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作文题目解析
2024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及解析
2024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及解析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
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
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
“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
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这是一则极简材料+思辨性很强的新材料作文,前后只有2句话,第一句话聚焦现象,展现了时代背景,即“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
材料围绕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这一应用背景下,人们是否能更快找到答案,进而引发了关于问题数量增减的探讨。
这个材料不仅要求考生关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更需深入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考方式、问题性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潜在影响。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审题立意的一个关键句,我们可以认识到,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确实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和处理的效率,使得许多曾经难以解答的问题能迅速找到答案。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人们直接面对未知、寻找答案的频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在减少。
材料的引导点主要有3个。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问题的本质。
问题不仅仅是知识性的问题,还包括了创新、探索、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知识性的问题可能更容易被解答,但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却需要人类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我们可以探讨不同类型问题的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材料也在引导我们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会让人们过于依赖技术,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知识碎片化、思维惰性化等。
因此,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平衡技术使用与思维锻炼,以保持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可能更容易找到已知问题的答案,但如何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则更为关键,这也是材料的一个引导点。
2024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写作指导
6.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发掘新问题 7.善用科技之翼,做人工智能主人 8.莫被人工智能异化心灵,成为它的奴隶; 9.君子善假人工智能;丰盈你我人生 10.于善问中求思,于求思中致远
名言金句
1霍金曾言:“人工智能的崛起,或成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亦或是最糟糕 的。”这句话警示我们,面对AI的飞速发展,既要看到其巨大潜力,也要警惕潜 在风险。
2024全国Ⅰ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的 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 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便利让我们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无疑提高了效率; 但另一方面,这种便捷性也可能导致我们在面对问题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 限制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文章。例如,可以讨论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待问 题的态度,是否让我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和深层含义。也可以探 讨在科技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探索,以及如何平衡科技的 便利性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避免被人工智能“矮化”等。
4.人工智能的崛起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 ,也带来了深深的忧虑。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AI的精确与迅速无疑极大地推动 了社会的进.,但我们也必须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我们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 的能力。
5.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在解答复杂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其强大的计算 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可能让我们忘记 问题的本质,甚至可能削弱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全国高考甲卷作文解析与导写+课件
参考结构2:
题目《以诚相待,沟通无界限》
分论点1:以诚相待是打破沟通障碍的关键, 它让我们跨越文化差异,实现无障碍交流。
分论点2:在坦诚相待的过程中,我们学会 尊重与包容,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分论点3: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以诚相待的精 神,让沟通无界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 态。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材料一共三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话“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 相处”是客观事实,是写作的前提,毕竟个人是处于集体之中,每个人都逃 离不了与他人相处的社会现实,所以考生要围绕着“与人相处”的人际关系 来写作。第二句话“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是一部分人的社会现象, 毕竟从小我们被长辈教导要与人和善,“不交流”可以避免冲突,但这是个 反面的观点,暗示着“避免冲突的交流”不是积极的相处方式,这样会“失 去自我”’,甚至封闭自我,“不主动表达自己”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和谐, 它掩盖了问题,让矛盾在暗中滋生,最终可能导致更大的冲突。所以,第三 句话“坦诚交流才能迎来真正的相遇”是相处之道的建议,材料强调“坦诚 交流”的相处之道,这样可以建议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且用“真正”二字 来强调“相遇”这一美好结果,这代表着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是人与人相 处的最美好状态。“坦诚交流”是勇敢地面对分歧,敢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交流中深入地了解彼此,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心诚交善友,品正遇贵人”,真诚是一种力量,是真正的必杀技,内在的坦荡和诚 意,最能打动人心。
与人交流,最怕的就是掩饰和伪装,对他人坦诚相待,往往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和 理解。余华多次被评为年度最受欢迎作家,何也?因在他的世俗又耿直,面对读者问起 他写小说的缘由时,他并没有像大家期待地那样回到到“是为了要实现作家梦”,反而 坦率耿直的回答到“是为了生活,也是想自由上班,不想过一种每天被闹钟吵醒的上班 生活”;董宇辉虽然直播卖货,但也是2023年最受欢迎的网红,何也?因在他不装腔作 势,坦然承认网友指出的自己的缺点,他舌绽莲花的背后是真诚,而不是带着面具的伪 善。心与心的触动,远胜于任何言语的修饰,拥有“真诚”的必杀技,定能他乡遇知己, 高山流水遇知音。
2024届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科技、问题、答案”审题指导及范文6篇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科技、问题、答案”审题指导及范文6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今年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最大的特点就是“瘦身”——只有两句话。
这对考生很友好,有利于快速提炼关键信息。
第一句话非常具有时代性,也给考生提供情境,既是帮助大家入题,也是限制讨论范畴。
人工智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给出答案,这是话题的起点,而写作的时候,要紧扣真正的关键词——“问题”。
材料第二句开始“灵魂拷问”,问题越来越少了吗?其实,这道题最好的回答也是应然的回答,就是问题不会减少。
由此,题目的关键呼之欲出,即今天,问题不会越来越少,也永远不会少。
如果考生能快速抓住这个点,接着就可以追问为什么、怎么办。
很明显,文章的重心在于探讨为什么,于引发考生的追问;在追问之后,可以就一般路径来写对策。
如果笔墨足够,还可以联系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探讨问题并没减少,而是问题的呈现方式变了,或者升级了;以及如何提出、应对新问题。
【立意指导】1. 审题立意方面总体来说,新课标I卷沿用了之前的审题难度——不会跑题,人人都能讲两句。
本年度的题目也简单明了,话题直接指向近两年最热门的【人工智能】,而看似带来了一定开放性的问句,实则也只指向了否定的答案。
所以,本题的立意较为清晰:“虽然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答案,但是我们的问题并不会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新课标I卷难得一见地考到了热门话题,该话题不仅在近年被广泛讨论,而且在去年的全国甲卷当中也考察过。
所以,这个题目虽然在审题上没有难度,但是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
2. 观点解析方面因为【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所以该话题的核心论点也早就在各种材料、时事和评论中反复出现,大概可以概括为三种。
2024年新课标1卷语文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写作指导:深层解读分析+范文
新课标1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分析、审题立意、行文结构、论点拟写、行文布局、语言优化、素材选用、论证方法+范文结构讲解示例材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分析指导:互联网的普及与问题的深度:不仅仅是答案的获取一、题材分析这篇作文材料主要探讨了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对人们获取答案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会减少人们的问题。
这一题材涉及科技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审题立意审题时,我们需要抓住“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和“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两个关键点。
立意上,可以从科技进步对人们问题解决能力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入手,探讨技术进步是否真正减少了问题,或者只是改变了问题的形式和性质。
三、行文结构1.开头:简要概述材料内容,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并没有真正减少问题,而是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和解决途径。
2.正文:分论点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人们可以快速找到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减少。
相反,它可能导致人们忽略问题的深层原因,满足于表面的解答。
分论点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等,这些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新问题。
分论点三:尽管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但它不能替代人类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真正的问题解决需要人类的智慧和创新。
3.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不断探索和创新。
四、论点拟写•分论点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对问题解决的表面化影响。
•分论点二:技术进步带来的新问题和挑战。
2023新高考I卷作文“故事”审题分析及同步作文(5篇)
2023新高考I卷作文“故事”审题分析及同步作文(5篇)(2023新高考I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这是一篇更接近于材料作文的任务驱动类作文。
材料的核心词是“故事”。
故事是有力量的。
这是一句结论性话语。
提供了命题者的价值判断:故事是有力量的。
根据结论句,我们可以知道,命题者要求我们谈论“故事的力量”。
所以,我们的联想和思考应该紧扣“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有力量的”“为什么故事会有力量”“如何才能讲述有力量的故事”“故事有怎样的力量”来展开。
省略号前面的两句话,是两个并列层次,分别从抽象和具象两个角度,阐述了好故事的力量。
从抽象层面讲,表达、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这是故事的力量;从具象角度讲,好故事能够改变人、展现民族形象,这是故事的力量。
省略号,意味着好故事的力量还不止这些方面,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继续深入思考故事的力量。
只要是能体现“好故事力量”的方面,都可以去写,这是命题开放性的体现。
但不论考生怎样讨论,都不能忽视“好故事”“力量”这两个关键词。
这是命题限制性的体现。
总之,这是一道限制性与开放性兼具的好题。
如果只是想得切入分偏上的分数,写作难度并不大。
如果要想得高分,那么需要选好切入口。
写作切入口要小,立意要高,如“讲好家乡的故事”“讲好红色中国的故事”“小人物,大故事”等。
下面,我提供一篇可以在40分钟内快速写就的中上等级的范文,作为示例。
这篇下水作文,是给中等水平左右的同学写就的;如果想得52分以上的高分,这样的构思还不够精巧。
【同步作文】:会说故事的人统治世界柏拉图说:“会说故事的人统治世界。
新课标Ⅱ卷-2024年高考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
2024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人民日报微博第一时间推送了高考作文题。
2024年高考作文,继续引领考生,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科学。
新课标Ⅱ卷的作文,话题直指人类的太空之旅,要求考生联想与思考我们未知之境。
考题提及到月球的背面,提到“嫦娥四号”,这与高考前(6月4日),中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起飞的消息,高度契合。
对月球的探索,是考生应当关注的大事,如何面对未知之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话题。
【2024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Ⅱ卷原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该作文题目是一道读写结合的新题型。
所谓读写结合,即以试卷内其它模块的材料,引出作文的话题。
该作文题关联的是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材料。
从材料中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这一内容,引出青少年“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话题,让学生思考这个空间的意义。
“青少年自己的空间”这一话题,与青年的生活息息相关,考生非常熟悉。
考生可以介绍“自己的空间”,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这一考题既体现了“顷听青年声音,关注青年成长”意图,也与教考衔接相契合。
2024年北京卷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导写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 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 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历久弥新)
1. 王珮瑜让戏曲换发新的生机。
自幼成名的京剧女老,借助互联网 新媒体红出了戏曲圈,红遍了大江南北: 登上微博热搜榜,参加中央电视台《朗 读者》节目,以京剧念白朗诵《念奴 娇·赤壁怀古》,到《跨界歌王2》当 评委,在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开设京 剧栏目,在《喝彩中华》当观察员,在 《传承中国》担任评委……年轻、时尚 的王珮瑜成为“戏曲网红”,她不但维 系了原有的京剧戏迷,还培养了大量新 粉丝。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借 助新的传播方式,既宣传了戏曲艺术, 又拓宽了戏曲受众听戏、看戏的新途径, 让戏曲不但没有落后于时代,反而历久 弥新。
它记录着我们的历史,映照着我们的未来。每当我们翻开那些古老的典籍, 总会有新的感悟涌上心头。《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文学巨著,就 像一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韵味。初读时,我们或许会为林黛玉的悲惨命运而扼 腕叹息,为薛宝钗的冷静理智而惊讶不已。然而,当我们再次深入品读时,却会 发现林黛玉那份孤勇的抗争精神,以及薛宝钗内心深处的温情与善良。这些经典 的重读,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经典文化 的历久弥新。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我们要传承与发扬好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从大禹治水所体现的为民除害、无私奉献的精神,到长城修筑所展现的团结 协作、坚韧不拔的毅力;从闻鸡起舞所彰显的勤奋进取、自强不息的斗志,到囊 萤映雪所蕴含的刻苦学习、追求真理的决心……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流 淌在血脉中的宝贵财富,它们支撑着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2024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真题深度解析核心段落范文-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与真题模拟
2024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精彩标题+核心段落+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基本分析1.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作文呢?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属于思辨型作文。
思辨型作文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或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既要看到问题的不同方面,又要能够在对比、权衡中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在这个题目中,一方面是科技带来快速获取答案的便利,容易让人觉得问题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又需要考生思考科技发展是否真的会使问题减少,以及新问题的产生、科技的局限性等问题。
考生需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思辨,权衡利弊,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2.这篇材料作文中有哪些核心词或关键概念?核心词:问题、互联网普及与人工智能应用“问题”是整个材料围绕的关键,探讨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背景下其数量的变化趋势。
“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是影响问题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二者共同构成了当前的时代背景。
3.如何理解这些核心词?在这篇作文中,“问题”有多层含义。
首先,“问题”可以指具体的疑惑和难题。
比如日常生活中“如何快速到达某个地点”“某道数学题的解法是什么”等具体的知识性问题,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这类问题可能会迅速得到答案。
其次,“问题”也代表着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例如科技带来的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人工智能的安全性、数据隐私保护等;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新矛盾,如贫富差距加大、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再者,“问题”还涵盖了那些深层次的、关于人类本质和价值的思考。
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人类的情感如何理解等问题,这些是无法通过科技手段直接给出答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天津课标卷【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
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
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精要解题】面对2014年天津卷的这个写作题目给出的材料,我们不由会想到1999年全国高考卷的写作题目: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
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
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
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
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
②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这两则写作题目给出的材料很相似:一则贮存移植记忆,一则贮存提取知识。
都出自幻想,都关系到人的思想和思维。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既然如此相似,那么,十五年前考场写作的教训和经验就特别值得记取。
当年重要的教训是,考生被材料的表面内容羁绊。
不是“移植记忆”吗?那就写“移植记忆”。
怎么移植呀?不知道啊。
不知道怎么办?瞎编呗:吃药打针,手术开瓢,上流水线、编码贮存……众多的科幻作文,荒唐幼稚,令人大跌眼镜。
2014年天津高考这则写作题目也一样。
如果被材料的表面内容羁绊,去写“记忆芯片”或关于“记忆芯片”的幻想,除非有相关的“细节”,有相当的“感悟”,除非相当熟悉,那一定会陷入被动苦恼的泥淖。
二者共同的教训是:把写作题目等同于常识答题,硬着头皮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
其实,考生熟悉谁,喜欢谁,就可以移植谁的记忆。
熟悉物理的,可以移植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的记忆;熟悉化学的,可以移植道尔顿、门捷列夫的记忆;喜欢足球的,可以移植梅西、大罗、小罗、C罗的记忆;喜欢唱歌的,可以移植周杰伦、李宇春的记忆……可以写“移植记忆”的成功、失败,幻想、计划。
这样看,这则写作题目与“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没有实质的差异。
如果再延宕到对“移植记忆”褒贬评论,那就真的海阔天空了。
“智慧芯片”更是了不得,“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那作文当然就写什么都可以——材料第一波已经开阔无边。
接着材料围绕“智慧芯片”举出的例子涉及不同科类、不同年龄、不同国籍,后面的省略号更是任由考生随意填充——材料第二波更是辽阔无垠。
这还没完,材料之后提问“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这第三波只能说“知向谁边”了。
与1999年写作题目不同的是,十五年前的题目尽管在选材和立意上没有丝毫限制,但作文内容必须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原点生发,写作思维必须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窗口腾翔——作文必须演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清晰的话题。
而2014年天津卷这一写作题目只给出材料,没有清晰的原点、窗口和话题。
形同于不命题,凭考生自己命题,自由写作。
【思考要点】一、针对材料整体——涵盖实的(材料文字的内容)、虚的(省略号可能的内容)全部。
1.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对“智能芯片”的成功与否、褒贬如何,就是鲜明的例子。
2. 生活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
历史形成传统,经由现实萌生时尚,引向未来。
智慧来自勤奋,是传统的学习观念;“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是时尚的对未来的遐想。
传统和时尚在现实中发生碰撞,引发思考。
每个人都有各自心灵的选择。
二、针对“智慧芯片”这一核心内容——可以否定、可以肯定,也可以辩证。
1. 人类所有的智慧成果,人类的进步都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实践活动。
“智慧芯片”本身就是一种违背科学原理的空想,是一种对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反动。
2. 有人说“懒惰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纵观人类进步的每一项成果,其目的无不是为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更轻松、简易、便捷、快乐。
电脑、智能手机、机器人已经开创出“智慧芯片”的通道,相信有一天,“智能芯片”一定成为现实并得到普及,它将是人类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高度。
3. 尽管“智慧芯片”的终极目的,因违背科学原理而不能实现,或者因为“智慧芯片”将导致人类智慧停滞或丧失的忧虑,而由人类自行禁止。
但“智慧芯片”的理想和研发,仍然将极大推动人类进步。
永动机违背物理原理,空想社会主义违背社会规律,注定不能实现;但对听它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就像高山湖泊,被阻断的流水,浸润着两岸广袤的土地。
三、针对材料中例子,包括省略号可能的内容(符合题目和材料,但阅卷未必接受)——就材料中无穷无尽的细节思考、联想。
1. 记叙:联想任何熟悉的人物和事物,间接表达见解和主张。
2. 议论:思考任何有认识感悟的道理,直接表达见解和主张。
3. 说明:解说任何熟悉的人物和事物,说明其中包含的道理。
四、适应阅卷认识水平的现实考量——归纳成一则话题“智慧芯片”。
辽宁课标卷【真题回放】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
男孩说,要是没有电。
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精要解题】写作题目给出了祖孙“审美”的场景,展示出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不同生存状态的人们对生活追求和生活之美的不同观念。
“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汉灿烂”是古老历史中祖先的生存状态和审美观念,这种观念是悠远的,也曾经是牢固的,逐渐形成了传统。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里的璀璨篇章。
但是,生活在发展变化,“沧海桑田转眼之间”,现代科技为工业化时代创造出“高楼林立”的现代文明,营造出“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的时尚美景。
逐渐地,人们司空见惯,曾经的时尚演变成为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追求惯性和审美传统。
但是“漫天繁星没有了”也让人惋惜,于是在对洞边篝火的原始生活,月升星灿的美景怀想中,萌生返璞归真的时尚审美遐想。
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就是这样在螺旋状的变化、发展、提升吧。
这种以“赞赏灯火通明,霓虹闪耀”或“月亮初升,天汉灿烂”为表现形式的传统与时尚的承继、碰撞与更迭,当然不仅限于美景和审美,在体育比赛、考试竞争、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社会生活、体制变型、民族关系、国际事务、思维观念等等领域到处呈现。
不是吗?让我们看一下2006年以来由考试中心命制的所有给材料的写作题目。
乌鸦模仿鹰,牧羊人和孩子评价不同(2006年全国大纲一卷),读书阅读率下降,网上阅读率提高(2006年全国大纲二卷),孩子摔了一跤,给予关爱或鼓励自立(2007年全国大纲一卷),对丛飞和小李的助学,相关大学生和小学生态度不同(2007年全国大纲二卷),创造是否需要执著追求(2007年海宁课标卷),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2008年全国大纲一卷),好心的游客该不该为保护海龟赶走老鹰(2008年全国大纲二卷),怎么看待小兰和妈妈养鸟、放鸟的行为(2008年海宁课标卷),怎么看待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2008年辽宁课标卷),小兔子该不该学游泳(2009年全国大纲一卷),如何评价道尔顿、安藤百福和乔利的成功(2009年全国大纲二卷),该不该帮助求助女孩子(2009年全国课标卷),如何对待明星代言(2009年辽宁课标卷),浅阅读好不好(2010年全国大纲一卷),猫该吃鱼还是捕鼠(2010年全国大纲二卷)托尼三次不同的表现(2010年辽宁课标卷),中奖彩票该怎么处置(2011年全国大纲卷),如何看待中国崛起(2011年全国课标卷)挑秧苗要不要脱外衣鞋袜(2012年全国大纲卷),对油漆工补船洞的评价(2012年全国课标卷),对钢琴家的衣着和言论如何看待(2012年辽宁课标卷),对手机丢失应该怎么对待(2013年全国大纲卷),大钻石该如何切割(2013年全国课标一卷),如何看待和处理同学关系(2013年全国课标二卷),人生该做沙子还是珍珠(2013年辽宁课标卷)——可谓无不如此。
如是,“淡忘了老规矩,或者重新整理”(北京卷)、“珍惜黑白胶片,或者数码照片”(广东卷)、“逃避穷乡僻壤,或者创造美丽”(湖南卷)、“窗子只是窗子,或是各种画幅”(山东卷)……都存在着“赞赏灯火通明,霓虹闪耀”或者“怀想月亮初升,天汉灿烂”的思考和选择。
【思考要点】一、针对材料整体——涵盖写作题目材料的全部内容,并加以抽象和提升。
①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对“美景”的不同选择、评价以及各自不同的理由,就是鲜明的例子。
②生活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
历史形成传统,经由现实萌生时尚,引向未来。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已经成为现代科技条件下审美的传统;从“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汉灿烂”的历史怀想中,萌生时尚的审美观念。
传统和时尚在现实中发生碰撞,引发沉思。
每个人都有各自心灵的选择。
二、针对“赞赏灯火通明,霓虹闪耀”或“怀想月亮初升,天汉灿烂”某一侧面——可以否定、可以肯定,也可以辩证。
①灯火通明,霓虹闪耀是科技进步的成果,现代文明的体现,社会进步的必然。
历史的发展、进步是不可阻遏和逆转的。
应该向前看,不要沉湎于不切实际的怀旧。
②月亮初升,天汉灿烂是自然的美景,返璞归真的怀想,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
在工业化时代,我们尤其应该净化心灵,回归自然,节能减排,崇尚淳朴自然之美。
③推动现代科技进步,不能忘掉原始自然;提倡原始自然的生活,也不是排斥一切科学成果。
应该既有理想的追求,又有负责的态度,提倡二者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