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162例的临床观察

摘要:小儿腹泻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泻下清水样稀便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为主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究其原因,多为外感风寒、湿热,内伤饮食,加上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清浊混杂,而引起泻下。对待小儿腹泻,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的轻重,泻下粪便的性质,舌苔等,来辨别泄泻的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关键词:中医辨证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1-02

小儿腹泻从中医来讲,分为实证和虚证。实症包括风寒,湿热和伤食。其中风寒指的就是受到外部气候影响比如着凉引发的腹泻,伤食就是指的饮食不当导致的腹泻问题。虚证主要有脾虚泻和肾虚泻,其中肾虚泻就是我们常说的凌晨起夜的五更泻。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而进行分型论治。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施治情况,分析整理后,以供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62例,男78例,女84例,年龄最大者10岁,最小者3个月,以2~7岁者多见,共130例,占73.9%;发病季节以8~9月份最高,共133例,占78.4%;其他季节29例,占21.6%;162例中,病程最长者1个月,最短者3天。

1.2 辨证分型。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本组病例分为伤食腹泻、暑热腹泻、寒湿腹泻、湿热腹泻、脾肾阳虚腹泻等五个证型。

1.3 辨证施治。

1.3.1 伤食腹泻。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积滞胃肠,积食伤脾而引起。症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神曲10g,麦芽5g,谷芽5g,山楂10g,茯苓10g,黄连3g,半夏5g,陈皮3g.如腹痛较剧及气胀者,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辛香止吐。还可服用小儿七珍丹。若伴口渴者,可用大黄粉,以助通便。

1.3.2 暑热腹泻。多因感受暑邪,或由饮食不洁,暑热内迫大肠所致。起病急骤,或有烦躁,发热,肢冷,伴恶心呕吐,大便水泻如米泔或蛋花汤样,状若喷射,恶臭如败卵,便次频无计数,小便短少,重则目眶下陷、睡时露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解表,佐以祛暑止泻,方用四味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黄连)为主方加减。

1.3.3 寒湿腹泻。泄泻清稀,中多泡沫,无明显臭味,腹痛肠鸣,或兼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有力。

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3g,紫苏5g,半夏5g,茯苓10g,炒白术

10g,陈皮3g,泽泻10g;若腹痛较甚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止痛;兼有食滞者,加山楂以消食导滞;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利尿。

1.3.4 湿热腹泻。症见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治宜清热利湿,主要采用清利药品以解表清里利湿,常用加味葛根芩连汤:葛根5g,黄芩5g,甘草3g,茯苓10g,泽泻10g,厚朴5g,车前草10g,神曲10g。若小便涩赤而短者,加六一散(滑石、甘草)以清热利湿;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止痛;呕吐频者加半夏、生姜汁或玉枢丹以降逆辟秽;湿邪偏重,口不甚渴者,加苍术以燥湿;高热、烦渴引饮者,加石膏、寒水石以清热除烦。

1.3.5 脾肾阳虚腹泻。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阳失运,升降失调,气机阻滞,而清浊不分所致。其主要见症为腹胀满不适,隐隐作痛,面色白,四肢发凉,食欲不振,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一日数次,反复发作。稍进油腻则胸闷不舒,便次明显增多。久泻不已,脾胃愈虚,中阳不振,肾阳不足,不能化生精微,渐至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微弱。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每日排便1~2次,大便成形,诸症消失者为痊愈;大便次数接近正常,基本成形,诸症消失或仅存肠鸣腹胀者为显效;便泻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者为好转;大便情况及诸

症均未改善者为无效。

2.2 疗效分析。本组162例中,痊愈144例,占87.5%;显效12例,占9.0%;好转4例,占2.3%;无效2例,占1.2%。总有效率98.9%。在162例有效病例中,疗程最短者2天,最长30天,平均为

3.9天。其中伤食泻平均疗程为2.2天,暑热泻平均为3.3天,寒湿泻平均为2.8天,湿热泻平均为2.8天,脾肾阳虚泻平均为7.2天。各型疗效相比较,以伤食泻疗效为最好,与寒湿泻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体会

小儿腹泻原因较多,但总与脾胃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故有“脾虚则生湿,湿盛则脾困,无湿不作泻”的说法。腹泻的成因,除寒湿、暑热等致病因子损伤脾胃外,饮食不当则更为多见。本组162例中,伤食腹泻计56例,占36.3%。然饮食所伤,又当以生冷为主,或饮食壅滞,损脾伤胃,影响胃肠的正常功能而作泄泻。上述诸多原因,仅是发病的外界因素,其根本原因则与个体脾虚胃弱有关,因脾虚而阳气不能内充,阳气不足则脾的运化功能低下,而致升举无力则下陷,终成泄泻。

辨证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有寒则温、有虚则补、有湿清利、有食积消导,久泻可适当固涩。小儿体质柔弱,易病易变,易虚易实,应坚持服药,巩固疗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调整药量。对病程久延,运用固涩法时,要把握时机,不可早投、乱投。著名儿科老中医董延瑶对此总结出四项用药原则:苔净、腹软、溲通、身无热,

内无积滞,肠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涩之法。小儿泄泻易伤阴、伤阳或阴阳两虚,治疗时应充分细察,多方兼顾,权衡缓急轻重、阴阳消长等,以及时用救阴、扶阳或阴阳兼顾法。

参考文献

[1] 苗凌娜.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32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6

[2] 吴斌,王丽.中药治疗小儿脾虚型腹泻12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