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渔父》有感
《渔父》读后感(1000字)
![《渔父》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f3a7e1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c.png)
《渔父》读后感屈原用第三人称视角,采用问答的方式写成的《渔父》,短小精致,构思新颖。
《渔父》首先交待了时间——“既放”后,地点——“江潭泽畔”,以及人物;接着描写了渔父与屈原的一问一答,再问再答,最后渔父划船离去。
着墨不多,但屈原渔父两个人物形象却性格鲜明,栩栩如生,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读完这篇《渔父》,首先使我惊异的是渔父这个人物形象。
渔父见到浪游于岸堤的屈原,首先问的不是屈原的身份姓名,而是直接说:“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既认出这是屈原,而且清晰地说出了职位是三闾大夫,其后又与屈原探讨为人处世这样深奥的哲理,足见这不是真正的“渔父”,而是一位隐居山林湖泽的贤人高士。
那渔父为何能一眼认出屈原?首先,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渔父这样的贤人高士虽隐居山林,但仍关心天下,精通时事;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楚国奸佞当道,贤臣忠士被排挤放逐的定然不少,渔父“见多识广”,自然有一些了解。
但是无论如何,反映的都是士人的凄惨与悲凉。
奸佞当道,结党营私,楚王也昏聩多变,善恶不分。
诗人屈原即使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并且有“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强烈抱负,恐怕在这无理的放逐之后,也只能如《离骚》中所言——“愿依彭咸之遗则”(彭咸,因为劝谏君王,意见不被采纳,投水自尽)吧!上述仅是其中一个侧面描写,还让我有所感叹的是他们对话的内容和渔父离去时所歌之《沧浪歌》。
屈原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来回答渔父的“何故至于斯”,正是他性格刚烈的体现。
而且其中的“独”字意味丰富:有不平,有悲愤,有怨恨,甚至还颇有一些“一意孤行,英雄末路的意味(颇似孔子)。
但渔父仍不死心,又建议:“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略有改动)”而这么一说,渔父的处世态度显露无疑——默存!这并不完全是“默默地生存”,而是只有“默”,才能“存”!但是我们又如何去评价谁对谁错呢?在那个战争频繁的时代,人人都是被逼迫的,否则谁不会实现自己的一番作为呢?但屈原不是如此,他的立场更加的坚定了——“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读至此处,我们都不由得要赞叹——好一个伟大的屈原啊!正是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道德,坚贞情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得屈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炳彪千古,流芳百世!最后渔父所歌,也正是这伟大精神的衬托。
《渔父》读后感
![《渔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f15857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7.png)
《渔父》读后感《渔父》是一部由莫泊桑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渔父在海边捕鱼的故事。
这部小说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哲理,让人在阅读之后深思不已。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皮埃尔的渔父,他每天都在海边捕鱼为生。
虽然生活贫困,但皮埃尔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希望。
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和勤劳的劳动,维持着自己和家人的生计。
尽管面对困境,皮埃尔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小说中的皮埃尔给人一种深沉和坚毅的印象。
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夫,却展现出了一种坚强和勇敢的品质。
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坚定地面对,努力克服困难,继续前行。
这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让人感到深深地敬佩和感动。
除了皮埃尔的坚韧和勇敢,小说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海洋是皮埃尔生活的根基,也是他的命运所系。
他每天都在海上劳作,依靠海洋为生。
海洋给予了他丰富的渔获,也带来了无尽的挑战和危险。
在这个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微弱,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皮埃尔在海洋中体验到了生活的苦难和快乐,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渔父》这部小说,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还可以深刻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物质的追求,忽略了与自然的联系,忽略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的探索。
然而,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有坚韧和勇气才能让我们走出困境,继续前行。
在阅读完《渔父》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都能像皮埃尔一样,坚定地走在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楚辞渔父读后感1000字
![楚辞渔父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d61c8e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1.png)
楚辞渔父读后感1000字楚辞渔父读后感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其中的《渔父》这首诗更是广为人知。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读后让人陶醉其中,引发无尽的思考。
在读完《渔父》后,我深深被这首诗的内涵所吸引,同时也对渔父的心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吧。
首先,我被《渔父》这首诗的意境所打动。
诗中描述的渔父独自一人坐在河边,独享他的戏鱼乐趣,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
这种宁静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现代人,我们常常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困扰,这样的自然意境给了我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仿佛能够从喧嚣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找回内心的宁静。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也给了我对生活的一种启示,即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适时停下来,放松自己,感受自然的力量。
其次,在诗中渔父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渔父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主角,他独自坐在河边垂钓,一心专注于他的渔乐。
他不追求功利,不被尘世的纷扰所动摇,只是享受他那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这种心态让我深感佩服,也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我们现代人往往为了物质的追求而努力奋斗,忽略了心灵的满足。
而渔父的形象告诉了我,其实拥有一颗宁静满足的心也是一种幸福。
我认为,渔父的形象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无论处于何种困境,都应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从容面对。
再次,诗中所表达的对生命的热爱也让我印象深刻。
诗中渔父说道:“珊瑚心生白玉斗,小苕因为平野大。
”这两句诗颇有哲理,它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不管是珊瑚还是小苕草,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力,都在默默地为大自然做着贡献。
渔父从中受到启发,也想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创造美好。
这样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向上地生活,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最后,在读完《渔父》后,我对楚辞这种古朴优美的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楚辞以其音乐性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读屈原之《渔父》有感
![读屈原之《渔父》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1f7878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7.png)
服的缘由。
我曾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认为,屈原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路。
为臣,该当如此。
为人,更应当如此。
那么为什么,我的心情会因为与他所持相反的理论而开阔呢?我回思书中形容渔父的词--莞尔一笑,这不是形容一个愚昧而卑微的渔父应当用的词,反而更像是形容一个智者。
他并不是不知污洁,不分善恶。
他看重的是生命的延续。
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对于政治的发言权,活着是他生命最大的意义。
我同意那句话,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士气。
我尊敬渔父的胸怀,他的想法与屈原不同,因为没有人会在意他的死亡。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心中没有善恶的界限,因为他知道,清水濯缨,浊水濯足。
有人流芳万世,有人俯仰无愧。
屈原为真理付出了生命,渔父用智慧承当了生命。
他们都是中国人文化的祖先,他们代表了中国人面对生活的价值观。
然而令我感?a href=http:///wygw/jhfy/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讲话驳氖牵苯竦纳缁幔嗣鞘欠窕辜堑弥С判拍畹恼胬硎鞘裁矗?/P> 新浴者在泥泞中摸爬滚打,可以说是无奈或命运的驱使。
那么当人们用清水濯足,浊水濯缨时,又该说什么呢?立身处世,做人,贵在清醒。
假如一个没有风骨,没有气节的民族是一个病怏怏的民族。
那么一个黑白不明,善恶不分的民族,将是一个面临死亡的民族。
中国人,绝不行沦落于此。
因为我们承当过,无论是用生或死的方式,也因为我们有过太辉煌的历史、太渊博的文化、太宏大的祖先。
《渔父》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
屈原《渔父》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屈原《渔父》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df3a3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b.png)
屈原《渔父》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渔父读后感(一)小学的时候就从课本里知道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通过一些学习,还知道了屈原不单单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二十世纪中叶,他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只因从小过惯了端午节,听惯了对屈原的赞美,所以心中早就树立了屈原的高大美好的形象,他那种爱国,为明忠贞而投身汨罗江的情怀早已深深地震撼了我。
虽被流放,但依旧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足以证明。
虽被流放,但依旧忧国忧民,“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表达了他的爱国情。
此时《渔夫》将屈原的正面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勾勒出一个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的诗人形象,反衬出诗人精神形象的高大。
通过渔夫和屈原的对话,展开了思想交锋,把屈原的内心矛盾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江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使屈原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人说渔夫更加明智,能够做到与世推移,而屈原过于清高,是不为世俗所容的,投江而死是他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我看来,不论屈原能否被那个时代所容纳,还是在当今时代能否生存,他的品质都是当时和现在所缺少的。
正是因为像屈原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被称为伟人。
正是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怀,才会有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流传至今。
正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是高尚的,才需要我们一直推崇和学习。
那么相比那些当时能否被容纳,在当今是否可以生存这些物质上的讨论又算得了什么呢?即使屈原因为社会因素、时代因素投身汨罗江,但是能够在一个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代做到保持本心,那么在我看来他的死是无憾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途也。
”屈原为人生追求而死,为祖国而死,这是多高的泰山也无法比拟的。
渔父课文反思总结
![渔父课文反思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e1375d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3.png)
渔父课文反思总结《渔父》是一篇经典的课文,通过渔父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阅读和思考这篇课文时,我深深地被渔父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并从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人生经验。
下面是对《渔父》的一些反思总结。
首先,渔父的坚持是他成功的关键。
在课文中,渔父虽然每天只能捕到一条鱼,但他从不放弃,并且一直坚信自己不久的将来会捕到更多的鱼。
这种坚持和信念使他每天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被困难和挫折打败。
对我而言,坚持是成功的前提。
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坚定地相信并努力去追求,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其次,渔父的努力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渔父不仅努力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还积极地参与到劳动改造中。
他不顾一切地努力耕种着土地,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通过他的努力,不仅使村里的土地转变得更加富饶,也为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好运。
渔父的努力告诉我,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在学习和工作中,只要勇于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果。
第三,渔父在面对逆境时的乐观态度值得我学习。
虽然渔父每天只能捕到一条鱼,但他并不因此而消沉和沮丧,反而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快乐的情绪。
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并且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
这种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乐观的态度都能够帮助我面对并克服它们,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渔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课文中,渔父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夫,但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憧憬,他追求的并不是物质的富裕,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让我明白到,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逐物质的财富,而是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要想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和内心的满足。
总之,《渔父》这篇课文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和反思。
通过渔父的故事,我明白到坚持、努力、乐观和追求是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元素。
读屈原之《渔父》有感
![读屈原之《渔父》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ecbd05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0.png)
读屈原之《渔父》有感
《渔父》是屈原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当时苦难人民的心声。
读这首诗,令我深受感动。
在这首诗中,屈原以一个渔夫的身份,悲惨地表达出贫苦人民的悲惨处境:他不得不在苦无的大海上游弋,挣扎寻求一线生机;他拼命地捕鱼,却总是一无所获;他十分渴望回家乡,却又被无尽的沧桑无情地剥夺了这样的幸福……
通过屈原的诗歌,我们看到了古代贫穷的农民的艰辛生活,贫苦人民的悲惨境遇,也看到了屈原忠诚而坚定的精神。
《渔父》给我的感触是:我们应当深切地体会到贫穷的残酷,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劳致富,使自己不至于陷入贫困的泥潭,也要时刻铭记贫苦的苦难,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楚辞渔父读后感
![楚辞渔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21d035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0.png)
楚辞渔父读后感读了《楚辞·渔父》,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片宁静的江畔,亲眼目睹了屈原与渔父的那场深刻对话。
文中的屈原,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操守,不愿同流合污,宁可投身汨罗江,也要保持自身的清白与高洁。
而渔父则代表了一种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那也是在一个水边,不过不是什么大江大河,只是一个小小的池塘。
那是一个夏天,天气热得让人烦躁。
我为了躲避家里的闷热,跑到了村子边上的那个小池塘边。
池塘的水不算清澈,但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波荡漾,倒也有几分迷人。
我就坐在池塘边的一棵老柳树下,看着水面发呆。
就在这时,一个扛着鱼竿的老大爷走了过来。
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汗衫,裤脚卷得高高的,脚上是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
老大爷看到我,咧开嘴笑了笑,露出几颗残缺不全的牙齿,然后自顾自地在我旁边找了个地方坐下,开始摆弄他的鱼竿。
我好奇地看着他,忍不住问:“大爷,这池塘里能钓到鱼吗?”大爷一边熟练地挂着鱼饵,一边说:“嘿,能不能钓到鱼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过程,能让人心里踏实。
”我当时不太理解他的话,心里还想着,没有鱼,那钓鱼还有啥意思呢?大爷把鱼竿甩进水里,然后就静静地坐在那,眼睛盯着水面,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专注和宁静。
过了一会儿,还真有鱼上钩了,大爷一提竿,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被钓了上来。
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小心翼翼地把鱼从鱼钩上取下来,放进旁边的水桶里。
我看着水桶里的鱼,说:“大爷,您真厉害!”大爷却摇摇头说:“这不算啥,有时候啊,一整天也钓不上几条。
”我问:“那您为啥还来钓呢?”大爷看了我一眼,说:“孩子,你不懂。
这钓鱼就跟过日子一样,不能总盯着结果,过程中的那份安静和期待,才是最珍贵的。
就像这池塘里的水,有清的时候,也有浑的时候,咱不能因为水浑了,就觉得啥都不好了。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后来,太阳慢慢西斜,大爷的水桶里也多了几条鱼。
他站起身,扛着鱼竿,提着水桶,准备回家。
楚辞渔父读后感
![楚辞渔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50e511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4.png)
楚辞渔父读后感读罢《楚辞·渔父》,内心仿佛被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
文中那渔父与屈原的对话,就像在我眼前展开的一场激烈辩论。
渔父所代表的,是一种随波逐流、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他看到屈原在浊世中坚守着自己的清白和理想,却劝他“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意思是,聪明的人不会被外物束缚,而是能够随着世道变化而改变自己。
渔父觉得,既然世道浑浊,那为何不扬起水波,推波助澜,同流合污呢?把自己弄得“形容枯槁”,又是何必呢?而屈原呢,那股子倔强和坚决,真让人又敬又怜。
他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就是因为不愿意同流合污,不愿意装糊涂,才被流放。
但他宁愿保持这份清醒和清白,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社区的志愿者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清理小区里的垃圾,改善环境。
那天阳光特别好,大家一开始都兴致勃勃的。
我们一群人拿着工具,有说有笑地开始干活。
一开始,进展得还算顺利,大家都很认真,把垃圾捡到垃圾袋里。
可是,慢慢地,我发现有些人开始偷懒了。
他们只是在表面上捡一捡,一些角落里的垃圾就装作没看见。
我心里就特别别扭,这活动不就是为了让小区环境变好吗?怎么能这样敷衍了事呢!于是,我还是一丝不苟地认真清理着每一个角落的垃圾,哪怕累得满头大汗。
这时候,有个和我一起的志愿者就凑过来跟我说:“哎呀,你别这么较真儿,差不多就行了,又没人盯着我们。
”我当时就像屈原听到渔父的劝说一样,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我跟他说:“这不是有没有人盯着的问题,我们既然来做这件事,就得做好啊。
如果都像你这样想,那这活动还有什么意义?”那个人听了,撇撇嘴,就走开了,继续他那敷衍的“工作”。
而我,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把分配给我的区域清理得干干净净。
活动结束的时候,组织者过来检查。
看到我负责的区域,大大地表扬了我。
而那些偷懒的人,虽然没被批评,但我能感觉到他们脸上的不自在。
屈原渔父读后感
![屈原渔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54b6f4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2.png)
屈原渔父读后感屈原在里面那叫一个郁闷啊,满心都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自己一身的才华和抱负没处施展,还被流放。
他就像是一个被乌云遮住的太阳,光芒出不来,只能自己在那儿憋着难受。
他站在江边,披头散发的,那形象就像一个孤独的斗士,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还大喊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感觉就像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屋子里,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要开窗透气,其他人都还在里面醉生梦死呢。
然后渔父出现了,这个渔父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他划着船,悠哉悠哉的,跟屈原完全是两种状态。
他就劝屈原啊,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意思就是这世道清的时候咱就出来混,世道不好咱就随波逐流呗,别那么死脑筋。
这渔父就像是那种很懂得适应环境的人,不管水是清是浊,他都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
我就想啊,屈原和渔父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两种人。
屈原是理想主义者,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向黑暗低头,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人特别让人敬佩,但是也有点让人心疼,就像那种为了梦想撞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的人。
而渔父呢,是现实主义者,懂得变通,能在不同的环境里生存。
这两种态度没有绝对的对错。
从这个故事里,我还觉得人要是太坚持有时候也挺累的。
屈原心里的苦那是一座山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可要是完全像渔父那样随波逐流,又好像缺了点什么,感觉有点没骨气。
我想啊,最好的状态可能是在坚持自己的底线和理想的同时,也能灵活地应对这个世界。
就像在大海里航行,船要有自己的方向,但也得顺着风向和水流调整一下帆的角度。
这篇文章也让我想到,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像屈原那样迷茫和痛苦的时候,周围的人和事可能都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这时候我们是像屈原一样坚守,还是像渔父一样洒脱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反正读完这个故事,我就像吃了一颗怪味豆,各种滋味在心里搅和,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
读《渔父》后感
![读《渔父》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7d39ed926fff705cc170afc.png)
读《渔父》有感屈原,战国后期楚国人,出身贵族,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早年,颇得楚怀王信任,曾任过要职。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后遭保守势力诽谤、打击,被楚怀王疏远,遭楚襄王放逐,最终因痛心国势日益危殆,理想无法实现,自投汩罗江而死。
当屈原被流放后,就整日游走于江湖之间,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江边正好有一渔父(隐士)见了就问他:“你不是屈原吗?怎么会流落于此呢?”屈原答:“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又问:“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怎么能让自己洁白之身蒙受污垢玷辱,我宁赴湘流,葬身于鱼腹中以完善人格,而绝不同流合污。
”渔父听了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用来洗我的帽子,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用来洗我的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此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在人生态度上的抉择是截然不同的。
屈原——深思高举、忧国忧民,宁赴湘江以完善人格也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渔父——随波逐流循世自保的人生态度。
有人说:以渔父的与世浮沉,对国家、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来衬托出屈原的高尚品格。
也有人说:以屈原的拘泥不化,来衬托渔父是非齐一,安时处顺的高妙境界。
虽众说纷纭,但屈原的这种忧国忧民,以及不为自己求安乐,和对理想的舍身追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从古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和敬仰。
毕竟当今时世,具这种高洁情操的人太少了。
其实,渔父的一番劝说也不是不无道理。
实乃透露出了为人处事不可太执着,但不可失去原则。
面对国家的危难,和不能施展抱负以救人民的情势下,不妨可以找寻另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
屈原《渔父》观后感
![屈原《渔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ff8dd7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d.png)
屈原《渔父》观后感篇一屈原《渔父》观后感嘿,你知道吗?读完屈原的《渔父》,我这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荡起了层层涟漪。
屈原,那可是个超级大牛人啊!在这篇《渔父》里,我仿佛能看到他满脸的倔强和坚定。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绝不向世俗低头。
也许有人会说,他这不是傻吗?变通一下不就好了?可我觉得,正是他这种“傻劲”,才让他如此伟大。
渔父劝他“与世推移”,哎呀,这多轻松啊,跟着大流走,多省事儿!但屈原偏不,他那股子拗劲儿,真让人又佩服又心疼。
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境地,我能像他那样坚定吗?可能我早就妥协了吧。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大家好像都在随波逐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屈原的精神在这个时代是不是显得格格不入呢?我也说不好。
不过,话说回来,屈原的坚持难道就没有一点“傻气”吗?也许正是这份“傻气”,让他成为了历史长河中那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故事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我能坚守住内心的那份信念吗?这一路读下来,我心情复杂得很,一会儿觉得屈原太伟大了,一会儿又觉得他有点“轴”。
但不管怎么说,这《渔父》真的让我想了好多好多。
篇二屈原《渔父》观后感哇塞,读完屈原的《渔父》,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真的,不骗你。
屈原在里面的形象,简直就是个“顽固派”嘛!渔父都劝他别那么较真,灵活一点,可他倒好,油盐不进。
我就想了,他是不是太死脑筋了?也许变通一下,也不至于落得个投江自尽的下场啊。
但是,反过来一想,要是他真的随大流了,那还是我们心中那个伟大的屈原吗?可能就跟大街上随便一个阿猫阿狗没啥区别了。
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守,难道不值得我们点赞吗?你说这世界上咋就有像屈原这样的人呢?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跟自己过不去。
我觉得吧,他可能就是那种天生的“倔驴”,认定了一件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不过,咱们生活中不也需要这样的“倔驴”吗?要是人人都见风使舵,那这个世界还有啥希望?有时候我就在琢磨,我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呢?这《渔父》啊,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屈原的伟大,也照出了我们自己的渺小。
楚辞渔父读后感
![楚辞渔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fa3883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9.png)
楚辞渔父读后感读罢《楚辞·渔父》,心中仿佛被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
这篇文章所描绘的场景,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屈原,那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身影,孤独地徘徊在汨罗江畔。
而渔父,那个看似洒脱、与世无争的老者,与屈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中对于屈原的描写,让我深感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他形容憔悴,面色枯槁,满心的悲愤无处宣泄。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和坚定啊!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哪怕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种精神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也在自己的道路上孤独地前行,不被理解,却依然执着。
就像我曾经认识的一位老教师,他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教书。
那里的条件极其艰苦,教学资源匮乏,很多老师来了又走。
但他却一直坚守在那里,几十年如一日。
他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
有人劝他离开,去条件更好的地方,可他却说:“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我不能走。
”他就像屈原一样,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清”和“醒”,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难所动摇。
再看渔父,他劝屈原“与世推移”,不要过于执着。
他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渔父的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也很现实。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劝告,让我们学会妥协,学会适应。
我想起自己找工作的时候,四处碰壁,心里特别沮丧。
身边的人就劝我:“别太挑了,差不多就行了,先找个工作干着。
”可我心里总是有个声音在说:“不,这不是我想要的。
”就像屈原面对渔父的劝说一样,我也在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某些东西。
然而,仔细想想,渔父的话也并非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有时候,过于固执己见,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比如我有个朋友,一心想要创业,不顾家人的反对,投入了所有的积蓄。
结果因为市场变化和经营不善,亏得血本无归。
这个时候,他才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当初太冲动了,没有听听别人的意见。
楚辞渔父读后感
![楚辞渔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f9f230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8.png)
楚辞渔父读后感读罢《楚辞·渔父》,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层层涟漪。
这篇文章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神情、姿态,乃至他们所处的那片江景,都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
屈原,那个心怀家国、满腔热忱的臣子,却遭受着流放的命运。
他形容枯槁,独自徘徊在汨罗江畔,满心的忧愤无处宣泄。
我仿佛能看到他紧皱的眉头,能听到他沉重的叹息。
他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和坚定啊!他不愿意同流合污,不愿意在那浑浊的世道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他宁愿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哪怕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渔父呢,他是一个与屈原截然不同的形象。
他划船而来,悠然自得。
看到屈原的落魄模样,他没有像旁人那样嘲笑或者轻视,而是带着几分关切和疑惑问道:“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他的语气中没有指责,只有对屈原境遇的不解。
渔父劝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意思是让屈原别那么死脑筋,要懂得变通,随波逐流一下又何妨。
渔父的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坚持自己的理想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
可屈原却不为所动,他坚决地回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听到这话时,我能感觉到屈原内心的决绝和不屈。
他宁愿投身江中,也不愿让自己的清白被世俗玷污。
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抉择呢?有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可能会让我们面临很多困难和压力。
就像我曾经为了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不顾家人的反对,报名参加了一个绘画班。
那时候,家里人都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说我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以后找个好工作。
可是我心里清楚,绘画是我真正热爱的东西,如果放弃了,我会后悔一辈子。
于是,我就像屈原一样,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虽然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挫折,比如画得不好被老师批评,学习成绩也因为花时间画画而有所下降。
渔父二首的读后感
![渔父二首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c0a4d3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4c.png)
渔父二首的读后感
读完《渔父》,首先对于屈原的逝去表示惋惜与同情,但我并不认同他的做法。
屈原宁赴湘江,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懂得变通自己。
以屈原的才能和才华,如果能有渔父那样的想法,那么如今史书上就不是对他的惋惜,而是对他的赞叹了。
而他选择一死了之,再也看不到世道之乱,百姓之苦,解脱了自己,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何尝不是违背了当初的治国初心,放弃了百姓呢?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回顾屈原一生,如果他没有跳江的话,那在那个举世皆浊的大环境下,我相信屈原一定能坚持自己做出一番功绩,或者不那么肯定的说,就算他没能实行自己的理念,但也会有更多的想法流传到今天,由我们来传承。
在这样的逆境面前,屈原心灰意冷,悲观厌世。
他没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唤醒沉睡的众人,也没有变通自己。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其推移。
”屈原没能明白。
渔父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也没能明白。
屈原只感到天地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所以他执拗地选择了葬身鱼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屈原不愿随遇而安,以决绝的方式告别了自己,最后依旧是什么也没留下。
而我们在现实中更实用的是渔父的态度,我不认为渔父的态度是消极的,明哲保身,随波逐流是对环境的适应性,正是这种适应性才能让你灵活变通,渔父的淡然心态才是我们在大环境下所需要的。
适者生存,无论是谁,身处在哪里,都应学会随遇而安,做好自己生活。
生存法则,只会留下适应者。
屈原《渔父》观后感
![屈原《渔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845c49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6.png)
屈原《渔父》观后感《屈原〈渔父〉观后感》篇一读完屈原的《渔父》,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屈原,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心怀大志,一心想让楚国变得强大。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楚国的天空中努力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可是呢,这世道却容不下他。
朝堂上那些奸臣就像一群嗡嗡叫的苍蝇,到处散播着腐朽的气息。
屈原被流放,他的内心肯定是痛苦极了,就像一只受伤的孤狼,在荒野里独自舔舐着伤口。
在《渔父》里,渔父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他那种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态度,在我看来,也许是一种“鸵鸟政策”。
他对屈原说:“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这就好像是在说,既然这个世界都这么糟糕了,你干嘛不跟着一起混呢?我觉得这有点像现在有些人说的“躺平”。
可屈原呢,他偏不。
他就像一棵挺拔的松树,“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坚守着自己的清白和理想,哪怕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在学校里看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比如有人作弊却没被发现,还得了好成绩。
我就很纠结,我是应该像渔父那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像屈原一样站出来呢?站出来可能会得罪人,像屈原一样被排挤;不站出来呢,又觉得自己违背了内心的原则。
也许我没有屈原那么伟大的志向,但我也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保持一份公正。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屈原的执着让我敬佩,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哪怕在困境中也绝不妥协。
而渔父呢,他代表着一种现实的、务实的态度。
这两种态度就像拔河的两队,在我的心里拉扯着。
到底哪种更好呢?我也说不清楚。
但我知道,屈原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激励着我们这些后人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要坚守自己的本心。
这篇《渔父》可真是让我想了好多,感觉自己的脑袋都要“炸”了。
《屈原〈渔父〉观后感》篇二《屈原〈渔父〉观后感》读《渔父》的时候,我仿佛被拉进了一个古老的画面。
江水悠悠,一位身着白衣的屈原站在岸边,满脸的忧愁与悲愤,旁边是那看似超脱的渔父。
渔父读后感
![渔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bcb58f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f.png)
渔父读后感《渔父》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散文,故事情节简单,但却给人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这是一篇写渔父的经历的散文,通过讲述渔父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他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人们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的决心。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渔村里,渔父是这个村子里的领军人物,他每天早早地出海捕鱼,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大浪滔天,他都坚持出海。
这样的坚持让我感到非常佩服,因为在我看来,出海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不仅要面对风浪,还要面对沉重的网具。
在渔父的坚持下,他的渔船成了小渔村里最大的渔船,他的鱼网也成了最密的鱼网,他的渔业成了小渔村里最重要的产业。
然而,正当他沾沾自喜的时候,一场暴风雨来临了,这场暴风雨摧毁了他的渔船,让他的辛勤工作付诸水中。
面对这些打击,渔父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了重新开始。
他没节操遛出一个新的渔船,重新修复鱼网,继续投入渔业。
通过渔父这个形象,我明白了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迎来成功。
渔父面临困难的时候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这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坚持和决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此外,渔父的顽强拼搏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每天早早地出海捕鱼,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他都坚持不懈地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自律。
只有具备自律的人才能取得成就。
渔父的自律让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平时总是喜欢拖延,没有做到事事坚持,这是我需要改正的地方。
渔父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反思,他的坚持和顽强拼搏精神让我深感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还不够坚定,他的自律更是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渔父,将他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通过阅读《渔父》,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标。
我要学习渔父的坚持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不会被困难击倒,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读《楚辞·渔父》有感(精选6篇)
![读《楚辞·渔父》有感(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c0fd9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14.png)
读《楚辞·渔父》有感(精选6篇)读《楚辞·渔父》有感 1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
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读《楚辞·渔父》有感 2历史的波涛,会卷走河底的沙尘,但深沉巨大的磐石却稳稳地沉淀下来供后世瞻仰。
我似乎又听到屈原在吟诵着《渔父》向我走来。
——题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观后感
![渔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375e96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c.png)
渔父观后感
《渔父观后感》
最近我看了关于渔父的相关内容,看完之后心里有很多感触。
当看到渔父划着那小小的渔船在江面上的画面时,我感觉一种宁静和悠远扑面而来。
他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简单,小小的渔船就是他的世界,船桨在水里滑动的声音,仿佛是一曲自然的乐章。
那个场景让我特别羡慕,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喧嚣的社会里,我们很少能拥有这样纯粹宁静的时刻。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渔父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看似不受尘世的纷扰,每天只是捕鱼为生,与江水为伴。
当时我就想到,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被太多的东西所束缚着,名利、金钱、他人的期望等等。
而渔父却能如此超脱,没有过多物质的追求,随心生活。
就像他可能不会为了追求大房子而拼命工作,他只需要那一叶扁舟容身就足矣。
但同时我也有一些不太理解的地方。
渔父似乎过于远离尘世的生活,让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否过于孤独。
在影片中他总是一个人在江上,难道他从来不渴望和他人有更多的情感交流吗?然而,也许这就是他心中所向往的生活,我也只是以我自己的价值观在衡量他。
还有那段渔父在夕阳下收网的画面。
晚霞映照着江面,波光粼粼,渔
网缓缓被拉起,几条鱼儿在网中挣扎。
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喜悦或沮丧,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
看到这里我就想,他对待收获也是如此平常心,而我们往往在取得一点小成就时就沾沾自喜,遭受一点小挫折就垂头丧气。
通过观看,我认为渔父的生活态度带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不能被外界的事物过度左右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经历。
无论是高峰还是低谷,都要像渔父在江面上行船一样,稳稳当当,心中有自己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渔父》有感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河边偶遇,屈原与渔父的一段对话,把两个人在面对自然、社会、政治上的丑恶时,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处事风格展露出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最终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种决然自绝的态度。
屈原代表的是当时儒家的主要思想,宁折勿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
屈原,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忠臣,才华横溢的诗人,英勇不屈的烈士。
但我更想说他是历史选择的人,禁得起时间磨砺的人。
为什么他能被铭记数百年?因为他的忠烈、忠诚、忠勇?
我更想说他的忠是顺应当权者的需求,有利于当权者巩固自己的权利能够保证当权者的优越感,确保其地位,亦有利于确保社会的稳定,所以他的形象才会如此深刻的被铭记,以至于今。
历史上的忠臣多如牛毛,但为什么只有他对我们有如此的影响?也许因为他是第一个敢如此座的人吧,为国舍身取义,为国投江,何人有勇气像他一样,舍弃一切,只为心中的坚持,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地步。
“第一”总是难忘的,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往往第一是喜剧,等二就是悲剧,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是天与地的距离,咫尺天涯。
屈原的投江,是一段悲剧,但创造了一段辉煌,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墙。
中华自诩有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殊不知人性亦传承了五千年。
那种铭刻在骨子里的意识是已经烂在灵魂里了——忠。
屈原的形象正好符合这一点——已经烂在灵魂里的忠。
《渔父》这一文正形象的看出这一点。
这可能就是经典,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一点,被人不断铭记、惦念追求的,只是忠的意义有所区别:从对他人忠心到要求他人忠心,这就是时代的发展,文明的延伸,知识的内涵在不断拓展,人类在进步。
苦难的求索者,也是民族之魂的奠基人。
这些人,总是在矛盾与痛苦中经历过的。
《渔父》反映的正是这种纠结,直至无法解决而舍生取义。
也许,后人从屈原的死当中找到了活着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