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生平
雪莱简介_雪莱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雪莱
姓名:雪莱
出生年月:1792年-1822年
国籍:英国
雪莱是英国诗人,出生于乡村地主家庭。
上学时对自然和很感兴趣,曾受等人的思想影响。
1810年入牛津大学,因发表论文《无神论的必要性》被开除学籍。
1812年奔赴爱尔兰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1816年结识了拜伦,两人过往甚密。
1818年被迫出国,侨居意大利。
1822年驾帆船出海,突遇风暴,舟覆身亡。
他于1813年写的第一首长诗《仙后麦布》,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自己的哲学观点,揭露了社会的贫富悬殊,指出变革的必然性,并寄希望于未来。
1819年所作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虽沿用古希腊悲剧的素材,但有所,体现了向压迫者抗争的精神。
他的政治抒情诗《暴政的行列》、《致英国工人之歌》、《1819年的英格兰》等,支持了国内人民的抗议运动,号召人们为自由而斗争。
这些诗歌采用了人民熟悉的语言,简短有力,对后来的宪章派诗歌有一定影响。
晚期的抒情诗,如《西风颂》、《致云雀》抒发了奔放的感情。
诗中的名句:"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经常为人们所引用。
抒情诗:《暴政的行列》、《致英国工人之歌》、《1819年的英格兰》、《西风颂》、《致云雀》等。
诗人雪莱的简介
诗人雪莱的简介英国的雪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创作出来的诗词具有浪漫气息和进步思想。
雪莱的诗作充满了浪漫气息,再加上他的名字比较女性化,所以很多人都以为雪莱是一个女性,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诗人雪莱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人雪莱的简介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代表作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致英国人民》、《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致云雀》、《西风颂》等,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雪莱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诗人雪莱之死1822年7月8日,雪莱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驾船去接人,船沉人亡。
10天以后,人们才在海边找到他的尸体,他的脸和手,以及露在衣服外面的部位都被鱼吃掉了,只能从他高挑的身材和口袋里的济慈诗集判断他就是雪莱。
死时,他30岁不到。
而玛丽·雪莱才25岁。
一个天才就这样陨落了。
人们把他的骨灰葬在罗马的新教徒公墓里,那里还躺着他夭亡的儿子威廉和同样早逝的好友济慈。
拜伦等好友为他举行了一个希腊式的葬礼,在海边用木柴烧掉他的尸体。
火葬的场面极其悲壮,海岸上站满了围观的意大利人。
就像古希腊史诗描写的赫克托尔的火葬一样,拜伦以及其他好友向火中投入香料、油和盐,还倒入了大量的酒。
雪莱简介
雪莱简介:1792年8月4日生于古老贵族家庭。
1811年因发表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2年到爱尔兰去支持人民斗争,发表演说,散发《告爱尔兰人民》小册子。
1813年出版第一部长诗《仙后麦布》,批判专横的封建统治,宣扬了他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遭到统治阶级迫害。
1814年被迫出国,到意大利和瑞士,与拜伦结为知已。
1817年雪莱定居意大利前后创作力最为旺盛。
长诗《伊斯兰起义》塑造了革命者莱昂和茜丝娜的形象。
1818年英国法庭横蛮地剥夺雪莱教育前妻所生子女的权利,雪莱被迫永远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但仍密切关注祖国的政治形势。
1819年创作了诗体历史悲剧《钦契一家》及著名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对古希腊神话作了新的处理。
《暴政的行列》抨击政府对要求取消“谷物法”的群众进行镇压;并著《致英国人之歌》、《1819年的英格兰》和《致自由主张者的颂歌》。
雪莱著名的诗篇《西风颂》以西风扫落叶象征革命力量扫荡反动统治表达了他对未来的革命乐观主义。
1822年写了大量优美的抒情诗,如《云》、《致云雀》、《致月亮》、《悲歌》等,最后一部作品是献给反对土耳其统治的希腊人民的抒情诗剧《希腊》。
1821年著长篇论文《诗之辩护》,论述了诗人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教育作用。
1822年7月8日渡海时不幸溺死。
【雪莱,P. B.】(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英国著名民主诗人。
出身乡村地主家庭,20岁入牛津大学,因写反宗教的哲学论文被学校开除。
投身社会后,又因写诗歌鼓动英国人民革命及支持爱尔兰民族民主运动,而被迫于1818年迁居意大利。
在意大利,他仍积极支持意大利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2年渡海遇风暴不幸船沉溺死。
雪莱是跟拜伦齐名的欧洲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常任天上地下、时间空间、神怪精灵往来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
其最优秀的作品有评论人间事物的长诗《仙后麦布》(1813),描写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故事诗《伊斯兰的反叛》(1818),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政治诗《暴政的行列》(1819),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诗《自由颂》(1820),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等。
雪莱的灵魂诗学
女性地位:雪莱的诗歌中,女性形象往往代表着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关 注和呼吁
现代意义:雪莱的诗歌中,女性形象往往代表着对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 和权利的关注和呼吁,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雪莱的灵魂诗学思想
雪莱诗歌的06现代意义与
价值
雪莱诗歌中的人文精神
追求自由:雪莱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关注社会:雪莱诗歌关注社会问题,如贫困、战争、压迫等,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社会责任感。 强调人性:雪莱诗歌强调人性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人文关怀。 追求真理:雪莱诗歌追求真理,反对虚假和欺骗,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理性精神。
雪莱的灵魂诗学思想
雪莱的诗学理念
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想 象和激情,追求自由和个 性
自然主义:强调自然与人 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之 美
理想主义:追求理想和真 理,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 揭示社会矛盾和问题,追
求社会公正和进步
雪莱的诗歌创作原则
追求自由:反 对束缚,追求
心灵的自由
风格突破:雪 莱的诗歌风格 独特,既有浪 漫主义色彩, 又有现实主义 元素,突破了 传统诗歌的风 格界限。
语言创新:雪 莱的诗歌语言 优美,富有想 象力和创造力, 突破了传统诗 歌的语言表达 方式。
形式创新:雪 莱的诗歌形式 多样,包括抒 情诗、叙事诗、 哲理诗等,突 破了传统诗歌 的与评价
雪莱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浪漫主义诗歌的 代表人物之一
对后世诗人产生 了深远影响
诗歌主题广泛, 涉及爱情、自然 、社会等
英国诗人雪莱个人资料
英国诗人雪莱个人资料推荐文章怀念去世的人随笔:由诗人余光中之死说起热度:春天励志诗句大全_诗人写春天春季诗词诗句热度:诗人写除夕相关诗句热度:历史上最好听的古代诗人名字热度:浅谈着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休闲思想热度:雪莱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雪莱人物简介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8.4~1822.7.8),简称雪莱,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雪莱是跟拜伦齐名的欧洲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常任天上地下、时间空间、神怪精灵往来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
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而且豪迈地预言:“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因此,恩格斯赞美雪菜是“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人物生平1792 年8月4日,佩西·比希·雪莱生于英国苏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尔德·普莱斯一世代贵族家庭中。
父母思想都陈腐庸俗,雪莱自幼与父母不亲,后有四妹及一弟。
雪莱六岁时即被每日送往一教士处学拉丁文。
1800 年,雪莱八岁,作讽刺诗《一只猫咪》,此为雪莱诗全集中所载雪莱最早的一首诗作。
1802 年,雪莱十岁。
入萨昂学校(SionHouseAcademy ),该校在勃兰特福德 (Brentford)附近。
1804年,雪莱被送到伊顿贵族学校,并在此度过了六年的中学生活。
雪莱在该校近六年,处境极坏。
他在萨昂学校时即受同学辈欺侮,至伊顿更甚。
只有一个比他年幼的同学豪立戴(W.S.Halliday)同他友善,据豪立戴回忆,雪莱在伊顿确实备受贵族子弟同学辈欺凌;但雪莱学业优良,视作业和考试如同儿戏,尤其拉丁诗艺出众超群。
雪莱在伊顿除读葛德丈著作外,读卢克莱修(Lucretius),普里尼(Pliny),美国法兰克林及法国卢梭等百科全书派、孔多塞、英国潘恩等人书,也大量阅读自然科学书籍。
外国诗人雪莱简介
【诗人简介】珀西·比希·雪莱(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简称雪莱,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
1822年7月8日逝世。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作品】抒情诗1809年《爱尔兰人之歌》 The Irishman`s Song1810年《战争》 War《维克多与凯齐尔诗钞》1811年《玛格丽特·尼克尔斯遗稿》1812年《魔鬼出行》 The Devil`s Walk1814年《写在布雷克耐尔》 Stanza,written at Bracknell《无题——1814年4月》 Stanzas——April,1814《致哈莉特》 To Harriet《致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To 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815年《无常》 Mutabilty《死亡》 On Death《夏日黄昏墓园》 A Summer Evening Churchyard《无题》 Lines1816年《日落》 The Sunset《赞智力美》 Hymn to Intellectual Beauty《勃朗峰》 Mount Blanc《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7年《玛丽安妮的梦》 Marianne's Dream《致歌唱的康斯坦西亚》 To Constantia,Singing《致大法官》 To the Lord Chancellor《给威廉・雪莱》 T o William Shelley《无题》 Lines《死亡》 Death《撒旦挣脱了锁链》 Fragment:Satan broken loose《给狱中归来的朋友》Fragment: To a Friend relased from Prison《奥西曼迭斯》 Ozymandias1818年《致尼罗》 To the Nile《逝》 The Past《一朵枯萎的紫罗兰》 On a Faded Violet《尤根尼亚山中抒情》Lines written among the Euganean Hills《召苦难》 Invocation to Misery《无题》 Stanzas written in Dejection,near Naples《十四行:无题》 Sonnet《致玛丽》 T o Mary1819年《给英格兰人的歌》 Song to the Man of England《新国歌》 A New National Anthem《颂歌》 An Ode《苍天颂》 Ode to Heaven《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告诫》 An Exhoratation《印度小夜曲》 The Indian Serenade《爱的哲学》 Love's Philosophy《1819年的英国》 England in 1819《饥饿的母亲》 A Starving Mother1820年《含羞草》 The Sensitive Plant《云》 The Cloud《致云雀》 T o a Skylark《阿波罗之歌》 Hymn of Apollo《潘之歌》 Hymn of Pan《两个精灵:一则寓言》 The two Spirits:An Allegory《秋:挽歌》 Autumn: A Dirge《十四行》 Sonnet《久远的往昔》 Time Long Past1821年《年岁的挽歌》 Dirge for the Year《时间》 Time《无题》 Lines《阿拉伯歌词仿作》 Frim the Arabic:An Imitation《歌》 Song《无常》 Mutability《闻拿破仑死有感》 Lines written on hearing the News of the Death of Mapoleon《十四行:政治的伟Sonnet:Political Greatness《哀济慈》 Fragment on Keats《十四行:致拜伦》 Sonnet ti Byron《音乐》 Music《致爱德华・威廉斯》 To Edward Williams《忆》 Remembrance《哀歌》 A Lament1822年《女催眠师语病人》 The Magnetic Lady to her Patient 《致珍妮:回忆》 T o Jane :The Recollection《写在勒瑞奇海湾》 Lines written in the Bay of Lerici《一盏破碎的明灯》 Lines《我们重逢和分别时不同》 Lines:We meet not as we parted 【作品风格】雪莱写了很多极好的抒情诗,体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
珀西·比希·雪莱是谁?英国诗人雪莱生平简介
珀西·比希·雪莱是谁?英国诗人雪莱生平简介本文导读:1800年,作讽刺诗《一只猫咪》,此为雪莱诗全集中所载雪莱最早的一首诗作。
1802年,入萨昂学校(SionHouseAcademy ),该校在勃兰特福德(Brentford)附近。
1804年,雪莱被送到伊顿贵族学校,并在此度过了六年的中学生活。
伊顿公学在当时有一些在现代社会看来粗俗野蛮的规矩,比如,低年级学生就是高年级学生的“学仆”或奴隶。
每个“学仆”要替他的“宗主”铺床叠被,刷衣刷鞋,如不服从,均要接受处罚。
但身体瘦弱的雪莱却以他的激烈反抗的形式表示了他的不予服从,以至得了一个“疯子”的外号雪莱在该校近六年,处境极坏。
他在萨昂学校时即受同学辈欺侮,至伊顿更甚。
只有一个比他年幼的同学豪立戴(W.S.Halliday)同他友善,据豪立戴回忆,雪莱在伊顿确实备受贵族子弟同学辈欺凌;但雪莱学业优良,视作业和考试如同儿戏,尤其拉丁诗艺出众超群。
雪莱在伊顿除读葛德丈著作外,读卢克莱修(Lucretius),普里尼(Pliny),美国法兰克林及法国卢梭等百科全书派、孔多塞、英国潘恩等人书,也大量阅读自然科学书籍。
近人金一海尔(King—Hdle)著《雪莱著作及思想》一书中有一章详述雪莱对自然科学的钻研,及在这方面所受教育。
1810年10月入牛津大学UniversityCollege(大学学院)。
该年4月在伊顿时己出版与其妹合著之小说《扎斯特洛齐》(Zastrozzi),9月出版《维克多和卡齐尔诗集》,始有特色。
入牛津后,于11月出版《玛格雷特·尼柯尔逊遗篇》,12月出版《圣·伊尔文,或罗西克洛辛》均有反封建思想。
1811年3月25日因刊行《论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而遭牛津大学开除。
他在牛津仅住了数月。
3月26日离校。
8月28日与哈丽特·威斯布鲁克结婚。
11月住凯斯维克(Keswick),迂骚狄,得悉葛德文仍健在。
Percy Bysshe Shelley
雪莱概述全名: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生卒: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
生平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
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
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
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
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
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
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历史上的今天著名诗人雪莱逝世200周年
历史上的今天著名诗人雪莱逝世200周年
1822年7月8日,珀西·比希·雪莱逝世。
雪莱是19世纪初期与拜伦齐名的诗人,其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代表作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等。
1792年8月4日,雪莱生于英国苏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尔德·普莱斯的一个世袭贵族家庭。
因父母思想保守,雪莱与家人的关系极为紧张,他的性格也十分个性而叛逆。
但在优越的家庭背景的影响下,雪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12岁进入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中学,1810年进入知名高校牛津大学,但仅上了一年就因发表《无神论的必然性》被学校开除。
1813年发表其第一首长诗《麦布女王》,遭到英国当局驱逐,于次年定居意大利。
1818年至1819年完成其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雪莱在渡海时不幸溺水身亡,终年29岁。
雪莱,拜伦主要作品及简介
,使我们得以再富有音乐感的诗歌中细致地观察云彩,同
时也能看到在这些飘忽的云彩下面呈现出大千气象的大海
、高山和绿野。
LOGO
喜欢雪莱不仅仅因为他的形式和描写 ,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时时洋溢着一 种乐观、向上、积极的感情基调,不 管遇到怎样的风暴和挫折,不管遭受 如何的毁灭和击打,诗人总是可以最 终站起来,昂着高傲的头颅坚强的挺 立在大地上。这是人性的坚韧之美, 力量之美,灵魂之美,流芳百世。
LOGO
雪莱简介
中文名珀西·比希·雪莱 外文名Percy·Bysshe·Shelley 别 名疯子雪莱、马洛居士、修黎 国 籍英国 出生地英格兰苏塞克斯郡菲尔德庄园 出生日期1792年8月4日 逝世日期1822年7月8日 职 业诗人,思想家,改革家 毕业院校牛津大学(被中途开除) 信 仰自称无神论,实为泛神论
自然,因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同时由于雪莱在年轻时曾经
学习过近代自然科学,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深入细腻,目
光敏锐,思维精密,犹如科学家。本诗描写了云雨雷电等
自然现象及它们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描绘了太阳、月亮、
天空、海洋等自然的物象。精确的科学观察和浪漫主义的
想象和手法相结合,将云赋予人一样的生命、运动和感情
LOGO
拜伦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19世
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
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
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
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
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
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
LOGO
Sparta, Sparta, why in slumbers Lethargic dolt thou lie? Awake, and join thy numbers With Athens, old ally! Leonidas recalling, That chief of ancient song, Who saved ye once from falling, The terrible! the strong! Who made that bold diversion In old Thermopylæ And warring with the Persian To keep his country free; With his three hundred waging The battle, long he stood, And like a lion raging, Expired in seas of blood. Sons of Greeks,
雪莱
诗人语录
• • • • • 1.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沉默的 2.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3.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4. 我们读的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 5. 如果你过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 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凌空翱 翔。
谢谢观赏
玛丽.雪莱 ——科幻小说之母
《弗兰肯斯坦》(或译《科学怪人》)
作品
• 诗篇诗句: 爱尔兰人之歌(1809) 麦布女王(1813)雪来发表的第一首著名长诗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 致云雀(To a shylark,1820)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 1820) 剧本: 暴虐的俄狄浦斯(1820,诗剧) 论文及散文无神论的必然性(1811) 诗的辩护(1821)
珀西· 比希· 雪莱 ——天才预言家
• 雪莱(1792~1822), •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 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 一 • 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 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 、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 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 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 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生平
• 1792 年8月4日,雪莱生于英国贵族家庭中。父母思想陈腐庸俗,后 有四妹及一弟。 • 1800 年,雪莱八岁,作讽刺诗《一只猫咪》,此为雪莱诗全集中所 载雪莱最早的一首诗作。 • 1804年,雪莱被送到伊顿贵族学校,并在此度过了六年的中学生活。 • 1810 年 ,雪莱十八岁,10月入牛津大学。不到一年,因刊行《论无神 论的必然性》一文而遭牛津大学开除。 • 1810年8月28日与哈丽特· 成斯布鲁克结婚。 • 1812年到爱尔兰去支持人民斗争,散发《告爱尔兰任命》小册子 • 1816年12月10日,前妻哈丽8日在回家途中,海上突然起风暴,雪莱等数人覆舟淹死, 雪莱时年不满三十周岁。
十九世纪闪耀英国诗坛的巨星
莱
他也曾失望、孤独过:
雪
莱
从当时的客观情势以及所采取的行动方式来分析,雪莱在 1812年写给葛德汶的信中说:“我已经把……出售的小册子收 回,准备离开都柏林了……我承认,我想组织无知的人民的计 划是不合时宜的……我不想再对文盲宣讲了”
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雪
“雪莱,天才的预言家雪莱,和满腔热情的、辛辣地讽刺 社会的拜伦,他们的读者大多数是工人……”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西风象征着强劲的革命精神
西风是“破坏者”——反抗、斗争的生命力量。雪莱对黑暗社 会嫉恶如仇,希望改变这旧有的一切,创造一种全新的社会; 西风是“保存者”——是生命的价值。保存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满怀信心的憧憬未来; 西风是自由的化身,而“自由”并不是一种道德败坏式的随心所 欲,它必须建立在一种高尚的理想和美好的情操上面; 西风——面对现实禁锢时的灵魂的反抗
《 西
雪 莱
风 颂 》
《致云雀》
“爱——欢乐——自由” 构成了诗作的核心内容
《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歌颂的云雀 是“向上又复向上,一直飞进穹苍”,不但不留恋家园而且蔑 视地面。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 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雪莱在诗中再三表 示自己比不上云雀,不知怎能接近它的欢乐。其实,诗人和云 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 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 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一面是跃腾欢唱,一面 是酸楚苦涩,其实这两者是相反又相通的。二者之中,不断飞 升是主导方面。通过云雀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 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 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珀西 比希 雪莱
人物评价
英国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乔治·戈登·拜伦:雪莱是世界上最不自私的人,别人和他相比就几乎全都成了野兽。
现代诗人徐志摩:我实在够不上读他,因为太浓厚伟大了。他的小诗,很轻灵,很微妙,很真挚,很美丽, 读的时候,心灵真是颤动起来,犹如看一块纯洁的水晶,真是内外通灵。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雪莱是我最敬爱的诗人中之一个。他是自然的宠子,泛神宗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 他的诗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2.坚信专制暴政必然会灭亡
1817年,雪莱写下了一首十四行抒情诗《奥西曼迭斯》。诗中描述了一个来自古老国家的旅行者对他讲述了 他在旅途中看见的一尊曾不可一世、以武力著名而又残酷的古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破败雕像。雕像上面刻有 这样一些字:“众王之王—奥西曼迭斯就是我,看看我的业绩吧,纵然是一世之雄,也必然会颓然而绝望!”诗 中提到的他的雕像完整时约有15米高,后倾倒成为一片废墟。
英国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美丽而不切实际的安琪儿,枉然在空中拍着他闪烁的银色的翅膀。
丹麦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在他个性特色最鲜明的作品中,其精美程度胜过了莎士比 亚;没有一个诗人能和他相比,没有一个诗人能超越他。他在1821年和1822年写下的那些短诗,也许可以大胆地 说,是英语文学最美的精品。
雪莱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 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主要作品
诗 小说
诗剧 论文散文
以上内容来源于
以上内容来源于
以上内容来源于
以上内容来源于
创作特点
创作主题
艺术特征
1.鼓励人们为自由和平等而斗争
1817年,雪莱发表了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叙事长诗《伊斯兰的反叛》。诗中两个主人公莱昂与西丝娜是 一对情侣,他们在一个名叫“黄金的邦国”造反,赶走了暴君。后暴君反攻得手,莱昂和西丝娜被烈火烧死,而 暴君也被烈火中的巨大的烟球卷走。诗中,雪莱生动地塑造了莱昂这个革命者的形象,尽管莱昂和妻子被困于烈 火中,他们仍疾呼:“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平等!”“我们的死亡会促进人类的前程!”雪莱深刻抨击了欧 洲的“神圣同盟”对内实行专制暴政、对外镇压民族革命的罪行,让人们看清了黑暗势力的丑恶,激发了人民为 自由和平等而战的斗志,同时也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他们坚信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热爱人 民,坚信未来必胜的信念。实际上,《伊斯兰的反叛》是雪莱借以号召英国人民起来反抗暴君的召唤,是一首浪 漫主义的革命赞歌,也是一首歌颂信仰、仁爱、希望的哲理诗篇。
诗人雪莱的简介
诗人雪莱的简介英国的雪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创作出来的诗词具有浪漫气息和进步思想。
雪莱的诗作充满了浪漫气息,再加上他的名字比较女性化,所以很多人都以为雪莱是一个女性,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诗人雪莱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代表作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致英国人民》、《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致云雀》、《西风颂》等,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雪莱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诗人雪莱之死1822年7月8日,雪莱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驾船去接人,船沉人亡。
10天以后,人们才在海边找到他的尸体,他的脸和手,以及露在衣服外面的部位都被鱼吃掉了,只能从他高挑的身材和口袋里的济慈诗集判断他就是雪莱。
死时,他30岁不到。
而玛丽;雪莱才25岁。
一个天才就这样陨落了。
人们把他的骨灰葬在罗马的新教徒公墓里,那里还躺着他夭亡的儿子威廉和同样早逝的好友济慈。
拜伦等好友为他举行了一个希腊式的葬礼,在海边用木柴烧掉他的尸体。
火葬的场面极其悲壮,海岸上站满了围观的意大利人。
就像古希腊史诗描写的赫克托尔的火葬一样,拜伦以及其他好友向火中投入香料、油和盐,还倒入了大量的酒。
据说,雪莱的心脏特别大,烧了三个小时没烧化,他的好友从火中抢出了心脏,用一个匣子盛起来,交给了玛丽;雪莱。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简介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简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是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那么诗人雪莱的一生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诗人雪莱的一生,希望对你有帮助!英国诗人雪莱简介雪莱出生于1792年,在1822年逝世,享年不到30周岁,可谓是英年早逝。
在1792年8月4日,他出生于英国的菲尔德·普莱斯一个贵族家庭之中。
他的父母因为身份的原因,因此十分腐朽。
而雪莱从小就表现出独特的思想,所以和父母不和。
在他6的时候就被送到了教士处学习拉丁文。
在雪莱八岁的时候,他就作出了第一首诗歌《一只猫咪》,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歌。
在他十岁的时候,他进入了萨昂学校,在勃兰特波德附近学习。
因为父母是贵族人物,所以在他十二岁那年,他被送进了伊顿贵族学校,并且在那里度过了六年。
他常常被同学欺负,无论是在萨昂学校还是在贵族学校。
只有豪立戴和他成为朋友。
虽然受到了欺负,但是雪莱的学业一直是极为出色的。
在雪莱十八岁的时候,他进入了牛津大学读书,在一年之后,因为《论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学校开除。
在1811年,他与哈丽特·成斯布鲁克结婚,住在凯斯维克。
在1812你那,他开始去都柏林公开演讲关于天主教徒解放的内容。
在1814年与妻子离异。
在1815年得到了祖父的遗产。
之后他一直为自己的人生和理想所奋斗。
在1822年,他在回家途中,所坐的船只被暴风雨颠覆而淹死。
雪莱妻子是谁雪莱的诗作充满了浪漫气息,再加上他的名字比较女性化,所以很多人都以为雪莱是一个女性,甚至还有人认为他是外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诗人。
那么雪莱是男是女呢?通过他的生平介绍,大家就可以了解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雪莱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被家人送到了教士处学习拉丁文。
后来更是在英国的贵族学校学习。
在他十八岁的时候考入牛津大学,但是因为无神论的宣传而被开除。
证明雪莱是男是女的最好证据就是他的婚姻。
雪莱一生共有两次婚姻,两任妻子,一个是哈丽特·成斯布鲁克,还有一个是玛丽·伍尔斯东克拉夫特·葛德文。
2.4《致云雀》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试分析第2节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自由抢答答案规整
第2节里以一个形象的比喻“烈火的轻云”描写云雀不断向上、边飞边鸣的飒爽神姿,亦是诗人蔑视地面(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2.试分析第5、6 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诗节赞颂云雀歌声之美,诗人运用通感修辞,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1.试分析第2节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试分析第5、6 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这一节中的“鄙弃尘土”有怎样的深意?4.在诗人眼中,云雀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透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追求与理想?5.《致云雀》这首诗富有浪漫主义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1.试分析第2节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试分析第5、6 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这一节中的“鄙弃尘土”有怎样的深意?4.在诗人眼中,云雀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透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追求与理想?5.《致云雀》这首诗富有浪漫主义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5.《致云雀》这首诗富有浪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7 世纪中叶到18 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是好景不长,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后来又爆发了一系列战争,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雪莱借他的文学作品来歌颂自由,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由的极度渴望。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著名诗人雪莱生平事迹简介
著名诗人雪莱生平事迹简介雪莱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上的贡献是很大的。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雪莱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雪莱生平简介雪莱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他甚至还出生在英国的贵族世家——苏塞克斯郡的菲尔德庄园。
他虽然曾远赴都柏林、爱尔兰、瑞士和法国等地,但是他的身份很明确,就是一个英国的作家和诗人。
雪莱在1792年出生于英国家庭,从小与父母不和,被送到教士处学习拉丁文。
后来陆续在萨昂学校和伊顿贵族学校读书。
在这两个地方,他虽然成绩斐然,但是却深受他人的欺负。
也许是这个经历让他对于神明保持着否定的态度。
在他进入牛津大学读书后,不到一年就因为发表无神论的文章而被开除。
被开除的雪莱并没有因此受挫,他还是写了很多文章,到处去宣扬解放天主教教徒的思想。
在1819年的时候,雪莱认为人民与统治者之间已经达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他想要通过政治师来表达出自己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想法。
在1829年他出版的《阿特拉斯的女巫》这首诗中,充分体现了雪莱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在西班牙人民起义成功后,雪莱为他们做了《自由颂》来支持各国的独立运动。
1822年,他因为坐船而死,被葬在罗马新教公墓,前来祭拜的人有大名鼎鼎的拜伦、亨利等英国文学家。
雪莱的故事在雪莱的成长经历中,有很多有趣而怪异的癖好。
雪莱虽然在文学上地位很高,是个了不起的文学家,但是在生活中,他一点也没有大作家的严肃拘束。
据说他很喜欢在咖啡馆吃饭,因为在那里他经常会将自己的面包搓成小团,偷偷地射向别桌的客人。
如果射中了对方的鼻子,那么他就会很开心。
另一个雪莱故事是讲他安排自己时间的故事。
随着雪莱作品的传播,雪莱本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崇拜。
很多读者都会前去拜访他,由于拜访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他没有时间进行自己的创作。
所以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方法。
在他想要写作的时候,他就独自一人去孤岛和深林中写诗。
他认为这样既能摆脱拜访者,又能将环境溶于自己的诗作,激发自己的灵感,一举两得。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_名人故事素材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雪莱(1792年—1822年)生于古老贵族家庭。
自幼富于反抗精神,受卢梭、葛德文思想影响。
因此发表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1811年)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2年到爱尔兰去支持人民斗争,发表演说,散发《告爱尔兰人民》小册了。
1813年出版第一部长诗《仙后麦布》,批判专横的封建统治,宣扬了他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遭到统治阶级迫害,于1814年被迫出国,到意大利和瑞士,与拜伦结为知已。
1816年英国法庭横蛮地剥夺雪莱教育前妻所生子女的权利,雪莱被迫于1818年永远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但仍密切关注祖国的政治形势。
1822年7月8日渡海时不幸溺死。
雪莱定居意大利前后创作力最为旺盛。
长诗《伊斯兰起义》(1817年)塑造了革命者莱昂和茜丝娜的形象。
他们领导民众,推翻暴君,但暴君卷土重来,杀害了这对情侣。
长诗写于法国革命遭受挫败之后,以蛇与鹰的搏斗象征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旨在鼓吹革命最终必将胜利,唤起人民对人类解放的信念。
著名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年)对古希腊神话作了新的处理。
被锁住的普罗米修斯不肯向暴君低头,最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获得了解放。
这首长诗富于象征意义,展望了未来的世界。
诗体历史悲剧《钦契一家》(1819)根据16世纪意大利发生一件案子,写贵族女儿贝亚特丽绮杀死她淫乱暴虐的父亲钦契的故事,肯定了以暴力反抗专制奴役的必要性。
雪莱写了不少密切结合英国人民斗争的政治抒情诗,如《暴政的行列》(1819)抨击政府对要求取消“谷物法”的群众进行镇压;《致英国人之歌》(1819)、《1819年的英格兰》(1819)和《致自由主张者的颂歌》(1820),表达了诗人对专制统治的仇恨并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后来这些诗中的名句被编成歌词,在宪章运动的工人行列中广为传诵。
雪莱著名的诗篇《西风颂》(1819)以西风扫落叶象征革命力量扫荡反动统治,诗篇结尾的预言:“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表达了他对未来的革命乐观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莱生平(1792-1822)Percy Bysshe Shelley was born in 1792, into a wealthy Sussexfamily .The young Shelley entered Eton, a prestigious school for boys, at the age of twelve. While he was there, he discovered the works of a philosopher named William Godwin, in which he became a fervent believer; the young man wholeheartedly embraced the ideals of liberty and equality espoused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 Entering Oxford in 1810, Shelley was expelled the following spring for his part in authoring a pamphlet entitled The Necessity of Atheism.At the age of nineteen, Shelley eloped with Harriet Westbrook, the sixteen-year-old daughter of a tavern keeper. Not long after, he promptly fell in love with Godwin's daughter Mary Wollstonecraft, whom he was eventually able to marry. In 1816, the Shelleys traveled to Switzerland to meet Lord Byron.Then the two men became close friends. After a time, they formed a circle of English expatriates in Pisa.In 1822, Shelley drowned while sailing in a storm off the Italian coast. He was not yet thirty years old.Shelley belongs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English Romantic poets, the generation that came to prominence while William Wordsworth and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were settling into middle age. Where the older generation was marked by simple ideals and a reverence for nature, the poets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hich also included John Keats and the infamous Lord Byron) came to be known for their sensuous aestheticism, their explorations of intense passions, their political radicalism, and their tragically short lives.Shelley died when he was twenty-nine, Byron when he was thirty-six, and Keats when he was only twenty-six years old. To an extent, the intensity of feeling emphasized by Romanticism meant that the movement wa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youth, and because Byron, Keats, and Shelley died young (and never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ink into conservatism and complacency as Wordsworth did), they have attained iconic status as the representative tragic Romantic artists. Shelley's life and his poetry certainly support such an understanding, bu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indulge in stereotypes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obscure a poet's individual character. Shelley's joy, his magnanimity, his faith in humanity, and his optimism are unique among the Romantics; his expression of those feelings makes him one of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s most significant writers in English.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英国著名民主诗人。
出身乡村地主家庭,20岁入牛津大学,因写反宗教的哲学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被学校开除。
投身社会后,又因写诗歌鼓动英国人民革命及支持爱尔兰民族民主运动,而被迫于1818年迁居意大利。
在意大利,他仍积极支持意大利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2年渡海遇风暴不幸船沉溺死。
雪莱是跟拜伦齐名的欧洲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常任天上地下、时间空间、神怪精灵往来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
其最优秀的作品有评论人间事物的长诗《仙后麦布》(1813),描写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故事诗《伊斯兰的反叛》(1818),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政治诗《暴政的行列》(1819),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诗《自由颂》(1820),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等。
雪莱浪漫主义理想的终极目标就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幸福的新世界。
他设想自己是日夜飞翔的夭使、飘浮蓝空的云朵、翱翔太空的云雀,乃至深秋季节的西风,是新世界理想的传播者、歌颂者、号召者。
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而且豪迈地预言:“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因此,恩格斯赞美雪菜是“天才的预言家”。
主要作品诗歌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09)战争(War,1810)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2)麦布女王(Queen Mab,1813)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6)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1817)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1817)奥西曼迭斯(Ozymandias,1817)逝(The Past,1818)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1818)召苦难(Invocation To Misery,1818)致玛丽(To Mary,1818)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1818)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1819)罗萨林和海伦(Rosalind and Helen,1819)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1820)云(The Cloud,1820)致云雀(To A Skylark,1820)自由颂(Ode To Liberty,1820)解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1820)阿多尼(Adonais,1821)一盏破碎的明灯(Lines,1822)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7), English Romantic poet who rebelled against English politics and conservative values. Shelley drew no essential distinction between poetry and politics, and his work reflected the radical ideas and revolutionary optimism of the era.Percy Bysshe Shelley was born on August 4, 1792, at Field Place, near Horsham in Sussex, into an aristocratic family. His father, Timothy Shelley, was a Sussex squire and a member of Parliament. Shelley attended Syon House Academy and Eton and in 1810 he entered the Oxford University College.In 1811 Shelley was expelled from the college for publishing The Necessity Of Atheism, which he wrote with Thomas Jefferson Hogg. Shelley's father withdrew his inheritance in favor of a small annuity, after he eloped with the 16-year old Harriet Westbrook, the daughter of a London tavern owner. The pair spent the following two years traveling in England and Ireland, distributing pamphlets and speaking against political injustice. In 1813 Shelley published his first important poem, the atheistic Queen Mab.The poet's marriage to Harriet was a failure. In 1814 Shelley traveled abroad with 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 the daughter of the philosopher and anarchist William Godwin (1756-1836). Mary's young stepsister Claire Clairmont was also in the company. During this journey Shelley wrote an unfinished novella, The Assassins (1814). Their combined journal, Six Weeks' Tour, reworked by Mary Shelley, appeared in 1817. After their return to London, Shelley came into an annual income under his grandfather's will. Harriet drowned herself in the Serpentine in 1816. Shelley married Mary Wollstonecraft and his favorite son William was born in 1816.Shelley spent the summer of 1816 with Lord Byron at Lake Geneva, where Byron had an affair with Claire. Shelley composed the "Hymn To Intellectual Beauty" and "Mont Blanc". In 1817 Shelley published The Revolt Of Islam and the much anthologized "Ozymandias" appeared in 1818. Among Shelley's popular poems are the Odes "To the West Wind" and "To a Skylark" and Adonais, an elegy for Keats.In 1818 the Shelleys moved to Italy, where Byron was residing. In 1819 they went to Rome and in 1820 to Pisa. Shelley's works from this period include Julian And Maddalo, an exploration of his relations with Byron and Prometheus Unbound, a lyrical drama. TheCenci was a five-act tragedy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a 16th-century Roman family, and The Mask Of Anarchy was a political protest which was written after the Peterloo massacre. In 1822 the Shelley household moved to the Bay of Lerici. There Shelley began to write The Triumph Of Life.To welcome his friend Leigh Hunt, he sailed to Leghorn. During the stormy return voyage to Lerici, his small schooner the Ariel sank and Shelley drowned with Edward Williams on July 8, 1822. The bodies were washed ashore at Viareggio, where, in the presence of Lord Byron and Leigh Hunt, they were burned on the beach. Shelley was later buried in Rome./shelley_percy/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Shelley, England's greatest lyric poet, came of a family of some importance and power. His father was s Sussex county gentleman and a Whig member of Parliament; his grand-father, who became a baronet, had amassed a great fortune. Shelley, the eldest son, accordingly grew up with the prospect of becoming a man of wealth and title. At Eton, he proved a good classical scholar, but was not very happy, for he was by nature revolutionary and unconventional. He was known as ??mad Shell ey?ˉ and ??Shelley the atheist?ˉ, and hisenthusiasm for studies in electricity, chemistry, and astronomy, and the exciting experiments he conducted, gave rise to many stories. The persecutions which he endured and witnessed at school gave him a lifelong detestation of tyranny and violence. Shelley went to Oxford full of plans for changing the system of society --- ideas partly picked up from the literatur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Being convinced that religious faiths were harmful to man's happiness, he and his friend. T.J. Hogg H, put forth a small study in logic, called The Necessity of Atheism. The Oxford authorities objected, and when Shelley and Hogg declined to discuss the matter, they were sent down. This to Shelley at 18 was a disaster, for he lost a valuable education at Oxford. He fell out with his father and became a wan-derer; though he would eventually inherit a fortune, he had no ready money. When he was 19, he eloped with Harriet Westbrook, a girl of 16 whom he scarcely knew but whom he thought he should rescue from a tyrannical family. They were married in Edinburgh, and went to Keswick where Southey was kind to them. From there Shelley, always full of schemes, went on a quixotic expedition to redress the wrongs of the Irish; from Lynmouth shortly afterwards he distributed a seditious pamphlet called The Rights of Man, scattering some copies by balloon and putting others into bottles and throwing them into the sea. In 1813 he printed and published privately an extraordinary poem, Queen Mab, which expressed his protest against religion, his hatred of all forms of tyranny, and his belief in a new golden age. In his glorification of revolutionary ideas, Shelley had sought out William Godwin, author of Political Justice, who had married Mary Wollstonecraft, author of The Rights of Women. His marriage with Harriet having proved a complete failure,aa Shelley eloped with Godwin's 15-year-old daugher Mary. But later that year Harriet was found drowned in the Serpentine, and her two children by Shelley became the subject of a lawsuit. Shelley was not only deeply shocked by the tragedy but also suffered the bitterness of losing his children. He married Mary Godwin, and they tried to settle at Marlow, on the Thames. There, in 1816, he wrote Alastor, or the Spirit of Solitude, the first long poem to show his true genius; next year he wrote a long imaginative poem on liberty and love, The Revolt of Islam, which was inspired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contains many fine passages of description and dramatic narrative. By this time Shelley had become a friend of Leigh Hunt and Peacock and had met Keats. Finally in 1818, partly to escape prejudice and insult, and also Godwin's constant demands for money, and partly because of Shelley's illnesses, the Shelleys decided to seek peace in Italy. There Shelley gave up his dream of reforming the world by direct political action and decided that he could accomplish most by passing on his own inspiration to others through his poetry. In this belief he composed his Prometheus Unbound, a poem to be enjoyed for its incomparable music, its colour and story, as well as because it contains Shelley's noblest ideas. To this period, too, belong his Lines written in the Euganean Hills and Julian and Maddalo, an autobiographical poem based on a happy visit to Byron in Venice H. At this time Shelley wrote his finest lyrics --- The Could, The Skylark, the Ode to the West Wind, and others, the music and intensity of which show Shelley to be entering on a new stage of personal and imaginative greatness. The Shelleys moved restlessly from place to place, and they suffered much unhappiness. The strain of constant travelling told on his health, and they both had to endure the great misery of losing their much-loved children William and Clara. They also found that the calumny and hate from which they had hoped to escape followed them even to Italy. In daily life Shelley was gay enough, however, the leading figure in their circle of friends in Pisa, where they eventually settled. In the summer of 1822 Leigh Hunt came out to Italy to discuss a new periodical, proposed by Byron, in which Shelley was to take part. Shelley with a companion sailed in hisyacht to greet him; but on the return voyage, Shelley's yacht capsized in a sudden squall and he and his friend were drowned. Shelley's body was identified by the volumes of Keats and Sophocles found in his pockets. The bodies were cremated on the shore, and Shelley's ashes were buried next to Keats in the Protestant cemetery in Rome. It was for Keats that Shelley had written his elegy, adonais, in 1821, in which he seemed to predict his own death. Shelley was 30 when he died, leaving unfinished the most original of all his poems, The Triumph of Life, in which his realism appears in all its sharp strength. As we have it, this fragment presents life as a vanity of vanities, but it is almost certain that Shelley meant in the second half to assert the splendours which human beings could attain. Mary Shelley, who was only 25 when Shelley died, wrote his biography and edited and published his poetry, comparatively little of which had appeared during his lifetime and that little received with almost universal abhorrence or indifference. He left much fine prose also, including his famous Defence of Poetry, containing his analysis of the way in which poetry is written and his defence of poets as the ??unacknowledged legislators of the world?ˉ. Excerpts from Oxford Junior Encyclopedia 珀西·比希·雪莱(1792—1822) 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出身于一个有点地位和权势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