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大事记

合集下载

国资委改革典型案例

国资委改革典型案例

国资委改革典型案例国资委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国资委的改革也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以下是国资委改革的十个典型案例:1. 集团化改革:国资委通过推动国有企业的集团化改革,将其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例如,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都是通过国资委推动的集团化改革而成立的。

2. 公司制改革:国资委推动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使其更加市场化、法人化。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经营管理,提高效益。

例如,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等都是通过公司制改革而成立的。

3. 股份制改革:国资委推动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例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联通通信集团公司等都是通过股份制改革而成立的。

4. 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委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转型升级。

例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等都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实现转型升级的。

5. 资产证券化:国资委推动国有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将其资产转化为证券,进行融资和投资。

通过资产证券化,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市场资本,实现资产增值。

例如,中国中车公司和中国石化公司等都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而实现融资和投资的。

6. 优化资源配置:国资委通过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建筑集团公司等都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而提高效益的。

7. 改进企业治理:国资委推动国有企业改进企业治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通过改进企业治理,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规范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效率。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引言: 雄厚的国有资产及强大的国有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国有企业则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

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产品的积极性。

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

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我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办不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

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

经营权层面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放权让利是以中央政府的利益让渡作为切入点,受益群体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利益主体。

在各利益主体均可获得收益下的改革,不仅推动起来阻力小,且还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是不改变原有的所有权框架,而只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涉及“姓公姓私”或“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因而来自社会意识和传统观念方面的阻力较小,改革能够被全社会所接受。

四十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四十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四十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4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传统体制机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转变。

梳理40年我国国企发展之路,改革、创新、脱困、突围,这些字眼伴随着国企一路走来。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决策、自我发展的微观市场主体,如何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作为政府附属物的国营企业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独立市场竞争主体的现代企业——“新国企”,也就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

对于中国这个庞大的、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项任务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拓性任务,不仅需要突破思想意识形态的藩篱,从理论上创新将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而且还需要在实践层面克服各种历史遗留和现实困难,创造性地提出具体措施并探索各种改革模式。

经过4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部分已经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从计划经济体制附属的传统国营企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国企”。

1978至1984年,以放权让利为重点,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1978 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

1979年,国务院就逐步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连发5个文件。

1979年扩大自主权试点,1984年,试行厂长负责制。

1985至1993年,以两权分离为特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逐渐摆脱“束缚”,走上放权搞活、自主经营的改革发展之路;1994至2003年,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战略性调整;2004至2012年,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为主,推动国企改革发展;2013年至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重点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这一阶段的改革试图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通过向企业放权让利来增强企业的活力。

自主权的扩大和利润留成制度的实行,激活了传统体制下作为生产单元的国营企业的盈利意识和发展意识,为逐步适应市场竞争初步奠定了基础。

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仍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受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市场体系尚属萌芽状态。

(二)1985年左右,开始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以及股份制试点,探索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

1984年,出现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改革尝试。

1984年12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开发行股票,这种股票是1949年以来我国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1986年,邓小平同志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森,这一历史性会晤最具意义的场面是美国客人赠送给我国领导人一枚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会徽,而我国领导人则赠送给这位美国来访者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这次不寻常的会见和不寻常的赠送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揭开了我国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因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为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构想,全国的国营企业开始一户一策,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全民所有制企业有78%实行了承包制。

虽然承包制仍属于放权让利的范畴,但承包制的普遍实行是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向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转化迈出的第一步,使企业初步完成了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但承包制所存在的体制缺陷并未消除政企不分的问题。

(三)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沿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

国企改革发展历程

国企改革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脉络文章来源:中国网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

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

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

国企改革成功案例

国企改革成功案例

国企改革成功案例我国的国企改革从1978年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在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债转股、公司制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后,从经济效益上来讲,部分国企改革已初见成效,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企改革成功案例,欢迎阅读!国企改革成功案例1:这是我国南方一个以外贸业务为主的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本文以MAC代称)近四年的业务增长情况,与中国近些年来进出口额增长情况的对比。

实际上,这个企业过去10年中一直保持超过20%的复合增长率。

这个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旗下拥有纺织服装、发电成套设备、船舶、新能源、大宗商品、机械等6大业务板块,数十家海外分支机构,并收购美国、欧洲等地5家竞争对手,在东南亚等地成功发展出新的生产基地,员工总数近3000人,销售额超过400亿人民币。

即使在竞争最为激烈的服装出口领域,MAC集团下辖的服装子公司,成为中国出口欧盟第一、美国第四的企业,并成为优衣库、H&M 等企业争相合作的目标,成功收购美国一品牌商,并在国内孵化出一个市场领先的服装品牌。

MAC集团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超过90%,在过去8年中,员工流失率仅为5%,员工满意度极高。

不仅如此,该集团千万富翁超过100个。

每天早晨8:30开始,办公楼下面的员工自动排队等候电梯,这些千万富翁散落在他们的同事中间,说说笑笑,丝毫没有遭遇发展困境的感觉、也丝毫没有“领导”的感觉。

我们知道,近些年来,中国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外贸为主业的企业遇到如下困难:国际需求疲软,美日欧等主要出口市场增长乏力;中国国内要素成本迅速提高,传统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逐步降低;中国本身进行艰难的产业升级,部分传统产业开始了国际转移。

那么,这个企业如何在困难重重的外贸领域、克服国有企业的体制束缚获取超常规发展?2014年,受该公司的委托,和君咨询协助该企业进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的研究,其中的一个课题深入分析了这一问题。

经过多次讨论,和君咨询与MAC集团得到的结论认为,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国有体制下成功进行了以合伙人制度精神为核心的混合所有制”。

国企改革成功的案例

国企改革成功的案例

国企改革成功的案例【篇一:国企改革成功的案例】国企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于两个方面:1、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国企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针对国企改革中股权多元化改革,我们总结出十大典型模式。

完全退出:家化2011年,上海家化公告,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11月7日发布家化集团100%股权转让竞价结果通知,平安信托旗下公司平浦投资为家化集团100%股权受让人。

上海家化作为国内化妆品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拥有六神、美加净、佰草集等众多国人知名的日化品牌,被称为是国内日化行业中少有的能与跨国公司开展全方位竞争的本土企业。

作为试点,近5年来已经两次进行股权激励,员工覆盖面达到40%左右。

2010年,我国日化亏损企业77家,亏损额5.12亿元。

我国4000家化妆品企业仅仅控制着中国10%的市场,90%的中国市场都被外资控制。

即通过股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企业,进而能够制定符合市场规则的薪酬体系、股权激励机制和公司发展战略,最终使上海家化成为一家综合时尚产业集团。

2008年9月上海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明确国资战略调整方向”一节明确提出:“推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资的调整退出。

”部分退出即员工持股:海螺2014年2月,海螺集团改制完成。

改制后,海螺集团由原来的国有独资公司变更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仍保持国有控股地位。

其中,安徽省投资集团作为安徽省省属国有资产出资人,占51%;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创)占49%。

海创是海螺集团及旗下子公司、孙子公司的8名高管和7750名职工通过四家工会投资设立。

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海螺型材(000619)和海螺水泥,集团拨付的身份置换金和工资结余占了转让价款的一半左右。

51与49这个比例,既实现了高管和职工持股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国有控股地位不变,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不变,就不需要经过国资委和证监会的审批。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的,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多次改革。

下文将从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一、历史背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期,当时全球范围内国有企业的效益日趋低下,自由市场经济空前活跃,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必须对内外环境进行适应,开始了破旧立新的桥段。

1980年代初期,中国国有企业多以集团方式组织,并剥离行政权力,大力推行计划经济改革,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推进技术改造、扩大市场销售等,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改革力度过小、制度转轨不彻底等问题,这一阶段的改革效果不是很明显。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亟需作出改革的反应。

从1992年开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逐渐加快,二流企业纷纷淘汰,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初步形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产权架构、人员安置等方面逐渐提高,企业效益逐渐好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独立创新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1世纪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着力开展了重构体制、转变经营方式、改革管理制度等工作,加快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多元化、国际化进度,深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二、改革过程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大力推动了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面的改革。

1. 体制内的改革体制内的改革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1)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中国政府采取了“抓大放小”的发展策略,开展了实施国有企业重组、调整产权结构、实行市场化管理的改革。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优化管理制度、推进现代化管理等,不断完善企业制度体系,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推进股份制改革。

1999年,中国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决定》,将国有企业改革的焦点转向了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案例(7个doc)

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案例(7个doc)

投资银行在国企改革中的战略地位赵炳贤中国经过十八年的改革,其成就举世瞩目。

但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仍是速度效益型,表现出高投入、低效率、高通涨、大波动的明显特征。

十四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转向提高经济效益。

这一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明确提出,但总体效果不明显。

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

中国的改革经过十余年的渐进历程,现已触及到问题的关键,即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各国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的实践表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处理好三个层次的基本问题。

在宏观上,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除了借鉴西方的经验,强调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意义,还要强调建立两个基本机制,即有限责任制度和兼并破产机制,这对在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微观上,企业必须重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企业既要善于有效管理内部资源,又要善于吸纳整合外部资源,从而企业发展必须运用两种战略,即企业内部管理型战略和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而要有效运用这两种战略,必须建设两支队伍,即真正的企业家队伍和中国的投资银行家队伍。

每个层次的两个方面是一组对立的统一体,而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又相互依存。

可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涉及的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只是企业本身的制度与管理问题。

因此,发展投资银行业对中国企业改造与重组、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构造两个机制:投资银行业的宏观职能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两项基本机能:一是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投入经济建设;二是在经济系统中高效率地使用所支配的资源。

本世纪中,人们在几乎半个世界的范围内实验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曾用行政手段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强度动员,却因资源利用的低效率而失败了,从而导致了大范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

股份制改革成功的案例

股份制改革成功的案例

股份制改革成功的案例股份制改革是指将国有企业或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的改革措施。

下面是一些成功的股份制改革案例: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化工企业之一。

在1999年的股份制改革中,中国石化引入了外部投资者,发行了股票,并将国有资产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这一改革促使公司实现了规模扩张、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石油化工企业之一。

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China Mobile),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

在2000年的股份制改革中,中国移动引入了外部投资者,成功上市,并将国有资产转化为股份制企业。

这一改革推动了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

3.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中国南方电网是中国重要的电力供应商之一。

在2002年的股份制改革中,中国南方电网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引入了外部投资者,并成功上市。

这一改革促使公司实现了资本运作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4.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China Huaneng Group),中国华能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力企业之一。

在2002年的股份制改革中,中国华能集团引入了外部投资者,成功上市,并将国有资产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这一改革推动了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和资源整合,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这些案例表明,股份制改革可以促进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提高竞争力、吸引外部投资、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并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股份制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市场的开放和企业的积极参与。

1998—2000年国企改革的回顾

1998—2000年国企改革的回顾

1998—2000年国企改革的回顾作者:石建国来源:《百年潮》2017年第01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围绕着“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目标,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当时称为国营企业)进行改革。

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将产生一些历史借鉴意义。

一、国企改革之前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在农村和城市经济中,各种形式的改革开始酝酿并兴起。

城市中国营企业改革最初是从放权让利开始的。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上刊登了四川省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生产资料的广告。

广告见报后不到两个月,宁江厂就签订了1300多台机床的合同。

宁江机床厂的“自主权”带来了真金白银的“自主钱”。

宁江机床厂的变化只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一个缩影。

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情况下,1984年10月下旬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个《决定》,被邓小平称为“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文件明确指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

“两权分离”的提出,为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施行和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此,“包”字进城,承包制开始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

这一时期,浙江海盐县衬衫总厂与河北石家庄造纸厂的承包改革闻名全国,两位厂长步鑫生与马胜利开风气之先,被媒体称为“南步北马”,成为当时企业改革的代表人物。

1987年秋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思路。

企业承包制继续得以推行。

但不久以后,由于“价格闯关”失败,我国进入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时期。

公有制企业改制案例

公有制企业改制案例

公有制企业改制案例事件一:铁道部改制案例(2003年)具体时间:2002年至2003年背景:中国铁道部是一家典型的公有制企业,负责国家铁路运输事务。

然而,长期以来,铁道部在运营效率和财务状况等方面存在问题,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

因此,政府决定进行改制,以提高铁路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透明度。

事件经过:2002年,政府开始研究对铁道部进行改制的方案。

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之后,决定将铁道部进行分拆。

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铁道部改革方案》,铁道部正式进入改制阶段。

根据改革方案,铁道部分为骨干企业和非核心业务两个部分。

骨干企业主要负责铁路线路、车辆、车站等基础设施的运营和管理,而非核心业务则包括旅游、物流等相关产业。

随后,铁道部成立了企业股份制改造领导小组,负责推动改革进程。

改造顾问团队的成员包括法律专家、经济学家等专业人士。

在改革过程中,铁道部对于员工的安置非常重视。

根据方案,公司将进行内部调整和机构优化,但员工的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员工可以选择继续在改制后的企业工作,也可以选择通过培训等方式转岗或转业。

改制完成后,铁道部骨干企业更名为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进行了资本运作,通过发行股票向公众募集资金,以便为公司的运营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最后,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9月正式挂牌交易,标志着铁道部改制的圆满完成。

律师点评:铁道部改制案例是中国公有制企业改制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分拆、股份制改造等手段,该案例成功地将原有制度旧体制转变为现代企业运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化水平。

在改制过程中,铁道部注重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这为后续类似的改制案例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改革后的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了中国铁路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重点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这一阶段的改革试图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通过向企业放权让利来增强企业的活力。

自主权的扩大和利润留成制度的实行,激活了传统体制下作为生产单元的国营企业的盈利意识和发展意识,为逐步适应市场竞争初步奠定了基础。

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仍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受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市场体系尚属萌芽状态。

(二)1985年左右,开始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以及股份制试点,探索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

1984年,出现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改革尝试。

1984年12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开发行股票,这种股票是1949年以来我国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1986年,邓小平同志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森,这一历史性会晤最具意义的场面是美国客人赠送给我国领导人一枚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会徽,而我国领导人则赠送给这位美国来访者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这次不寻常的会见和不寻常的赠送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揭开了我国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因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为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构想,全国的国营企业开始一户一策,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全民所有制企业有78%实行了承包制。

虽然承包制仍属于放权让利的范畴,但承包制的普遍实行是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向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转化迈出的第一步,使企业初步完成了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但承包制所存在的体制缺陷并未消除政企不分的问题。

(三)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沿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

国企改革 案例

国企改革 案例

国企改革案例国企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下面就以几个典型的国企改革案例来探讨国企改革的路径和经验。

第一个案例是中国石化的改革。

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之一,曾经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但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资产结构、提升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中国石化成功实现了国企改革,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国企改革中,引进外部优质资源、优化资产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二个案例是中国铁路的改革。

中国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曾经面临着效益不佳、管理混乱等问题。

但通过分拆重组、引进市场机制、推行内部改革等措施,中国铁路成功实现了国企改革,实现了良好的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国企改革中,要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内部管理的改革,才能实现国企的良性发展。

第三个案例是中国电信的改革。

中国电信作为国内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曾经面临着效益下滑、竞争压力等问题。

但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市场化运营、优化产品结构等措施,中国电信成功实现了国企改革,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国企改革中,要注重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市场化运营,才能实现国企的转型升级。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的国企改革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国企改革的路径是多样的,但核心是要注重市场化、混合所有制和内部管理的改革。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到适合国企改革的最佳路径。

希望国企改革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年山东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20件大事

2023年山东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20件大事

全面学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分批分期、全覆盖组织专题培训,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组织百场宣讲、百项调研、百个新媒体产品“三百系列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扎实推进巡察整改和成效评估,对专项巡察。

研究出台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的措施意见,确保实现稳增长任务目标。

开展省属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质效提升工程,绿色债券发行支持保障机制。

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进一步规范企业投资管理,修订投资管理办法,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

支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对口支援、东西协作等工作。

持续抓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落实,高标准、清单式推进全面对标一流质效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深入实施数字结合“一利五率”体要求,完善省属企业高质量发展考核机制,制定年度考核方案和考核指标标准,做好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与经营业绩考核的有效衔接。

持续深化“双招双引”工作,举办场“央企省企市地行”活动,试点设立省属企业省外“招商驿站”第六届中国企业论坛,推进论坛年会定址定时,引导省属企业、市县国企与中央企业、知名民企加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

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深化省属企业之间、组织实施国有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等改革专项行动。

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加强省属企业及各级子企业董事会建设,制定企业董事会授权管理办法,深化省属国有企业监事会改革。

开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010206 07 08 0903040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8STATE-OWNED ASSETS OF SHANDONG聚焦改革·助力发展92023年1~2月·山东国资提升“三项制度”改革质量,健全改革效能评估体系,制定《省属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效能评估工作指引》部能上能下规定》和我省实施细则的有关措施,完善企业领导人员培养、选拔、激励机制。

改革开放前10年:波澜壮阔的国企改革

改革开放前10年:波澜壮阔的国企改革

改革开放前10年:波澜壮阔的国企改革1949年至1978年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通过各种扩张方式一步步地拓展到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成为计划经济最重要的微观基础。

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在政府意志的驱使下成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的工具和手段。

然而,严格的计划管理模式使企业几乎丧失了主动经营的积极性。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

在20世纪70年代末,四川省率先站了出来,围绕搞好搞活国有企业这个环节进行了“放权让利”的大胆改革。

四川的做法直接推动了全国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之后不久,首钢的“承包制”又引领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热潮,北京天桥商场则开始探索股份制。

整个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可谓风起云涌。

“放权让利”与搞活国有企业二十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首先是从“放权让利”开始的。

与以往的改革不同的是,这次改革一开始就承认了企业和个人利益的存在,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变强,企业的经营效果一下子显现了出来,人们终于看到了国有企业的希望和出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应当给地方和工业企业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要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等一系列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

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5个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文件。

要求各地区和中央有关部门在工业、交通系统选择少数企业进行扩权试点。

1980年1月20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经委、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进一步细化了“让利”的具体办法。

在国务院发出扩大企业自主权等5个文件以后不久,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在1590家工业企业中进一步进行试点,加上有些省、市、区按自定办法试点的企业,共计2100家。

到1980年6月,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企业达6600多家,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数的16%左右,产值约占60%,利润占7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石油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
2007年,国务院确定了中央企业按照企业合并报表净利润8%的综合 比例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央企开始上缴“红利”。
2008年,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三、各阶段国企改革大事记(6)
2009年,200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通过,并 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2011年, 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做强做优、世界 一流”的核心目标,大力实施“一五三”战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 域集中。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混合所有制改革破冰;
2000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央企先后在纽约或香港上市。
2002年,十六大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 理体制,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特设机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委员会。
三、各阶段国企改革大事记(5)
全面改革阶段:
2、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03年以后) 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颁布实施《企业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2004年,国资委选择宝钢等7家国有独资的中央企业进行董事会试点 工作。 2006年,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兼并重组力度。 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造完成,各大银行相继上市。
1987年: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成为改革典型, 被称为“企业承包第一人”。
1989年:国营企业遭遇“三角债”困扰。 1990年:沪市、深市开市。 1991年:山东诸城市探索国企
产权实验,通过股份制、股份
合同制等形式将国营或集体 企业出售给个人。
三、各阶段国企改革大事记(4)
全面改革阶段:
1、现代企业制度与抓大放小(1992-2002) 1992年,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件》。 1994年,《公司法》正式颁布。 1996年,国家经贸委宣布“抓大放小”。 1998年,国企改革转入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加速阶段。 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四项改革试点;
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 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
四项改革试点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混合所有制经济、董事会授权、向 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国家开发投 资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 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 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新兴际华 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公司、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 集团公司; 派驻纪检组试点:在国资委管理主要 负责人的中央企业中选择2到3家
中国国企改革大事记
目录
1 关于国企改革
2 国企改革历经阶段
3 各阶段国企改革的本质
二、国企改革历经阶段
1.1978-83年:“放权让利” 2.1983-86年:两步“利改税” 3. 1987-91年:承包制 4. 1992年至今:全面改革阶 段(现代企业制度)
三、各阶段国企改革大事记(1)
“放权让利”阶段: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1979年,首钢等八家国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验。 1980年,《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发布。 1982年,中央作出《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 全面整顿的决定》。
三、各阶段国企改革大事记(2)
问题与思考:
国企改革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根据企业产权理论, 你认为国企改革的 方向是什么?
试行两步“利改税”阶段:
1983年
国务院批转《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
1984年:
福建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刊发。 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
暂行规定》。
1985年
《企业破产法》草案通过试行。
三、各阶段国企改革大事记(3)
以承包制为主导的企业改革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