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
经典抗战老歌《在太行山上》歌词解析

经典抗战老歌《在太行山上》歌词解析《在太行山上》,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
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太行山上》作品简介这首歌创作于1938年7月,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
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
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该曲写成后,在汉口进行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遍了全中国。
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
这首充满了抗日军民革命激情的旋律,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肃然产生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荡漾着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主义的民族之魂。
《在太行山上》创作背景桂涛声,亲历太行热土“七七事变”爆发后,桂涛声以战动总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去山西省陵川县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
当时,八路军的3个师正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桂涛声到街头演说,一时间,陵川到处是控诉日本侵略者而义愤填膺的人群,到处是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
陵川自卫队由300多人迅速扩编为1000多人,出现不少“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
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后,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壁铁墙”,触景生情,酝酿半年的诗篇《在太行山上》从心底迸发了出来,他随手写在香烟包装纸上。
5 月,桂涛声离开太行山,6 月返回武汉,即带着歌词去见冼星海。
冼星海,救国之志撞击灵感冼星海当时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音乐科主任,主持音乐抗战工作。
1938 年 6 月的一天晚上,桂声涛找到冼星海,请他为太行山区的战友们谱一只队歌。
冼星海接过桂涛声写在烟盒上的歌词,仿佛看到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影。
坐在钢琴前,冼星海反复琢磨、构思,连夜将歌词《在太行山上》谱写成一首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曲。
歌曲《在太行山上》的鉴赏

歌曲《在太行山上》的鉴赏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歌词由作曲家刘家昌创作,歌曲于1953年问世。
这首歌以太行山为背景,歌颂了军民在太行山上坚守阵地、英
勇抗敌的精神。
这首歌的歌词简洁明了,旋律激昂动听。
歌曲开头的“在太行山上,我和我的祖国一起疗养”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太行山的热爱。
接着歌词中描述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以及军民在太行山上奋勇抗敌的形象,表达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这首歌曲既展现了太行山的壮丽风景,又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它在中国民间广为传唱,成为了一首代表着中国人民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感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歌曲《在太行山上》通过简洁明了的歌词和激昂动听的旋律,表达了对太行山和祖国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在太行山上歌曲简介

在太行山上歌曲简介稿子一嘿,朋友!今天来跟您聊聊《在太行山上》这首歌。
这歌啊,那可真是太有气势啦!每次一听到,就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在那巍巍太行山上。
您知道吗?这首歌创作的背景可不一般。
那时候,咱们国家正处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
战士们在太行山上奋勇杀敌,为了保卫祖国,不惜流血牺牲。
而这首歌就像是冲锋的号角,激励着大家勇往直前。
它的旋律特别带劲,节奏明快有力。
一开头那几句,“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哇,瞬间就把那种充满希望的氛围给营造出来了。
而且整首歌的歌词写得也特别棒,简单又直接,把战士们的英勇和决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很多人唱这首歌的时候,那都是热血沸腾的。
那种激情,那种力量,真的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抗日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不管是在庄重的场合,还是咱们自己哼着玩儿,这首歌都能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它就像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精神支柱,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段艰苦又光荣的历史。
怎么样,听完我跟您说的这些,是不是对《在太行山上》更感兴趣啦?稿子二亲,咱们来聊聊《在太行山上》这首歌哟!这歌可太牛啦!一提起它,心里就涌起一股热流。
当年啊,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敌人那么嚣张。
可咱们的战士们毫不退缩,就在太行山上和敌人拼命。
这时候,就有了《在太行山上》这首歌。
它的旋律一出来,就像一阵风,能把您的心吹得激动起来。
那种节奏,就好像是战士们整齐的步伐,坚定有力。
歌词也特别赞!“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听听,多有气势!感觉就是在给战士们加油打气,告诉他们,别怕,咱们一起战斗!而且哦,这首歌不仅在当时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到现在也一直影响着咱们。
每次听到,都会想起那些英勇的战士,想起他们的付出和牺牲。
这歌啊,就像是一个宝藏,越品越有味道。
不管什么时候唱起来,都能让人充满力量,觉得啥困难都能克服。
亲爱的,您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在太行山上》特别棒呀?。
《在太行山上》:经久不衰的烽火战歌

《在太行山上》:经久不衰的烽火战歌作者:孟红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5年第5期孟红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这首雄壮有力的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是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抗日军民尤其是游击队员最喜欢的一首歌,它诞生于1938年,其词作者是青年爱国诗人桂涛声,曲作者则是在武汉组织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作曲家冼星海。
这首歌曲是为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它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歌曲特色,给人们留下了美好永久的记忆。
在此探究这首歌的来龙去脉时,则又把我们带回到那血与火的难忘岁月。
桂涛声:亲历太行抗战写出震撼人心的歌词歌词是歌曲的基础。
一首让人心潮澎湃的歌曲,必然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歌词。
而能写出震撼人心歌词的人,一定是与时代精神共鸣的人。
桂涛声就是这样的人。
桂涛声,回族,901年生于云南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
他两岁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在本村读完私塾后,伯父桂培根将他带到县城读高小。
15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书。
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方面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4年,就被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破格录取。
在昆明读书期间,桂涛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并积极投入学潮,被校方告发为“赤化分子”,遭下令缉拿未遂后被开除学籍,嗣后回到曲靖母校任教员,创作剧本《钟国魂》并公开演出,因其思想进步为当局所不容而遭解聘。
大革命爆发后,桂涛声参加了广东韶关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任参谋处书记员。
1928年5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做兵运工作。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他在上海工作。
谈不朽之歌《在太行山上》的再创作

谈不朽之歌《在太行山上》的再创作作者:潘宇凌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05期摘要:在抗战年间创作的经典二声部合唱作品《在太行山上》因其写作手法的精炼、音乐表现的贴切以及情感上的振奋人心,在70多年里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新时期,藏云飞及陈国权先生从曲式结构、音乐织体、声部配置以及调式调性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再编,使其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更为深刻的演唱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曲式组合扩大节拍调式调性“1938 年7月前后,为了举行纪念抗战一周年的宣传活动,武汉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在武汉桂涛声把《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誊抄给冼星海,冼星海对曲谱进行了二度创作,使之成为一首当时国内不多见的二声部的大合唱经典曲目,这首英雄的战歌从武汉开始唱遍唱全了中国。
”这首作品虽然写作技法简练、演唱方式淳朴。
但其短小、精炼且准确的表现形式传承着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的民族魂。
多少年来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传唱至今仍被认定为一首经典的合唱曲目。
2009年藏云飞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陈国权先生又进行了再编。
使这首抗战时期的经典合唱作品在21世纪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更为深刻的演唱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即以曲式结构为框架对两个版本进行分析。
一、引子(一)原曲无引子采用男女二声部的演唱形式直接进入A段主题。
(二)改编版本将原有的A段主题改编为男声三部与钢琴对话式的段落作为整个作品的引子。
其中运用了g和声小调的调性,并加以属系列和弦、副属和弦及III的增三和弦等色彩性的和弦。
男生深沉而富有磁性的音色搭配多彩的和弦色彩这样丰富的音响使音乐潜藏着一种的神秘、阴霾。
(见例1)演唱提示:1.男声三部整体保持在中音区,和弦成密集排列。
这样的安排要求男声用弱力度半声演唱,这样可以平衡音响使三个声部层次分明音响清晰避免出现混浊。
2.引子部分的钢琴伴奏声部与合唱声部形成呼应。
钢琴从单旋律的8°重叠开始,在男声合唱出现的地方钢琴以休止的形式出现,分别在第5、6、9小节处伴奏部分以主题音乐的节选和8°重叠的形式在合唱句尾的长音处作填充,使伴奏部分带有一定的回声感。
在太行山上音乐分析报告

在太行山上音乐分析报告太行山脉是中国北方的一道壮丽山脉,被誉为“北方的秀丽山河”。
太行山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音乐文化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将对太行山上的音乐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其特点和魅力。
太行山上的音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当地人民淳朴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美好的情感表达。
太行山地区的音乐创作主要以民间歌曲、舞蹈和器乐为主,融入了大量的地域特色和民俗元素。
这些歌曲通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述了太行山区的美景、劳动场景以及人民的喜怒哀乐。
太行山上的歌曲节奏欢快,旋律朴实入耳,歌词简单直白,易于演唱。
在舞蹈方面,太行山地区的舞蹈形式多样,有杂技舞、腰鼓舞等,这些舞蹈动感十足,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太行山上的音乐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民俗元素,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信仰和习俗。
例如,在太行山的一些乡村中,人们会举行土地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常常伴随着热闹欢快的音乐。
这些音乐充满了喜庆和祥和的气氛,在乡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太行山上的音乐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太行山的一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会进行歌舞表演,歌颂着丰收和富饶,展示着太行山独特的音乐文化。
太行山上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背景。
太行山地区山势险峻,交通不便,人们在劳作和生活中常常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太行山上的音乐往往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智慧总结。
例如,在一些民歌中,人们歌颂大山的雄伟,感慨人生的艰辛;在一些舞蹈中,人们通过肢体舞动展示着对山水的情感表达。
太行山上的音乐也讲述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故事,让人们有机会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太行山上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启迪。
当地人民通过音乐表达内心世界,减轻生活的压力,也给人们带来了欣赏和享受音乐的机会。
在太行山上,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合唱、跳舞,用音乐指引着他们的生活。
无论是在节日庆典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太行山上的音乐都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反映太行精神的歌

反映太行精神的著名歌曲有《太行颂》和《在太行山上》。
《太行颂》是一首电视片《太行丰碑》的插曲,歌词中描
绘了太行山的巍峨耸立,以及英雄业绩的赞美。
歌曲中还表
达了对太行山人民的敬意,将其视为英雄和历史的见证者,
以及坚定信念的象征。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抗战老歌,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
队员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这首歌曲充
满了抗日军民的革命激情,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肃然产生爱国
主义的豪情壮志,荡漾着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主义的民族之魂。
以上两首歌曲都充分展现了太行精神的内涵,值得聆听和
欣赏。
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概述

目录前言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一)曲作者(二)词作者(三)作品创作背景二、作品分析(一)歌词分析(二)曲式分析三、作品处理应注意的问题(一)指挥手法方面(二)声乐演唱方面结语附录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摘要:《在太行山上》是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
它是为奋战在太行山上的战士们所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歌颂了战士们英勇杀敌、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本选题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曲式等方面入手,全面解析《在太行山上》作品的内在含义,掌握演唱合唱曲的技巧要领以及抗日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艺术处理。
关键词:在太行上;混声合唱;桂涛声;复二部曲式;作品分析前言回顾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时期的成就不容忽视,那就是抗战时期,《在太行山上》就是当时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战歌。
在那个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公理与强权生死搏杀的时期;作者记录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心声,而是亿万中国人在面对民族危难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一部作品,首先就是对作品内容,情感脉络和所要表达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把作品的背景,情绪的表现,曲式的运用等方面完全了然于心,胸有成竹。
只有全面的了解,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准确的表达音乐的形象,做到具体、细腻、生动、感人。
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理解一首作品的第一步应该去了解作者的情况,何种背景下写成的,这样才能初步的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一)曲作者冼星海(1905年至1945年),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里长大。
[1]1928年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31年在巴黎学习。
回国后面对同胞们家破人亡的遭遇,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作品,为抗日运动的宣传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其优秀作品有:战斗性歌曲《战歌》《救国军歌》,抒情性歌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劳动性歌曲《搬夫曲》,说唱性歌曲《打倒汪精卫》。
难忘的旋律—《在太行山上》

(口播)《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首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桂涛声作词的红色经典,诞生于1938年。
这首大合唱以其激昂的节奏和饱满的意蕴让人心潮澎湃、心声激荡,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血与火的难忘岁月。
歌曲(口播)能写出如此振奋人心的歌词,必定对当时的情形十分熟悉,作为这首歌的词作者,桂涛声就曾经生活在太行山。
(画外)桂涛声是回族人,涛声是其笔名。
自幼就在音体美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
1928年5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响应抗战形势的需要,1937年9月上旬桂涛声来到陵川县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支持抗战。
陵川县位于中原腹地,太行之巅,地处晋豫两省交界。
桂涛声初到陵川时,既为太行山的壮观景色所惊叹,更为抗日军民的救亡热情而感动。
(口播)当时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一时间,陵川到处是义愤填膺的人群控诉日本侵略者,到处是热血青年争相参加八路军。
(画外)当时太行山区全民抗战,打败小日本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陵川自卫队由300多人迅速扩编为1000多人,出现了不少“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
1938年4月初,日军3万余人分9路进攻八路军总部,企图摧毁太行山根据地。
八路军贯彻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应形势而战,步步为营,进一步奠定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口播)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山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壁铁墙”,太行山区这片热土上的所见所闻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饱蘸着深情开始创作诗歌《在太行山上》。
(画外)由于条件艰苦,这首酝酿了半年的诗歌《在太行山上》被他写在了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
桂涛声觉得如果能把这首诗歌唱出来效果会更好, 1938年6月他回到武汉,把这首歌词交给了挚友冼星海,让他代为谱曲。
(口播)送走桂涛声的冼星海被太行山上游击健儿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反应出歌词想要表达的内涵成为困扰冼星海的难题。
初二【音乐(人音北京版)】在太行山上 教学设计

分析A乐段——小调、回响式的二声部、二声部同节奏合唱。
(3)分乐段欣赏——B乐段
分析B乐段——平行大调,大调的明亮、坚定使得抗战气势更加豪迈。
3.欣赏B部
(1)欣赏B部,思考:B部分几个乐段?速度有何变化?
B部分为两个乐段,我们用字母C D表示。
速度相比A段稍快,反复第二遍时,力度加强,速度逐渐加快。
(2)分乐段欣赏——C乐段
B部分C乐段——大调,音乐风格转为进行曲风格,速度较快,节奏铿锵有力且具有弹性,与A部抒情性旋律形成了鲜明对比。
(3)分乐段欣赏——D乐段
思考:D乐段中的节奏和歌词有什么特征?
D乐段——多处运用切分节奏,切分节奏加强了旋律的推动性,给人以紧迫感。
结尾处由大调转回小调,前后呼应,直至乐曲结束。
三、巩固提高
对比总结,完整聆听。
四、单元小结
1.《春游》八六拍及其指挥图示、同头换尾、起承转合;
2.《保卫黄河》创作背景、齐唱、轮唱、黄河精神;
3.《在太行山上》复二部曲式结构、抒情风格与进行曲风格有机结合。
合唱曲《在太行山上新编》的创作特点分析

中 图 分 类 号 :J60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3359(2018)22-0008-02
一、《在太行山上》原作与新编的创作背景 (一)《在太行山上》原作的创作背景 太行山位于晋冀豫三省的边界地区,北有五台山, 南临黄河,西有吕梁山,东接冀鲁平原,重峦叠嶂,地势 险要,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在北京的七七事变爆 发后,日军军国主义部队大举进犯我华北,毛主席预感 到华北的抗日形势日趋严峻,他指出“整个华北战争应 该以游击战为主要方向……” 并指示我们八路军的三 个师分别以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作为抗日根据地, 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争。 1938 年 4 月 日 军 分 九 路 对 我 晋 东 南 根 据 地 进 行 围剿, 妄图消灭八路军的主力, 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 地,在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方针指导下,我八路军避其 主力,实施围而歼之的战术,歼敌四千余人,共计收复 十六座县城,粉碎了敌人的九路围攻,建立起了太行山 坚实的抗日根据地。 著名词作家桂涛声带着这个胜利 的好消息找到了作曲家冼星海, 希望星海同志能为太 行山上的战友们谱一支队歌, 并递上了一个写满歌词 的烟盒。 歌词把太行山上游击健儿的紧张战斗生活和 乐观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描绘得活灵活现,冼星海看 着歌词兴奋不已,仿佛身临其境与军民一起抗战杀敌, 随即创作出了有着充满朝气、 豪迈精壮的二部合唱曲 《在太行山上》。 在这首歌曲中, 作曲家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旋律与 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使得歌
曲既充满战斗性,英雄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该 曲写成在汉口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 随即传 遍了全国。历经几十年的岁月变迁,此曲仍然在群众的 合唱比赛中占据一席之地,可见作品的影响力之深远。
(二)《在太行山上新编》的创作背景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 全国各地的 合唱团体活动越来越多,演唱的内容也越丰富,合唱曲 目的选择也越来越广泛。 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优秀经典 作品,再现当年抗战胜利的伟大场景,作曲家陈国权老 师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此曲进行了二度改编创作, 使之焕然一新,色彩与情绪更加饱满,情绪与声音的对 比紧张程度更加激烈,传唱度也逐渐广泛。 二、《在太行山上新编》与原曲在宏观上之异同 (一)歌曲结构规模 原曲是一首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第一部分抒 情细腻, 表现了战士们充满自信的豪情和抗战必胜的 决心,第二部分描述了战士们的勇敢拼搏,在太行山上 与敌人搏斗的顽强画面, 第二部分反复时速度的变化 更是给听众增添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两种风格相互交 错又相互补充, 构成了一幅清晰地的宏伟胜利画面。 《在太行山上新编》 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 一段由男声轻轻引入,由弱到强,情绪层层递进,表达 了战士们的抗战信念不断增强; 第二段加入了女生声 部,让听众不禁感受到全民抗战已成为趋势,战火仿佛 点燃了整个太行山;第三段引入一位女高音领唱,其他
《在太行山上》曲式结构

《在太行山上》曲式结构曲《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7月。
“七七事变”爆发后,桂涛声以“战动总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前往山西省陵川县工作。
在陵川县,到处都是义愤填膺控诉日本侵略者的人民群众和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
桂涛声远眺太行山王莽岭的“千山万壑”,深感抗日军民才是真正阻挡日寇的“铜壁铁墙”。
他由此触景生情,酝酿多时的歌词从心底迸发出来,直接写在了香烟的包装纸上。
之后桂涛声离开太行山回到武汉,并将歌词交给冼星海,冼星海连夜谱写出这首二部合唱曲。
2009年,歌曲入选中宣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在太行山上》,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
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太行山上》在专业上叫复二部曲式,一个部分是慢板,一个是快板。
前面它有号召性,感觉是太阳冉冉升起,它就是号角性的铺垫。
第二段就进入快板,词曲结合得比较完美。
人们的情绪在这个歌里得到了释放,唱完以后觉得很振奋,再唱几遍也可以,这就是它词曲上的成功。
这首歌词不多,但句句都精彩。
最令人感动的,就是慢板的后半部分,它的旋律很美,每次唱到这里,心里会涌出一阵热浪来。
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上现实的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该曲为复二部曲式,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前段抒情宽广,属小调色彩。
乐曲开头部分“红日照遍了东方”是一个强有力的旋律上行,恰似红日东升,配以回响式的二声部,仿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营造出此起彼伏、一呼百应的气氛。
后段转入平行大调,豪迈的气势中又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
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节奏铿锵有力且具有弹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没在高山密林、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
此部分的第二乐段高音区的切分节奏果敢有力,“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歌声随着音调逐步向上推进,形成高潮,最后结束在小调上,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在太行山上》:经久不衰的烽火战歌

《在太行山上》:经久不衰的烽火战歌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这首雄壮有力的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是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抗日军民尤其是游击队员最喜欢的一首歌,它诞生于1938年,其词作者是青年爱国诗人桂涛声,曲作者则是在武汉组织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作曲家冼星海。
这首歌曲是为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它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歌曲特色,给人们留下了美好永久的记忆。
在此探究这首歌的来龙去脉时,则又把我们带回到那血与火的难忘岁月。
桂涛声:亲历太行抗战写出震撼人心的歌词歌词是歌曲的基础。
一首让人心潮澎湃的歌曲,必然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歌词。
而能写出震撼人心歌词的人,一定是与时代精神共鸣的人。
桂涛声就是这样的人。
桂涛声,回族,1901年生于云南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
他两岁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在本村读完私塾后,伯父桂培根将他带到县城读高小。
15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书。
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方面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4年,就被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破格录取。
在昆明读书期间,桂涛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并积极投入学潮,被校方告发为“赤化分子”,遭下令缉拿未遂后被开除学籍,嗣后回到曲靖母校任教员,创作剧本《钟国魂》并公开演出,因其思想进步为当局所不容而遭解聘。
大革命爆发后,桂涛声参加了广东韶关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任参谋处书记员。
1928年5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做兵运工作。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他在上海工作。
后因宿舍里被搜出几本马列著作而被捕,并被判刑5年。
合唱心得体会范文

合唱心得体会范文合唱是凭借人声所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合唱作品则是需要这一特定音响来反映的,而不同时期的合唱作品也具有其不同的风格,因此作为一名合唱指挥应具有处理各种不同作品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先从指挥的基本功训练开始。
保持一个良好的合唱指挥基本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双手的动作是最主要的指挥手段,在运用这一指挥手段指挥合唱作品时,双手的动作要能够做到有紧有松、有收有放。
在本学期一共学习了6个合唱曲,现在我就选取其中三首,分析一下各自的指挥与合唱要点所在:1、《阿拉木汗》是作曲家谢功成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改编的一首混声四部合唱作品。
此曲为单三部的曲式结构,图式:A+B+A’前奏部分的力度术语为强,要求进入时要轻快同时连贯性要强,律动感要分明,而很明显的节奏感则给人以热烈而又欢腾的舞蹈感受。
在指挥这个部分时应注意将音乐放在手腕处,用这个手腕处的点来带动手的指挥状态,使音乐能在手的语言运用上给出轻快而又富有动感的、带有跳跃性的舞蹈般的感觉。
在练习击拍的过程中,手腕的放松是非常重要的,手腕如果不放松,就会造成手指不必要的紧张,也因此会影响指挥动作的美观、大方和感情的表达。
在指挥过程中,当手腕放松时向上击拍,则手掌的动作也随之向上,而向下击拍时,则手掌的动作也随之向下。
所以在指挥中只有保持放松状态,才能使指挥动作表现得美观而又落落大方。
当时我是作为这曲目的指挥,因此对此曲作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而合唱部分这首曲跳跃感较强,所以必须要求合唱队员声音要立起。
而且歌词是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因此要突出问和答,必须要求队员们把语气也做到位,才能突出此歌曲的风格。
2、《四渡赤水出奇兵》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第四曲,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先用女声领唱及女领众合的形式表现行军路途的艰难情景。
随后,用二部合唱及四部混声合唱的形式表现人民群众支援红军的情景,并歌颂了军民间的鱼水之情,旋律欢快而亲切。
歌曲的第二部分集中歌颂了毛主席用兵如神,战士乐观自豪的现实。
第5单元名家名曲《在太行山上》《怀念战友》课件 粤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怀念战友》 ---雷振邦
创作背景
《怀念战友》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词曲作者雷振邦在 接到为电影作曲的任务后,便立即来到新疆体验生活。为了能搜集到少 数民族战士们传唱的民歌,他不顾个人安危来到多个位于喀喇昆仑山上 的哨所,其中还有几个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哨所。
在其中一个哨所里,他听到了一个塔吉克族战士的口中,关于塔吉 克族民歌《古力碧塔》中的爱情故事,雷振邦被这个故事所感动,立即 创作出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词曲,之后他的脑际又闪现出这样一 个画面:冰山上,三班长冻死在边界哨所的岗位上,手里仍然紧紧握着 自己的钢枪。
10.《军民团结一家亲》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吴祖强、杜鸣心) 11.器乐小品《光明行》作者:刘田华 12.二胡曲 《二泉映月》作者:华彦钧 13.小提琴独奏曲《梁祝》取材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14.《中华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 进行曲风格 作者:郑律成 15.进行曲是以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器乐曲 多为二拍子/四拍子 16.《当兵的人》队列歌曲 进行曲风格 17.《西西里舞曲》 长笛 作者 [法]福雷 18.《仲夏夜之梦》[德]门德尔松 19.《保卫黄河》 曲:冼星海 词:光未然 (钢琴协奏曲《黄河》取材于《黄河大合唱》 20.音乐与舞蹈结合共同点 :节奏 21.协奏曲:一件乐器独奏 乐队协同演奏
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点: 1.河北民歌《茉莉花》(选自歌剧《图兰朵》 作者:普契尼[意]) 江苏民歌《茉莉花》(选自《西厢记》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2.《放马山歌》 云南 3.《樱花》日本 4.学堂乐歌:《送别》《春游》(作者:李叔同) 5.《红旗颂》吕其明 6.《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 7.《沂蒙山小调》(虽为小调,但具有典型的山歌风格)旋律手法:鱼咬尾 8.《青春舞曲》(新疆维吾尔族)旋律手法:鱼咬尾 9.牧歌《蒙古族民歌》山歌体裁(长调)旋律形态:长调和短调)
歌曲《在太行山上》

讨论与展示
1.学完这首歌曲之后,你是如 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的? 2.请你把这种情感融入到歌曲 中,带领你的小组来演唱。
教学拓展
历经锤炼的中国人民在血雨腥风中,为民族而 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5年9月3日举行的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阅兵式,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向世人展示了中 国的军事实力,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 位。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阅兵仪式带给我们的震撼与 自豪。
第5单元 名家名曲(之二) 《在太行山上》
河源市源城区丰源学校 杨王添
作品分析
歌曲《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7月, 由冼星海作曲、桂涛声作词,为在山西境内 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 作。歌曲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 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
.
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 的瑰丽色彩。歌曲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 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谢
走西口,是我国 北方地区在清朝和民 国年间的一次大规模
谢 的民活动史;是一
段历尽艰难困苦、饱 含辛酸的命运史。然 而,当我们锁住时空、 回眸历史时,走西口 所创造的价值成果和 蕴藏的意义却是深远 的、伟大的。
浅析《在太行山上》的作品分析和处理

《在太行山上》(案头)《在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救亡为主要题材内容,歌词描绘太行山中游击健儿紧张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纲开朗的性格。
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上现实的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这首二部合唱曲为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
前段抒情宽广,虽是小调色彩,又不乏明朗朝气的情绪。
第二声部回声式的短句,仿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营造出此起彼伏, 一呼百应的气氛。
后段转入平行大调,豪迈的气势中又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表过了军民间的鱼水之情。
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铿锵有力的旋律、鲜明而富于弹性的竹奏,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员出没高山密林、誓死消灭敌人的英雄形象。
第二乐段高音区的切分正奏果敢有力,给人以紧迫感,随着调向上推进,逐渐形成商潮。
歌曲最后结束:在小调上,使作品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作者简介1、作曲家冼星海(1905-1945),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一个贫血苦船工的家里。
1928 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的高级作曲班。
回国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歌曲及多部电影插曲。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
冼星海短暂的一生,刻苦勤奋,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在拯救民族危亡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顽强斗争英勇献身的精神。
作品有歌曲三百五十余首,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歌剧《军民进行曲》,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两部。
2、词作家桂涛声(1901年-1982年),云南省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人,回族。
1919年至1923年,桂涛声在省立曲靖师范学校(今曲靖一中)读书。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松沪事变后, 桂涛声在汉口工作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在太行山上》。
1982年12月16日,他在上海育才中学病逝。
抗战经典励志歌曲:在太行山上(2)

抗战经典励志歌曲:在太行山上(2)周恩来试唱靳宏伟和张建军相信,《在太行山上》作曲的首创和首唱都发生在陵川。
武文德老人讲述了一个很重要的情节:1938年5月的一个傍晚,儿童宣传队在太行山脉佛山脚下的六泉演出抗日剧目,次日凌晨3时便出发登佛山。
当师生们登上佛山顶时,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大家不禁欢呼起来。
披着围巾的民众小学女教师李曼激动地指挥队员们唱起革命歌曲。
“当时桂涛声、冼星海和我们一同登上佛山,二人即兴创作了一首歌曲,并教给大家一起唱了起来。
”武文德称,教唱的歌曲就是后来的《在太行山上》。
武文德的这一说法,得到另一位陵川儿童抗日宣传队的秦玉清老人印证,她称,“那时,桂涛声、冼星海曾带我们到佛山上教唱歌曲,其中就有《在太行山上》。
”她也记得李曼老师在初升的太阳之中纵情歌唱的情形。
洪荒在1963年重回陵川时写下的《赤叶河后记》中说:“我亲自听到‘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支雄壮战歌从这里升起。
”然而,另有观点认为,5月桂涛声离开太行山,6月返回武汉,即带着歌词去见冼星海。
当时,冼星海进入了由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为音乐科主任,主持抗战音乐工作。
在这种描述中,冼星海接过桂涛声写在烟盒上的歌词,让桂涛声给大家介绍山西游击队反9路围攻的战况,大家一道为胜利欢呼雀跃。
在送走客人后,冼星海依然被游击队员们的事迹深深感动,坐在钢琴前,反复琢磨、构思,连夜谱写了一首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传世之歌!1938年的7月,周恩来和郭沫若正在武汉准备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得知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了这首《在太行山上》,他们便前往冼星海住所先睹为快。
斗室内,冼星海正全神贯注地边弹钢琴,边拿笔修改曲谱。
郭沫若提议让冼星海试唱,“我和周公当你的第一个听众”。
冼星海说:“这是一首二部合唱,需要有一个人和我配合。
”周恩来便主动要求唱第二声部,两人浑厚而激昂的歌声在小屋回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一)曲作者(二)词作者(三)作品创作背景二、作品分析(一)歌词分析(二)曲式分析三、作品处理应注意的问题(一)指挥手法方面(二)声乐演唱方面结语附录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摘要:《在太行山上》是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
它是为奋战在太行山上的战士们所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歌颂了战士们英勇杀敌、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本选题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曲式等方面入手,全面解析《在太行山上》作品的内在含义,掌握演唱合唱曲的技巧要领以及抗日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艺术处理。
关键词:在太行上;混声合唱;桂涛声;复二部曲式;作品分析前言回顾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时期的成就不容忽视,那就是抗战时期,《在太行山上》就是当时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战歌。
在那个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公理与强权生死搏杀的时期;作者记录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心声,而是亿万中国人在面对民族危难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一部作品,首先就是对作品内容,情感脉络和所要表达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把作品的背景,情绪的表现,曲式的运用等方面完全了然于心,胸有成竹。
只有全面的了解,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准确的表达音乐的形象,做到具体、细腻、生动、感人。
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理解一首作品的第一步应该去了解作者的情况,何种背景下写成的,这样才能初步的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一)曲作者冼星海(1905年至1945年),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里长大。
[1]1928年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31年在巴黎学习。
回国后面对同胞们家破人亡的遭遇,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作品,为抗日运动的宣传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其优秀作品有:战斗性歌曲《战歌》《救国军歌》,抒情性歌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劳动性歌曲《搬夫曲》,说唱性歌曲《打倒汪精卫》。
(二)词作者《在太行山上》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一提起这首歌,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起他的作曲者冼星海,但是对他的作词者桂涛声却很少有人了解。
桂涛声(1901年-1982年)原名桂独生,字昂之,笔名涛声,云南籍回族音乐家。
[2]1903年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是其家业到他父亲那一代就已经败落,再加上桂涛声幼年丧父,全家仅靠母亲种地糊口,生活非常的艰难。
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桂涛声求学的愿望,1918年从沾益县高小毕业以后,又在云南省第三师范和云南省立美专绘画科学习。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1937年,由于被特务的出卖,被捕入狱。
1937年全国抗战全面爆发,极具爱国热情的桂涛声毅然决然地北上太行山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上海教学。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苏州反省院经历,受到无端的批斗,1979年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昭雪。
此后,桂涛声一直在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工作,1982年12月16日病逝。
(三)作品创作背景太行山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山林耸立,地形复杂,是我国重要的军事重地。
七七事变后,桂涛声跟随李公朴前往太行上,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在战火激烈的太行山区,桂涛声的足迹踏遍了千山万壑,他走访了各股抗战力量:八路军、游击队员、国民抗战将士……这半年在太行山上的见闻使他备受感触:他见到敌人的铁骑践踏祖国腹地,他见到有志青年积极从军,更看到了八路军战士是怎样的英勇抗战,这些都给了他力量……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在太行山上》这不朽的诗篇。
后来,被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一眼看中,1938年为《在太行山上》谱曲。
就这样一首荡漾着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主义民族之魂的合唱作品诞生了。
[3]二、作品分析我们拿到一首作品,映入我们眼帘的应该是这首作品的歌词,从歌词出发能够直接而全面的了解作品所要描写的事物,以及所要抒发的感情。
见附录(一)歌词分析从歌词看作者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由远及近的画面,作者用简单、易懂的话语直接、深刻的描述了太行山上轰轰烈烈的抗战情景。
歌曲的第一句写的非常的具有诗意,从字面上看写的是红日东升的景象,实际上暗示着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希望。
接着,“看吧”把镜头拉近,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是抗战胜利的希望:千山万壑、铜壁铁墙和抗日的烽火(夸张手法),把太行山上抗战情景描写的异常的生动。
[4]紧接着,镜头再一次拉近,“听吧!”我们又会听到什么呢?是母亲让他的儿子去抗战,是妻子送自己的丈夫去抗战,是啊,如果没有这样坚定而强大的后备力量,怎么会有后来的兵强马壮呢,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这不是个人的战争,是全中华民族的战争,只要四万万中华儿女团结一致,英勇抗战,抗战的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第二段歌词是太行山上战争实况的写照。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显示出了我们抗战胜利的有利条件,让人倍感自豪。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充满自信的语言,是那么的振奋人心。
全词虽短,但是所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令人鼓舞。
(二)曲式分析《在太行山上》是一首混声二部合唱作品,其结构为复二部曲式。
作品由A、B两个结构组成。
A段由a、b两个乐段构成,a段为f小调,b段转入平行A大调[4]。
B段由c、d两个乐段构成,c段延续上一段的调性A大调,d段开始的时候仍然是A大调,结束时回到f小调上。
曲式结构图如图1:图1歌曲采用具有冲击力的附点音符及切分音等节奏和富有棱角的旋律五度、七度音大跳等主要音乐创作手法,表现出意气风发的战斗意志和爱国热情。
[5]A段以抒发感情为主,旋律线条是优美、舒缓的。
这首作品的主题就在作品的开头“红日照遍了东方”,从全曲的最低音开始旋律上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日冉冉升起的景象;女声部为主旋律,男声部为填充声部,以制造出歌声在山区回响的效果。
B段为进行曲的风格,表现了太行上激烈的战斗情景,与A段在风格上形成了对比。
d段中多次出现的切分节奏有效的增强了旋律的战斗性,并且旋律上以重复性的手法作了扩充。
紧接着,歌曲在声调、力度、情绪上不断的向上推进继而加剧了矛盾的激化(全曲高潮)。
这首歌在f小调上结束,前后呼应。
三、作品处理应注意的问题作品的处理要建立在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上文我们已经对《在太行山上》有了全面的理解,那么在对作品的处理上,笔者想谈一谈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指挥手法方面整首作品中强度使用中强、弱结合的形式。
歌曲B段为战斗性情绪而A段为抒情性风格,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在指挥手法也应该形成大的反差,A 段应为优美的曲线线条,以“摸”为主;B段应为直线线条,以“弹”为主。
这是大的方面,当然每个段落里也有明显的对比,例如:A段中“看吧”这两个字,从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来看,这里的音乐术语应该是“marcato”(强而有力),那么我们在指挥两个小节的时候应该为“重弹”击拍有力,动作上要具有爆发力;再如B段中“听吧”与前段中的“看吧”形成对比,那么这里的音乐术语应该是“legato”(连贯、流畅地、舒缓地)指挥手法上应该是“轻摸”。
另外还要注意作品中大量的切分音、附点音符、长音时指挥动作要保持,即手击中拍点弹起后,保持不动。
(二)声乐演唱方面1.声乐演唱与情感的结合歌曲的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歌唱者只有对歌曲的情感挖掘的淋漓尽致,才能生动而又深刻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只有用真实情感才能感动人,只有感动了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2.音乐的咬字、吐字A段是一个抒情风格,咬字上要做到轻柔而清晰,速度稍慢,而且要注意字尾和下一个字字头的衔接,中间不能出现被切断和明显的断裂感。
B段为进行曲风格,咬字应该铿锵、坚定,这一部分虽然速度进行较快,但是也要注意咬字的清醒、完整。
3.歌曲的呼吸呼吸是歌曲演唱的基础,而对于合唱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呼吸方法:循环呼吸和轮流呼吸。
例如在全曲的第一句,这一句的音值比较的长,但是要想达到声音的延续性,我们可以让合唱队员运用循环呼吸法。
从整体方面来说应该注意:作品A段是抒发感情的,那么呼吸上,我们应该运用缓吸缓呼,而B段是斗争性的风格,应运用急吸缓呼来唱出战斗性的情绪。
结语抗战时期的音乐成就是璀璨的,通过对《在太行山上》作品的分析,使我对抗战音乐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我国合唱事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发展壮大,也在群众中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面对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作为当代艺术类高校生的我们,拥有基本的合唱指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1] 夏野.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9.[2][3] 马博忠.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J].回族文学,2005(7):39—41.[4] 孔春恒,叶高峰.经久不衰的历史之声《在太行山上》的作品分析以及作品的排练设计[J].大师·名曲,1998(3):77—78.[5] 宋明娜.浅析《在太行山上》的作品分析和处理[J].人民音乐.2000(4):36—38.[6] 于海虹.循坏呼吸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3):16—19.[7] 李志坦.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8] 苏严慧.合唱作品艺术化处理的主要手段[J].音乐创作,2007(3):55—58.[9] 吴小璋.谈和声分析中的若干因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6):80—83.[10] 朱月华.高师音乐专业加强艺术实践当议中[J].小学音乐教育,2006(3):45.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