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_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荷马史诗· 奥德赛》
那时,所有其他壮勇,那些躲过了灭顶之灾的人们, 都已逃离战场和海浪,尽数还乡,只有 此君一人,怀着思妻的念头,回家的愿望, 被卡鲁普索拘留在深旷的岩洞,雍雅的女仙, 女神中的佼杰,意欲把他招做夫郎。 随着季节的移逝,转来了让他 还乡伊萨卡的岁月,神明编织的 时光,但即使如此,他却仍将遭受磨难, 哪怕回到亲朋身旁。神们全都怜悯他的处境, 惟有波塞冬例外,仍然盛怒不息,对 神一样的俄底修斯,直到他返回自己的家邦。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比较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抒情主体为什么多假借女性? 知识分子人生的最高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请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纪念友谊、同僚之间的唱和、 叙述友情的比爱情诗歌要多得多。如:李白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王昌 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文人爱情诗中,写得感情最充沛的是悼亡诗。如 苏东坡《江城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比较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6.揭示共同文学现象的不同文化意蕴 如《变形记》对《促织》的新认识。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自然诗歌的比较,可以发 现他们诗歌背后的自然观和哲学观。 7.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提供参照系统 如中外文论史上对“什么是诗”的探讨 诗言志。——《尚书· 尧典》。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
张爱玲:《金锁记》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 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 人恨 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 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 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 子里也只塞得进 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 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 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 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 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 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 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 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 己干了。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作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够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文学与艺术的熏陶文学与艺术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大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对艺术的品味。
艺术欣赏课程的学习和参观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场所的活动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通过这些途径,大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情感和思考,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优雅风度。
二、社会实践的参与参与社会实践是增强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社会福利机构的支教活动、敬老院的志愿服务等。
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交流与互动,大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经典文化的学习大学生应该重视经典文化的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丰富,它代表着上千年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经典的文学、哲学、史学著作,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可以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还可以学习古代文人的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跨文化交流与体验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与体验活动。
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留学、交换生等,可以亲身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和交融。
通过与外国学生的交往,学习他们的语言、习俗、价值观念,拓宽视野,开拓思维。
跨文化的交流和体验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培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
五、思辨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大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研讨会、学术讲座、辩论赛等活动,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思考和辩证的思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道德品质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道德品质的提升。
浅谈比较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图 分 类 号 : 1 G72
国家教 育 部 门在 语文 教 改 中 已经 把 比较 文学 提 到 议事 日程 , 明 比较 文 学 在 培养 跨 世 纪 高 素 质 人 材 方 面 具有 特 说
教育的学科 , 对于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 良好素质 具 有 重要意义 ; 比较文学应该成 为学生知识结构 中一个不可 缺少的组成部分。 ( 中国比较文学h 0  ̄1 中国比较文学 ”《 20 ) 会会长、 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在为全 国通用教材《 比较文学 课程》 所作的序 言中也说 , 比较文学的“ 根本 目的就在于促
们无法忽视其存在 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 国一些学校这些 全 年来 的教学实践也说 明, 比较文学是高年级学生盼望学 习 的、 最受他们欢迎 的课程之 。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 因为当 他们学习过文学基本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外 国文学等课程之 后, 自然就产生一种超越 民族 、 国家、 语 言 的界限, 打通古今 中外, 以新的角度来通 览全球文学的要
比较文 学 中学语文教 学 关系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 号 :0 27 6 ( 0 00 —0 1 2 10 —6 12 1 )10 1- 0 法 替代 的 。 … 比较 文 学 是 一 门适 合 改 革 开放 形 势 和 新 型 …
迫切需要 。新 时期 的中学语 文教 师肩 负着将 比较 文学逐 步引入 中学语文课程教 学的任务 。
进 不 同文 化 和 不 同学 科之 间 的相 互 理解 和 沟 通 , 希望 相 并 互 怀有 真 诚 的尊 重 和 宽 容 。 比较 文 学 致实现 中学阶段语文培养 目标 的
迫 切 需 要 , 中学 生 进 入 高层 次 学 习 的 自然 要 求 。也 就 是 是 说, 比较 文 学一 旦 与现 代 语 文教 学 相 结合 , 就会 对 通 常所 说 的 中学 生 素质 教育 产 生 较 大 的 影 响 。 其 实 , 样 一 种 教 改 思路 早 应 该 提 出 并 组织 实施 。 因 这 为与 国外 相 比 , 我们 还 落 后 许 多 。 早在 16 9 6年 , 比较 文 学 就 已经 成 为法 国文 学 学 生 的 必 修 课 。 0年 代 以来 , 国 的 8 美 比较 文 学 教 学 与研 究 扩 展 到全 国 9 %以 上的 大 学 , 辐 射 0 并
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使命。
人文精神是一种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而人文关怀则是个体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履行使命,传承人文精神与展现人文关怀,以期唤起广大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首先,大学生应当通过学习与实践,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一词源自古希腊语的“文明”,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在知识的海洋中,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传承古人智慧。
尊重他人、关怀社会、保护环境等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我们要为人文价值而努力,并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
其次,大学生在校园中也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来传承和展现人文关怀。
作为学生会成员、志愿者、社团负责人等,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以传递人文关怀。
例如,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宣传绿色环保理念等,这些都是大学生能够参与的方式。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帮助他人、影响他人,并以此来培养更多的人文关怀者。
同时,大学生也应当努力推动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播。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工作岗位还是社会环境,普遍存在着利益至上、竞争激烈等问题。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带着人文关怀的眼光,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可以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加入社会组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平。
当人们在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影响时,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应当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这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弘扬传统艺术等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个体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情感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大学生的使命是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我们要通过学习与实践来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过校园和社会活动来传播人文关怀,通过参与各领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平。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所有人接受同样的知识体系。
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
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
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
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
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应当更多,增加个人的选择余地;上课应当更多对话,更多的思考;教科书应当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现实,但教育不是由过去或今天的教科书去规定、控制和支配明天,而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对话。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
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
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
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
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深处是一体的。
活生生的科学精神浸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觉、想象、联想、试错以及执著精神的产物。
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
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专业代码:050108)所属学科门类:文学所属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所属院系:文学研究院一、培养目标1.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人文品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 培养具有坚实的比较文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比较深厚中外文学、文化修养、具有良好的中外语言功底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3. 培养人文视野宽广、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富有创新意识的社会精英。
4.培养具有高尚的社会品德和敬业精神,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二、学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两年半。
在规定时期完成课程学习,但未完成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累计不得超过一年。
三、研究方向四、课程简介和学分㈠课程简介1、专业必修课2、专业选修课㈡课程设置和学分比较诗学文化理论与世界文学翻译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史五、培养方式和课程考核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专业研究相结合,导师个别指导和学校、文学研究院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
1:研究生需根据培养方案,制定每学期的学习计划,导师定时检查。
2:研究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进行辅导和质疑,上课可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提出必读和参考的书目。
4:每门课程考核方式为学期末撰写课程论文一篇,不少于4千字。
成绩采用百分制。
5:课程学习以及学分的要求为:总学分为32学分。
其中:学位公共课共2门,必须修,共计10学分;专业必修课5门,必须修,共计10学分;专业选修课5门,必须修,共计10学分;公共选修课1门,必须修,共计2学分。
6:学校和研究生院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7:研究生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公益劳动和体育锻炼。
六、学位论文1:时间安排:第3、第4学期,共两个学期。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思政融入世界眼光
站在全球的高度,关注世界文学的 动态和发展趋势,推动中国比较文 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和交流。
PART 03
世界文学经典作品解读与 比较
REPORTING
XX DESIGN
东西方文学经典作品介绍
东方文学经典
《红楼梦》、《诗经》、《百年 孤独》等
西方文学经典
《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 、《飘》等
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02
网络时代的文学传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和手段,如网络文学、电
子书等,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受
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异国文
学,是当代文学交流面临的挑战之一。同时,这也是一个促进文化多样
性和世界文化繁荣的机遇。
推动作品互译
鼓励和支持中外文学作 品的互译工作,让更多 优秀的文学作品跨越语 言和文化障碍,走向世 界舞台。
PART 06
课程思政融入与育人功能 实现
REPORTING
XX DESIGN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
通过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正义等思政元素,将 其融入课堂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需要具备跨文化视野 和比较思维。
拓展文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通过融入世界眼光,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入挖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 学现象和内涵。
培养文学比较研究与推动文学交流传播的责任感
文学比较研究的价值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可 以发现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 推动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 化的特点和内涵,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 化意识。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篇一: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试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方法和途径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与现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
”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些想法1、学校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确保教师人文素养能够过关,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
简述比较文学的意义
简述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科,它对于文学研究和人类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文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索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性,深入思考文学的本质和价值。
比较文学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种类和风格的文学作品,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
比较文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共性和普遍性,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共同的文化和情感。
比较文学有助于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比较文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作品中的隐含信息和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通过比较文学,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提升对作品的解读能力。
比较文学也有助于促进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
通过比较文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学传统中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激发我们对于文学的创作灵感。
比较文学可以打破文化的隔阂,增进各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欣赏。
比较文学也有助于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一步推动文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比较文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全球化的文学研究视野,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比较文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和人类文化的影响。
比较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比较文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
比较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更在于对人类文化的理解和探索。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考研就业前景分析
专业介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下设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本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文学、文化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
本学科从跨文化的视角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和文化关系,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该学科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强调跨学科的研究特色以及跨文化的批评视野。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领域。
其宗旨在于以总体文学的研究为背景,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背景的文学及文化现象为素材,通过沟通和对话,促进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与互补,探寻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轨迹,促进文学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等其他知识领域的交叉与互渗。
就业前景比较文学在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是在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总之不是单纯的研究某一文学,而是各个方面的文学都要涉及,但是又不是各个都需要涉及得很深很深。
这个专业在中国涉及还不像其它专业那样深和广,用得到这个专业的地方也很少。
如果找记者编辑或是老师特别是高中,初中老师,这个专业没有其它专业有优势。
毕竟是在国内,人们涉及多的是中国文学,有些是国内文学还没学好的,那这个外国文学更派不上其它专业那么大的用场。
但如果用另一种角度看的话,可能又比较好找。
原因是这个专业在中国正慢慢推广开来,虽然这个专业不是在每个大学都设立了,现在设立这个专业的大多在一些师范类学校,而且不多。
但是依照发展的趋势,以后应该会有更多的学校或是学院会开设这门课程。
比如在一些小地方市有一些专科学校。
所以读完之后如果机会出现,那么可以选择去这些地方教书。
这与教初中高中不同,毕竟是大学,所以这时候应该就不会存在这个专业劣于其它汉语言文学专业了。
一般一个这样的专科学校或是有些差一点的本科,如果开设这门课程,至少是要招一个这个专业的老师。
当然如果你是名校毕业的话,可以选择更好的大学教了。
反正这个偏一点的专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大学生文学与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培养
大学生文学与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文学与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培养是当代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不仅是大学教育的责任和任务,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大学生文学与艺术修养。
文学与艺术修养是指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理解和欣赏水平。
它不仅包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理解,还包括对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能够欣赏、理解和创造艺术作品,从而提升自身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文学与艺术修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来实现。
比如,大学可以设置文学与艺术欣赏的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培养对艺术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此外,大学还可以开设创作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对人类思想、文化、历史、道德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同。
在当今社会,人文素质被认为是大学生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它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大学可以通过设立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思维能力。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哲学、宗教、历史、人类学等人文学科,通过学习这些学科,学生可以对人类思想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大学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学术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与优秀的人文学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除了课程和学术活动,大学也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社团组织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和实践机会,比如文艺社团、志愿者组织等。
参与这些社团组织,学生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和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社交能力。
总结起来,大学生的文学与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培养是当代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通过课程设置、学术活动、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大学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学与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二级学科
所在学院
复试考试科目(限填1门)
参考书目(请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1.跨艺术诗学研究
2.中国作家海外传播研究
3.中外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外国语学院
比较文学基本知识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乐黛云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本学科点负责人为欧荣教授。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10人。本学科有三个研究方向:跨艺术诗学研究、中国作家海外传播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包括中韩、中加、中德、中法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等)。
专业招生对考生的
要求
1.外语专业或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良好的非外语专业本科生或同等学力考生
2.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思辨能力、审美感受能力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报考者需加试的笔试科目及要求(需填写2门)
考试科目名称
参考书目(请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
1、
英语国家文化
参考书目任选
2、
翻译
参考书目任选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学院盖章)学院院长签名:
2019年《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二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入学考试科目
二级学科名称
《新大学法语》(2011年3月第2版),第1-2册,李志清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大学法语》(2011年6月第2版),第3册,李志清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大学德语》(第一、二册),朱建华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3月第2版
《韩国语》1-2,北京大学韩国文学研究所编,(修订版),民族出版社,2008年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划方案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划方案一、背景在当今社会,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和修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等方面。
然而,当前高校教育中,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对不足。
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1、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
3、提升学生的人文方法运用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等。
4、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底蕴、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培养内容1、开设人文素养课程设立一系列必修和选修的人文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西方哲学史”“艺术史”“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等。
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保证教学质量。
2、举办人文讲座和论坛定期邀请知名作家、学者、艺术家等来校举办讲座,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创作经验。
组织学生参与学术论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开展读书活动建立读书俱乐部,组织学生共同阅读经典人文书籍,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举办读书征文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4、加强艺术教育开设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课程和工作坊。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观看艺术演出,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5、培养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关爱弱势群体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6、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国际文化节、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等。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精神。
四、培养方式1、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项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是当今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学科,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教研通过将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交流与对话,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平台。
它不仅关注单一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更注重将各种文学作品相互比较与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文化思考能力。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也对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作品,而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背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增加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通过比较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瑰宝,帮助学生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路,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友谊。
同时,比较文学教研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职场要求。
综上所述,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通过比较、对话和交流各种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比较文学教研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安排。
在本篇文献中,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本篇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说明了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教研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介绍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浅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浅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导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不仅需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本文旨在分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并思考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推动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对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关怀与尊重。
它包括人的尊严、普世价值观、人情关怀、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1. 丰富内在世界:人文精神强调人的内在追求、情感表达、思考和创造力,可以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人文关怀、哲学思辨和美学创作,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拓宽人生视野。
2. 增进人际关系:人文精神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培养大学生的人情关怀、同情心和善良品质,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 培养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着眼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它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动力,塑造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4. 提升综合素养:人文精神倡导全人教育,强调学会问问题、思辨和创造,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大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1. 设计富有人文关怀的课程:大学课程应重视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共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引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艺术欣赏等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回应能力。
2. 丰富的社团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文化艺术、公益慈善、传统文化等相关的社团活动,提供个人成长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同时,加强社团指导,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培养领导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 培养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学教师应具备广阔的学科视野和深厚的人文修养,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背后的人文意义,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师们的言传身教,能够在课堂上把学科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比较文学讲座心得体会
一、讲座背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由知名比较文学专家主讲的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对比较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讲座内容概述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等方面展开。
专家从多个角度对比较文学进行了深入剖析,使我对这门学科有了全面的认识。
1.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因素,从而促进文学创作、翻译、评论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2.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文献研究是指对国内外比较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比较研究是指将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跨学科研究是指将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美学等相结合,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文学现象。
3.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学作品及其作家、流派、思潮等;(2)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起源、发展、演变等;(3)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美学等的关系;(4)文学翻译、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等。
4. 比较文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2)研究主题更加多元化,研究领域更加广泛;(3)与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三、心得体会1. 拓宽了视野通过本次讲座,我认识到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的学科,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学现象,还可以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我国文学的发展。
2. 增强了研究意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为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使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要注重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从而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大学教育方法: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教育方法:培养人文精神大学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文化、文明、价值、尊严和权利的尊重和追求,它强调人的精神、情感、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环境。
大学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讲座、论坛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同时,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让学生从艺术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开展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大学应该注重课程的多样化设置,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该开设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大学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
大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交流、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和社会。
同时,大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意义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文精神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文精神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正式接触它以前,在我的观念里,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比较,然后找出它们所表达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的学科。
可是,对此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门有着其自身的“原则”和“态度”的学科,并且孜孜不倦地想要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的学者也不在少数。
在大一到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了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从不同的方面和领域来学习和研究文学,而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不同于以上的视角和途径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从该学科诞生至今,这个问题在国际学术界几乎从未中断过。
回顾历史上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法国学派为核心的“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源于19世纪的法国,是比较文学最早出现的一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
其主要代表人是梵·第根、卡雷和基亚。
在不断的发展中,影响研究确立了由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三大支柱构成的实证性研究方法。
这三大方法分别从接受者、放送者和中介者的角度出发,纵向研究国别文学史,横向比较研究不同国家文学体系之间的国际文学关系史,形成人类文学发展的网状结构。
比如我国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有学者就发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可能渊源于《罗摩衍那》中工巧神猿“那罗”造桥渡海故事的影响。
此类例子甚多,可以看出文学的世界性必定会带来各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但是此学派抛弃了“文学性”的分析,试图从文学艺术外部研究来揭示其内部的规律性的这种方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判。
第二、美国学派为核心的“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雷马克和韦勒克,主张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点,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规律性的东西,以及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出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文学性。
大学应该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辩论词
[一辩对垒]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其次,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将身上.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第三,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调整,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上,其围绕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而这些恰恰与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相反,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它毕竟不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所以,综合考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关系,大学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状况,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的是科学精神.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十分欣赏对方辩友刚才对科学精神那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精彩论述.的确,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已经成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各种文化交流的桥梁.纵观古今中外,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我们以时代的要求,以及两种精神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培养力度为标准,认为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第一,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关系来看.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一种追求科学的态度,其三大价值取向是追求科学体系的逻辑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经验实证,以及表达形式的简洁完美.而人文精神则以人的平等、自由、幸福,与社会的民主、和谐、进步为起点和归宿,体现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与科学的终极关怀.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的时代标志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三面旗帜.就连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认识和追求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的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大学不但要沐浴科学精神的雨露,更应普照人文精神的光芒.第二,从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当今时代对大学要求来看.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来传承文明、振兴国家、培养人才,创造成果、服务社会才是大学价值之真谛.放眼世界,伴随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的本来越来越大.以至于手指轻轻一按便可改变世界甚至人类的命运,因此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力量沾沾自喜时,更重要的是教育好拥有那个手指的人,让人文精神铸就他们的灵魂.第三,从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人文精神培养更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们坚信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因此关乎天文以察实辩,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对一攻辩]·正方二辩选反方三辩正方二辩:谢谢,有请对方三搬.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是什么?反方三辩: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但是美国爱默生告诉我们:“性格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爱因斯坦更说:“关系人的自身应当成为一切科学与技术上的”.正方二辩:奋斗的主要目标其实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请教对方辩友:如果大学教育不应更宜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如何能够实现科教兴国的宏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最终实现大学教育的三大功能?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无非是想告诉我们,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看到其实人文……(时间到)·反方二辩选正方二辩反方二辩:有请对方二辩.请问培养大学生拥有了科学精神,是否就同时拥有了向善向美的人文价值观?正方二辩:可是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如何去进行培养呢?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我们要不要以一种求真的精神去体认呢?其次,我们在培养善和美的时候,对方辩友倒是明白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明白吗?现代的大学生明白吗?我们需要他独立思考,知道为致知体,道方有道.正是要把这些人文之知幻化为自己的人文内在的精神品格,才有可能形成对方辩友所谓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精神作为指导.反方二辩:对方辩友,为什么同样有科学精神,有的大学生学以报国,有的大学生却从事高科技犯罪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高科技犯罪和科学精神本身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反方二辩:那么请问您判断他是不是缺乏科学精神,是看其行为是否科学还是其行为是否道德?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看其行为,对,我们要看行为,但是有一点点的求真是不是就说他有科学精神呢?反方二辩:那对方是不是说判断他有没有科学精神是要看其行为是不是道德了.正方二辩:其实对方辩友说道德,道德要不要成为我们类化的一个标准?如何类化需不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去严谨的求实呢?正是因为基于此,我方认为科学精神培养才是最重要的.·正方三辩选反方三辩正方三辩:有请对方三辩.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是一个人文精神丰富的国家,请教对方辩友:按您方逻辑如何解释这一观点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科学精神是求真,但是我们说大学教育是个求善求美的过程,求真又如何等于求善和求美呢?正方三辩:好,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那我再请教对方辩友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反方三辩:道德理念、人生态度、独立人格、社会责任、博大胸怀,这哪一点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的呢?正方三辩:所以,对方辩友的这些所有的论断都是本着科学精神探究得来的.·反方三辩选正方二辩反方三辩:有请正方二辩.请问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尊重和追求科学与重视和维护人的生命与价值,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呢?正方二辩:当然是一致的,请提第二个问题.反方三辩:生物科学说,“物尽天择,优胜劣汰”,而人文关怀告诉我们要“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代大学生该做何取舍?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是说两者之间的矛盾,而我们承认对方辩友逻辑的话,那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确立市布司需要一个科学精神作为一个指导的过程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请问为什么当客观规律不符合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时,我们就要限制其发挥作用的领域,设置规避它呢?正方二辩:这与我们今天科学精神之间有什么本质的矛盾吗?对方辩友总是把一个问题推到极端,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之间产生的矛盾,产生了矛盾之后所以不应该侧重于科学精神的培养,本身把这个问题推到极端的过程就是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过程.正是基于如,我方认为是不是应该更侧重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对方辩友的身上得以体现呢?反方三辩:那请问人文精神在科学研究与运用里的作用是什么呢?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是不是说它没有作用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也说了科学精神有一个简洁完美.请问对方辩友,我简洁完美的过程是不是一个求善求美的过程?我不去功利的去求真,是不是一个求善求美的过程?(时间到)[攻辩结辩]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今天说因为做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培养人文精神就要重于培养科学精神.那我就不理解:难道只有人文精神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去做人,科学精神就不制导了吗?我们看到,恰恰是在务实与严谨的态度,才更应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人生品格.既然两者精神都能够指导我们更好的做人,为什么对方辩友却认为培养人文精神就要更重要呢?另外,对方辩友所提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当今校园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对方辩友,人文精神缺乏是一种事实,而且加强人文精神的关注也确实应该.但是加强并不等同于侧重,我们说这种加强实际上是相对于我们从前的大学教育中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不够而言的,它并不是一个在与科学精神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所以对方辩友今天的观点只不过是向我们论证了大学教育中应当重视人文精神,但是在一个比较性的辩题中应当重视并不能得出重视人文精神就要重于培养科学精神.其实要论证这样一道辩题,我方认为观点就很简单,那就是先要明确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比较两种精神,看看究竟谁的本质内涵与大学的性质结合的更紧密,很显然谁就更应该被着重培养.我想请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攻辩小结中向我们解释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学教育的两大重点、三大功能以及我方三辩提到的大学应该承担起的完善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使命和责任,并且是显然与科学精神结合的更加紧密的使命和责任.对方辩友,您为什么要说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进行完成的?反方一辩:刚才的攻辩阶段,我方主要与对方辩友探讨了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科学精神是否本身具有向善向美的价值观;第二,当追求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与追求人文精神相矛盾时如何取舍.请看对方辩友如何回答:首先,对方二辩就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可以通过求真求实就能带来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可是我们都知道,向善向美是人文精神所追求的,而科学精神追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如果说科学精神中间也有追求向善向美的话,那是不是说今天科学精神中间也包含有人文精神呢?那对方今天在论证您方观点的同时是不是也论证了我方的观点呢?第二,关于追求客观规律与追求人文精神相矛盾的问题.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们两者都可以两全,从来不会矛盾.真的是这样的吗?归根到底,对方辩友今天的错误就在于将科学精神的概念无限扩大,从而包含有人文精神.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我想今天我方的辩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通过我方二辩和三辩的问题,我们已经从整体、从局部、从更高的角度看到了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自由辩论]正方四辩:请问对方辩友:《高教法》第五条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反方四辩:对不起,基于这个专业性的知识,在下是没有听说过,但是我愿洗耳恭听.正方三辩:首先这不是一个专业知识,大家都是大学生.《高教法》第五条告诉我们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请问按照您方的逻辑,您方如何理解这一条法律呢?反方二辩:我方理解的就是科学精神很重要,但是大学更应该普照人文精神的阳光.请问追求科学的简洁与美是否等于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正方二辩:对方这个“更应”是怎么得出来的?我们已经告诉你了,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信念.这些可都是与科学精神息息相关的,对方辩友不谈大学教育而得出一个“更应”,对方辩友论证一下.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我方的“更应”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你方的“更应”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打个比方,千百个富有科学精神的大学生可能要日夜赶工、辛辛苦苦才可能造好一个网站.而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就可能在瞬息之间用病毒摧毁千百个网站.孰轻孰重请对方辩友自己抉择.正方一辩:那请对方辩友首先帮我们论证一下我方强调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要人文精神的培养呢?反方三辩:我们说了我们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但是如果我们不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培养人文精神的话,我们又如何让我们的大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与运用的真正价值所在呢?请问为什么同样是科技精英,有的人知道“安得广厦千万间”,而有的人却是“良心不知何处去,人面依旧笑春风呢”?正方三辩:那么按照对方辩友逻辑,评判的标准就是道德?反方四辩:那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什么呢?他们说求真就是求善求美的基础,那是基础就更应注重培养吗?我们说吃饭也是人活下去的基础,但人一生就更应该注重吃饭的吗?那恐怕培养的不是食神就是饭桶.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无论你人生是为了什么,他首先是不是要吃饭呢?其实对方辩友谈的是一个“重要”,好,是很重要,所以我们说也要加强,可是加强等于侧重吗?反方一辩:我们从来没有硕果不要培养科学精神,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要人们树立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蜘蛛侠》告诉我们说力量越大,责任越大.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的很好,但是对方辩友今天实际上是偷换了这样一个概念.他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就仅仅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人文精神.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您认为人文精神难道仅仅包括这些方面吗?反方三辩:人文精神怎么不是向美向善呢?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如果说人类的自我关怀都有向恶向丑的话,那还叫人文精神了吗?那是不是科学精神也包括向恶向丑呢?正方四辩: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忽视了今天辩题是讨论东西教育.那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大学教育它的本质特点究竟在哪里呢?反方二辩:大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和根本目的就是一个,育人.育人是什么?就是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的塑造.现在的大学教育可是越来越科学化,就好像我们的城市建设一样,真实高科技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了.可是我们人独特的人文气息,以及那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人文氛围在哪里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谈育人,我们就来谈谈育人.那么大学的育人与社会的育人有什么区别呢?反方三辩:我也想谈谈育人.子说过:“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知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义是什么,不正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吗?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谈育人,那么育人就只教人为人之道,教不教求学之道呢?对方辩友谈了一个塑造,那么怎么去塑造?需不需要个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需要我们个人去求真、去务实之后,才可能有对方辩友所说的人文精神.反方二辩:所以我们从来都没有说不要你们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当然重要.可是如果科学精神像今天你方论证,已经包含了我们的人文价值的话,请问馒头包了肉它还是馒头吗?是不是已经变成包子了?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均自大学来,应知大学事.我们知道如今的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而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小社区,也就是说形形色色的人文观念在无时无刻充实着大学生的头脑.请问如果不在一个科学精神的坚实指导之下,你们又如何去伪存真、取是去非?反方一辩: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在北大一百周年纪念上,世界各地数十位校长都提出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这怎么与对方观点相矛盾呢?正方三辩:可是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所谓大学就是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反方三辩:其实我们说什么叫做研究高深学问呢?记得某位专家学者说人文精神是做大学问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知道如何明辨是非,知道如何研究和运用科学来造福人群服务社会,而这些不正是人文精神给予我们的吗?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所举的那个例子并不是一个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还包括一个理性精神在里头,对方辩友说有意识的求真,有意识求真就是科学精神吗?其次,我们今天在谈一个大学,您再不谈大学教育不结合着大学教育来谈,对方辩友您可要被扣分.反方二辩:我们怎么没有谈大学教育,请问您所说的理性到底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呢?正方一辩:恰恰是对方辩友混同了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区别.我们说科学精神首先体现了一种科学的理性的精神,什么叫科学精神,什么叫科学主义/反方三辩:你说评价人是科学精神是从综合全面的角度看,但是从这个具体事例上看他是不是体现出一点点的科学精神呢?如果体现出一点点的科学精神,我们还能说科学精神是有价值取向的吗?正方四辩:我想是对方辩友没有弄清楚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区别.请对方辩友告诉大家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反方二辩:四辩在给大家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科学精神它本身就包含了价值理性,那么请您告诉我,当年我们提倡孔融让梨互助互爱,孔融要让几个梨才是科学的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我们问题,还是要请您回答一下究竟什么是科学主义、什么是科学精神?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科学主义就是科学万能论,但是科学精神呢?也要我们尊重和追求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有个例子,某位化学专业大学生竟然为了谋私利而为犯罪分子搞毒品开发,这到底是因为他本身不够从追求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还是因为他缺乏对他人和社会那么一点点关怀呢?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的是没有人文精神,可我们今天谈的是侧重于科学精神.其实对方辩友刚才谈的一切都没有结合着大学教育来谈,他们承认人文精神更重要,很重要,但是重要就等于我们更应侧重培养吗?大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哪里?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反方四辩:正方说到大学教育我就想请问:现代大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否已向人本位回归为基本内涵.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人文精神以人为本,难道科学精神就不以人为本了吗?对方辩友又谈到了人文精神缺失,那么人文精神缺失到底是不是我们侧重科学精神才得到的呢?反方二辩:对方辩友现在终于大胆地说出了科学精神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您认为科学精神当然并且应该包含了我们的人文理性价值观.正方四辩:这正是我们要辩论的人文精神确实很重要.可是大学要求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为社会服务,大学的特殊性究竟在哪里,对方辩友还是没有回答.反方四辩:所以我们才要说对人文精神,我们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我们从未放弃.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一直在谈以人为本,那么究竟以什么人为本?反方二辩: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完善;其次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博爱;第三才是对整个人类命运以及社会的维护和思考.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的非常的好,可是我们就以孔融让梨为例.如果我们不让他去求真,不真正的感受到我们需要让这个梨,那么恐怕他认为让梨那是傻瓜才做的事情.对方辩友您的人文精神又如何确立的?需不需要我们求真务实去指导一下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孔融让梨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难道说孔融是一个很有科学精神的人吗?不仅有孔融让梨,还有悬梁刺股、岳母刺字,难道说他悬在什么位置、刺在什么地方才是最科学的吗?正方一辩:难道说只孔融让梨才说明他体现人文精神吗?错了!孔融自己吃那个梨,挑一个大的梨吃也说明他有人文精神,只不过这个人文精神不太正确而已.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在科学精神指引下去看哪一个人文精神是正确的,哪一种人文精神才更该被选择.反方四辩:对方辩友给了我们一顶帽子,他说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个人主义.但是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利益这难道是人文精神吗?我们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正方一辩:人文精神区别于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他不具有一个普视性的标准.说明他本身是纷繁芜杂的,而要在纷繁芜杂的人文精神中选择正确的方向,只有依靠科学精神的指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给他一个现有的人文成果,倒不如告诉他如何才能区别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反方四辩:请相信我方观点.正方二辩:可是对方辩友,我们为什么侧重与科学精神就培养不出人文精神了呢?(时间到)[观众答辩]观众1:你们讲1952年院系调整削弱了人文学科,因此我们今天要着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那您方的观点是不是认为人文学科就等于人文精神?反方四辩:我们认为1952年的院系调整改变了这种人文学科被削弱的这种态势.因为我们知道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里面起码他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载体,如果我们不通过这样来培养的话,那人文精神就无出下手.而且我们不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看作是一种狭隘的学科观,而要把它作为一种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来加以培养,创造出一种人文氛围这才是根本.反方一辩:所以我们说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才是目的.反方二辩:今天不仅教学模式要改革,提倡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同时我们要更注重在大学中建立一种学术自由的平等氛围,真正让人文之光弘扬大学教育,真正让人文精神闪烁大学校园.观众2:为什么今天在我们的大学这个象牙塔里面,充斥着种种素质低下的问题,有些小学生能做好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同学却难以做好?正方四辩:大学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机构,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而我们今天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它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是说仅仅有一个高尚的道德就足够了的.要充分发挥大学的功效就必须在大学中充分发挥让我们去独立思考、让我们去理性批判、让我们去追求科学的真.正方三辩:这些问题如何发现是不是靠科学精神来指出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要不要在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工业大学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公共选修课考查作业
课程:中西比较文学姓名: 陈嫦颖学号:0403 成绩:
比较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先分别来了解下什么是比较文学,什么是人文精神。
说实在的,这两个都是太抽象的概念,令人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释义,正如老师课上所讲,也无法定义比较文学,所以也学学老师,来例举一些文学大家对于比较文学的看法吧: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艺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季羡林: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
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上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与其它学科来比较。
包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
钱钟书: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概述来说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那么人文精神又是什么呢?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而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
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是一个残缺的人。
既然人文精神如此重要,那么当前社会人们的人文精神又如何呢?大学校园,一个具备而且最应该具备人文精神的地方,到底具备了怎样得的人文精神呢?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
面对社会上一些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的现象,他们茫然无奈。
凡此种种,直接导致极个别大学生以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目的。
更由于一些学生缺乏辨别善恶、好坏、美丑的道德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失去自信,出现孤独、压抑、精神麻木等现象。
尽管这是大学校园中的个别现象,但也折射出学校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严重问题。
并且普遍认为,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思想素质。
具体表现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从而无法面对时代的严峻考验。
尤其是一些当代的痞子作家,他们用肤浅的文字批判一切,而一些报刊却热衷于制造所谓热点以哗众取宠,这更使一些没有批判分析能力的大学生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而互联网的传播又非常迅速,那些低俗调侃,批判一切的文字很得青少年网民的欢心,这样更有害。
而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多种行为模式也导致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受其负面影响,追求个人利益,心态浮躁,其思维体系和观念构成中的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影响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寒窗十数年,毕业挣大钱”——现在的很多学生读书就为了找工作,考公务员,甚至入党都是为找工作,功利、实用主义十足。
如果上面所说太空泛的话,就拿我来做一个鲜活的例子: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看了很多的电影,有《廊桥遗梦》《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惭愧的是这些电影的原著——别说原著了,就是译本,甚至是简易本,插画本我都是没有读过的。
足见,我的人文精神是何等的残缺了,真是羞愧万分。
一如老师所说的,现在的人都静不下心来认真读些什么,写些什么了,更别说潜心研究文学了。
最浅显的现象就是连一部好电影都难求,而究其根源还是好剧本难求,因为再没有人愿意为了追求精神生活而放弃了物质生活了,没有人会“傻”到饿着肚子花几年的时间去写东西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呢?比较文学可以给我们提供一条全新的道路。
比较文学的“比较”,必然意味着一种宽阔的视野和胸襟,其根本的目标都在于冲破“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形成的全新的更宏观、更全面、更理想的视野。
然后,比较文学的“比较”,还意味着一种平等意识和对话精神。
它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文学个性与差异,促成它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
至于比较文学的“文学”,它应是跨越国家界限、民族界限、文化界限、语言界限的跨越性的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比较”和“文学”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生气流转的有机整体。
当我们了学习比较文学,理解了它研究的方法并加以运用,我们即可挣脱从前那种学科之间被强行割裂的教育方式,从而进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
将自己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摆脱理科生只懂数理化,文科生只懂政史地这样的恶现象。
打破单一的、相对传统封闭的思维模式,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一种从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不仅这样,通过学习比较文学,我们还可以吸收到来自其他国家的优秀的文明,超越国家、民族和文化界限。
多读读优秀的比较文学作品,选修一门比较文学的课,再加以实践,体会,理解比较文学的真正内涵,研究方法,利用它来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克服大学生的狭隘和片面,浮躁与喧哗。
我希望我可以拥有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拥有一张书桌,还有一杯茶,静下心来,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