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_以云南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_杨甫旺

合集下载

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论文

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论文

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论文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贫困地区人民贫困生活问题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

通过将居住在贫困山区、河湖、荒地等恶劣环境中的贫困人群搬迁至更加适宜居住的地区,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参与度,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然而,这一政策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搬迁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职业培训与就业、社会融入等方面存在困难。

本文将探讨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通常较为落后,包括道路、供电、通信、水利等方面的问题。

而搬迁地区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建设水电站等。

然而,由于财政预算的限制和资金分配不均等原因,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无法及时落地。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中央财政对搬迁地区的资金支持。

同时,要加强项目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有效性,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还存在职业培训和就业问题。

许多搬迁群体是从农村地区搬迁至城市地区,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和职业技能,他们面临着就业困难。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对搬迁群体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举办培训班、提供技术培训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要积极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为搬迁群体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此外,易地扶贫搬迁也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

由于搬迁群体从原住地离开,再次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会,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并不容易。

他们可能面临着语言沟通、文化差异、社会关系等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心理咨询、社区交流、文化活动等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增强对搬迁群体的理解和支持。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监督和评估。

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项目的实施过程公正、透明、合规。

2024年易地扶贫搬迁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

2024年易地扶贫搬迁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

2024年易地扶贫搬迁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2024年上半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

下面对2024年上半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一、工作进展1. 完成搬迁规划。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确保搬迁对象的准确确定,搬迁项目的合理规划,并进行了案前论证工作。

2. 土地流转顺利。

在易地搬迁过程中,土地流转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上半年,各地加大了土地流转的推进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和沟通协商等方式,解决了大部分土地流转问题,确保了搬迁项目的顺利进行。

3. 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易地搬迁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搬迁对象生活质量的关键。

上半年,各地在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建设,确保了搬迁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加大力度,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确保了搬迁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

同时,社会力量也参与到社保体系的完善中,通过捐赠、资助等方式,改善了搬迁对象的生活条件。

5. 就业培训逐步展开。

易地搬迁后,就业是每个搬迁对象面临的首要问题。

上半年,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培训活动,提高了搬迁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同时组织了一些就业推介会,为搬迁对象提供就业机会。

6. 搬迁后综合脱贫措施落实。

易地搬迁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搬迁后如何确保搬迁对象在新地点可以持续脱贫是一个重要问题。

各地通过加强产业扶持、金融扶贫和社会帮扶等措施,确保了搬迁对象的综合脱贫。

二、成果评价1. 搬迁对象生活条件改善。

易地扶贫搬迁后,搬迁对象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通水通电、交通便利等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大大提高了搬迁对象的生活品质。

2. 就业率提高。

上半年,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了搬迁对象的就业机会。

通过培训和创业扶持等方式,搬迁对象的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一部分搬迁对象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3. 农民收入增加。

易地扶贫搬迁后,搬迁对象参与了种植、养殖等农业产业,在农产品销售和加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

异地扶贫搬迁与移民涵化——以永仁县莲池乡凹泥奔新村移民为例

异地扶贫搬迁与移民涵化——以永仁县莲池乡凹泥奔新村移民为例
频 繁 。恶 劣 的 自然 环境 造 成 “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 — 贫 困— — 生 态 环 境 进 一 步 恶 化 —— 贫 困 加
剧 ” 的 陷 阱 ,使 得 这 些地 区不 具 备 基 本 的生 存 条 件 。在 常 规 扶 贫 政 策 难 以取 得 效 果 或 成 本
太 高 的情 况 下 ,异 地 扶 贫 就 成 为 缓 解 当 地 环 境 压 力 和 改 善 群 众 生 产 、生 活 条 件 的 有 效 途 径。 l 】 通 过 异 地 扶 贫 搬迁 ,安 置 区移 民生 产 、生 活 条 件 得 到 改 善 ,增 收 渠 道 逐 步 拓 宽 ,综 合 发 展 能 力显 著 提 高 ,脱 贫致 富 明显 加 快 ,迁 出 地 生态 环 境 也 得 到 有 效 保 护 和恢 复 。 永 仁县 民族 人 口较 多 ,有 彝 族 、傣 族 、傈 僳 族 、苗 族 等 各 族 人 口 1 0 . 6万 。其 中 ,彝 族
在 变 迁 的基 础 条 件 ,移 民 主要 通过 文 化 整 合 的方 式 来 实 现 与 当地 居 民 的互 动 与 融 合 。
关 键 词 :异 地 扶 贫 ;移 民 ;涵 化 中 图分 类 号 :F 1 2 7 . 7 4 4 文 章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1 —7 4 0 6 ( 2 0 1 3) 1 1—0 1 0 2 —0 7
人 口 占全县 总人 口的 5 2 . 3 % ,是 楚 雄 州 内彝 族 人 口 比例 最 大 的 山 区县 。该 县 异 地 扶 贫 搬 迁
工 程是 国 家西 部 异 地 扶 贫 搬 迁 的 第 一 批 试 点 项 目。该 项 目 自 2 0 0 1年 1月 1 0 日正 式 启 动 以 来 ,总 体 布局 为 4个 片 区 9个 居 民点 的 一 、二 、三 期 工 程 项 目 已完 成 了计 划 的 9 0 % 以上 ,

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对策异地扶贫搬迁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搬迁后的新环境对于搬迁群众来说,不仅是生活空间的改变,更是文化环境的巨大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适应问题逐渐凸显,对搬迁群众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探讨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一)生活方式的改变搬迁前,贫困群众大多生活在相对封闭、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生活方式较为传统和简单。

搬迁后,他们进入了新的社区,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从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从使用柴火灶变为使用电磁炉、天然气等。

这种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让许多搬迁群众感到不适应,甚至出现了对新环境的排斥心理。

(二)社会关系的重构在原居住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基于血缘、地缘,邻里之间相互熟悉,关系紧密。

搬迁后,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被打破,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但由于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与新邻居的交流和融合存在一定困难,这使得搬迁群众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文化习俗的差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搬迁群众从原有的文化环境来到新的地方,往往会面临文化习俗的冲突。

比如,在节日庆祝、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方式和习惯可能与新环境不同,这容易导致搬迁群众在参与当地活动时感到困惑和尴尬。

(四)心理压力与焦虑离开熟悉的土地和生活环境,面对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搬迁群众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

他们可能担心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生活,害怕失去原有的身份和文化根基,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

二、针对文化适应问题的教育对策(一)开展生活技能培训为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应开展针对性的生活技能培训。

可以组织社区讲座、现场示范等活动,教授他们如何使用新的家用电器、了解社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以及掌握城市生活的基本规则和礼仪。

易地搬迁工作心得体会

易地搬迁工作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旨在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作为一名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基层干部,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项伟大事业,深感责任重大,收获颇丰。

在此,我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易地搬迁工作的心得体会。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我们深知,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始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深入调查研究,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是关键。

我们深入贫困地区,通过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详细了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家庭收入、子女教育等情况,确保搬迁对象准确无误。

同时,我们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搬迁方案,确保搬迁工作有序推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搬迁群众生活环境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搬迁群众生活环境。

一方面,我们加快安置点建设,确保搬迁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环保的住房;另一方面,我们完善配套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暖、排水等,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生活条件。

四、强化产业扶贫,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为了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我们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引导搬迁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二是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能力;三是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激发内生动力。

五、注重文化传承,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我们注重文化传承,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一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举办各类培训课程,提高搬迁群众综合素质;三是开展“新市民”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材料,以期为更多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看贵州省黔西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该地区地处高山峡谷,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当地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贫困群众从高山搬迁到了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新居地。

政府还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融入并发展。

通过这一举措,当地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变得更加真实。

其次,湖南省益阳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是一项成功的案例。

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处长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许多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益阳市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贫困群众搬迁到了市区或者交通便利的新居地。

政府还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培训和产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谋求发展。

通过这一举措,当地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变得更加现实。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云南省昭通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昭通市地处滇西北高原,地势险峻,气候条件恶劣,是国家级贫困县。

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当地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贫困群众从高山搬迁到了低海拔、气候适宜的新居地。

政府还为搬迁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立足发展。

通过这一举措,当地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通过以上典型材料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和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需要注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搬迁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更多地区能够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为贫困地区群众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改变。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以XX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2012-05-28 | 作者:杨甫旺| 来源:《XX民族研究》2008 年第6 期| 【打印】【关闭】异地扶贫搬迁是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治本之策。

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气候高寒,灾害频繁,交通不便,生态恶化,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

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还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得不偿失。

异地搬迁扶贫是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人口再分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然而,这些异地搬迁的移民,怎么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方式。

异地扶贫搬迁移民,面临着的是全新的生存环境,其传统文化必然随着迁移发生变化,对其自身和迁入地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冲击。

由于生存空间环境(人文的、自然的)的变化,移民原有的传统文化所赖以延续、传承的环境基础已经丧失,在新的环境中,移民及其文化必须要适应它,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即异地搬迁扶贫中常说的“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本文以XX省XX州永仁县异地搬迁扶贫为例,探讨山区少数民族因丧失生存条件而搬迁后所面临的“文化适应”。

一、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情况永仁县位于XX省XX彝族自治州北部,地处滇川要冲,自古为滇中北部门户。

1924年单独设县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次较大的行政区划变动,将4个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划归XX省XX市,使永仁县成为XX州内彝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山区县。

永仁属内陆高原地,群山逶迤,山高谷深,地形破碎,山地占96%,丘陵坝子、水田仅占4%。

全县平均海拔在1530~176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日照2824.4小时,居XX省第一;年降雨量在833毫米左右,但蒸发量大,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4倍,干旱极为突出,特别是春旱,每年都有发生。

全县辖4乡4镇、63个村民委员会。

至2006年底,总人口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024年移民搬迁扶贫半年工作总结

2024年移民搬迁扶贫半年工作总结

2024年移民搬迁扶贫半年工作总结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已经完成了2024年移民搬迁扶贫半年的工作。

这半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力以赴,努力推进搬迁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

在这里,我将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工作背景作为一项重要的脱贫攻坚工作,搬迁扶贫是党中央确定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任务的部署,我们将重点关注全省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特别是人口稠密、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并通过搬迁落户解决他们的住房、就业和教育等问题,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

二、工作内容1. 搬迁规划和安置在此次搬迁扶贫工作中,我们首先制定了详细的搬迁规划。

通过调研、走访和座谈会等形式,我们对每个搬迁户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包括贫困程度、家庭结构、就业情况等。

然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合适的搬迁地点,并制定了搬迁安置方案。

在搬迁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搬迁户的意愿和需求,并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

2. 就业安置和创业培训为了帮助搬迁户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我们积极协调当地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提供就业机会,并组织了技能培训班,帮助搬迁户掌握一定的技能。

在这半年的工作中,我们共组织了10期培训班,培训了500多名搬迁户,其中300多名成功就业。

此外,我们还鼓励搬迁户进行创业,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指导。

3. 教育帮扶为了保障搬迁户子女的教育权益,我们与当地教育局合作,建设了新的学校和教育资源。

此外,我们还安排了志愿者教师,提供免费辅导和学习资源,帮助搬迁户的孩子们提高学习成绩。

目前,我们已经解决了90%的学生就近入学问题。

三、工作成果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已经有1000多户搬迁户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

他们脱离了贫困的环境,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就业方面,我们共安置了400多人就业,其中70%的人员能够实现稳定就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多次技能培训,提高了搬迁户的就业竞争力。

易地搬迁实际案例分析报告

易地搬迁实际案例分析报告

易地搬迁实际案例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易地搬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工程,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以某省某县易地搬迁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该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

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政府决定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将居民从偏远山区搬迁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新居住区。

首先,易地搬迁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新居住区建有宽敞明亮的住房,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同时,新居住区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其次,易地搬迁项目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新居住区附近,政府投资兴建了一些农业、工矿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再次,易地搬迁项目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

新居住区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商店等公共设施,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政府还组织了各种培训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

然而,易地搬迁项目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居民生活习惯和社交圈的改变,部分居民可能会感到不适应,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其次,一些居民可能会面临就业和收入问题,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就业机会。

此外,易地搬迁项目还需要政府加强对新居住区的管理,确保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易地搬迁项目在某省某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文化发展,该项目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易地搬迁项目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浅谈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问题——以西藏为例

浅谈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问题——以西藏为例

浅谈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问题——以西藏为例浅谈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问题——以西藏为例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当谈及这一话题时,西藏往往是我们首先想到的地区之一。

西藏作为中国的边疆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欠发达、贫困等社会问题。

异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社会适应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谈论社会适应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西藏的异地扶贫搬迁政策背景和当前的搬迁情况。

西藏是中国唯一一个绝对贫困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着庞大的贫困人口基数。

为了改善西藏的贫困面貌,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搬迁贫困人口到具备更好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地区。

这样的搬迁被称为异地扶贫搬迁。

在西藏的异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社会适应问题成为了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难题之一。

首先,由于西藏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贫困人口们常年以来在艰苦的地理条件下生活,对于异地的新生活环境和气候,多数人缺乏适应能力;其次,西藏地区多为牧民,他们过去几乎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突然转移到城市或农村的新环境,生活习惯和职业技能也需适应转变;再加上西藏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语言差异,会给异地搬迁人口的社会适应带来更多的难度。

为了帮助异地搬迁人口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在搬迁前,政府会组织专业团队对搬迁人口进行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新居住地的社会环境、就业前景等信息,提前做好心理和生活上的准备。

其次,政府会安排好工作岗位和职业培训,促进搬迁人口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改善。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搬迁人口的社会保障,提供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支持,确保他们融入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适应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帮扶工作。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提供生活便利设施、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强搬迁人口与新居住地居民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异地搬迁人口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2024年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2024年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2024年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____年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和目标设定某县位于偏远山区,长期以来受限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原因,贫困问题一直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贫困人口搬迁至宜居环境,并提供产业扶持,以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

本次工作旨在总结____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经验与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二、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____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详细的易地扶贫搬迁方案,并组织各相关部门积极落实。

具体工作涉及搬迁安置点选址、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多个方面。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在搬迁安置点选址方面,我们充分考虑了贫困户的意愿和交通便利性,确定了一批适宜的安置点。

其次,在房屋建设方面,我们注重舒适性和耐久性,建设了一批带有基本生活设施的新居。

再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加大了对道路、供水、电力等的投入力度,使新居的配套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

最后,在产业扶持方面,我们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等产业,为搬迁户提供了就业和增收的机会。

三、关键问题和改进措施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贫困户缺乏技能和经验,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新的产业机会。

其次,部分贫困户匮乏启动资金,限制了他们创业和发展的能力。

最后,由于交通和通信条件的限制,部分搬迁户与外界联系不畅,影响了他们与市场的互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加大对搬迁户的职业培训力度,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

其次,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帮助贫困户解决融资问题。

最后,加强对搬迁户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交流能力。

四、工作经验和启示通过对____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总结,我们得出以下经验和启示。

首先,要始终以贫困户的需求为导向,确保搬迁安置点的选择和建设符合实际情况和搬迁户的意愿。

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协同作用,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
一、背景介绍
易地搬迁是指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瘠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政府或社会力量组织,迁移到条件较好的地区,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易地搬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搬迁后的后续扶持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产业支持、就业困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积极探索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有效途径。

二、典型案例
1. 产业扶持:某县在易地搬迁后,积极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如茶叶、中草药等,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2. 就业扶持:某市在易地搬迁后,针对搬迁户的就业问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还通过建设扶贫车间等方式,为搬迁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社区建设:某县在易地搬迁后,注重社区建设和管理,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完善社区设施、开展社区活动等方式,增强搬迁户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三、经验总结
1. 因地制宜: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产业和就业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后续扶持措施。

2. 政府引导: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3. 社会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脱贫攻坚事业。

4. 持续跟进: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行持续跟进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的思考(问题和建议)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的思考(问题和建议)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的思考(问题和建议)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搬迁未脱贫的贫困户到更好的生活环境中,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并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

然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思考和提出建议,以确保搬迁户顺利融入新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就业创业不足。

在搬迁后,许多贫困户面临着就业和创业机会不足的困境。

他们可能缺乏职业技能和经验,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需求。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搬迁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力度。

通过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增加就业竞争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和吸引投资者和企业在易地扶贫搬迁地区设立工厂和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很多搬迁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例如交通、水电、通信等方面存在不足,这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面。

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PPP等模式,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效率。

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长期可持续运营。

第三,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教育医疗资源不足。

一些搬迁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教育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给当地居民的子女入学和就医带来了不便。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平衡性。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和医疗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招募优秀的教育和医疗人才,提升当地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教育和医疗资源的监管,防止资源浪费和滥用,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第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还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搬迁地区的生态环境常常面临破坏和污染的威胁,而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也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2024年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2024年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2024年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一、工作概况自2024年以来,某县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借力易地扶贫搬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经过四年的努力,2024年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24年底,某县共搬迁贫困户2000户,涉及贫困人口达8000人。

搬迁后,搬迁户家庭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易地搬迁工作为某县的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亮点1.科学选址,合理规划某县在搬迁安置点的选址上,充分考虑了土地资源、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确保每个安置点的区位优势。

同时,在规划设计上,注重人文关怀,将搬迁户的文化习惯和就业情况纳入考虑,力争让他们在新的安置点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

2.综合帮扶,全面提升某县在搬迁过程中,注重全面帮扶,除了提供新的住房外,还重点关注搬迁户的就业岗位、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与相关部门合作,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同时完善教育和医疗资源,确保每个搬迁户都能够顺利过上新的生活。

3.社会参与,壮大力量某县在搬迁工作中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并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精准帮扶,确保搬迁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加强宣传工作,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三、成效评估1.经济收入增加通过搬迁工作,某县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明显提升。

搬迁户大多有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同时新的住房也带来了租金收入。

搬迁后,贫困户的年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了2倍以上,为他们提供了脱贫的坚实基础。

2.生活条件改善新的住房条件让搬迁户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也保障了他们的用水、用电等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社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给搬迁户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体验。

3.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某县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注重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新的安置点配备了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设施,为搬迁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同时,配套建设了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为搬迁户的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案例总结汇报

易地扶贫搬迁案例总结汇报

易地扶贫搬迁案例总结汇报易地扶贫搬迁是指根据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鼓励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迁移到符合条件的非贫困地区,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下面将介绍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案例并进行总结汇报。

该案例发生在中国某省的一个贫困山区,这里的贫困人口长期以来在农业生产上遭受发展的限制,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缺乏现代化设施等问题。

为改变这一困境,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计划将该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至周边城市,提供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搬迁前,政府先对搬迁对象进行详细调查,确定家庭的贫困状况和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政府为每个搬迁家庭提供了一套适宜的新居,配备了基本的家电和生活设施。

同时,政府还帮助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通过与周边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合作,政府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各种就业机会,并提供培训和技能转换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搬迁后,搬迁群众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他们不再依赖农业生产,而是通过在工业园区就业,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这使他们有能力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改善家庭的饮食和居住条件。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进行,他们也获得了更好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搬迁项目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多方合作。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提供住房和设施,并组织相关部门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培训和技能转换服务。

同时,他们还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搬迁群众创造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引入了第三方机构,对搬迁群众进行跟踪和扶持,确保他们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在整个搬迁过程中,政府还注重了社会稳定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他们组织了相关培训,提高了搬迁群众的职业技能,并鼓励他们参与当地的工业发展。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采取措施保护水源和植被,减少对山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综上所述,易地扶贫搬迁案例展示了通过将贫困人口从贫困地区搬迁至非贫困地区,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多方合作是该项目的关键因素。

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以云南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

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以云南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

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以云南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以云南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近年来,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量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然而,某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不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这就需要将贫困人口进行异地扶贫搬迁。

云南省永仁县作为一个典型的贫困县,实施了大规模的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为我们研究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

永仁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是贫困人口较多的县级行政区。

由于永仁县地势陡峭,土地贫瘠,农业产出有限,许多农民长期以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为了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永仁县政府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将贫困人口从原先的贫困区搬迁到发达地区,并在新地区提供住房、就业和教育等资源。

在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文化适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贫困人口通常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他们的文化传统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搬迁到新地区后,他们需要学会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在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搬迁移民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首先,政府组织了文化交流活动。

在搬迁过程中,原居住地的贫困人口与新居住地的居民进行了多次文化交流活动,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他们共同举办了传统农耕比赛、民俗表演等活动,让贫困人口了解新地区的习俗和文化,同时也增进了贫困人口与当地居民的友情。

其次,政府提供了文化适应培训。

在搬迁后,政府为贫困人口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当地的法律、风俗和生活方式。

这些培训包括语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以提高贫困人口在新地区的生活质量和就业能力。

通过这些培训,贫困人口逐渐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并开始融入当地社会。

最后,政府推动了文化交融。

在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中,政府鼓励贫困人口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

例如,他们共同组织了文化艺术展览、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24年移民搬迁扶贫半年工作总结

2024年移民搬迁扶贫半年工作总结

2024年移民搬迁扶贫半年工作总结2024年,我们在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们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深入贯彻扶贫工作任务,努力提高移民搬迁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我对这半年工作的总结与回顾。

一、工作背景与目标设定2024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我市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攻坚期。

为了落实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市制定了2024年移民搬迁扶贫的目标任务,即实施移民搬迁10000户、4万人的精准扶贫工作,努力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工作措施与推进情况在过去的半年里,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移民搬迁扶贫工作。

1.精准识别与选址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专家评审,准确识别了符合移民搬迁条件的贫困户,并选取了适宜的搬迁安置点。

2.资金筹措与政策支持为了保证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推进,我们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通过与上级部门协商、商业银行贷款等方式,共计筹集资金XX万元,用于移民搬迁的安置补助、新居建设等方面。

3.搬迁安置与生产保障在移民搬迁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和协商,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我们积极引进产业和项目,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为搬迁群众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4.协调配套措施为了保障移民搬迁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我们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问题,确保他们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三、工作成果与效果评估在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取得了一系列较为明显的成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效果。

1.搬迁户家庭收入稳定增加经过移民搬迁后,搬迁户的家庭收入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引导搬迁户开展农业种植、养殖等产业,他们的收入有了可观的增长。

全市搬迁户的家庭年均收入增长了30%以上。

2.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了满足搬迁户的基本需求,我们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新建了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传统民居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传统民居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S p. 0 6 e t2 0
文章编号 :62- 3 5 2 0 )3- 3 4- 5 17 9 1 ( 06 0 0 3 0
传 统 民居 的环 境 适 应 性 分 析
赵 西平 , 海滨 , 徐 刘加平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 筑学院 , 陕西 西安 70 5 ) 10 5 设的新 高潮 , 即将和正在 营建 大量的村镇 建筑。为 了避免重
p p r s ae napat a i m ”eet m n oe yal i i r etnY n e o ny Y n a ae sdo rci l t ib c e rste et vr e ao po c ogR ncu t, u n n l p t l v tn j i
Ab ta t A n w h tp to u l i g i i a e a d s l t w a a p n d i h n sr c : e os o f b i n n v l g n mal o n h s h p e e n C i a,a d ma y n w d l n n e b i i g l b d n t e f t r . T e e a e s n c ct s s c s r p t in,b a k e s a d u l n s wi e ma e i h u u e d l h r r o ma y s a i e u h a e ei o r i t ln n s n s o t mig o n i n n n t e b i i g f ct . S h u d a o d t e e t i g a p n i i a e h r o n fe vr me ti h u l n s o i c o d y o we s o l v i h s h n s h p e n v l g l n mMltwn a an a ds o g i .W e s o l t ie t e a v n a e o a i o a wel g h c a d p h o a h u d u i z h d a tg f r d t n l l t i d l n sw i h c n a a t e lc l i t e o y t m ,S a u l r i i c ie a d f v r b e d l n s i u i a e a d s l t w .T i css e O we c n b i mo e d s n t a o a l we i g n o rvl g n ma l o n d t v n l hs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李尚;李宇卫;李赛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前沿》
【年(卷),期】2024(13)3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昭通市搬迁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搬迁群众不仅摆脱了绝对贫困,而且他们在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在逐步适应,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但是在适应过程中移民也
面临着一些困境。

因此本文主要对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情况进行研究,理清目前移民在适应过程中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移民适应性的建议。

【总页数】5页(P464-468)
【作者】李尚;李宇卫;李赛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管理学院昭通;安宁市林业和草原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安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场域视角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研究--以W县XQ社区为例
2.易地扶贫
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基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和谐社区的调查3.发展性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适应的实践研究——以云南省X新村为例4.易地扶贫搬迁女性移民的社会适应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6期(第28卷总第124期)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6,2008(Vol.28.General.No.124)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以云南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杨甫旺(楚雄师范学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云南·楚雄675000)收稿日期:2008-10-02[作者]杨甫旺(1962-),男(彝族),云南永仁县人,楚雄师范学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学、人类学调查研究。

摘要: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母体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作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性的行为选择和调整。

移民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必须努力去适应当地原有居民的文化,因此,移民的“文化适应”终究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我们以云南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从移民生产方式的适应、生活方式的适应、宗教信仰的适应、身份适应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异地扶贫搬迁;文化适应;永仁县中图分类号:C915.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127-06Relocation to Eliminate Poverty and Cultural Apatation———Take the Transmigratores of Yongren County Yunnan Provinceas an ExampleYANG Fu-wang(Minority Nationalities 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China )Abstract:Cultural apatation is conscious and tendentious actional choice and adjustment that based upon perception and sensational dependence to two cultures.The phenomena of Cultural apatation happen after the individual or group transfer from one culture to anthoer heterogeneous cul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rent and nucleus culture.When the transmigratores come into a new enviroment ,they must try their best to adjust to the localites ’culture,therefore to research about the transmigratores ’cultural apatation has strongly actual significance in the long run.In the thesis,we take the transmigratores who relocate to a strange country in order to eliminate poverty Yongre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the transmigratores ’apatations such as mode of production 、life style 、religions belief 、identity apatation and so on.Key words:Relocate to a strange place to eliminate poverty ,Cultural apatation ,Yongren County异地扶贫搬迁是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治本之策。

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气候高寒,灾害频繁,交通不便,生态恶化,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

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还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得不偿失。

异地搬迁扶贫是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人口再分布,实施可持续发展127··2008年第6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08年12月版的重大举措。

然而,这些异地搬迁的移民,怎么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方式。

异地扶贫搬迁移民,面临着的是全新的生存环境,其传统文化必然随着迁移发生变化,对其自身和迁入地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冲击。

由于生存空间环境(人文的、自然的)的变化,移民原有的传统文化所赖以延续、传承的环境基础已经丧失,在新的环境中,移民及其文化必须要适应它,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即异地搬迁扶贫中常说的“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本文以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异地搬迁扶贫为例,探讨山区少数民族因丧失生存条件而搬迁后所面临的“文化适应”。

一、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情况永仁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北部,地处滇川要冲,自古为滇中北部门户。

1924年单独设县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次较大的行政区划变动,将4个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划归四川省攀枝花市,使永仁县成为楚雄州内彝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山区县。

永仁属内陆高原地,群山逶迤,山高谷深,地形破碎,山地占96%,丘陵坝子、水田仅占4%。

全县平均海拔在1530~176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日照2824.4小时,居云南省第一;年降雨量在833毫米左右,但蒸发量大,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4倍,干旱极为突出,特别是春旱,每年都有发生。

全县辖4乡4镇、63个村民委员会。

至2006年底,总人口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3万人,占总人口的87.4%;彝族人口。

97万人,占总人口的47.59%。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94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681万元,占总产值的47.4%,农民人均所得1521元,人均产粮460公斤。

但尚有1.5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历史上的永仁曾是山青水秀,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毁灭性砍伐,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气候也变得越来越恶劣。

由于生态条件恶化,粮食产量低,农民只有采取多开荒、多种地的办法维持生活,人畜争地、争食的矛盾日益尖锐,既不能发展畜牧业,也不能搞好农业生产。

同时,村寨周边稀疏的灌木丛被砍来做柴烧,许多山头已无植被覆盖,已经没有开发和利用价值。

有的村寨严重干旱缺水,人畜饮水要到数公里外的地方人背马驮,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无法承担脱贫重任,不能不选择异地搬迁以求生存和发展。

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国家试点工程于2001年1月正式启动,至2005底结束。

在试点期间,共建成4个片区9个居民点,完成荒坡造地、坡改梯0.8万亩,重新划定荒山荒坡3万余亩。

有组织地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了近2000户约7000余人的山区贫困人口。

在移民点配套修通连接4片区的环形弹石公路26.6公里进居民点道路19.1公里,架通高压输电线路11.3公里,低压输电线路8.95公里,组织完成了4片9点的人饮主体工程;完成居民房屋建设1232套,修建小(一)型水库2座,坝塘、拦沙坝35座;支砌田间道3.9公里;修建文化室6个、学校2所,实现了水、电、路、沼气、土地五到户。

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主要有政府组织搬迁和自发性搬迁两种形式。

(一)政府组织搬迁。

这是永仁县异地搬迁的主要形式。

2000年,永仁县人民政府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将山区失去生存条件的7000余人迁入经济条件较好、有开发前景的莲池乡,分四个片区统一安置。

从2001年起,山区移民有计划、有步骤地迁入新居民点,修建住房。

政府除在土地、木材、用电用水等给予优惠,每户(一般3~4人)补助8000.00元,一次性到位。

政府组织搬迁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政府可利用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手段,各种优惠政策落实有保障;二是政府可利用庞大的行政网络。

异地扶贫搬迁涉及部门很多,在县扶贫办的牵头下,民族、民政、公安、教育、卫生等相关配合,优先审批项目,优先安排资金,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三是政府可利用舆论工具做宣传动员。

异地扶贫搬迁是一种扶贫方式的改革尝试,为了避免误导,政府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宣传异地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施,介绍异地开发的基本方法,目的意义,移民的性质及搬迁对象的条件,迁入的地点、时限、迁入128··杨甫旺: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地的基本情况,让移民心中有数,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是政府投入高,在迁入地已形成了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

但政府组织搬迁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移民返流多、移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间缺口大等。

(二)农民自主搬迁。

永仁县自上世纪80年代就有山区农民离开生态条件恶劣的乡土,举家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

近年来,由于政府鼓励山区自然条件差的农民搬迁,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助(有的每户3000元,有的1800元),于是便有大批有一定经济头脑的山区农民迁入永定镇、莲池乡、宜就镇等。

农民自主搬迁多是迫于迁出地的生存压力,早有离开的愿望,对远离家乡的生活困难有思想准备,所以遇到新问题,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

此外,自主搬迁的农民多有一定的生产技能,适应性强,在外地可以自谋生路,这些农民无返流,是异地扶贫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的“文化适应”文化适应(accultu ration)是人类学的一个研究范畴。

Redfield等认为,“文化适应用于理解这样一类现象,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通过不断的接触,使双方或两个群体最初的文化类型发生变化。

”[1]这种文化类型的变化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接触的两个群体的文化类型都要发生变化。

但实际情况而言,群体接触过程中更多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弱势群体一边,因而我国学者陈平认为:“文化适应其实是一种主动或被动地借鉴或‘借取’行为,是一种与自身要求紧密联系的反应或应变措施。

这种文化行为首先需要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并感受到异质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差异之处,对差异的认识引发了对外来文化的—这一系列动作就是文化适应过程。

”[2]马宝元也认为:“外来文化为了适应本土文化刺激的某种反应——进行的改变就是文化的适应性。

”[3]本文认为,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母体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或群体基于对两种文化和认知和感情依附而作出一种有意识、有倾向性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