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1894-1919部分知识点

合集下载

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汇总

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汇总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汇总一、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5、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1937—1945 年,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1、割地: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②俄国割占领土最多,共割去 15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2、赔款①南京条约赔款 2100 万元②马关条约赔款 2 亿两白银③辛丑条约赔款亿两白银3、攫取中国的特权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三、列强侵华罪行1、两次洗劫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 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3、制造大屠杀:抗日战争期间,1937 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4、制造事变:1931 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 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四、人民的反抗1、人民群众的斗争①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②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③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①禁烟运动:1839 年林则徐虎门销烟②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③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④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⑤1936 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⑥1937 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赵登禹、佟麟阁等英勇抗击日军进攻;⑦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英勇抗击日军;⑧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⑨1940 年 8 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3、学生运动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①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②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③口号:自强、求富;④洋务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⑤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⑥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⑦评价: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②主张:学习西方,进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③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变法失败;④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⑤意义与启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代表人物:孙中山等②主张:民族、民权、民生,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④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⑤意义启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制度,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4、新文化运动进步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运动①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②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③开始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④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⑤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1、创建过程: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①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2、重要会议1遵义会议1935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中共“七大”1945,延安3、武装斗争1北伐战争: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 抗日战争: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3解放战争:1946 年 6 月至 1949 年 9 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4、军队建设1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21927 年“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31928 年 4 月井冈山会师,组建红四军;4抗战开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5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5、重大战事1五次反“围剿”: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红军长征: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3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4百团大战彭德怀: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51947 年,粉碎了对陕北解放区重点进攻;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7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8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结束;6、国共合作1第一次合作:①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②破裂:1927 年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2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①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②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 年 9 月,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启示: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1. 甲午战争(1894-1895):- 甲午战争也称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时期与日本明治时期之间的一场战争。

- 甲午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与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争夺。

-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巨额战争赔款。

2. 辛亥革命(191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武昌起义的爆发,随后各地响应起义,最终形成全国性的革命。

-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革命后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动荡和分裂。

3. 五四运动(1919):-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里程碑。

-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政府对《凡尔赛条约》的签署,引起学生和民众的强烈抗议。

- 五四运动的影响深远,激发了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 中国的成立(1921):- 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的成立地点是上海,会议由陈独秀主持,共有13名代表参加。

- 中国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其目标是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5. 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也是二战期间亚洲地区重要的战场之一。

- 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扩张,以及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满洲国建立。

-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胜利,也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地点是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布成立,标志着人民革命的胜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晚清后期与民国前期一一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晚清后期与民国前期一一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2024 届高考历史考前抢分基础知识晚清后期民国前期一一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一、晚清后期、民国前期阶段特征(1894一1919)——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是觉醒与探索。

国际形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国内形势:①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救国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② 经济上: 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兴办实业的思潮不断,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③思想上: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传播,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社会生活上: 西方文明的传播和戊成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冲击,社会生活和生活习俗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知识梳理】一、民族危机加深(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1)政治上: 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农民阶级自发掀起了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2)经济上: 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

1895 年到1898 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上: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层面深人。

向西方学习由洋务运动时期的学习先进技术到维新派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由“器物”发展到“制度”层次。

(4)《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1)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侵略加剧②甲午战争之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1)表现: ①经济瓜分: 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开设工厂、开矿山、修铁路②政治瓜分: 抢占租借,划分势力范围。

(3)三国干涉还辽: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光绪帝时)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光绪帝时)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甲午中日战争(1894—
1895,光绪帝时)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目的: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甲午
年:1894)
2、战役:黄海大战,致远舰(邓世昌)--日本吉野号(2)辽东战役
(旅顺大连)(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4月李鸿章、
伊藤博文)
4、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
本在华开设工厂(标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产品输出转为资本输
出,侵略程度更深一层,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5、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台湾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经割让给日
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是说颐和园里还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这两
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清王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中国近代通史 第8讲(1894—1919)

中国近代通史   第8讲(1894—1919)

关注高考
1.(2013·海南单科·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2.(2011·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 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3.(2011·安徽文综·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 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 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 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 事实
②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 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重要经济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 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经 济和阶级条件。
③思想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 封建正统思想,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
A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三)1894年至1919年的思想文化变化
派别 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
影响
资产 康有为、
维新思思阶想级文化梁启特超征、

中国近代史识记清单背诵清单(超实用)

中国近代史识记清单背诵清单(超实用)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清单(1840—1919—1949)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侵略与反抗1.鸦片战争时间(1840)道光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民族英雄)结果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五、议、港、元”影响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太平天国运动时间1851 (1851-1864)咸丰原因:鸦片战争失败,加深了清政府的通知危机①《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现原因:带有空想色彩。

对发动和鼓舞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②洪仁玕《资政新编》提出向西方学习,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也未能付诸实施。

③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一个“局限性”三个“无法”。

④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同治主凶:英法帮凶:美俄罪行:火烧圆明园;割占领土(最多)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影响: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4.洋务运动(学技术)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同治背景: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口号:自强求富内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近代教育:派遣留学生京师同文馆近代军事:北洋、南洋、福建水师目的: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失败原因:只学习西方的技术没有改变腐朽封建制度意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经济)的开始。

5.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光绪战役:平壤战役(左宝贵)黄海大战(邓世昌命捐黄海)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威海卫战役(丁汝昌牺牲)影响: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允许日本设工厂阻中国资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一次民族危机)5.戊戌变法(学制度)时间:1898年光绪目的:救亡图存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1895-1912)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1895-1912)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1895——1912)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一《马关条约》签定后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19世纪末)危害:1中国重要港口和军事战略要地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并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2 在列强瓜分的势力范围内,中国政府无力控制,使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进一步加深3英国完全控制香港二三国干涉还辽⑴时间:1895年4月⑵起因:1日本战胜清王朝,签定《马关条约》,其内容之一是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俄国政府认为这是对俄独霸东北的直接威胁,不能听任所为。

2法国是俄国在欧洲的盟国,愿意参与干涉,并借机向清政府邀功索赏3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渴望在远东地区夺取殖民地①德国借此机会与俄国接近,设法松动和离间俄法在欧洲的同盟关系②把俄国的视线转移到东方,减轻德国东方边境的威胁③希望得到中国的感激,实现从中国割占一个海军基地的夙愿⑶经过:①1895.4.17俄国政府正式向法德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如不应允,即“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

②1895.4.23三国驻日公使奉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要求退还辽东半岛,并集结三国海军在日本海面以武力相威胁③日本政府无力与三国作战,急向英美两国求援,然而英美两国既不愿冒此风险,也害怕日本在华势力过分膨胀,都劝告日本接受三国的要求。

于是,日本被迫退还辽东半岛,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⑷历史影响:①三国干涉还辽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②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在“还辽”事件后,对俄国产生了很大幻想,主张“一意联络俄人”,牵制其他列强。

俄国便利用这一点,寻找机会向清政府索取“报酬”——迫使清政府给予俄国更多特权。

三“门户开放”政策时间:1899背景:美国忙于同西班牙交战,错失瓜分中国的机会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内容:①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特权”②美国要求在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③美国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帝国主义国家享有投资的权利后果:列强基本一致同意,美国在华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四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⑴方式:①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②开设银行(发币,吸收存款,高利贷)③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④投资中国矿山⑤在华开设工厂⑵危害:①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资本,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②中国提供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和广阔市场,在经济上呈现半殖民地的特点③本国民族主义在强大的帝国主义资本的冲击和排挤下,发展缓慢,困难重重④清政府在经济上日益依靠帝国主义,并不断出卖国家经济权益⑤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五清政府的统治危机⑴表现:①对日本的巨额赔款逼使清政府先后三次举借巨额外债②严重自然灾害在全国范围内接连不断③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同程度地对清政府感到失望,共同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呼声,要求进行改革④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战后的危机还进一步加剧了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矛盾,帝后两党矛盾更趋激化⑵主要应对措施:①编练新军②整顿财政③派遣留学生第二节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⑴表现:①甲午战后有些爱国的民族企业和工商界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开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②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③以缫丝业为代表的部分民族资本产业有明显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的原因:①自身实力有限,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和廉价的商品相竞争②承受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⑶历史价值:①民族资本主义要求挣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②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群体站在救亡图存的前列,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并实行政治变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二维新运动的发端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又与中国的封建势力相结合,竭力阻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派:经过甲午战败,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的“变法”主张,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加速传播,并且很快形成一股新的社会思潮。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包括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重要事件。

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期间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一、晚清时期1. 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的一场战争,中国战败后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造成震动全国的“甲午国难”思潮。

2. “戊戌变法”:1898年,中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一场变法运动,试图改革晚清政治制度和推进现代化,但因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二、辛亥革命1.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布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结束,开启了新的历史时代。

2.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平等的新文化思潮,对中国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抗日战争1. 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建立“满洲国”,这一事件引发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2. 卢沟桥事变:1937年,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发起进攻,导致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抵抗。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2. 社会主义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农村集体化、计划经济建设等,推动了国家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涉及了晚清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重要事件。

通过了解这些重要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1894-1919的中国

1894-1919的中国

关注高考
1.(2013·海南单科·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2.(2011·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 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 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 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3.(2007·江苏历史·8)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
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8.(2009·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
③思想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 着封建正统思想,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 件,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
关注高考
1.(2014·全国大纲卷·16)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
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被正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894—1919)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史实梳理 (一)1894年至1919年的政治变化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大大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抗争[线索·明]1.列强侵略:列强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中华民族的抗争:(1)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线索·明]1.民族工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示·解]三、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化[线索·明]1.学习制度:(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更加深入。

2.学习思想:(1)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提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门户开放”指中国开放门户。

(×)提示:“门户开放”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相互开放。

3.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上是对立的。

(×)提示: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1895-1919

中国近代史1895-1919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深化必备】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风俗变迁及思想观念变化的 特点
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的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都发 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1)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 西服、住洋房、乘汽车等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解析 此题以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为切入点,旨在考查 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和比照近代思想流派主张的能力。题干信息 提供的思想流派的主张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反对只学习西 方的先进技术。根据这一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显然指 的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其他选项均与题意不符。应选D 项。 答案 D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题干“空壳〞和“成果象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键词。根据题意,辛亥革命的成果虽成“空壳〞,但仍保 存着象征意义的东西。从题干辛亥革命成果的角度判断,选项 A、B、C三项中的“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均不是辛亥 革命的成果,而是推动辛亥革命的政党组织和思想理论;只有 D项中的“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袁世凯 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象征。 答案 D
主干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聚焦
重点反思归纳
考向二 近代中国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演变的特 点、影响
【典例2】 (2021·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 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 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中 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 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中国近代史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这是一段充满屈辱、抗争与变革的时期。

以下是对中国近代史重要知识点的整合:一、鸦片战争(1840 1842 年)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经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2、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860 年)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侵略者主凶:英法。

帮凶:美俄。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 1864 年)1、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2、经过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 年,定都天京(今南京)。

1856 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 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但具有空想性,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但未能付诸实践。

4、影响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四、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90 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中央:奕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内容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第二讲 二轮复习中国近代:1895-1919

第二讲            二轮复习中国近代:1895-1919
3、民主与科学 4、社会主义
生活: 西化
社会转型和改 革运动推动了 社会生活的剧 变,如剪辫易 服(既有反清 革命色彩)和 不缠足运动, 礼仪风俗变迁 (略) 交通,通讯及 大众传媒的进 步,发展。
阶段特征(1895-1919):
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辛丑条约》签 订,中国完全沦为两半社会;各阶层领导了一系列革命和 改革运动,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但都以失败告终。 (侵略与抗争) 经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近代化)
【答案】 B
视角二:从市场角度看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例题:1918 年,上海慎昌洋行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对于纺织 设备材料来说,其需求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那些购买者所关注 的只是如何迅速地提货,而不是价格问题。”促使材料现象出现 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国政府鼓励发展纺织业 B.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提倡国货运动兴起的推动 D.一战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解析】 材料中国内对纺织设备的强烈需求,反映了民族 工业厂家数量迅速增加,而能推动大力建厂的是市场需求的扩大, 能够使国内市场需求扩大的只有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 国的经济侵略,D 项正确;政府鼓励发展纺织业虽会推动建厂,但 最主要的是市场因素,而不是政府的政策,A 项不符合题意;虽然 “实业救国”思潮也能推动国人兴办实业的热情,但此热情必须 基于市场上有利可图,B 项不符合题意;虽然提倡国货运动促进了 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否仍主要由列强侵略 的程度决定,C 项错误。 【答案】 D
(1)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 门的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 为英、法、美、俄。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 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 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 加入,尤其是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 到一国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日、美;侵华格局先 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894— 1919)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6.(考查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钱穆在《国史新论》 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 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 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 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脱离了中国的现实 D.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特 征 线 索 归 纳 通 史 主 干 整 合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 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
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894— 1919)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是中国近代化 特 征 线 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经济工业 索 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思想科学理性化(新文化运动 归 纳 )都有长足的发展。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 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中国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加剧。中国军民反抗,黄海、反割台、义和团;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 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2.经济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 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马关条约》;另一 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 ,出现短暂的春天。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返回目录
第 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894— 1919)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 主题三 近代前期中国的四大进步思潮 ■ 真题回扣 考向5 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维新思想的特点 例5 [2015•全国卷Ⅱ]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 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 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失败导致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港口,并赔偿巨额赔款。

2.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款近两亿两白银。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军事和国力的薄弱。

3.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由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

这次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呼吁民主与科学,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5.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政党之一,领导了中国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6.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国以独立自主战斗,与日本帝国主义对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和半殖民地状态。

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行稳步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政策。

这些知识点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高三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旧民主主义革命(1895——1919)

高三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旧民主主义革命(1895——1919)

清末民初(1895-1919)这一时期,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掀起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来挽救民族危机,都以失败而告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是,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民主共和始终有名无实。

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在此期间得到初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方面一、中日甲午战争1背景: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走上近代化道路,成为亚洲强国;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支持日本侵略;清政府的腐朽懦弱;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概况(1)1894年,日本借平息朝鲜农民起义之机,挑起战争。

在黄海大战后,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2)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影响: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实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概况: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等国联合发动了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的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外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影响: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的控制。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三点)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口号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甲午中日战争后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3~1864年)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860~1895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894~1911年)
太平天国运动:
爆发的原因:对农民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政权的建议: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
4.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1945年,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1945年,重庆谈判,10.10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确定和平建国的方针。
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内战爆发
抗战相持阶段是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阶段。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相持阶段的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个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绅士。地方实力派)
孤立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第一次:1927~1928,左倾盲动错误

自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自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自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告终。

此战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清朝末年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由洪秀全等人领导,旨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太平天国”。

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

3. 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又称自强运动,是清政府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进行的自救运动。

其主要内容包括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企业、建立新式学堂等。

4.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告终。

此战标志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5. 戊戌变法(1898 年):清政府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试图通过改革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6. 辛亥革命(1911 年):由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反对清朝专制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运动。

它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7. 新文化运动(1915 年开始):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发起,倡导民主、科学、白话文,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8. 五四运动(1919 年):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由北京的学生示威游行引发,迅速蔓延全国。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以上只是部分自考中国近代史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学习资料。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近现代史作为考研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占据着相当的比重。

下面将就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9年)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转变的过程。

1.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它导致了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这一条约被称为不平等条约之首,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2. 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中国在战争中惨败,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得中国丧失了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

3. 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改革运动,意在挽救国家危亡,但它失败了,主要原因是保守势力的阻挠。

4.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二、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民主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持续不断的革命斗争时期。

1.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爱国运动,它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中心,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北伐战争(1926年-1928年):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发起的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它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3. 中共成立(1921年):中共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在中国的土地上正式建立起了真正的共产主义政党。

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组织,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清末民初(1895-1919)1898年戊戌变法、1898年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11年辛亥革命。

一维新变法运动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与主权;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同时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

19世纪末,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时代的要求,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出现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由王韬、郑观应等。

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习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描述的是君主立宪。

王韬说“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路基础。

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编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预言人类社会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强调当时的中国应该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

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近代化。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发表《变法通议》抨击专制,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

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之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呜呼,则非吾所以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

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

其二如突厥,他人执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

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

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

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

”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

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

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

夫驱奴虏以斗贵人,目何所往而不败?为了摆脱奴虏地位,严复主张,设议院于京师,而令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

是道也此,欲民之忠爱必由此,欲教化之兴必由此,欲地利之尽必由此,欲道路之辟、商务之兴必由此,欲民各束身自好而争濯磨于善必由此。

呜呼!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3.维新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马关条约》康梁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历史上称为“公车上书”。

上书虽然没有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解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维新运动的展开为了争取更多支持,康有为在北京上海湖南天津等地创办《中外纪闻》。

1898年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指出再不下决心彻底变法自强,清朝将面临灭亡。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成立了保国会。

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以救亡图存相号召,制定详细章程,资产阶级改良派政党。

4.戊戌变法(1)变法的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变法法令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实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物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物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

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新政的许多措施切中时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可能性,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3)变法的结局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慈禧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

光绪为贯彻改革措施,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和林旭为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光绪和维新派寄希望与袁世凯和列强身上,但袁世凯与慈禧密切勾结。

9月21日,慈禧和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重新“训政”。

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保留之外。

(4)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二、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借口镇压义和团,根本目的是瓜分中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途中,她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联军在京烧杀抢掠,军队被允许公开抢劫三日。

3《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李鸿章“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西方国家得出以上认识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三、辛亥革命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名文,字逸仙,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

甲午战前,上书李鸿章想依靠清政府走改良道路,发展资本主义。

上书受挫后,走上了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实行“新政”(1901-1905)新政的内容:编练“新军”;振商励实,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改官制,整吏治;学习西方法律制度。

新政的积极意义:推动经济自由发展;中国法律现代化;政权机构现代化;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学教育兴隆;民族资产阶级崛起;促进民主革命。

新政的消极作用:增负;北洋军阀崛起,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清末新政时,某些经济政策的公布,客观上也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清末新政时,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

1906年,清政府设立谘议局和筹建资政院。

清政府于1908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14条,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

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

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具体内容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民族主义)前提--民族革命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核心--- 政治革命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涨价归公,这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主义)补充--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3)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1911年4月27,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

双方激战一昼夜,最后只剩黄兴等少数人带伤逃走。

后收敛尸体72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为革命领袖黄兴撰写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盛赞其开创民主共和的伟大历史功绩。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1)武昌起义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