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 创新 分析

合集下载

"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理念与践行分析

"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理念与践行分析
‘ 彻・ 同创新 , 企台作理念与践行分新

摘 要
邓志虹
韩伟艳
贯彻 实施 , 校 合 作- ' 1 ‘ 能 焕 发生机 与活 力 。 根据 教 育部 《 家救白 ‘ 事 业发 展 第 个血 年 土 见 划》 的 文
校 企合作 办学理 念既 是 高职 院校 内涵建设 的
核心内容 , 也是其外塑形象、 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

‘ 协 同 创 新” 校 企 合 作 理 念 内涵
“ 协 同 创新 ” ( 英 语可 翻 译为 “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 、
“ C o o p e r a t i v e i n n o v  ̄ i o n ” )这 …概 念 最 ‘ 存 我 …科 技 领域 内提 术 与人 才培 养领 先地 位 , l I 实现 “ 片 j 明人 的科 技 , 培 训令 人 的
失衡 , 使得 高 等 职业 教 育 发展 问题迫 在眉 睫 。依据 教 育部 发布
《 2 O l 1 年 个 教 事 业 发展 统 计公报 》 统 计 示 , H前 企 I , 彳 丁
荐 毕业 生 就业 , 促进 毕 业 生的 实 ) J 和就 业 能彳 『 序上 ! I , I 叫时 , 能 为 下一 阶 段校 合 作 办学 、 订单培 养 打 卜 丛础。 在 校 介合 作深 入阶 段 . 应 实现 人力 资源 、 物 资 设 、 资金 等
强、 不 能 完整 适 席 个业 对 高技 能 人才 用 人 需求 、 不 能很好 适 应 社 会 发展 的 要求 等 , 此, 改革 高 职 教 育势 存必 行 , 而 改 革 的 哭键! J ! I J 是 改革 校 合作 教 育, 加 强 高职 院校 内涵 建 设 , 服务l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为了共同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合作,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广。

目前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

本文将对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一、现状分析1. 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合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可以共享彼此的师资力量、研究设施和实践基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技术创新,学校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企业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是人才培养,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尽管校企合作有很多优势,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作品质不高,一些合作项目存在着规模小、内容单一等问题,缺乏长期持续性与深度;二是合作政策不明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容易出现权力不对等、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校企合作更多地停留在实习实训的程度,缺乏深度合作与项目研究。

二、对策思考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当出台更加明确的校企合作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发展,并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鼓励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享研发成果和实践资源。

2. 建立规范机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应当建立规范化的机制,明确合作的目标、内容、期限、双方权责等,保障各方的合法利益。

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校企合作项目的跟踪和评估,确保合作效果的质量和有效性。

3. 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可以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建科技园区、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等,以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增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以更好地支撑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实施。

校企合作创新策略研究

校企合作创新策略研究

校企合作创新策略研究标签:校企合作;创新;松果计划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沟通的方式。

现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所有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增强在行业内竞争实力,于是采取与高校、职业教育院校的合作,培养有具有实用针对性的人才,注重人才实效性。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质量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为重心,在双方之间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雙赢”模式。

本文以百度的“松果计划”为例对校企合作创新策略进行研究。

一、实行“以人为本”团队关怀策略百度企业的“松果计划”,从工作方式上看科研团队以技术研发为中心,虽也重协作,但是更强调精细化分工。

强调校企合作科研团队以人为中心,这种情况下,创新完善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分配机制是合作得以产生的基础。

可以呼吁打破分工,集智攻关。

实现群体合作,满足群体中个体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提高团队效能.实现团队智能集成,更加有益于“人工智能”项目的推进。

进入百度企业的校方科研团队中,学生因其心志发展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较少,较于老师难以管理。

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90后学生的举止与行为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多组织心理辅导讲座,疏通学生在心理上的困扰,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人工智能”科研项目的实习指导教师要求有上进心与责任心。

监督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表现,提前告知学生如何避免及处罚措施,从思想上进行提前干预。

二、优化择校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对合作学校的选取实际上关系到整个合作流程的成败,因此,确立并遵循一定的原则非常关键。

百度在选择合作学校时,也是根据学校多方面的表现,综合起来决定的,“松果计划”合作的院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都是在信息技术方面有卓越理论成就的,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时也有其科学的步骤。

首先,企业和学校双方都要有相同的利益要求,有合作共识,以及具备相似的价值观。

然后合作的成功不仅仅但觉得双方力量的相加,更加在于双方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一旦缺少倍增的效应,合作就会变得黯然失色。

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效果分析

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效果分析

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效果分析一、引言高校校企合作是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旨在促进教育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本文将对高校校企合作的不同模式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深化高校校企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模式分析1. 实习实训模式实习实训模式是最常见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之一。

通过将学生派往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求,同时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2. 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高校校企合作的一种更加深入的形式。

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高校与企业能够相互借鉴,互利共赢。

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和市场需求,以更加实际的问题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而企业则可以从高校获得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成果,提升核心竞争力。

3.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校企合作的长期目标之一。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高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适应市场的高素质人才。

企业参与其中,可以深度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培养满足企业职位要求的毕业生。

三、效果分析1. 人才储备方面的效果高校校企合作使得企业能够提前接触到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与潜力,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了坚实基础。

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可以通过实习、培训等方式,培养和筛选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减少招聘成本和风险。

2. 产学研创新方面的效果产学研合作有助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创新。

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和创新成果,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高校则可以借助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更加实用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3. 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效果高校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参与科研项目等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增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高校教师也能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最新技术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吉林机械工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吉林市第一机械厂技工学校。

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以培养机械类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办学目标,办学几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学校秉承“厚德博技,勤业进取”的校训精神,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和谐发展,大大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使学校发展进入最佳时期。

一、转变办学理念,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技工教育如何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办学模式改革的根本宗旨,为此,学校始终坚持技工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适时转变办学观念,及时调整办学发展思路。

1.树立开放式办学的理念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层面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技工教育必须面向企业和社会,对企业和社会开放,只有实施开放办学,才能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此,我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积极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开放式办学理念,实现了由封闭办学向面向企业社会办学的转变,为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奠定了思想理念基础。

2.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内涵之一是技工院校要开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教育培训活动。

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而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对此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用短期、中期和长期以及动态教育与培训,分别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

简而言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以企业用工需求为风向标,使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层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技工教育最大的满足企业需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确保技工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与案例分析

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与案例分析

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与案例分析引言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紧密结合,还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合作模式1. 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提供资金和市场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负责技术研发,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2.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同时企业也可以培养潜在的人才。

3. 联合研发项目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研发项目,针对特定技术或产品进行研究开发。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双方资源共享,加速技术创新。

4. 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设立奖学金、赞助课程等方式,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专业方向和技能发展。

案例分析案例一:清华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清华大学与华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包括联合研发、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双方共同成立了“清华-华为联合研究中心”,致力于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此外,华为还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案例二: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和云计算领域。

双方共同成立了“浙江大学-阿里巴巴联合实验室”,进行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同时,阿里巴巴为浙江大学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

案例三:上海交通大学与通用汽车公司的合作上海交通大学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了汽车技术研发中心。

该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还促进了双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交流和创新。

结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促进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不同的合作模式各有特点,但都旨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与优化策略

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与优化策略

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与优化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高校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与此同时,因高校和产业之间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互补性,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也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多年来,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高校的服务职能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的培训,更是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的平台。

高校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下面列举几种高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1.科研合作模式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可以通过科研项目来实现。

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投资高校的科研项目,并共同研发新技术。

高校则会向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先进的研发设备,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2.咨询合作模式咨询合作模式是指企业邀请高校专家来提供咨询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企业提供并解决特定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这可以提高企业对高校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可以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实际的案例。

3.专利技术共享模式专利技术共享模式是指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专利技术共享平台。

企业和高校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共享各自的专利技术,以便更好地推动双方技术的快速发展。

同时,这种模式也可以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

4.实训基地合作模式实训基地合作模式是指企业为高校创造实训平台并担任实训基地的角色。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并且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高校校企合作的优化策略尽管高校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形式的合作存在一些瓶颈和困难。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校校企合作的更好发展和推进,也成为了当前需要探讨的议题。

1.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合作平台建设是优化高校校企合作的核心策略之一。

校企合作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校企合作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并以实例进行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企合作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进行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比如,某大学与当地一家创业园合作,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学生在课程中可以与创业园的企业家交流合作,并参与实际的创业项目。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可以为学校提供实时的需求信息,帮助学校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其更加符合实际的需求。

例如,某高校与一家互联网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一门互联网营销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就业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

企业作为职业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经验丰富、知识丰富,可以为学校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短期培训,分享自己在行业内的经验和见解,使学生更加了解实际的创新创业情况。

同时,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机会和资源。

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学校往往难以提供这些资源。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际机会和资源支持,有助于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

例如,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实习机会和资金支持,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源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

略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

略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

略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及实施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和实施策略,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1.美国的校企合作模式美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全球最为成功的模式之一。

美国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来获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

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获取资金和实践经验。

美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德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德国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非常成功的。

德国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来获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

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获取资金和实践经验。

德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非常稳健的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实施策略1.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能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企业需要尊重高校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性,高校也需要尊重企业的商业利益和商业机密。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够实现双方的共赢。

2.制定明确的合作计划校企合作需要制定明确的合作计划,包括合作的目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时间和合作的成果等。

只有制定了明确的合作计划,才能够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企业需要为高校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高校需要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

只有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才能够实现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校企合作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企业需要尊重高校的知识产权,高校也需要尊重企业的知识产权。

只有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够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借鉴和实施策略,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种联系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更加深入的合作模式。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备受关注。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校企合作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这种合作有助于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推动他们共同发展。

同时,高校还能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引领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推进产业升级,提升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

这种合作对于高校和企业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要素高校校企合作,需要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下面是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几个要素:1. 高校对企业的需求分析高校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高校教师应该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与企业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需求,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创新性服务。

2. 企业对高校的推动作用企业可以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大量资源和资金,帮助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

同时,企业也需要高校的支持和帮助,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政策的支持高校校企合作需要得到政策的积极支持和鼓励。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包括一系列的财税、信贷和基础设施优惠政策。

4. 合作平台的构建高校校企合作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金融平台等一系列的合作平台,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融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三、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案例分析1. 南京大学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南京大学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优劣势分析及优化建议

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优劣势分析及优化建议

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优劣势分析及优化建议校企合作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校企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优劣势,需要进行分析和优化。

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主要有:1. 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通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企业可以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2. 科研创新的合作推动: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而企业有着市场需求和技术实践经验,双方通过合作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环境: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搭建了一个创新的环境和平台,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相反,校企合作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1. 双方合作理念不一致: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目标和利益,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企业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实用能力的培养,双方理念不一致可能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2. 项目合作难度大:由于高校和企业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差异,进行项目合作的协调难度较大,涉及到专业领域、知识产权、资金等问题,需要双方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合作意识。

为了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建议:1. 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利益分配,加强沟通和信息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成果,促进科研和产业的有机融合。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开展合作。

3. 完善奖惩机制: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在校企合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企业给予奖励,对于教师和企业不履行合作协议的,给予相应的处罚,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和效果。

校企合作的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的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的调研报告校企合作的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了解校企合作的现状以及发展潜力,本次调研主要以某地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相关调研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1. 校企合作的意识不足:在调研中发现,高校师生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盲区。

部分高校甚至缺乏校企合作的意识,对企业来校宣讲和实践基地建设的需求不敏感。

2. 合作模式单一:当前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方向上。

合作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不能满足企业对创新与研发方面的需求。

3. 合作深度有限:目前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层面,基本是双方自身需求的匹配,较少涉及深度合作,无法实质性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结合。

二、问题分析1. 忽视了企业的需求: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而忽视了企业对实践经验和实用技能的需求。

这导致了毕业生不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

2. 多数项目缺乏可持续性:由于资金和资源的限制,一些校企合作项目只能在短期内进行,无法长期维持。

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浪费,难以形成持续的合作关系。

3. 双方合作意愿不强:既有高校对校企合作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也有企业对高校合作意愿不强的情况。

双方的合作意愿不强烈是制约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建议1. 加强合作意识:高校应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师生对校企合作的意识和重要性的认识。

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并引导他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推动创新合作模式:高校和企业应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设立联合实验室、共建科研平台等,以满足双方创新与研发的需求。

同时,应鼓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深度合作,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内容与企业需求更好地衔接。

3. 提高双方合作意愿:高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明确双方合作的目标和利益。

并加强合作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能够长期有效进行。

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7篇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7篇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7篇篇1一、引言校企合作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对我校与某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总结,分析项目成果、经验教训以及未来展望,为其他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参考。

二、校企合作项目概述我校与某知名企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项目,包括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培训等。

这些项目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质量。

三、项目成果1. 课程开发: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多门课程,涵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这些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体验。

2. 实践教学: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训基地、实践项目等。

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企业专家也参与了实践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专业的指导。

3. 师资培训: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师资培训服务,帮助企业员工提高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

这些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也为学校的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

四、经验教训1. 合作模式需进一步优化:虽然校企合作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合作模式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优化合作模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合作效率和效果。

2. 实践教学需加强:虽然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但仍然存在实践教学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师资培训需持续进行:虽然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师资培训服务,但仍然存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需要持续进行师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五、未来展望1. 拓展合作领域:未来将继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涉及更多学科和专业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

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

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近年来,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和企业之间实现双赢的有力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的共赢,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储备和科技支持,为高校提供更多的项目支持和实践机会。

然而,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期战略,难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等。

为了优化校企合作关系,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非常重要。

一、探索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在实践中,校企合作可以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实现长期合作,共同发展,提高合作效率。

利益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根据双方固有的优势和需求来进行具体定制。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定制合作方案。

企业和高校之间需配合、沟通完善,优先选择相互配合度高的方案,建立灵活、开放、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2、资源共享。

高校和企业双方能共享资源,不仅共享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同时把资源与价值链的顶部、中间和底部连接起来,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平台。

3、共同发展。

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是永远不能单向,企业不是高校的“顺手拿来”,高校也不能成为企业献身的工厂。

双方紧密合作,相互探讨彼此的优点,为实现长期利益合作奠定稳固的基础。

二、建立合作协议机制校企合作必须通过基于鲜明的共识和底线的协议建立机制,规范合作进行,含括费用分配、时间安排、产品原则、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实现质量检测等内容,“硬件”性协议和“软件”性协议。

1、制定明确的协议内容。

具体的协议内容包括了解双方目标、资源的共享、协作的目标、合作周期、责任分工、产权归属等,在协议内容制定的过程中,需考虑实际合作情况,合作周期和责任分工优化协议方案。

2、执行阶段全面监管。

协议签署后需要进行全面的监管,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合作的责任,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协作人员及管理规范化联合创新要求企业和高校的管理人员具备领先水平,强调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经验的长期积累。

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

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

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学校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模式,旨在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大学校企合作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著的增加,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了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中的创新。

一、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高校体制改革,大学校企合作受到了推动和促进。

最早的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科技合作、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

这些合作主要以经济领域为主,旨在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大学校企合作开展了更加多元化和广泛的合作。

例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工程技术研究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以共同研发和创新高新技术产品;共享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以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和资源共享等。

二、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近年来,中国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在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和探索。

首先,大学校企合作已经从传统的技术合作扩展到更多领域。

除了科技合作,大学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等领域也进行了深度合作。

这种多领域合作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大学校企合作的模式也逐渐从传统的项目合作演变为战略合作。

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能够共同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合作。

这种战略合作的模式更加有利于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有助于双方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发展。

此外,中国的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还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创新。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学和企业能够共同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合作不仅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还可以加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国外优秀人才。

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样 化 。 新 型 校 企 合 作 模 式 下 的 课 程 结 构 及 课 程 内容 是 以企 业 产 品为 基 础 进 行 建 构 的 , 所 以课 程 分 成 两 个 部 分 , 即 以学 校 教 师 授 课 为 主 的 校 园课 程 及 以 企 业 人 员 授课 为 主 的 企 业 课 程 。 课 程 内容 的 设 计 坚 持 培 养 学 生 职 业 能 力 为 本 位 、企 业 产 品 为 核 心 的原 则 , 依 据 企 业 自身 和本 行 业 的 工作 需 要 , 从 企 业 单 位 的视 角 建 构 完 整 的 知识 体 系 , 具 有 丰 富性 。 对 于 丰 富 的课 程 内 容 。 必 须 有 多 样化 的 授 课 形 式 , 一般来说 , 有讲 座 、 会议 、 研 讨 会 及 实 践 课 等 不 同的 方 式 ,其 主 旨是 以交 互 式 教 学 代 替 传 统 灌输式教学 , 以 营造 一 个 轻 松 愉 悦 的 学 习环 境 。 第四 , 实行“ 一 班两制 ” 的新型管理方式。所谓“ 一班两制” , 就是指在班级 中 既 实行 学 校 的规 章 制 度 , 又实行车间的管理制度 , 以强 调 学 生 的 自我 管 理 。第 五 , 实行全程跟踪评价 , 能 够 全 面 而 真 实 地 反
■匪
创 新 型 中 职 校 企 合 作 模 式 分 析
赵 欣
( 南 京 金 陵 中 等 专 业学 校 , 江苏 南京 摘 要 : 校 企合作是 高素质 、 技 能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根 本 途 径。 本 文在 概 括 分析 传 统 校 企 合 作 模 式 及 其 缺 失 的 基础 上 , 对 创 新 型 中职 校 企 合 作 模 式进 行 了初 步探 讨 , 旨在 更 好 地 实现 中职 校 企 合 作 模 式 的 根 本 目标 。 键词 : 创 新 型 校 企 合作 模 式分 析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

通过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研究旨在探讨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分析其必要性、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其能够有效缩短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

当前,很多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进入职场后,常常因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面临适应困难,甚至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参与人才的培养,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以便选拔和培养自己所需的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多种模式。

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实习相结合,培养出大量优秀的职业人才。

这一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经历,也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

此外,美国的某些高校通过建立企业合作实验室,将企业需求直接融入到科学研究中,促进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

这些成功的案例为中国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现实中,校企合作模式可分为多种形式,包括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研究项目等。

课程共建模式下,企业可以参与本科课程的设计,帮助学校设置与行业需求相符的课程内容,并可以为课程提供相应的实践案例及数据支持。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了解行业动态,提升职场竞争力。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又一重要的合作形式。

通过在企业中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培训,帮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

同时,企业也能够从中发现潜在的人才,进行前期的选拔和培养。

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优劣势分析及优化建议

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优劣势分析及优化建议

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优劣势分析及优化建议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互相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下面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

一、优势分析:1.资源共享:校企合作能够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人才,而企业拥有实践经验和市场资源。

通过合作,双方可以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2.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也能够学习到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促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际问题和需求,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就业机会增加: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学生,使得毕业生就业率得到提高。

企业也能够从合作中找到合适的人才,解决用工需求。

二、劣势分析:1.资源差异: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差异较大,如师资、设备和资金等方面存在不平衡。

这可能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合作难度加大。

2.信息沟通不畅:由于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沟通交流的障碍可能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双方需要加强沟通,协调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3.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密切的合作和互动。

这可能导致合作项目与实际需求不符,并且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长期合作机制不完善: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以项目合作为主,缺乏长期合作机制的建立。

长期合作可以让双方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果和持续发展能力。

三、优化建议:1.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定期的合作对接会议,加强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合作方向。

2.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和框架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合作方向,促进持续合作。

校企联合的合作技术创新探析

校企联合的合作技术创新探析
要: 高校 和 企 业 合 作 进 行 技 术 创 新 研 究 , 力 于把 技 术 创 新 推 向 市 场 , 致 实现 其 商 业 化 的 过 程 , 不仅 是 科 技
本 身的 需求, 而且是 经济市场与技 术转化模式发展 的迫切 需要 。从校 企合作的优势和促进 因素 出发分析 了校企合
作的必要 性 , 并用博 弈分析 的方法进行 了验证。 关键词 : 合作技术创新 ; 4 ; L势 博弈 ; 企联合 校
原 来 那 样 笃 信 广 告 宣 传 了 。 同 时 , 费 者对 选 择 权 的要 求 1 消 3
益提 高 , 尤其是 网上 购物的出现使消费 者拥 有 了更加广 泛的 选择权 。消费者力量 的增加 , 迫使企业迅 速将焦点 由竞 争者 转 向消费者 。为赢得消 费者 , 企业不得不寻求合作技术创新 , 以便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增加 市场 份额 。 2市场竞争的需要。 行业竞争来看 , . 从 随着企业竞 争范围 的扩大 的竞争 程度的剧烈 , 国际上 R &D投 资规模 不断增加 , 技术 和产 品寿命 周期又不断缩短 , 更进一 步加大了企业技 术
创 新 的难 度 。 术 创 新 成 为 企业 竞 争 中能 否取 得成 功 的 关 键 技
因素 之 一 收 稿 日期 :0 9 0 — 8 2 0 — 5 1
3古校发展 的需 要。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
和发展科学文化 的基地 , 而且 应该成为知识型企业 的哺育场 所、 高科技 产业 的孵化器 、 高新技术 改造传 统产业的辐射源 ,
中 图 分 类 号 : 6 4 文 献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2 0 )7 0 7 — 2 G 4 A 1 7 — 9 X(0 9 2 — 2 1 0

创新人力资源校企合作模式

创新人力资源校企合作模式

创新人力资源校企合作模式引言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人力资源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机会,促进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有机结合。

本文将就创新人力资源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创新人力资源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创新人力资源校企合作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1 加强与市场的对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更早与企业接触,了解到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需求。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提前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这样一来,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竞争力。

1.2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开发或工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1.3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不仅对学生有益,也对企业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学校合作,企业可以吸收到更多新鲜的思维和创新的想法。

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可以为企业带来创新的灵感和新的解决方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

2.创新人力资源校企合作模式的挑战然而,创新人力资源校企合作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教育与企业间的不匹配学校的教育模式往往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

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将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更好地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合作模式的建立与维护建立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与分析
——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感发
论文摘要:通过现代校企合作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市场需求满足”和“创新技术投资”共赢的动因,并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提出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宜采用“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

在企业和高校建立科学技术创新的合作中,科研人员“带土移植”式的流动机制,加强高校同企业的人员交流,制定科研人员奖励政策、入股机制也将会给企业和高校带来更多的科学成果转化,并确立高校和企业、政府共同构成的“多元综合主体”,为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指明道路。

鉴于我国企业和高校在提高科技竞争力中的现实地位和作用,校企合作已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进程中,提高科技竞争力的主体大体可以理解为高校和企业。

1950年代以前,科学、技术和经济分别处在相互独立的活动领域内,各自依循着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

社会的进步首先冲破了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自闭性,将两者纳入到统一的活动范畴之内,科学开始成为技术的成长基础,而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必要的支撑手段,最终实现科技要素与经济要素的不断融合与重组。

从宏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战略的协同,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同。

从微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科技型组织,如高校、研究机构等,与经济型组织,主要是企业,的相互内涵和相互合作。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要将校企合作视为启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并施以重点政策加以扶持,以期最终实现多组织、跨学科的大规模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现状与不足
我国高校与工业企业发生联系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但这里着重表述文革停滞之后的全新局面。

1977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产学合作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快速成长的局面。

1986年就提出产学研合作的主张,随后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4年后,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全国理工农医类759所高校,科研经费70.5亿元,其中75%是校企合作的课题经费。

1983年底,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校先后与天津、常州和有关企业组成了38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经过逐步地发展壮大,至1997年,我国有高校1020所,与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开发实体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产学合作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目前全国几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协调办公室,并编制了本地区的合作项目计划。

此外,还有半数以上省、直辖市的一些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数百个联合研究开发机构,另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区在合作中建立了校企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高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不断深入。

从简单的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同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组建股份制企业等方面转变。

而这种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政府为此所起的第三重作用。

政府统筹全局,具有权威性,可发布法规、制定计划、进行组织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仙湖出台了12个与校企合作有关的推广计划,“十五”期间还安排校企合作项目8000多项。

同时,政府为了落实“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还加大了奖励科技成果的力度,在推动了校企合作、发展高科技、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方面更好的发挥政府的杠杆作用。

我国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的发展速度很快,势头良好,但不足之处仍然存在,调查表明合作程度还较低。

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来看,政府组织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政府的职能转换力度不够,有关合作分配机制的政策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社会信息
网络不健全,信息渠道不通畅,政府为校企合作建立的中介机构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据对168项科技成果转让的调查,其中通过中介机构转让的仅25项,占总数的14.88%,通过中介渠道获得科技信息的仅9项,占总数的5.36%,与国外相比,我国政府的作为已经对校企合作形成瓶颈制约。

当前,高校、科研院校、企业之间的壁垒还没有从制度上真正破除,合作还停留在相对的低层次。

目前的合作大多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出现,存在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人员的流动不强,更没有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

二、校企合作的动因与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动因——共赢
高校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是一种行为目标不同的两类组织之间寻求优势互补情况下的理性选择,是高校与企业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实现的一项技术创新过程的行为。

就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发挥对市场需求熟悉、开发转化应用能力强的优势,而且可以发挥企业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优势,项目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同时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知识聚集的优势,减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环节的投入,从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就高校而言,不仅可以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研究领域高深精的优势,而且可以克服高校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重视成果水平领先而忽视转化和产业化的状况等弱点,最终降低项目的技术创新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将不同行为目标的组织通过技术创新合作融为一体,可以互相抵消技术创新中的大多数风险。

所以在竞争性的环境相爱,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共赢。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由于高校和企业分别生长于社会系统中的科学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各有自己的分工。

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科学技术、信息资源、高层次的人才群体等方面优势,劣势是:对现实市场需求不甚了解,偏重于研究,对经济建设联系不紧密,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高。

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实力雄厚的生产设施、众多的生产队伍和资金,劣势是:缺乏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技术成果与科技人才以及自主开发能力等。

在《校企合作创新》一书中提出的10种校企合作模式,针对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自身专业分类概况,更是倾向于“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这一模式是人才开发即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的变化,同高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高校与企业已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高校利用教学和科研条件,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已成为企业解决人才匮乏和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资金资源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和实验基地,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这种模式生动的体现了以“合作教育”为主要手段,通常采取定向委培招生、联合办学、共建基地,互相兼职等合作形式的特点。

三、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科研人员流动
在创造美国“硅谷”神话的过程中,高校的科研人员发挥了重大作用,科研人员自由的流动于高校和企业之间,推动了成果的快速转化。

这也就提出制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科技人员不能“带土移植”,随项目跟进。

为此,我们应创造一个释放人才能量,促进人才辈出的环境,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用人机制,允许并鼓励高校的科研人员以各种形式向企业流动。

尤其重要的是要制定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权重,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实行科技入股,知识入股,以充分调动和保护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此外,高校还应建立相应的科研、教学人员重返学校竞争上岗的管理制度,再其参股工作推进成果的暂时离岗期间,保留事业编制和原有职务,以后可允许回学校竞争上岗。

(二)技术创新主体
技术创新离不开主体,各种创新都是主体的行为结果,确立主体是创新行为的基础。

企业技术创新是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高校只是拥有部分创新要素,是为技术创新提供资源环境,也就是说,高校的主要职能是知识的生产,其优势在于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资源;另一方面说,现代知识的生产大部分都是有产业需求驱动的,而国家的竞争力也主要是由企业的竞争力来表现的,一流的国家以一流的企业为标志。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也正是因为政府消减对高校的直接科技资助,才促使高校寻求企业的支持。

综合以上各立场的观点,由相关联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等、政府共同组成的“多元综合主体”更为适宜,彼此相衡。

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背景下,面对以高科技发展为主流的经济大潮,面对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经济更趋于区域化、全球化,深入开展高校、企业以创新为主的合作非常重要。

中国为实现从跟踪、模仿到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解决好校企合作问题,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体系,这是由国家调动有限的经济资源,实施新组合参与世界竞争的趋势所决定的。

在此框架下,高校应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成为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生产转化的生力军。

企业也应该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借助高校的知识阶梯,突破现阶段创新能力不足的薄弱环节,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高校、企业按照社会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利用稀缺的资源围绕市场进行重新组合,这将是中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适时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