 评价:这一论点贬低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性。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 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 发育期。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 达到较高水平,有的则要在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3.教育在人的 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为人的身心发展奠定基础
(2)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动力 (3)为人的身心发展指明方向
5.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身心发展是遗 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内在因素综合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只强调某一因 素的决定论的论断都是错误的。
(二)内发论与外铄论
1.内发论
基本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 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发展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本性中有恻隐之心、善恶之 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 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同卵双胞胎爬梯子实 验。(P36页课本,拓展阅读)
2.环境决定论
是一种单因素决定论。
基本观点:强调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能力和性格的发 展以及差异的形成都是由环境决定的。
代表人物:华生 ,他声称给他12名健康的儿童,在一个由他支配的特殊 环境中培养,便可按照他的意愿把这些儿童训练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商 人、乞丐、强盗。
评价:把人看作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 环境也由人来改造,人在实践中改造着自己也改造着环境。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的定义: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 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与生俱来的“天 赋”。
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教育与人
学习要点:
1.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理解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在 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2.明确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个性化的作用,掌握学习教育在人的社会化 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及其有效发挥的条件。 3.了解教育与人的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此, 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同于迁就学生身心发 展是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 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在教育 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
四、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 的顺序性。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习 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 知遵循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规律。
身体和心理发展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身体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发展 的状况和水平制约着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同样身体的发展也应受到认知、情 感、意志、性格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 与每个个体性质不同、联系程度不同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 和各种创造性工具。个体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和发展。认识人的身 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的社会 化,重视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加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还有重视每个人社 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学习难点: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它们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二、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整个人生历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 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的各方 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4.三因素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决定的,遗传素质是人 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相对于环境影响来说,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评价:更全面地体现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对 一些原有的观点做了改造。该理论改变对遗传因素的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 的精神;在环境因素中,突出了社会环境的作用,摆脱了部分生物化倾向; 在教育的作用上,强调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定向、加速和强化的主导作用。 该理论的公认地位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
2.外铄论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 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他认为人的自然本能、感觉、知觉、都引导人向满足自 身欲望的方向发展,因此人性是恶的,而人的“礼”、“义”行为是人为因素 影响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称为“伪”,教育的作用是“化性为伪”。 洛克——“白板说”,人出生后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人类一切知识都是后 天经验的结果。 华生——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 (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评价:外铄论强调环境的影响,有其合理性和积极的意义,但这一理论过分 夸大了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互补性也存在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 态对整个机能起调节作用,它可以帮助人战胜疾病,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性的,培养自 信和努力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一)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尽相同。有的没有达到这一相应年龄的 应有水平,有的则已经具备了下一年龄阶段的某些特征。 (二)表现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关系上。有的学生第二信号系统较之第一信号 系统占优势,他们的数学能力很强,而绘画能力较差。有的社会活动能力较 强,而学习能力较弱。 (三)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上。同龄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气质和个性。 如有的酷爱文学艺术,有的则喜欢体育运动;有的坚毅果断,有的则犹豫不 决或见异思迁;有的热情豪放,有的则冷漠拘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的内涵
环境指人生活在其中,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只有在与社会环境发生联 系时才能起作用。对人的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物质 环境、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三个部分。
3.辐合论
亦称“二因素论”。
基本观点: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 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个体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发 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代表人物:施太伦,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受环境和遗传两种因素的“合 并原则”共同影响。 评价:肯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 用,而且两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影响。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序性。无论是思想道德的修 养还是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应及那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 象、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要凌节而施。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 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 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很重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 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学生年龄阶段不同, 对接受施教的内容、方法能力也不同。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 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 容和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三)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遗传的因素、机体 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 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