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七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课件ppt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针灸学》课件ppt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抗休克等急救措施,并送外科处理。 (四)预防 熟悉穴位局部解剖,针刺胸腹、腰背穴位时,注意 针刺方向、深度与手法。
13
(七)刺伤脑脊髓
1.表现
①刺伤延脑: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昏迷、 抽搐、休克,以至死亡。②刺伤脊髓:触电感向四肢末
端放射,短暂性肢体瘫痪,严重者危及生命。
14
2.原因
①针刺项区风府、哑门、风池等穴, 针刺方向与深度掌握不当,向上深刺, 误伤延髓所致。
降、脉微欲绝。
2020/11/6
3
处理 出针 平卧 保暖
轻:静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
重: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并可温灸 升阳益气穴 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
预防 (1)针对病因预防。
(2)针刺过程中,随时观 察患者神态,询问病人的感 觉,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并处 理。
2020/11/6
二、滞针
原因 ①精神紧张或疼痛致肌肉痉挛;②行针时捻
针刺流程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留针
行针
补泻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 夹持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常用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歇 行
舒张 提捏 行针辅助手法
捻转补泻

管针进针法
循法 弹法
疾徐补泻
刮法 摇法
开阖补泻
飞法 震颤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出针
热补凉泻
2020/11/6
1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九、针刺注意事项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 宜立即进行针刺。
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其小腹部的腧 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腧穴 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 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应予禁刺。

针灸治疗学(第七版)各论ppt课件

针灸治疗学(第七版)各论ppt课件
2.平时宜睡硬板床,腰部保暖,加强腰背 肌锻炼。
3.常用两手掌根部揉按腰部,早、晚各 1次, 可减轻和防止腰痛。
4.对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可配合推拿、 牵引等疗法。
第三节 坐骨神经痛
何某,女,56岁。右下肢持续掣痛2天, 加重1天。因夜晚睡觉时腿伸于被子外面感 受寒凉而致。白天不能活动.夜间无法入 眠,疼痛难忍,不可言状。由家人抬来诊 治。当时患者呻吟不止,哭号不已。查: 右下肢疼痛自臀部沿股后向小腿放散;腰 部无明显压痛;右下肢屈曲,呈保护性体 位;髀枢和腓肠肌部位以及委中、昆仑穴 多处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强阳性,约30° 时即呼痛不止。
股外侧皮神经炎
周某,女,32岁。因分娩后受凉, 自感右大腿外侧麻木及针刺样疼痛,长 久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加重,得热则舒, 遇寒加重。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查:右侧股外侧部有8cm×12cm的麻木 区,病觉及温觉明显减迟。
定义:股外侧虚神经炎,又名“感 觉异常性股痛”:是由于股外侧皮神经 受损而产生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 及疼痛的综合征,是皮神纤炎中最常见 的一种。
病因病位病机 病因:素体虚弱;久病不愈;感受风寒湿热等。 病位:在经络、肌肉、关节,久之涉及脏腑。 病机: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致经络 闭塞,气血不通,脉络绌急。依据感邪不同特点: 1. 风邪窜扰经络,与气血相搏,游走为患而致 行痹。 2. 水湿留恋,经脉壅塞,营卫涩滞而致 着痹。 3. 寒邪凝滞,经脉拘急收引而致 痛痹。 4. 素体阳盛,寒从热化而致 热痹。 诸痹日久不愈,内传脏腑而成五脏痹;迁延失 治,痰浊血瘀而成顽痹、久痹 -----尪痹。
注意: 1.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在早期可单纯应 用针灸。 2. 久病患者以针药并用,综合治疗为好。 3. 患者自身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可参加 适量的体育锻炼。

针灸学幻灯PPT课件

针灸学幻灯PPT课件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第31页/共53页
输布气血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瘀血现象的络脉
•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
相互为用 •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第21页/共53页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 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 • 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较广 •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均有联系。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
第15页/共53页
•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 阳 — — 体 后 — — 后 头 第16页/共53页
第22页/共53页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 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23页/共53页
十二经脉的衔接
• 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

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还可用于妇科疾病、五官科疾病、 皮肤科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治疗。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02
03
04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
经脉是纵行的主干,络脉是横 行的分支。
经脉大多分布在人体的深部, 络脉则逐渐表浅。
经络系统将人体内外、脏腑、 肢节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准备器具
确保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 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针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定位穴位
准确找到穴位,避合 理控制针刺深度,防止损伤重
要器官。
施针手法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施针手法 ,如提插、捻转等。
观察患者反应
在针灸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 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应 及时停止并采取相应措施。
针灸与推拿结合
针灸与推拿结合治疗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关节僵 硬等症状,提高身体柔韧性和肌肉力量。
3
针灸与西医结合
针灸与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 提高治疗效果。例如针灸联合西医药物治疗抑郁 症、糖尿病等疾病。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遗尿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主要选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位,通过刺激膀 胱经和任脉,增强膀胱括约肌功能,改善遗尿症状。
04
针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针灸前的准备
01
02
03
确定适应症
在针灸前,应明确适应症, 确保患者符合针灸治疗范 围。
患者沟通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 和过敏史,告知患者针灸 治疗的目的、效果和可能 的风险。
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要点一
要点二
小儿遗尿
针灸气海、关元、肾俞等穴位,可提高小儿膀胱括约肌功能,改善遗尿症状。
小儿哮喘
针灸定喘、肺俞、膏肓俞等穴位,可缓解小儿哮喘症状,改善呼吸功能。
要点三
04
针灸学注意事项
VS
有凝血功能障碍、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等患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不宜针灸;精神疾患、身体疲劳、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即进行针灸。
诊断标准
针灸治疗原则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治疗
诊断标准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常伴有膝关节积液、关节摩擦感等症状。
针灸治疗原则
以舒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取膝关节局部穴位及下肢足阳明经穴位,采用留针、电针、拔罐等治疗方法。
膝骨关节炎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现代应用
02
针灸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基础,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筋。
经络系统概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
经络系统
常用腧穴
介绍常用腧穴,如合谷、太冲、足三里、内关等。
xx年xx月xx日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目录
contents
针灸学概述针灸学基础知识针灸学临床应用针灸学注意事项针灸学发展现状与展望针灸学典型病例分析
01
针灸学概述
针灸学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腹胀呕吐,胃痛,消化不良。 血海-----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 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 毒。 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胀,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月经不 调。
背 腰 部 定 位 法
上肢部骨 度分寸
下 肢 部 骨 度 分 寸
头面部常用穴位
印堂-----定位: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炎。 百会-----定位: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采 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太阳-----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 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睛明-----定位: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头面部常用穴位
颧髎-----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齿痛,颊肿。 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痒 巨髎-----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 外侧。 主治:口眼歪斜,鼻衄,齿痛。 水沟-----定位: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 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癫狂、急慢惊风、消渴等。
经络的作用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 关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 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 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 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 作用来实现。

最新《针灸学》 第七章3幻灯片课件

最新《针灸学》 第七章3幻灯片课件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随证配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 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 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 明经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 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 钟。
【经验介绍】
1.熊春华等用至阴艾条灸矫正胎位,用两根 艾条点燃后,先在距穴位2~3cm处进行温和灸, 使其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2min后,再 施行回旋灸或雀啄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2 次,连续2周。共灸治30例,治愈29例,无效1例。 (熊春华,等.艾灸至阴穴与膝胸卧位法纠正胎 位不正30例对比观察。湖南中医杂志1991; (3):23)
一般说经产妇与初产妇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胎 次在6次以上者,其成功率显著下降。孕妇腹壁过度 松弛或过度紧张都会影响疗效。横位成功率高于臀 位。艾灸时孕妇感到胎动活跃者效果较好,一般灸 后1小时胎动达高峰。针灸矫正胎位简便、安全,对 孕妇、胎儿均无不良影响。针灸失败病例可配合作 膝胸卧位、外回转等。
虚证以补益与通调相结合,治疗重在温养。气血不 足者从调理脾胃入手,调补气血;肾虚者温通下焦, 选用任脉小腹部穴、脾胃经穴为主,肾虚酌加补肾 穴位。针刺用补法,并可用灸。可在关元、气海穴 施温和灸或温针灸。非发作期也可用艾炷隔姜灸, 每次5~7壮。
【经验介绍】 【附注】 【小结】 【思考题】
痛经的针灸治法、主方、方义及配穴如何?
《针灸学》 第七章3
妇人生理:
妇人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肝藏血,脾统 血,肾藏精,精化血;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功能。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 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医学类-针灸学PPT课件

医学类-针灸学PPT课件
无固名,无定位,仅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为针刺部 位。
腧穴的作用
• 1、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 器官的病症的主治作用。如:眼区的承泣、四白、 睛明均可治疗眼疾。
• 2、远治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 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甚至影响全身的主 治作用。如:合谷能治手腕疾病;又能治头颈部 疾病;甚至还能治外感发热。
手术治疗 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主要包括:①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如动物受伤会舐其伤口、遇热会避入水中,人与动物一样有着本能救护。人类的求食本能在寻找食物时,逐渐发现了葱、姜、蒜、粳米、薏米等虽为食物或调味品,却具有治病作用;②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先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与此同时,人们发现活动肢体 可以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导引术”、“五禽戏”的形成,也是古代人们积累生活经验后产生的保健养生观;③医、巫的合与分。由于原始人受制于智力尚未开化,对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宇宙间的一切反常现象,心存恐惧,难以做科学、合理的解释,因而误以为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其中。故巫、医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有的一段历史。在中医学的历史进程中,“祝由”术沿袭数千年,属于元明临床“十三”科 之一,但以医学为目的的解剖可追溯到公元11年(西汉王莽新朝三年),是中国古老的实证医学萌芽。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格局,“重道轻器”衍生出的务虚倾向,重体悟而疏实证,必然缺少逻辑推理,致使中国的实证医学成就在日后难以与西方医学同日而语。古埃及医师运用念咒、画符和草药治病,前二者就是巫医。西医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医巫分家,亚里士多德曾详细描述了动物的内脏 和器官,古希腊医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将唯物主义哲学运用于医学之中,在《论圣病》中说:“被人们称为‘神圣的’疾病(指癫痫和一些精神患者),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比其他病症更神、更圣,与其他任何疾病一样起源于自然的原因。只因这些病症状奇异,而人们对它们又一无所知,充满疑惑,故而将其原因和性质归之于神灵。”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唯物主义医学体系,加快了医学科学化的进程; ④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峰巅之作。雅斯贝而斯曾说:“如果历史有一个轴心,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轴心作为一系列对全部人类都有意义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诸子蜂起,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学 派林立,形成了空前绝后的学术繁荣局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处在古典希腊文明的开创时期,出现了德谟克利特、费底亚斯、阿基米德、苏格拉底等哲人和智者。在东、西方科学和文化昌明的大背景下,《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峰巅之作便自然而然的诞生了。《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关于《希波克拉 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并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说明通过经验,实际 观察和正确的推理,可以得到极有价值的宝贵材料,……他的确解决了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难以突破;《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 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针灸学(第七版)ppt课件

针灸学(第七版)ppt课件
3
1.经络含义 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4
2.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
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孙络、 浮络等。
23
(2).骨度分寸定位法: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尺寸用做定取腧穴的折算长度。 头部: 前发际→后发际:12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 胸腹部: 天突→歧骨(胸剑联合):9寸; 歧骨→脐中:8寸; 脐中→横骨上廉:5寸; 两乳 头之间:8寸; 腋以下→季肋(11肋端):12寸; 季肋以下→髀枢(大转子):9寸. 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褶)→肘横纹:9寸; 肘横纹→腕横纹:12寸. 下肢部:横骨上廉→内辅骨上廉:18寸; 内辅骨下廉→内踝尖:13; 髀枢→膝中:19寸; 膝中→外踝尖:16寸; 外踝尖→足底:3寸.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13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是 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 为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和十二经一样个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 称为十四经。

针灸学ppt演示课件

针灸学ppt演示课件
• 经穴:分布于十四经脉上的穴位,总计361个,
双穴309个,单穴52个 • 奇穴:不归属于任何一条经脉,而有特殊的主
治功效的穴位 •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没有固定的名
称与部位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远治作用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喉 手厥阴:心胃 手少阴:心
三经相同主治:胸部病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经脉名称 井(木) 荥(火) 输(土)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水) 输(木)经(火) 合(土)
五腧穴
井:所出为井---分布于十指末端 荥:所溜为荥---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旁边 输:所注为输---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所行为经---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所入为合---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合 经 输 荥 井
手三阴三阳五腧穴
足三阳三阴 井.荥.输.经.合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特殊作用
威灵,精灵--腰痛 四缝--疳积 外劳宫--落枕 任脉:回阳、固脱、强壮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十四经穴为主)的主治有一定的规律性, 主要有分经主治(四肢部经穴)和分部主治(头身 部经穴)两大规律。
(一)分部主治规律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2024/1/26
27
古代经典著作解读与传承价值挖掘
01
02
03
04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理论与 临床应用探讨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及其 现代意义
古代针灸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特 点分析
古代经典针灸医案解读与启示
2024/1/26
28
现代名家经验分享和学术思想交流
01
02
03
04
当代针灸名家的学术思 想与临床经验分享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理冲任、补益气血,常选关元穴、三阴交穴等进行针刺。
痛经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子宫穴、次髎穴等,可以活血止痛,缓解痛经症状。
2024/1/26
11
03
针灸临床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2024/1/26
12
穴位选取原则及配伍禁忌
近部取穴
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远部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路滞针:患者精神紧张时,应延长留针 时间;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 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 气血而缓解滞针;若因单向捻转而致 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弯针: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手法。 如系轻度弯针,应慢慢将针起出;若 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 针起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 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 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 拔针,以免断针。
2024/1/26
30
06
总结回顾与互动环节
2024/1/26
31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2024/1/26
针灸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01
简要回顾针灸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ppt课件
29
晕针
预防措施(续)
饥饿或过度疲劳者,进食,体力恢复后针刺
适当的体位,尽可能采取卧位
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
留针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询问 病人的感觉
治疗结束后,让患者休息片刻再离开,以免 发生延迟晕针
30
滞针 针刺意外的预防和处理
现象:行针或拔针时,医生觉捻转、提插、
1
主要内容
针灸方法 经络 腧穴 针灸治疗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刺灸方法 了解常用的针具;掌握毫针的进针方法及 常用的行针手法;熟悉针刺意外的处理措施;掌握常 用的艾灸方法
经络 了解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正经的命名、 分布规律、循行交接、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了解奇 经八脉的特点及作用;了解经络的作用
对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应用捻转手法时,捻转角度不宜大,忌单向捻转
32
弯针 针刺意外的预防和处理
现象:
进针后,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刺入时的方向和角度, 捻转、提插及出针困难
原因: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致针尖碰到 坚硬组织器官
因不适而改变体位 针柄受到外力的碰击
出针困难,病人则感觉疼痛剧烈
原因:
精神紧张,针刺入腧穴后,局部肌肉痉挛 捻转角度过大,连续单向捻转,致肌纤维
缠绕针体
31
滞针 针刺意外的预防和处理
处理方法:
因精神紧张,局部肌肉痉挛引起者,延长留针 时间,邻近部位手指按压,或在附近再下一针
因单向捻转而致者,反方向捻转,出针
预防措施:
妊娠3个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 缩的腧穴,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斑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针灸学ppt完整版

针灸学ppt完整版

针灸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分析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学在临床应用 、基础研究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国 际化的趋势。
挑战分析
针灸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更新 、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挑战 ,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未来展望与建议
未来展望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针灸学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推动针灸 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内科疾病
针灸可用于治疗内科 疾病,如感冒、咳嗽 、哮喘等。
妇科疾病
针灸可用于治疗妇科 疾病,如月经不调、 痛经、更年期等。
儿科疾病
针灸可用于治疗儿科 疾病,如小儿腹泻、 小儿遗尿等。
治疗效果评估方法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程度来评估治 疗效果。
实验室检查指标
通过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 。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
01
经络系统
经络是针灸学的基础,它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系统,是人体内气血运
行的通道。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系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2 03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脏腑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的功能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出来,同时 ,经络的通畅也可以影响脏腑的功能。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 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针灸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砭石、青铜针到现代的银针、不锈 钢针,从最初的单一刺激方法到现在的多种刺激方法,从最初的简单治疗到现 在的复杂治疗,针灸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状
针灸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化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康复、保健等领 域。同时,针灸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 与腑有表里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阴经属 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 率、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 又能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 后,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头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不 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是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 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为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和十二经一样个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经脉
经 络 系 统
十 二 经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络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浮 络 孙 络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 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 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 经:脾、肝、肾。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 正经。
第二节 腧穴
1. 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 “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 治疗施术之所。
1.经络含义
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 分支。 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 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2.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 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 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孙络、浮络等。
针灸学(第七版)
概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 为基础,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作用于腧穴,用以防 病治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穴学、刺灸方法 学和临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 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 要分支。针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操作方便 等优点。 《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 谧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学理论体系日益成熟。明 代成为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 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 践,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手三阴从胸走手,手 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头 胸 足 手
十二经脉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 接。 人体的经络系统中,以十二正经为主体,这十二正经组成 一个环状体系,经气按照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 胱—肾—心包—三焦—胆—肝—手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 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 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
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 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 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 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 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 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 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 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 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命名 A脏腑: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 用“属”、“络”来概括。 B手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 下肢,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1)十二经脉的命名: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循行于肢体内侧 的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行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 阴阳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 脏腑的名称。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 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 肢的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