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余映潮《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
余映潮《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余映潮《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一、导入师(面带微笑):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请如实回答——“你们有没有不顺心的时候?”生(齐):有!师:那么你们是怎样排解心中的郁闷和烦恼的?谁来说说,让大家分享你的好经验、好办法。
生:我喜欢听音乐来消除烦恼。
生:我的办法是进行体育活动。
生:我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
……师:大家刚才谈的办法都很好,遇到不舒心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排解办法。
现在,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更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走进自然,亲近山水!这个办法是老师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来的。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师板书课题、作者)师:在学习课文前,首先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的相关知识。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下关于作者的介绍,师生一同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多媒体展示“记”的诠释,学生集体朗读。
)二、诵读课文师: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
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
(出示多媒体幻灯片“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跳动的心)。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看看老师是否读出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觉得怎样?评价一下。
生:(七嘴八舌)没有读错,但好像情味没完全读出来……师:谢谢同学们的评点,那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代表,男同学读1、2段,女同学朗读3、4、5段,相信他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其他同学认真听,按照刚才“诵读指南”提出的标准,看他们读得怎样。
(男生A朗读)师:大家说说读得怎样?生:总的来说还行,很流畅,字音好像都对,节奏也没听出什么问题,情味——有一点点。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小石潭记中描写小石潭清幽寂静的环境,含蓄反映了作者寂寞的处境,悲愤、哀怨的心境。
下面是可是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课前预习】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
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准字音:寂寥翕忽参差坻·解释字意:下乐犬牙斗折蛇行可悄怆)三、初读感悟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
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
(生齐读)四、美读涵咏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生:水、鱼、石、树。
师: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在书上圈点批注,交流讨论。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的好,写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环境,也写出了柳宗元的心情很悲凉。
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师:我们怎样读出来这样悲伤的情感?生:语速稍微慢些,心情悲凉,语调应该低沉些。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引言《小石潭记》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通过描绘作者童年时在小石潭畔的经历,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人情的淳朴。
本文将以教学实录的形式,介绍如何有效地教授《小石潭记》这篇经典作品。
教学目标1.了解《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4.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小石潭记》的全文、相关背景知识和分析材料;2.黑板、白板或投影仪:用于记录学生的思路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在介绍《小石潭记》之前,可以通过自然环境的照片或短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为学生打开思路。
第二步:背景知识介绍通过课件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朱自清的生平。
重点介绍作者在小石潭畔度过的童年时光对他成长的影响。
第三步:整体阅读让学生阅读《小石潭记》的全文,并在课件上标注关键词、重点句子等。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体会作者用词生动、描写细致的特点。
第四步:语言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文章中有哪些生动的描写词语?•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并进行讨论和补充。
教师在黑板或投影仪上记录学生的思路和讨论结果。
第五步:重点段落解读选择《小石潭记》中的重点段落,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教师可以提供部分段落的分析材料,并引导学生分析段落中的意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第六步:讨论和写作组织学生就文章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展开讨论。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了小石潭的美?•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如果你有机会在小石潭畔度过童年,你会怎么样描述这段时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小石潭的感受和思考。
第七步:总结和拓展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总结《小石潭记》所展现的自然美和人情味。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济南市长清区月庄初级中学程丽美一、创设情境,轻松旅行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愉快的旅游中度过,大家乐意吗?(生齐答乐意)出发前,我要叮嘱大家带上两样东西。
首先告诉我,今天你快乐吗?(生愉悦地答快乐)很好,轻松愉悦的心情是旅途必备。
还有一样:丰富的想象力,你有吗?(生情绪高昂地说有)呵呵,想象力不够丰富也不必担心,我们有出色的导游小丁,他会帮助你。
(学生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永州旅行社为中学生特别提供了“永州八景二日游”,让我们得以追寻柳宗元足迹,游览《永州八记》中所记佳境,此刻我们刚游完钴鉧潭西的小丘。
我们的导游小丁,阳光又帅气、博学还风趣。
刚才他遇见了一位老朋友。
我们在小丘下休息会儿,等等他。
《小石潭记》,大家还记得吧?生:记得。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全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二、佳景导游(教师领诵《小石潭记》结束时,学生丁坤推门进来)丁坤:大家好,我叫丁坤,刚我隐约听见程老师说我——阳光又帅气,我帅气吗?生(笑):帅气!丁:嘿嘿,开个玩笑,说我博学可真不敢当。
现在我带大家去……(故作神秘)噢,先保密,大家跟我往西走,(走几步)大约一百多步了吧?看前面,(学生只是看着丁坤)哇塞!好茂密的竹林,大家看到了吗?青翠浓郁的竹林,(做倾听的动作)什么声音?(学生进入角色,有的说:“水声”。
)跟我来,拐过这个弯,大家知道这条路是谁开辟的吗?对!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砍掉竹子开辟而成。
到了,大家往下看,看见什么了?生:小石潭!丁:(很诡异地)真的是小石潭吗?(听课教师微笑)生:是小石潭。
丁:对,就是小石潭,请大家分小组尽情观览。
(师生都笑了)三、尽情欣赏,把美丽留住师:请大家放慢脚步,尽情的欣赏小潭景色,给游伴说说最吸引你的景物是什么?它的特色是什么?交流时,可以参考这样的句式来说,小石潭最吸引我的是(景物),它。
或者是,我喜欢这里的(景物),它。
(学生在文中找景物,小组内部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详细描述
本部分首先介绍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接着, 对作者柳宗元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在文坛的地位。
课文内容解读
总结词:内容解读
详细描述:本部分对《小石潭记》的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首先,概括了全文的主旨和 情感基调。接着,对文章的结构和段落进行了分析,并逐段讲解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 。
回答
学生1回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 无所依。”
提问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回答
学生2回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将鱼比喻为在空中游动,形象生动地 描绘出鱼的轻盈和潭水的清澈。”
分组讨论
主题
探讨《小石潭记》中作者 的情感变化。
汇报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其他学生补充或提出疑 问。
重点词汇与句式解析
总结词
重点词汇与句式解析
详细描述
本部分对《小石潭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了详细的解析。首先,挑选了一 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解释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接着,对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 和修辞手法进行了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03
课堂互动
提问与回答
提问
文章中哪些句子描绘了小石潭的美景?
04
课程总结
本课内容回顾
知识点回顾
学生掌握了《小石潭记》 中的重要知识点,如文章 结构、作者背景、字词含 义等。
课堂互动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等形式,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互动,提高了对课文的 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 所学知识,教师及时反馈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学生表现评价
03 《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2)《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
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生:──皆情语”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
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
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
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
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
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作司马时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等六篇合为“永州八记”。
下面是《小石潭记》的教学课堂实录,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
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内容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虽然篇幅短小,却至今传诵不衰,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一下它的魅力吧。
看看我们能从课文中读出什么。
首先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大屏幕出示学习内容: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词汇。
2、赏析课文,学用赏析性语言。
)二、读通课文(大屏幕显示:读通1、读准字音。
2、读顺句子。
)师: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就两个: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疑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师:下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朗读课文给大家听听?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参差披拂。
师:读得很好,字音很准确,句子的停顿也很恰当。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生:怡然不动的“怡”读错了。
生:俶尔远逝的“俶”读错了。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好,再把这两个四字短语读一遍。
生:怡然不动,俶尔远逝生:潭西南而望,……曰奉壹。
师:有的字读得不准,谁听出来了?生:“悄怆幽邃”的“怆”,“差互”的差。
师:很好,看这个句子的停顿。
听老师读:其岸势/犬牙/差互师: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好,读到现在,按照目标,我们已读通了课文,下面提高要求,看我们能不能读懂课文。
三、读懂课文。
师:现在大家看大屏幕,看清要求。
(大屏幕显示:读懂1、读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师:下面我们先进行第一步,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如有疑难,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生:独自翻译课文,组内交流讨论。
老师巡视,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学习的结果,哪个小组在翻译中有困难,可以提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不是我们个人的疑难问题。
生:“伐竹取道”是什么意思?师:你觉得是哪个词导致了你翻译中的困难?生:“取”。
师:哪个小组愿意帮他?生:“伐竹取道”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的意思,取,就是开出的意思。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小石潭记》教学实录生3: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
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女)皆若空游/无所依,(男)日光/下澈,(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生1: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什么意思?生1:“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2: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
用高淑娴的话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生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
“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
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3: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
“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阔,没有一个人。
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
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生4: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
是所有的人不懂他的心吗?生4: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生4: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
请一名同学读一下。
(屏显。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引言】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指导语文的课改,提升老师的教研能力,营造教研氛围,我校开展了百人百课的教研活动,希望能从老师们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课改的理想效果。
我和本科组的戴老师用不同的方式执教《小石潭记》第二课时,以期探讨哪一种方法更适合学生。
我用三个主问题贯穿整堂课,让学生有的放矢,明确目标后再自主学习。
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展示交流——学生质疑老师点拨上,让学生一步步领悟文章文字之妙、情感之深。
【课堂实录】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师:平凡的小石潭因为柳宗元的到来而名传千古,那么到底它美在何处,柳宗元又是怎样展现它的美呢?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看到学案,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第一,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二,能初步赏析文章写景的方法。
第三,体会作者孤清寂寞的情感。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题目,时间为10分钟。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第二题,你们不仅要回答写了什么景物及其特点,还要回答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自主阅读文章,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二、合作讨论,品析写景方法师:自主学习时间到了,相信有部分同学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遇到了困难,下面我再给大家10分钟,请各文科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出最佳答案,并记录在学案上。
(学生围在一起讨论激烈,师适时到每个小组听取讨论并指导)师:好,讨论时间到此为止,很多小组都已经做好展示的准备了,下面我们来看第一题,请大家齐读题目。
生: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请试着用概括段意法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第六组举手最快,下面有请他们的代表巫珊瑜同学来给大家展示。
生:我们组根据题目中提示的概括段意得出的文章写作思路是第一段为发现小潭,第二段写看到潭中的景物,第三段写潭的源流,第四段写潭中凄清的气氛,第五段写同游的人。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附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附教学反思)【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通过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授课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齐声)喜欢。
师:一次畅快的旅游能让你们收获到什么呢?生1: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生2:在旅游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游时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师:的确,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而行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今天我们要和唐代代文学家柳宗元先生去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一个小石潭。
板书课题、作者。
(情景导入,让学生从自身旅游经历谈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叩响生字之门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
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义。
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的通顺、流畅。
学生自由阅读,标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
(屏幕显示初读要求) 师:让我们在初读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请同桌帮我们解决,现在同桌轮读,纠正字音。
生生轮读,纠正字音。
老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
(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注音)生推选代表范读课文,其余学生以流畅度为标准评价。
生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互读、范读、评价、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
)三、叩响词句之门师:在同桌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
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
(屏幕显示译文要求)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
用横线标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师:同学们,把自己在译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交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吧。
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
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中学课文《小石潭记》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它通过对一个地方美轮美奂的描述,赞美了自然表达了作者阔达的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提供的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名师是怎么进行这一课的教学的吧!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篇1【教学目标】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请坐。
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传统爱好。
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
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
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一、走进录音棚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师:放录音。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1小石潭记课堂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课前热身。
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
同学们都推荐了。
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
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
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祝怡情】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
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
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从小丘( )百二十步,( )篁竹,(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竹( )道,( )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
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
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她的建议提得很好。
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本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一、教育学背景
教育学研究小说和文学课文类似,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和思想,揭示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文化观念和主题。
教育学对文本不仅仅是对前提假设的检验,还要求学生在阅读与学习中,发掘作品真正的意义。
因此,针对《小石潭记》,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深入分析文本的现象和原因,从而体会作者本身的思想。
二、具体教学细节
1、课前准备
教师要准备一份《小石潭记》的文本,并对文本的主要叙事,以及主要人物和地点的描写,进行梳理和介绍。
2、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在老师提问和调整引导下,小组合作探讨文本中的每一处细节,甚至试着从人类学的角度去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差异。
3、分析与后续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再次从人类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文本进
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看似琐碎但实际中内涵深远的细节,以及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表达不得体的意见进行指导和纠正,最终提升学生对作品的领域意识。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小石潭记,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学名篇,对于文学史的影响有目共睹。
它有严密的结构、准确的笔法和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因此,将《小石潭记》纳入中学语文课程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也能让学生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我将就如何设计《小石潭记》的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唐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2. 学生能够理解白居易创作《小石潭记》的文学技法,如结构、笔法、语言风格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年级课程知识对《小石潭记》进行解读和评价。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新和探索。
二、教学内容1. 前期铺垫为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之前对唐诗三百首的选集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先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然后再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生平,进一步理解《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
2. 课文解读过程首先,上课前老师要让学生阅读《小石潭记》一遍。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在课堂上,可以对每段内容进行交流和解读,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
3. 学生自主解析在发掘了《小石潭记》的内在构成后,老师可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分析文本。
可以分组让学生深入钻研,交换意见、表达不能理解之处,一起思考、找出难点和亮点。
4. 艺术创作设计在学习了《小石潭记》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艺术创作活动。
学生可通过自主的语言表达、作品创作,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绘制成一幅画、文摘、诗稿等。
三、教学方法1. 视听法: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经典音乐,配合《小石潭记》的诵读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文学氛围,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控制法:老师通过提问、讨论、激励等方式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确保每个环节的实施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小石潭记优秀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优秀课堂实录(2)小石潭记优秀课堂实录生(七嘴八舌地):就是呀,没有哪个字翻译为“像”呀?师(面带微笑地):同学们很细心,这里的“斗”和“蛇”两个字用法很特殊,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样”,“像蛇一样”,它们本身是名词,现在作状语了(师边说边板书)师:老师要考考大家,文中和这个用法一样的字句还有吗?找一找,看看谁的眼力最好?生4(犹豫地):是不是“犬牙差互”里的“犬”? 解释为“像狗的牙师:找得很准,就是这句,翻译也很;隹确(师生共同鼓掌)师:另外,在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些方位名词的用法很特别,也作状语比如“下见小潭”中的“下”,要解释为“向下,或者往下”大家学着举一反三,看看还有哪些方位词语的用法和这个一样?可以相互交流(生讨论交流)生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生6:“目光下彻”中的“下”生7:“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师:同学们真是独具慧眼,又快又;隹地找出了这些词语,自行决了困难下面由老师提问,.来翻译,好吗?师(众):“潭中鱼可百许头”生(众):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师:记住这一句中“可”的意思注意与其他句中“可”的意思进行比较如“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生1: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是“能”的j还有“不可久居” 中的“可”,“明灭可见”中的“可”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把这几个“可”的用法记一下(生自由记诵“可”的意思)师:我.继续我们的翻译提问下一句是:“坐潭上?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生(众):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人来往,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师:这一句中也有两个词的用法有点特殊,大家注意到了吗?看“凄”和“寒”,它们本来是什么意思? 在这儿该怎样解释它们呢?生(众):“凄”是“凄凉”,“寒”是“寒冷”的意思师:确切地说,是该这样解释:使? ? 凄,使? ? 寒这叫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提问暂告一段落,还有疑难的地方我们在下面的研读品味中继续攻克五、赏景探情师: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文章第1段,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生1: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师:这是写的哪个方面? 特点是——生2: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生3: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清冽”生4: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嵫,为岩”,体现小石潭的“石”生5:还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岸上树木葱郁苍翠师:很好!同学们能抓住文中句子来谈小石潭之美整段文字围绕“石”的特点写出了小石潭的概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再次感受小石潭的概貌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近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课件展示问题)第2段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 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生I: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傲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师:能说说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吗?生2:意思是鱼在水中如同在空中游动,没有依傍,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像是和游者相互玩乐师:理解得不错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生3:游动时的状态师: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小石潭记获奖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获奖课堂实录小石潭记获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对课堂内容的完整呈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石潭记获奖课堂实录吧!小石潭记获奖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林语堂说“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
(板书课题及作者)此行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二是体悟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情感,三是让同学们学到写作的技巧。
(板书:景,情,技)二、朗读课文,欣赏美景。
1、一读,读准字音,分享新知。
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
(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
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二读,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
(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3、三读,观赏画面,体悟情感。
师:读得非常准确,可是老师觉得缺少一点情味。
假如你是柳宗元,游了小石潭写下这篇文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你写得这么美,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感觉呢?生:自我欣赏!师:对啦!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请大家听着音乐,看着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一下什么叫自我欣赏。
(师诵读课文,大屏幕展示小石潭美景图画及文字,配乐。
生齐鼓掌)师:谢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带着这种情感,看着画面再读一遍?生(齐):想!师:好!给你们机会! (生齐带着感情朗读)师:这次老师觉得你们读得很投入,不但读出了自我欣赏的感觉,而且读出了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令人陶醉。
4、四读,寻访美景,概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
下面是教学课堂实录,希望你能喜欢。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
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
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
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
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
(抑郁寡欢的情感)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
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
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
哪一个组来?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
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
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生:我们选的是“树林”。
“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
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
”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
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
(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
“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
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12下一页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
还有吗?(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
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生:──皆情语”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
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
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
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赏析柳宗元行文尚洁,但无片面性。
他既吸收《左传》、《史记》中尚简尚朴的描写手法,也非常注意借鉴辞赋和诗歌中描写形象的技巧,注重形象描绘,追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创作境界。
因此他的游记作品在描绘自然景物上极研穷态,博显物象,细腻而不伤于雕琢,优美而不流于靡华,善以清词丽句状画山水、树石的细微之处,又能用明快的笔触,勾勒出整体形象,做到细微处,纤毫毕现。
文章无论从整体到细部,都充满浓厚的诗情画意。
而这一特点,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小石潭,是柳宗元得小丘后,发现的又一处风景绝佳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便是小石潭,距离自然不远。
寻踪前往潭边,人“隔篁竹”,未见潭水,却已清晰可“闻水声如鸣佩环”,可知有溪水蜿蜒流淌,再注入潭中。
似一位带有百种柔情的村野少女,在悠闲中,被轻风拂动了所佩的玉环,玉环鸣响,清雅悠扬,缭绕于竹林之中,碧水之上。
这乐音,给身隔竹林,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带来一种清幽惬意的悬想,引发一种急切一睹潭水风采的强烈愿望。
作者在这里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以“鸣佩环”,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唤起了读者的审美通感,这自然得力于作者巧妙的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