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本文档是对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们复和回顾所学知识。
以下是该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内容的简要总结:单元一:科学思维方式与方法- 科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客观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和理性。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为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则借助科学知识来实现目标。
单元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而混合物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 元素的特点: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无法通过化学方法进一步分解。
- 化合物的特点: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确定的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
- 物质的性质:物质可以通过观察其外观、燃烧、溶解、导电和磁性等性质来进行分类和鉴别。
单元三:光的传播与折射-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改变传播方向,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 折射定律: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遵循辐射定律:$ \frac{{\sin i}}{{\sin r}} = \frac{{v_1}}{{v_2}} $,其中 $ i $ 为入射角, $ r $ 为折射角, $ v_1 $ 和 $ v_2 $ 分别为两种介质中的光速。
单元四:力的作用与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和方向等。
- 力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状态(如从静止到运动或由匀速直线运动转变为停止)。
- 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 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单元五:热的传递与温度-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 温度的定义:物体的温度是与其内部粒子的热运动强度有关的物理量。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1xx 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xx水(xx),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xx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xx--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xx--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xx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xx、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地球水的主体是海洋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大约2.5L的水,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供应。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在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可以通过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进行检验;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为: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v=m / ρ)。
其中,ρ表示密度(千克/米或克/厘米),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米或厘米)。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千克/米,合1.0克/厘米。
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 1.0×10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最新推荐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已整理)
最新推荐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已整理)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存在于各种形态中。
海洋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而陆地淡水主要是冰川水,但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它们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水对生命至关重要,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而儿童身上4/5是水分。
水的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地循环流动。
小循环有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而大循环则是海陆间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有五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下渗(地下径流)。
这种循环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每年的3月22日被定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这可以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得出。
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水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的电解是一种化学变化。
水的重要性质包括无色、无味、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等。
在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态浮在水面上,这是液水的异常现象。
第三节:水的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公式为m=ρ/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密度的单位为千克/米3或克/厘米3,两者之间的关系为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水的密度为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浮G浮停在液体表面(ρ物ρ液③F浮G浮浮起(ρ物ρ液3、浮力的应用:1)测定物体密度;2)浮力可以使物体浮起,可以用于制造气球、潜水衣等;3)浮力还可以用于建造大型船只,使其能够浮在水面上。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八上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八上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嘿,咱来聊聊八上科学浙教版的知识点哈!
先说说水这一块。
水那可是生命之源啊!你想想,咱生活中哪儿能离得开水呀?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
水的状态变化,从固态的冰到液态的水再到气态的水蒸气,神奇吧!比如冬天河里的水结成冰,到了春天又化成水了,这不就是水的状态变化嘛!
还有大气压强呢!你知道为啥吸盘能紧紧吸在墙上吗?这就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啊。
就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压着它,多有意思呀!
再讲讲电路。
电路就像城市里的道路,电流就像来来往往的车辆。
开关就像是路口的红绿灯,控制着电流的通断。
比如说家里的电灯开关,开了灯就亮了,这不就是在控制电路嘛!
还有光学呀,镜子里的成像,那可真神奇。
这不就跟你照镜子一样,能看到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多好玩啊!
这些知识点都超有趣的,好好学,准能发现科学的奇妙之处!就问你有没有很感兴趣呀?。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知识点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
2.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运动的形式1.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行驶或直线往返运动。
2.曲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轨道运动。
三、速度和加速度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2.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公式: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外界因素无关。
五、力和力的平衡1.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力的平衡: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些力相互平衡。
六、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产生的阻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等。
七、压强和浮力1.压强: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与支持物所受压力的比值。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2.浮力: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向上的托力。
公式:浮力=重力-排开流体的重力。
八、光学与声学1.光学: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和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光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光速与光在介质中波长成正比,与介质折射率成反比。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如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如可测距离,可测宽度等。
光线是光线是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光线是一种几何的抽象,在实际当中不可能得到一条光线。
光线要遵守光直线传播的光直线传播定律,可以简化为一条光线即可,常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实际上不存在)。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reg refraction)。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水的总量中,占比最大的是海水(ocean water),约占96.53%。
2.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3.水的循环分为小循环和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包括陆地-大气的循环,海上内循环包括海洋-大气的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包括五个环节:蒸发(包括蒸腾和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地表或地下径流。
4.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在于,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同时也使淡水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使得水资源得到再生。
5.水循环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内因则是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不均衡。
7.水与生命密切相关。
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则有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结果表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的分子式为H2O,即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电解需要电极,其中正极(阳极)产生氧气,负极(阴极)产生氢气。
氧气体积是负极氢气体积的2倍,而氢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则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和气体对于浸入其中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的,作用点是物体的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指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和形状无关,但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如果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会下沉;如果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会上浮;如果浮力等于重力,物体会悬浮。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是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是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超有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一、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二、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若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五、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紧密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给淡水,使水资源取得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转变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散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天天需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一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转变)。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份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关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现在V排=V物④F浮=G 漂浮现在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固状态,是动态进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兀平均每天需 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 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p液§2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p液取kg/m3; V排取m3)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悬浮此时V排=2物④F浮=G漂浮此时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解1.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
-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是一类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可以是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1.2 物质的分解- 物理变化:物质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仍然保持其性质不变,如冰变成水。
- 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第二章分子运动与物态变化2.1 分子运动论- 分子:物质中微观结构最小的单位,能够进行热运动。
- 分子运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分子的热运动有关。
- 温度:是物质中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的体现。
- 摩尔:一种量的单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
2.2 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态。
- 三种物态的转化:图示法和示意图法。
-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沸点、凝点和熔点。
第三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3.1 空气的组成- 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水蒸气。
3.2 空气的性质- 空气重量、空气压力。
- 空气的稀薄与稠密、透明、均匀性。
第四章溶液4.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和溶剂。
- 可溶性、不溶性。
4.2 溶解现象- 溶解的条件。
- 饱和溶解度、过饱和溶解度与不饱和溶解度。
4.3 溶解热的变化- 溶解热的概念。
- 溶解热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4.4 饮用水与污水处理- 饮用水的标准。
- 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 污水处理的方法。
第五章化学式和化合价5.1 化学式的由来- 集合体原子与共价化合的形成。
- 化合物印符。
5.2 化学式- 电价与化合价的区别。
- 氢、氧、氯、氟和硫的电价和化合价。
- 以及化学式的组成及含义。
5.3 离子式- 阴、阳离子的电价和化合价。
- 离子式的表示方法和作用。
5.4 化合价和简单化合物- 简单化合物和复合化合物。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超实用).docx
第 1 章水和水的溶液第 1节 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 咸水 ) ,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 陆地 --大循环 :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气、海上内循环-- 陆地 -- 大气: 海洋 --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 5个环节:①蒸发 ( 蒸腾、升华 ) 、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 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 :外因 : 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 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 平均每天需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 2/3 以上是水分 , 儿童身上 4/5, 使是水分。
8、每年的 3月 22日为“ 世界水日 ”第 2节 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 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 论正极1/2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 阳极 )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 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 产生淡蓝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 阴极 ) 色火焰气实验结论 : 水 通直流电 氢气 +氧气 ( 水的电解是 化学变化 ) 。
说明 :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 水的分子式 :H 2O )。
第 3节 水的浮力1、液体 ( 气体 ) 对浸入 ( 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 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 F 浮 =G ;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F 浮 = G 排液 =ρ液 gV 排液注意(1) 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3,V 排取 m3)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 F 浮的大小。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 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4 •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 •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 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P = m / v (公式变形:m =p v v= m / pp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水银的密度为13.6 X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 X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3 或g/cm3,(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 3 1kg/m3=1 X1Q 3g/cm3(3)水的密度:1 X103kg/m 3或1g/cm 36 6(4)单位转化:1毫升=1cm 3 = 1 >10 m31吨=1000千克=1 X〔0克3 31毫升=1 X0升1升二10 m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p= 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 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p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p液取kg/m3, V排取m3)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悬浮此时V排=2物④F浮=G漂浮此时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 F支持力=G)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当P液〉P物时,上浮(最终漂浮)②当P液<P物时,下沉③当P液=P物时,悬浮5、浮沉条件的应用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第5节物质的溶解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A .加溶剂B.升温 _饱和溶液一二「亠X不饱和溶液A. 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5、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2) 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3) 溶解度单位为克;(4)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6、室温(20 C )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1)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硝酸铵,表现为曲线陡;_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7、溶质的质量分数(1) 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一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注: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A%=m溶质/m溶液x 100%= m溶质/(m溶质+m溶剂)x 100% m溶液=m溶质/ A% m 溶质=m溶液• A%(2)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x溶液的密度x溶质的质量分数;(3) 溶液的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4)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 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 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 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6节物质的分离1、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晶体。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溶液较小);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注: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4、水的净化A、沉淀法:把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
由于明矶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因此,明矶、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
B、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
注: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C、蒸馏:把水加热,至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这种净化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这样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第7节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1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水污染严重;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森林破坏严重。
2、 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匀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不均匀一夏季丰富,冬季缺乏,北方尤其明显。
3、 节水标志的意义,其标志中: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接起一滴水,节水与接水谐音,寓意节约每一滴用水。
手是字母J 和S 的变形,寓意节水,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第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4、 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水的回收利用及防止水的 _________________第2章 天气与气候第1节 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 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 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 、没有天气变化;B 、没有声音;C 、易受陨石侵袭;D 、昼 夜温差很大;E :地球上无生命。
3、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 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与人类的生活和4、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5、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A、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B、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C、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2节气温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2、天气于气候的区别: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C )。
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一天中最咼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5、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C。
第3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A. 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B.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高度高,空气密度小。
3、流速大,压强小(气体/液体)。
4、大气压强的单位:帕_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 5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5m高水)1mmHg=133Pa5、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6、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在同一海拔高度,同一地方,晴天时气压高;阴雨天时气压低。
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降低,沸点减小第4节风和降水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同一水平下风是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的流动。
2、风的基本要素:风速和风向。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8种风向;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单位:米/秒,千米/时,通常用风级(0〜12级)表示。
3、降水的条件:A. 相对湿度达到100%;B. 温度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C. 空气中的有微小的灰尘颗粒(凝结核),水汽可以凝结变大。
4、科学上用降雨量来表示降水的大小。
降水量用毫米表示,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测量工具:雨量筒。
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
5、24小时降水量等级划分:6、人工降水的方式:A•降温,打干冰;B.凝结核,打碘化银。
第5节天气预报1天气图:它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等压线:天气图上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2、天气系统:A. 高压系统: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天气:晴朗干燥;低压系统: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天气:阴雨天气;B. 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
冷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
天气: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
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
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
天气:降雨,气温升高。
C. 台风:低压气旋(强低压系统),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