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第八章 界址点测量

合集下载

第八章 土地勘测定界x

第八章  土地勘测定界x

第八章土地勘测定界一、土地勘测定界的概念:是指根据土地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项目用地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二、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意义:保障用地审查,使用地审批工作更加科学、制度、规范,健全用地的准入制度,使项目用地依法、科学、集约和规范,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保障耕地保护制度。

项目的初步设计论证至审查报批时,需要勘测定界。

三、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依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及(过渡期适用)等。

四、土地勘测定界的特点:包括调查与测绘,除具有一般地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外,还有:综合性(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放样测量);专门性(为用地审批服务);精确性;及时性;法律性。

五、土地勘测定界的原则:符合法律的原则;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符合地籍信息管理的原则;符合充分应用地籍资料的原则;符合有效检核的原则。

六、土地勘测定界的一般工作程序:准备、外业、内业、成果检查验收及归档。

七、土地勘测定界的权属调查:包括用地范围内的占用各权属单位的用地界线和权属状况调查。

注明权属单位的用地界线(包括行政界线)与用地范围线交点的位置,并文字说明或丈量相关距离。

勘测定界外业调查中的权属调查主要是权属性质和权属来源调查。

其程序和方法为:室内工作和实地调查。

见书P192。

无争议的土地权属界线,填写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有争议的,填写土地争议缘由书,一式三份。

八、权属调查的具体规定:指界:没明确国有使用者的,集体所有的指界;有明确的,双方指界;有边界协议、正式文件或国有土地使用证的,直接引用,不再调查、指界和签协议;依法征用的、调整土地的,直接引用,不;误划和错划的,依法纠正;对容易产生错误、不易判读的界址点应进行点位注记。

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测量

第八章界址点测量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

一旦界址点标志被移动或破坏,则可根据已有的界址点坐标,用测量放样的方法恢复界址点的位置。

如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则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和用于规划设计。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3~5)cm。

在日本则分为6个等级,具体见表8-1。

表中列出的界址点位置误差是指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误差。

具体的施测精度等级由日本国土厅官房长官确定。

表8-1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在我国,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有不同的等级,具体规定见表8-2。

表8-2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对界址点精度的规定5.0 10.0 107.5 15.0 1510.0 20.0 20注:界址点相对于对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系指采用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

•中误差与允许误差之间的关系:•界址点中误差:5cm•界址点允许误差是中误差的2倍:10cm•如果检测了100个界址点坐标,或100条界址边长,则合格成果的误差分布:•绝对值0.0-5.0cm,多于67个点(边)•绝对值5.0-10.0cm,少于33个点(边)•绝对值大于10.0,少于3个点(边)第一节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加上GPSRTK 方法) 当在实地确认了界址点位置并埋设了界址标志后,通常都要求实测界址点坐标。

一般可用实地测量方法,或用高精度的摄影测量加密技术来获取界址点坐标,这两种方法属于解析法。

对于部分隐蔽的界址点坐标,实测有困难时也可采用图解法获取界址点坐标。

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1m 。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一、界址点及其精度要求
界址点是指土地或房产界址线或边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

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应在对土地或房屋进行权属调查的同时,确定界址点的位置、设置界标并编号。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设计了5种界标,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例如,图6-37为喷漆界址标桩。

图6-37 喷漆界址标桩(图中单位为毫米)
界址点的精度,应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欧洲对界址点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 (3~5)cm。

在我国,考虑到地域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同的等级,表6-7列出了《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表6-7 《地籍测量规范》对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二、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图解法。

1、解析法
解析法即采用相应的仪器及适当的测量方法,在野外测定待观测的元素,利用坐标计算公式计算出界址点的坐标。

如极坐标法、交会法、截距法等。

采用的测量仪器可以是全站仪、测距仪等。

当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的测量精度为 0.05m时,必须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的坐标。

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时,界址点坐标的测量可以单独进行作业,也可以和地籍图的测量同时进行。

界址点的外业观测工作结束之后,应及时地计算出界址点坐标,反算出相邻界址点的边长,并与实量边长进行比较,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2、图解法。

第八章 地籍图的测绘

第八章  地籍图的测绘
• 按表示的内容分基本地籍图和专题地籍图 • 按城乡地域不同分为农村地籍图和城镇地籍图 • 按图的表达方式分为模拟地籍图和数字地籍图 • 按用途分为税收地籍图、产权地籍图和多用途地籍图 • 按图幅的形式分为分幅地籍图和地籍岛图
二、地籍图比例尺 (一)选择地籍图比例尺的依据 1、繁华程度和土地的价值 2、建设密度和细部粗度 (二)我国地籍图的比例尺系列
混6 054 252

混4
034 混4
251
(4)
035 251
混4
036 251
混4 037 11

251
混4
(1)
混4
097
混4
096
混5
251
160 251
11 混5





混5
10
砖10(620混)4442402(856砖混砖0)102厕4530521(7混56混4)1砖4420(06528)混 6混151814402705022混5618混5混 5砖4混 2211404202365552混91混 617(042402375)656混 131混混4440202江(0525735混)87510混1混3104(24460542)(43715混(混)混 70512混)4445024南8201455(5378混1混 0)2114混5404231740528610混 混 52混5415混449路14混(024102(75)44混0525(混20)1293混 9514)45(40821084214(6)57516(1混 )0921混23)5混 5540混2401(4715020)4231混0625235混 405139415140202弄65混三55路721苑混114南1混(4201024(3560(2)14511混 11425混)01)961440212((551315)2混 1)混 911混744(024(11220415)3)554混71混131115441121弄24三 352混路50苑1混71南411224(325534)1混 11(混1(混4141)24512)445(25混31112(混8)111混 54)54112412(35321混52混)512015混混 142941124541422521混 10295混(111351混4)1462112341522混 56115(混32110混 14591混24)1441江 5214122331混5混 0(15501混 3471141)243154217221(混5混 02211542混 1095混 4141)54811(244南16435112)2混(11混 120553混1828)511443(512468112)25混 02152519混 5混 2461911路 24121432515混02519216混 1混44混(142142212(2551452)062513混 41混(0)2174)11混242(0255647011)混2混 (127094混5)混412182140514混 5114111421混82混950524(1841612混 )11295(6852(94混 116622混 1)7054)1242(11995)混 413(21混78混5)402421(4102591混8)2051(7757混14混 )41412419混25(12混7645185混 )48混 141221405412混1111228(56755混混 34812511112)4945混1(52112混985混6)54混 2212491401524(11228混 2153(7652混 9591混)46)311(12414952混1)2162混 1(85795混422)3混4101(0541123412混192)1522混70混 5616541271441954172112混8257544混 混1411(123441952(71372)11526混685混(1)256141)124混2(8755154221混1)混(22264015)混542(1731125246951)混161221284混45混75(71341142混212)22565((混445123341混 1198654))22714145(混482216混)354混541(2244混 )42江25(622混 51)混 49124242425混混32952(1混 6624154混)314224南 2(2混4543252混331混40)115224714525222(混0341525)混714混 144224路 (4混542222441混1)5混4352281114455222211混(35245混 81)4混5122(41445)混222(2513混 135混 5)4229211224545325221混9215混2614混(34422492(2425)24356混 82125混3)101144222225(4517混1混 0)114192422(65223151125混)砖411114弄7二路22苑南25混砖8212砖 1(412535)21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第八章 界址点测量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第八章 界址点测量

三、界址点野外施测注意事项
1)界址点坐标的测量可单独进行,也可与 地籍图的测量同时进行。 2)应有专用的界址点观测手簿,记簿时, 观测序号直接用统编界址点号;观测用仪器设备 有J6级经纬仪、钢尺、测距仪、全站仪等,使用 前应进行严格检验。 3)测角时应尽可能照准界址点的标桩处读 数;角度采用一测回观测,或采用方向观测法半 个测回施测,一次照准两次读数; 4)距离读数至少两次;如使用钢尺量距, 其量距长度一般不应超过一个尺段。当距离超过 一个尺段时,应丈量两次,两次较差应小于2cm。 丈量结果要进行尺长改正。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对 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
精度等级 界址点位置误差 中误差(cm) 最大限差(cm)
甲 甲 甲 甲 甲 甲
1 2 3 4 5 6
2 7 15 25 50 100
6 20 45 75 150 300
日本根据土地的质量等级将界址点 精度划分为6个等级。
我国《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 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
A3 A4
±0.25 ±.050
我国《地籍测量规范》考虑到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对 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规定了四个等级。
第三节

界址点测量方法
测定界址点坐标是地籍细部测量的核 心工作,界址点坐标的测量可以单独进行, 也可以与地籍图的测绘同时进行。界址点 坐标测定方法主要有三种: 解析法 部分解析法辅以几何勘丈值

( x x) 2 ( y y) 2 14cm (或21cm )

2)将用钢尺丈量的界址点间的距离,与 按两点坐标反算的距离进行比较,其差值应满 足下列条件:
D 10cm(或 15cm)
注:上述公式中21cm,15cm适用于街坊内部的界址点。

简述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步骤

简述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步骤

简述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步骤界址点测量是指在地上确定不同地块的界线位置的一项测量工作。

它是地籍测绘中的重要环节,确保土地界线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下面将按照外业实施步骤逐一进行简述。

1.取平差后的界址点坐标: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需要从地籍测绘结果中获取平差后的界址点坐标。

这些坐标是基准点,作为外业实施的依据。

2.制定测量方案:根据地籍测绘图纸,制定测量方案并确定测量大纲。

测量方案需要考虑测界点的数量、位置和特征,以及测量工具和设备的选择、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3.外业设备准备:根据测量方案,准备测量使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经纬仪、测距仪、投影仪、三角板、钉点工具、量具、塔尺、铅垂线等。

4.布设控制点:根据测量方案,在测量区域内布设控制点。

控制点通常是已知位置和坐标的点,可以是固定的基准点、已测量过的控制点或者自行选定的位于测量区域边界上的点。

5.界址点的地面:根据测量方案,团队成员在控制点及其周围地区进行地面,以找到需要测量的界址点。

通过查阅地籍资料、与业主沟通、查看附近地形等方式,寻找界址点并进行记录。

6.界址点的测量:根据界址点的特征和测量方案,使用测量工具和设备对界址点进行测量。

这包括测量界址点的坐标、高程、水平距离等,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测量表格中。

7.界址点的标志和记录:测量完成后,将界址点进行标志,常见的标志方法包括用采线钉等将界址点固定在地面,或者在地面做上标记。

同时,将测量结果总结、记录并标注在测量表格和地籍测绘图纸上。

8.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包括对界址点坐标进行处理,检查和修正可能的误差,计算界址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等。

9.编制测绘图件:根据测量结果和数据处理的结果,绘制测绘图件。

在图件上清晰地标注和描绘界址点的位置、形状和特征。

图件应符合地籍测绘的规范要求。

10.编制测量报告:根据测量图件和测量数据,编制测量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测量的目的、范围和方法,界址点的特征和测量结果,数据处理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图件的说明和解释等内容。

第五节 界址点测量

第五节 界址点测量
2010-12-27 地籍测量 2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 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德国、奥地利、 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 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是很高的,一般为3- 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是很高的,一般为 -5cm。 。
11- P276表11-11
2010-12-27 地籍测量 4
2、图解法 、 根据实地勘丈元素采用距离交会或截距法利用几何 关系图解确定界址点位,然后在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 关系图解确定界址点位,然后在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 这种方法得出的坐标不是实地测定的。 这种方法得出的坐标不是实地测定的。 量取时,要独立量取两次, 量取时,要独立量取两次,两次量取坐标的点位较 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采 差不得大于图上 ,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 用图解法量取坐标时,应量至图上0.1mm。 用图解法量取坐标时,应量至图上 。 图解法精度较低, 图解法精度较低,适用于农村地区和城镇街坊内部 界址点的测量, 界址点的测量,并且是在要求的界址点精度与所用图解 的图件精度一致的情况下采用。 的图件精度一致的情况下采用。
2010-12-27
地籍测量
13
(三)内外分点法(讲解) 内外分点法(讲解) 当未知界址点在两已知点的连线上时, 当未知界址点在两已知点的连线上时,则分别量测 出两已知点至未知界址点的距离。 出两已知点至未知界址点的距离。从而确定出未知界址 点的位置。如图示,已知A ),观测 点的位置。如图示,已知A(XA,YA),B(XB,YB),观测 B 距离S =BP, 距离S1=AP,S2=BP,此时可用两种公式计算出未知界址 的坐标。由距离交会图可知: 点P的坐标。由距离交会图可知: A P B

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

三、界址点测量
• •
地籍调查
(一) 界址点测量方法
解析法和图解法。

1. 解析法。是指采用全站仪、GPS接收机、钢尺等测量 工具,通过全野外测量技术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 方法。 2. 图解法。是指采用标示界址、绘制宗地草图、说明界 址点位和说明权属界线走向等方式描述实地界址点的位置, 由数字摄影测量加密或在正射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扫 描数字化的地籍图和地形图上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 的方法。
五、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
序号 1 2 界址点 测量 地籍图 测绘 面积 量算 坐标法 坐标法 适用 范围 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 土地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 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
地籍调查
特点 费用高,技术单一 费用高,一图多用 ,技术复杂 费用适中,一图多 用,技术复杂 费用低,技术单一 费用低,技术复杂


三、界址点测量
(五)界址点误差的检验 偶然误差特性
有界性 单峰性 对称性
地籍调查
抵偿性:
[] 0 lim n n
三、界址点测量

地籍调查
一宅基地有四条界址边长,两次用钢尺丈量,其较差 分别为 -8cm 、 10cm 、 -9cm 、 6cm ,问:这种丈量结果符合要 求吗? • 对调查区,检测 100 条界址边长,其误差绝对值全部小 于 10cm ,但误差绝对值小于 5cm 的边长有 40 条,调查区的界 址边长的丈量精度能够达到要求吗? • 如果有80条边长的误差符号为“+”,成果合格吗? • • 同精度检验: m 用于解析界址点检验
n i 1 2 i
2n
2n
n
• •
高精度检验: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对 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
精度等级 界址点位置误差 中误差(cm) 最大限差(cm)
甲 甲 甲 甲 甲 甲
1 2 3 4 5 6
2 7 15 25 50 100
6 20 45 75 150 300
日本根据土地的质量等级将界址点 精度划分为6个等级。
我国《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 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
准备工作
3)踏勘后资料整理:主要内容为对
界址点进行编号,制作界址点观测底 图。权属调查时,有时因条件限制界 址点编号只在宗地内进行,此时须在 踏勘用蓝图上对全测区界址点进行统 一编号并依据宗地草图注记实量界址 边长、宗地编号或权属主名称,形成 界址点观测底图。该图为外业观测记 簿和内业计算带来方便。界址点编号 方法采用按图幅统一编号或按地籍街 坊统一编号均可。
图解勘丈法
一、界址点测量解析法
解析法是一种利用待测界址点与已知点的 几何关系,通过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 距离交会法等测量手段获取角度和距离等观测 数据,再按相应公式推算求得界址点坐标的方 法。规程规定当要求界址点精度为± 5cm 时必 须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 解析法测量界址点的施测要求如下: 测角要求:应使用不低于J 6 级的经纬仪,可 采用方向观测法半个测回施测,一次照准两次 读数,注意应照准界址点的实际位置。如果用 J6级经纬仪测角,当距离大于150米时,宜用 一测回观测。观测过程中,当界址点多于 3 个 时,应经常以检查方向来检查仪器是否移动。



4)制作界址边长误差表:土地权属管 理对界址点坐标精度要求较高,为控制界址 点测定质量,须制作界址点误差表来检验界 址点观测精度,其形式如表7-4。 表中:界址边号由两相邻界址点号组成,其 形式为 “×××—×××”; Δ1=实量边长-反算边长; Δ2=实量边长-图解边长。
反算边长 ( m) 图解边长 Δ1 Δ2 备 ( m) (cm) (cm) 注
三、界址点测量图解勘丈法

图解勘丈法是通过量取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的 相关距离,利用几何关系图解确定界址点在地 籍图上位置的方法。界址点坐标不是通过计算 求得,而是在地籍图上量取获得。图解量取时, 要求坐标要独立量取两次,读数至图上0.1mm, 两次量取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大于图上 0.2mm, 取中数作为界址点坐标。此法精度较低,适用 于农村地区。 注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获得界址点坐标,一 经确定并履行确权手续,该坐标即成为确定宗 地界址线的准确依据之一;界址点测量的作业 方法和精度必须符合《规程》规定;界址点坐 标数据取位至0.01m。
2n

i 1n2 i Nhomakorabea2n
—— 界址边长误差表应在界址点观测前根 据宗地草图将各界址边实量数据填入表中, 观测结束后再把坐标反算边长或图解边长 填入表中。《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 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对于城镇街坊外围界 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为 10cm, 对于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 址点为15cm。如超限,应查明原因。 —— 界址边长误差表给误差检验带来方便, 使内外业工作连接得清清楚楚,在整个界 址点测定过程中起到了质量控制作用。
三、界址点野外施测注意事项
1)界址点坐标的测量可单独进行,也可与 地籍图的测量同时进行。 2)应有专用的界址点观测手簿,记簿时, 观测序号直接用统编界址点号;观测用仪器设备 有J6级经纬仪、钢尺、测距仪、全站仪等,使用 前应进行严格检验。 3)测角时应尽可能照准界址点的标桩处读 数;角度采用一测回观测,或采用方向观测法半 个测回施测,一次照准两次读数; 4)距离读数至少两次;如使用钢尺量距, 其量距长度一般不应超过一个尺段。当距离超过 一个尺段时,应丈量两次,两次较差应小于2cm。 丈量结果要进行尺长改正。
二、部分解析法辅以几何勘丈值

这种方法多用于界址点施测比较困难的区域, 如,未经改造的旧城区,临近郊区的私人住宅区 等,这类地区观测条件复杂,宗地面积小又十分 密集,界址点数目多且隐蔽。对此类地区,可采 用部分解析法辅以几何勘丈值测定界址点坐标。

二、部分解析法辅以几何勘丈值

施测方法是:按住宅小巷将成片住宅划分为“ 区块”(一般构不成一个街坊);①对区块周 边的点,将全站仪测站设在附近高层建筑物上 测定解析坐标,对区块内部凡能观测到的界址 点和地物点均进行观测;②其他不能直接测定 坐标的隐蔽界址点,则以“区块”外围或内部 已测的解析点为基础,用钢尺勘丈关系距离或 条件距离,然后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解算出这 些点的坐标值。应用此方法,只要注意点标志 准确,量距仔细,其获取的界址点坐标可以满 足二类界址点点位中误差<±7.5cm精度要求。

四、界址点编号方法
1)按图幅统一编号:该方法以高斯-克吕格 的一个整公里格网为一个编号区,界址点的完整编 号由三部分组成,其形式如下: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7.1界址点的概念 7.2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7.3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7.4界址点的外业施测
第一节 界址点的概念
界址点又称地界点,是土地权属界线上 界址点是宗地权属界线的转折点,是标 的转折点,是确定宗地权属界线的重要 定宗地权属界线的标志。一块土地周围 标志 。由权属调查人员依照法律程序, 会同邻界各方土地使用者,经现场共同 的界址点确定了,则其位置、形状、面 指界认定、现场设置界标,并由地籍测 积和权属界线也就确定了。宗地权属调 量人员依据有关规程实地测定地理坐标 确定。经土地登记的界址点成果具有法 查时,界址点由调查人员会同宗地相邻 律效力,受法律保护。 双方指界人在现场共同认定。确认的界 界址点的作用在于确定每宗土地的土地 址点上要设置界标,进行编号,并精确 权属的实地范围。

( x x) 2 ( y y) 2 14cm (或21cm )

2)将用钢尺丈量的界址点间的距离,与 按两点坐标反算的距离进行比较,其差值应满 足下列条件:
D 10cm(或 15cm)
注:上述公式中21cm,15cm适用于街坊内部的界址点。

应 注 意 的 问 题

测距要求:采用测距仪测距时,一次照准,两 次读数,较差不得超过2cm。观测时,应注意 棱镜中心到界址点的偏差(棱镜对准误差)。 如采用钢尺量距,钢尺必须检定。当距离超过 一个尺段时,应丈量两次,两次较差应小于 2cm。 核检方法:地籍测量成果, 具有法律效力,必 须拒绝粗差的产生。 为防止粗差的产生,在界 址点测量时,必须有足够的多余观测值供检核 使用。其检核方法有二: 1)搬到临站后,重复测量1-2个前测 站测过的界址点,两次测量同一点的坐标之差 应满足以下条件:
类 界址点对邻 界址点间 界址点与 近图根点点 距允许误 邻近地物 位误差(cm) 差(cm) 点关系距 离允许误 中误 允许 差(cm) 差 误差 ±5 ±10 ±10 ±10 适用范围
别 一

±7.5 ±15 ±15
±15
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 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 点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 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 址点

5)使用测距仪测距或全站仪观测时,对 于位于墙角处的界址点应注意目标(棱镜)的 横向偏心和纵向偏心问题,尽可能消除影响减 少误差。 棱镜偏心处理方法:对于横向偏心,应尽 量将棱镜放置在以测站点为圆心以待测距离为 半径的圆弧上测距,瞄准界址点实际位置测角; 对于纵向偏心,应量取偏心距ΔS,计算坐标 时在实测距离S中加上或减去ΔS。

三、外业观测测成果整理
1)界址点外业观测结束后,应及时计算 出界址点坐标,并反算界址边长,填入界址点 误差表中,检查每条边的Δ1是否超限。如超 限,应按照坐标计算、野外勘丈、野外观测的 顺序依次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2)只有在一宗地的所有界址边长均在限 差范围内时,方可计算宗地面积; 3)当调查区内所有界址点坐标均合格后, 按界址点编号方法统一编号,计算全部宗地面 积,按宗地和街坊分别填写界址点坐标成果表 和宗地面积量算表。

一、准备工作
1)调用有关图件资料:界址点测
量所需资料主要为权属调查工作底 图(晒蓝后用于制作地籍测量外业 工作用图)和权属调查成果资料中 的宗地草图,以便了解各宗地界址 点实地位置、实地勘丈的界址边长 数据和宗地编号等,以及全测区的 界址点分布情况。
准备工作

2)野外踏勘:其主要工作是: 实地查找 界址点位置,了解各宗地的用地范围,并 在工作底图上用红笔清晰标记界址点位置 和宗地范围,如无参考图件,则要详细画 好踏勘草图;要注意界址点共用情况,注 记好较大宗地的四至关系和共用界址点; 在未定界址线附近选择并标注若干固定地 物点或埋设参考标志点(施测时,按界址 点坐标的精度要求测定这些点的坐标值), 以便待权属界线确定后据此来补测确认后 的界址点坐标。
A3 A4
±0.25 ±.050
我国《地籍测量规范》考虑到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对 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规定了四个等级。
第三节

界址点测量方法
测定界址点坐标是地籍细部测量的核 心工作,界址点坐标的测量可以单独进行, 也可以与地籍图的测绘同时进行。界址点 坐标测定方法主要有三种: 解析法 部分解析法辅以几何勘丈值
测定其坐标,以备日后界标被破坏时, 能用测量方法准确地恢复权属界址。
界址点坐标及其作用
界址点坐标:是在特定的坐标系中,用
测量手段获取的实地界址标志的地理位 置数据,是确定土地权属界线的法律的 依据和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坐标的作用在于对实地界址点起 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一旦界址点标志 被人为或自然移动或破坏,利用原界址 点坐标,通过测量放样的方法可恢复界 址标志原来的位置;将界址点坐标输入 计算机,可进行管理和规划设计。
我国《城镇地籍调查规范》将界址点 精度要求分为两级。
我国《地籍测量规范》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 规 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