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
相遇问题(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一.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计算相遇时间、相遇位置的方法。
2.能够应用相遇问题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基础概念。
2.相遇时间和相遇位置的计算方法。
3.相遇问题的应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通过讲述一组例题,引导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3.2 学习新知3.2.1 基础概念首先,向学生讲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速度、初位置、相对位置等基础概念,明确相遇问题的前提条件,阐述相遇问题的复杂性。
3.2.2 相遇时间和相遇位置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举例讲解相遇时间和相遇位置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3.2.3 实际应用最后,以实际应用问题为例,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运用所学相遇问题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课后练习布置相遇问题的课后练习,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检验自己掌握相遇问题的程度。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相遇时间和相遇位置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相遇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拓展延伸相遇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两车相向而行相遇需要多久?两人在不同的起点同时向同一目的地出发,相遇需要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相遇问题的存在,开展拓展活动,探究现实生活中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相遇时间、相遇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课后练习和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遇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分析相遇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2)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1)相遇问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如何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尺子。
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讲解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特点。
2. 探究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分析一个简单的相遇问题。
3.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一个典型的相遇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决相遇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4. 练习巩固(1)教师出示几道相遇问题练习题,学生独立解决。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分析解题过程中的优缺点。
5. 拓展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相遇问题解决一个家庭作业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演示、讲解、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家庭作业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相遇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正确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相遇问题。
例如:小明和小红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5 千米,小红每小时走3 千米,经过 2 小时后两人相遇。
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小明和小红的速度以及行走时间,要求 A、B 两地的距离。
(2)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问题是指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
(3)推导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速度和=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4)结合例题,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以上述情境为例,小明的速度是 5 千米/小时,小红的速度是 3 千米/小时,他们行走的时间是 2 小时。
速度和:5 + 3 = 8(千米/小时)路程:8×2 = 16(千米)3、课堂练习(1)出示一些简单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 100 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10 千米,乙每小时走 8 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遇?(2)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些较复杂的相遇问题。
比如: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6 千米,乙每小时走 4 千米,3 小时后两人还相距 15 千米。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够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2. 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遇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卡片或实物。
3.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相遇问题,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问他们何时相遇,相遇时各自行了多少路程。
2. 讲解: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如相遇、速度、时间和路程等。
通过示例解释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如图示、列出方程等。
3. 练习:让学生solve some exercises individually, 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可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遇问题解决。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和关键点。
5.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体育、工程等领域。
2. 介绍相遇问题的变体,如多次相遇、相遇后再分离等问题。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解决相遇问题,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2. 课堂展示: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展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下来。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答已知两个物体的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经常可以看见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的情景,请你们以两辆汽车为例,说一说两车行驶的方向有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如果两车一直相对而行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二.新授1.请看大屏幕,认真观察两车相遇的过程.(电脑演示两车相遇的过程)你能简单的有条理的把刚才两车相遇的情景描述一下吗?刚才同学们看到两车相遇的过程有几个物体在运动?(出示:两个物体在运动) 这两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出示:①出发的地点②出发的时间③运动的方向④最后的结果)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出示答案.①出发的地点两地②出发的时间同时③运动的方向相对④最后的结果相遇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再描述一次两车相遇的过程.[评:通过大屏幕演示,由学生概括行程问题中〝两地〞〝同时〞〝相对〞〝相遇〞等概念,加深了对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认识.]2.教学例题(出示例题)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对而行,小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大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齐读题.(2)同学们想一想,试一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做完后与同学交流列式的理由.(3)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板书50 3+40 3= _0+_0= 270 (千米)(50+40) 3= 90 3= 270(千米)(4)这两种解法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下面我们请电脑老师一起再来验证一下. 先看第一种解法:50 3是什么意思?(电脑演示)板书:小汽车行的路程40 3呢?(电脑演示)板书:大货车行的路程为什么要相加?(电脑演示)板书:总路程再看第二种解法:邓老师对于50+40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谁能告诉我?两个速度相加之和(手势)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速度和(电脑演示)3表示什么?经过3小时两车怎样了?这个时间又可以叫什么时间?板书:相遇时间为什么要用速度和 3 ?说明有几个速度和?(电脑演示)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出的是什么?板书:总路程(5)比较这两种解法,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虽然两种解法不同,但都求出了什么?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6)质疑.对于解答这种求总路程的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邓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你们:小汽车行了几小时?大货车行了几小时?为什么相遇时间不是3+3等于6小时呢?[评:让学生尝试完成两种解法,突出〝速度和〞概念,该环节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演示的功能,完成了〝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的认知过程.为后面的实践变式教学作好了铺垫,所以后面的基本练习中把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数量关系迁移到工程问题的求总工作量问题,开放发展题中迁移到实际问题,迁移过程都是水道渠成.三.基本练习.1.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6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只列式不解答)2.师徒两人合做一批机器零件,师傅每天做78个,徒弟每天做56个,经8天完成任务.这批机器零件共多少个?(只列式不解答)指名列式,出示两个算式78 8+56 8 (78+56) 8问:78+56能不能也像速度和一样起个三个字的名字?(在78+56上面出示工效和)四.开放发展题.1.(电脑演示)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经过2分钟.3分钟.4分钟,两车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评:五一大道是湖南省会长沙市最美最宽的路,沿途高楼林立,老师巧妙地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紧密结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你们是怎样判断出经过2分钟两车没有相遇?两车相距多少米?你们又是怎样判断出经过3分钟两车相遇了呢?经过4分钟两车相距多少米?怎么想到的?2.问:在现实生活中,经过3分钟两车一定会相遇吗?为什么?3.请看下面两种情况.(电脑演示)(一).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的士开出2分钟后,遇到红灯停了一分钟,经过3分钟,两车一共行驶多少米?(二).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的士因上客,等公共汽车开出后1分钟,的士才开出,再过2分钟,两车一共行驶多少米?要求:只列式不计算.男同学解答第一题,女同学解答第二题,做完了可做对方的题,比一比哪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五.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六.改编应用题.今天同学们学会了解答相对而行求总路程的各种应用题.(出示例题)如果要将例题改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怎样改?如果要改成求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或大货车的速度,又要怎样改?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指名改编.这几种应用题怎样解答,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评:教学进入〝开放发展题〞环节,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这时,由于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余地,儿童的思维也明显活跃.邓老师设计的有关五一大道的实际问题,辅以电脑场景演示,一下子就建立了〝问题情景〞.邓老师问:〝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的开放式提问,使学生欲言不止又问〝在现实生活中,经过3分钟两车一定能相遇吗?〞学生回答了好几种可能:如汽车有可能遇到红灯;可能出车祸;公共汽车要停站;堵车;的士要接客;两车出发的时间不一定同时等等,体现了学生思维创新开放的特点.老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变式题与改编问题的策略评价教学.构建了〝问题情景数学建模成评价与运用〞教学过程.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模板二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及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学生,每人回答一题)1.一辆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4小时能走多少千米?40 4=240(千米) 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答: 4小时能行_0千米.2.一辆小轿车4小时行240千米,每小时能走多少千米?240 4=60(千米) 关系式: 路程时间=速度答:每小时能行60千米.3.小轿车每小时行60千米,走_0千米要多少小时?_0 60=3(小时) 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答:行_0千米要3小时.(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了解到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研究较为复杂的行程问题,接着在黑板出示课题《相遇》)二.模拟表演,探索新知(一)模拟表演1.课件播放相遇视频,同一张幻灯片出示模仿表演要求:①表演的同学要认真;②观看的同学边看边思考,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2.找两组同学,每组两人参加游戏第一组走直线,第二组走曲线(师: 刚才模仿的同学真有表演天赋)3.(师:游戏中,两个同学经历的过程就叫相遇.)(二)探索新知课件出示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出示板书)师:像这样有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有关这样的问题叫〝相遇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了类似相遇的问题三.出示例题,合作探究1.出示例题: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1)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2)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2.全班读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张叔叔和王阿姨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生: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师:再次强调相遇四要素:两个移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提问一位同学,解决问题(1)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的慢,小轿车行使的快,所以小轿车行驶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偏向遗址公园.4.教师讲解题目,解决问题(2)①教师演示线段图后,提问:你能用等式表示各部分路程之间的关系吗?学生说:面包车所行路程 + 小轿车所行路程 = 50千米50千米-面包车所行路程 = 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小轿车所行路程 = 面包车所行路程教师分析等量关系式面包车所行路程 + 小轿车所行路程 = 50千米面包车的速度相遇时间+小轿车的速度相遇时间=50千米40 相遇时间+60 相遇时间=50千米②学生独立完成例题解:设经过_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驶40_千米,小轿车行驶60_千米. 面包车所行路程 + 小轿车所行路程 = 50千米40 相遇时间+60 相遇时间=50千米60_+40_=50100_=50 问题:0.5小时,20千米是正确答案吗?_=0.540 =40 0.5=20(千米) 做完之后要检验还可以这样解(60+40)_=50 (60+40)就是速度和,所以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_=0.5 (出板书:全班把这个关系式读一遍)或这样解50 (40+60)=50 100=0.5(小时)40 0.5=20(千米)5.刚才我们用方程解答了这道应用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步骤①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②设未知数,列方程;③解方程,并检验;④写答案.四.练习巩固,训练提升1.巩固练习:志明和小花家相距530米,俩人约定见面后一起去书城(见面方式如图).他俩几分钟后相遇?(两种方法)解:设他俩分钟后相遇.54_+52_=5301__=530_=5或者530 (54+52)=530 1_=5(分钟)答:他俩5分钟后相遇.2.训练提升1:挖一条长_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用方程解:解: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天.6 +5 =_5_ =_5=_算术方法:_5 (6+5)=_5 _=_ (天)答:挖通这条隧道要用_天.3.训练提升2:在900米的环行跑道上,小丽和小刚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小丽平均每分跑200米,小刚平均每分跑250米, 经过几分他们会相遇?解:设经过分他们会相遇.(200+250) = 900450 = 900= 2答:经过2分他们会相遇.4.拓展训练:两列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1.学习相遇知识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六.课后作业作业:书上68页第2.3.4题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模板三设计思路: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 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相遇〞及〝速度和〞.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速度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二.新知探索1.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板书:两人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3.出示例题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板书:相遇时间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三.巩固练习.1.看图填空.ppt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 )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 )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 )个(65+70)米,A.B两地相距( )米.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平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平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平方米?4.列式是( )A.80 3+65 3B.80+65 3C.(80+65) 6D.(80-65) 35.思考题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_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会用图示表示两人相遇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方程或算式表示相遇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相遇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利用画图、列式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会用图示表示两人相遇问题。
(2)学会用方程或算式表示相遇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如何表示两人相遇时的路程和。
(2)如何列式计算相遇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课本。
(2)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实例引入相遇问题,如:“甲、乙两地相距800米,甲、乙两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80米,问两人几分钟相遇?”(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2. 探究新知(1)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图示表示方法,如:用两个箭头表示两人相向而行的方向,用直线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
(2)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实例中的相遇问题。
3. 学习列式(1)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甲、乙两人的速度和,如:60米/分钟+ 80米/分钟= 140米/分钟。
(2)引导学生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表示两人相遇时的路程和,如:140米/分钟×t分钟= 800米。
4. 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给出不同难度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相遇问题的意义、图示表示方法、列式计算等。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北师大版教案:相遇问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五章《图形与几何》中的相遇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的图示、相遇问题的解法以及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相遇问题的解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量角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甲、乙两地相距100公里,甲地出发的车辆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乙地行驶,乙地出发的车辆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甲地行驶。
问这两辆车多久后会在路上相遇?2. 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时刻或某一地点相遇的问题。
3. 图示相遇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遇问题的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遇问题。
4. 讲解相遇问题的解法:相遇问题的解法主要包括公式法和解图法。
公式法是指利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解图法是指利用图示直观地找出两物体相遇的时间或地点。
5. 例题讲解:以实践情景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公式法和解图法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置一些类似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7. 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相遇问题的变形——追及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的解法(公式法、解图法)以及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甲地出发的车辆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乙地行驶,乙地出发的车辆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甲地行驶。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相遇问题》教学方案(通用10篇)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
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遇问题》教学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篇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一、优选教法,注重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优化程序,突出主体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1.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2. 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1、理解意义(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学会画图表示相遇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比例等数学知识解决相遇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遇问题的基本解法。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相遇问题。
2. 教学难点:(1)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如何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相遇问题的相关案例和图片。
(2)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遇问题相关知识。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入相遇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相遇问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相遇问题的解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解法。
(2)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方程、比例解决相遇问题。
4. 课堂练习(1)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1)本节课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法了吗?(2)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相遇问题吗?(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2. 学生反思:(1)我是否理解了相遇问题的解法?(2)我在解决实际相遇问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3)我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相遇问题解法的掌握程度。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1教学目标(一)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头列式并计算:小明每分走50米,小华每分走60米。
(1)小明5分走多少米?(50×5=250(米)。
)(2)小华5分走多少米?(60×5=300(米)。
)(3)小明、小华5分共走多少米?(①50×5+60×5=550(米);②(50+60)×5=550(米)。
)(4)小明5分比小华少走多少米?(①60×5-50×5=50(米);②(60-50)×5=50(米)。
)2.小结:行程问题的三量关系是什么?(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学习新课1.认识相遇问题。
(1)请两名同学到教室前边迎向走,相遇为止。
(2)同学们注意观察并说出他们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3)再走一遍,注意观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当两人之间的距离变为零时,我们就说两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运动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板书:相遇问题)(4)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运动的情况。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相等关系,含用方程分析解答相遇时求其中一个速度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解下列方程(0、9+x)×3=3、60、32×5+5x=4、62、出示准备题(1)全体学生审题后列式解答(用两种方法解答)(2)解题后口述解题思路:(58+54)×1、5 (先算速度和,在求两地路程)58×1、5+54×1、5 (先分别算出两车相遇时行的路程,再求总路程)二、学习例6:1、审题:(1)与准备题比较不同在哪里?(2)如果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列方程解你会么?2、解答后反馈:(1)你是如何解答的?(58+x)×1、5=168(2)还能列出怎样的方程?58×1、5+1、5x=1681、5x=168-87(2)比较这两个方程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3、与这两种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是怎样的?4、师小结:用方程解这类应用题一般根据速度和×相遇的时间=两地的路程这个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三、巩固学习1、独立练习:练1练第1、2两题。
全体学生解答后同坐两人互相说说解答的方法步骤。
2、出示试一试。
(1)弄清问题和要求要求。
(怎样解方便就怎样解(2)解答后讨论:与例6有比较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解答的?能否求速度和?(3)你能列出与这两个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吗?1、独立作业。
(1)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与例6比较有什么不同?解题方法呢?师指出:运动物体行驶的方向不同,行驶的结果也不同,一种是相遇,而另一种则是相离,但计算方法相同。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方程解什么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有有哪几种情况?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应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相遇问题》(教案)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相遇问
题》(教案)
一、导入新知识
1.1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类似于“相遇”的问题,比如赛车比赛中两辆赛车出发时间不同,但是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上相遇;同样,在校园里,我们可能在追逐同一球或者玩耍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生“相遇”等情况。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关于“相遇问题”的知识。
1.2 活动1:实际演习
教师通过实际演习的形式,引起学生一些情景下的共鸣,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相遇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预测
2.1 观察推理
教师通过贴出日常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推理,引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好奇心,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2.2 活动2:实物模拟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模拟、手势演示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相遇问题”,观察相遇的原理和规律。
三、新知展示
3.1 实际计算
教师通过实际计算的形式,加深同学们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2 活动3:游戏比赛
小组竞赛形式的游戏,充分体现“相遇问题”的运用和计算,让学生在竞技中体验运用知识的乐趣。
四、新知巩固
教师在教学的后半段,针对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情况,重点梳理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五、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和问题,点评学生的表现,引发学生自觉对知识点的反思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
在课堂结束前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在自我复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相遇问题》(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相遇问题》(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相遇问题》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的第七章《相遇问题》。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步骤。
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知道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讲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例如:“两只猎狗同时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最终相遇。
请问,它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二、例题讲解(10分钟)1. 出示例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4公里,乙的速度是每小时6公里。
如果他们相距12公里,请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3. 讲解解答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随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随堂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乙的速度是每小时8公里。
如果他们相距20公里,请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四、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5分钟)1. 讲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引导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五、板书设计(5分钟)1. 板书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板书例题的解答过程。
六、作业设计(5分钟)1. 作业题目:“甲、乙两人同时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3公里,乙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相遇问题。
2. 培养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画图法、公式法。
3. 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定义、特点及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相遇问题的图片、案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相遇情景。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相遇情景,教师总结并板书“相遇问题”。
2. 探究相遇问题的特点2.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有哪些特点?2.2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相遇问题的特点。
3. 学习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3.1 教师介绍画图法,引导学生尝试画出相遇问题的图示。
3.2 学生画图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3.3 教师介绍公式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相遇问题。
3.4 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4. 练习巩固4.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解决。
4.2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拓展延伸5.1 教师出示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学生尝试解决。
5.2 学生分享解决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反馈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遇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2. 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4. 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
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一)教学准备题。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探究并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分析问题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北师大版(2023秋)
(3)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解决实际相遇问题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突破方法: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1.逻辑推理:通过分析相遇问题的条件,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找出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数学建模: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模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数学模型,求解问题,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问题解决: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效率。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在表达解题过程和结果时,学生可能无法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
-突破方法:教师示范正确的表达方式,并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中,尝试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描述解题思路和答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遇问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个人或物体从不同地方同时出发,最终在某个地方相遇的情况?”(例如:两个朋友在公园的不同入口同时进入,最终在中心花园相遇。)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相遇问题的奥秘。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运用画图法和算术法解决相遇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练习题3.小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一幅小明和小红在公园相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哪里相遇?(二)新课讲解1.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2.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方法一:画图法a.画图表示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
b.观察图形,找出相遇点。
c.根据相遇点计算相遇时间或距离。
方法二:算术法a.确定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b.根据运动方向和速度计算相遇时间或距离。
3.举例讲解例1:小明和小红在公园相距100米,他们同时出发,小明向东走,速度为每分钟20米,小红向西走,速度为每分钟30米。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解:采用画图法,画出小明和小红的运动过程,找出相遇点。
根据图形,计算相遇时间为:100÷(20+30)=2分钟。
例2:甲车和乙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
两地相距240公里。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解:采用算术法,计算相遇时间为:240÷(60+40)=2小时。
(三)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进行讨论。
2.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
练习题:1.小华和小李在操场上相距200米,他们同时出发,小华向东走,速度为每分钟30米,小李向西走,速度为每分钟20米。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2.甲、乙两车从相距360公里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能够运用画图、公式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相遇问题的引入1. 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入相遇问题,例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关键词“”、“相向而行”等。
第二章: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画图、列出方程等。
2. 教师讲解画图解题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表示两个人的行进路线和相遇点。
3. 教师讲解公式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列出方程。
第三章: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运用画图或公式的方法来解决。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相遇问题的拓展1. 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例如两个人相遇后继续前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变化和解决方法的创新。
第五章:相遇问题的总结与练习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完成一份相遇问题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选择,评估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1. 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境图片或视频。
2. 相遇问题的练习题和答案。
3. 画图工具,如纸张、彩笔等。
第六章: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教师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实例,如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境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何将相遇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在出行、运动等方面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遇问题》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
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师: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
(板书:两地、同时)
师: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
师: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
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
出发。
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
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
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
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
(会在李村
附近。
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
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
长一些。
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
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
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X+40X=50
100X=5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
根据“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列方程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40)X=50
X=50÷10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问题
1、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40X0.5=20(千米)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
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
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
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2、小王和小张俩人合作打一份文件共6000字,其中小王每分钟能打80字,小张每分钟能打70字,请问几分钟后他们俩还差600字没打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