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专题13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教案
高中生物渗透作用的教案
高中生物渗透作用的教案
目标:
1. 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与原理
2. 掌握渗透作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3. 理解渗透作用与细胞膜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细胞的基本结构,然后提出问题,“细胞内的水是如何进出的呢?”
二、概念解释(10分钟)
讲解渗透作用的概念与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渗透压”和“渗透平衡”的概念。
三、深入讨论(15分钟)
与学生讨论渗透作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如细胞内物质的运输、细胞的形态维持等。
四、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生物体内渗透作用的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分发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测他们对渗透作用的理解。
六、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渗透作用在细胞内的重要性,并展示与细胞膜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如进一步了解渗透作用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及影响。
教学资源:
- 实验器材:比色皿、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水溶液、鸡蛋等
- 练习题:渗透作用相关的选择题和解答题
评估方式:
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渗透作用概念的理解程度
延伸拓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渗透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小结。
初中化学渗透作用教案课件
初中化学渗透作用教案课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渗透作用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渗透作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渗透作用的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渗透作用的定义和原理
2. 渗透作用的类型
3. 渗透作用的影响因素
4. 渗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渗透作用的定义和类型。
难点:渗透作用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教学法
2. 实验教学法
3. 互动问答法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渗透作用的定义和原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解渗透作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例说明。
3. 实验(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溶液在半透膜上的渗透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操练(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渗透作用的规律。
5.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渗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
1. 预习下节课内容。
2. 总结渗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短文。
七、板书设计
渗透作用
- 定义和原理
- 类型
- 影响因素
- 应用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和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可以进一步加强渗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渗透作用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渗透作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渗透作用的基本概念2. 掌握渗透作用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3. 掌握渗透作用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渗透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渗透作用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渗透压计、不同浓度的蔗糖水溶液、薯片等2. 实验环境:实验室或者教室3. 教学资料: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介绍、实验步骤及指导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渗透作用的概念,如植物吸水等。
2. 讲解:介绍渗透作用的概念,引出渗透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实验:进行渗透作用实验,利用渗透压计测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水溶液的渗透压,并观察薯片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
4. 讨论: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渗透作用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
5.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
6. 归纳总结:总结渗透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应用,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
五、教学反馈:1. 利用课堂小测验或者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渗透作用的掌握情况。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扩展:1. 继续深入探讨渗透作用在植物体内的应用及意义。
2. 研究渗透作用与其他化学现象的关系,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面。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普遍存在一定的难度,下一次教学中需要更加重点加强导入部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渗透作用的相关概念及应用。
同时,在实验设计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作用的实际意义。
初中化学渗透作用教案
初中化学渗透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渗透作用的定义和条件。
2. 掌握渗透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3. 能够运用渗透作用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渗透作用的定义和条件。
2. 渗透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难点:1. 渗透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植物吸水,引起学生对渗透作用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渗透作用?二、探究渗透作用的定义和条件(15分钟)1. 介绍渗透作用的定义:渗透作用是指溶液通过半透膜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 讲解渗透作用的条件: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3. 展示相关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渗透作用的定义和条件。
三、演示渗透作用实验(15分钟)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两个烧杯、半透膜(如玻璃纸)、盐水和小苏打溶液。
2. 将盐水和小苏打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将半透膜放在两个烧杯之间。
3.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4. 解释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四、应用渗透作用解释实际问题(15分钟)1. 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植物吸水、药物渗透皮肤等,让学生运用渗透作用原理进行解释。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释和见解。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渗透作用的应用。
五、总结和复习(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渗透作用的定义、条件和过程。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接下来的测验或考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渗透作用的兴趣。
通过讲解和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渗透作用的定义、条件和过程。
在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渗透作用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实验环节,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渗透作用原理。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科目:高中生物课题: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学校:田家炳实验中学教师: 杨金玲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能力目标: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强调学生积极主动自觉思考。
二、教材解读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以及利用渗透作用比较不同溶液浓度。
为后续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打下基础。
学习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总结内容,获得知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教案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教案一、渗透作用的原理渗透作用是指液体通过多孔介质的能力。
它是由于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所引起的。
在多孔介质中,液体由于其本身的吸力,能够顺着孔隙内壁向前移动并填满整个孔隙。
渗透作用是重要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渗透作用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表面张力:液体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得液体形成球面。
当液体接触到固体表面时,表面张力使得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液体膜,这就是渗透作用的开始。
- 毛细现象:液体在毛细管或多孔介质中的渗透作用,是由于毛细现象的存在。
毛细现象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和毛细管或多孔介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 压力差:渗透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存在一定的压力差。
液体由高压区域向低压区域移动,形成了渗透作用。
二、渗透作用的应用渗透作用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示例:1. 土壤水分的渗透与保持•渗透作用使得植物根部能够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维持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渗透作用可促进土壤中的水分向下渗透,增加土壤的含水量。
2. 植物的根系吸收水分•渗透作用使得植物根系能够通过毛细现象从含水层中吸收水分,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3. 人体的尿液排泄•渗透作用是肾脏通过尿素和草酸盐调节体内液体平衡的重要机制,使得体内废物通过渗透作用被排出体外。
4. 水分渗透调节•渗透作用可以帮助调节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保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稳定。
5. 药物在人体中的渗透•渗透作用是许多药物在人体中发挥作用的关键。
药物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或血液循环,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6. 膜分离技术•渗透作用可以用于膜分离技术中,通过渗透作用将溶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实现液体的分离和纯化。
7. 催化剂的渗透•渗透作用可用于催化剂的渗透过程,用于加速化学反应速率。
8. 渗透压控制•渗透作用可用于控制溶液中的渗透压,以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平衡。
三、教案设计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并能够应用渗透作用解决相关问题。
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应用1. 渗透作用的定义渗透作用是指物质在两个相互接触的介质之间移动或扩散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物质会从浓度较高的介质通过渗透传递到浓度较低的介质中。
2. 渗透作用的原理渗透作用基于浓度的差异驱动,遵循了扩散的规律,其主要原理如下:•膜的选择性渗透:渗透作用通常发生在半透膜上。
半透膜具有一定的孔径和化学性质,可以选择性地允许某些物质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的传递。
•浓度差异: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介质之间存在浓度差异。
当浓度差异存在时,物质会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扩散:扩散是渗透作用的基本机制,它是指物质沿浓度梯度自发地通过半透膜进行传递的过程。
3. 渗透作用的应用3.1 植物和渗透作用植物的根系具有许多细小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通过渗透作用,根部的水分和养分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到植物内部。
植物通过渗透作用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分和溶质浓度,保持渗透平衡,实现生长和代谢的正常进行。
3.2 膜分离技术渗透作用在膜分离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膜分离技术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渗透特性,可以对不同尺寸和特性的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
例如,逆渗透膜可以用于海水淡化和饮用水净化,通过渗透作用使水分子透过膜而去除其中的溶质和杂质。
3.3 细胞渗透调节在生物体内部,渗透作用在细胞内外的渗透平衡和细胞功能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膜是渗透作用的关键环节,它可以选择性地控制物质的渗透,并调节细胞内外的溶质浓度和水分平衡。
3.4 渗透压测定渗透作用可以通过测定渗透压来定量分析渗透现象。
渗透压是指在渗透过程中需要施加的压力,它可以用来评估溶质浓度和水分梯度的大小,以及渗透作用的强弱。
3.5 渗透作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渗透作用也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中,例如通过渗透作用可以控制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转化速率、分子选择性和反应产物的纯度等。
在有机合成、离子交换和催化反应中,渗透作用可以改善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
4. 总结渗透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传递方式,基于浓度差异驱动物质的扩散和传递。
渗透作用的应用和原理
渗透作用的应用和原理1. 渗透作用的定义渗透作用,也称为渗透力或渗透性,是指物质通过膜或界面进入或渗透到另一个物质中的能力。
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中,渗透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深远的意义。
2. 渗透作用的应用渗透作用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2.1. 生物学中的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帮助维持生物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渗透作用在植物中起到了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重要作用,例如根部吸收水分以及光合产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等。
2.2. 化学中的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在化学反应中起到了分离、纯化和提取物质的作用,例如逆渗透膜技术可以用于饮用水的净化和海水淡化等。
•渗透作用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可以用于分离和提取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等。
2.3. 材料科学中的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在材料科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膜分离、膜过滤和膜反应等领域,例如渗透蒸发技术可以用于海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和有机物的回收等。
2.4. 地质学中的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在地下水运动和岩石破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地下水的渗入和岩石裂缝中的地下水渗透等。
3. 渗透作用的原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3.1. 渗透压差渗透作用的驱动力之一是渗透物质的浓度差异,即渗透压差。
当两个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异时,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会通过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以使两侧的浓度达到平衡。
这是渗透作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3.2. 膜的选择性通透性渗透作用还依赖于膜的选择性通透性。
某些膜具有选性通透性,可以允许某些物质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的通过。
这种选择性通透性是根据物质的大小、电荷、溶解性等因素来确定的。
3.3. 水分子的扩散渗透作用涉及水分子的扩散过程。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子根据浓度差异沿浓度梯度从低浓度溶液渗透到高浓度溶液中。
这种扩散过程是被膜的孔径、孔隙率和水分子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所影响的。
4. 总结渗透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传输现象,在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地质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初中化学渗透作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渗透作用教学设计引言:渗透作用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渗透作用,溶液中的溶质可以通过半透膜进入到另一个溶液中。
掌握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液的行为和溶质的迁移规律。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初中化学渗透作用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渗透作用的定义和原理;2. 掌握渗透作用的化学应用;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判断渗透作用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渗透作用的定义和原理;2. 渗透率和浓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和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如溶解、浓度等。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起学生对渗透作用的兴趣,并思考渗透作用与前几节课的联系。
2. 知识讲解:通过课件和黑板,向学生讲解渗透作用的定义和原理,包括半透膜、溶液和溶质的概念。
提醒学生注意渗透作用与扩散的区别,并解释渗透作用可能的应用场景。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渗透作用实验演示。
首先准备两个浓度不同的盐水溶液,一个是稀盐水溶液,一个是浓盐水溶液。
将这两个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玻璃容器中,然后在两个容器之间放置一块半透膜。
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可以看到稀盐水溶液的水量增加,而浓盐水溶液的水量减少。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渗透作用的示意图。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下实验现象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渗透作用背后的原理,并使用化学知识解释盐水渗透作用的机制。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5. 讲解渗透作用的应用:通过课件和实例介绍渗透作用的应用,如逆渗透水处理技术、植物根系中的渗透作用等。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渗透作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并启发学生思考渗透作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6. 练习和讲解:布置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系列
第二单元细胞代谢专题三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作用(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是具有半透膜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恢复原位基本不变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3、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1)具有大液泡(2)具有细胞壁(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4、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5、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一、比较几组概念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专题13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教案.doc
考点13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渗透作用原理(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
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的实质: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数,导致蔗糖溶液液面上升。
2.动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1)(2)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失水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实验原理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③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得多。
(2)实验步骤考向一渗透作用的发生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
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仔细观察图示,长颈漏斗内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将上升,由于实验初始阶段半透膜内外溶液浓度差较大,所以液面上升速率较大。
随着液面高度的增大,液柱抑制水分渗入的作用力逐渐增大,当与浓度差促进水分渗入的作用力达到平衡时,液面不再上升。
此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渗入与渗出达到平衡。
2.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图),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A .甲高于乙B .乙高于甲C .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D .先甲低于乙,后乙低于甲 【答案】C【解析】在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因为葡萄糖分子是单糖,蔗糖分子是二糖,所以同样的体积内葡萄糖分子数目多于蔗糖分子,即单位体积内半透膜甲侧的水分子数少于乙侧,水分整体表现为由乙侧向甲侧流动,导致甲侧液面越来越高,后来甲侧的葡萄糖通过半透膜进入乙侧,导致乙侧溶液浓度越来越高,水分子又从甲侧流向乙侧,最终表现为乙液面高于甲液面。
初中化学渗透作用教案
初中化学渗透作用教案
主题:渗透作用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中
时间:1节课
目标:
1. 了解渗透作用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渗透作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3. 能够应用渗透作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渗透作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一个葡萄干和一杯水的例子,引导他们思考水是如何渗透到葡萄干中的。
二、讲解(15分钟)
1. 解释渗透作用的定义和原理,介绍渗透压的概念;
2. 讲解渗透压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3. 举例说明渗透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蔬菜腌渍、水分的吸收等。
三、练习(15分钟)
1. 给学生几道相关练习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计算渗透作用的值;
2.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和数据的精度,鼓励他们互相讨论解题方法。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渗透作用的重要性和应用,强调渗透作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更多关于渗透作用的问题,并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渗透作用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教案
[新高考素养目标]1.理解细胞的物质运输与能量供应的关系,形成物质与能量观。
(生命观念)2.依据不同物质运输实例归纳与概括出不同物质运输的类型和特点。
(科学思维)3.通过对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及模拟细胞膜透性的实验的分析,学会对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科学探究)考点一被动运输1.水进出细胞的原理(1)渗透作用①概念: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②方向:若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
(2)动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例)半透膜浓度差细胞状态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的浓度皱缩<膨胀=不变①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②植物细胞渗透吸水与失水的条件a.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也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
b.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
c.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的复原。
2.被动运输(1)概念: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类。
(2)自由扩散①概念: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方式,也叫简单扩散。
②实例:氧和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脂溶性的小分子。
(3)协助扩散①概念: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也叫易化扩散。
②实例:水分子、离子和一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③转运蛋白类型: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两种类型的不同点: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
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④协助扩散与自由扩散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的;都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
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参考答案】B走出渗透作用发生的“4”个误区(1)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多。
(2)实验中观察指标为漏斗内液面变化,但不能用烧杯液面变化作描述指标,因为现象不明显。
(3)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实质是指渗透压。
(4)如果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在达到渗透平衡时,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1.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时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增大B.滴加质量浓度为0.5 g/mL的蔗糖溶液比0.3 g/mL的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长C.用任何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都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D.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的细胞又复原,说明此细胞是活细胞2.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甲、乙、丙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
有关推测错误的是A.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B.实验后,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C.实验中,水分进出细胞不需要载体和能量D.实验中,甲中叶片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3.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4 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清水(对照组)和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中(实验组),尿素溶液、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编号为1、2、3组。
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组中都发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B.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5 min进入了细胞,15 min之后不再进入C.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NO3-都进入了细胞,但进入的方式不同D.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会一直缩短1.【答案】D胞是活细胞,D正确。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渗透作用的专题复习
渗透作用考点一知识链接1、渗透作用的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过程。
注意:这里的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有关,与其质量大小无关。
2、渗透作用发生条件1)半透膜或者相当于半透膜的结构注意:半透膜与生物膜的区别半透膜是由人工合成(如玻璃纸)或者取自生物材料(如猪的膀胱膜、洋葱内表皮膜、鸡蛋壳内膜、花生种皮或猪的肠衣等),它们利用微孔孔径大小对物质通过进行选择,小分子、离子能通过微孔,则能通过半透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微孔,则不能通过半透膜。
生物膜指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细胞的膜结构(上述膀胱膜等虽取自生物体,但不是生物膜,它们实际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生物组织)。
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膜中的脂质(如亲脂小分子自由通过)和蛋白质(特异性载体蛋白)以及ATP的供能。
2)膜两侧有浓度差简单化理解:浓度高的一侧,对水分子的吸引力更大,单位时间内吸引更多数量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
3. 重点突破如图为类似教材中基本的渗透装置,初始时漏斗内液面与烧杯内液面平齐,S1溶液浓度大于S2溶液,微观上,单位时间从烧杯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漏斗到烧杯的水分子数量,宏观体现为S1向S2吸水,因此漏斗内液面上升,烧杯内液面下降。
随漏斗液面上升,烧杯液面下降,内外形成高度差,这个高度差会阻止一部分水分子进入漏斗,高度差越大,水分子进入漏斗的阻力越大,这样直到膜两侧进出的水分子数量相等,漏斗液面不再升高。
因此,当漏斗内液面不再上升时,实际可以总结为:S1溶液对水分子的吸引力=S2溶液对水分子的吸引力+高度差形成的阻力。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最终漏斗内液面高于烧杯液面,S1溶液对水分子的吸引力就大于S2溶液对水分子的吸引力,即达到渗透平衡时,S1溶液浓度大于S2溶液的浓度。
且根据总结的公式中,漏斗内外溶液的浓度差越大,高度差越大。
这与我们所学的内容是相符的。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19渗透作用
中央液泡 逐渐胀大
原生质层逐渐 贴近细胞壁
实验结果
试剂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0.3g/mL 蔗糖溶液
逐渐变小
原生质层与细 胞壁逐渐分离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 原来大小
逐渐恢复 原来位置
基本不变
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图中 X和Y分别表示原生质体长度和细胞长度,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下
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 X/Y值越小,则细胞液的紫色越浅 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 X/Y值最大时,则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 液浓度相等
C.不同细胞都用0. 3 g/mL的蔗糖溶液处理,X/Y值变化越快,细胞液浓 度与外界溶液浓度差越大 D.不同细胞都用0. 3 g/mL的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 细胞液浓度越低
S1与S2液面的高
逐渐减小
度差逐渐增大
△h
水分从S1进入S2 的动力逐渐减小
水分从S1进入S2 的阻力逐渐增大
动力=阻力 渗透平衡
溶液S1 溶液S2
一、渗透原理
②渗透平衡的原因 S1与S2的浓度差 逐渐减小
S1与S2液面的高 度差逐渐增大
水分从S1进入S2 的动力逐渐减小
水分从S1进入S2 的阻力逐渐增大
3.原生质体(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部分)表面积大小的变化可作为质壁 分离实验的检测指标。用葡萄糖基本培养基和NaCl溶液交替处理某假单
孢菌,其原生质体表面积的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
A.甲组NaCl处理不能引起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表明细胞中NaCl浓度 ≥0.3 mol/L
初中生物渗透反应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渗透反应教案设计1. 了解渗透反应的概念和原理2. 能够描述渗透反应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应用3.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体内渗透反应的具体过程教学内容:1. 什么是渗透反应2. 渗透反应的原理3. 生物体内的渗透反应教学重点:1. 渗透反应的概念和原理2. 渗透反应在生物体内的应用教学难点:1. 生物体内渗透反应的具体过程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验器材:马铃薯、盐水、鸡蛋等3. 实验指导书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物体内的渗透反应,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渗透反应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步:概念讲解(10分钟)1. 讲解渗透反应的概念和原理2. 介绍渗透反应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三步:案例分析(10分钟)以马铃薯和盐水的渗透反应为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渗透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步: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观察鸡蛋在不同浓度盐水中的变化,让学生探究渗透反应的规律。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与学生讨论渗透反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渗透反应在生物体内的具体过程。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渗透反应的知识,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举例说明生物体内的渗透反应过程。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渗透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了生物体内渗透反应的重要性和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4.1探究渗透作用的条件及常见物质的跨膜情况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人教版2019必修1
“探究渗透作用的条件及常见物质的跨膜情况”说课稿一、选题背景1、教材分析本实验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被动运输。
它承接了第三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以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为例,深入的探究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017 版课程标准建议本节开展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且本实验原理简单,适合高一学生能力。
在大概念的视角下,它是连续多个重要概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生命观念的良好材料。
2、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能力水平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从分子水平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从生活中施力入手,由浅入深。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探知欲望,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相对而言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
本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操作难度较小,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据此我确定了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作为本实验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因此,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们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他们都是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生命观念:说出渗透作用的原理;体会结构与功能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体验实验设计及进行、概念建立过程;加强对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运用。
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社会责任:使用渗透作用原理解释实际问题;应用理论指导生活实践。
依据上述分析,这节实验的重点在于学生要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探究并能够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难点就在于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计划通过问题驱动以及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实验重点:渗透作用的原理;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实验难点: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合理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形成科学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3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渗透作用原理(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
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的实质: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数,导致蔗糖溶液液面上升。
2.动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1)(2)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失水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实验原理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③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得多。
(2)实验步骤考向一渗透作用的发生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
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仔细观察图示,长颈漏斗内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将上升,由于实验初始阶段半透膜内外溶液浓度差较大,所以液面上升速率较大。
随着液面高度的增大,液柱抑制水分渗入的作用力逐渐增大,当与浓度差促进水分渗入的作用力达到平衡时,液面不再上升。
此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渗入与渗出达到平衡。
2.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图),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A .甲高于乙B .乙高于甲C .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D .先甲低于乙,后乙低于甲 【答案】C【解析】在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因为葡萄糖分子是单糖,蔗糖分子是二糖,所以同样的体积内葡萄糖分子数目多于蔗糖分子,即单位体积内半透膜甲侧的水分子数少于乙侧,水分整体表现为由乙侧向甲侧流动,导致甲侧液面越来越高,后来甲侧的葡萄糖通过半透膜进入乙侧,导致乙侧溶液浓度越来越高,水分子又从甲侧流向乙侧,最终表现为乙液面高于甲液面。
易错警示走出渗透作用发生的“4”个误区(1)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多。
(2)实验中观察指标为漏斗内液面变化,但不能用烧杯液面变化作描述指标,因为现象不明显。
(3)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实质是指渗透压。
(4)如果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在达到渗透平衡时,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考向二 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实验结果分析3.如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 、B 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B .若B 溶液的浓度稍减小,则曲线中b 点左移C .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 、B 溶液浓度不同导致的D .6 min 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 【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有大液泡,故A 正确;若B 溶液的浓度稍减小,细胞失水变慢变少,a 点下降,质壁分离越慢,复原就越快,所以b 点应左移,故B 正确;两条曲线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两种溶液溶质的差异导致的,A 溶液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细胞一直处于失水状态,B 溶液溶质可能为小分子溶质如KNO 3,可被细胞吸收造成质壁分离复原,故C 错误;6 min 时两个细胞都处于失水状态,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故D 正确。
4.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4 cm 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清水(对照组)和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中(实验组),尿素溶液、KNO 3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编号为1、2、3组。
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规律总结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特点(1)运输方向: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跨膜运输过程。
(2)运输特点:细胞吸水时,水分子也有从细胞出来的,细胞失水时,水分子也有进入细胞的,即无论细胞吸水还是失水,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的扩散都是双向进行的。
学&科*网均长度,结果如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组中都发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B.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5 min进入了细胞,15 min之后不再进入C.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NO3-都进入了细胞,但进入的方式不同D.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会一直缩短【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在清水中,细胞吸水,萝卜条长度先稍微变长一点,然后保持不变,说明细胞吸收了少量的水;在尿素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变长,最后保持原来的长度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尿素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复原;在KNO3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变长,最后保持原来的长度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硝酸钾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复原;在蔗糖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因失水而变短。
实验组3中将萝卜条置于蔗糖溶液中,细胞只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对照组中在前15min进入细胞的水分子多于出细胞的水分子,15 min之后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NO3-都进入了细胞,尿素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而K+、NO3-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会缩短,但由于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不可能无限缩短,D错误。
考向三探究膜的透性5.某渗透装置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蒸馏水,已知图中猪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
在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
从理论上分析,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是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B.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开始下降C.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D.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开始时,因烧杯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的速度大于漏斗内水分子进入烧杯中的速度,漏斗中液面上升,加酶后漏斗内液面继续上升,A错误;加酶后漏斗内液面继续上升,但一段时间后因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形成单糖,而单糖能通过猪膀胱膜进入烧杯中,故会引起水分子进入烧杯中,漏斗内的液面下降,B正确;加酶前后,烧杯中都不能检测出蔗糖,因为蔗糖是二糖,不能通过半透膜,C错误;蔗糖能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可通过半透膜的葡萄糖和果糖,但蔗糖酶不能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中,D错误。
解题必备验证渗透作用发生条件的方法(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6.如图为常见的两套渗透装置图(图中S1为30%蔗糖溶液、S2为蒸馏水、S3为30%葡萄糖溶液;已知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但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装置A漏斗中溶液液面上升速率逐渐下降B.装置A渗透过程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方向是S2→S1C.装置A达到渗透平衡后,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浓度D.装置B的现象是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答案】B达到渗透平衡后,由于漏斗中溶液存在势能,所以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浓度,C正确;由于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所以装置B的现象是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D正确。
考向四质壁分离实验的选材、原理与操作7.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参考答案】B因此不能省略,D错误。
解题必备关于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注意点(1)本实验存在两组对照实验(2)引发质壁分离的两种原因学科*网(3)本实验是教材中涉及“显微观察”实验中唯一的一个“只在低倍镜下”观察(不曾换“高倍镜”)的实验。
8.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时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增大B.滴加质量浓度为0.5 g/mL的蔗糖溶液比0.3 g/mL的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长C.用任何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都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D.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的细胞又复原,说明此细胞是活细胞【答案】D胞是活细胞,D正确。
考向五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应用9.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甲、乙、丙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
有关推测错误的是A.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B.实验后,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C.实验中,水分进出细胞不需要载体和能量D.实验中,甲中叶片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根据试题分析,生理状态相同的叶片的细胞液浓度是相同的,放入甲、乙、丙三种不同浓逐渐增强,D 项正确。
10.根据“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关系”的实验经历与如图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解题必备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活细胞还是死细胞(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3)比较不同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4)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 3和蔗糖溶液)A.A、B分别表示细胞和液泡的长度B.若将如图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入清水中,A仍保持不变C.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B/A值越小,则紫色越浅D.图中B/A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答案】B越深,C、D项错误。
1.研究发现,水分子进出细胞膜需要一种称为“水通道”的蛋白质。
若设法专一性地关闭离体肾小管壁细胞的水通道蛋白,则将导致细胞A.在浓溶液中皱缩B.在蒸馏水中涨破C.形态基本不变D.在生理盐水中迅速死亡2.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质壁分离就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B.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中,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C.质壁分离中的细胞经龙胆紫染色后可观察到成对的染色体D.将质壁分离中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清水中,液泡颜色将变浅3.下列与植物吸水或失水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水分子在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与土壤溶液之间的运动是单向的B.可以根据相邻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总体方向C.蔗糖浸渍冬瓜导致细胞脱水死亡,蔗糖分子再进入细胞D.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段时间后,某些情况下可以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4.将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光照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