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1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处在内外交困之际,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处在内外交困之际, 迫切需要摆脱困境。 迫切需要摆脱困境。 新政”的实质: “新政”的实质:封建统治阶级为挽回统治而进 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 (一)阶级基础 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政府调整了政策,允许和奖励民间建厂, 政府调整了政策,允许和奖励民间建厂,有利 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二)骨干力量 通过兴办学堂,奖励留学等途径, 通过兴办学堂,奖励留学等途径,中国出现了资 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 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青年知 识分子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识分子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
民主: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民主: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经济: 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未能改变中国 两半社会的性质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币 周年纪念币 辛亥革命
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 “”
《民报》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
四、革命准备工作
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 年 月 日 赵声、 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 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 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 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 具烈士 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 烈士墓。 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 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 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有支持 中国革命的日本人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复习:辛亥革命历史背景复习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复习:辛亥革命历史背景复习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复习:辛亥革命历史背景复习
【摘要】
高三
202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2周年纪念日,1911年的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下面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

接着各省纷纷响应。

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不久组成了临时参议院,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政权被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窃取,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

浏览了本文的同学也浏览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历史

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 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不平等条约明细: 1841.05.27:中英,广州和约,670万两; 1842.08.29: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2100万两; 1858.05.28:中俄,瑗珲条约,60万平方公里; 1860.10.24: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1300万两; 1860.11.04:中俄,北京条约,40万平方公里; 中国海军舰 1864.07.10: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44万平方公里; 队在马关条 1881.02.24:中俄,伊梨条约,7万平方公里,280万两; 约纪念日巡 1887.12.01:中葡,北京条约,割澳门; 航钓鱼岛 1895.04.07: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2亿两; 1895.11.08:中日,辽南条约,3000万两; 1901.09.07:八国联军,辛丑条约,102270万两。
2、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 的晚期危机四伏。
1)、经济上:自然经济任然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 2)、政治上:政治日益腐败。 3)、军事上: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驰,纪律败 坏。
4)、财政上:国库亏空,入不敷出。
各种情况促使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 激烈。
地点
上海 北京 武昌 长沙 广州
领导人
陈独秀 李大钊 董必武、陈潭秋 毛泽东、何叔衡 陈公博、谭平山
成立时间
1920.8 1920.10 1920秋 1920秋 1920秋
济南
巴黎 东京
王尽美、邓恩铭
周恩来 周佛海
1921春
1921.3 1921.3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成立的基础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中国 共产 党的 成立 时间 地点 成立的标志 (中共一大)

10月10日是什么节日

10月10日是什么节日

10月10日是什么节日最近不少网友都问:10月10日是什么节日?关于这个问题,店铺整理了10月10日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腐朽的清王朝的视野。

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胜利果实曾一度被北洋军阀夺取,北海闭园10余年直至1925年8月1日才正式开放为公园。

辛亥革命的起源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农历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1894年11月于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次年初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开始开展反清武装斗争。

随后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相继建立。

新兴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利用书刊大力宣传爱国和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

1905年8月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革命党人积极联络海外爱国华侨,运动国内会党和新军,在中国西南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却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运动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辛亥革命。

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汇总之历史部分

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汇总之历史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考点:启蒙运动历史常识考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最初产生在英国。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是伏尔泰。

思想原则:“理性主义”。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契约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代表人物及观点:霍布斯—《利维坦》;提倡社会契约建国,君权人民授予洛克—《政府论》;提倡君主立宪,主张分权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倡三权分立卢梭—《社会契约论》;提倡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狄德罗—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意义: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启蒙运动同步练习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存在主义是十九世纪流行于西方的哲学思潮B.玛雅文化以南美洲的秘鲁为中心C.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D.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历史。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在20世纪初获得发展,二战后约1945年一1955年成为西方思想界的流行学说,A选项错误。

玛稚文化主要分布在中美洲一带,包括今天的墨西哥东南、尤卡坦半岛、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地区,B选项错误。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的广泛应用,C选项错误。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考点:历史常识考点:文艺复兴历史常识考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14世纪一16世纪末,集中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指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成就及代表人物意大利文学三杰:但丁:《神曲》,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美术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教堂》)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学说,提出“强权政治”理论乔托:欧洲绘画之父法国拉伯雷:鼓励人们成为“全知全能”的人,《巨人传》德意志伊拉斯谟:以人文主义精神批判和考订基督教经典,《愚人颂》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英国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部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天文学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543年提出了日心说体系。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背景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清政府下令镇压。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

第一时间解析2010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及申论真题全

第一时间解析2010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及申论真题全

经典2010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及申论真题析1.C. 416[解析]本题属于多级数列。

两两做差得到“10,40,76,118”,再做差得“30,36,42”,这是一个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下一数应为48,所以()=48+118+250=416。

所以选择C选项。

2.B.[解析]本题属于分数数列,主要考查分数的反约分。

注意到偶数项分子依次为“5,7,9”,猜测奇数项分子可能为“4,6,8,10”。

经过反约分,原数列化为,,,,,,则()==。

所以选择B选项。

3.C. ﹣42[解析]本题属于多级数列。

两两做差得到“﹣4,8,﹣16,32”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下个数应为﹣64,所以()=﹣64+22=﹣42。

所以选择C选项。

4.D. 75[解析]本题属于递推数列。

3×2-2=4,2×4-3=5,4×5-4=16,减数是一个等差数列,因此()=5×16-5=75。

所以选择D选项。

5.C. 22[解析]本题属于多级数列。

两两相加得到“1,2,4,8,16”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下项应为32,因此()=32-10=22。

所以选择C选项。

数学运算6.D.[解析]本题属于计算问题,主要考查平方差公式:。

原式可化为:()()()()()()…()()()()=…==。

所以选择D 选项。

7.C. 2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不等式。

设吃饭人数为n,则根据题意可列出不等式:7×50≤18n<8×50,即≤n<,结合选项,只有C符合。

所以选择C选项。

8.B. 70%[解析]本题属于计数问题,主要考查概率知识。

要求“至少有一个男职员参加培训的概率”只需用1减去“全是女职员参加培训的概率”。

总选法有种,两名女职员的选法有种,因此全是女职员参加培训的概率为/ =3/10,所以至少有一个男职员的概率为1-3/10=7/10。

所以选择B选项。

9.C. 300[解析]本题属于浓度问题。

辛亥革命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过程

⾟亥⾰命的过程⾟亥⾰命是指发⽣于公元1911年(中国农历⾟亥年,清宣统三年),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共和制的全国性⾰命。

⾃1911年10⽉10⽇(农历⼋⽉⼗九)夜武昌起义爆发开始,⾄1912年隆裕太后下诏袁世凯组织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段时间内在中国发⽣的⾰命事件。

⾟亥⾰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中国⼈思想。

⼴义上⾟亥⾰命指⾃19世纪末(⼀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算起)迄⾟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命运动。

⼀、武昌起义的爆发——⾟亥⾰命爆发的标志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给帝国主义,激起全国⼈民强烈反对。

湖北⾰命党⼈利⽤保路运动的时机,于10⽉10⽇在武昌起义,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崩⽡解。

兴建铁路作为⼀种官⽅政策是在新政之前就确⽴的,对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起到了积极作⽤。

⾃甲午战争结束到1911年,清王朝共建铁路4936公⾥,占近代中国所修铁路将近40%,⽽其中绝⼤部分是在新政时期建设⽽成。

但主要依靠外资资助修筑的就长达4029公⾥,约占总长度的81%。

但是作为回报,帝国政府不得不把铁路的管理权、⽤⼈权、稽核权、购料权拱⼿让给外国的借款公司,这就导致了中国利权的严重流失。

即便如此,李鸿章在世时还是不⽆遗憾地说道:“⽬下经费难筹,必借洋款。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民的爱国思潮涌现,出现⼀⼤批爱国⼈⼠要求收回铁路的管理与修建权,于是便爆发了许多次起义。

1911年9⽉8⽇,成都附近农民在同盟会和会党组织哥⽼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与清兵交战,附近州县群众纷纷响应,⼏天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

荣县独⽴,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1911年10⽉10⽇,⾰命党⼈熊秉坤、⾦兆龙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并⼀举成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元旦,孙中⼭就任⼤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以五⾊旗为国旗。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百日维新。

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希望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诏”,宣布变法维新。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背景变革之道: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文化形势: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影响政治影响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思想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

经济影响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

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社会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生活文化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对海外华人的影响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评价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则对于辛亥革命有了较高的评价。

国民党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

武汉市近代历史革命遗迹

武汉市近代历史革命遗迹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南 麓首义公园内,东近抱冰堂,西 邻梅廊。由湖北省暨武汉市辛亥 革命武昌首义七十周年纪念大会 筹备领导小组于1981年主持修建, 是年10月10日揭幕。碑南向,大 理石砌,呈蛊形,高11米。正面 镌叶剑英所题碑名。两侧饰稻穗、 彩带等浮雕图案。碑座刻章开沅 撰、张昕若书赞颂孙中山与辛亥 革命碑文。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 位。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在红楼内开 辟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 馆,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写馆名, 纪念馆占地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 馆内收藏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 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分为辛 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孙中山先生生 平事迹展览、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 本陈列;纪念馆楼前建有碧樟广场,广场 中矗立有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铜像。

孙中山
孙中山像
辛亥革命博物馆大门
1911年报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成 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翌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 宣告废除清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由于同盟会对迅猛到来的革命形势没有足够的 准备,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通盘的筹划,在各省的实 力有大有小,对革命的态度也不相同,参加起义队 伍的更是鱼龙混杂,这就使各独立省份出现了错综 复杂的局面。 • 有的省在革命派武装夺取政权后,被立宪派、旧 官僚采取阴谋手段,窃夺了实权(如湖北、福建)。 有的省被立宪派分子采取流血政变的办法篡夺了政 权(如湖南、贵州)。这些独立的省份,相互之间 各有打算,内部局势也不稳定,因此很难做到统一 意志,统一行动。尽管如此,各省的独立,毕竟极 大地孤立了清政府,壮大了革命声势。 • 还应指出,由于革命党人重视做新军的工作, 自武昌新军打响反清第一枪后,不到三个月,在十 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标的新军中,先后反 正、解散、溃败的约有七个镇、十个混成协、三个 标,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力量。所有这些, 都为最后推翻清王朝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major events in Chinese history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major events in Chinese history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major events in Chinese history1. 秦始皇统一中国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by Emperor Qin Shi Huang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灭六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楚国、齐国],统一天下,正式建立秦朝,称"始皇帝",时年三十九岁;秦始皇统一制度、修筑长城,为中国历史做出重要贡献。

2. 鸦片战争Opium War (1840-1842)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3. 太平天国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1851-1864)太平天国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国家,前身为1843年之"拜上帝会"。

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势力遍及中国十省。

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3年。

太平天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特例,以西方宗教名义组织势力,中国官方认定之"中国农民起义"且"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

而在清朝初年剃发易服之后,太平军因拒绝此俗,亦被称作长毛、发贼。

4. 戊戌变法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我的家乡(安徽)与辛亥革命

我的家乡(安徽)与辛亥革命

100 来为
义牺 , 们 : 纪 这 , 庆 ,这

黄 岗72 , 、 、 宽。 条 别 这 。
、 营 发攻 。” 宽从 达 , 、 间。 义 门, 清卫 。 宽奋 数 清军 时, 牺 时 , 26岁 宽 , 仅26岁。
时, 负责“ 负责“筹管军 ”, 聋哑 , ,专门传递 报。 义时两 加 黄兴 ,“从 东 , 锋 阵, ,转战华 顽强, 弹尽 竭 黄兴 弹队, ,专职组织 杀 弹队, 发时, 攻两 发时, 宽 随黄兴 攻两 总 当 , 敌 掷 弹。 来, 与 宽 弹 。 28岁 28岁, 31岁 轻。 31岁。
皖江中学堂依山而建,砖木结构,是四合院式的平房。 皖江中学堂依山而建,砖木结构,是四合院式的平房。 根据芜湖当地资料记载,皖江中学堂总长60余米 余米, 根据芜湖当地资料记载,皖江中学堂总长 余米,宽9米, 米 门前有20级花岗岩麻石台阶 级花岗岩麻石台阶。 门前有 级花岗岩麻石台阶。院墙外侧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里有两块大理石铭牌,其中一块上面写着“ 里有两块大理石铭牌,其中一块上面写着“全市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清代) 保护单位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清代)”。 皖江中学堂的前身是始建于乾隆三十年( 皖江中学堂的前身是始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中江书院,这是芜湖最早的书 年 的中江书院, 院。1903年,几经变动的中江学院迁至现在的地址,易名为“皖江中学堂”,开芜湖 年 几经变动的中江学院迁至现在的地址,易名为“皖江中学堂” 官办近代初等教育之先河。 官办近代初等教育之先河。 这里曾是安徽省辛亥革命的重要据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 这里曾是安徽省辛亥革命的重要据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1905年担 年担 任皖江中学堂的监督(校长),陈独秀、陶成章、苏曼殊等曾在此任教, ),陈独秀 任皖江中学堂的监督(校长),陈独秀、陶成章、苏曼殊等曾在此任教,从事反清革命 运动。 运动。1906年,同盟会长江中下游支部长张伯纯担任学校监督。 年 同盟会长江中下游支部长张伯纯担任学校监督。 1905年,刘师培所在的《警钟日报》因骂了德国侵略者而被租界查封,在上海呆 年 刘师培所在的《警钟日报》因骂了德国侵略者而被租界查封, 不下去的刘师培从浙江转到芜湖,先后在皖江中学堂、安徽公学任教, 不下去的刘师培从浙江转到芜湖,先后在皖江中学堂、安徽公学任教,同时秘密从事反 清革命活动。 清革命活动。 姚永森教授推荐芜湖的辛亥革命地标时, 姚永森教授推荐芜湖的辛亥革命地标时,他毫不犹豫地将皖江中学堂放在了第一 皖江中学堂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位,“皖江中学堂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与重大的历史事 历史人物紧密相关,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件、历史人物紧密相关,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简介: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廷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的时间发展过程:(1894年11月24~1912年1月其中只是略写只挑重要的事情)1894年11月24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段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与杨衢云等在香港组建兴中会总部。

随即在广州设立兴中会分会。

1895年 10月10日兴中会在香港开会,决定重阳节(10月26日) 在广州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1895年 10月26日广州起义未及发动即告失败。

1896年 10月11日清政府驻英公使馆绑架孙中山于伦敦,23日被迫释放。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领导发动“百日维新”。

1900年 6月清政府利用义和团运动对外“宣战”。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00年10月史坚如在广州谋炸两广总督德寿,事败被捕,次月遇害1900年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励志会。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英、俄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2年4月27日蔡元培等倡议组织的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成立。

11月创办爱国学会社。

1903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青山创设革命军事学校。

在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

1905年5月10日上海总商会发起抵制美货,反美爱国运动随即在中国展开。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黄兴等约集各省倾向革命的同学生及华侨七十余人,在东京举行成立中国同盟会的筹备会,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从辛亥革命驳告别革命论

从辛亥革命驳告别革命论

从辛亥革命驳斥"告别革命论" 从辛亥革命驳斥"告别革命论"
——"告别革命"是资产阶级的主观期望 ——"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 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 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 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 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 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 大起来. 大起来. 阻碍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经济上的 全盘控制.
随着共产革命的衰落和对极权主义带来灾难 的普遍认识,与彻底变革相联系的激进主义革命 观念也开始受到批评,"告别革命论" 观念也开始受到批评,"告别革命论"似乎成为 二十世纪末普遍潮流,这实际上西方反华势力对 中国的挑拨与分化.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欣欣向荣的今天,我 们依旧要保持革命的警惕性,要防止西方势力的 颠覆和破坏,因为这是最终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保 证."告别革命论" 证."告别革命论"是在政治上对历史的否定, 对现实的歪曲.是西方资本主义企图对中国实行 "和平演变"的第一步. 和平演变"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紧密团结在党的 身边,共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认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 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 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 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 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 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 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 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 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 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 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 亥革命" 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Ⅰ.背景介绍:自《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清廷在1911年,出卖国家铁路修筑权,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激起全国人民反抗。

自此四川地区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成为一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运动。

期间形成了“三民主义”的思想,成立了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彻底结束了中国千年的封建帝制。

后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并在进行了二次革命后,进入军阀割据时期。

Ⅱ.历史进步性:政治上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中国人民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使得国民在法律上成为国家的主权者。

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自清政府垮台后,虽然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正是这次革命把中国推上了自主制定国家政策的道路。

思想上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过去的文化权威的消失,对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

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

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绪初年)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

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

然而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19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

自1895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

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

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

但是进行103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

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立宪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形势: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满汉种族问题,在清初的文字狱和剃发易服制度的压制影响之下,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

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

但随著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汉满问题开始再度抬头。

到了1890年代以后,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

明末遗老的著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

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

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传著作有邹容的《革命军》等,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

推翻满清后,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改为「五族共和」,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此外,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即立宪运动。

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宪,成立责任内阁,但屡为清政府所阻。

正在训练中的北洋新军清朝末年,以八旗、汉人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

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发展历史陈天华1890年代,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

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多。

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当中由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

而孙中山亦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费。

二者后来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之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但并未取得成功。

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

孙中山于1895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孙亦因而闻名国际。

杨衢云则在1901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

1900年,华北爆发义和团事件。

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

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

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

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

当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

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

1901年,忽有东西各报传闻清廷欲将广东割让予法国,广东籍留日学生遂请冯斯栾、郑贯一、李自重、王宠惠、冯自由、梁仲猷诸人发起「广东独立协会」,主张广东省向满清政府宣告独立。

1904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日俄战争),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

华兴会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

最主要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年10月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

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如江苏的励志学会、强国会,四川的公强会,福建的益闻会、汉族独立会,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会,广州的群智社等等。

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

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

当中推翻满清的诉求著重满汉之分;而要求恢复的江山亦只限以汉人为主的十八省,东北三省、新疆、西藏及内外蒙都被排除。

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传统相通。

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

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光复会与青帮,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

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8月20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为《民报》)上阐述了这一观点。

同盟会积极宣传他们的思想,大力推动群众的觉醒。

《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衞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同盟会在1907年虽曾一度再次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自光复会退出。

孙中山与汪精衞、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但在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1906年2月,日知会在武昌召开成立大会,由刘静庵主持。

到会的还有孙武、张难先、何季达、冯牧民等百馀人。

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

1906年起,陈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后组织成立黄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学团体,1909年又组织成立南社,通过文学创作传播新思想。

1907年7月,在东京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

刘揆一、焦达峰、张伯祥、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

共进会性质及纲领与同盟会几乎相同,但不直接隶属同盟会。

共进会是孙武,湖北共进会会长武昌起义的领导组织之一。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

文学社为新军内青年军人组织,旨在通过渗透到新军中,掌握武装。

文学社是领导武昌起义的另一个领导组织。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

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