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文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设计一. [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材分析1、本节课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2、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第一章节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本节知识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及所受的力。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2、学生通过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四. [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五、 [ 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 ]教学策略: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绘制地理示意图。
[ 教学过程 ]教学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程看书思考总结:1、请学生看书 P31思考: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导入新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2、大气运动的根本力,激发学习的兴课根本原因。
原因:高低纬度间趣。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总结。
温度的差异。
(地面冷热不均)地表冷热的不均匀是如何造成大思考气运动的呢?承启复习提问:太阳直射点随时间的纬思考、回答温故而知新,进一度变化规律?观看资料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纬 欲望。
度、不同地区的不均匀分布规律。
假设地面上有 A 、B 、C 三地,用三 条线表示等压面,( 1)冷热均匀 状态受热一致情况下 A 、B 、C 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 1、结合教材,合作化均一致,等压面平直。
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了解大气的热量平衡.2.运用大气的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日出前、日落前一段时间天空也是明亮的。
【学习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学习难点】大气的温室效应【学习方法】图文结合,学以致用, 加强理解.【学习过程】补充:大气的垂直分层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自读课文相关部分,完成下面表格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示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小结如下图: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其他因素:【巩固练习】一、单选题:1.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对流层大气中对太阳辐射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A .二氧化碳和水汽 B.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C. 臭氧和氧原子 D.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3.晴朗的天空所以呈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A .直接到达地面的蓝色光比重大 B. 空气分子使蓝色光发生散射作用C. 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光D. 到达地面的蓝紫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 4.大气的保温作用体现在A .CO2温室效应 B. 反射作用 C. 散射作用 D. 大气逆辐射作用 5.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是因为A .空气中的水汽多 B. 太阳辐射弱 C. 地面辐射弱 D. 大气逆辐射弱6.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读右图,完成7~8题。
7.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8.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A .①B .②C .③D .④二、综合题:9.根据右图中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ABCD(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①_______辐射,②_________辐射,③______________辐射。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3)大气把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又以的形式把大部分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作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说课稿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说课稿哈尔滨市华文中学陈淑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
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到“活”与“导”相结合。
本校生源既有来自城区的学生,也有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物理知识基础较差,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内容对学生来讲较难。
所以本节课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全方位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此模式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服务”,充分“张扬学生个性”,以谋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依据学生的理解方式和学习能力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学会并理解太阳辐射的传递过程,并能解释相应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臭氧层的破坏可以警示学生保护大气层,警惕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点,树立环境道德观,增强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
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设为重点,也是难点,并能加深理解太阳辐射的转化过程。
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想象和真实看到,我设置了设疑讲授和实验总结两部分,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辅助学生理解,并将知识延伸到本节内容,再进行拓展研究,进而得出结论,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又可以直接的达到教学的目的。
相应的生活实例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本节内容细小的知识点较多,所以在备课中,体现了“精”和“细”的特点,更为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并能用相应的知识点来解释现象,这就要求在知识点的串联上要大胆取舍,自然过渡。
而课件的制作上稍显不足,最好能让学生体会到传递的顺序,需要学生可以自己动手画图来解决问题。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对流层大气的概念。
2. 强调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流层大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大气?对流层大气有何特殊之处?2. 讲解对流层大气的概念,并展示相关图片。
3. 强调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章节二:太阳辐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辐射对对流层大气的加热作用。
2. 掌握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
教学内容:1. 太阳辐射的定义及单位。
2. 太阳辐射在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作用。
3. 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辐射的定义、单位及作用。
2. 示图法:展示太阳辐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解太阳辐射的定义、单位及作用。
2. 展示太阳辐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
3. 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在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作用。
章节三:地面辐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面辐射对对流层大气的加热作用。
2. 掌握地面辐射的强度与温度关系。
教学内容:1. 地面辐射的定义及单位。
2. 地面辐射在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作用。
3. 地面辐射的强度与温度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面辐射的定义、单位及作用。
2. 示图法:展示地面辐射强度与温度关系图,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解地面辐射的定义、单位及作用。
2. 展示地面辐射强度与温度关系图,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
3. 举例说明地面辐射在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作用。
章节四:大气逆辐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逆辐射对对流层大气的加热作用。
2. 掌握大气逆辐射的强度与温度关系。
教学内容:1. 大气逆辐射的定义及单位。
2. 大气逆辐射在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 教案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应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运用)。
2.过程与方法读图、绘图分析大气热力作用形成过程的能力。
分析、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事象的能力;相关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2、难点: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方法:联系实际,运用图表,利用多媒体启发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毛主席1965年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播放《嫦娥四号登月》视频。
自主学习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识记):1、学生自主完成以下内容:在下图框中填注大气分层名称;在虚线处标注大气各层平均高度;用箭头表示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运动方式。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学生课堂自主识记)学情反馈:通过学生读下图思考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1)地球大气分层的依据是什么?气温的垂直变化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对流层降低;平流层升高3)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高空飞行?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老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做适当点拨: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运动状况的差异,我们把大气层自下而上分成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思考:嫦娥四号发射升空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受天气影响最大的是对流层;穿越路程最长的是高层大气层。
探究活动1:月球上的白天,天空背景是漆黑的!为什么?月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的散射!转承:有大气的地球,情况是如何的呢?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应用):交流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②①1、读下图,你能说出①—⑤的含义吗?① 大气吸收 ② 大气反射 ③ 散 射 ④ 地面反射 ⑤ 地面吸收 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结合下表进行针对性点拨。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流层大气的概念及其在地球大气层中的位置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气象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对流层大气的概念及特点2.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3. 太阳辐射对对流层大气的影响4. 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5. 对流层大气温度分布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在对流层大气加热中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特点。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流层大气在地球大气层中的位置和作用,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对流层大气的概念及特点:解释对流层大气的定义,阐述其特点,如密度、温度等。
3. 阐述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在对流层大气加热中的作用。
4. 分析影响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讨论纬度、地形、季节等因素如何影响对流层大气的受热。
5. 总结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归纳对流层大气温度分布的特点。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晴朗天气下的气温变化等,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化学生对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9. 布置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差异。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环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本节课在教材中体现的图表比较多,而文字较少,因此在对本堂课的讲解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的分析,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2、重难点分析要说明对流层的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布。
其次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不同的大气物质对太阳的不同波长的光有其选择性吸的特点。
第三,明确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重点掌握这三者的受热关系,能够学会运用图表分析。
这个也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二)难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授课过程:引入:一个人最多可以几天不吃饭?——7天,几天不饮水,——3天?但一个人一分钟不呼吸就很难受,10分钟不呼吸就会——?大气为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所以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我们的大气环境。
第三节:大气环境师:我们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2000——3000千米,从底部到顶部大气环境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生:不是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的呢?学生活动一:看图说话——大气的垂直变化观察课本43页图2-23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平均高度为多少?2、随高度的上升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3、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布会造成怎样的大气运动和天气特点?对流层气温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平流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单一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准确。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情分析
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内容相对比较基础,但是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可能会记忆混乱。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既是老师授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
3.刚才我们提到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吸收红外光,臭氧能吸收紫外光,说明大气是不是对太阳辐射有一种削弱作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太阳辐射的基本内容。看这个图,先来明确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波长由短到长可以分为哪几个光区?每个光区的波长范围是多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光区的辐射能量最多?现在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三种光在经过大气层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表格中的文字,找出体现削弱作用的词语。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吸收、反射和散射。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这三种作用。首先,太阳辐射在经过高层大气时,氧原子要吸收紫外光,再经过平流层时,臭氧要吸收一部分紫外光,最后经过对流层时,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要吸收一部分红外光,那大家看一下,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什么作用?同学们现在思考两个问题:①从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知大气吸收具有什么特性?②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所以我们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夏季多云的晴天气温为什么不太高呢?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参与的大气成分主要有云层、尘埃,不具有选择性。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形成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散射,因此散射也具有选择性。参与的大气成分主要是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那阴天时的天空为什么灰蒙蒙的呢?此时主要参与的大气成分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小水滴,不具有选择性。因此散射作用有两种情况。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记忆大气削弱的形式和效果;正确运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术语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读图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结合活动中的问题解释相关的现象,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在对大气增温过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对现象的解释中培养学生的探求知识的精神和学用结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2.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设置悬念导入法提问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夜晚温度则降至-183℃,昼夜温差是不是非常大?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导入新课。
(二)环节二:新课讲授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展示资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格。
问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大气对太阳的辐射具有明显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由于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所以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一部分被地面吸收。
问题:根据图片,说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具体为多少?大气吸收了多少?反射和散射了多少?学生回答:地面吸收47%,大气吸收19%,而散射和反射了34%。
教师活动:通过PPT演示,由此可见大部分可见光能够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能量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温。
这个过程为“太阳暖大地”。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教师活动:通过PPT继续动态演示大气受热过程,引导学生试着在稿纸上绘制示意图。
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活动:学生绘图展示。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通过边绘边讲的形式,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
(1)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以后向外辐射能量,我们称之为是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
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少而吸收地面辐射的多呢?教师总结:大气吸收长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2.3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对流层的受热过程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1、大气的垂直分层是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
2、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2、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难点: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具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提问导入】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赤道上的白雪公主”,即地处热带,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便能明白,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原因了。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二)大气的垂直分层让学生阅读课本图2-23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完成活动的问题。
(提问)1、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如何变化?通过看图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递减,对流层大气上热下冷,并且对流运动显著。
其次,由于对流运动显著,各种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
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增,原因在于平流层含有臭氧层,臭氧通过吸收紫外光而增温,气温下冷上热,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运动,适合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因此气压低,海拔2000-3000米处为大气层上界。
高层大气含有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传统教学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学校:年级及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三第9节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 必修湖南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第2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P4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每个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知道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能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4)知道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探究法分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教学难点】1、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述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二、引入新课(2分钟)情境导入:[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讲述新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刚刚过去的军训中,大家都非常辛苦。
那在军训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是比较喜欢阴天呢?还是晴天呢?[学生回答] 阴天![教师讲述] 为什么是阴天?[学生回答] 因为阴天比较凉快![教师讲述] 是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呢?我们这节课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的内容。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3页,浏览课本43页的内容,同时观察图2-23,找出大气分为哪三个层,每个层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师
〔提问)人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生
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髙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激励性评师
价,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题。
问题探究:读上图
(自主学习: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生线长波辐 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 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 反,故称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
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非常好。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地面放岀师.
师(激励性评价并岀示巩固训练)
投影:
1.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都有选择性
B.
大气的反射、散射无选择性,吸收具有选择性
C.
大气的吸收和反射无选择性,散射具有选择性
D.
大气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吸收相当数量的 光易被大气分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生(看书后回答)主要表现为吸收、总体波长范围:0.15〜4微米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射丫(包括X7%占太阳辐射能43% 50%线)的比例
0.40小于0.175波长(微米)〜大于0.76
0.76 0.40〜0.75
对流层大气中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二氧化碳、水几乎完全经过大气层时绝大部分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说课
探究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角色扮演法 --------使教学生活化、艺术化,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法------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开启神秘大气探究之旅
四、教学过程
改版《小儿辩日》: 月球小儿甲曰:“热死了,热死了根本无法存活!” 地球小儿乙曰:“温度刚刚好,真舒服!"
第三站:探究影响地面辐射因素
原版《小儿辩日》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提出矛盾,导入新课
预习学案: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填写下面表(空气运动和天气栏暂不填)
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气温变化 空气运动 天气 与人类关系
本课特色: (1)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实验 化,化繁为简,循序渐进。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 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收
大 气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地面增温
大 气 逆 辐 射 地面
大 气 吸 收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合作探究二: 1、地面热量主要来在那里?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哪里?
2大气吸收的热量去了哪里?大气逆辐射强弱和什么有关?
3、分角色扮演,演示大气受热过程? (分别扮演太阳、地球、大气) 4、画出大气受热过程图
太阳辐射
大气上界
大气
H1
H2 沧州
地平线
同一时间,青藏高原和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哪个地区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多呢?为什么?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本条要求其方法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就是本节课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教学;内容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其行为动词是“说明”,即要求通过大气受热过程、能够解释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热源;能够叙述清楚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温室大棚、气温日较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等。
其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懂得如何运用相关原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并未后续学习全球变暖打好基础。
2.位置分析(附本课时在单元框架中的位置)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
第一,从教材整体结构看,地理1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个模块。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大气方面的知识。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选择性必修一天气系统、气候选,择性必修三的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四个教学因子。
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气的热源具体知识结构见图1。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流层大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流层大气的概念及特点2.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3. 太阳辐射对对流层大气的影响4. 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5. 对流层大气的保温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对流层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其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动画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置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对流层大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对流层大气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讲解对流层大气的概念、特点,以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对对流层大气的影响。
4.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流层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其原理。
5. 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对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小测验等。
3. 评价内容:对流层大气的概念、受热过程、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对流层大气的保温作用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气象学》、《大气物理学》等。
2. 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等。
3. 网络资源:相关气象学网站、学术文章等。
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八、教学建议1. 结合现实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对流层大气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新授课教学设计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新授课教学设计贵州省独山县高级中学陶锐林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分析:“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的表述虽然简洁,但它包含的内容却不简单。
从大气环境有关各条“课标”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大气的受热过程,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后面我们学习大气运动、天气、气候的理论基础之一。
教材内容中,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课堂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教材基本没有涉及,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较为抽象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但由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应用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在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有用地理”,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辐射是地面 的直接热源
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
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大地暖大 气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也 不断向外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
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
地面是近地面大 气的直接热量来
源
大气还大 地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 外线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 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 把热量还给大地,在一定程度上补
多云的白天更凉爽, 因为云层越厚,大气 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 越强。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
特点 蓝紫色光容易被散射)
讨论:(1)晴朗的 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 色?(2)为什么交 通信号灯把红灯作为 停的标志?(3)日 出前,日落后,天空 为什么是亮的?
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 阳 辐 射 波 长 范 围
太阳复短习波:1辐.太射阳、辐地射面根据长波波长辐共射分、为大哪几气个长波波段辐?射
2.太阳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集中在哪个光区?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地
大气上界
讨论(1)为什么说大气直接 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提示:辐射能力最强的是哪 一波段的光?)
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大气对地面有保 温作用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一)纬度位置:纬度位置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
高度角越大,地面得到能量就越多,地面辐射就越强。
1、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的能量在地面分 布的面积(受热面积)越小,表明太阳辐射 就越强。
太阳辐射强度 由低纬向高纬 递减的原因
2、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 越短,受到大气削弱越小,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越多
大
大
气
气
吸
辐
收
射
大气逆辐射
将热量还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给从”地而面起,到
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物理过程
具体内容
热量来源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
太阳暖大 地
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 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 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太阳辐射中能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由哪些成分组成?
大气成分
作用
人类活动的影 响
氧
生物呼吸
干氮 洁 空 二氧 气 化碳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 光合作用、保温效应
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线
水汽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雪等 天气,伴随热传递
增多
臭氧空洞(氟 氯烃化合物)
固体杂质 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干洁空气组成图
纬地区则适中。
量3/太4和阳几乎紫全外部线的水 而汽增、杂温质
40
平流层
20 0 -100 -50 0
对流层
50 100 温度(°C)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 ——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2.大气的垂直分布
大气 分层
高度范围
气温垂直变化
空气运 天气 与人类关
动特点 状况
系
对 流 层
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
高层 平流层顶至
存在电离层,可反射电磁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
大气 2000~3000千米 用
探究: 一架飞机沿10km高空从南极飞 到北极,依次穿过了哪几层?
8~9KM
南极
平流层17Leabharlann 18KM赤道 地对流层
面
平流层
8~9KM
北极
(实一验)得、知大:物气体对的太温阳度辐越射高的,辐削射弱中作最用强部分的
(三)气象因素:
降水少、多晴天和空气稀薄的地区,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强。
(二)下垫面(地球表面,含陆面和洋面):
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 吸收就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 吸收就越强。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思考:为什么全球最寒冷的地方是南极大陆而不是北 冰洋?
南极大陆内部是全球最寒冷的地方,除与其高 纬度、高海拔等因素外,极冰的强反射也是形 成其低温的重要原因。
氧21% 氮78%
其他气体1% 氩、CO2、O3
1、将下面几种成分的代号填入表中,与 其作用进行正确的搭配:
A、二氧化碳 B、水汽 C、臭氧 D、氮 E、氧 F、尘埃
构成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D
水汽凝结时,可作凝结核
F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A
吸收长波辐射,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B
大部分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大气对太阳辐射
中能量最强的可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光 见光吸收得很少,
大部分能够透过
二氧化碳、水
大气到达地面
汽吸收红外光
面
特点:有选择性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参与 的大气成分: 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特点:无选择性
云层作用最明显,云层越厚云量 越大,反射作用越强。
讨论:夏季晴朗的白天 与多云的白天,哪个天 气更凉爽?为什么?
高度(千米) 140 120 100 80 60
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不一样。这是
因为: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
活动旺盛,因高 此,对流层的高度高;
而高纬地区,层大 地热减面量率来为受自0.热地60面较C,/少气10温0,米垂对直递流活
动较弱,所以气 ,对因集流臭中层了氧大的吸气收质高量大度的低;中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其主要的 直接热源(二氧化碳和 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以对流 运动为 主
天气 现象 复杂 多变
与人类关 系最为密 切
平 流 层
对流层顶至50~ 55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原因:在22~27千米高 度有臭氧强烈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增温
以平流 运动为 主
天气 晴朗
能见度好, 大气平稳, 利于高空 飞行
E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C
2、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主要是因为城市 空气中有较多的
A、二氧化碳
√ B、固体杂质
C、水汽
D、臭氧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地球大气共分哪几 层?依据什么?
2、随高度的上升,对 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 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 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
4、为什么平流层适 合于飞机飞行?
无选择性
(1)因为波长较短的蓝紫 色光最容易被散射,(2) 波长较长的红光不容易被 散射。(3)日出前日落后 太阳离地平线很近,大气 把太阳光散射地平面上。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辐射
短波辐射,其余 均为长波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反射
大气上界
散射
地 面
大气吸收
吸
收
地面增温
地 面 辐 射
地地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