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薛伟U201216971康德所著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简称《导论》),一直以来都被作为其《纯粹理性批判》的“通俗本”。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这样来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严格按照康德的意思来讲,可能《导论》更适合作为“致力于研究形而上学的人进一步判断其是否适合研究形而上学的一个检验”,因为康德讲述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科学的形而上学。

那么,按照康德的意思来讲,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又是如何可能的?这份读书报告的目的也是希望能按照《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梳理出康德论证的过程及结论说明。

1.导言康德作此导言就提出了《导论》研究的主要问题,让人们思考“形而上学是不是可能的”。

并指出《导论》不过是辅助未来教师“发掘这门科学”。

康德会提出这一问题,原因是基于形而上学的现状(人们对之态度的两极化)而且“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问题提出的可能性是“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这一工作不过是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的地基。

既然人们怀疑这门科学的实在性,康德认为这门科学就需要变革,而变革所沿袭的历史缘起就是休谟。

自形而上学诞生以来,“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打击是致命的”,“但却是光明来临之前的火星”。

休谟从形而上学中的因果连接概念出发,质疑理性产生其的根基。

休谟认为这一概念不过是想象力与主观必然性的综合作用而虚构出的,但他的论敌——苏格兰常识学派哲学家——却将这一问题导向于良知,借助良知来批驳休谟显然搞错了问题之所在。

休谟之于康德是“打破(其)教条主义的迷梦”,但康德比休谟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研究的是来自纯粹理智概念的完整的形而上学。

因而,康德作此导论一个更简单的利于读者的目的就是消解《批判》的冗长、乏味而带来的不利,对康德来讲就是“原著完成之后编写的一个纲要”。

2.前言: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康德在这里分出了三节来论述:形而上学的源泉,唯一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一种知识,以及附释——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一般区分。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探索教育的新境界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如同探险者,不断发现新的岛屿和大陆。

每一次的航行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教育,作为引领我们驶向知识彼岸的风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关于“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思考,希望能够启发我们共同探讨教育的新篇章。

让我们谈谈“为未知而教”。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接受已知的知识。

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已有信息的积累,更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

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好奇心的引路人。

当老师提出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时,学生们的眼睛就会闪闪发光,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而是为了自己能够拥有探索世界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创新,让他们在未知的领域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为未来而学”。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因此,教育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更应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元素。

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社会问题中,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呢?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

这意味着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答案,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我们需要更新教学方法,采用更多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怕犯错,因为每一个错误都是通往成功的一步。

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的作文

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的作文

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的作文篇一《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哎呀呀,说起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这可真是个大事儿啊!我觉得吧,读书就像是给自己的未来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

有时候我也会想,读书好累啊,为啥要这么拼命呢?但每次看到那些厉害的人,我又觉得,也许读书真的能让我变得不一样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超级学霸,哇塞,那知识渊博的样子,简直太酷了!我就在想,我要是能像他那样,那该多牛啊!读书不只是为了考个好成绩,我觉得更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以后我要是想做个科学家,那没知识肯定不行啊;要是想当个大作家,不读书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可能现在读的书看起来没啥用,但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了呢。

我还常常幻想自己未来的样子,穿着帅气的西装,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工作,哈哈,多威风啊!而这一切,不都得靠现在好好读书嘛。

有时候我也会偷懒,不想学习,但一想到未来的自己可能会很惨,就又赶紧打起精神来了。

读书这事儿吧,真的是要靠自己,别人再怎么催都没用。

我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读书,冲呀!篇二《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嘿,咱今儿就聊聊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这事儿。

读书啊,那可真是又爱又恨。

有时候看着那一本本厚厚的书,我就忍不住想:“哎呀,这得啥时候才能读完啊!”但又一想,不读书咋整?以后难道去喝西北风啊?我可不想过那种苦日子。

读书虽然辛苦,但也许能让我过上好日子呢。

我记得有一回,我考试没考好,心情那叫一个低落啊。

我就想,我这么努力读书为了啥呀?但后来我又想通了,这一次没考好算啥呀,还有下一次呢!我得继续加油,为了自己的未来,可不能就这么放弃了。

读书能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知道好多我不知道的事儿。

说不定以后我还能因为读书去好多好玩的地方呢,那多有意思啊!虽然现在觉得累,但未来肯定会值得的呀。

我觉得读书就像爬山,过程很累,但到了山顶就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我现在就是在努力爬山呢,也许会摔跟头,但我肯定会爬上去的。

读书,我来了!篇三《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哎呀呀,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这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啊!有时候我真的很迷茫,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啊?看到那些没读多少书也混得不错的人,我就会怀疑自己这么努力读书是不是傻啊?但再一想,那只是少数人啊,大多数人还是得靠读书才有出路呢。

《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

《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

《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吴雪乔序言怀特海说,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只是是给柏拉图做的注脚。

这番说法固然有过度简化西方哲学史之嫌,只是从世界大战之前的全球史来看,由于柏拉图主义及其后继的各类形式的、经改良的“主义”、思想的“保驾护航”,近现代大概确实成为了一个“完全没有问题的时代”。

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在世界范围内的延烧方才真正揭露了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操纵之下,影响全球的“欧洲理想”的疲软乏力与与之相应的传统的崩溃趋势。

“西方文明的命运,事实上质上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那么,二十世纪的战争与从西方扩散出来的种种世界性的不良事件便可被视为原有的西方文明传统(形而上学传统)内在崩溃趋势的外在表征;当然,亦还可被视为长期以来摆在西方“思”与“诗”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存在的遗忘与存在于遗忘处的重新显现与再次被遗忘。

1原在长期以来,我们不热衷于去区分存在与存在者,由于我们关于存在问题的探讨本身有着下列成见:认为“‘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因此它本身就反对任何下定义的企图;”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地用到它,同时已经懂得一向用它来指什么”,使得“那个使古代哲学思想不得安宁的晦蔽者竟变成了昭如白日不言而喻的东西,乃至于谁要是追问存在的意义就会被指责为在方法上有所失误”。

在《形而上学导论》之中,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关于physics 一词本意的根深蒂固的误解便足以说明存在问题在哲学的视域之中暗淡已久:今天我们把这个词懂得为先验于一系列诸如原子、电子等等自然事物表象的“物理”,亦即这一在知性科学意义上进行探究的学科。

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外部理性视角关于原始本确实扭曲与堵塞。

西方哲学最先的与决定性的进展是在希腊时代。

关于存在者整体本身的发问,即对存在问题的发问也是真正肇端于希腊人。

这个肇端是原始的,但是并不朴素——假如是按照理性主义兴盛之后关于physics一词的懂得方式去看待那些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们的思想,那么这些哲学思想当然就落向了一种极不发达的自然主义哲学,落向一种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具有某种(些)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质料本性的“朴素唯物主义”。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读书心得: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有时候甚至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这时候,我们需要读书,为了未知而教,为了未来而学。

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吧。

我们要明确读书的目的。

为什么要读书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大脑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个目的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兴趣和需求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面对未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读书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几个小技巧。

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这个“适合”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书籍的内容、难度、风格等等。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书籍,这样才能真正地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我们要学会与书中的知识建立联系。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都是一味地接受知识,而不是去思考这些知识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其实,只有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思考,学会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读书的心得。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的时候,不妨与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知识,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做。

所以,我们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且,我们还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让忙碌的生活影响到我们的阅读。

读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所以,让我们一起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吧!在这里,我想用一句古人的话来结束我的文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时间,多读好书,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
上学导论
海德格尔主张回归到存在本身,通过对存在的研究和解释来重新思考形而上学的问题。他 强调存在的时刻性、历史性和存在者的主体性,认为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被简单地 归纳为静态的概念。
《形而上学导论》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哲学和思想界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它引发了对形而上学、存在主义和现代技术等问题的广泛讨论和思考,成为哲 学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 尔(Martin Heidegger)于1935年发表的一本重要哲学著作。这本书是他在弗赖堡大学的 讲座记录整理而成,探讨了形而上学的本质和意义。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试图揭示形而上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存在,并提出了 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在追求普遍性和抽象性的过程中忽视 了存在的实际经验,将存在简化为客观性和理性的对象,导致人们对存在本身的理解和体验 的遗漏。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读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笔记系列之一2007-05-15 11:55:21| 分类:苇:哲学观念,理|举报|字号订阅通过对《导论》中Science的理解来考察康德开创批判哲学的原因、目的、动机和性质(美学2006级何江宁,学号10623033)关键词:哲学学,元哲学,学科学,apriori,形而上学,理论,科学第一个题项对Science的理解问题和康德开创批判哲学的原因,目的和性质问题在读《导论》的过程中我不断遇到Science这个词,我认为对这个词它的理解对于弄清楚康德从事批判哲学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The general question of the Prolegomena: Is Metaphysics at allPossible?Were a metaphysics, which could maintain its place as ascience, really in existence... ”由于Science出现在“作为导论的主要问题”的How do metaphysics as ascience bepossible,和“作为总问题的解决”的‘What we could do inmaking metaphysics bea realscience’这两个问题上,因此我们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必定影响着对全书核心问题的解读;我认为,不仅如此,康德整个哲学思想和批判体建立的原因,必要性,其学说的目标---未来被建立的能够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一个怎样的目标,也和Science有关。

1 理清几个关系:1)理论(Theory)、体系知识(systematicKnowledge)和科学(science)的关系;2)Metaphysics和science的关系3)Metaphysics和natural sciences的关系《导论》的《导言》:“If it is a science, how does it happen thatit cannot,like other sciences,obtain universal and permanentrecognition?”我们可以看到,在康德那里,形而上学是被看成是众多科学中的一种的,被与其他科学(othersciences)相比较来做评论。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论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形而上学》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作为《形而上学》的导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主张形而上学是哲学的终极目的,是对存在最高层次的研究。

他认为,形而上学应当是对实体的本质和属性的研究,是对存在的根本原理的探索。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实体、本质、因果关系、形式与物质等方面的思考,这些思想构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

二、《形而上学》导论的内容《形而上学》导论是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概括性介绍,全书共分为14章,主要内容包括对存在的总体考察、实体的分类、形式与物质的关系、原因和目的的思考等。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试图系统地阐述他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存在的总体考察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导论中首先对存在进行了总体的考察。

他认为,存在是指实体的存在,实体是具有自足性和内在原则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将存在分为四类:物质、形式、运动和静止。

他指出,这四种存在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哲学思考的起点。

四、实体的分类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亚里士多德对实体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他根据实体的性质和属性将实体分为十种类别,包括物质、形式、运动、静止、数量、质量、空间、时间、关系和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类别涵盖了一切实体的本质和属性,是对实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框架。

五、形式与物质的关系形式与物质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对形式与物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形式是实体的本质和属性,是实体存在的根据,而物质是实体的载体和基础。

形式与物质相互结合,构成了万物的本质和实质。

六、原因和目的的思考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亚里士多德还对原因和目的进行了思考。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笔记不得不承认读完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后,我有回到了云里雾里放光彩的状态。

每一次读哲学原著选读,都要以一种新的思维去随着作者的指引去走,像是经历了一段全新的旅程,可我不得不说在这段旅途中,我又迷茫了。

这感觉就像是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前面明明有一栋栋村舍,但眼前就是布满浓雾,看不清也道不明,只能一步步小心前行,担忧着是否下一步会步入泥泞。

亦或是走在路上,眼里看着路边的野花,可头脑里还在回想刚刚路过的风景是这样,回头一望,抑或是满眼迷雾,转身继续前行。

我便像行走在这样一条哲学道路上,有时迷茫,但有时又为自己看到的风景欣喜不已。

接下来,还是谈谈我读了《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后有什么收获吧。

在所读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的第四节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究竟是否可能”的问题。

康德说,研究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解决了“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他们自身,而是为了另一种科学——形而上学。

他在文中写道:“形而上学除了对待那些永远运用在经验之内的自然界概念以外,还要对待纯粹理性概念。

纯粹理性概念永远不能在任何可能经验里提供······”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关于理性运用到它自身上去的问题。

当时的形而上学没有区分清楚纯粹理智概念和纯粹理性概念,试图用只能使用在经验对象的“理智”来论证“理性”才能论证清楚的问题,试图用知性的认识形式做超验的应用,因而发生了谬误。

康德通过对理智和理性的辨别和区分,将与理智相对应的“范畴”与理性相对应的“理念”划清界限,从而成功地为人所能认识的范围划界。

耗费完我许多的脑细胞,康德的形而上学世界,我还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走进你吧······。

科学形而上学存在的基础是何物——解读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科学形而上学存在的基础是何物——解读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躐o,u-罴㈣,黾欢揉讨凇j 科学形而上学存在的基础足何物?——解读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王永刚(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摘要:形而上学历来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主干。

近代以来,由于教条主义形而上学、怀疑论的影响。

人们开始质疑形而上学的有效性。

康德对其进行一番考察后,坚持形而上学的不可放弃性,并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形而上学的存在的合理基础。

western phil osoph y.With the a pp ea r an c e of d ogmati sm and skepticism in mod—A bs t r ac t:M et a p hy s i c play dom ina nt r ole inti m es,h um an bei Il帑s tart t o do ubt tha t t h e m e ta ph ys i cs r e a so n a b l e.K a n t insist t hat h u m a n beings co u ld n o t c a n c e l me ta-physics af ter he researched trad ition al m et ap hy si c s.A nd al so kant believed that“sy nthetic p ri or i judgement”is theb as ic idea of metaph ysics.关键词: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科学形面上学K e y word s:Ka nt synthetic p ri or i jud gemen t s ci en ti fi c me ta ph y si cs作者简介:王永刚,男,1984年生,籍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重庆市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奄编号11004-7069(2009)-11—D039—02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后,由于著作干燥、晦涩,受到读学来源的特点决定的。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后感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后感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后感《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著作,通过对书中内容的阅读,我对形而上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对书中对形而上学的定义和探讨印象深刻。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探究超越经验界限的普遍必然性规律的学问,它是人类理性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形而上学是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深刻思考,它超越了经验世界的局限,探寻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真理。

同时,书中对形而上学的历史和传统的探讨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其次,我对书中对理性在形而上学中的作用产生了共鸣。

康德认为理性在形而上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对世界和自身思考的内在力量。

同时,他也指出理性的局限性,认为理性在超越经验界限时会陷入先验幻象的陷阱。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理性在形而上学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也让我更加关注理性与经验的关系。

此外,我也对书中对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探讨产生了兴趣。

康德认为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各有优缺点。

先验主义强调理性的内在结构和先验范畴的作用,而经验主义则强调经验世界的客观性和知识的可靠性。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形而上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更加关注不同流派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总的来说,《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形而上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理性、经验、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方面的思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思考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科学、文化、艺术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问。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汉译名著700种之第134种。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下简称《未来形而上学》)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73年。

该书共分为导言、前言、《导论》的总问题、先验的主要问题、总问题的解决、附录等部分。

全书以先天综合判断为中心内容,逐步探讨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借此以寻求形而上学作勺一种科学的可能性。

该书比较简明通俗地讲解了《纯粹理性批判》要点,把人的理性的性质和范围问题归结为数学知识、物理学、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提出这个体系的中心思想在于要求停止沿着老路编造形而上学体系,首先批判理性,以了解理性认识能力的实质。

希望哲学家共同努力,解决这个为建立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铺平道路的工作。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79岁),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学术界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1《未来形而上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并非是康德的第一部著作。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读书”这个话题。

你可能会想,读书不就是捧着一本书,眼睛盯着字吗?可是,读书可不仅仅是这回事!读书是开启未知世界的大门,是为未来铺路的金钥匙。

有人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听起来有点悬,但我觉得,读书的乐趣可不止于此。

今天,就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读书的那些看法,嘿,顺便也来点儿幽默。

2. 读书的意义2.1 开启未知的大门首先,读书是个探险的过程,跟冒险家去探险没啥区别。

你知道的,书本就像一艘船,载着我们穿越历史的海洋,探索科学的星空,甚至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

谁能想到,翻开一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外面的世界瞬间扑面而来。

比如,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宇宙的书,里面提到黑洞和星际旅行,我当时真是脑洞大开,感觉自己像个小宇航员,立刻想去飞一飞!不过,我知道那只是书中的幻想,但能让我去想象,那感觉真是太美好了。

2.2 与未来的对话再说,读书也是和未来对话。

每一本书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就像老祖宗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他们的经验、教训、灵感,都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宝贵财富。

想想看,如果我们不读书,怎么能从那些“前人”的脚步中汲取养分,走出一条更好的路呢?所以,读书就是为自己投资,早晚会有回报的。

虽然有时我们会觉得,读书累,书太多,读完也未必记得,但那种知识在脑海里的潜移默化,绝对是无价的。

3. 读书的乐趣3.1 像聊天一样读书说实话,读书的乐趣在于那种轻松和愉悦。

你要知道,读书不是任务,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应付老师或者家长。

读书就像和朋友聊天,有时候是侃侃而谈,有时候是分享秘密。

记得有次读到一本小说,故事情节紧张刺激,我居然把自己带入角色,像是在看一场电影,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真是太有趣了!如果你也能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生活就会充满色彩。

3.2 与朋友一起分享还有,读书也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读《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有感

读《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有感

读《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有感康德在这里分出了三节来论述:形而上学的源泉,唯一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一种知识,以及附释——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一般区分。

确定一门科学应当先确定其(与其他科学的)界线,而对科学划界的来源又有所不同:知识研究的对象、知识的源泉或知识的种类。

要确定形而上学这门科学,首先就要确定形而上学知识的源泉,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所研究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更狭义的限制来讲就是纯粹哲学知识。

这一点决定形而上学的判断只能是先天判断。

根据以往的哲学史和康德的分析,判断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综合判断(扩展性)和分析判断(解释性),这一点主要是依靠判断谓项是否对主项有补充。

康德以“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说明分析判断;以“某些物体是有重量的”说明综合判断。

一切分析判断的共同原理是矛盾律,而综合判断除了矛盾律外还要求另外一种原理。

在这里康德阐释了几个内容,即经验判断、数学判断和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都是综合判断。

经验判断来源于经验,属于后天综合判断;而数学判断和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来自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属于先天综合判断。

而在综合判断中,“只有直观能使综合成为可能”。

康德以算术中的“5+7=12”和几何学中“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线”为例说明纯粹数学并不是休谟所认为的分析命题。

在附释中,康德认为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是有必要的,以往的哲学家要么没做这方面的工作;要么就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故而对形而上学的发展没有多大促进。

书中提出的总问题,在这一部分,康德所致力于提出的就是本书的致思路向,亦可以说是针对“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形而上学中,扩大知识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但由于教条主义和怀疑论的影响,我们对“形而上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产生怀疑,但当我们采纳康德的分析的方法时就会发现“某些纯粹先天知识”是实有的、既定的。

那么这些既定知识的可能性的原理是什么,通过分析就可以得出一切知识可能性的原理。

《形而上学导论》[德]海德格尔著读后感

《形而上学导论》[德]海德格尔著读后感
第五篇范文
《形而上学导论》--[德]海德格尔著读后感
从结构和语言的角度来看,《形而上学导论》是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这一哲学分支的精心构思和深入探讨。书的结构和语言的选择都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哲学智慧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首先,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精心安排了内容的结构。他通过对形而上学的主题、情节、角色以及作者的意图的深入分析,展示了形而上学的起源和发展。他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讲述了形而上学是如何从对世界的直接理解逐渐演变成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的。这种结构的选择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过程。
接着,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演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在古代,形而上学是一种对世界和事物的直接理解,是一种对存在的追问。然而,在现代,形而上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人们开始用概念和逻辑来理解世界,而忽视了事物的具体存在。
最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现状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现代的形而上学已经陷入了危机之中。人们对于概念和逻辑的过分依赖,使得形而上学逐渐失去了对事物的直接理解,人们开始用概念来代替事物,用逻辑来代替思考。这种情况下,形而上学已经不再是对于存在的追问,而是一种对于概念的游戏的沉迷。
其次,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运用了精确且深刻的语言来阐述他的观点。他使用了大量的哲学概念和论证,以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表述,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他的语言深入浅出,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他的观点。
总结来说,我对《形而上学导论》的结构和语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认为这是一部精心构思和深入探讨形而上学的经典之作。海德格尔的写作风格和哲学智慧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通过精确深刻的语言和精心构思的结构,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形而上学的本质和意义。阅读这本书,我对形而上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生活和存在的思考。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的经典之作。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后感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后感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后感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法国哲学家盖·德波伊斯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

作为形而上学的一种新兴学派,未来形而上学试图探讨人类的未来发展与前景,并将哲学思考与科技进步相结合。

这本书对于理解人类未来的可能性以及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德波伊斯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即将未来作为一种哲学概念来探讨。

他认为,未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哲学领域,需要通过哲学思辨来探索。

他进一步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形而上学成为了一种必然的思维方式,用以理解人类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未来形而上学的核心观点是,将科技与人类意识相结合,探讨人类未来的发展路径。

德波伊斯认为,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加深,人类的意识也在不断演化。

在这个过程中,未来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理解科技的潜力,并提出一种新的人类意识形态,以适应未来的挑战。

在这本书中,德波伊斯还提出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的观点。

他认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伦理和道德上的困境。

他呼吁人们对于科技的发展保持警惕,并提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以确保科技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于人类。

读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我深深意识到人类面临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科技的进步将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持警惕,确保科技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于人类。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于未来的思考,让我更加关注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我相信,通过对未来形而上学的研究与思考,人类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并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形而上学导论》读后感

《形而上学导论》读后感

《形而上学导论》读后感在阅读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时,我深感这是一次思想的觉醒和哲学的洗礼。

这本书不仅深化了我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也启发了我对生活和世界的新的思考。

首先,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固定的、不变的状态,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这种观点挑战了我对于存在的传统认知,让我开始思考存在背后的时间性和历史性。

我意识到,存在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它包含着无数的可能性和未来的开放性。

其次,海德格尔对“此在”的阐述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指出,此在是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既有局限性又具有无限可能性。

通过对此在的深入分析,我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观点鼓励我去思考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意义,去发掘自己的无限可能性。

此外,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重新审视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

这种观点引导我去思考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和实体上。

我意识到,形而上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人生哲学。

最后,我认为阅读《形而上学导论》是一种哲学上的觉醒。

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哲学和存在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虽然其中的一些概念和观点对我来说有些陌生和深奥,但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思考力。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导论》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书籍。

它不仅深化了我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也启发了我对生活和世界的新的思考。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开启一段对哲学和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之旅。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与形上境界。

以下是形而上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形而上学读后感1对于我这样纯粹依靠自学的人来说,《形而上学》有些过于深奥了,形而上学读后感。

一部分原因在于,我缺乏对古希腊各家流派的了解,缺乏对于一些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另一部分在于,著作的翻译似乎是使用了半白话半文言,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抛开这些不说,我半年多的努力毕竟是有些收获的。

亚氏的《形而上学》影响深远。

对于我个人来说,最主要的事体会其名学分析的思路。

各派哲学分歧的一个重要来由,大都是对于同一名词涵义的不同理解。

抽象名词虽然有着自己通俗的含义,但是大都非常模糊,在不同的范畴内讨论往往会有不同的意思。

哲学家则可以赋予其特定的意义,从而用其构架自己的哲学体系。

所以,在于意见不同的人讨论哲学问题时,应穷究其每个字词的含义,以理清其思想。

在思考问题时,也要明确地界定每个词汇,这样也可以是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相比较于柏拉图的意式论哲学(抽象而具有普遍性的意式凌驾于个体之上,以一统多)与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派哲学(以抽象的数为本体),亚氏以独立的抽象意式与抽象的数皆不能脱离具体物质而存在。

譬如说“桌式”须结合具体的材料才能形成桌子,而数则需配合具体单位进行度量方有意义。

亚氏以“四因”来解释一切:物因、式因、动因、极因。

物因是构成具体事务的质料,如桌子的本因是木或大理石、铁球的本因是铁。

式因的含义是“一事物之所以该事物”,如,桌子之所以是桌子在于它的形状与功能、铁球之所以是球在于它是圆形的。

式因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某张桌子的形状”或“某个球的形状”。

特别地,灵魂是人的式因(本因是肉体),但亚氏认为灵魂同时也是本体。

这种含混的说法也许来源于他的老师柏拉图,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

亚氏认为式因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

动因。

“实体在亚氏那里是运动生成的结果,而不是某个现成的东西。

而实体生成后也会发生运动和变化。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作者:康德庞景仁译导言本《导论》不是为学生用的,而是为未来的教师用的;即使未来的教师也不应该指望用它来系统地阐述一门现成的科学,而应该首先用来发掘这门科学。

对有些学者来说,哲学史(古代的和近代的)本身就是他们的哲学。

这本《导论》不是为他们写的。

他们应该等到那些致力于从理性本身的源泉进行探讨的人把工作完成之后,向世人宣告已经做出了什么事情。

否则,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可说的,什么东西都是以前早已说过了的;而且,实在说来,这种说法和一种万灵的预言一样,对于将来也永远有效,因为人类理智多少世纪以来已经用各种方式思考过了数不尽的东西,而任何一种新东西都儿乎没有不和旧东西相似的。

我的目的是要说服所有那些认为形而上学有研究价值的人,让他们相信把他们的工作暂停下来非常必要,把至今所做的一切东西都看做是没曾做过,并且首先提出“象形而上学这种东西究竟是不是可能的”这一问题。

如果它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象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偏、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不管是证明我们自己的有知也罢,或者无知也罢,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弄清这一所谓科学的性质,因为我们再不能更久地停留在目前这种状况上了。

其他一切科学都不停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智慧的化身、人人都来求教的这门学问却老是原地踏步不前,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

同时,它的追随者们已经东零西散,自信有足够的能力在其他科学上发挥才能的人们谁也不愿意拿自己名誉在这上面冒风险。

而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在这上面却大言不惭地做出一种决定性的评论,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里,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但是当人们看到一门科学经过长期努力之后得到长足发展而惊叹不已时,有人竟想到要提出象这样的一门科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以及是怎样可能的这样问题,这本来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不只一次地把一座塔建成了以后又拆掉,以便察看一下地基情况如何。

读《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有感

读《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有感

读《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有感
李亚娟;张笑笑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7)007
【摘要】@@ 一、当时所面临的问题rn形而上学,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随着时间更迭和历史演进,当其他学科诸如数学和自然科学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类文明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身为各个学科之基的形而上学却没有建立起稳固并统一的体系大厦.正如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里所言:形而上学"这门科学尽管闹哄了这么多时候,却仍旧停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其他一切科学都不停地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智慧的化身、人人都来求教的这门学问却老是原地踏步不前".
【总页数】2页(P175-176)
【作者】李亚娟;张笑笑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康德"自在之物"理论的内在矛盾——以《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为例 [J], 黄晓荣
2.论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的本体论观点 [J], 魏婕
3.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之"总问题"透视 [J], 李国娟
4.科学形而上学存在的基础是何物?——解读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J], 王
永刚
5.形而上学的科学性质疑--解读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J], 曹亚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薛伟U201216971康德所著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简称《导论》),一直以来都被作为其《纯粹理性批判》的“通俗本”。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这样来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严格按照康德的意思来讲,可能《导论》更适合作为“致力于研究形而上学的人进一步判断其是否适合研究形而上学的一个检验”,因为康德讲述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科学的形而上学。

那么,按照康德的意思来讲,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又是如何可能的?这份读书报告的目的也是希望能按照《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梳理出康德论证的过程及结论说明。

1.导言康德作此导言就提出了《导论》研究的主要问题,让人们思考“形而上学是不是可能的”。

并指出《导论》不过是辅助未来教师“发掘这门科学”。

康德会提出这一问题,原因是基于形而上学的现状(人们对之态度的两极化)而且“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问题提出的可能性是“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这一工作不过是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的地基。

既然人们怀疑这门科学的实在性,康德认为这门科学就需要变革,而变革所沿袭的历史缘起就是休谟。

自形而上学诞生以来,“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打击是致命的”,“但却是光明来临之前的火星”。

休谟从形而上学中的因果连接概念出发,质疑理性产生其的根基。

休谟认为这一概念不过是想象力与主观必然性的综合作用而虚构出的,但他的论敌——苏格兰常识学派哲学家——却将这一问题导向于良知,借助良知来批驳休谟显然搞错了问题之所在。

休谟之于康德是“打破(其)教条主义的迷梦”,但康德比休谟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研究的是来自纯粹理智概念的完整的形而上学。

因而,康德作此导论一个更简单的利于读者的目的就是消解《批判》的冗长、乏味而带来的不利,对康德来讲就是“原著完成之后编写的一个纲要”。

2.前言: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康德在这里分出了三节来论述:形而上学的源泉,唯一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一种知识,以及附释——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一般区分。

确定一门科学应当先确定其(与其他科学的)界线,而对科学划界的来源又有所不同:知识研究的对象、知识的源泉或知识的种类。

要确定形而上学这门科学,首先就要确定形而上学知识的源泉,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所研究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更狭义的限制来讲就是纯粹哲学知识。

这一点决定形而上学的判断只能是先天判断。

根据以往的哲学史和康德的分析,判断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综合判断(扩展性)和分析判断(解释性),这一点主要是依靠判断谓项是否对主项有补充。

康德以“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说明分析判断;以“某些物体是有重量的”说明综合判断。

一切分析判断的共同原理是矛盾律,而综合判断除了矛盾律外还要求另外一种原理。

在这里康德阐释了几个内容,即经验判断、数学判断和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都是综合判断。

经验判断来源于经验,属于后天综合判断;而数学判断和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来自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属于先天综合判断。

而在综合判断中,“只有直观能使综合成为可能”。

康德以算术中的“5+7=12”和几何学中“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线”为例说明纯粹数学并不是休谟所认为的分析命题。

在附释中,康德认为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是有必要的,以往的哲学家要么没做这方面的工作;要么就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故而对形而上学的发展没有多大促进。

3.《导论》的总问题在这一部分,康德所致力于提出的就是本书的致思路向,亦可以说是针对“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形而上学中,扩大知识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但由于教条主义和怀疑论的影响,我们对“形而上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产生怀疑,但当我们采纳康德的分析的方法时就会发现“某些纯粹先天知识”是实有的、既定的。

那么这些既定知识的可能性的原理是什么,通过分析就可以得出一切知识可能性的原理。

康德所提出的解决过程是由先验哲学通向形而上学的解决方向。

从理论知识中的两种科学——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出发,根据“它们是在直观中给我们提供对象”,由它们的实在性分析到它们的可能性上去。

由此对科学形而上学可能性的解答就有四个步骤: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过程。

4.先验的主要问题的解决A.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认为数学知识的特点在于“在直观里提供概念”,这个直观是纯粹的直观而不是经验的直观,是先天的直观。

康德区分了“物本身”(物自体或自在之物)和物体表现给我们感官的“表象”,先天可能的直观只涉及我们的感官对象,是按照物表现我们感官的那样而不是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这样的纯直观就是时间和空间——感性的纯粹形式。

纯粹直观为先天综合判断提供质料,纯粹数学在纯粹直观中构造概念。

康德驳斥了将时间和空间归之于自在之物的实在性质的观点,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感性直观形式。

因而,一切外在现象的主观基础是我们的感性本身。

有人据此批判康德是唯心主义者,但并非如此,康德承认了“自在之物”的存在,而只是将我们认为属于自在之物的属性归之于自在事物的现象。

在康德看来,感官的表象成为现象反而能使我们有效避免先验的假象。

B.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要处理“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回答什么是“自然”的问题。

康德首先作出的是一个否定性的界定,即自然不是自在之物本身(因为如果自然是自在之物,那么人既不能先天的认识,也不能后天的认识)。

“从质料方面来说,自然就是经验之一切对象的总和。

”而关于物的经验知识又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一个人主观有效的判断称为“知觉判断”,如何使主观有效的知觉判断成为普遍有效的经验判断?康德认为依靠的是纯粹理智概念。

以因果性概念为例,它就是一个纯粹理智概念,它给定的是一个“直观能够用以判断的一般方式”。

因而,康德概括出了逻辑判断表、先验理智概念表和纯粹形而下的自然科学普遍原则表。

这个体系是先在于全部经验的自然界知识的,“首先使自然界知识成为可能,然后使它能够被叫做真正普遍、纯粹的自然科学”。

但康德同时给出的限定是,纯粹理智概念不能离开经验对象而涉及自在之物。

而自然界本身又是怎样可能的?康德认为:从质料而言,它是现象的总和;从形式而言,它由于我们理智的性质。

因而“自然界是从一般经验的可能性的法则中得出来的”。

简单而言,自然界本身的存在是依赖于我们人的感性直观和我们的经验。

康德以我们得出圆的特性为例,说明我们对圆的特性的法则来源于“我们的理智在构造这一形状时所根据的条件”,因而自然界是根据从规定空间的原则中去认识的。

理智是自然界的普遍秩序的来源,这个普遍秩序就是自然界的法则,进而我们可以说,藉此体现了康德“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思想。

C.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康德认为,对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的研究不是为了它们自身,“而是为了另外一种科学——形而上学”。

虽然形而上学与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关于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但它们在演绎论证的可靠性上是不一样的。

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依靠纯粹理智概念,而形而上学依靠的是纯粹理性概念,亦即在这里应当区分范畴(纯粹理智概念)和理念(纯粹理性概念)。

范畴的判断离不开经验判断,而形而上学中的判断只能有纯粹理性本身来论证,不能依靠经验的证实或否定。

康德由理智判断的四种逻辑功能中找到范畴的来源,而从三种推理功能——直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中找到理念的来源。

因而纯粹理性的先验概念就有:完整的主体概念(心理学的理念)、完整的条件系列理念(宇宙学的理念)、一切概念在可能的东西的一个完整的总和的理念中之规定(神学的理念)。

这三个理念都不能在任何经验里提供出来,然而“它们通过一种不可避免的假象,却诱使理智去做超验的使用”。

因为人们对纯粹理智概念和纯粹理性概念的使用没有区分,而将纯粹理智概念应用于形而上学——只有纯粹理性概念才应涉足——的领域,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

用范畴(理智概念)来思考“灵魂”这个概念,会得出“纯粹理性的错误推论”。

例如思考“灵魂具有常住性”这一命题,“灵魂”是超验的实体,而“常住性”是经验才能证明的,但人有死亡,因而人的经验是无法证明的,所以“灵魂”不能用“常住性”说明。

将范畴体系用之于宇宙学理念,就会产生“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得出四个关于世界的互相矛盾的正题和反题(康德对这四个正反题的论证这里不再说明)。

同样,纯粹理智在上帝理念上的超验使用,产生“纯粹理性的设想”。

因而康德认为,现存的形而上学没有对纯粹理智概念和纯粹理性概念作应有的区分,使得纯粹理智应用于超验的领域而产生一系列的形而上学的“超验的幻想”。

康德得出的结论就是对“纯粹理性的界线规定”,“理性通过自己的一切先天原则所告诉我们的仅限于可能经验的对象”。

5.总问题的解决: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怎样才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理性的一种自然趋向来说,是实在的;但是如果仅仅就形而上学本身来说,它又是辩证、虚假的。

”这是康德对“现存”的形而上学的评价,但康德并不主张放弃形而上学,“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

科学的形而上学现在还不存在,而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在批判中培养它的幼芽”。

因为在康德看来,“批判,而且只有批判才含有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经过充分研究和证实的整个方案,以至一切办法。

”而且同时也应当摒弃的两种不当的方案:玩弄盖然性和假定;使用良知做决定。

虽然在非形而上学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用处,但致力于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却不需要它们。

6.对康德重建形而上学的看法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在于形而上学为人类追求知识的最高统一性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在于纯粹理性对终极目的和自由意志的追求体现了形而上学由知识领域向道德实践领域的过渡。

那么证明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更是必要的,在《导论》一书中,康德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划分入手,指出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发掘先天综合判断知识可能性的原理,进而确立属于先天综合判断的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以及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然而康德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发现其可能性,而是发掘“科学的形而上学”。

康德的致思路向是通过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说明,确定先天知性范畴的存在,藉此区分应用于形而上学领域的纯粹理性概念,指出一般形而上学的问题在于知性范畴的超验使用,开展对人类普遍理性的批判。

但细加分析会发现,康德对人类理性的批判一方面将人置于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的理性,不仅对形而上学的发展,对人“认识自己”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康德.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 商务印书馆, 1982.[2] 强以华. 康德的认识论思想[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5).[3] 李国娟. 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之“总问题”透视[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732-7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