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8-2019初中文言文 阅读100篇(含答案100页)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答案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一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
少习骑射,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3)长而益.精()(4)木兰乃易.男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
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吗?1、(1)小时候(2)买(3)更加(4)换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4、略。
二好书之人有三病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2)徒.为架上观美()(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2)(3)1、(1)毛病(2)只是(3)一样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
(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
(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三卖柴翁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______)(2)夙.夜忧叹(______)(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阅读下面甲乙两问,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
1、孙叔敖埋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
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刘向《新序》【注释】1、婴儿:古代的婴儿可以指幼儿,年幼的儿童。
现在指一岁以内的孩子。
2、故:原因。
3、对:回答。
4、者:……的人。
5、向:以前,之前。
6、去:离开。
7、安:哪里。
8、及长:等到长大。
9、为:担任。
10、阴德:暗中做的好事。
佛教中指在世时候做的可以在阴间记功的事情。
【常识拓展】1、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
善于治水,曾经主持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
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曾经担任楚国的令尹,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说“孙叔敖举于海”。
2、令尹:楚国的丞相叫令尹。
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了。
3、古代年龄称谓:序号年龄古代称谓、称呼解释1 0-1 孩提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 2-3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3 7(女) 髫年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也称作“垂发”。
4、孙叔敖埋蛇看似是小事,却体现了叔敖善良、仁义,能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
这也是能成大事者的先决条件。
故事包含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
【练习题】请回答:孙叔敖出游回来后为什么哭泣呢?孙叔敖是一个具备什么品质的人?为什么?【译文】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哭泣了,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
之前我看了它,所以我恐怕会离开母亲而死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2019中考)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一、【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
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20.解释加点词语(1)欧阳晔治.鄂州(_______)(2)狱.久不决(_______)2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独留一人于.庭/负者歌于.途B.出其桎梏而.饮食/出淤泥而.不染C.自临其.狱/其.如土石何D.皆以.右手持匕/不以.物喜2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曰杀人者汝也!【答案】20.(1)治理,管理(2)案件21.A22.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参考译文: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二、【2018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先主就刘表。
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通用版】2019年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诵读经典与传统文 含答案)
【文化积累】《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旅游地理文学作品,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包含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方面的内容,对上古的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展现了古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均出自《山海经》。
【针对训练】精卫填海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①发鸠(jiū)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
②柘(zhè)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洨(xiā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小女儿。
⑥堙(yīn):填塞,堵塞。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为精卫所以,因此(2)以.堙于东海介词,来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女娃在东海里游玩,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
3.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示例: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鸟的形象。
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译文】发鸠山上生长着很多柘树,有一种鸟生活在那里,它的外形长得很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这只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在东海里游玩,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因而变为精卫鸟。
它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
【文化积累】“唐宋八大家”简介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中考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译文、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答案)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_________________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_________________③故.欲杀之故:_________________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之欧阳与创编
2018年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______)(2)夙.夜忧叹(______)(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阅读下面甲乙两问,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 5题。
(连云港)[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知臣谨慎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水落而石出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①②③(连云港)答案: 1、①寄:托付②攘除:铲除③宜:应该④适:正好,正逢2、D 3.A 4、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
(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不能译错) 5、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6-9题。
(海南省课改区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一、帝王之言1.曲振国风,何以动人?曰:“曲则全,全则能居不盈之地。
”2.“人贵自知,不贵人知。
”此言多有道理,可为忠告。
3.世乱则民贫,家无饭食,则宁可死。
此乃为人之常情,岂可讥之?4.昔人有云:“贤哲圣明者,必为天下劳苦。
”此言颇受孔老夫子赞许。
5.夫同乡皆言君,是猥褻之举;不识君如云,是愚无知之谈。
二、诗词歌咏1.山陬江上寺,凭栏送子规。
子规啼可绝,此去心已违。
2.黄鹂鸣可惜,白露滴秋虫。
绿萼纵纷布,青枝随风动。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论语箴言1.盖闻过庭之禽,非无食也,噬群者众也。
2.君子笃于仁,小人笃于色;君子矜以取辱,小人厌以得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四、历史典故1.曾黄泉之下,受阴土之责。
2.桀纣之世,天下将亡。
3.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4.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5.兵者,诡道也。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将事之成,必求诳。
五、哲学思考1.心源如此,行则不积跬步,风足及焉。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六、故事传闻1.孔子与弟子游于陈蔡之间,经过山果树下,见银杏果实累累。
弟子欲摘取,孔子阻止曰:“吾闻银杏树果实虽香,但毒,中人之后必死。
”2.相传古时巴蜀之地有一位农夫,忽然高山之上烟火袅袅。
农夫大惊,仰视桥穿山势浩大。
从此山民士大夫始知巴山之重峦叠嶂。
2020-2021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文言文阅读(100页)
2019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2019·北京卷】二、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三峡》,完成7—10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沿溯阻绝溯:________(2)属引凄异属:________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________(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________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表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3分)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
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眼前表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7.(1)逆流而上(2)连续持续8.(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9. 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朿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谣,色彩鮮艳生机勃勃。
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10.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他也可)(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他也可)【2019·重庆A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罕见精品100篇(精心校对,细致排版,全附译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罕见精品100篇(精心校对,细致排版,全附译文)一、学习(9篇)(一)承宫樵薪苦学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③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3(二)桓荣勤学不倦桓荣①初.遭仓卒②,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
及.为太常③,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注释】①桓荣:东汉人。
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
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1、解释:①初②厄③嗤④应⑤及2、翻译:(1)而荣讲诵不息(2)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三)宋太宗学书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②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③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④益⑤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②听政:处理政务。
③内侍:此指太监。
④规:勉励。
⑤益:得益。
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2、翻译:(1)数遣内侍持书示著(2)又以问著(3)书固佳矣4、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四)崔景偁拜师余①始识景偁(chēng,同“称”)于京师,与①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②,请②为弟子..。
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③之谓也。
先生不③为世俗之文,又不④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④焉。
2019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佃备战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赏析-文言文篇(含解析)、文言文阅读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 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 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 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 从全文看,主要是从 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2•文言文阅读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 ”王曰:为无主。
”贤 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 ”王曰:为无臣。
”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
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 臣。
”春居曰:臣请辟矣。
”趋而出。
王曰: 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 之。
”遽召掌书曰: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箴谏不可不熟。
莫敢谏若,非 弗欲也。
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
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 ______ 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
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 之本也。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
① 齐宣王为大室 _________② 群臣莫敢谏王 _________③ 春子反 _________④ 宣王微春居 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选出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 困于心、苛政猛于虎也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2) 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世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3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竝 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完整版)2018年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推荐文档
2018 年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100 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3 题(14 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 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 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 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 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 1 分,共 4 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 2 分,共 6 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 2 分,共 4 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2019中考)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一、【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
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20.解释加点词语(1)欧阳晔治.鄂州(_______)(2)狱.久不决(_______)2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独留一人于.庭/负者歌于.途B.出其桎梏而.饮食/出淤泥而.不染C.自临其.狱/其.如土石何D.皆以.右手持匕/不以.物喜2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曰杀人者汝也!【答案】20.(1)治理,管理(2)案件21.A22.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参考译文: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二、【2018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先主就刘表。
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阅读100篇(含答案)一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
少习骑射,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3)长而益.精()(4)木兰乃易.男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
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吗?1、(1)小时候(2)买(3)更加(4)换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4、略。
二好书之人有三病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2)徒.为架上观美()(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2)(3)1、(1)毛病(2)只是(3)一样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
(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
(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三卖柴翁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
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上初登位,禁之。
至大赦,又明禁。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2、A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四居安思危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必固.其根本()(2)德不厚而思国之理.()(3)戒.奢以俭()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4、有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世界也很和平了,不需要再谈什么居安思危了。
对这种说法你赞同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1、(1)使……巩固(2)治好,安定(3)戒除2、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不赞同。
理由略。
五陈元方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
②方法,做法。
③效法,仿效。
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4、文中“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5、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③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3、A4、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5、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六三人成虎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C、愿王察.之矣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1、C2、街市上没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有老虎了。
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七太宗有骏马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①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②。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病而暴.死()(2)使公以.马杀人()(3)必轻.吾国()(4)公乃释.罪()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1、(1)突然(2)因为(3)轻视,看不起(4)免去2、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3、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人,经皇后劝解才改变主意。
4、劝谏齐谏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八长者子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旋流处,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语.众人言()(2)不能前进至于宝所.()(3)举.船商人没水而死()2、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1、(1)告诉。
(2)地方或处所。
(3)权。
2、一位富家子弟熟背驾船方法,夸夸其谈,却没有实践经验。
一次入海采宝途中,船师猝死,由他驾船,结果船沉人亡。
3、答案示例:(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或:既要重知识,也要重能力。
(2)不盲从,不轻信。
或:听其言,观其行。
九李惠拷皮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同释.重担()(2)惠遣.争者出()(3)以杖击之.()(4)薪者乃.服而就罪()2、李惠对州纲纪(即州主簿)说出了断此案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3、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1、(1)认为(2)等到(3)原因(4)……的原因2、(1)捧着进献给厉王。
(2)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3)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4、略。
十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其宝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王以.和为诳()(2)及.厉王薨,武王即位()(3)使人问其故.()(4)此吾所以..悲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而献之厉王。
(2)和乃抱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泣尽而继之以血。
3、卞和为什么大哭?(用原文句回答)4、自选角度,简要评价这件事。
1 、(1)通“悦”,高兴(2)①使命②出使(3)对2、D3、哪里有舍弃主要的而问次要的问题呢?4、以民为本十一苟无民,何以有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注释】①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②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
③岁:年成。
④恙:忧患。
⑤苟:如果。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使者不说.:()(2)臣奉使使..威后:()()(3)不然.()2、下列句子与文中:“何以有民”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子何恃而往B、卖炭得钱何所营C、彼不我恩也D、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4、文中赵威后的最后一句话连用了三个反问,强调了什么样的思想?1、D2、(1)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2)就算国君赏赐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3、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启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