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强化精测(2)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强化精测(2)](https://img.taocdn.com/s3/m/6f65118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a.png)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强化精测(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人主有大患: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
虽欲成功,得乎哉!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
语曰:“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
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
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贼也。
”今使污邪之人论其怨贼而求其无偏,得乎哉!譬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乱莫大焉。
故古之人为之不然。
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
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
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
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是以万举不过也。
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错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接之以声色、权利、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
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此明王之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篇》)材料二:越王勾践反越五年,未闻敢死之友。
或谓诸大夫爱其身、惜其躯者。
乃登渐台,望观其群臣有忧与否。
相国范蠡、大夫种之属俨然列坐,虽怀忧患,不形颜色。
越王即鸣钟惊檄,而召群臣,与之盟。
群臣默然莫对者。
于是越王默然不悦,面有愧色。
即辞群臣,进计倪而问曰:“吾使贤任能,各殊其事。
孤虚心高望,冀闻报复之谋。
今不闻其语,厥咎安在?”计倪曰:“选贤实士,各有一等。
远使以难,以效其诚。
内告以匿,以知其信。
与之论事,以观其智。
饮之以酒,以视其乱。
指之以使,以察其能。
示之以色,以别其态。
五色以设,士尽其实,人竭其智。
知其智,尽实,则君臣何忧?”越王曰:“吾以谋士效实、人尽其智,而士有未尽进辞有益寡人也。
”计倪曰:“范蠡明而知内,文种远以见外。
愿王请大夫种与深议,则霸王之术在矣。
”越王乃请大夫种。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1.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画相应位置。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二篇)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791f2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d.png)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是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主要教学内容为在完成第一轮复习之后重点进行第二轮复习。
继续进行高考内容的全面复习与重点把握。
在本阶段复习中,以高考语文大纲和高考考试要求为依据,切实做好复习、补漏、重点强化工作,优化组合各方面信息,以讲带练,力求为高考作好全面系统地、充分的准备,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复习理念厚实积累,拓宽视野,发展智能,提高素养,提升文品。
三、学生情况分析经过第一轮复习,绝大部分同学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把握和高考考试题型的解答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总体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运用、写作等环节中还凸现出不足。
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和不断的总结归纳,使学生的语文总体得到提升。
四、具体措施(一)重点强化。
对于高考来讲,第二轮专题复习尤为重要。
每一专题中应认真细致地总结出重点的常考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整体化,然后反复地记忆训练。
(二)平时狠抓复习效果。
在复习当中,应特别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复习效果。
要求学生对每一堂课、每次练习、每次考试当中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没掌握到位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归纳、整理。
对于这些积累的重要内容,老师应定期检查其掌握情况,督促其反复复习、强化,从而使其语文能力不断提高。
(三)增加文化积累,丰富文化底蕴,丰富心灵世界。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语文,也是考文化。
学语文,要十分重视吸纳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丰富自己。
应此在紧张的训练过程中,还应抽出时间进行阅读充电,教师应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培养阅读兴趣,加大阅读量,拓展知识面,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学校、老师对其进行帮助引导,帮学生选择介绍一些好的书籍和优秀的文章(文言文、现代文并重)。
(四)加强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加强阅读训练。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文阅读技巧,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
加强作文的训练。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并收集整理一些写作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每两周写一篇作文并及时讲评。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fdf86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3.png)
步骤二 抓标志,理语脉,据理而断
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下五种标志: 标志一 名(代)词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 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 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 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 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答案:C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
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
译文: “是以”(因此,所以)]
.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首,其前一般断开 窃、请、敬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 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 般断开
陈说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 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 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 何如、奈何
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 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 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讹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 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 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 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 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 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 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 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 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潭,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觉悟,相信胡说妄言而 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 含答案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e6a0f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d.png)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爱民如子,执政有方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①。
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
但非贤不理,唯在得人。
”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所用,岂待梦傅说②,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
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选自《贞观政要·仁义》,有删改):比喻可供借鉴的往事。
②梦傅说:借指帝王礼遇贤臣。
傅说,殷高宗武丁的重臣贤相,原来他在傅岩筑墙,后被武丁选拔任用,使商朝国势强盛,殷商中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标点符号,请指出相应位置的标号。
人皆知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祚,既可指国运,又可指皇位,文中指前者。
B.吕尚,即姜子牙,以其封地之名为姓。
他在商周时期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文中借傅说、吕尚代指治国贤才。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卷四 古诗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卷四 古诗文阅读专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71afc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1.png)
专项突破卷四古诗文阅读专题(90分钟 100分)一、古文阅读(6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2分)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周讠斤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
”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
’”周讠斤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
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
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
”“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
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王尚未听也。
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
”王乃止。
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
”支期曰:“王勿忧也。
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
”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
”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
”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
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
”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
”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
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
”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摘编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魏王自称,中国古代的君主常以此谦称自己。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训练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ff08835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1e.png)
第三步:借助“标志”,寻找方法。
文言断句具体有哪些标志呢?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读懂句意
读懂句子的大意,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判断停顿,这是断句最直接 的方法。
掌握技巧
在不能完全读懂句意的情况下,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技巧,也能辅助断 句。
辞 结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构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方法小结:
①断句要建立在了解语境的前提下,明确“主谓” ②主宾经常被省略,关注可做“主、宾”的名词 ③“对称”或句式结构相似的句子需要找准结构断句 ④特殊句式要被保留 ⑤主谓、动宾也是完整的句式结构
借助句首发语词断句 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至若”等,常居句首,其前 应断开。
例句呈现: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借助句首时间词断句 句首时间词,如“俄而”“旋”“已而”等,常居句首,其前
应断开。 例句呈现:①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找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 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这些句式往往用虚词来达成,因而不少地方可以参考上文找虚词判断法。
判断句,如“……者……也”“为……”“即……”等。 例句呈现:①南冥者/天池也。(《北冥有鱼》)
断句方法(二)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文天祥作品(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文天祥作品(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aed32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c.png)
文言文专题训练-------文天祥作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山观大水记【宋】文天祥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
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
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
银湾之上有亭,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间”。
而止焉,天图画居其西,两峰之间居其东,东西相望二三里。
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
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
时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惟孙子安未尝往。
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临岸侧目,不得往视。
而隔江之秧畦菜陇,悉为洪流矣。
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
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
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汹涌澎湃,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
复命曰:“水断道。
”遂止,如银湾。
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故自今而言,银湾为观澜之绝奇矣。
坐亭上,相与谐谑,赋唐律一章。
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捋须,笑绝欲例,盖有渊明之琴趣焉。
倚阑移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
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
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
予最爱其说。
自予得此山,子之所欣,日新而月异,不知其几矣。
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间万物无以易此。
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纪。
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
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
(节选自《文山先生全集·卷九》)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B.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C.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D.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戊辰、是将天干和地支组合的纪年法,该法只用于纪年、不可纪月和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第二轮复习一、强化基础基础过关是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包括:(1)实词120个;(2)虚词18个;(3)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包括单音并列、偏义复词)约80个,如:结束、开张、可怜、所以、卑鄙、指示、绝境、中间、作息、父兄等;(4)古今同形异义单音词若干,如:寻、币、、坐、易、购等;(5)常见通假字约90个;(6)词类活用的10种主要类型;(7)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包括动词本身表被动)、倒装(4种)、省略、疑问;(8)复音虚词和固定格式,如:所以、以为、虽然、然则、因而等(古今同形异义)、“得无…乎(耶)”、“无乃…乎(与)”、“岂(得)非…与”、“如…何”等。
第二轮复习应缩小范围,根据前段复习的情况,筛选出学生不太熟悉或掌握不好的部分加以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通过训练,加强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切实提高解题能力,严守得分点。
二、实词、虚词要归类复习,集中掌握,注意词的“文中义”(一)、设计练习,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于比较中熟练掌握。
如:1、解释下文中5个“非”字的意思。
李斯非.(1)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2)当世,惑乱黔首。
臣请敕史官,非.(3)秦记皆烧之。
非.(4)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5)今者,族灭。
吏见之弗举,与同罪。
”始皇许之。
答:(1)驳斥;(2)责怪;(3)(4)不是;(5)认为……不对。
(这是同中见异)2、比较下文中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看有无异中见同?正光中,雍为丞相,给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
其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织,珍木连阴。
雍嗜口味,厚自奉养,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羞,方丈于前。
陈留侯李崇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
”(高阳,即高阳王元雍)(1)富兼.山海(兼:兼有)(4)匹.于帝宫(匹、侔、敌均为等同、(2)丝管迭.奏(迭:交替、轮流)(5)侔.于禁苑相当的意思。
这是异中(3)连.宵尽日(连:连接)(6)敌.我千日见同)3、下列句中的“以为”、“可以”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分别是( 3 )和( 7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以为:把(它)做成(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以为:用(它)谋取(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以为:认为(4)不韦贤之,任以为..郎以为:让(他)担任(5)刿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以:可以靠(它)(6)“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
可以:能因为(7)故夫取天下之计,不可以..不先定也。
可以:能(二)精选例句或文段,集中复习,掌握规律。
如: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规律:青,取之于蓝“于”十名词译为“在”、“从”、“到”屈贾谊于长沙以吴民之乱请于当朝孟子谓于王曰动词十“于”译为“向”、“对”、“被”而君幸于赵王其势弱于秦形容词十“于”译为“比”皆以美于徐公吾不能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吾不能……受制于人“受…于”表被动下文集中了“其”字的不同用法和意义,让学生逐一辨别,“其”这个虚词也就基本掌握了。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6)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
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1)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3)代词,译为“其中”(4)代词,译为“你的”(5)代词,译为“那”或“我们”(6)代词,译为“它的”(7)、(8)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9)代词,译为“它们”(羊)(10)代词,译为“那”(11)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一定”或“可要”(12)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规律:“其”作主语、宾语、定语,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
(三)对实词的理解,要强调两条:一是词的古代意义,二是词的多义性,避免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
还要注意词在文中的动态意义。
下文是郑国宰相子产给晋国范宣子信中的一段话,其中对几个加点词的解释就很可能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
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1),侨(子产名)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2)者,非无贿.(3)之患,而无令名之难.(4)。
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5);若吾子赖.(6)之,则晋国贰。
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
(1)币:钱财(应为“礼物”)(2)国家:诸侯之国与大夫之家(3)贿:用以买通别人的财物(应为“财物”)(4)难:困难(应为“忧虑”)(5)贰:有二心(6)赖:依靠(应为“谋取”)说明:“币”有货币(钱)和帛(相互赠送的礼物)两解,“钱”这一义保留至今,而作“礼物”讲,今已不用,不能以一义通解或以今训古。
“贿”的古义为“财物”,不能用今义去解释。
“难”在文中与“患”互文同义,有了动态义。
“赖”也有了动态义,是以权谋私的意思。
词的“文中义”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词语解释、文句翻译、文意的把握都必须注意这一点,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以境定义”。
下列语句都是06年高考选文中的,其中加点的词怎么解释,关系到答题的正误和文意的理解。
(1)全国(一)卷: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动词,看不起)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副词,最、极)(2)全国(二)卷:高祖购.求布千金(不能解释为“买”,应为“悬赏捉拿”)季布匿.濮阳周氏(不能解释为“隐瞒”,应为“隐藏”)(3)北京卷:兼于涂而不能逮.(不能解释为“逮捕”,应为“赶上”)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不能解释为“任命”,应为“交给”)(4)天津卷: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不能解释为“逼迫”,应为“靠近”)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不能解释为“陷害”,应为“侮辱”)三、提高词义推断能力掌握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词义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考试又不能查词典,这就需要具备词义的推断能力。
推断是有规律可循的,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1、以文定义。
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意义只有一个,因此可以根据这个词所在的上下文来推断其意义。
如05年山东卷要求翻译“奇之,立许字以女”,其中“字”是个难点。
根据上下文,该句所在的这一层是写周丰对父母的孝道。
父亲死后,十多岁的他学做生意,奉养母亲。
“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说明老人看重了周丰的孝道、勤勉和谈吐,认为他很出众,立刻许诺“以女字”,可见这个“字”当作“嫁给”讲。
这次省的高三适应性考试,要求翻译“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不少同学把“犯颜”译为“触犯龙颜”,这是不准的,为什么?这句话是唐太宗在宴会上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后说的,他不可能自称“龙”,因为“龙”是敬称。
因此,这里的“犯颜”应译为“冒犯我”或“不顾情面”才恰当。
由此可见,“以文定义”是多么重要。
2、成分定义(搭配定义)。
根据词在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或词的搭配情况确定其词性,推断其意义。
如:(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谓语——动词——打柴)(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吹爨(宾语——名词——木柴)(3)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言(宾语——名词——打柴的人)(4)焚之者何?樵.之也(谓语——动词——用柴烧、烧毁)(5)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主语——名词——行旅的人、特指商人)3、结构定义。
根据词的组合结构来推断词义。
如:“童牛角马,不伦不类”中“童”字作何解释,可根据“童牛”和“角马”都是偏正结构,再联系下面的“不伦不类”,就可以推断出“角马”是“有角的马”,而“童牛”当是“无角的牛”,“童”的意思便是“秃”,“童山濯濯”中的“童”也就是“光秃秃,不长草木“的意思了。
4、以形推义。
由字形看是何种造字法,象形、会意、形声都可大致推断出该字的意思。
如:生而眇.者不识日(会意字,少目——眼瞎)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06年浙江卷)(形声字——叮、咬)5、以音推义。
文言文中某个字按字义无法讲通,就要考虑是否通假现象,利用音同、音近找到相应的本字,便可知道该字的意思。
如:(1)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
(06年浙江卷)(“麾”是古代的军旗,这里讲不通,如换成同音字“挥”就讲通了,可见“麾”与“挥”相通,是“挥舞”的意思)(2)待间,果言如朱家指.。
(06年全国二卷)(“指”的字义在这里讲不通,原来它是“旨”的通假字)6、对称推义。
古人行文讲究句式的整齐、匀称,常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这种句法中,对称位置上的字眼的意思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推断词义。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和“用”互文见义,可知也是“被任用”的意思)(2)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06年天津卷)(“全”与“杀”互文反义,可见“全”的意思是“让他活着回去”)(3)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06年浙江卷)(“盬”与“吮”互文同义,可知“盬”的意思是“吸吮、吸饮”)四、翻译坚持“对应原则”,直译为主,强调准确高考从05年开始,文言翻译题已增为10分,考生丢分现象严重,一是没读懂原文,不知所云;二是虽懂大意,但译不准,似是而非,徒劳无功。
为此,必须加强翻译训练,严防丢分。
(一)、明确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做到“五对应”,即实词对应、虚词对应、句式对应、语气对应、关系对应,因此,翻译必须按步骤进行。
第一步,文句还原。
把待译的文句放回原文中,避免脱离上下文硬译。
比如06年全国一卷要求翻译“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如果离开上下文就字面来译,很可能错译为:“从县到京城附近的大郡,是近代从未有过的。
”而放回原文,根据上文写何远担任武康县令,更加严守清廉的节操,受到百姓的称赞,梁武帝听到他的才干,擢升他为宣城太守,宣城是京城附近的大郡,就可知这句话应翻译为:“从县令直接升为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这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
”第二步,整体观照。
检查文句的句式、语气和句间关系,如是省略句,要先补出省掉的成分。
这是对文句的整体认识。
第三步,逐词对译。
一一落实句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明确哪些该对译,哪些该保留,哪些该删除不译,有无词类活用、通假的情况。
第四步,连缀调整。
按语序连接对译的词义,对倒装句式加以调整,最好在草稿纸上写出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