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分子诊断与临床应用[可修改版ppt]

合集下载

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治疗PPT

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治疗PPT
探索新的治疗靶点
随着对重症肝炎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我们将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如针对特定信号通路或 关键分子的干预措施,以期实现更为精准和高效的治疗。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重症肝炎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未来,我们将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重症肝炎诊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THANK YOU
重症肝炎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重症肝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表现为肝功能 衰竭、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分类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 ;根据病因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
02
重症肝炎的诊断
病史采集
02
01
03
询问患者是否有肝炎病史、家族史以及近期有无接触 史。
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CONTENCT

• 引言 • 重症肝炎的诊断 • 重症肝炎的治疗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护理与康复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重症肝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应 对能力。
分析重症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为临床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
营养补充剂
对于能够进食的患者,首选肠内营养 支持,通过口服或鼻饲提供营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酌情使用营来自养补充剂,如维生素、矿物质等。
肠外营养
对于无法进食或肠内营养不足的患者, 可通过静脉输液提供肠外营养支持。
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
关心体贴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 需求,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分子诊断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诊断中的应用
谭少明
【期刊名称】《内科》
【年(卷),期】2013(8)3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属于嗜肝DNA病毒科的原型病毒,病毒颗粒中含有DNA聚合酶(DNAP)活性。

嗜肝DNA病毒科有独特的复制方式,病毒合成以RNA中间体为模板,经反转录合成DNA链,在某些方面,HBV与逆转录病毒有许多相似性。

我国50%~70%的人受过感染,据专家介绍,由于乙型肝炎疫苗被广泛应用,HBV携带者下降到8%以下,属于中度流行区。

【总页数】3页(P307-309)
【作者】谭少明
【作者单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检验科,融水县54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
【相关文献】
1.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病毒学诊断中的应用 [J], 柳长柏;高峰
2.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J], 尤明亮
3.分子诊断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的应用进展 [J], 王振飞;武颍彩
4.分子诊断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J], 陈馨宁;黄斐;张春燕;
潘柏申
5.新一代分子诊断技术在输入性传染病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J], 赵扬阳;许颖;常晓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基因分析,即基因诊断 ( Gene Diagnosis ):是利用DNA 分析技术直接从基因水平 ( DNA or RNA ) 检测遗传病的基因缺陷。

这种方法和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差别在于直接从基因型推断表型,可以越过基因产物,直接检测基因的结构而作出诊断,改变了传统的表型诊断方式,所以又称为逆向诊断 ( Reverse Diagnosis )。

基因诊断的优点:材料容易获得,不受细胞类型的限制;不受基因表达的时空限制。

不受年龄的限制;可以于发病前做出诊断;方便有效,迅速准确,携带者也可以有效检出。

基因诊断的难点:对大多数疾病尚未找到合适的基因诊断方法,另外由于遗传异质性、基因突变的多样性,一种基因诊断方法对同一疾病往往有很大差异。

基因诊断的对象:一般是指单基因病和某些有主基因改变的多基因病。

至1997年,发现人类单基因病遗传病已达8587种,现已达到15988种进行基因诊断必须具备的条件:(1)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已明确(2)致病基因的结构、顺序与突变性质巳清楚(3)致病基因与DNA多态存在连锁关系根据所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基因诊断技术基因诊断方法目前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1)聚合酶链反应DNA扩增法(2)限制性酶谱Southern印迹杂交直接分析法(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连锁分析法(4)寡核苷酸探针(oligonucleotide probe)检测法(5)DNA测序(6)基因芯片一、基因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一)肝炎病毒基因的检测1、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病情评估血清中病毒含量的多少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相关,病毒载量越高,肝组织炎症反应程度越重。

疗效预测治疗前病毒核酸载量越高,疗效越差;载量越低,机体清除病毒的可能性越大。

预后判断病毒核酸载量持续处于高浓度者预后不良。

垂直传播途径感染者,预后较差。

反映肝细胞损害的其它指标正常,但病毒核酸水平经常波动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

诊断学-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精品PPT课件

诊断学-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精品PPT课件
13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
与性别无关 与年龄有关:新生儿及婴幼儿稍低,60岁以后约降低2g/L。 血清白蛋白占总蛋白量至少达60% 球蛋白不超过40%。
14
[参考值范围]
正常成人血清: 总蛋白60-80g/L 白蛋白40-55g/L 球蛋白20-30g/L A/G为1.5-2.5 : 1
有些检查是与肝脏的病理变化有关。如肝癌标志物及肝炎病毒 血清标志物的检测。这些检查虽然和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无关, 但它们也是诊断肝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4
肝功能检查及分析结果时应注意
❖ 肝功能检查缺乏特异性 ❖ 肝脏有强大的储备力、代偿力和再生能力
5
肝脏的基本功能(Functions of the liver)
合成功能
凝血和纤溶因子,纤溶抑制因子生成,及对活性凝血因 子的清除、凝血因子、纤溶 因子、各种转运蛋白等,肝脏受损时,这些蛋 白下降;γ球蛋白(非肝脏合成)在肝实质细 胞受损、间质细胞增生时,球蛋白生成增加
9
严重肝病: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 子合成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倾向; 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临床上表现为肝 性脑病。
慢性肝脏损害:
A↓ G↑,STP↓,A/G↓或倒置
23
(二)血清蛋白电泳
【原 理】
在碱性环境中,血清蛋白均带负电荷,在 电场中向阳极泳动,因各蛋白等电点和分子量 各异,分子量小,负电荷多者泳动快,分子量 大,负电荷少者泳动慢,电泳后从阳极开始, 依次为Α、α1-G、α2-G、β-G及γ-G五个区 带,此种检查法称血清蛋白电泳。
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 ④消耗增加:重症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 ⑤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
体溶液。较少见有先天性低白蛋白血症。

【精选】分子诊断技术PPT优秀资料

【精选】分子诊断技术PPT优秀资料
分子诊断技术课件
常见的核酸分子诊断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
( Nucleic acid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基因芯片( Gene Chip )

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ction;PCR)
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



双链核酸加热或经硷处理变性后,可解链
子杂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斑点杂交(spot blot hybridization)
大规模集成的固相杂交



斑点杂交(spot blot hybridization)
凝胶电泳印迹转移杂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原位杂交(in-situ hybridization)
分离、切割病毒的特定核酸片段获得;
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ra bibliotekeaction;
逆转录PCR(RT-PCR)
即将大量靶基因或寡核苷酸片段有序地,高密度地(点与点间距一般小于500μm)排列在玻璃、硅等载体上,称之为基因芯片。
原位PCR(in-situ PCR)
成两条互补的单链核酸。
在适当温度、盐浓度下,双链能按硷基互
补配对原则(A-T,C-G)复性而重新成为双链
核酸。
用已知序列的单链核酸,经标记制成核酸
探针,与变性后的待测标本核酸进行杂交,
通过检测标记探针的信号,可判断标本是
否存在与探针互补杂交的同源核酸。
核酸分子杂交探针的制备
制备探针的靶核酸可通过:
PCR不仅可检测各种DNA病毒的核酸,还可经过逆转录,检测各种RNA病毒的核酸,因而在各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中,敏感性远超过分

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二、PCR概述
PCR技术能在一个试管内将所要研究的 目的基因或某一DNA片段于数小时内扩增至 十万乃至百万倍,使肉眼能直接观察和判 断;可从一根毛发、一滴血、甚至一个细 胞中扩增出足量的DNA供分析研究和检测鉴 定。
PCR 发展简史
1983 Mullis于12月16日成功发明了PCR 1985 关于PCR 的文章首次由 Mullis及其同事等人 在
测 优生优育项目诊断:人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
疹病毒(HSV)、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UB) 其它病原体检测:结核杆菌、肺炎支原体、EB病毒、
伤寒杆菌、幽门螺旋杆菌等
常规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方法及不足
1. 痰涂片作抗酸染色:阳性率低 、费时 2. 细胞培养“金标准”:周期太长(4-8W) 3. 血清学诊断:
的平衡点。
总结
分子诊断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与分子诊断技术 的日新月异。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 成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2007启动的1000人基 因组计划的完成却只用了3年,人类了解自然密 码的速度正在跨上快速列车。检验医学以提供精 密准确的数据服务于临床,而分子诊断技术正逐 渐成为临床实验室的常规应用技术,这将为检验 医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PCR技术
PCR核心技术是从水栖高温菌中
分离到能耐高温的Taq酶,使扩增反
应不需要每一个循环加一次DNA聚合
酶,从而实现了自动化,使应用领
域迅速扩大,PCR技术成为了分子生
物学中的一项突破性技术。
PCR概述——2000至2013年发表论文篇
30%
32%
PCR+遗传分析
PCR+临床诊断
PCR+肿瘤研究
二 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 1、包括癌基因、抗癌基因 2、肿瘤转移基因 3、转移抑制基因

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

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 性(亚急性)肝衰竭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 ①极度乏力,明显厌食、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进行性加深(TB≥171μmol/L或每日上升
≥17.1μmol/L); ③有出血倾向,30%<PTA≤40%; 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5
•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 是在慢性肝病基础 上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 慢性肝衰竭 •(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 CLF)是 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 以腹水或门脉高压、精选版凝课件血ppt 功能障碍和肝性脑6
肝衰竭
占0.2%~0.5%,病死率高。 病因及诱因复杂: 重叠感染、妊娠、HBV前C区突变、
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等。
精选版课件ppt
1
肝衰竭
表现一系列肝衰竭症候群: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PTA<40%; 黄疸进行性加深,TB上升≥ 17.1 mol/(L·d); 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 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精选版课件ppt
11
肝衰竭 病理
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呈亚大块坏死, 坏死面积小于1/2。 肝小叶周边可见肝细胞再生, 形成再生结节,
周围被增生胶原纤维包绕。 小胆管增生和淤胆。 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亚大块
或大块坏死, 部分病例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
精选版课件ppt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ppt课件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ppt课件
• 用于感染性疾病治疗的监控和预测、病 情发展过程的危险性评价及疾病预后等。 • 耐药性的检测 • 细菌的分型 • 流行病调查
17
第一节 病毒的基因检测
人类许多感染疾病由病毒引起,如病毒性肝
炎、脑炎、流行性感冒等等,占人类传染疾
病的75%左右。400多种不同病毒。
病毒结构:大 小:20-300nm
15
3. 定性检测结果 有时不能提供病原体活力相 关信息 临床治疗病情缓解后一定时间内,在患者样 本中仍可以检测出相应的病原体。 有些病原体潜伏在进体内,没有临床症状。 4. 疾病状况的判断 检测出病原体的存在并不 能说此病原体就是引起疾病的直接原因。 该病原体可能是一种正常菌群
16
五、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 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5' 3'
引物B
图8-3
NASBA原理示意图
11
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 (NASBA)
12
• NASBA的特点为操作简便,不需特殊仪器, 不需温度循环。整个反应过程由三种 酶控制, 循环次数少,忠实性高,其扩增效率高于PCR, 特异性好。
19
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形态
HBsAg
(外膜蛋白)
HBcAg
(核衣壳蛋白)
HBV DNA
DNAPol
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直径42纳米 20 由双层外壳和一个核心组成的,核心直径为27纳米, 内含DNA双链和DNA多聚酶
(一)病毒基因组结构
• 3.2kb双链DNA病毒 • 不完全双连环状DNA 长链L为负链:有4个开放阅读框S、C、P、X S区编码外膜蛋白(HBsAg) C区编码HBeAg 、HBcAg p区编码DNA聚合酶 X区位编码X蛋白,可能与病毒蛋白表 达有关。 21 短链S为正链:长短不一

《HBV分子诊断技术》课件

《HBV分子诊断技术》课件
2. Liu H, et al. (2018). Microfluidic chips for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detection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3. Wu W and Zhang X. (2016). Recent advances in microfluidic techniques for cancer diagnosis.
总结
HBV分子诊断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HBV分子诊断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准确性, 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操作复杂性和设备要求。
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HBV分子诊断技术将更加普及和便携, 提高检测速度来自准确性,并与其他技术结合应 用。
参考文献
1. Xie Y, et al. (2019). Molecular diagnostic methods for HBV infection status and antiviral therapy.
HBV分子诊断技术的意义和应用
HBV分子诊断技术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治疗HBV感染。
HB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HBV的结构和基因组
HBV病毒具有特殊的壳层结构,其基因组包含4个 编码区域,控制着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HBV编码的蛋白质及其功能
HBV编码一系列蛋白质,包括核心蛋白、表面蛋白 和NSP系列蛋白,它们在病毒的感染和增殖过程中 起关键作用。
《HBV分子诊断技术》 PPT课件
欢迎来到《HBV分子诊断技术》的PPT课件。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HBV病毒的分子诊断技术,帮助您了解其意义、应用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概述
什么是HBV

肝炎的分子诊断与临床应用ppt演示课件

肝炎的分子诊断与临床应用ppt演示课件

P区耐药检测
抗药性监测 治疗药物选择
C区启动子变异
确定病毒变异 类型 判断治疗效果 确定治疗方案
S 区变异
确定隐觅性病毒 变异 判断疫苗效果 判断肝炎预后
高灵敏度乙肝DNA检测
高精度病毒载量检测系统
( 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

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毒复制程度, 对HBV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判断预后意义重大。 QF-PCR是国内常用的定量检测血清HBVDNA水平的方法,COBAS 系统是美 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的方法。它具 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实时监控,重复性好,可检测A、B、C、D、E、 F、G、前C区变异等多基因型DNA载量优点。
变异前,药物有效抑制病毒
变异后,药物对病毒束手无策
P区耐药位点检测
HBV病毒耐药性检测

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引起HBV耐药,引 起耐药的基因突变位点主要集中于P区
统更能准确反映血清HBV DNA含量。
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BV Test, v2.0 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BV Test, v2.0 检测灵敏度 线性范围 检测基因型 检测样本量 Sample Type SFDA注册证 20 IU/mL 8 20 – 1.7 x 10 IU/mL A-H 650 mL 血清或EDTA抗凝血浆 Q3
基因型
C型
高 高 长 高 重 高(高年龄组高) 低 低 差 差
HBV变异的基础


乙肝病毒:高变异性 1/105

肝病的实验室检查PPT课件

肝病的实验室检查PPT课件
量依次升高。 2.是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较敏感的血清指标。 3.动态检测用于监测肝硬化的预后。 4.用于判断抗纤维化药物疗效。 5.且于酒精性肝炎后肝纤维化的诊断。 6.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中CIV明显升高。
5.CG(甘胆酸)[正常参考值] :空腹 (注意:餐后测定值大大
升高!) 血清参考值:。
胆道梗阻,酶排泄受阻,使血清酶浓度 ALP、GGT 升高
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时某些酶活性升高 MAO、PH、PⅢP、HA
肝脏病常见的血清酶
ALT 80% AST
20%AST GGT
ALP
血清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存在于肝细胞胞浆中, 因肝内该酶活性较血清约高100倍,故只要有1% 肝细胞坏死,即可使血清中的ALT增高1倍,因此, 它是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之一。
INR已用于监测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目前INR也 用于评价终示末期肝病患者的病情,但是否适合 于所有的肝病患者仍有争议。
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 PT和PTA可以敏感地反映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
• PTA<40% 时提示肝损伤严重,是判断重型肝炎的重要 依据,也是判断其预后最敏感的指标。 PTA<20%者提示预后不良。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心肌含量最高, 肝脏是其次,在肝损害时,其漏出量也较ALT低。
两种转氨酶的特点
分布
脏器
肝细胞
半衰期 (小时)
ALT
肝脏、骨骼肌、 肾脏、心肌等
主要在胞质
47
AST
心肌、肝脏、 骨骼肌、肾脏 等
80%在线粒体 20%在胞浆
17
转氨酶的临床意义
疾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脂肪肝 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和分子诊断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和分子诊断研究

[Abta t Ob et e Att emoe ua ig o i tc n lg ,t i a e ic s e h h o i h p sr c] jci h lc lrda n ss e h oo y hsp p rdsu sst ec r nc e — v
a ii b ( tt CH B p te t e u v r s r p ia i n i d x ( s ) a i n s s r m i e l t n e u c o HB — DNA )a d h p tt r e s ( B — V n e a ii b ma k r H V s M )a d l e u c i n r l t n .M eh d Usn l o e c n eq a t a ie P n i r f n t e a i s v o o tos i g fu r s e c u n i t CR ( Q — PC t v F R)ts i g h p e tn e —
el a La or t y b a or Se ton,Y o he ci ng St e t r e Com m un t H e lh iy a t Se v c Ce e , G u n h r ie nt r a gz ou, G u ng ng a do
503 1 7 0,t e P R.Ch n . h . ia )
AL 和 HB T V— D NA 没 有 必 然 的 相 关性 。 【 键 词】 慢 性 乙型 肝 炎 关 HB 血 清标 志物 HB V v~D F NA Q—P R A T C L
XU o— s e g,e a . Gu hn t 1 ( ii Cl — n
Re e r h o h o i y e h p t i l ia n lc lr d a n s s a c n c r n cB t p e a i s ci c la d mo e u a i g o i t n s

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方法

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方法

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方法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肝炎包括A、B、C、D和E型等多种类型,其中以乙型和丙型肝炎最为常见。

及早发现肝炎病毒感染并进行准确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预防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发展分子诊断方法成为当前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简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方法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特定核酸序列或蛋白质标志物来确定是否感染了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

与传统血清学检测方法相比,分子诊断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能提供更加准确的结果。

二、核酸检测方法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核酸扩增技术。

通过引入适当的引物,选择性地扩增目标DNA区段,在实验室中可以快速得到大量复制产物。

PCR方法在肝炎病毒核酸检测中被广泛使用,可检测血液、唾液和组织样本中的肝炎病毒RNA或DNA序列。

2.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RT-PCR是一种能够同时合成DNA和RNA分子的方法。

在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中,RT-PCR可以通过将RNA转录为相应的cDNA来扩增肝炎病毒的基因组。

3.实时定量PCR(qPCR):qPCR是对传统PCR技术的改进,能够快速、准确地定量特定序列。

它结合了PCR和荧光探针技术,可以实现对不同型号肝炎病毒感染程度的定量分析。

三、蛋白质标志物检测方法1.免疫荧光法:免疫荧光法主要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物质。

该方法常用于检测血清和组织切片中的特定蛋白质标志物。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可用于血清和组织样本中特定蛋白质标志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3.质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是一种高效、准确的蛋白质标志物分析方法。

通过提取样品中的蛋白质,并使用质谱仪进行精确测量,可以快速鉴定出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分子诊断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分子诊断

重 要 的意 义 。 本 文 就 近 年 来 丙 型 肝 炎 基 因 分 型 的 意 义 、 法 和 临 床应 用 情 况 作 简 要 述 评 。 方
【 关键词 】 丙 型肝炎病毒 ; 因分型 ; 基 分子诊断
Ge o y i g o e a i s C i s i l i a o e u a i g o t s n t p n fh p t i t vr ci c l u n n m lc lr a n si d c
【E K Y WORD 】 Heais i s V ; e o pn ; l ua i n sc S ptiCvr ( t u HC )G n t ig Moe l da ot s y c r g i
丙 型肝 炎病毒 ( eat i sHC ) 引起 输 hptiCv u, V 是 is r
血后 非 甲非 乙型肝 炎 的主要 病原 体 , 据世 界卫 生组 织
> 2区 > 1E2 El 3UT 区 【。 NS NS / 、 > ’ R
5 R区 的序列 最为保 守 , 系变 化程 度及 进化 ' UT 种
( O) WH 估计 , 全世 界 HC V感 染 率平 均约 为 3 而 %, 且 每年 仍有 30万  ̄ 0 0 40万新 发病 例 。HC V感 染 率在 不 同国 家 和地 区有 很 大 差异 , 国 HC 我 V感 染 率也 相 当高 , 一 V 的 阳性率 平 均 为 3 %, 抗 HC . 略高 于 全球 平 2
水 平 的遗 传 变 异 性 : (y e )、 型 (u t e ) 型 tps 亚 sby s p 和 准 病 毒 株 (u sp c s 。HC 至 少 可 分 为 6个 qai ei ) s e V
基 因 型 ( VI 6型 ) 包 含 超 过 10个 基 因 亚 型 HC  ̄ , 0 ( 1 、b 1、 a 2 如 a 1 、 c 2 、 b等 ) 各 型 核 酸 序 列 之 间 相 。 差 3 %~ 4 而 亚 型序 列之 间相 差 约 2 %- 3 准 1 3 %, 0 2 %, 病 毒 株 序 列 之 问 相 差 1 1 %[。 最 多 的差 别 序 列 %~ 0 6 】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2023年修订版)ppt课件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2023年修订版)ppt课件
引用文献1的作者、年份、标题、期刊名称、卷号 、期号、页码。
参考文献2
引用文献2的作者、年份、标题、期刊名称、卷号 、期号、页码。
参考文献3
引用文献3的作者、年份、标题、期刊名称、卷号 、期号、页码。
THANKS
感谢观看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
总结词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快速、高灵敏度的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方法。
详细描述
qRT-PCR技术利用荧光探针标记特异性引物,通过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的强度,对病毒核酸进行定量检测。该方法 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HCV RNA的拷贝数,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重复性好等优点。
目的
规范丙型肝炎病毒(HCV)实验室检测技术,提高检测质量 和效率。
背景
HCV是一种导致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的重要病原体,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疾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范围和应用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开展HCV实验室 检测工作。
应用
本规范规定了HCV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基本要求、检测方法、结果报告和质量控 制等方面的要求。
步骤
颗粒增强免疫荧光法通常包括包被、洗涤、加样、温育、洗涤、荧光染 色和读数等步骤。
03
应用
颗粒增强免疫荧光法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等领域广泛应用

04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 测技术
酶联免疫法
原理
酶联免疫法是一种间接酶免疫测 定技术,通过将抗体与酶结合, 使抗体与抗原的反应产物能够以 颜色反应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检测
应用
适用于对低浓度抗原或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临床诊断和研究。
05

重症肝炎的诊断-PPT课件

重症肝炎的诊断-PPT课件

重症肝炎的综合治疗
• 重症肝炎病情发展迅速、凶险, 临床预后差,病死率高,当今 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仍以 综合性治疗为主
• 治疗措施包括减少肝细胞坏死, 促使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 各种并发症,清除各种有害3的1
一般支持治疗
• 患者在住院期间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对出现肝性脑病Ⅱ度以 上患者要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并保持足够通畅的动静脉通道。一旦诊断成 立,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能量的消耗,减轻肝脏负担
• 迄今国际尚无统一的重症肝炎 /肝衰竭诊断标准,造成各家 有关治疗效果及转归的报道可 比性较差,致使国际间交流难 以开展。
• 1999 年 国 际 肝 病 研 究 学2会1
IASL重症肝炎诊断标准(1999)
• (1)急性肝衰竭: 可逆的急 性起病,4周内持续进展,迅 速出现肝脏功能衰竭;以肝性 脑病为主要特征,并按时限分 为 二 个 亚 型 : 起 病 10 日 内 发 生肝性脑病者称超急性型,而 起 病 10 日 ~30 日 间 发 生 肝2性2
• 非嗜肝病毒: 巨细胞病毒、EB 病毒、肠道病毒
• 损害肝脏药物及有毒物质:醋 氨酚、异烟肼、利福平、中药、 减肥药等、酒精、四氯化碳、4
重症肝炎的病因
• 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糖 代谢缺陷
• 缺 血 缺 氧 : Budd-Chiari 综 合征、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梗塞等
• 自身免疫性肝炎 • 其他:肝移植、部分肝切除、5
• 10年后又增补了2条标准:① 剧症肝炎患者的肝性脑病定为 Ⅱ度或Ⅱ度以上;②剧症肝炎 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40%.分为急性型(起 病 10d 内 ) 及 亚 急 性 型 ( 起 病 10d-8 周 ) 。 该 标 准 未 包 括1无2

肝炎(插图)PPT课件

肝炎(插图)PPT课件

② HBV抗原的表达及分泌状况 HBsAg (无症状携带)
HBcAg(慢性肝炎)
③ 重叠感染和细胞因子作用(重型肝炎)
④ 抗原过剩的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沉积(肝外)
⑤ HBV与肝细胞的整和(肝细胞癌)
-
12
病毒性肝炎(四)
病理基本特征
弥漫性肝细胞变性、 坏死、再生、炎细胞浸润 及间质增生。
-
13
病毒性肝炎(四) 病理基本特征
固 醇、AKP、r-GT明显增高
(1) 急性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他肝内、 外梗阻性黄疸者
(2) 慢性淤胆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基表现
5. 肝炎后肝硬化 除慢性肝炎表现外,有门脉高压征(腹水、腹壁
静脉怒张、食道静脉曲张)、脾大、肝质地硬,肝 功白/球蛋白比值倒置。
A(g/L) A/G
≥35 ≥1.4
35>->32 ≤32 * 1.4>->1.0 ≤1.0
rEP(%)
电泳球蛋白
PTA(%)
≤21 >70
21<-<26
70-61
-
≥26
60>->40 *
病毒性肝炎(四) 病理基本特征
急性肝炎(2)
-
汇管区炎细胞溢出
17
《HB-CBC》 P27 图3-1-4
病毒性肝炎(四) 病理基本特征
慢性肝炎
碎屑样坏死(界面炎症)
桥形坏死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
小叶结构改变(纤维间隔形成)
-
18
病毒性肝炎(四) 病理基本特征
-
19
慢性肝炎(1) 汇管区炎细胞聚集 无界面炎症 《HB-CBC》 P55 图4-1-11
《HB-CBC》 P73 图5-1-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高 长 高 重 高(高年龄组高) 低 低 差 差
HBV变异的基础
• 乙肝病毒:高变异性 1/105 • 24h 一万亿-十万亿拷贝*变异:一千万—一亿 • 复制过程:DNA-RNA-DNA • HBV逆转录酶:缺乏严格的校正机制 • 变异:自然变异,免疫压力等等
乙肝病毒P区耐药
原本有效的药物 对发生耐药变异后的病毒束手无策
Q3
Cobas®
高灵敏度 乙肝:20 IU/mL
准确判断治疗起点/终点
线性范围 乙肝:20-1.7×108 IU/mL
每批试剂均使用 WHO标准品校准
每个样本使用同 源性内标定量
极佳的重复性,结果可靠 正确指导抗病毒治疗
保证定量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溯源性
避免结果不准确
采用AmpErase酶
减少交叉污染
治疗终点
HBsAg 清除及血清学转换
组织学改善
cccDNA 清除
HBV DNA 降低/消失
*Lok, A.S.F et.al. “Chronic Hepatitis B: Update 2009.” HEPATOLOGY, Vol 50, No. 3, 2009, pgs 8-9
治疗终点
• 2009年EASL指南提出的治疗终点: • 最理想的治疗终点:持续的HBsAg 消失,伴
继续治疗 每6个月监测HBV DNA
部分病毒学应答 60 – 2,000 IU/mL
加其他药物治疗 每3个月监测HBV DNA
*Keefe, E. Clin Gastro Hepatology. 2007; (5):890-897.
不充分病毒学应答
>2,000 IU/mL
改用或加用更强药物 每6个月监测HBV DNA
变异前,药物有效抑制病毒
变异后,药物对病毒束手无策
P区耐药位点检测
HBV病毒耐药性检测
• 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引起HBV耐药,引 起耐药的基因突变位点主要集中于P区
• 原因:抗病毒药物作用在病毒P区药物靶点上, 引起相关基因变异,使得药物与相关靶点作用 下降,进而产生耐药。
或不伴抗HBs 抗体出现。 • 满意的治疗终点:在HBe Ag 阳性患者中,出
现持续降低病毒DNA
水平(降至实时定量 PCR检测限以下:1015IU/ml)
HBV基因分型
根据HBV全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分为不同 基因型:A.B.C.D.E.F.G.H共8个型
• QF-PCR是国内常用的定量检测血清HBVDNA水平的方法,COBAS 系统是美 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的方法。它具 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实时监控,重复性好,可检测A、B、C、D、E、 F、G、前C区变异等多基因型DNA载量优点。
• 由于本QF-PCR试剂盒的线性范围为1.0x 103 copies/mL~1.0x 108 copies/mL, 对于低于1.0 x 103 copies/mL标本的检测结果不能给出具体拷贝值,有存在漏 检的可能。 而COBAS 系统线性范围为20-1.7×108 IU/mL,因此, COBAS 系 统更能准确反映血清HBV DNA含量。
P区耐药检测
抗药性监测 治疗药物选择
C区启动子变异
确定病毒变异
S 区变异
确定隐觅性病毒
类型
变异
判断治疗效果
判断疫苗效果 判断肝炎预后
确定治疗方案
高灵敏度乙肝DNA检测
• 高精度病毒载量检测系统 ( 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
高灵敏度乙肝DNA检测优势
• 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毒复制程度, 对HBV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判断预后意义重大。
肝炎的分子诊断与 临床应用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概况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概况
《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 显示,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发病人数最多的国 家,全国有6.9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1.2亿人 长期携带乙肝病毒。
目前全国慢性乙肝病人2000万人,每年死于与乙 肝相关的肝病患者达28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 前三位。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3600亿元人民 币。
抗病毒治疗应将HBV DNA降至尽可能低的浓度,理想是低于实时定量 PCR方 法(灵敏度10-15 IU/mL)的最低检出限1 1. EASL HBV Guidelines. J Hepatology. 2009;50:277-242
CHB疾病管理:治疗目标
HBeAg消失
HBeAg 血清学转换
ALT正常
目前在国内唯一满足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的HBV DNA和 HCV RNA检测试剂
HBV DNA 监测的重要性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疗效评估
开始治疗--- 基于 HBV DNA、 ALT水平和疾病发展阶段
治疗第12周评估是否存在原发性无应答 (较基线下降<1 log)
治疗第24周评估
完全病毒学应答
<60 IU/mL
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BV Test, v2.0
检测灵敏度 线性范围 检测基因型 检测样本量
Sample Type SFDA注册证
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BV Test, v2.0 20 IU/mL 20 – 1.7 x 108 IU/mL A-H 650 mL 血清或EDTA抗凝血浆
不同的基因型具有不同地域分布 我国主要是B\C型为主,偶有A型 北方-C型
HBV基因分型检测临床意义
特征
感染性 HbeAg阳性率 HbeAg自然清除时间 HBV DNA载量
致病性 HCC发生率 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率 抗病毒治疗效果 肝癌手术治疗预后 癌栓栓塞治疗效果
基因型
B型
C型
低 低 短 低 轻 低(低年龄组高) 高 高 好 好
什么是分子诊断
在临床上应用核酸(DNA/RNA) 和分子生物 学技术, 在基因水平诊断和监控疾病情况 和疗效,评估疾病的检测方法。
分子技术在乙肝诊断与治疗中应用
HBV 分子诊断的 临床应用
高灵敏度 HBV DNA定量
HBV 感染监测 药物疗效检测 感染早期检测
HBV 基因分型
病情预后发展 检测 抗病毒药物效 果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