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法律概念、基本常识、原则
100个法律常识
100个法律常识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和准则。
2. 宪法的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机构的职责和限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3. 法律的层级: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等层级。
4. 罪行和民事责任:罪行属于刑事法律范畴,涉及违反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民事责任则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侵权等民事关系中应承担的责任。
5. 法律适用原则:法律适用原则包括法无禁止即可为、有罪推定和有利于被告原则等。
6. 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人权、财产权和婚姻自由等。
7. 法律顾问的作用:法律顾问是专业的法律人士,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
8. 合同的要素:合同的要素包括合同当事人、合同标的、合同内容和合同形式等。
9. 法律责任:违反法律规定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将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等。
10. 婚姻和家庭法:婚姻和家庭法规定了个人的婚姻自由、离婚程序、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相关权益和义务。
11. 劳动法: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工时安排和劳动保险等。
12. 法定的诉讼时效:法定的诉讼时效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特定法律行为或权益主张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提起诉讼。
13. 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创意和创新成果,包括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
14. 著作权法:著作权法保护作者的著作权益,包括文字、音乐、美术和电影等作品的权益。
15. 财产继承与遗嘱:财产继承和遗嘱法规定个人的财产在其死后的继承方式和遗嘱执行。
16. 刑法:刑法规定了各类犯罪行为以及相应的刑罚和处罚方式。
17. 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刑事审判程序、证据收集和刑事判决等。
18. 违约与解除:合同中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追求违约责任。
19. 人权法:人权法保障公民享受基本人权,包括生命权、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平等权利等。
法律知识基础
法律知识基础法律是一门相当重要且复杂的学科,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以帮助读者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法律的基本原则1. 知法严守:在一个法制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不论是公民、企业还是政府机构。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只有大家共同遵守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2. 平等公正:法律适用于每个人,并且应该对每个人都是平等公正的。
无论是贫富、性别、种族、宗教等身份特征,法律都应该保证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一视同仁。
3. 法不溯及既往:这是法律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则,也就是说法律只能作用于将来的行为,对过去的行为不进行追责。
这一原则不仅是为了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也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
4. 确定性:法律应该是明确而具体的,人们应该能够理解和预测法律的适用结果。
这样可以避免对法律解释的歧义和不确定性,保证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照法律体系的不同,可以将法律分为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按照法律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法律分为刑事法、民事法等;按照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将法律分为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
三、法律的起源和形成法律的起源和形成通常涉及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方面。
立法是国家机构根据公众的意愿和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来规范社会行为的过程。
司法是依靠法院系统,通过解释和裁决案件来处理和解决纠纷。
行政则是指政府机构通过管理和监督来执行法律。
四、法律的适用和解释1. 法律的适用:在具体的案件中,法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用。
法律的适用可分为直接适用和间接适用两种形式。
2. 法律的解释:法律的解释是指法律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的界定。
法律的解释可以由法官、学者以及法律专家进行,以确保法律的适用一致和公正。
五、违法行为及其后果当一个人或组织违反了法律规定,其行为就被视为违法行为。
普法宣传知识大全
普法宣传知识大全
普法宣传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宣传活动。
以下是普法
宣传知识大全:1.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指国家制定的规范行为的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础。
2.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商法、劳动法等多个领域。
3.法律的适用原则:法律适
用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律不得追溯、法律禁
止反言等。
4.法律的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法规定的行为。
5.法律的责任: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不同
的违法行为会对应不同的法律责任。
6.法律的保护:法律保护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等多个方面,法律保护是维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7.法律的实施机构:法律的实施机构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
司法行政机关等多个部门,这些机构共同维护法律的实施和公正。
8.法律
的宣传渠道:法律的宣传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个媒体,
同时也包括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多个渠道。
9.法律的普及方式:法律的普及方式包括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法律宣传片、法律知识问答等
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
10.法律的重要性:法律是社会
稳定和公正的基础,法律的普及和宣传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学法律入门知识点总结
学法律入门知识点总结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规范着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相互关系。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学习法律入门知识点,帮助初学者更好地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一、法律的定义和作用1.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公布的强制性规范的总称,是由国家授权的权威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性、可追溯性和强制性。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是社会公共权利和义务的表达和保证,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2.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行为:法律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行为,保障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2)保护权益:法律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保障了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3)解决争议:法律是解决社会矛盾和争议的工具,对于违法行为可以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予以制裁。
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体系1.法治原则法治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治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治理理念。
法治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可逾越、法律的确定性和保护权利的原则。
2.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国家对各种法律规范统一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保证各种法律规范之间的一贯性和完整性。
法律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分支,构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三、法律的基本概念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根本制度的总括和反映,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权力运作方式。
2.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组织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权力行使的规范和程序。
3.民法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个人和法人之间的民事关系,包括财产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合同关系等。
4.刑法刑法是调整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和制裁措施,保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利益。
5.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保护了市场秩序和经济利益。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导言法律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至关重要。
对于每个人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是必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重要的法律常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法律。
第一章法律的定义与分类一、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具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旨在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二、法律的分类1.公法和私法公法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私法则主要调整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法、商法等。
2.刑法和民法刑法规定了各种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包括盗窃、杀人等;民法则调整了人们在财产、合同、婚姻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国际法和国内法国际法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国际贸易、战争等;国内法则是各个国家内部的法律体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第二章基本法律原则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或社会地位。
法律的实施应保证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二、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任何行为都必须依据法律规定。
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被认为是合法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自由原则自由原则要求法律保护个人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组织自由等。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行使自己的自由。
四、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应公正无私,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正的待遇和裁决。
第三章常见法律问题解析一、合同法常识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它规定了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明确合同的对象、内容、价格等要素,以免引发纠纷。
二、刑法常识刑法规范了社会危害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杀人等。
了解刑法规定可帮助人们避免违法行为,并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三、劳动法常识劳动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报酬等。
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雇主和员工维护自身的权益。
结语法律常识的了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常识篇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常识篇一、法律的定义法律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并公布、具有强制力的规则或准则,以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保障人民权益,并规范国家公权力、社会关系和人类行为的系统性规范。
二、法律的种类根据法律的性质和作用,法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宪法:宪法是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意志的最高体现。
2.民法:民法是指对个人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规定和制度,包括婚姻家庭、财产权、合同、侵权责任等法律规定。
3.刑法:刑法是指对犯罪行为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包括犯罪与刑罚、刑事诉讼等方面。
4.行政法:行政法是指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法律规范,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诉讼等。
5.经济法:经济法是指规范经济行为的法律规范,包括劳动合同、合资合作、外商投资、福利保障等方面。
三、法律的适用原则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法律的适用有一些原则:1.平等原则:法律适用必须平等,一视同仁,禁止歧视。
2.独立自主原则:法律适用必须保持独立自主,不得受到外来干扰和影响。
3.公开透明原则:法律适用必须公开透明,保证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4.依法行政原则:政府工作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行事,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法律与生活法律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于各个领域,包括家庭、教育、医疗、商业、金融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法律,守法纳税,保障他人权益,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维权,不断了解和学习新的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让自己拥有更强的法律素质,为自己的权益保驾护航。
总之,优秀的公民不仅要自律,更要依法自律。
积极参与和维护法律的实施,让法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护盾,让法律成为我们维护公正和和谐社会的利剑。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与法律相关的事务,因此了解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综合知识为主题,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一、法律基础知识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或其他法定组织依据国家的意志,通过正式程序所制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规范性规则的总称。
它对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和规范。
2.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
公法是指调整国家与个人、法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宪法、行政法、刑法等。
而私法是指调整个人、法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民法等。
3. 法律的适用原则法律的适用原则主要包括国内适用、国际适用和时效适用。
国内适用原则是指法律对国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的约束和规范;国际适用原则是指法律在跨国行为中的适用;时效适用原则是指法律规定了一定时效后不再适用。
二、相关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是国家最高立法权力机关的制定和修改的基础。
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国家机构和国家机制的运作,并保护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的刑法基本法律,主要规定了我国的刑事犯罪行为以及相应的刑罚和刑事责任。
刑法的实施旨在保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国用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
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合同等方面的权益,以及雇佣单位的义务和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我国用以调整民事合同关系的基本法律。
它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解除等方面的内容,并保护了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的基本民法法律,对民事关系和民事法律行为进行了规范。
法律常识知识点范文
法律常识知识点范文法律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备的与法律有关的基本知识。
它包括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种类、法律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等内容。
掌握法律常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常识知识点。
1.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指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强制性规范,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
法律有公法和私法之分,公法主要调整国家与个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私法主要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2.法律的种类法律分为宪法、行政法、刑事法、民法、经济法、社会法等各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具有其特定的法律规范。
3.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具有多个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公正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有罪推定原则等。
这些原则可以指导法律实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4.合同法合同法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
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约定的自愿行为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它具有约束力和法律效力。
5.刑法刑法是调整犯罪行为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性质、构成要件、刑罚种类等内容,以保护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
6.民法民法是调整私人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主要包括民事权益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继承关系等方面的规定。
7.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保护知识和创新成果的法律规范。
它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保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8.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时间等方面的权益保护和劳动纠纷解决机制。
9.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政府机关的组织和职权,以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权益保护等问题。
10.宪法宪法是最基本的法律规范,是国家的根本法。
它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1.知情权和隐私权知情权是指个人对于自身情况的了解权,隐私权是指个人不受他人干扰、侵扰的权利。
法律常识手册
法律常识手册第一章:法律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为目的的规范性规则。
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公正原则、自由原则和合法原则等。
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得歧视;公正原则要求法律的适用和实施应当公正无私;自由原则要求法律保护公民的自由权利;合法原则要求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第二章: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法律的形式,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
按照法律的内容,可以分为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等。
按照法律的效力,可以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等。
按照法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分为国际法、国内法等。
第三章: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的法律效力。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适用于行政管理活动。
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行政管理活动。
司法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对法律的具体适用进行解释。
第四章:法律的适用与解释法律的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情况,将法律规定应用于具体案件的过程。
法律的解释是指对法律规定的具体含义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法律的适用和解释应当遵循法律的原则和精神,注重实际情况,维护公正和公平。
第五章: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包括罚金、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等。
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法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包括赔偿损失、承担违约责任等。
第六章:法律的保护与维权法律的保护与维权是指公民和组织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
公民和组织可以通过诉讼、仲裁、行政救济等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法律也规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保护措施,如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法律常识知识点总结
法律常识知识点总结一、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规范。
它是由国家制定、实施、执行和维护的基本秩序。
法律的形式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二、法律的种类1.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组织和运作的基本法规,规定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权力的划分,是国家的根本法律。
2.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全国性地方性规章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或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法律的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范,对行政管理有约束力。
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范,具有地方性的法律效力;地方性规章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三、法律的效力法律的效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真实的效力、合法的效力、有效的效力和实践的效力。
1.真实的效力真实的效力是指法律对现实社会的实际影响,如对社会秩序、经济秩序、道德秩序等的影响。
2.合法的效力合法的效力是指法律的规定要符合国家的法律,包括制定程序的合法性和法律内容的合法性。
3.有效的效力有效的效力是指法律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要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4.实践的效力实践的效力是指法律的实际影响和作用,包括社会秩序、经济秩序、道德秩序的调整和维护。
四、法律的适用范围1.法律的适用对象法律的适用对象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法律的适用时间法律的适用时间包括自法律规定效力开始之日起、自法律规定效力结束之日起和自法律规定效力期间之日起。
3.法律的适用地域法律的适用地域主要包括全国范围内适用和地方性的适用范围。
五、法律权利和义务1.法律的权利法律的权利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和环境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权利。
2.法律的义务法律的义务包括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行为义务、公民的财产义务和公民的契约义务。
六、法律责任1.法律责任的种类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纪律责任。
基本法律知识和常识
基本法律知识和常识基本法律知识和常识法律是指在特定社会和时期,由国家统一制定并公布,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实施和强制力保障的规范行为的文明规则。
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调整社会关系。
一、法律的体系法律体系是指法律的层次和关系。
在中国,法律体系主要由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劳动法、物权法等构成。
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效力。
其他法律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二、法律的形式法律的形式包括立法、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合同等。
立法是国家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规范力的行为。
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规范力的行为。
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解释的具体规范。
合同是市民和组织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约定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
三、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适用是指将法律规定应用于具体案件的过程。
普通法是一种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体系,法官在具体案件中依据既有判例作出判断。
大陆法是以法典为主要依据的法律体系,法官依据法典的规定作出判断。
中国采用大陆法体系。
四、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基本准则。
法律中的原则有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
这些原则在解决法律问题和做出判断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在法律范围内违反法律规定所受到的惩罚或承担的义务。
法律责任根据违法的情况和性质可以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所受到的惩罚。
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商法规定所承担的经济赔偿或承担的义务。
行政责任是指违反行政法规定所受到的行政处罚。
六、法律权利法律权利是指在法律保护下,人们享有的自由和权益。
法律权利包括生命权、财产权、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
法律保护和尊重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求人们遵守法律规定,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七、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依法进行审判和解决纠纷的过程。
合法的法律程序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的重要保障。
法律知识大全
法律知识大全作为一个法律常识的指南,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相关原则,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法律。
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维护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旨在调节社会行为,并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法律起到约束和规范个人和集体行为的作用,为社会秩序提供保障。
2.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根据其性质和层级进行分类。
按照性质可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利益,如宪法、刑法、行政法等;私法涉及个体间的民事关系,如民法、商法等。
按照层级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
3. 法律的权威性和适用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不论个人身份、职位或财富状况,每个人都应遵守法律规定。
法律的权威性来自于国家的法定程序和法律机构的执行。
4. 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法律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可解释性,解释法律的权利属于专门的法院和司法机构。
法律的适用需要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的适用原则,如法律适用的时间、地域范围和对象等。
5. 法律责任和处罚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
根据法律的不同,违法行为可能会被处以罚款、刑事处罚或其他法律制裁。
法律的目的是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来维护正义和社会秩序。
6. 法律的保护对象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个人权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社会公共利益主要涉及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等。
法律通过设立法律原则和制度来保护这些权益。
7. 法律的修改和变动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不断修改和变动的。
法律的修改可以通过议会的立法程序和公众的讨论来实现。
法律的修改需要经过公众讨论、专家评估和政府批准等环节。
8. 法律的应用和实践法律不仅仅是一套理论规范,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每个人都应当了解法律,并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遵守法律规定。
同时,法律的实践需要依托于相关的法律专业人员和司法机构。
本文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希望读者从中了解并掌握一些有关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法律是指由国家依法制定和实施、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规范。
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
本文将从法律的概念、法律的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的法律规则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法律的概念法律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的普遍规范,它规定了人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制裁措施。
法律的主要特点包括普遍性、强制性、平等性和稳定性等。
普遍性体现在法律适用于全体公民和法人,无论其身份、地位、财富等差异;强制性意味着法律规定了行为的强制力,对违法行为要予以制裁;平等性表现在法律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不偏袒任何一方;稳定性强调法律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
二、法律的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制定和运用法律的根本准则,是法律制度的基石。
法律原则包括宪法原则、民法原则、刑法原则、行政法原则等。
宪法原则是指宪法所包括的根本性规定,如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等;民法原则包括契约自由原则、公平原则等,主要适用于民事关系;刑法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等,用于刑事方面;行政法原则包括法治原则、合法性原则等,用于行政管理领域。
这些原则的确立是为了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发展。
三、法律的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法律体系中具体的行为规范,是法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法律法规,以及各个法律领域的司法解释、裁判规则等。
法律规则要求公民和法人在各种行为中遵守和执行。
例如,在国家刑法中有明确规定了各类犯罪行为以及相应的刑罚规定;在民商法中,则规定了各种契约关系、权益保护等。
这些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
总结:法律是保障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遵循法律原则,包括宪法原则、民法原则、刑法原则、行政法原则等。
同时,法律的具体体现为法律规则,它要求公民和法人在各种行为中遵守和执行。
法律常识知识点整理
法律常识知识点整理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社会规范的最高形式,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由国家执法机关进行强制执行的规则。
根据法律的性质和内容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等不同的类别。
二、宪法的重要性和作用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政治组织形式、权力机关的组成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具有维护国家稳定、保障公民权益、规范政府行为等重要作用。
三、刑法中的犯罪与刑罚刑法是规定国家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性措施和法律程序的法律。
犯罪是指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根据犯罪的不同性质可分为犯罪和轻罪。
刑罚是指对犯罪者实施的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不同的刑罚。
四、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要素合同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等。
合同的要素主要包括当事人、合同标的、合同形式等。
五、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和维权知识产权是指对于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产生的权利。
知识产权法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维权是指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六、劳动法与用工关系劳动法涉及到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时间与休假等方面。
劳动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用工关系。
七、行政法与行政行为行政法是指规范政府行为和管理制度的法律。
行政行为是政府机关采取的具有行政性质的行为,包括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行政法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八、民法与民事纠纷解决民法是调整私人法律关系的法律,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规范。
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诉讼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九、环境保护与环境法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是调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行为的法律,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相关法规。
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
对于每个公民来说,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重要的法律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法律。
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
它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益,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效力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和商法等。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的制定和修正一般需要通过特定的程序和程序。
2.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机关行为的法律规范。
它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程序和责任等规定,旨在确保行政机关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
3. 民法:民法是规定个人和法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包括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合同、侵权责任等内容,维护个人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4. 刑法:刑法是规定对违法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和实施刑罚的法律规范。
刑法对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安全的行为进行惩治,维护社会安宁和公正。
5. 商法:商法是调整商业活动的法律规范。
它包括商业主体的设立、经营、合同、竞争等规定,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二、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指导原则,对法律适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介绍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
1. 法治原则: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法治原则要求国家和社会一切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任何人和组织都不能超越法律的约束。
2. 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种族、性别、宗教等,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3. 公正原则:公正是法律的核心价值观。
公正原则要求法律和司法机关在处理纠纷和决定责任时,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各方当事人。
4. 自由原则: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法律保障个人的自由和隐私,限制国家和他人对个人自由的干涉。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基础知识方面,有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综合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法律基础知识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一国或地区以正式授权的形式确立的规范行为的准则,它是社会公共秩序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等多个领域。
2. 法律的适用原则法律的适用原则包括逐条适用原则、递归适用原则和综合适用原则。
逐条适用原则是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解释适用;递归适用原则是在逐条适用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法律的整体性;综合适用原则是根据不同法律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实际情况,对法律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解释和适用。
3. 法律责任与法律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自然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法人是指根据法律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其他组织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依法设立的组织。
4. 法律程序与司法机关法律程序是指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各项法律行为的过程,包括立法程序、行政法律程序和司法程序等。
司法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负责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和纠正。
二、相关法律法规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的设置进行规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刑法刑法是规定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主要包括刑法的基本原则、刑事犯罪和刑法责任。
3. 民法民法是调整公民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财产权、婚姻家庭关系、合同法等内容。
4.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组织活动和行政行为的法律,包括行政组织的设立与职权、行政行为的规则与程序等。
5. 商法商法是调整商事活动的法律,包括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法等内容。
6.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合法权益。
基本法律知识和常识
基本法律知识和常识法律是一套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则和原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作为公民,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常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正确应对各种法律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常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法律世界。
一、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以强制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规范。
它的实施和监督由法律机关负责,违法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公正合法、公开透明和竞争公平等。
二、法律的分类法律根据其适用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商法、劳动法等。
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民法规定了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婚姻、财产、继承等。
刑法则规范了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处罚。
行政法是调节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
商法和劳动法则分别规定了商业活动和劳动关系。
三、法律的权威法律的制定和解释由国家的立法机关负责,如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最高法院解释法律。
法律作为国家的权威,其效力具有强制力,公民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社会活动过程中都必须遵守法律。
四、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适用主要根据案件的性质和情况进行。
当出现法律问题时,需要找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参考,比如判断一起交通事故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就需要参考《刑法》中的相关条文。
五、法律责任违反法律规定将面临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包括刑法责任和民事责任。
刑法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而受到的法律制裁,包括罚款、拘役、有期徒刑等。
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法规定而对他人产生损害,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六、维护法律权益的途径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例如,可以向相关法律机关或机构提出诉讼,寻求法律保护。
七、普遍的法律常识除了上述基本法律知识外,还有一些普遍的法律常识也很重要。
例如,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没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合同的成立需要双方的自愿和相互的意愿等等。
法律知识大全常识
法律知识大全常识一、法律概述法律是一套社会规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确保公正公平。
它是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存在。
法律的核心原则是平等、公正、法治和尊重人权。
二、法律分类1.刑法刑法是指规范犯罪行为和对犯罪者进行惩罚的法律。
它包括各种犯罪行为的定义、犯罪构成要件、刑罚种类和量刑原则等内容。
2.民法民法是指规范私人关系和权益的法律。
它包括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用于维护个人财产权、人格权和家庭关系等。
3.行政法行政法是指规范行政机关行为和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
它涉及政府的权力行使、行政程序和行政责任等方面,旨在保证行政机关的合法性和行政过程的公正性。
4.国际法国际法是指规范国家间关系和国际组织行为的法律。
它包括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两个领域,主要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安全、外交关系等问题。
三、常见法律概念解释1.法人法人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组织或机构,可以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包括国家、企业、社会团体等。
2.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因违反民事法律规定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当个人或组织违反民事法律义务,导致他人权益受损时,应承担民事责任,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因违反刑法规定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当个人犯罪时,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并受到刑罚处罚。
4.合同合同是指自愿订立的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法律协议。
它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约束力。
四、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依法处理法律事项的一系列程序和步骤。
1.起诉与答辩当一方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被告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答辩意见,以回应诉讼请求。
2.证据收集和调查法院会根据双方的诉辩意见进行证据收集和调查。
它可以包括书面证据、证人证言、物证等。
3.庭审和辩论法院会组织针对诉讼案件的庭审和辩论。
原告和被告可以在法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证据,并进行辩论。
4.判决和执行法院会根据收集到的证据、法律规定和程序规则,作出判决决定。
法律常识——法律概念、基本常识、原则
法律常识——法律概念、基本常识、原则法律的概念: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
其特征有四方面:(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我国刑法的任务是(1)、保卫国家政权;(2)、保护合法财产;(3)、保护公民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
3、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法律的基本常识4、犯罪的特征有(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5、构成犯罪的条件有(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例如,盗窃罪是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财产权利的侵犯;(2)、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其中包含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3)、犯罪的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4)、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6、犯罪的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是指以积极的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人的积极行为,如故意伤害行为、盗窃行为都属于作为的形式;而不作为是指应当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而不实施的消极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常识——法律概念、基本常识、原则法律的概念: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
其特征有四方面:(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我国刑法的任务是(1)、保卫国家政权;(2)、保护合法财产;(3)、保护公民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
3、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法律的基本常识4、犯罪的特征有(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5、构成犯罪的条件有(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例如,盗窃罪是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财产权利的侵犯;(2)、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其中包含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3)、犯罪的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4)、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6、犯罪的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是指以积极的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人的积极行为,如故意伤害行为、盗窃行为都属于作为的形式;而不作为是指应当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而不实施的消极行为。
这种形式的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为前提的,如行为人将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抛弃于荒郊野外以此来逃避自己应尽的赡养老人的义务,则构成了遗弃罪。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8、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观表现为犯罪故意和过失。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
而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至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9、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明知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二是明知某种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10、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对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
1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太度。
1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有两个特征:一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
13、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若要构成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正当防卫的目的条件,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实施的防卫。
(2)、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防卫;(3)、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防卫。
(4)、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对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14、常见的犯罪类型有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等类型犯罪比较多。
15、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1)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2)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北京市确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如下: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一千元的,为“数额较大”;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一万元的,为“数额巨大”;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六万元的,为“数额特别巨大”;“多次”盗窃指一年盗窃行为三次以上,没有数额限制。
16、对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障其不受打击报复。
17、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有5种: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3种: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18、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在我国新颁布的《刑法》中,也增加了一条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罪名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19、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具有严重危害性,在我国,犯罪性质最严重的罪行是危害国家安全罪。
20、我国刑法的任务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我国刑罚中最严厉的手段是死刑。
21、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24、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查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7、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28、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物,尚不够刑事处罚,依法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
29、治安管理处罚的普通程序包括:受理、立案、传唤、讯问、取证、审核、告知、听证、裁决等程序。
30、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有3种,从轻到重的顺序为:警告、罚款、拘留。
31、治安管理处罚执行的方式有非强制执行和强制执行两种方式。
32、被裁决受治安管理处罚的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公安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裁决的,在接到通知后5日内,可以向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
33、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免予处罚:第一:情节特别轻微的;第二:主动承认错误及改正的;第三:由于他人胁迫或者诱编的。
34、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重处罚:第一:有较严重后果的;第二:胁迫、诱骗他人或者教唆不满18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第三:对检举人、证人打击报复的;第四:屡犯不改的。
35、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36、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有四类。
第一侵犯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第二侵犯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第三侵犯他人人格名誉的行为;第四侵犯他人通信自由的行为。
37、承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责任年龄的规定有以下几种情形:①依法承担其违法行为全部法律后果的年龄,即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是年满18岁以上的人。
②依法应当从轻处罚的年龄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称之为不完全责任能力的人。
③不满14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人,是没有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人,他们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免予处罚。
38、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应该受处罚的主要根据是①醉酒的人是有责任能力的;②行为人在醉酒前对自己的酒量是明知的,对自己醉酒后的行为是能够预见的,因而在其醉酒的状态下实施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能够预见的,因而在其醉酒的状态下实施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具备主观上的错误。
③醉酒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可以避免和戒除的。
因此,应予处罚。
39、侵犯公私财物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攫取公私财物的或者故意损坏公私财物,尚不够刑事处罚,而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
侵犯公私财物包括:第一,偷窃、骗取、抢夺少量私财物的;第二,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的;第三,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第四,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的。
③条例第23条规定,侵犯公私财物的行为,处1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元以下罚款。
38、治安管理处罚的裁决机关按《条例》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由县、市公安局或者相当于县一级的公安机关裁决。
警告,五十元以下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裁决,在农村,没有公安派出所的地方,可以由公安机关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裁决。
39、治安管理处罚的当场处罚程序包括①执法人员向当事人表明身份;②确认违反事实,说明处罚理由;③告知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权利,由当事人陈述和申辩;④制作当场行政处罚的处罚决定书;⑤送达;⑥备案;⑦执行。
40、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必须具有的特征:第一,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第二,此行为必须是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此行为必须是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即具有不够刑罚处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