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一节过渡时期
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 粮食 棉花 钢 煤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面临怎样的形势?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 1.新政协的召开和《共同纲领》 2.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进入新时代 3.全国大陆的基本解放 (二)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
①建国初期经济全面崩溃
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
项目 全国总产量 比历史最高 年产量下降 50% 25% 1.1亿吨 27% 44.亿吨 49% 15.8亿吨 83% 0.32亿吨 48%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 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
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 粮食 棉花 钢 煤
造成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粮 棉 钢 煤 发电 原油 1639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49万吨 72.6亿千瓦时 44万吨 比1949年 比历史最高 增加 水平增加 49% 193% 754% 105% 68.1% 272% 9.3% 53% 46.2% 7.4% 21.9%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中国 共产党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A、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 B、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
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 选为主席
D、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浅析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及现实启示
浅析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及现实启示作者:樊洁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8期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推进中国社会的转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举措,包括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构建文化教育体系与理念;改造知识分子思想;提出及实施“双百”方针。
全面总结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工作,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现实启示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165-0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举措,主要有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构建文化教育体系与理念;改造知识分子思想;提出及实施“双百”方针等。
这些文化工作的开展对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了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建设相适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
1.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建国之前,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水平还比较低。
一方面,在当时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群众还比较陌生。
另一方面,当时解放区长期处在艰苦的奋斗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客观条件的制约。
因此,建国初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积极组织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和宣传。
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并鼓励广大热爱工作的人们多去做“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满足“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2]。
在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开办了学习班、训练班,安排在一段时间内组织知识分子和干部群众学习社会发展和新民主主义理论。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理论的坚持与发展发布时间:2021-11-11T05:28:34.74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马孟涵[导读] 关于过渡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有所提及但从未详细地讨论过向社会主义过渡地问题。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摘要:关于过渡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有所提及但从未详细地讨论过向社会主义过渡地问题。
因为条件限制,也只是在理论层面谈及。
列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最基本的追随者,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从实践层面对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详细地回答。
深入研究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理论的坚持与发展,对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清所处阶段都有重要意义,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回过头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键词:过渡时期;坚持与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的基本理论首先,过渡时期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过渡时期有一个起点,关于过渡时期从哪里开始,向哪里过渡的问题,首先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
通过他们的著作就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本身有一个逐步充实和深化的过程。
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到“通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过渡到共产主义”。
[1]在这里,他们把过渡时期界定为是向共产主义过渡。
1852年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在这个文献中,马克思把过渡时期表述为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无阶级社会。
在1875年马克思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2]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过渡时期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不再只是笼统地说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了阶段划分。
过度时期的建设成就(谢玉琼)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 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 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 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 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 共八大召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长期实行一项重要的 政治制度,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制度的是 A 所有自治区域都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行 使自治权利 B 我国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 治 C 在民族区域自治内,当地的政权机关都是少 数民族代表组成 D 自治区域内的少数民族都有改革自己风俗习 惯的自由
人民币是我国现行流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1955年发行第二套 人民币,票面上采用了汉、蒙、藏、维四种民族文字,1962年 发行第三套人民币,票面上开始采用汉、蒙、藏、维、壮五种 民族文字,至今人民币的票面上依然是这五种文字。透过人民 币票面的文字,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第二套人民币五考)小张翻阅旧报纸,发现1949年 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 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的事实 B.“人民大宪章”应该是《共同纲领》的排版失误 C.“中国人民政协”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 误 D.“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 质和地位
性质 享受民主广 泛程度
探究: 《共同纲领》和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比较 点拨:
法律项 《共同纲领》 目 历史条 国民政府被推翻, 新中 件 国即将成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 法律性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质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宪 法 经济建 各种经济成分并存, 合 设方针 理调整工商业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国民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计划经济体制
论过渡时期(1953—1956)的文化过渡
时期 党促 进对 思想 文化 领域转 变 和过渡 , 倡 和推 提
行 新 思 想 、 文 化 , 判 旧思 想 、 文 化 , 疑 是 顺 新 批 旧 无 理成 章 的 , 如 毛 泽 东所 说 : 正 “随 着 经 济 建 设 高 潮 的到 来 , 可 避 免 的将 要 出现 一 个 3- 不 cf 设 的 高 J 6建
潮 。’ 。 ’ 2 文 化 过 渡 是 中共 引 领 先 进 文 化 发 展 的 现 实 .
需 要
社会 主义 社会变 迁 的历 程 ; 横 向来 看 , 涵 盖 社 从 它 会经 济政治 构 成基 本 要 素 的 方方 面面 。这 种 急 速
的 、 大 的社会 经 济政 治 变 迁 , 之 历 史 发展 的延 巨 加 续 传 承 , 这 一 时 期 思 想 文 化 领 域 的 状 况 异 常 纷 乱 使 和 复 杂 , 种 状 况 不 仅 表 现 在 当 时 知 识 分 子 思 想 的 这
、
过 渡时 期 ( 9 3 15 ) 化过 渡 15 ~ 9 6 文
济 基础 逐步建 立 , 层 建 筑 发 生根 本 转 变 以后 , 上 反
映 在 文 化 领 域 , 然 是 在 思 想 、 艺 、 育 、 学 等 仍 文 教 科
方 面 继 续 表 现 出 “资 产 阶 级 知 识 分 子 ”的 天 下 , 这
内涵 。
一
域 内的五彩缤 纷 。理论 上讲 , 想 文化 多元 并存并 思 不 是 坏 事 , 且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表 现 出一 个 社 会 思 想 并 文 化 繁 荣 的 景 象 。 问题 在 于 , 一 时 期 的 社 会 变 迁 这 又 是 与 新 的政 治 领 导 、 的 政 权 、 的 国 家 制 度 联 新 新 系 在 一 起 的 , 国社 会 经 济 政 治 变 迁 必 然 要 与 此 种 中 变迁 相适 应 , 要求 服务 于它 的思 想文化 为其 提供 并 有 力 的 保 障 , 为 “ 命 文 化 , 于 人 民 大 众 , 革 因 革 对 是
浅论党在过渡时期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浅论党在过渡时期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者:辛杰来源:《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06期[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形态转型的缓冲期、调整期和过渡期。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和政治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这也为文化战线的工作提供了改造和建设的必要和可能。
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在文化领域,经历了从初步构想文化战略、普及文化运动到确立文化新指导、建立文化新形态、实现文化新发展等一系列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大跨步和大发展。
其中所蕴含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以及坚持文化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对新时代实现文化新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过渡时期文化建设发展脉络[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9)06-0011-07DOI: 10.19499/ki.45-1267/c.2019.06.003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得到巩固,国民经济也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逐步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
与此同时,文化战线的工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并有条不紊地拉开了序幕,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和繁荣的气象。
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的因素仍未完全消灭,特别表现在文化领域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旧有的主张奴化的资产阶级文化及尊孔读经、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主义思想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及冲突。
社会现实情况的推动、矛盾冲突的交织以及科学文化的引领为过渡时期文化的改造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一、过渡时期文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过渡时期,但其最终方向是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不但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们的追求,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和作为经济和政治反映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为过渡时期文化的转型也提供了无限可能。
浅谈过渡时期思想文化批判运动的文化反思
浅谈过渡时期思想文化批判运动的文化反思[ 论文关键词]过渡时期;批判运动;文化反思[论文摘要]过渡时期的几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造成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从文化层次反思这几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
使我们意识到构建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践蹯民主与法制的大批判文化的危害性.也使我们寻唤一种富于历史理性、勇于承担责任的忏悔文化。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党的历史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折。
在每一次转折的过渡时期,党对思想文化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
过渡时期党对思想文化的整合,直接源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
深层的原因,从政治层面理解,实际上是党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制度的斋要;从文化层面理解,则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濡要。
作为思想文化整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的几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既达到了思想文化整合的目的,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但也因其粗基的方式而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初创了一种充满风雨的实践模式。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变迁的加速时期,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状况。
对过渡时期的几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进行文化反思,无疑会给当前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一、政治文化的构建应当说,过渡时期的这几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首先是一场政治运动,其次才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从它的发动目的到它的运动方式,乃至它的主导思想无不在政治权力的控制之下,所以它反过来必然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认真地反思这一段历史,对于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过渡时期处于一个转型阶段,封建的政治体系被打破,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体系尚在建构过程中。
这几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就充分体现了建构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它将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特别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缺陷体现了出来。
一定程度上讲,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建构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一)权与理的一统。
权力的中心是处理利害关系,认识则是讨论是非问题。
权与理应是相对的二元化,权力与认识的二元化会对政治的运行带来或正或反的影响,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能够合理地调节和处理这种二元关系。
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近现代宪法(临时宪法)总结表
名称
背景
特点
清
革命高涨,清政府内忧外患,
末 《钦定宪法大纲》 出现严重统治危机
立宪名义下的 君主专制
《中华民国临时
中
约法》
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
资产阶级民主 宪法
华
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下,
民 《宪法大纲》 全国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工农民主宪法
国
1931年成立了统一的中华苏维埃
白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黎族 傣族 傈僳族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东乡族 纳西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乌孜别克族 你
土族
俄罗斯族 知
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 仫佬族 德昂族
道 我 国
羌族
保安族
共
布朗族 裕固族
有
撒拉族 京族
多
毛南族 仡佬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少 个 民
锡伯族
鄂伦春族
族
阿昌族 赫哲族
吗
普米族 门巴族
最高人民 检察院
最高人民 法院
国务院
中央军事 委员会
各部委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 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
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中央各领导成员, 并对其监督。
一、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共同纲领》中地位的确立 (2)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和 文化建设
20XX年XX月
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1949年至今)
1.过渡时期(49-56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或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理论
试析毛泽东的过渡时期理论摘要]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阶段,其间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准备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关键词]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毛泽东毛泽东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其完整的表述是:“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其内容是正确的,人们从多角度对它进行了探讨。
本文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提出过程,以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为依据,分析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理论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观点广义的革命,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革,事物的飞跃和质变,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狭义的革命或者说本来意义上的革命,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革命阶段。
政治革命就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的革命。
社会革命是指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到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
“社会革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政治革命,它的矛头不是对着垄断权的所有,而是对着所有权的垄断;社会革命是穷人反对富人的公开的战争。
”社会主义政治革命是指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动人民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革命,是指以社会主义的新的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的旧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全体被压迫的人类,因为它将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的剥削。
”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是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历史过程的两个革命阶段,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革命是政治革命的目的。
3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
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的是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直到现在,期间社会主义建设我认为应分为两个阶段:一.从1956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之所以把这一阶段称为探索时期,是因为这一阶段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时失误与成就是并存的,并且党一直在改正错误路线和建立正确路线。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1956年九月到1957年初,中共八大一次会议的召开,这次代表大会的历史任务是,总结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在会上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八大算是建设中的一个成就,其基本路线方针都是正确的。
能够取得这个成就,原因在于党总结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并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建设的迷信。
二.1957年到1966年文革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
这一时期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为代表。
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急迫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过高估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后来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包括反右倾斗争及扩大化。
三.从1966年到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是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极大打击,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八字方针、原子弹爆炸成功、结晶牛胰岛素的研发等成功的建设,但是经济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略论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级知 识 分子 , 1 9 4 9 年仅 有 6 万 多人 。党 在建 国 初期 对从 旧 社会 过 来的 知识 分子 采取 “ 包下 来 ”的 政策 , 使 他们 绝 大多 数继续 从事 适 当 的工 作 , 并欢 迎 在海 外 留学 或 工作 的知 识 分子 回 国服 务 , 目 的就 是争 取~ 切爱 国的 知识 分子 为社 会主义 建设 、 为 人 民大众 服务 。从
文化 是一 个 国家 和民族 的 灵魂 , 文化 建设 的成 功与 否 关系 着经 济、 政治、 社 会 建设 是否 具有 强 大 的 精神 动 力 、 智 力 支 持 和思 想 保 证, 关 系着 国家 和 民族 是否 能 长 盛不 衰 。从 1 9 4 9年 新 中 国成立 到 1 9 5 6 年 社会主 义改 造完成 , 是 我 国由新 民主主 义向 社会 主义过 渡的 日 寸 期, 此时期, 伴 随着 我 国经 济 制度 、 政 治 制度 发 生的 巨大 变 化 , 文 化 作 为经 济和 政治 在思 想观 念上 的反 映也 同样 处 于转 型之 中 , 并 影 响和 反 作 用于 当 时 的社 会主 义 经济 建 设 和各 项 民主 改 革 工作 。过 渡 时期 党 非常 重视 文 化 建设 , 取 得 了极 大 的成 就 , 为 中 国特色 社 会 主义 文化 建设 打下 了 坚实 的基 础 , 但 由 于缺 乏领 导经验 和 某些 方法 使用 不当 等原 因也存在 着不 少失 误和不 足之处 。
全 国人 民 宣传 马 克 思歹 U 宁 主义 、 毛 泽 东思 想和 党 的 各项 主张 ; 编 辑 出版 《 毛 泽东 选集 》 , 用 科学 的 即马 克 思 主义 的观 点 来研 究 和解 释 历史; 对 电影 《 武 训l 传 》体 现 出的 改 良主 义进 行 批判 , 提 高 人们 的 思 想认 识 ; 在 全 党 以至全 国人 民中 间开 展对 马克思 列 宁主 义理 论和 社 会 主 义思 想 的学 习、 宣 传 和教 育 活动 , 同妨碍 社 会 主义 改 造和 社 会主 义建设 的资 产阶 级唯心 主义 思想进 行坚 决的斗 争 。 其次, 改革 旧有 的文 化 教育 事业 , 发展 面 向劳 动人 民 、 为工农 兵 服务 的 文 化教 育 ,“ 使 教 育 事业 从过 去 掌 握在 少 数人 的 手 里, 转 向 为广 大劳 动人 民服 务 ; 从过 去脱 离 实际 、 脱 离生产 , 转 向为恢 复和 发 展 国家的 生产 事业 服 务 ” 。在教 育方 面 , 对旧有 教 育事 业 , 采取 先妥 善接 收 , 再逐 步改 革 的谨慎 政策 , 对 原 国民党 政府 办的 各类 学校 , 一 律 实行 接 管 , 同时 , 废 除 反动 政 治教 育 , 建 立革 命 的政 治 教育 , 使 马 克 思 列 宁 主义 、 毛 泽东 思 想 的教 育进 入 学校 ; 改变 旧 社会 劳动 人 民 没 有 受 教 育机 会 的状 况 , 大 力发 展J J \ 学 和 中学 , 并 吸 收工 农 子弟 入 学; 从 1 9 5 2 年 开始 进 行高 等学校 院 系调 整 , 改变我 国 高等 学校 布局 不 合 理 的 状况 。在 文 艺 方面 , 党 倡导 发 展 人 民的 文学 、 艺术、 戏剧、 电 影等 文 化事 业 , 号 召文 艺 工作 者 深 入社 会 生活 , 创 作 能届 发人 民 政治 觉悟 、 鼓舞人 民劳 动热 情的作 品 , 话剧 《 龙须 沟 》 、 歌剧 《 长征 》 、 通讯 《 谁 是最 可 爱的 人 》 、 歌曲 《 歌 唱祖 国》 、 小说 《 铁 道 游击 队 》 、 新编 京 剧 《 将 相和 》 、 电影 《 上甘 岭 》等优 秀 作品 在 这一 时 期相 继 出现 。在 科 技 方面 , 全国 科学 研 究体 制 逐渐 形 成 , 为 全面 发展 科 学 事业、 制 定 科学 长 远 规 划奠 定 了基 础 ; 到1 9 5 5 年底, 全国 科学 技 术
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
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的是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直到现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喜欢把他分为两个阶段:一,从1956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或者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之所以把这一阶段称为探索时期是因为这一阶段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时失误与成就是并存的,并且党一直在改正错误路线和建立正确路线。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56年九月到57年初中共八大一次会议的召开,这次代表大会的历史任务是,总结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在会上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八大算是建设中的一个成就,其基本路线方针都是正确的。
之所以取得这个成就原因在于党总结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并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建设的迷信。
二,57年到66年文革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
这一时期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为代表。
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急迫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过高估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后来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包括反右倾斗争及扩大化。
三,从66年到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是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极大打击,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八字方针、原子弹爆炸成功、结晶牛胰岛素的研发等成功的建设,但是经济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略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2006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d ition )中共党史研究略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实践王德中摘 要: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就其当时的实践来说是非常成功的。
但成功的背后,已经掩盖着我们党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忽视发展生产力和超越阶段的“两个倾向”。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实践给以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研究,对于正确理解党在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两个倾向”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6)增刊-0116-03收稿日期6225作者简介王德中(6),男,山东淄博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宣传部副教授。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进而完成了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半个世纪后,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实践给以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研究,既肯定其成功之处,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对于正确理解党在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就其当时的实践来讲,是非常成功的。
主要表现在:第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从实际出发和得到人民支持的。
这个实际,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客观实际,也包括新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客观实际。
胡乔木在1989年所作的《中国在五十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的讲演中,用“四个基本因素”对当时的客观实际做了概括说明。
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最先思考、并最终促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制定。
从总体上看,是经过慎思熟虑的,是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
三大改造的具体进程,尽管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的加快社会主义改造违背了“自愿”、“互利”的原则。
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的艰难曲折·成功与失败
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 —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 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到1956年,中 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 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 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座 制造机床的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 正式投产。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于 1957年建成,使铁路从此纵贯中国。 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 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按1952年不 变价格计算),完成原定计划的101%,比 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 食产量达19505万吨,比1952年增长19%, 平均每年增长3.7%;棉花产量达164万吨, 比1952年增长26%,平均每年增长4.7%。 5年间,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国家财政除 1956年有赤字外,其余各年都收支平衡,略 有结余。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工业建设战 线捷报频传,一批大型建设项目陆续竣工。
1956年,当社会主义制度在我 国确立之后,党和国家面临着 如何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 义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党的 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 党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的开始。这次大会,确定了 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 的方针,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 国情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 系列理论成果 。
一九五六年我国 第一架喷气式飞 机试制成功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 无缝钢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 造道路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是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 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 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 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 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本文分析了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
认为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和思想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将文艺、学术等文化领域的思想理论问题与政治问题相混淆,采用政治批判和群众斗争等手段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忽视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应具有的继承性和包容性。
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引以为戒的教训。
标签:过渡时期;文化建设;成就;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着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是否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是否能长盛不衰。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此时期,伴随着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发生的巨大变化,文化作为经济和政治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也同样处于转型之中,并影响和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各项民主改革工作。
过渡时期党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缺乏领导经验和某些方法使用不当等原因也存在着不少失误和不足之处。
一、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建国之初,由于经历了长时期的战乱,我国的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生产力极度落后,因此,恢复和发展生产就成为了党的中心任务,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也都是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开展并为之服务的。
首先,建国初期,党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统一领导,通过报纸、出版物、广播、电影、学校及其他各种文化教育工具,经常性地向全国人民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各项主张;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用科学的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和解释历史;对电影《武训传》体现出的改良主义进行批判,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在全党以至全国人民中间开展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同妨碍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
其次,改革旧有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面向劳动人民、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化教育,“使教育事业从过去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转向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从过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转向为恢复和发展国家的生产事业服务”。
在教育方面,对旧有教育事业,采取先妥善接收,再逐步改革的谨慎政策,对原国民党政府办的各类学校,一律实行接管,同时,废除反动政治教育,建立革命的政治教育,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进入学校;改变旧社会劳动人民没有受教育机会的状况,大力发展小学和中学,并吸收工农子弟入学;从1952年开始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改变我国高等学校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在文艺方面,党倡导发展人民的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文化事业,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社
会生活,创作能启发人民政治觉悟、鼓舞人民劳动热情的作品,话剧《龙须沟》、歌剧《长征》、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歌曲《歌唱祖国》、小说《铁道游击队》、新编京剧《将相和》、电影《上甘岭》等优秀作品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
在科技方面,全国科学研究体制逐渐形成,为全面发展科学事业、制定科学长远规划奠定了基础;到1955年底,全国科学技术人员已达40余万人,专业的科研机构超过800个。
在医疗卫生方面,逐步形成了我国中西医在防治工作上互相团结、积极合作,在学术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良好局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市区环境,改善全国城乡落后的卫生面貌;确立提倡节育政策,为我国制定人口政策和后来确定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再次,肯定和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并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
新中国成立前,知识分子的数量很少。
包括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卫生、文学艺术等各条战线上的高级知识分子,1949年仅有6万多人。
党在建国初期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使他们绝大多数继续从事适当的工作,并欢迎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知识分子回国服务,目的就是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大众服务。
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爱国的,但由于刚进入新社会不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在知识分子中还有很大影响,许多人对新社会不了解、不熟悉,大都有重新学习的愿望,希望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革命、了解共产党、了解新社会,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为了使知识分子更好地发挥作用,党中央认为,必须帮助旧时代的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使他们抛弃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思想,接受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党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举办各种训练班,组织知识分子学习时事政策文件,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举办各种报告会,帮助知识分子提高政治觉悟,在政治上分清大是大非、划清敌我界限,树立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组织知识分子结合个人经历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一定范围的会议上检讨自己的旧思想、旧观念及不良作风,听取并接受群众的评议,肃清封建思想、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经过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广大知识分子清除了资产阶级思想和唯心主义观念,进一步站到人民的立场,开始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做出贡献。
二、过渡时期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和思想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思想问题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非常复杂。
文化的转变需要人们在心理上的认同,必须通过细致的工作,进行说服教育,最终依靠被教育者本人经过思想斗争来逐步解决,绝不能通过外力来镇压。
而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体现出它超出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的强大优越性,才能被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信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同时,思想改造是需要长时间完成的,把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转变为无产阶级世界观,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充分说理、以理服人的方式为宜。
对此,毛泽东也曾经指出:“知识分子的问题首先是思想问题,对于思想问题采取粗暴的办法、压制的办法,那是有害无益的。
知识分子的改造,特别是他们的世界观的改变,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的同志一定要懂得,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
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
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
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
以力服人是不行的。
”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新生的人民政权急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实现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要求知识分子尽快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忽视了思想改造和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工作中,开始将世界观上升为衡量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的标准,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急于求成。
中央明确要求知识分子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做自身检讨,甚至向全国人民检讨,要求思想检查必须“人人过关”,这种以简单甚或粗暴的方式处理思想问题的方法严重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知识分子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将文艺、学术等文化领域的思想理论问题与政治问题相混淆,采用政治批判和群众斗争等手段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文艺、学术领域的思想理论问题,一般都属于人民内部问题,而不同于敌我矛盾,因此应当通过讨论、批评、说理的方法逐步克服错误的意见和观点,应当允许自由讨论,受批评者应有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但建国初期的几次文化思想批判,将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问题当作革命与反革命的问题,将文化标准上升为政治标准,以群众性的政治批判运动代替了应有的说理分析,上纲上线,而被批判者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只能听任批判。
在1953年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以及1955年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虽然“有助于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并经过他们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去辨别和消除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更好地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但它们均属于文化领域的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这已经存在着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斗争并加以扩大化和尖锐化的倾向。
此时,对文艺作品的评判也以政治标准为主,文艺只能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对脱离这一原则的文艺形态采取排斥、否定的态度,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忽视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应具有的继承性和包容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要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形成完整而科学的体系。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应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法,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文化价值观中民主、科学的成分也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和借鉴,使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显示出其超过任何文化体系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但过渡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文化建设出现了“一元化”倾向,只允许马克思主义一种思想意识存在,将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当作唯心主义或资产阶级的唯心论加以改造、批判,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胡适派思想的批判体现了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通过一系列政治批判和斗争,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绝对权威地位,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状况、忽视了人们的心理认同程度,对新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系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郑爽(1982.12-)男,江苏省苏州市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