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建模

合集下载

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建模与业务分析

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建模与业务分析

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建模与业务分析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建模是指通过对信息系统中数据的流动进行建模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优化系统的运作。

同时,业务分析是通过对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和需求进行分析,以便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提升系统的性能。

本文将对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建模与业务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在信息系统中,数据流程建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路径,从而更好地设计和优化系统的架构。

数据流程建模通常采用数据流图来表示系统中的数据流动过程。

数据流图由一系列的过程、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构成。

通过对数据流图的绘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据是如何在系统中流动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系统的运作机制。

为了进行数据流程建模,首先需要进行数据流的识别和分类。

一般来说,数据流可以分为输入、输出和存储三类。

输入数据流代表进入系统的数据,输出数据流代表从系统中输出的数据,而存储数据流代表在系统中存储的数据。

通过对数据流的分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系统对数据的处理方式,从而为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在数据流程建模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数据流进行跟踪和分析。

通过跟踪数据流的路径,我们可以了解数据是如何在系统中流动的,从而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策略。

同时,对数据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流中的冗余和重复,从而提升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除了数据流程建模,业务分析也是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业务分析通过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提升系统的性能。

业务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需求收集、流程分析、问题识别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在需求收集阶段,需要与用户充分沟通,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需求收集,我们可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为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在流程分析阶段,需要对系统中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通过流程分析,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优化系统的运作。

第八讲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建模

第八讲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建模
沟谷密度由单位面积上沟谷线总长度决 定:
D L / A
29
(10)地表辐照度
计算辐照度需考虑日照条件(太阳赤纬、高度角、时 角及大气状况)与坡面几何条件的相互关系由下式决
定: E S s S c i a c n t a b o s t c i s n s o S i
反映某一面积单元内地势伏变化的复杂 程度,是地表面积与投影面积之比:
RA 实 /A 坡 nse R ic A i/ nA i
i 1
i 1
27
(8)坡面形态
根据相邻网格点上的坡度和坡向之间的 逻辑关系,可以判断坡形的凹凸变化情 况,确定沟谷线、山脊和鞍部的位置, 划分流域范围。
28
(9)沟谷密度
1) 边界表示法
2) 空间实体枚举法
42
八叉树适合矿产管理:
1) 它能表示任何不规则的或具有断裂面 的地理实体;
2) 它能在同一数据结构中存贮几何和基 本的地质信息;
3) 它同样能对不均质的地理实体的内部 进行描述。
43
44
45
一个三维GIS的原型
46
IVM(Interactive Volume Modeling)系统
47
SGM(Stratigraphic Geo-cellular Modeling)系统
1、 地层模型 2、 探井模型 3、 属性模型 1) 为用户提供了精确定义地质模型和根据序列或层边界分布来
内插属性值的能力 2) 每个格网要赋予与多达100项属性; 3) 具有过滤功能。
Stratamodel Co.
·提供录活的图形、图像 输出功能,可输出线划 图,影像图和三维景观 图。
·系统的输出可直接与众 多的GIS系统连接,如: Arc/into 、 GeoStar 和 MAPFIS等。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需求分析与建模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需求分析与建模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需求分析与建模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负责确定用户需求和系统功能的对应关系,为系统的设计与建模提供依据。

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需求分析与建模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一、需求分析的定义和重要性需求分析是在信息系统开发的初期阶段,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明确用户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对应的系统功能和特性。

需求分析的目标是确保开发团队和用户对系统的期望达成一致,并为后续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基础。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准确理解用户需求,可以提供满足用户期望的系统,提高用户满意度;2. 成本控制:需求分析可以避免后期需求变更带来的开发成本和时间的增加;3. 项目规模管控: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明确项目的边界和目标,有效控制项目规模;4. 风险控制:需求分析可以发现并规避项目中的潜在风险。

二、需求分析的关键步骤1. 沟通与交流:开展需求分析的首要任务是与用户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可以通过面谈、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等方法获取用户需求信息。

2. 需求收集与整理:收集并整理用户需求,将其转化为可理解和可操作的形式,以便后续的分析与设计。

3. 需求分析与验证: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验证,确保其具备可行性和合理性。

需要明确需求的优先级和重要性。

4. 需求规格说明:将分析和验证后的需求进行规范化和详细说明,以便于后续的设计与建模。

5. 需求确认与确认:与用户再次确认需求,确保双方对需求的理解一致,避免后期的纠纷和修正。

三、需求建模方法需求建模是将需求规格化和可视化的过程,通过建立不同层次和抽象级别的模型,明确描述系统的功能和特性。

以下是常用的需求建模方法:1. 数据流图(DFD):DFD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功能和数据流动的图形工具,通过表示系统中的数据流、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清晰地展示了系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

2. 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用例图是描述系统与外部实体之间交互的图形模型,通过定义参与者和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具体描述了系统功能和特点。

系统模型与系统建模方法

系统模型与系统建模方法

系统模型与系统建模方法在信息系统领域,系统模型是描述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关系的抽象表示。

而系统建模方法是指使用一套规范化的方法论和技术,以图、表、图形界面等方式,对系统进行描述、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系统模型和系统建模方法是系统工程学的重要核心内容,有助于理清系统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为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一、系统模型系统模型是对系统进行概念化和抽象化的表示,它可以是一个图形、图表、符号等,以直观、简洁、形象的方式反映系统的实质内容和内部关系。

常用的系统模型包括输入-输出模型、流程图、数据流图等。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系统模型:1.输入-输出模型:这种模型通过输入和输出来表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特征。

输入是系统接受的外部信息,输出是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反馈,通过对输入和输出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推导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这种模型适用于描述关注系统的外部特性,而对内部结构关注较少的情况。

2.流程图:流程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方式,通过表示系统处理过程中各个阶段和活动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系统的内部流程和交互情况。

流程图通常包括起始节点、中间过程、决策节点和结束节点等,通过这些节点之间的连接和条件逻辑,可以清晰地表示系统的工作流程。

3.数据流图:数据流图是表示系统中数据传输和处理的一种模型,它通过用箭头和圆圈等符号表示数据的流动和处理过程来描述系统的信息流。

数据流图常常包括数据流、处理过程和数据存储等组成部分,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连接和传输关系,可以描述系统的数据传递和处理过程。

系统建模方法是系统工程学的核心方法论,它通过一套规范化的流程和技术,辅助工程师对系统进行描述、分析和设计。

系统建模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分析是系统工程的第一步,它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调查、采集和整理,明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为系统的后续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

需求分析的方法包括面谈、问卷调查、头脑风暴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为系统设计提供合理的需求基础。

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

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

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是指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和抽象,利用合适的建模工具将业务流程可视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业务活动。

本文将介绍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的意义、步骤以及常用的建模工具。

一、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的意义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对于组织和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建模可以深入了解和分析现有业务流程,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瓶颈,进而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其次,建模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更好地沟通和协作,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减少信息传递中的误解和失误。

最后,建模可以为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提供指导,确保系统与实际业务需求的一致性。

二、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的步骤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的步骤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流程描述、流程图绘制和流程验证。

1. 需求分析:首先,需要与相关业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业务流程的具体需求和目标。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明确建模的范围和重点,以及所需的信息和数据。

2. 流程描述:在清楚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对每个业务流程进行详细描述。

描述应该包括每个流程的起点、终点、流程中的各个活动、涉及的人员和部门,以及活动之间的关系和依赖。

3. 流程图绘制:根据流程描述,可以选择合适的建模工具,如UML(统一建模语言)、BPMN(业务流程建模与标记)等,进行流程图的绘制。

流程图可以采用流程图、活动图、时序图等多种形式,以清晰地表示业务流程的顺序和控制关系。

4. 流程验证:在绘制完流程图后,针对建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验证。

可以与业务人员进行反复确认和讨论,确保流程图准确无误。

三、常用的建模工具1. UML(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用于软件开发的建模语言,可以用于描述和设计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

UML提供了多种图形符号和规范,如用例图、活动图、时序图等,可以灵活地表示各个业务流程的关系和行为。

2. BPMN(业务流程建模与标记):BPMN是一种用于业务流程建模和标记的语言。

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

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

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现代企业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和运作。

而信息系统的核心是业务流程,它决定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模式。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建立与优化高效的业务流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

一、业务流程建模业务流程建模可以简单理解为将企业的运作流程可视化、抽象化的过程。

通过业务流程建模,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环节的关系和依赖关系,发现问题和瓶颈,并为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在业务流程建模中,最常用的工具是流程图。

流程图以图形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业务流程的各个步骤、活动和决策点,清楚地展现了信息传递、人员流动、任务分配等关键要素。

通过流程图,企业可以直观地了解运作的步骤和流程,找到瓶颈和改进点。

二、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是在业务流程建模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析,企业可以评估现有流程的优劣,发现问题和瓶颈,提出改进方案。

业务流程分析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其中最常用的是流程效能分析。

流程效能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流程相关的数据,如流程执行时间、成本、质量等指标,来评估流程的效能。

通过对比不同流程的指标,企业可以找到优化流程的方向和重点。

此外,还可以使用价值链分析、影响度分析等方法进行业务流程分析。

这些方法都旨在帮助企业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改进业务流程。

三、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目的是支持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

因此,在信息系统中进行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尤为重要。

首先,建模和分析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可以帮助企业清晰地了解系统的组成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

通过对系统的建模,企业可以整体把握系统的逻辑和架构,从而更好地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整合。

其次,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排除冗余和重叠的功能。

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建模与分析,企业可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无效功能和重复操作,从而减少系统的复杂性和冗余。

如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与建模

如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与建模

如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与建模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

它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数据相结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空间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信息时代,GIS在各行各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分析与建模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收集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建模过程的首要步骤是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建模结果的可靠性。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地理数据,包括地图、卫星图像、气象数据等。

其次,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比如清洗、转换、整合等。

这些步骤需要运用数据清洗、数据整合和数据转换等技术,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二、地理数据分析方法地理数据分析是GIS数据分析与建模的重要环节。

它利用地理位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关系,揭示地理空间现象的规律和规律性。

常用的地理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地理统计分析、时空分析和网络分析等。

地理统计分析方法用于描述和分析地理空间现象的属性特征和空间结构。

以某地区人口密度为例,我们可以用点密度图和热度图来展示和分析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此外,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地理数据中的集聚现象和空间依赖性。

时空分析方法用于研究地理空间现象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演化。

这种分析方法考虑了时间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研究城市扩张的空间演化过程,以及了解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

网络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地理空间中的连接性和可达性,包括道路、管网等网络系统。

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佳路径、最短路径和网络拓扑结构等信息,以指导交通规划和应急救援等工作。

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模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模是在地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地理空间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影响。

常见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模方法有空间插值、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等。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创新与实践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信息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指通过建立计算机模型,模拟和预测实际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以辅助决策分析和系统优化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最新创新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信息系统建模的方法和技术信息系统建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标和需求,将现实世界中的系统抽象为模型的过程。

建模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系统分析、数据建模、过程建模、功能建模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为后续的仿真和优化提供基础。

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建模的起点,它通过研究用户的需求和系统目标,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系统分析则更加深入地研究系统的结构和机制,为后续的建模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数据建模是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抽象为模型,通过建立数据库模型和数据流图等方法,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过程建模则是通过建立流程图、状态图等方法,描述系统内部的过程和交互方式。

功能建模是对系统功能的逻辑描述和分析,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系统的核心功能和功能间的关系。

二、信息系统仿真的意义和方法信息系统仿真是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运行模型实现对实际系统的模拟和预测。

仿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优化系统的性能、预测系统的行为和变化趋势,以及验证新的系统设计和决策方案。

信息系统仿真的方法主要包括离散事件仿真、连续系统仿真、混合仿真和面向代理的仿真等。

离散事件仿真是将系统行为抽象为一系列事件的过程,通过模拟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来推演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连续系统仿真则是通过建立连续方程或微分方程组,描述系统的变化和演化。

混合仿真则是将离散事件仿真和连续系统仿真相结合,用以模拟具有离散和连续特性的系统。

面向代理的仿真是一种以代理为中心的仿真方法,通过模拟个体行为和交互来研究整个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三、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创新方向随着信息系统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传统的建模和仿真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需求。

第2章 信息系统建模

第2章 信息系统建模

第2章 信息系统建模 UML采用一组图形符号来描述软件模型,这些图 形符号具有简单、直观、规范的特点。因而UML的特 点是:开发人员学习和掌握起来比较简单;所描述的 软件模型可以直观地理解和阅读;由于具有规范性, 所以能够保证模型的准确、一致。 2. UML的基本内容 作为一种对客观系统的建模语言,UML提供了描 述事物实体、性质、结构、功能、行为、状态、关系 的建模元素,并通过一组图来描述由建模元素所构成 的多种模型。UML的建模元素包括基本建模元素、关 系元素和图三大类,见图2.10。
测试
建立测试模型
细化 迭代1 迭代2





迭代n -1 迭代n
图2.9 信息系统建模过程
第2章 信息系统建模 2.1.4 信息系统建模语言 信息系统建模语言是描述信息系统模型的规则符号集。 信息系统建模语言与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有关,不 同的开发过程规定了不同的开发步骤和开发工作,不同的开 发方法规定了不同的建模语言。像结构化方法就采用数据流
第2章 信息系统建模
模型分析
需求理解
现实系统
建立模型
模型
图2.1 建模过程
第2章 信息系统建模 2. 信息系统模型 信息系统属于智能性系统,在信息系统中蕴藏着大量的 信息、知识、方法和技术。信息系统无论是在开发过程中, 还是在开发成功之后,都不具备其它简单物质系统的形态外 显性。信息系统这种深刻的包藏性,给信息系统的开发带来 了极大的困难,使得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人们对它 难以把握和描述。为了工程化、有效地开发信息系统,人们 除了寻求有效的开发方法,严密地组织工程过程之外,还需 要在开发的各个阶段,以某种有效的形式把信息系统描述和 表现出来,这样开发人员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讨论。 我们把通过确定的形式,对信息系统本质特性的描述称为信 息系统建模,而所描述的结果称为信息系统模型。

信息系统数据建模与分析方法研究

信息系统数据建模与分析方法研究

信息系统数据建模与分析方法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数据。

对于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要求越来越高效和准确。

因此,数据建模和分析方法已经成为许多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方法,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更加高效地管理企业资源。

本文将探究信息系统数据建模与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数据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数据建模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从业务角度出发,描述和抽象业务规则、业务流程、业务关系、数据结构等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种方法。

数据建模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清晰、完整、准确的数据结构,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数据资源。

目前,企业数据建模主要采用两种方法:面向对象建模和实体关系建模。

面向对象建模主要是用来描述业务对象、对象关系和对象间的行为,而实体关系建模则是用来描述底层的数据存储结构。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除了数据建模,数据分析也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业务数据,预测市场趋势,评估企业绩效。

数据分析主要分为两种方法:基于统计学的分析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

基于统计学的分析主要依赖于数据样本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数据的整体分布、关联和趋势来描述数据特征。

而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则是利用计算机算法模拟人脑的学习过程,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

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应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三、数据建模与分析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数据建模和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中。

首先,数据建模方面,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突破,企业已经可以更好地应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问题。

未来,企业数据建模也将更加注重数据的可视化和自动化处理,希望建立直观、丰富的数据模型,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其次,数据分析方面,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企业数据分析将更加注重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率和效率。

信息系统建模

信息系统建模

信息系统建模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和组织运营的核心支柱。

无论是处理日常业务流程,还是进行战略决策,一个高效、可靠的信息系统都至关重要。

而信息系统建模,则是构建这样一个优秀信息系统的关键步骤。

那么,什么是信息系统建模呢?简单来说,信息系统建模就是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描述、设计和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

它就像是为一座建筑绘制蓝图,在真正开始施工之前,先规划好整个系统的架构、功能、数据流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信息系统建模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系统的需求。

在系统开发的早期阶段,通过建模,我们可以将复杂的业务流程和用户需求转化为直观、易懂的模型,从而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出现误解和偏差。

这就好像在出发前先明确目的地和路线,减少走弯路的可能性。

其次,建模能够促进有效的沟通。

在一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团队中,通常会有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如业务分析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

而一个清晰的模型可以作为他们之间沟通的共同语言,让每个人都能准确地理解系统的目标和结构,从而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

再者,建模有利于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优化。

通过对模型的评估和模拟,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前进行改进,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质量。

信息系统建模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结构化建模、面向对象建模和基于流程的建模等。

结构化建模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将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和模块,通过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工具来描述系统的功能和数据流程。

这种方法在处理较为简单、稳定的系统时非常有效。

面向对象建模则把系统中的各种元素视为对象,通过定义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来构建系统模型。

它更适合处理复杂、多变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基于流程的建模则侧重于描述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如工作流模型、业务流程模型等。

这种方法对于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建模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 概念建模

地理信息系统 概念建模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建模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科学和地理学原理结合的综合系统,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以便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地理空间关系。

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重要工具,为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了获取、处理和应用地理信息的便利途径。

GIS的概念建模是指在GIS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采用概念建模方法对系统所涉及的概念和关系进行描述和定义的过程。

它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取和定义系统所涉及的各种实体和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一个抽象的模型,用于指导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GIS的概念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数据模型:GIS的核心是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合适的空间数据模型。

常用的空间数据模型包括矢量数据模型和栅格数据模型。

矢量数据模型将地理空间数据表示为点、线、面等几何要素的集合,栅格数据模型则将地理空间数据表示为网格状的像元。

2.数据结构:GIS系统需要存储、管理和查询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来支持这些功能。

常用的数据结构包括空间索引、空间数据结构和关系数据库等。

3.数据采集:GIS系统需要从现实世界中获取地理空间数据,而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通常包括遥感影像解译、GPS定位、地图扫描、地理调查等多种方法。

概念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采集和处理这些数据。

4.空间分析:GIS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测量、统计、查询和空间模拟等各种分析操作。

概念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设计合适的分析算法和数据处理流程。

5.地图展示:GIS系统可以将地理空间数据以地图的形式进行展示,帮助用户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空间关系。

概念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设计合适的地图符号、颜色、比例尺等要素。

信息系统建模方法

信息系统建模方法
数据流程图的时候,首先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以 及之间的数据流动进行描述,即得到0层数据流图; 然后分别对0层里面的功能进行分析,抽象出1层数 据流图;依此类推直到系统功能不能再划分为止。
三、信息系统建模方法
图3 数据流图分层结构
三、信息系统建模方法
汽车租赁系统系统需求:
(1)客户能通过系统在网上进行车辆的查询、预订、借车、还车、
三、信息系统建模方法
(3)组件视图 组件视图(Component View)用来显示代码组件的组织 方式。它描述了实现模块(Implementation Module)和它们之间 的依赖关系。 (4)并发视图 并发视图(Concurrency View)用来显示系统的并发工 作状况。它所描述的方面属于系统中的非功能性质方面。 并发视图由动态图(状态图、序列图、协作图、活动图) 和执行图(组件图、展开图)构成。 (5)部署视图 部署视图(Deployment View),用来显示系统的物理 架构,即系统的物理部署情况,如计算机和设备及它们之间的连 接方式。
三、信息系统建模方法
与结构化方法相比,面向对象的方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面向对象方法强调把问题域的事物直接映射为对象,符 合人们通常的思维方式,减少了结构化方法从问题域到分析的映 射误差。 (2)面向对象方法从分析到设计再到编码采用一致的模型表 示,后一阶段可以直接复用到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中,弥合了结 构化方法从数据流图向模块结构图转化的鸿沟。 (3)面向对象方法把属性和行为封装在“对象”中。当其功 能发生变化时,保持了对象结构的相对稳定,使变动局限于一个 对象的内部,减少了改动所引起的系统的波动效应。所以,面向 对象方法具有易于扩充、修改和维护的特性。 (4)面向对象具有的继承性和封装性支持软件复用,并易于 扩充,能较好地适应复杂大系统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要求。

信息系统建模理论发展研究

信息系统建模理论发展研究
关键 词 信 息 系统 建 模 G 5 36 信 息 系统 体 系结 构 文献 标 识 码 本体 A 形 式概 念 分 析 文章 编 号 1 0 —16 (00 0 —0 7 0 2 9 52 1 }5 0 0—0 5 中图 分 类 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 引 言
侧重在系统 的可分 、 可组合上 ; 而面向对象的建模利于 对事物本身 的整 体识别 与管理上 。另外 , 在此特别 说 明, 本文所提的信息系统建模并非是具 体的逻辑模 型、 或者物理设计模 型 , 而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形 式化建 模 ,
通过问题论域分析发现纵观信息系统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信息系统开和定义对象类识别对象的外部联系分析类层次结发都有着相应的信息系统建模理论作为支撑尽管在构关系进而可以建立描述系统数据结构的对象模型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时期信息系统建模理论的指导描述系统控制结构的动态模型和描述系统功能的功能思想具体内容风格特点存在着差异但随着历史进模型

2 9 期 2 1 5月 0 年 0




J OURN E I E E AL OF I NT ! G NC I
V(. 9 No 5 )2 1 . Ma 2 1 y 00
信 息 系 统 建 模 理 论 发 展 研 究
Re e r h o h v l p e to n o m a i n S se M o e i g Th o y s a c n t eDe eo m n fI f r to y t m d ln e r
徐 宝祥
(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 摘 要
张云 中
长春 102) 3 0 5
通过对典型的信息 系统建模理论进 行分析 , 出各种建模 理论 的优 点和不足 , 指 并说 明基 于形 式概念 分析的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建模流程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建模流程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建模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建模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需求分析与用户沟通,了解他们对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和期望。

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与优化工具

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与优化工具

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与优化工具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高效地管理和处理复杂的业务流程。

而为了进一步提升信息系统的效率和优化业务流程,业界开发了一些业务流程建模与优化工具。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与优化工具,并探讨它们在提升业务效率方面的作用。

一、工作流引擎工作流引擎是一种常见的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与优化工具,它可以将复杂的业务流程拆分为各个环节并自动化执行。

通过工作流引擎,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可视化、监控和调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工作流引擎通常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编辑界面,用户可以通过拖拽和连接各个环节来设计和配置业务流程。

同时,工作流引擎还支持角色、权限和任务分配等功能,可以实现对流程的灵活控制和管理。

二、业务流程建模工具业务流程建模工具是另一种常用的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与优化工具,它可以将业务流程以图形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并提供一系列的建模元素和符号来表示各个环节、数据流和决策点等。

通过业务流程建模工具,用户可以清晰地了解业务流程的结构和运行逻辑,从而更好地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业务流程建模工具通常支持多种建模符号和标记法,如BPMN(Business Process Model and Notation)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三、流程仿真工具流程仿真工具是一种辅助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与优化的工具,它可以模拟和评估业务流程的执行效果,并提供性能指标和可视化的报告。

通过流程仿真工具,用户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多次实验和调整,以找到最佳的优化方案。

流程仿真工具通常提供了丰富的模拟参数和场景设置,可以模拟实际运行环境下的各种情况,帮助用户全面了解业务流程的效率和稳定性。

四、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分析工具在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建模与优化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业务流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以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问题。

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用户深入了解业务流程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

如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建模与仿真

如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建模与仿真

如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建模与仿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的技术和工具。

它能够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实现对不同地点、物体和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建模和分析。

在许多领域,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GIS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建模与仿真。

首先,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建模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依赖于丰富的地理数据,因此采集高质量的地理数据是首要任务。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激光雷达、测绘仪器等,可以获得各种地理数据,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等。

在采集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和清洗,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建模需要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和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建模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栅格模型、矢量模型和三维模型等。

栅格模型将地理空间划分为规则的网格,每个网格单元包含一个属性值,适用于连续型数据的建模。

矢量模型以点、线和面等形状元素来表示地理空间对象,适用于具有离散属性的数据建模。

三维模型则在栅格或矢量基础上增加了高度或深度的维度,用于建模地理空间的立体形态。

根据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可以提高建模效果和模拟精度。

第三,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建模需要进行数据集成和模型参数设定。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来自不同来源和不同格式,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集成和转换,以统一数据格式和坐标系统。

数据集成可以通过空间数据引擎或GIS软件实现,使不同数据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分析和模拟。

同时,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设定合适的参数,如地表反射率、坡度、风速等,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第四,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建模需要考虑时间维度和空间动态。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建模不仅仅是对静态数据进行分析,还需要考虑时间变化和空间动态。

信息系统建模及其辅助工具应用的研究

信息系统建模及其辅助工具应用的研究

信息系统建模及其辅助工具应用的研究信息系统建模是信息技术领域中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对信息系统的结构、行为和功能进行抽象和模拟。

这种建模有助于设计、分析和优化信息系统,以满足组织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辅助工具的应用在这一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信息系统建模的基础是对系统需求的深入理解。

这包括对用户需求、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的分析。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创建概念模型,这些模型定义了系统的基本组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是逻辑建模阶段,这一阶段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等工具来创建类图、序列图和状态图等。

这些图表帮助开发者理解系统内部的逻辑结构和组件之间的交互。

物理建模是信息系统建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如何将逻辑模型映射到实际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

这通常需要考虑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等因素。

辅助工具在信息系统建模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CASE(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工具可以自动生成代码、数据库模式和其他文档,从而减少人为错误并加快开发过程。

此外,模拟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在实际编码之前测试和验证模型的行为。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建模工具也在不断进化。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的数据集,预测系统行为,并优化模型。

同时,云平台提供了灵活的资源,支持大规模的建模和模拟活动。

在实际应用中,信息系统建模及其辅助工具可以帮助组织实现更好的决策支持、风险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

例如,在供应链管理中,建模工具可以帮助预测需求波动,优化库存水平,减少成本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总之,信息系统建模及其辅助工具的应用对于构建高效、可靠和灵活的信息系统至关重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工具将继续发展,为组织提供更强大的支持,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挑战。

正向建模名词解释

正向建模名词解释

正向建模名词解释1. 什么是正向建模?正向建模是一种信息系统建模方法,通过对实体和行为进行描述和抽象,以获取对系统的深入理解,并帮助开发人员设计、开发和实施系统。

正向建模是一种自顶向下的方法,从全局角度出发,逐步细化到具体的功能和实现细节。

正向建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需求分析:收集、分析和理解业务需求,明确系统的目标和范围。

2.概念模型设计:通过对业务实体进行抽象和定义,建立起概念模型,用于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和业务概念之间的关系。

3.行为模型设计:通过对业务过程进行分析和建模,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和业务流程。

4.数据模型设计:根据业务需求,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关系模式,确定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式。

5.界面设计: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系统的用户界面,包括各种输入和输出界面。

6.系统实现:根据需求和设计,进行系统开发和编码,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模块。

7.系统测试: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验证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和设计要求。

8.部署和维护:将系统上线,并进行系统的维护、监控和更新。

正向建模的优势在于可以辅助开发团队完整地、一致地进行系统建模和设计,提高系统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正向建模,可以更好地理解业务需求,减少需求变更的风险,并明确系统的功能和实现方式,为系统开发和维护提供指导。

2. 正向建模的方法和工具在正向建模中,常用的方法和工具有:2.1 UML(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常用的建模语言,它提供了一套丰富的建模符号和语法来描述和表达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UML包括结构图、行为图和交互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可以用来表示需求、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

常用的UML图表有:•用例图: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用户之间的交互。

•类图:用于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包括类、属性、方法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时序图:用于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展示对象之间的交互顺序和消息传递。

•活动图:用于描述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步骤。

2.2 BPMN(业务流程建模与标记)BPMN是一种流程建模和标记方法,用于描述和分析业务流程和操作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在哪里?
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流程是顺序进行的,而实施该流程 的组织是按照功能分工的。(参考图) 结论:项目的最终用户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去事先想象 将来的产品。这也是软件项目经常中途搁浅的原因。 工作重点的转变以及经常调整工作团队阻碍了各个参 与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团队断 层(Team Breaks)”。
段进行逐步深入分析,使之具体化。
顺序性:各个阶段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次序进
行(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实施等)。
完整性:各个阶段的活动要完整,完全延展到各自
涉及的领域(比如所有系统领域的 方案设计)。
里程碑式:对每个阶段都定义一个里程碑作为检验点,
在每个阶段的最后,项目委托人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决定 是否继续实施该项目。
顺序实施模型:瀑布模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经典的软件工程的瀑布模 型。这个模型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这点和系统工程师一致的,特别是要遵从 以“从整体到细节”的原则。也是先在内 容上和时间上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然后 完整地按计划顺序地进行实施。“完整” 指的是初步方案只有一个阶段,要全面考 虑所有能想象到的系统。
信息系统的实施经常面临的困难:
1、系统技术不足。比如:功能不强大、灵活性较差、操 作不方面等。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投入使用的 信息系统不仅功能要齐全,而且操作要简单。 2、实施过程历时过长。对ERP的两个研究同时显示,项 目实施耗时差异很大,上下波动范围在半年到10年之 间。产生波动的原因在于所选择的系统本身。我们可 以看出:信息系统的选用直接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成功 率。 3、达标数量少。信息系统导入后,达标情况非常糟糕。 比如,在导入ERP系统后,只有29%的企业能够提高 按时完成率。 4、信息系统的经济性。运用信息系统后能否给企业带来 好的效益。简单的说就是物有所值。
螺旋模型要求项目用户尽可能参与开发。 这样一来,不仅用户能较快地了解系统,而且在相当 的程度上可以决定初步使用阶段后的系统开发。
最终用户的参与 螺旋模型的出发点是这样的:每个步骤完成后,都由 用户进行检验,最后用户根据检验结果对系统提 出的新要求。这样一来,螺旋模型就自动把用户 牵扯进来,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就有了互动。
第二部分(项目实施)简介 作为一本面向实践的简明手册,本书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几 种主流的信息项目实施模型,并重点说明了信息项目实施 的各个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应采用的建模方法,从而可以 作为一本涵盖面广的教科书和实践指南。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项目实施和IT系统设计的实施建模。 打个比方,就像造房子,怎样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最后可以交 钥匙的房子?首先要有周密的设计图纸,然后才可以根据图 纸造房子。 盖房子的人们也是在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也需要借助一个实 施模型。
团队的不断更换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各团队所采用的 建模技术不同。不同的建模技术又致使每个功能性 阶段都有自己的主要视图(Look),这在瀑布模型 里也是经常出现的。 团队断层导致了“模型断层”,即在建模技术上和建 模视图上的断层。
周期循环实施模型:螺旋模型
在瀑布模型里,每个阶段只进行一项唯一的工作 (比如初步方案的制订、项目实施),但这些唯 一的工作都必须完全、充分的完成。系统只有在 整个项目结束后才具备所有的功能,才可以使用。
设计任务一览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瀑布模型每个阶段的重 要任务和阶段性成果。
1、项目申请 在项目申请阶段要分析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项目 设计的群体,确认是否关注了正确的问题。调查结果 记录在项目申请和业务案例(Business case)中。 2、初步方案 在初步方案阶段中,首先要制定一个粗略的解决方案, 对系统构想的社会—技术变量进行分析、设计和评估。 3、项目方案 在确定了问题解决的原则后,就进入了项目总体方案的 研究阶段。在项目总体方案中,要对流程、功能、对 象任务和系统构架进行说明。在定义各项要求的时候, 尽可能地做到只进行逻辑性说明,即与具体软件系统 无关。
螺旋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
螺旋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较早地获得来自用户 较为可信的评价。这促使开发人员把注意力集中 于向用户提供各种功能,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充 分利用技术提供的可能上。 在螺旋模型的框架下,要求在每个阶段里的所有设 计任务都必须集成起来,因此,那些具有各种能 力的团队就自然形成了。这样一来,团队断层和 横型断层也就不会出现。
信息系统建模
信息项目实施方法手册(第2版)
10 信管 黄晴晴
作者简介
Adrian Specker,于苏黎士联 邦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被 授予最高荣誉奖章。19851988年在某电信公司负责物流 管理工作。1988-1995年在瑞 士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担任高 级顾问和项目主管。19982005年在苏黎士联邦科技大学 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担 任Loghouse Engineering股份 公司总裁。从2005年10月开始 执教于西北瑞士科技大学,主 要研究领域为信息系统建模和 信息系统项段中,要对系统进行更为详细的设计。在初步方 案中我们观察的是总体系统,花费在改阶段的费用应该 适度。在总体研究阶段,先制定一个总体构想,在详细 研究阶段则对子系统进行分析。在实施阶段对系统进行 构建和实施运行。 生命周期阶段模型反映了“从总体到细节”为中心的几本 思想,也就是先制定一个一般的解决框架,然后一步一 步细化,即在每个阶段中逐步深化
主要介绍的内容
第 8章 项目实施模型 第 9章 项目申请 第10章 初步方案 第11章 项目方案
项目实施模型
项目实施模型可以理解为借助于各种方 法来设计信息系统的多阶段流程。系 统设计主要为一下两部分: • 先设计一个包含所有细节的整体计划, 然后根据这个整体计划进行实施(瀑 布模型) • 不需要首先设计出一个包含细节的框 架蓝图,而是先迅速将分支领域进行 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对系统进行 补充(螺旋模型)
瀑布模型中各个活动的先后顺序
项目申请
项目计划和初始化
初步构想
项目管理
项目方案
需求建议和评估
审核和合同 开始实施 详细方案 项目管理 设计和实施 项目结束
项目交付和上线运行
系统使用
运行和维护
瀑布模型遵循的原则
阶段性:瀑布模型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定义明确,
一目了然。
从粗略到细节:系统从粗略设计开始,对各个阶
质量检验:每个阶段的执行结果在随后的一个阶段里都
要再次进行核实确认。每个阶段在完成后都要进行质量 检查。
减少错误:只有在研究工作全部完成后,才可以进行系
统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在系统实施前错误,减少损失。
持续不断的改造:逐步优化模型。 问题解决周期:在每个阶段中都要经过一个问题解决
周期,直到投入应用。
4、需求建议书和评估 大多数软件项目都是由企业外的供应商承包的,所以在这样 的情况下必须在需求建议书中明确规定,供应商必须提 供什么样的服务,企业需要承担多少费用。 5、审核和合同 在评估阶段结束之后,就进入了审核阶段和合同订立阶段。 在合同签订之前,首先必须将在评估阶段中的不明确环 节解释清楚。合同签订涉及委托的所有方面以及项目实 施的模式。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将所有的模式明确化。 也就是说,在进程上、费用上、内容上要仔细规划,并 明确相应的责任。
瀑布模型的中心思想是“从整体到细节”,而螺旋模型 的核心原则是“从重要到次要”。 螺旋模型的每个阶段都集成了所有的工作,在第一阶段 就已经可以提交系统下层某个方面的详细构想了。这 个方面会在接下去的阶段里进一步完善和扩展。 螺旋模型主要优点在于其速度,用户可以马上使用并且 给予可信的评价。 这个IT项目开发方法的中心思想就是,把不同分系统 (过程、目标、功能、任务和技术)通过目标明确的 措施集成起来,把实际的系统尽可能快的开发出来。
从总体到细节
在项目申请阶段,会体验不同的项目备选方案,比如 从功能有限的初步解决方案到集成的总体系统,最 终只确定一个项目方案,并制定相应的项目申请书。 如果面对一个大型的项目,我们要考虑潜在效用和经 济性,选择最适合此公司的备选方案,形成项目的 初步方案,基于该方案,可以逐步设计系统,逐步 使系统具体化。各个业务流程对方案的要求汇总在 一起,勾画出哪些是最好的总体构想,在最终的评 估基础上,可以将系统再进一步具体化,将解决方 案详细化。当然,对于每个业务流程都要制订一个 详细方案。
Next: 在项目阶段和进度计划方面对这两个模型进行比较。
在瀑布模型中,因为每个阶段都只有一项工作,所以阶 段名称就以此工作命名。 螺旋模型继承了各项工作,每个阶段以预定目标命名, 每个循环所实现的成果必须交付给用户。在螺旋模型 中,随着系统设计的循环往复,每个阶段的工作范围 逐步缩小,然而每个工作会继续循环下去。 比如要开发一个互联网浏览器,第一阶段要先设计一个 简单的浏览器,第二阶段再加上邮件收发和其他一些 主要功能。 瀑布模型则相反,它要求从刚开始就要为某个特定系统 设计所有主要的功能,第一版本完成后就交付使用。
瀑布模型的优缺点
瀑布模型的问题在于,需求分析和设计需要长时间 地停留在纸面上。其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将来的 用户对这一项目方案的预期效果的想象。越接近 实施阶段,这个问题也就越突出。 另一个问题在于,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项目目标 和条件不断变化。
苏黎世联邦科技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分析了一个银行的软件开 发过程。在“批评阶段”首先收集了该软件开发过程里的 主要缺点。这个银行的方法论采用瀑布模型。 参与这个项目的工作人员讲述了如下主要问题: 信息部门和专业部门之间合作不融洽 缺少共同语言 缺少一个共同的行之有效的建模方法 阶段交替环节存在很大的知识流失
与瀑布模型不同,螺旋模型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要 综合完成所有的任务,每个阶段都经过一个循环, 而在内容上则要对前一个阶段进行扩展,在每个 阶段完成后,产生一个可使用的系统,系统在功 能上随着各个阶段的不断扩展。我们将此理解为 “增量式开发”。
可见,螺旋模型与瀑布模型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 螺旋模型在每个阶段都循环往复地执行“所有” 的工作,比如初步方案制订、项目方案制订等。 螺旋模型的工作没有瀑布模型的工作范围广泛,但 是在螺旋模型的每个阶段的工作得以不断扩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