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3.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1、①门②精巧,精妙2、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念语》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念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西湖念语①[宋]欧阳修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
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
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
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
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
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
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
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
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
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
②高会:盛大的宴会。
③傍,同“旁”。
50.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
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
5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5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
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53.【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
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46.(1)胜过,超过(2)美好,优美47.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48.(1)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
但是清风明月,幸好属于闲人。
53.(1)清闲之人。
苏轼和欧阳修,一个被贬,一个辞官退休,这样的处境使他们有时间走进自然,亲近清风明月。
(2)恬适之人。
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复专题本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夏夜月光下的承天寺,创造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全文以记叙描写议论的方式呈现,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次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第三层次议论了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点出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在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虽然遭贬谪,但作者仍然能够以赏月、漫步等方式排遣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同病相怜者的同情。
在描写月光和竹柏倒影的句子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者的认同。
在作者的心中,只有和张怀民这样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命运相同的人才能称得上“少闲人”。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形容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形容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通过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二、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甲]水调歌头苏轼在丙辰中秋大醉之后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并兼怀念已故的友人子由。
他用“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的开篇,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他不知道月亮在天上的宫阙,但希望今晚的月亮能够保佑他。
他又想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寒冷。
最后他起舞弄清影,感叹人间的美好,与月亮相比,也不遑多让。
接着,他转到朱阁、绮户,照着无眠的人。
他认为月亮没有恨,只是在离合中圆缺,这是古今常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记承天寺夜游》(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记承天寺夜游》(附答案)阅读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⑤解衣欲睡。
()⑥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
()⑦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作者为什么去找张怀民?(用原文回答)。
4.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5.品析文中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妙处。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二句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它有什么言外之意?8.本文的写作思路先是写夜游的缘起,接着是写(),最后写(),采用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和()。
9.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10.写出二句关于描写月色的诗词。
附答案: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考虑,想到。
②共同、一起到。
③原来是。
④只清闲的人。
⑤脱下。
⑥于是,就⑦形容水的清澈2.翻译句子。
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②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念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备注:含原文、译文、教案、全国各省市相关习题及答案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横(héng):交错纵横。
05《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一)(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某①启:仆②四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
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用其言而效。
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
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
②仆:对自己的谦称。
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
④陂(bēi):梯田。
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
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勿谓仆谪.居之后( )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1)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2)贬谪,流放2.B3.(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
4.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
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专题一、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 上学期 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①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②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③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④,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⑤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⑥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⑦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⑧,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⑨澎湃而为此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注)①齐安:今湖北黄冈。
临汝:今河南临汝②迈:即苏迈,苏轼的长子,字伯达。
③硿硿(kōng):金石相撞击的声音。
④鹘(hú):鸷鸟名,即隼。
⑤磔磔(zhé):鸟鸣声。
⑥鹳鹤:鸟名。
⑦噌(cēng)吰(hóng):形容钟声洪亮。
⑧罅(xià):裂缝,缝隙。
⑨涵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3)至.绝壁下(4)或.曰此鹳鹤也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2)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译文: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4.《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石钟山记》则写了月下游览石钟山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试题 包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复习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试题一、【甲】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李流芳《游虎丘小记》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答: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二、【甲】《记承天寺夜游》【乙】《王者何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A.公将鼓之(《曹刿论战》)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⑪相与步于中庭庭:⑫背之则亡亡: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⑫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12.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如霜月色,引发李益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如钩弯月,触动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痛;【甲】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答:13.古今中外按照【乙】文中管仲“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治理天下的大有人在,请你列举一位并说出他的观点。
(3分)答:三、【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财轻信》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
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③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④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⑤,舟迫⑥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郁离子曰:“或称贾人重财而轻命,始吾不信,而今知有之矣。
孟子曰:‘故术不可不慎也。
’信哉!”【注释】①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
④情绪低落的样子。
⑤浮吕梁而下:乘船沿吕梁山顺流而下。
⑥迫:迫近,这里是冲撞、触击。
1、下列同例句“渡河而亡.其舟”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暮而果大亡其财B、马无故亡而入胡C、广故说言欲亡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下列“而”的用法和意义同例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中“而”相同的一项是:()A、渔者载而升诸陆B、黯然而退C、立而观之D、是许金而不酬者也3、下列同例句“若渔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马之千里者《马说》D、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说:“所以选择职业不可以不谨慎”相信了啊!”B.”济阴之贾人”的做法从正面告诉了我们诚信对人的重要性.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①……………………………………………………………………………………………………………………………《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 答: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答案】,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记承天诗夜游》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13篇 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如吾两人者耳.见虎丘本色耳.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答案:1.D 2.A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6.月色美好;幽静。
【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词语解衣欲睡欲:想要。
月色入户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至:到。
怀民亦未寝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交横: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表判断,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三)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怀民亦未寝,相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步于庭中1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0.用原文填空。
(4分)(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21.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
(4分)答案: 18. (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 (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
20. (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
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
联系略。
试题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②相与步于中庭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分)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 (2)理由:答案: 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于"字用法相同一项是( )(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答: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
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
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
岐山,今陕西岐山县。
占,占卦。
年,年成。
有年,指丰收。
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
弥月,整月。
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
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
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 ②怀民亦未寝寝:______③志喜也志: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阳:_______2.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答:3.【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
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答:4.(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2)【乙】文的题眼是5.【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答:(三)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②徙()知徐州(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盖竹柏影也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
③民:指汉族。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⑤再:同"在"。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B.怀民亦未寝寝:睡觉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过:经过D.归舍已三鼓矣鼓:动词,击鼓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欣然起行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B. 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C. 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D. 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五)【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意思。
(2分)答:3.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2分)答: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答:5.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答:==================================八上《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答案1.D2.A3.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6.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游虎丘小记》翻译: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
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
"说的真对啊!(二)答案:1.①念:考虑、想到;②寝:睡觉③志:记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2.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3.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