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考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海南省档案局(馆)李浩内容提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支持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我认为中国企业改革要有所突破,最根本地还是要突破理论上的局限。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仅是由“活的劳动”创造的,体现在可变资本的有机构成之中,“不变资本”的“凝固的劳动”不再创造“剩余价值”。
我认为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事实和规律,在马克思时代,由于“活的劳动”在某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作用的比例较大,甚至可以将“凝固的劳动”忽略不计。
但“凝固的劳动”仍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事实是客现存在的。
也许由于当时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不承认它,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凝固的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几乎完全取代了“活的劳动”。
解决了这个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工人主人翁地位、职工股权等基本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就真正明确了。
前言随着加入WTO,中国企业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一些深层次的基本经济理论问题。
简单地回避可以是邓小平时代的一时之策,但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长久之计。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理论品质。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根据时代的要求,在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坚持科学真理,把在具体历史阶段提出来的不符合当今真理标准的个别论断予以重新论证,赋予科学定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同时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的社会实践。
浅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认识
浅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认识胡小燕西北民族大学两课部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
这个范畴,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服务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其作用的发挥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实现,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有效地消解了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不协调,从而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创设其发挥作用的文明范式。
关键词: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个理论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①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营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客观地对待资本所有者所占有的剩余价值,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特征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极其抽象。
”②因此,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并创造剩余价值。
除了它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剩余劳动的性质和反映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来源于政治上处于被剥削地位的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来源于政治上享有主人翁地位的劳动者提供的自觉劳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反映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对抗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反映劳动者整体利益与劳动者个人利益之间的兼顾关系,虽然其中也包含着利益差别和矛盾,但这种差别和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关于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兼论对“民营经济离场论”的批判
关于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兼论对 民营经济离场论 的批判邹升平㊀贾㊀力(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㊀江苏㊀扬州㊀225000)[摘㊀要]我国民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ꎬ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ꎬ 民营经济离场论 是根本错误的ꎮ新时代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ꎬ民营经济应该克服自身发展的内外阻力ꎬ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ꎮ[关键词]新时代ꎻ民营经济ꎻ阻力ꎻ对策[中图分类号]F121.2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1071(2019)06-0051-08㊀㊀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民营经济逐渐成长壮大ꎬ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ꎬ对民营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ꎬ也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ꎮ然而ꎬ近段时间一篇建议民营经济逐渐离场的新媒体文章引发了社会热议ꎬ宣扬 民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ꎬ应逐渐离场 ꎬ 民营经济离场论 论调可能会给民营企业家带来一定程度的市场恐慌情绪ꎬ对民营企业家群体关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预期可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ꎮ虽然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许多媒体对这种 奇谈怪论 进行了压倒性的批判ꎬ习近平总书记近期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是一贯的㊁坚定的ꎮ但 民营经济离场论 引发的社会舆情并未立刻消失ꎬ为我们提出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我国民营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民营经济离场论 为什么是错误的?新时代存在哪些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力?新时代应该怎样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本文拟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ꎬ以期对新时代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ꎮ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近些年来ꎬ关于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奇谈怪论:从 国进民退论 到 民营经济离场论 ꎬ原因在于对我国民营经济为什么存在和发展的根源没有从理论上搞清楚ꎮ我国民营经济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ꎬ民营经济的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ꎬ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ꎮ 民营经济离场论 的根本错误在于不理解民营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ꎬ曲解民营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ꎮ唯物史观认为ꎬ所有制结构由生产力状况决定ꎬ具有客观性ꎮ国家的所有制政策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ꎮ如果某种所有制根本阻碍了生产力发展ꎬ历15∗[基金项目]江苏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民营经济参与共享发展的逻辑与江苏实践研究 (19ZTB023)ꎮ[收稿日期]2019-10-28[作者简介]邹升平(1973 )ꎬ男ꎬ湖南新化人ꎬ法学博士ꎬ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ꎬ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ꎻ贾力(1992 )ꎬ女ꎬ江苏泰州人ꎬ泰州广播电视台党办科员ꎬ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ꎮ史自然会提出变革所有制的要求ꎮ封建社会末期ꎬ封建地主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ꎬ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所有制ꎬ建立了资本主义私有制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ꎮ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代替是历史发展的进步ꎮ«共产党宣言»中ꎬ马克思㊁恩格斯之所以提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ꎬ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ꎬ并通过经济危机表现出来ꎬ马克思㊁恩格斯指出: 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ꎻ相反ꎬ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ꎬ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ꎮ [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ꎬ资本主义私有制之所以必然退出历史舞台ꎬ是因为已经容纳不了 强大 的生产力ꎮ虽然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解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基本矛盾的手段ꎬ但 这种解决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ꎬ因而也就是使生产㊁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质相适应ꎮ而要实现这一点ꎬ只有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适于社会管理之外不适于任何其他社会管理的生产力 [2]ꎮ因此ꎬ在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前ꎬ彻底地消灭私有制ꎬ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ꎬ从我国历史来看ꎬ改革前人为消灭私有制建立单一公有制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ꎮ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ꎬ生产力水平远未达到 消灭私有制 的条件ꎬ我国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ꎬ尽管已经具备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社会化条件ꎬ但还存在大量不 适合社会管理 的生产力ꎬ因此民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ꎮ从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ꎬ民营经济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ꎮ而且ꎬ我国民营经济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ꎬ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㊁是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基础ꎮ而我国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生产力要求逐步成长起来的ꎬ民营企业家阶层来自人民群众ꎬ成长于社会主义制度环境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ꎬ为生产力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ꎮ民营企业家 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ꎮ新时代的生产力状况为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客观条件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㊁多层次ꎬ既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提供了发展条件ꎬ也为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提供了发展条件ꎮ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ꎬ尽管新时代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了ꎬ但发展不平衡㊁多层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ꎬ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远未实现ꎬ为新时代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条件ꎮ可见ꎬ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ꎬ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ꎮ民营经济离场论 的错误之处在于曲解了民营经济的地位ꎮ民营经济并不是 协助 公有制经济的发展ꎬ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ꎬ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ꎮ民营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并写入宪法ꎮ因此ꎬ 民营经济离场论 不仅违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ꎬ不理解生产力在所有制形式中的决定性作用ꎬ而且是违背宪法的ꎮ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民营经济离场论 的荒谬之处还在于轻视民营经济的贡献与作用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民营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ꎮ实践证明ꎬ民营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ꎬ为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做出了突出贡献ꎬ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ꎮ首先ꎬ民营经济创造的巨大经济贡献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ꎮ据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冉万祥在十九大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党的对外交往 记者招待会上所说: 截至2017年6月ꎬ我国私营企业已达2497万户ꎻ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ꎬ可以用 56789 来概括ꎬ即税收贡献超过50%ꎬ国民生产总值㊁固定资产投资㊁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ꎬ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0%ꎬ城镇就业超过80%ꎬ对新增就业贡献达到90%ꎮ [5]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资料ꎬ2016年私营企业法人单位数约占全国企业单位数的57%ꎬ2016年私营工业企业资产总和为239543亿元ꎬ约占全国经营性资产总和的22%ꎻ252016年私营工业企业利润(不包括个体经济)总和为25495亿元ꎬ约占整个国民经济工业企业利润总和的35%ꎮ因此ꎬ民营经济无论从资产总额还是利润总额来看ꎬ都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ꎬ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ꎮ其次ꎬ民营经济通过就业促进了人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ꎬ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了重要实现途径ꎮ改革开放以来ꎬ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ꎬ民营经济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ꎬ不仅有效缓解了因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就业问题ꎬ而且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丰厚的收入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了经济来源ꎮ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ꎬ最近十年来ꎬ国有经济㊁集体经济等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就业人数增长缓慢甚至绝对减少ꎬ而民营经济单位每年创造了数百上千万的就业机会ꎮ根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资料ꎬ最近十年来ꎬ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就业增长没有明显变化ꎬ而私营经济㊁个体经济等民营经济单位的就业增长较快ꎬ2015年ꎬ公有制经济对整个就业的贡献率仅为16.6%ꎬ而私营㊁个体等民营经济对整个就业的贡献率为53.9%ꎮ预计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ꎬ民营经济仍然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ꎬ2005年全国城镇单位私营㊁个体等经济单位工资总额为7429亿元ꎬ占全国城镇职工工资总额的36%ꎮ2015年ꎬ全国城镇单位私营㊁个体等经济单位工资总额为69380.5亿元ꎬ占同年全国城镇职工工资总收入的61.96%ꎮ因此ꎬ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为广大人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ꎬ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创造了条件ꎮ再次ꎬ民营经济通过税收增加公共财政收入ꎬ夯实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经济基础ꎬ为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全面实现奠定了财政基础ꎮ改革开放40多年来ꎬ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的重要源头ꎮ民营经济在全国税收的增量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表明ꎬ2015年ꎬ私营经济㊁私营控股的股份经济和个体经济以及其他企业中的私营控股经济ꎬ总体税收贡献比重已经超过50%ꎬ明显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的31.7%ꎮ税收是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和保障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ꎬ也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物质保障ꎬ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最后屏障ꎮ民营经济通过税收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ꎮ习近平对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ꎬ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㊁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㊁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ꎬ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㊁政府职能转变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㊁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ꎮ [6]民营经济离场论 认为民营经济已经协助公有制经济完成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重任务ꎬ民营经济自身面临的问题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ꎬ民营经济应该逐渐退出ꎮ这种认识错误在于轻视民营经济的作用ꎬ把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无限放大ꎬ看不到民营经济对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ꎮ肯定民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在于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为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ꎮ三、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及其面临的内外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ꎬ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ꎬ我国经济发展 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㊁优化经济结构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ꎮ新时代民营经济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ꎬ而是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ꎮ新时代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ꎬ也为新时代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ꎮ当然ꎬ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内外阻力ꎬ妨碍民营经济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环境ꎮ(一)新时代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ꎮ对民营经济的高质量㊁高效益发展提出了新要求ꎮ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ꎬ民营经济不仅要做大蛋糕ꎬ而且必须做好蛋糕ꎬ必须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ꎬ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ꎬ民营经济必须由单纯注重经济数量高速增长向高质量㊁高效益发展转变做出新的贡35献ꎮ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民营经济的分配公平正义提出了新的要求ꎮ民营经济把促进经济高质量㊁高效益发展与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结合起来ꎬ要求民营经济既要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文化产品ꎬ同时还要为缩小收入差距㊁为广大人民实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新的贡献ꎮ对新时代民营经济来说ꎬ初次分配要注重提升劳动收入比重ꎬ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ꎬ而且民营经济要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攻坚号召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ꎬ民营经济应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慈善事业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ꎮ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ꎮ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必须适应创新发展理念的要求ꎬ努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ꎻ新时代民营经济适应协调发展理念要求ꎬ努力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平衡协调发展做出新贡献ꎻ新时代民营经济适应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ꎬ民营经济必须为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新的贡献ꎻ新时代民营经济适应开放发展理念要求ꎬ有条件的民营经济可以做大做强ꎬ积极发展外向经济ꎬ实施 走出去 战略ꎬ成为世界知名企业ꎻ新时代民营经济适应共享发展理念要求ꎬ民营经济应该为实现社会分配公平和实现劳动成果共享做出新贡献ꎮ(二)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阻力第一ꎬ对民营经济的所有制歧视依然存在ꎬ可能影响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发展信心ꎮ尽管学术界对所有制歧视的认识存在争议ꎬ但现实中确实存在各种对民营经济的不平等规则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㊁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中曾严肃指出: 由于一些原因ꎬ这些政策的配套措施还不是很实ꎬ政策落地效果还不是很好ꎬ主要问题是: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ꎻ政策执行中玻璃门 弹簧门 旋转门 现象大量存在ꎻ一些政府部门为民营企业办事效率仍然不高ꎻ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㊁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ꎬ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ꎬ等等ꎮ对目前遇到的困难ꎬ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 三座大山 :市场的冰山㊁融资的高山㊁转型的火山ꎮ [7]所有制歧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ꎬ危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㊁巩固和发展ꎬ一定程度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ꎬ必然妨碍民营经济达成新时代的新要求ꎮ第二ꎬ市场准入门槛的羁绊ꎮ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标准上还存在许多 禁区 ꎮ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ꎬ近几年来ꎬ我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主要分布在制造业㊁餐饮业㊁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㊁科技含量低㊁产品附加值低且竞争激烈的行业ꎮ虽然国家出台了 非公有制经济36条 国29条 民间投资36条 最高检18条 等一系列政策措施ꎬ取消了民间资本在金融㊁电信以及公共事业领域的限制ꎬ为民营经济平等进入扫清了制度上的阻碍ꎬ拓宽了民营经济进入领域ꎬ但这些政策措施在一些地方仍处于文件层面ꎬ无法突破市场准入中存在的隐性壁垒ꎮ此外ꎬ虽然国家法律法规中规定除了必须垄断的行业外ꎬ 凡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ꎬ民间资本都可以进入 [8]ꎬ然而有些领域(如基础设施㊁社会事业等)虽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ꎬ但民营经济获准进入的程序比较复杂烦琐ꎬ需要消耗大量精力ꎬ 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当前还未根本解决ꎮ市场准入羁绊重重ꎬ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ꎮ第三ꎬ融资途径单一的束缚ꎮ进入新时代ꎬ尽管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ꎬ但民营经济的信贷融资环境依然不乐观ꎬ融资难依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ꎮ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ꎬ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ꎮ国有银行在选择服务对象时通常会优先考虑企业各项信用指标较好的国有企业ꎬ而面对民营企业融资申请相对较难ꎮ据全国工商联统计ꎬ银行给国有企业贷款的覆盖率高达100%ꎬ大型民营企业的覆盖率为90%ꎬ中小民营企业只有20%ꎬ微型企业几乎为零ꎮ由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ꎬ导致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ꎬ不利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转型升级ꎮ第二ꎬ民营企业负税依然沉重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民营企业减税措施ꎬ据相关资料ꎬ 2013年到2016年ꎬ我国为企业减负超过2560亿元ꎬ其中减少企业经营服务性收费支出565亿元ꎬ降低企业用能成本2000亿元以上ꎬ并于2016年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由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ꎮ [9]不可否认ꎬ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民营企业 降费㊁减负 做出了很大努力ꎬ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ꎮ据课题组调研ꎬ目前我国税费负担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ꎬ譬如与土地相关的税费㊁企业的摊派和公关费㊁工会经费㊁残45保金及行政事业性缴费等ꎬ如此数额庞大㊁项目繁多的税费给民营企业尤其是中㊁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ꎮ第四ꎬ民营经济创新动力不足ꎬ制约民营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物质文化产品的更高需要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ꎬ广大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ꎬ这个 更高要求 就在于物质文化产品的更高质量㊁更别致的款式㊁更新颖的科技产品等等ꎬ而新产品的生产在于企业对科技开发的投入ꎮ然而ꎬ私营经济大都集中于传统产业ꎬ不能满足人民对更好物质文化产品的需要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的数据ꎬ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活动及专利情况ꎬ私营工业企业R&D经费总额28005404万元ꎬ约占同年全国工业企业R&D经费的26%ꎬ私营工业企业R&D项目数为130402个ꎬ约占全国工业企业R&D项目数的36%ꎬ私营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237820件ꎬ约占全国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的33%ꎬ私营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80490件ꎬ约占全国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的23%ꎮ私营经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投入以及专利占比情况与私营经济总量占比不相称ꎮ四、促进新时代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民营经济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力量ꎬ不能削弱㊁只能加强ꎬ必须贯彻落实党中央鼓励㊁支持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ꎬ切实消除各种隐性壁垒ꎬ各级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ꎬ制定具体措施让党中央鼓励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ꎬ打通 最后一公里 ꎮ提振民营企业家群体发展的信心ꎬ为民营经济发展加油鼓劲ꎮ民营经济应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ꎬ采取措施克服自身发展的阻力ꎬ为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实践新发展理念做出新的贡献ꎮ(一)优化民营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ꎬ政府应切实把党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㊁政策落地ꎬ为新时代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ꎮ第一ꎬ消除所有制歧视㊁优化市场准入环境ꎬ提振民营企业家群体信心ꎮ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表明ꎬ我国民营经济是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ꎬ政府每一次放开新的行业领域ꎬ都会激发民营经济新一轮的投资浪潮ꎬ因此ꎬ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ꎮ然而ꎬ目前有些行业领域仍然存在隐性壁垒ꎬ只有彻底消除各种隐性壁垒ꎬ拓宽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ꎬ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ꎬ才能真正实现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ꎬ要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ꎬ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ꎬ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打破行政性垄断ꎬ防止市场垄断 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 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建设统一开放㊁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0]ꎮ为此ꎬ在鼓励㊁支持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ꎬ各级政府应响应党中央号召ꎬ真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ꎬ加强各部门对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ꎬ督促各部门及时纠正各种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则ꎻ不断加强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ꎬ协调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ꎬ着实消除 玻璃门 弹簧门 旋转门 等奇特现象ꎬ确保民营经济能够平等进入国家法律法规容许进入的领域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ꎬ降低注册要求㊁精简行政审批手续ꎬ最大限度地放开市场准入限制ꎬ给予民营经济真正的国民待遇ꎻ进一步细化市场准入规则ꎬ在 新旧非公有制36条 的基础上ꎬ结合每个行业领域准入要求和标准ꎬ制定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市场准入实施细则ꎬ如规定民营经济进入行业的途径㊁流程等细则ꎮ只有彻底消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ꎬ不断完善统一的市场准入细则ꎬ形成公平㊁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ꎬ鼓励有条件的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ꎬ才能真正落实国家鼓励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ꎬ才能为民营经济创造平等的准入环境ꎬ才能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促进就业的功能ꎬ更好地推动民营经济为实现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做出新的贡献ꎮ第二ꎬ改善融资机制㊁优化融资环境ꎮ资金是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ꎮ当前ꎬ银行业还存在对民营经济的不信任现象ꎬ民营经济融资难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ꎮ要解决这一问题ꎬ不仅需要民营企业和银行的努力ꎬ还离不开政府的帮助ꎬ建立 银行 企业 政府 三方协调机制ꎮ首先ꎬ政府要取信于民营企业ꎬ这是民营企业获取社会信任的前提和基础ꎬ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中的组织和倡55。
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启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启示在浩瀚的经济学理论海洋中,剩余价值理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思考空间与启示。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深入探究这一理论,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加理性的眼光审视社会现象,指导个人成长与发展。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精髓剩余价值理论,由卡尔·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系统阐述,其核心在于揭示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还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经济矛盾。
它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是基于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反占有的经济根源。
二、社会现象的透视镜将剩余价值理论置于当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形态在演进,但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经济规律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跨国公司凭借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攫取剩余价值,加剧了国际间的不平等与贫富差距。
同时,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兴行业如互联网、金融等,凭借其高附加值特性,往往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则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待遇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三、个人经历的启示录回忆起我的一次实习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剩余价值理论在个人层面的启示。
那时,我在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担任产品经理助理,亲眼见证了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业绩背后,我也看到了那些默默付出的程序员、设计师和客服人员,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却往往只能获得相对有限的报酬。
这不禁让我思考,如何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好地保障员工的权益和福祉?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从剩余价值理论中汲取的智慧——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发展。
试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试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及对当前社会的借鉴作用贾晓超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理论基石,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合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贫困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
正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来。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
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浅析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
而 不 是 决 定 于 个 别 商 品 的 个 别 价 值 。 由此 可 见 , 由 于 部 门 内部 的 竞 争 ,个 别 资 本 家 就 获 得 不 同 的 利 润 率 。“ 克 思 指 出 了竞 争 的 两 种 作 用 : 由于 各 个 生 产 马 领 域 内部 的 竞 争 ,造 成 了市 场 价 值 ; 由 于 各 个 生 产
马 克 思 在 剩 余 价 值 理 论 中首 先 揭 示 了地 租 作 为 资 本 主 义 的 经 济 范 畴 的 实 质 。 马 克 思 认 为 地 租 是 土 地 私 有 权 的 经 济 实 现 。 地 租 的 占 有 是 土 地 所 有 权 借
以实 现 的经 济 形 式 。 马 克 思 认 为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下 地
2 1 年 第 9期 01
边疆 经济 与文化
T ORDER ECONOMY HE B AND C ULT URE
N .. 0 l o 9 2 I G n r1N“ 9 e ea . 3
( 总第 9 3期 )
【 经济发展】
浅新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借鉴意文
姜典真
这 样 ,马 克 思 从 价 值 发 展 出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所 固 有 的 一 些 范 畴 :市 场 价 值 、 利 润 、利 润 率 、平 均 利
润 和 生 产 价 格 ,因 此 他 的价 值 理 论 和 剩 余 价 值 理 论 就 更 加 严 整 而 完 备 。这 种 理 论 正 好 验 证 了 当 今 世 界
克 思 认 为 对 于 资 本 来 说 ,劳 动 能 力 的使 用 价 值 在 于 劳 动能 力提 供 的 劳动 量超 过 物化 在劳 动 能力 本 身 ,
论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现实意义
论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现实意义社会视野论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现实意义谢流波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服务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其作用的发挥肾紧围绕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实现,有效地消解了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不协调,从而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创设其发挥作用的文明范式.关键词:剩余价值;市场经济;现实意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剩余价值,但他并没有将剩余价值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剩余价值具有一般属性,并对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剩余价值的范畴,来源及特征1,对剩余价值范畴的再认识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分析.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剩余价值等于原预付货币额的增加值,即超过原价值的余额.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看,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范畴,而是除原始社会之外其他社会共有的范畴.剩余劳动物化为剩余价值,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商品经济,剩余劳动必然物化为剩余价值,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着剩余价值.2,全面认识剩余价值的来源传统理论认为,剩余价值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工人的剩余劳动.然而今天的社会状况显然与马克思当时研究剩余价值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主要有:(1)全社会的劳动者活劳动的剩余劳动形成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中.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劳动者活劳动中的剩余劳动都能成为剩余价值的来源.(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知识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知识的价值经过投入转入就形成了知识的剩余价值,或叫做技术的溢出价值.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只要重复使用这种知识,就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的量.(3)生产力系统效应形成的价值现代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联合劳动和分工协作的范围就越大,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水平就越强,系统效应就越强.这种系统效应提升了新价值,不增加产品成本,而形成剩余价值.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基本特征(1)剩余劳动的性质和反映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来源于政治上处于被剥削地位的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来源于政治上享有主人翁地位的劳动者提供的自觉劳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反映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对抗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反映劳动者整体利益与劳动者个人利益之间的兼顾关系,虽然其中也包含着利益差别和矛盾,但这种差别和矛盾是非对抗性的.(2)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及其反映的经济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为利润,平均利润,超额利润,商业利润,利息,企业主收入和地租等转化形态,并共同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反映的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也存在上述种种转化形态,但主要是采取了税收和利润这两种主要转化形态;此外,还有各种社会基金形式的转化形态.这些具体形态所反映的经济关系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剩余价值的占有和分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完全归资本家无偿占有,其分配在资本占有者内部进行,其用途也是为维护资本所有者的根本利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企业的剩余价值从根本上说属于劳动群众共同占有,剩余价值再分配也是为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4)剩余价值在市场经济中所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特定内容和动力,处于支配经济运行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增殖固然重要,但更重视兼顾公平与效率,因而剩余价值起着推动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作用.二,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作用及指导意义1,剩余价值理论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剩余价值规律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利用商品生产者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追求剩余价值的行为,促使商品生产者把资本投向利润率最大,效益最好的产业和部门,从而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利用剩余价值规律促使各个企业在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社会财富得到增加,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2,剩余价值是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剩余价值的自然属性和商品经济一般的角度,去把握和规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发扬其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面,以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范畴就体现了这种”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这就有力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技术革新;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提高社会范围内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3,剩余价值理论有助于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充分揭示了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前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成功运行始终离不开劳动力商品的支撑.我们目前正在大力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其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劳动力市场.当前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需求比对物资资源的需求更为突出.因此我国现阶段,一方面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坚决贯彻“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把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作为经济发展最深厚的基础,不断开发我国人力资源中的巨大潜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逐步消除妨碍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4,利用剩余价值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因此,在分配制度的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出要素的贡献和要素所有者应得利益,有效地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劳动者不断加大对自身素质和培训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健全竞争法规,完善市场体系,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竞争机制的内在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必要的动力.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人民出版社,(1975).[3]李炳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范畴及其新的社会形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1).[4]荣燕.对当代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再认识[J].邢台学院学报,2005,(3).作者简介:谢流波(1985.7一)女,湖南洞口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_?219?。
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
3.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现实指导意义
(1)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有利于当代人力资源的开发 (3)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的建设 (4)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
3.总结
马克思所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虽然已经有了将近140年的 历史,但它的理论影响力至今仍不减当年,其基本原因正如恩 格斯所说的那样:“马克思的第二个重要发现,就是彻底弄清了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揭露了在现代社会内,在 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 显然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要存在着雇佣劳动制度, 只要存在着剥削现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会发挥威力。
2.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能对当代当代经济关系 进行新解释,足见其在当代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承认剩余价 值在存在的合理性,不仅有利于促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 创新和发展,而且也是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改革的 理论基石。
2.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理论意义
(1)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2)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3)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谢谢!
3.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现实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公有 制一统天下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同 时又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劳分配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按资分配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资 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新形势下,怎样认识马 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在当代的现实指导意义,是经济学者对剩余价 值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与时俱进发展的基本要求。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现实意义作者:吕忠林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2期摘要:剩余价值本身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所有学说创作的最主要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可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成长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极为显著的品质与特点,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本文通过了解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主要内容,着重探究其现实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市场经济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2-00-01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涉及到的剩余价值理论,直接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同时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同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并为其历史发展趋势进行详细陈述,使工人阶级与资產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对立更为显著。
在剩余价值理论之中,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中涉及到的生产劳动始终处于较为异化的状态,劳动力本身是活着的人身体中体力与智力的总和,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力商品最终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会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劳动力这个对于市场来说较为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在进入整个生产劳动过程之后,则需要耗费体力与智力进行消费,最终将其凝结为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为这些雇佣而来的工人支付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
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直接决定劳动力生产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费用,而劳动力耗费的体力与智力凝结成的商品价值,与工人在进行创造过程中的劳动力价值,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额的,这份差额便被称为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能够无偿占有的工人利用剩余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它不但是资本主义进行生产与决策的根本,也是其能够获得利润的基础,显著表现出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
在剩余价值理论之中,资本家通过长期对工人的剥削,获得更高的利润收益,同时通过雇佣工人消耗自己的智力与体力,从而形成更高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带来更高的利润收益。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适用性研究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适用性研究总体论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技术的不断革新,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剩余价值理论是否适用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探讨,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来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适用性。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是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资本积累的概念。
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剩余价值主要指的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工人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别。
二、剩余价值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剩余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比较重要和广泛应用的概念,有着很多应用方向。
其中,现代经济学主要应用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在企业财务分析、股票估值、市场竞争性等分析上。
三、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剩余价值理论的适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网络经济的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卖出的数据服务,而不是通过私人财产的物质卖出获得利润。
因此,在网络经济中,剩余价值的概念并不十分适用,因为这种服务本身并不需要以劳动为基础,而是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
2、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随着机器替代人类工作的趋势加强,工人的工资水平将受到压缩,而企业的利润率将增加。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的概念可能会被更新,由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的比重逐渐降低,而机器所创造的价值的比重逐渐增加。
3、共享经济的出现共享经济是近年来新兴的经济模式之一,它主要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设备,通过分享资源、技能和服务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让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地利用,使得社会财富更加均衡。
因此,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剩余价值的概念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因为这种分享的资源和服务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单独的企业,而是属于整个共享经济系统。
剩余价值理论心得体会
剩余价值理论心得体会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当代中国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它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又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思路。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将资本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2、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实现资本社会化和商品社会形态向商品社会的过渡;3、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阐明劳动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等理论;5、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这一理论对当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当然,“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
马克思认为,当一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这种要求时,它就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人们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进行劳动,才能使这种价值实现,即所谓劳动价值。
于是他就把劳动力看作是商品来研究资本与商品间斗争。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中华民族焕发出蓬勃生机。
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要防止市场经济对经济社会造成重大影响,而我国恰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特点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着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在发展生产力和扩大生产过程中建立相应规则,形成新的平衡关系和运行机制。
而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我国将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各种因素产生的影响我国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剩余价值理论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肩负起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党对发展规律得到了深刻认识,也赋予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是发展观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创新理论。
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存在
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依然存在文章来源:《理论前沿》2003年第7期[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炳英] 发布时间:08-06-01 16:47:26 190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共同发展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承认利润的存在,并且在生产经营中追求利润最大化。
然而,对于剩余价值的存在,却迟至今日尚未形成共识。
其实,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既然承认和追求价值形式的利润,那就不能否认利润的来源即剩余价值的存在。
一、剩余价值具有一般性什么是剩余价值?就其一般性来说,它是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的价值。
马克思强调指出:“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所谓剩余价值的一般性,是指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的各个社会,都必然存在剩余价值的共性。
这在当今时代就表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存在剩余价值,从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也就由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2]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
剩余价值是剩余产品的价值形式;剩余产品是剩余劳动的产品。
马克思指出:“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
”[3]剩余劳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为一切社会所共有。
从原始社会经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今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提供的剩余劳动日益增多,才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
在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产的商品化,决定了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在价值形式上成为剩余价值,并表现为由投入生产经营的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商品化中的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必然采取价值形式,从而成为“资”和“社”的共同点。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与雇主剥削后所剩余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其对经济增长、社会分配以及社会变革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增长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识到了剥削的存在,并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成和流转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主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来剥夺工人的劳动价值,形成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它激发了资本家对投资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以及资本积累的本质,这对于经济发展的深入分析和指导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为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分配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本质,并对社会分配问题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剥削基础上的,而剩余价值的分配则由资本家垄断决定。
这导致了贫富不均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剩余价值理论呼吁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分配制度,以消除剥削和压迫。
它主张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让劳动者共享剩余价值。
对于改善社会分配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和启示。
三、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变革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不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问题,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剩余价值理论断言,剥削与压迫必然导致阶级斗争,最终会推动社会变革的发生。
剩余价值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观点和方法。
它鼓励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作为剥削对象的地位,团结起来争取自身权益,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
民营经济发展心得及借鉴
民营经济发展心得及借鉴近年来,中国伴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
通过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察和思考,我总结了一些心得,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首先,坚持市场化思路。
市场经济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政府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思路,切实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同时,政府要积极推动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企业家的创造性成果得到合理回报,鼓励企业家创新创业。
其次,加强金融支持和服务。
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充分的金融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渠道的畅通性。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等支持,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成功率。
再次,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企业家。
政府应倡导和培育一种以责任心、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勇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企业家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最后,加强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建设。
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宏观调控和服务,促进公平竞争,营造稳定的市场环境。
政府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政策支持,扶持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竞争力。
总之,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励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
只有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如何评价剩余价值理论
如何评价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内在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于这一理论,人们的评价却不尽相同。
要评价剩余价值理论,首先得明白它的基本内涵。
简单来说,剩余价值是指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工人的基本生活,而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攫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剩余价值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之前,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现象,并没有一个系统、深刻的理论解释。
剩余价值理论的出现,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削的本质。
它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它指出了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剥削。
这一理论让我们明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非是自然而然、公平合理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因为随着剥削的加剧,社会矛盾必然会不断激化,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然而,也有人对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剩余价值理论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剥削,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促进了创新和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某些方面确实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剥削的本质。
而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和环境为代价的。
剩余价值理论并不是要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作用,而是要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
另外,还有人认为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已经过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些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改善,剥削现象已经不再像马克思时代那样严重。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摘要】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面临着诸多挑战。
政策环境、市场准入限制、融资难题等问题都影响着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了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激励企业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创新。
还要加大金融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提升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也是关键。
只有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政策环境、市场准入、融资难题、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政策支持、营商环境、金融支持、融资难题解决。
1. 引言1.1 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创造的税收和就业机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推动了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民营经济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更为灵活的机制和更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民营经济是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经济收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当前面临的挑战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政策环境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存在着一些歧视性政策和不公平对待问题,导致民营企业发展受阻。
市场准入限制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许多民营企业面临着无法进入国有企业主导的行业的困境。
融资难题一直是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银行贷款难以获取,民营企业往往只能通过非正规途径获取资金,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资源和技术的限制,许多民营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体现在生产力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发展生产力,我国也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生产率,不断推动经济实力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是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还体现在生产关系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了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这些改革举措为优化生产关系、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改革生产关系,我国也在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加强企业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是要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生产关系,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还体现在劳动价值论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源泉。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和地位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我国不断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实现了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分析
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分析引言在经济学领域中,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重要而受争议的概念,它对于理解经济体系和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和分配具有重大意义。
由卡尔·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利润、剥削和社会阶级的形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及它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我们将从阐述剩余价值的概念开始,然后深入讨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剩余价值产生方式和分配方式。
接着,我们将探讨剩余价值理论与其他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实际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而获得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动力,是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的结果。
为了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我们需要先了解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它反映了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价值,被分为两个部分:可变资本(用于支付工资)和剩余价值(由资本家拥有并用于获得利润)。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剩余价值产生方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加产出和剩余价值的方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加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方式对劳动者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必须在更长的时间内工作,而获得的报酬却没有相应增加。
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包括加班、夜班和周末工作等。
资本家通过这些措施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创造。
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产出和剩余价值的方式。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通过技术进步、劳动组织的改进和劳动力替代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存在
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依然存在文章来源:《理论前沿》2003年第7期[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炳英] 发布时间:08-06-01 16:47:26 190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共同发展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承认利润的存在,并且在生产经营中追求利润最大化。
然而,对于剩余价值的存在,却迟至今日尚未形成共识。
其实,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既然承认和追求价值形式的利润,那就不能否认利润的来源即剩余价值的存在。
一、剩余价值具有一般性什么是剩余价值?就其一般性来说,它是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的价值。
马克思强调指出:“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所谓剩余价值的一般性,是指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的各个社会,都必然存在剩余价值的共性。
这在当今时代就表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存在剩余价值,从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也就由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2]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
剩余价值是剩余产品的价值形式;剩余产品是剩余劳动的产品。
马克思指出:“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
”[3]剩余劳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为一切社会所共有。
从原始社会经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今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提供的剩余劳动日益增多,才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
在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产的商品化,决定了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在价值形式上成为剩余价值,并表现为由投入生产经营的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商品化中的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必然采取价值形式,从而成为“资”和“社”的共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考
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剥削实质,而且也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视域,从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强化金融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三个领域进行阐述,旨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标签:剩余价值理论;民营经济;社会主义建设
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
列宁也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价值,这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得出的结论。
但是马克思也没有断言,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存在剩余价值。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私有制,还有大量的民营经济的存在,还存在剥削,因此不应忽视和排斥剩余价值范畴,而应全面研究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实现、分配和利用,使剩余价值理论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从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
一、我国目前存在的几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在我国剥削和剥削收入仍是一种客观存在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剥削。
一部分人凭其是要素所有者的身份参与收入分配、占有他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私营企业通过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外资企业则通过在我国创办外商独资、合资或合作企业,使得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生产劳动给企业带来相大一部分的非劳动收入。
此外还存在其他形式的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的剥削。
(二)普通居民和青年面临新“五座大山”
现在压在城市普通居民和青年人身上的“五座大山”: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的不足,严重影响我国内需。
这新五座大山是我国实现剩余价值再创造、再积累、再丰富的巨大障碍,是内需不足的根源。
人们普遍就业压力大,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担心看不起大病,适婚青年由于买不起房延迟了结婚年龄等原因大大抑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难以发挥我国靠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优势。
此外,我国人民的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保障不健全,失业人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也相当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此外,我国人民的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保障不够健全,失业人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也相当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
(三)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仍在,虚拟经济比例上升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直至整个全球危机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以不及2008年前的数字增长,企业投资额,居民消费额不足,对外贸易额相比降低,就业率普遍不高,房地产市场也不景气,整个经济仍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此外为了方便企业的融资行为,为了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在此基础上为了保障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刺激经济的增长,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比例不断提高,信贷规模程夸大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和制度创新不足以及实体经济部门在整个经济体系的占比相比降低。
金融业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的目的是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创造价值的部门是实体经济部门。
因此虚拟经济比例不断攀升的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要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对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剥削的必然性
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还存在大量的私有制,在当代我国的表现就是存在着大量的民营经济。
因此剥削和剥削收入仍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要素(如资本)在生产的作用十分突出,所以其要素所有者要求获得一定的收益、分取一定的剩余价值,虽然这是一种剥削行为,但却是合理的、容许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我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招商引资是必要的,这种形式的造成的剥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但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资本只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共同富裕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普通居民收入低,社会保障不健全是主要原因
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协调,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持续下降。
根据权威统计资料显示,2001—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0.5%、20%,而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9.7%。
另一方面,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降低,收入差距扩大。
如一些特殊行业收入过高,另一些行业收入则过低。
这一现象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当前我国城乡中低收入居民在住房、教育、就医、养老等方面普遍存在压力。
此外,我国没有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保障。
它阻碍了全社会、全国家剩余价值的做大做强、可持续和谐分配。
(三)过分追求剩余价值,金融市场监管不力
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根源在于资本家过分地追求剩余价值,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层面:第一,剩余价值的时空扩张引发了金融的不断扩张和异化;第二,金融的扩张和异化导致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和实体经济的相对停滞;第三,主要体现为债务经济的大规模过度扩张的金融的扩张和异化,在各类债务资产日益证券化和虚拟经济过度繁荣的情况下,导致扩大再生产成立的形式最终以证券
化的形式成立;第四,当引发其他各类有价证券价格全面下跌的次贷相关证券价格猛烈下跌时,扩大再生产全面崩溃,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金融机构为了获得高收益不惜涉足高风险,在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下,成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三、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几点启示(一)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防止我国实体经济失衡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创造更多地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从事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剩余价值是满足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的物质承担者或载体。
没有剩余价值的积累国家就很难通过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的手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共同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无法实现改革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基础,我国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
(二)强化金融监管和制度创新,遏制过度投机行为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由于金融业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存在的目的是参与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只能由实体经济部门创造。
因此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强化对金融的监管。
虽然我国金融业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达,但从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以防患于未然仍是必要的。
(三)健全分配制度体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但我国当前的“同工不同酬”“同职不同酬”“同城不同酬”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较为普遍,垄断行业、垄断部门收入过高,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保障不够健全,失业人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也相当多,制约了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
社会公平的关键是利益公平分配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去向,基本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三个“有利于”要求。
要发挥剩余价值(价值增值)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但由于经济、体制、社会、历史的综合因素,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企业、个人的三方利益的根本一致性。
以税收、利润等形式由国家统一支配的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应该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劳动者的需要,更好地发展我
国的民营经济,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8.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
[6]刘佑铭.基于剩余价值时空扩张视觉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2):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