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选择重传协议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主要协议分析实验报告(3篇)

主要协议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协议作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我们开展了主要协议分析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常用网络协议的报文格式和工作机制,加深对网络协议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常用网络协议的报文格式和工作机制。

2. 掌握网络协议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培养网络故障排查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PC机、网线、Wireshark软件。

2. 实验网络:局域网环境,包括路由器、交换机、PC等设备。

四、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分析以下协议:1. IP协议2. TCP协议3. UDP协议4. HTTP协议5. FTP协议五、实验步骤1. IP协议分析(1)启动Wireshark软件,选择合适的抓包接口。

(2)观察并分析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包括版本、头部长度、服务类型、总长度、标识、标志、片偏移、生存时间、协议、头部校验和、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等字段。

(3)分析IP分片和重组过程,观察TTL值的变化。

2. TCP协议分析(1)观察TC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包括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序号、确认号、数据偏移、标志、窗口、校验和、紧急指针等字段。

(2)分析TCP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终止的过程。

(3)观察TCP的重传机制和流量控制机制。

3. UDP协议分析(1)观察UD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包括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长度、校验和等字段。

(2)分析UDP的无连接特性,观察UDP报文的传输过程。

4. HTTP协议分析(1)观察HTTP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的格式,包括请求行、头部字段、实体等。

(2)分析HTTP协议的请求方法、状态码、缓存控制等特性。

(3)观察HTTPS协议的加密传输过程。

5. FTP协议分析(1)观察FT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包括命令、响应等。

(2)分析FTP的文件传输过程,包括数据传输模式和端口映射。

选择重传协议实验报告(3篇)

选择重传协议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选择重传协议(SR)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理解选择重传协议与GBN协议的区别;3. 通过实验验证选择重传协议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性能。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73. 网络模拟器:Mininet三、实验原理选择重传协议(SR)是一种数据链路层协议,用于解决GBN协议中累计确认导致的批量重传问题。

SR协议允许接收方仅对出错的帧进行确认,从而减少网络资源的浪费,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四、实验步骤1. 构建实验拓扑结构:使用Mininet创建一个简单的网络拓扑,包括发送方、接收方和交换机;2. 编写实验代码:使用Python编写选择重传协议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代码;3. 配置实验参数:设置发送方窗口大小、接收方窗口大小、数据帧大小、确认帧间隔等参数;4. 运行实验:启动网络模拟器,运行实验代码,观察实验结果;5. 分析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评估选择重传协议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发送方窗口大小为5,接收方窗口大小为3,数据帧大小为100字节,确认帧间隔为1秒;(2)实验过程中,发送方共发送了10个数据帧,接收方成功接收了8个数据帧;(3)实验过程中,共发生4次重传,其中3次为单个帧重传,1次为批量重传。

2. 实验分析:(1)选择重传协议在实际网络环境中表现良好,与GBN协议相比,减少了批量重传的情况,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2)发送方窗口大小和接收方窗口大小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适当增大窗口大小可以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3)数据帧大小和确认帧间隔也会影响实验结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六、实验结论1. 选择重传协议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具有较好的性能,可以有效解决GBN协议中批量重传的问题;2.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发送方窗口大小、接收方窗口大小、数据帧大小和确认帧间隔等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选择重传协议的性能;3. 选择重传协议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七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GBN编程实验报告精编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七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GBN编程实验报告精编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七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GBN编程实验报告精编实验七: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GBN编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理解传输层的可靠传输协议GBN(Go-Back-N)的工作原理;2. 利用Python编程实现GBN协议;3.通过实验验证GBN协议的可靠性。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开发工具:Python3.9;3. Python库:socket, threading。

三、实验原理GBN(Go-Back-N)协议是一种滑动窗口协议,用于实现可靠的传输。

在GBN协议中,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一批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有一个序号。

接收方会按照相同的序号顺序接收并确认收到的数据包,若一些数据包丢失,则接收方会等待一定时间,然后要求发送方重传从丢失的数据包开始之后的所有数据包。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编程实现一个简化的GBN协议。

发送方和接收方将通过socket进行通信。

发送方将发送一定数量的数据包,接收方将模拟数据包丢失,并且在一段时间后要求发送方重传。

四、实验过程1. 建立发送方和接收方的socket连接,并互相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2.发送方将一定数量的数据包发送给接收方;3.接收方按照GBN协议的规定接收数据包,并发送确认信息给发送方;4.发送方接收到确认信息后,继续发送下一批数据包;5.当接收方丢失数据包时,等待一段时间之后要求发送方重传;6.发送方收到重传请求后,重新发送从丢失的数据包开始之后的所有数据包;7.重复步骤2-6,直到所有数据包都被成功接收。

五、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数据包的发送与接收均顺利进行。

发送方能够根据接收方的确认信息进行滑动窗口的滑动,并实现重传功能。

接收方也能够检测到丢失的数据包,并要求发送方进行重传。

整个传输过程基本完成了GBN协议可靠性传输的要求。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理解了传输层的可靠传输协议GBN的工作原理,并通过编程实现了一个简化的GBN协议。

TCP/ IP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简洁)

TCP/ IP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简洁)

广东警官学院《计算机网络》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原理
实验学期 2011 至 2012 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所在系部计算机系
年级 2010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班
学生姓名陆长鹏学号 201007140315 任课教师
实验成绩
计算机系制
实验报告须知
1、学生上交实验报告时,必须为打印稿(A4纸)。

页面空间不够,可以顺延。

2、学生应该填写的内容包括:封面相关栏目、实验地点、时间、目的、设备环境、
内容、结果及分析等。

3、教师应该填写的内容包括:实验成绩、教师评价等。

4、教师根据本课程的《实验指导》中实验内容的要求,评定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成
绩;要求在该课程期末考试前将实验报告交给任课教师。

综合性实验中,所涉及的程序,文档等在交实验报告前,拷贝给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统一刻录成光盘,与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一同上交到系里存档。

5、未尽事宜,请参考该课程的实验大纲和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综合性实验报告
开课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2012 年月日。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讲解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讲解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讲解引言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实体进行通信、交换数据时所遵循的规则和约定。

网络协议的设计和实现对于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本次实验我们进行了网络协议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本篇实验报告,旨在通过讲解实验内容和结果,对网络协议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对网络协议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具体实验目标如下:1. 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作用;2. 学习使用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和交换;3. 掌握网络协议的实验操作和设计。

实验环境本次实验环境如下: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软件工具:Wireshark、Ping、Traceroute等。

实验过程本次实验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TCP/IP协议、DNS协议和HTTP 协议。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讲解。

1. 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中最重要的一种网络协议,它采用分层结构,包括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传输层的TCP协议和UDP协议。

(略去部分内容)2. DNS协议DNS(Domain Name System)协议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层协议,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实现域名和IP地址之间的转换。

本次实验我们使用Wireshark工具进行DNS报文的捕获和分析。

(略去部分内容)3. HTTP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协议是一种用于传输超文本的应用层协议,它是Web应用中最重要的一种协议。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Wireshark工具对HTTP请求和响应进行捕获和分析。

(略去部分内容)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捕获了大量的网络数据包,并使用Wireshark 工具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各个协议的数据包进行解析和比较,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实验结果和分析:1. TCP与UDP的区别从实验结果来看,TCP协议和UDP协议在传输方式、可靠性和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哈工大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之五

哈工大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之五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实验5:利用Ethereal分析TCP、UDP、ICMP协议实验过程:使用Ethereal分析TCP协议: (15分)得分:抓取本机与http://gaia。

/ethereal—labs/alice。

txt通信过程中的网络数据包.根据操作思考以下问题:●客户服务器之间用于初始化TCP连接的TCP SYN报文段的序号(sequence number)是多少?在该报文段中,是用什么来标示该报文段是SYN报文段的?Seq=0Flags中的syn位为1,ack位为0,说明是syn报文段●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的SYNACK报文段序号是多少?该报文段中,Acknowledgement字段的值是多少?Gaia.cs。

umass。

edu服务器是如何决定此值的?在该报文段中,是用什么来标示该报文段是SYNACK报文段的?Seq=0Ack=1,服务器根据客户端发送的SYN报文的Seq值加一后得到此值Flags中的Ack和Syn位都为1,所以是SYNACK报文●如果将包含HTTP POST命令的TCP报文段看作是TCP连接上的第一个报文段,那么该TCP连接上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的第六个报文段的序号是多少?是何时发送的?该报文段所对应的ACK是何时接收的?第六个报文段:对应的ack报文段:23号报文时第六个报文,seq=6310,发送时间:Jun 1,2013 13:32:56.587941000 对应的ack报文段接收时间Jun 1,2013 13:32:56.993379000●前六个TCP报文段的长度各是多少?在整个文件发送过程中,接受方公示的窗口大小是否变化?窗口大小代表什么含义?(可参考教科书“流量控制”一节)首个报文段长度为555,其余都为1506,接收方窗口长度是变化的.它代表接收方端口上缓冲区空闲空间的大小,显示其接受能力●TCP连接的throughput (bytes transferred per unit time)是多少?请写出你的计算过程.(不必给出计算结果,表达出计算的思路即可)TCP连接发送报文的数据字节总数÷发送数据报总时间●实验结论,以及实验中遇到的其他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结论:tcp协议在建立连接时要经历三次握手过程;当tcp连接需要发送比较大块的数据时,会将其分割成若干份数据报发送.Tcp协议利用窗口大小来实现端到端的流量控制问题:实验课后到四楼机房重做实验发现那里的网络不适合做这次实验(在那研究了一个小时),后来用自己电脑回到寝室做实验比较顺利。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tcp协议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tcp协议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tcp协议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TCP协议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传输控制协议(TCP)。

TCP协议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它在保证数据可靠传输的同时,提供了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重要功能。

本实验旨在深入了解TCP协议的原理和工作机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对TCP协议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了解TC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2. 熟悉TCP连接的建立和终止过程;3. 掌握TCP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4. 通过实验验证TCP协议的可靠性和效率。

三、实验环境本实验使用了一台运行着Linu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通过该计算机可以模拟TCP协议的各种操作和行为。

四、实验步骤1. TCP连接的建立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来模拟TCP连接的建立过程。

首先,在服务器端启动一个监听进程,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然后,在客户端发起连接请求时,服务器接受该请求,并建立一个TCP连接。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TCP三次握手的过程,即客户端发送SYN包,服务器回应SYN+ACK包,最后客户端发送ACK包,完成连接的建立。

2. TCP连接的终止TCP连接的终止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发送一个特殊的FIN包来终止一个已建立的TCP连接。

在终止过程中,可以观察到TCP四次挥手的过程,即一方发送FIN包,另一方回应ACK包,然后另一方也发送FIN包,最后再回应ACK包,完成连接的终止。

3. TCP的流量控制TCP通过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实现流量控制。

在本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滑动窗口的大小,观察到数据发送和接收的速度变化。

当滑动窗口的大小较小时,发送方发送的数据量较小,接收方的处理速度较慢;而当滑动窗口的大小较大时,发送方发送的数据量较大,接收方的处理速度较快。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TCP流量控制的有效性。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协议分析)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协议分析)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三:计算机网络 ARP 协议分析实验
一、实验名称:计算机网络 ARP 协议分析实验 二、实验目的:了解网络层 ARP 协议,并学会独立分析协议的具体内
10
容,通过实践巩固网络层协议的相关理论知识 三、实验内容:熟悉网络层原理,了解网络层协议,了解网络层协议 与其他协议的关系, 掌握 ARP 协议的具体内容, 对实验环境有所了解。 四、实验环境: (1)硬件:PC 机,网线,交换机、 (2)软件:Windows2000 操作系统、Wireshark 汉化版 五、实验步骤: 1、选取分析的协议 ARP 协议,复习教材相关内容;从网上查阅资料 知, ARP 协议的内容具体可以可以由下图所示(共 32 个字节) 组成: 0 8 硬件类型 物理地址长度 协议地址长度 16 24 协议类型 操作 31 (位)
13
八、实验习题 1、试简单说明 ARP 协议的作用。 答:ARP(地址解析协议) ,实现地址转换:将 IP 地址转换成物理地 址。 2、试解释为什么 ARP 高速缓存每存入一个项目就要设置 10~20 分 钟的超时计时器。这个时间设置得太大或太小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 ARP 将保存在高速缓存中的每一个映射地址项目都设置生存时间 (例如,10~20 分钟) 。凡超过生存时间的项目就从高速缓存中删除 掉。 设置这种地址映射项目的生存时间是很重要的。 设想有一种情况, 主机 A 和 B 通信,A 的 ARP 高速缓存里保存有 B 的物理地址,但 B 的网卡突然坏了,B 立即更换了一块,因此 B 的硬件地址就改变 了。A 还要和 B 继续通信。A 在其 ARP 高速缓存中查找到 B 原先 的硬件地址,并使用该硬件地址向 B 发送数据帧,但 B 原先的硬件 地址已经失效了,因此 A 无法找到主机 B。是过了一段时间,A 的 ARP 高速缓存中已经删除了 B 原先的硬件地址(因为它的生存时间 到了) ,于是 A 重新广播发送 ARP 请求分组,又找到了 B。时间设 置太大, 造成 A 一直空等而产生通讯时延, 网络传输缓慢。 若太小, 有可能网络状况不好,B 暂时没有应答 A,但 A 已经认为 B 的地址 失效,A 重新发送 ARP 请求分组,造成通讯时延。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网络协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来实现安全和高效的数据传输。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几种常见的网络协议,并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实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环境下,网络协议能够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并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性保障。

1. 引言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的基础。

它们定义了数据如何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递和交换,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重点研究以下几种网络协议:1.1. 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中最常用的网络协议之一。

它分为四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任务。

网络协议的实现和使用牵涉到各个层次的相关技术和配置。

1.2. HTTP协议HTTP协议是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的协议。

它基于TCP/IP协议,并通过可靠的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通过HTTP协议,我们可以实现网页的请求和响应,以及其他与Web相关的操作。

HTTP协议的实现和使用在今天的互联网中至关重要。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2.1. 理解和掌握各种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2.2. 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网络协议的功能和效果;2.3. 探索网络协议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实验过程3.1. 搭建实验环境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需要搭建一个适合的实验环境。

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连接,并安装必要的软件和工具。

3.2. 实验一:TCP/IP协议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并进行一系列的实际操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配置网络接口层的相关参数。

接下来,我们将实现网络层和传输层的功能,包括IP地址的分配和路由的配置。

最后,我们将使用应用层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并验证其可靠性和效果。

3.3. 实验二:HTTP协议实验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将以HTTP协议为例,研究应用层协议的工作流程和功能。

徐州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TCP协议

徐州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TCP协议

TCP协议一、实验目的1. 掌握TCP协议的报文格式2. 掌握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3. 掌握TCP数据传输中编号与确认的过程4. 掌握TCP协议校验和的计算方法5. 理解TCP重传机制二、实验内容一. TCP报文格式16位源端口号16位目的端口号32位序号32位确认序号4位首部长度保留(6位)URGACKPSHRSTSYNFIN16位窗口大小16位校验和16位紧急指针选项数据二. TCP连接的建立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

在面向连接的环境中,开始传输数据之前,在两个终端之间必须先建立一个连接。

对于一个要建立的连接,通信双方必须用彼此的初始化序列号seq和来自对方成功传输确认的应答号ack(指明希望收到的下一个八位组的编号)来同步,习惯上将同步信号写为SYN,应答信号写为ACK,整个同步的过程称为三次握手。

三. TCP连接的释放对于一个已经建立的连接,TCP使用四次握手来结束通话(使用一个带有FIN 附加标记的报文段)。

四. TCP重传机制TCP每发送一个报文段,就对这个报文段设置一次计时器。

只要计时器设置的重传时间到期,但还没有收到确认,就要重传这一报文段。

三、实验步骤练习一:察看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1.主机B、C、D启动协议分析器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TCP协议)。

2.主机A启动仿真编辑器,进入TCP连接视图。

在“服务器信息/IP地址”中填入主机C的IP地址;使用“端口扫描”获取主机C的TCP端口列表,在“服务器信息/端口”中填入主机C的一个TCP端口(大于1024);点击“连接”按钮进行连接。

3.察看主机B、C、D捕获的数据。

4.主机A断开与主机C的TCP连接。

5.察看主机B、C、D捕获的数据。

练习二:利用仿真编辑器编辑并发送TCP数据包▪本练习将主机A和B作为一组,主机C和D作为一组,主机E和F作为一组,现仅以主机A和B为例,说明实验步骤。

▪在本实验中由于TCP连接有超时时间的限制,故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两位同学要默契配合,某些步骤(如计算TCP校验和)要求熟练、迅速。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udp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udp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udp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UDP协议摘要: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中的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协议。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UDP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然后,我们将通过实验验证UDP协议的可靠性和性能。

最后,我们将讨论UDP协议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

1. 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协议是网络通信的基石。

UDP 是一种简单的传输层协议,它提供了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相对于TCP协议,UDP具有更低的开销和更高的传输效率,但也因此牺牲了可靠性。

2. UDP的特点UDP协议具有以下特点:- 无连接:UDP不需要在通信前建立连接,而是直接将数据报发送给接收方。

- 不可靠:UDP不提供数据重传和确认机制,因此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 高效性:UDP的头部开销较小,传输效率较高。

- 面向报文:UDP以数据报的形式传输数据,每个数据报都是独立的,不会像TCP那样将数据流划分为多个段。

3.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UDP协议的可靠性和性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在本地搭建了一个简单的UDP服务器和客户端。

然后,我们通过发送不同大小的数据报和模拟网络延迟来测试UDP的可靠性和传输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UDP协议在局域网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即使在网络延迟较高的情况下,UDP仍能够正常传输数据。

然而,在广域网环境下,UDP的可靠性会受到较大影响,因为UDP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可能会导致丢包或乱序。

另外,我们还测试了UDP协议的传输速度。

实验结果显示,UDP协议在传输大量数据时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特别适合实时音视频传输等对传输速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4. 应用场景UDP协议由于其高效性和低延迟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以下场景:- 实时音视频传输:如视频会议、直播等。

- DNS解析:UDP协议用于域名解析,由于DNS请求通常较小且需要快速响应,UDP更适合用于此类场景。

- 游戏通信:游戏中的实时交互需要低延迟和高效的数据传输,UDP协议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2023年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2023年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通用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熟悉微机的各个部件;2、掌握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每个部件的安装方法;4、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5、熟悉并掌握DOS操作系统的使用;6、掌握文件、目录、路径等概念;7、掌握常用虚拟机软件的安装和使用;8、熟悉并掌握虚拟机上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及使用;9、掌握使用启动U盘的制作和U盘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方法;10、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二、实验内容1.将微机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2.调试机器,使其正常工作;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

4.安装及使用虚拟机软件;5.安装WINDOWS7操作系统;6.常用DOS命令的使用;7.学会制作启动U盘和使用方法;8.WINDOWS7的基本操作;9.操作系统的基本设置和优化。

三、实验步骤(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结合实验过程中做的具体内容,完成此项内容的撰写)四、思考与总结(写实验的心得体会等)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2windows平台逻辑层数据恢复一、实验目的:通过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误格式化的硬盘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数据恢复,通过实验了解windows平台逻辑层误格式化数据恢复原理,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对存储设备设备进行数据恢复。

二、实验要求: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电脑磁盘或者自己的U盘中的删除的数据文件进行恢复,对各种文件进行多次尝试,音频文件、系统文件、文档文件等,对简单删除和格式化的磁盘文件分别恢复,并检查和验证恢复结果,分析两个软件的数据恢复功能差异与优势,进一步熟悉存储介质数据修复和恢复方法及过程,提高自身的对存储介质逻辑层恢复技能。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1)Windows _P 或Windows 20__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五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GBN编程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五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GBN编程实验报告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五、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GBN编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编程实现简单可靠的数据传输GBN协议,模拟可靠数据传输
2、理解TCP协议可靠传输的差错检测、重传、累计确认、定时器的可靠传输策略。

二、实验指导:
参考教材。

三、实验要求:
编程实现一个GBN传输协议,采用编程语言不限,要求能将发送――接收流程以及处理方法表现出来.附源代码及注释并附上实验结果截图。

四、实验总结
1.通过看代码了解了编程实现简单可靠的数据传输GBN协议,模拟可靠数据传

2.要理解TCP协议可靠传输的差错检测、重传、累计确认、定时器的可靠传输
策略。

3.Packet是pkt结构体类型. 调用此函数将此分组发送到网络中,前往另一
个实体。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传输层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传输层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南昌航空大学实验报告年月日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名称:传输层协议分析班级:学生姓名:学号: 2212893107指导教师评定:签名:一.实验目的理解TCP报文首部格式和字段的作用,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TCP数据传输的编号与确认的过程;学习TFTP工具3CDaemon软件的使用,分析UDP协议报文格式。

二.实验内容1.TCP协议基本分析2. UDP协议分析三.实验过程1.TCP协议基本分析1.TCP的报文格式,2. TCP连接的建立,3. TCP数据的传送4. TCP连接的释放步骤1 相邻两台机器分别为PCA和PCB。

在PCB上下载并安装Telnetd,然后建立用于登录的用户和密码。

步骤2在PCA上运行WireShark进行报文截获,同时设置相应的显示过滤规则。

步骤3PCA上打开Windows命令窗口,执行telnet到PCB,然后执行“exit”退出,从而完成一次TCP协议连接的建立和释放。

步骤4分析截获报文中数据发送部分的第一条TCP报文及其确认报文。

步骤5步骤6TCP连接建立时,其报文首部与其他TCP报文不同,有一个option字段,它的作用是什么,值给多少?结合IEEE802.3协议规定的以太网最大帧长度分析此数据是怎么样得出的。

步骤7分析TCP连接的释放过程中,选择TCP连续撤消的四个报文,将报文信息填入下表:步骤8分析TCP数据传送阶段的前8个报文,将报文信息填入下表:请写出TCP 数据部分长度的计算公式。

数据传送阶段第一个报文的序号字段值是否等于连接建立时第三个报文的序号? 2. UDP 协议分析步骤1相邻两台机器分别为PCA 和PCB 。

步骤2 根据3CDeamon 软件的配置,在PCA 上配置TFTP server 功能,在PCB 上配置TFTP client 功能。

选择TFTP client 要从TFTP server 下载的文件名。

步骤3 运行PCA 、PCB 上的Wireshark ,开始报文截获。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网络协议实验报告引言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定义了计算机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网络协议的设计和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

本报告将介绍我对网络协议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实验目的本次网络协议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网络环境,观察和分析不同协议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优化方法。

实验环境实验中使用了一台运行着Linu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作为实验平台。

通过在虚拟机中模拟多个网络节点,我们可以模拟出复杂的网络环境,以测试协议的性能和稳定性。

实验过程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UDP和IP协议。

通过在虚拟机中运行不同的应用程序,并在不同的网络条件下进行测试,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协议的行为和性能差异。

首先,我们测试了TCP协议在高负载情况下的表现。

通过在多个虚拟机上同时运行大量的文件传输任务,我们观察到TCP协议在网络拥塞时的拥塞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但同时也导致了较高的延迟。

这提示我们,在设计网络应用时需要权衡可靠性和传输效率。

其次,我们测试了UDP协议在实时传输场景下的表现。

通过在虚拟机中模拟音视频传输,我们观察到UDP协议具有较低的延迟和较高的传输速率,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

然而,由于UDP协议不提供可靠性保证,数据丢失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协议。

最后,我们测试了IP协议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表现。

通过模拟网络拓扑的变化,我们观察到IP协议能够自适应地调整路由路径,以保证数据的传输。

然而,在网络拓扑变化较为频繁的情况下,IP协议可能导致较高的路由开销和丢包率。

因此,在设计网络架构时需要考虑网络拓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网络协议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TCP协议适用于对数据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但会导致较高的延迟;UDP协议适用于实时传输场景,但可能导致数据丢失;IP协议能够自适应地调整路由路径,但在网络拓扑变化频繁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开销。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网络协议的分析,加深对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原理和机制的理解,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环境1. 实验平台:Wireshark2. 实验设备:笔记本电脑、路由器三、实验内容1. 抓包分析TCP协议数据包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Wireshark工具进行抓包,然后选择一个TCP协议的数据包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数据包的各个字段,我们可以了解数据包的结构和传输过程,进一步理解TCP协议的工作原理。

2. 分析UDP协议数据包接着,我们选择了一个UDP协议的数据包进行分析。

UDP与TCP不同,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具有数据传输快速、效率高的特点。

通过分析UDP数据包,我们可以看到其简单的数据包头格式和传输方式,了解UDP协议与TCP协议的区别和适用场景。

3. 检测网络攻击在实验中,我们还模拟了一些网络攻击行为,如ARP欺骗、SYN 洪水攻击等,通过Wireshark工具抓取攻击数据包,并分析攻击过程和特征。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网络安全威胁的种类和形式,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意识。

四、实验结果通过分析TCP、UDP协议数据包和网络攻击数据包,我们深入了解了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通信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Wireshark工具是一款强大的网络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网络通信过程,提高网络攻击检测和防护能力。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对网络协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增强了网络安全意识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网络协议,不断提升自己在网络领域的技术水平,为网络通信的安全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实验感想本次网络协议分析实验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亲自动手抓包分析和检测网络攻击,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安全防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我们能在网络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网络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参考文献暂无。

以上为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感谢您的阅读。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协议成为了信息传输的重要基础。

网络协议的设计和实现对于保障网络安全和提高网络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几种常见的网络协议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一、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当前互联网上使用最广泛的协议之一。

它是一个分层的协议栈,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其中,传输层的TCP协议和UDP 协议是最为重要的。

TCP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而UDP 协议则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我们通过Wireshark工具对TCP/IP协议进行了抓包分析。

在抓包过程中,我们观察到TCP协议使用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并通过序列号和确认号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UDP协议则没有连接建立的过程,可以直接发送数据。

通过对抓包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TCP协议适用于对数据传输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而UDP协议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二、HTTP协议HTTP协议是应用层的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

它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每次请求和响应都是独立的。

我们通过使用浏览器访问一个网页的过程,对HTTP协议进行了分析。

在抓包结果中,我们观察到HTTP协议的请求和响应分为多个字段,包括请求行、请求头、请求体、响应行、响应头和响应体。

通过分析请求头中的User-Agent字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客户端的信息,通过响应头中的Content-Type字段,我们可以了解到服务器返回的数据类型。

通过对HTTP协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页的加载过程,以及优化网页性能的方法。

三、DNS协议DNS协议是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的协议。

在我们访问一个网站时,浏览器首先会向DNS服务器发送一个DNS查询请求,获取目标网站的IP地址。

我们通过Wireshark工具对DNS协议进行了抓包分析。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tcp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tcp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tcp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TCP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作为互联网中最重要的传输协议之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TCP协议的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TCP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二、实验目的1. 了解TC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机制;2. 掌握TCP协议的连接建立和断开过程;3. 研究TCP协议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传输性能。

三、实验环境和工具1. 实验环境:使用两台计算机,分别作为服务器和客户端;2. 实验工具:使用Wireshark进行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和分析。

四、实验过程和结果1. 连接建立在服务器端启动TCP监听,并设置端口号为8080。

在客户端使用telnet命令连接服务器,并指定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

通过Wireshark捕获到的数据包可以观察到三次握手的过程,即SYN、SYN-ACK和ACK的交互。

2. 数据传输在客户端输入一段文本,并通过telnet发送给服务器。

在Wireshark中可以看到TCP协议中的数据包以及相应的确认包,验证了TCP的可靠传输机制。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拥塞控制机制的运作,根据网络的情况动态调整拥塞窗口大小。

3. 连接断开在客户端输入断开连接的命令,通过Wireshark可以观察到四次挥手的过程,即FIN、ACK、FIN和ACK的交互。

这个过程中,双方都需要发送FIN和ACK来确认连接的断开。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TCP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 TCP协议具有拥塞控制机制,能够根据网络情况动态调整传输速率,避免网络拥塞;3. TCP协议的断开过程需要四次挥手,确保连接的安全关闭。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TCP作为一种可靠的传输协议,在互联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选择重传协议,窗口大小

选择重传协议,窗口大小

选择重传协议,窗口大小篇一:计算机网络部分习题答案1 考虑在图5-8中的4比特生成多项式G,假设D的值为10101010。

R的值是什么?答:由图5-8知:1001G用D除以G,过程如下:3. 考虑一种GBN协议,其发送方窗口为3,序号范围为1,024。

假设在时刻t,接收方期待的下一个有序分组的序号是k。

假设媒体不会对报文重新排序。

回答以下问题:a. 在t时刻,发送方窗口内的报文序号可能是多少?为什么?b. 在t时刻,在当前传播回到发送方的所有可能报文中,ACK字段中所有可能值是多少?为什么?答:一般而言,发送方窗口为N(本题中N=3)。

a. 一种情况是,接收方收到k-1号分组,并且对之前接收到的所有分组都进行了确认,且确认正确到达了发送方,那么发送方的窗口[k,k+N-1]。

如果处于另一种极端,发送方未收到任何ACK,窗口[k-N,k-1]。

因此,窗口始于[k-N,k]中某一点,大小为3。

b. 接收方等待分组k,收到和确认了k-1及其以前所有分组,如果这N个ACK未到达发送方,ACK范围[k-N,k-1],由于发送方已经发送分组[k-N,k-1],所以肯定收到了ACK k-N-1,根据累积确认原理,接收方一旦对k-N-1进行确认,则不会再对小于k-N-1号分组确认,故而ACK范围[k-N-1,k-1]。

滑动窗口概念停等法( WT = WR = 1 )滑动窗口法:1 出错全部重发( WT ≤ 2n-1 ) (n次方)2出错选择重发( WR ≤ 2n -1) (n-1次方)这个滑动窗口的概念网络上很多关于它的概念,但是都不是很清楚,我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以问答的方式写出来来回答下:在停止等待协议中,确认帧是否需要序号?请说明理由。

答:在一般情况下,确认帧不需要序号。

但如果超时时间设置短了一些,则可能会出现问题,即有时发送方会分不清对哪一帧的确认。

试证明:当用n个比特进行编号时,若接收窗口的大小为1,则只有在发送窗口的大小WT≤2n-1时,连续ARQ协议才能正确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选择重传协议实验报告1.实验内容和实验环境描述实验内容:利用所学数据链路层原理,设计一个滑动窗口协议,在仿真环境下编程实现有噪音信道环境下两站点之间无差错双工通信。

信道模型为8000bps 全双工卫星信道,信道传播时延270毫秒,信道误码率为10-5,信道提供字节流传输服务,网络层分组长度固定为256字节。

实验环境:Windows7—64位操作系统PC机VC 6.02.协议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帧+=========+========+========+===============+========+| KIND(1) | SEQ(1) | ACK(1) | DATA(240~256) | CRC(4) |+=========+========+========+===============+========+确认帧+=========+========+========+| KIND(1) | ACK(1) | CRC(4) |+=========+========+========+否定确认帧+=========+========+========+| KIND(1) | ACK(1) | CRC(4) |+=========+========+========+KIND:表示帧的类别ACK:ACK序列号SEQ:帧序列号CRC:校验和模块结构:static inc(Uchar* a)作用:使一个字节在0~MAX_SEQ的范围内循环自增。

参数:a,字节类型。

static between(Uchar a,Uchar b,Uchar c)作用:判断当前帧是否落在发送/接收窗口内。

参数:a,b,c,均为字节类型,其中两个分别为窗口的上、下界,一个为帧的编号。

其中,发送窗口的上界和下界分别为next_to_send和ack_expected,接收窗口的上界和下界分别为too_far和frame_expected,均定义在main函数中。

static void put_frame(unsigned char *frame, int len)作用:为一个帧做CRC校验,填充至帧的尾部并将其递交给网络层发送。

参数:frame,字节数组,由除padding域之外的帧内容转换而来;len,整型,为帧的当前长度。

static send_frame_(Uchar fk,Uchar next_frame,Uchar frame_expected,Packet out_buf[])作用:构造一个帧,并将其发送。

参数:fk,字节类型,为帧的内容;next_frame,字节类型,为帧的编号;frame_expected,字节类型,为希望收到的帧的编号;out_buf,二维字节数组,为缓冲区。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作用:主程式,包含选择重传协议的算法流程。

参数:argc,整型,表示命令行参数的个数;argv,二维字符数组,表示参数内容。

算法流程:(a)物理层: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为8000bps,270ms传播延时,10-5误码率的字节流传输通道。

为了仿真实现上述服务质量的信道,利用在同一台计算机上TCP Socket完成两个站点之间的通信。

由于同一台计算机上TCP通信传播时延短、传播速度快、没有误码,物理层仿真程序在发送端利用“令牌桶”算法限制发送速率以仿真8000bps线路;在接收端误码插入模块利用一个伪随机数“随机地”篡改从TCP收到的数据,使得所接收到的每个比特出现差错的概率为10-5;接收到的数据缓冲后延时270ms才提交给数据链路层程序,以仿真信道的传播时延特性。

为了简化程序,省略了成帧功能,数据链路层利用接口函数send_frame()和recv_frame()发送和接收一帧。

(b)数据链路层:发送方和接收方都维持一个窗口,窗口内部为可以接受的序列号。

接收到的数据包被缓存起来,当按正确的顺序接收完毕后再提交给网络层。

ACK信息通过数据帧捎带确认的方式传递,若遇到长时间无数据帧发送,则产生ACK超时事件(ACK_TIMEOUT),主动发送空的ACK帧。

若长时间未收到ACK信息,则产生数据帧超时事件(DATA_TIMEOUT),发送方自动重传未确认帧;当出现帧丢失或校验错误时,接收方会主动发送NAK帧提示发送方立即重传。

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层提供的函数来利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

通过get_packet()函数从网络层得到一个分组;当数据链路层成功接收到一个分组后,通过put_packet()函数提交给网络层。

(c)网络层:利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可靠的分组传输”服务,在站点A与站点B之间交换长度固定为256字节的数据分组。

网络层把产生的分组交付数据链路层,并接受数据链路层提交来的数据分组。

3.结果分析(1) 描述你所实现的协议软件是否实现了有误码信道环境中无差错传输功能。

我们的协议成功实现了有误码信道环境中无差错传输功能。

如果收到一个损坏帧,在尚未发送否认确定的情况下,则捎带发送否定确认。

并打印错误报告。

如果已发送否定确认,则只打印错误报告,不重复发送否定确认。

(2) 程序的健壮性如何,能否可靠地长时间运行。

我们的程序成功连续运行半小时以上,并取得预定效果。

具有足够的健壮性。

(3) 协议参数的选取:滑动窗口的大小,重传定时器的时限,ACK 搭载定时器的时限,这些参数是怎样确定的?根据信道特性数据,分组层分组的大小,以及你的滑动窗口机制,给出定量分析,详细列举出选择这些参数值的具体原因。

我们物理层提供的是字节流传输服务,使用字节填充技术成帧,分组长度为256字节。

为了避免在有出错帧接收方要求重传时产生二义性,我们定义窗口大小为2^n-1,并且双方的窗口大小均为((MAX_SEQ+1)/2),这样的大小足够使用又不会有过于富余的空间浪费。

滑动窗口的大小直接涉及到信道利用率和数据拥塞问题,若太大,数据发送过快将产生拥塞导致数据丢失,出错率增加,若太小则信道利用率降低,通过实验测试合适的窗口大小为16。

重传定时器时限涉及到重传的响应时间,太小会导致频繁重传,太大则重传等待时间太久,经过我们的试验测试,选取重传定时器时限定为3000毫秒,ACK 搭载定时器的时限为1000毫秒最合适。

(4)理论分析:根据所设计的滑动窗口工作机制(Go-Back-N 或者选择重传),推导出在无差错信道环境下分组层能获得的最大信道利用率;推导出在有误码条件下重传操作及时发生等理想情况下分组层能 获得的最大信道利用率。

给出理论推导过程。

理论推导的目的是得到信道利用率的极限数据。

为了简化 有误码条件下的最大利用率推导过程,可以对问题模型进行简化,比如:假定超时重传的数据帧的回馈 ACK 帧可以 100%正确传输,但是简化问题分析的这些假设必须不会对整个结论产生较大的误差。

由于需要携带帧信息,所以最大信息利用率为96.24%100%244256256=⨯+++,由于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为8000bps ,所以每传输一个字节耗时1ms ,每帧的附加信息固定为10,耗时10ms ,若出现转义字符还将增加时间。

简化模型,假设信道上始终有数据需要传输。

则在误码率为-510的信道上,100000个比特可发送488*260100000=个数据包,即每传送48个数据包将有1个出错。

假设在限定时间内可以重传的该帧为正确帧,则每传送48个数据包需传送48+1+1=50次。

所以信道利用率为92.24%100%*10260*50250*48=+)(而由于程序设计原因,当一个数据包超时后,常常需要重传多次造成信道浪费。

若重传k 次,则信道利用率为%100*10260*)49250*48++k (若重传10次,信道利用率为78.18%。

若信道误码率为-410,则4.88*26010000≈,即大约每5个帧就有一个出错,此时在ESC/FLAG 模式下平均250个字符需要两倍的传输空间即极限值510,若平均每个错帧重传10次信道利用率的极值为40.71%100%*10510*6250*5=+)((5) 实验结果分析:你的程序运行实际达到了什么样的效率,比对理论推导给出的结论,有没有差 距?给出原因。

有没有改进的办法?如果没有时间把这些方法付诸编程实施,介绍你的方案。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窗口大小是16时信道利用率最高,与理论最大值最接近。

与理论窗口最佳值一致。

在洪泛模式下,信道利用率与理论值接近。

而在其他情况下负载有时较轻,所以信道利用率相比理论值较低。

(6) 存在的问题:在“表 3 性能测试记录表”中给出了几种测试方案,在测试中你的程序有没有失 败,或者,虽未失败,但表现出来的性能仍有差距,你的程序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实验顺利进行,每次测试得到的数据都比较接近,但和理论值相比信道利用率较低,这与信道的负载有关。

实验结果:测试最佳窗口尺寸:窗口大小为16,DATA_TIMER 3000,ACK_TIMER 1000窗口大小为8,DATA_TIMER 3000,ACK_TIMER 1000窗口大小为32,DATA_TIMER 3000,ACK_TIMER 1000ACK搭载定时器的时限定为1000毫秒,窗口大小为16,测试重传定时器时限DATA_TIMER 2800,窗口大小为16,ACK_TIMER 1000测试最佳DATA_TIMER取值ACK_TIMER 1000DATA_TIMER 3200,窗口大小为16,从测试结果比较得出,重传定时器时限定为3000毫秒,窗口大小为16,测试ACK搭载定时器的时限ACK=1000ms序号命令说明运行时间(分钟)Selective算法线路利用率(%)A B1datalink audatalink bu无误码信道数据传输3059.396.92datalink adatalink b 站点A分组层平缓方式发出数据,站点B周期性交替发送100秒停发100秒3056.895.03datalink afudatalink bfu 无误码信道,站点A和站点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3096.996.44datalink afdatalink bf 站点A/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3095.195.45datalink af –ber 1e-4datalink bf –ber 1e-4站点A/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线路误码率为10^-43073.275.5序号命令说明运行时间(分钟)Selective算法线路利用率(%)A B1datalink audatalink bu无误码信道数据传输3068.496.92datalink adatalink b 站点A分组层平缓方式发出数据,站点B周期性交替发送100秒停发100秒3067.695.63datalink afudatalink bfu 无误码信道,站点A和站点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3096.996.94datalink afdatalink bf 站点A/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3095.195.05datalink af –ber 1e-4datalink bf –ber 1e-4站点A/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线路误码率为10^-43072.576.3ACK=1200ms序号命令说明运行时间(分钟)Selective算法线路利用率(%)A B1datalink audatalink bu无误码信道数据传输3055.996.92datalink adatalink b 站点A分组层平缓方式发出数据,站点B周期性交替发送100秒停发100秒3057.194.93datalink afudatalink bfu 无误码信道,站点A和站点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3096.996.94datalink afdatalink bf 站点A/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3095.295.15datalink af –ber 1e-4datalink bf –ber 1e-4站点A/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线路误码率为10^-43074.573.3序号命令说明运行时间(分钟)Selective算法线路利用率(%)A B1datalink audatalink bu无误码信道数据传输3057.094.82datalink adatalink b 站点A分组层平缓方式发出数据,站点B周期性交替发送100秒停发100秒3055.894.93datalink afudatalink bfu 无误码信道,站点A和站点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3097.096.84datalink afdatalink bf 站点A/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3095.195.05datalink af –ber 1e-4datalink bf –ber 1e-4站点A/B的分组层都洪水式产生分组,线路误码率为10^-43071.474.4从测试结果比较得出,最佳ACK搭载定时器的时限为1100ms 实验截图:(最佳参数)DATA_TIMER 3000,窗口大小为16,ACK_TIMER 1100datalink budatalink a datalink bdatalink bfudatalink af datalink bfdatalink af –ber 1e-4datalink bf –ber 1e-44.研究和探索的问题1.CRC 校验能力 CRC校验码的检错能力很强,它除了能检查出离散错外,还能检查出突发错,CRC校验码具有以下检错能力:CRC校验码能检查出全部单个错;CRC校验码能检查出全部离散的二位错;CRC校验码能检查出全部奇数个错;CRC校验码能检查出全部长度小于或等于K 位的突发错;CRC校验码能以[1-(1/2)K-1]的概率检查出长度为(K+1)位的突发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