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明作品集
微型小说《鱼》
微型小说《鱼》黄春明一. 本周教学目标:1. 针对《鱼》看看小说是以什么方式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
2. 了解小说《鱼》的写作背景和作家黄春明的情况。
二. 教学重点、难点:1. 仔细体会《鱼》在艺术上独具的匠心,全文由对话组成,情节安排上顺叙与插叙相结合。
2. 品味《鱼》中某些对话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内容:《鱼》(一)作者简介:选自《黄春明小说集》黄春明,1937年生,台湾宜兰人,小说家。
有小说集《锣》《沙哟哪拉,再见》《我爱玛莉》等,其作品多表现乡村小人物的特点。
(二)字词:埤(pí)头鲣(jiān)仔鱼店仔(zǎi)人管藁(gǎo)(三)文章分析:故事情节: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只有祖孙二人,事件也非常简单,祖父希望在山下做学徒的孙子阿苍能带条鱼回来,阿苍也在熬过许多艰难日子之后终于买回了条鱼。
但没想到,鱼在半途中掉了,被卡车轧扁在泥地上。
祖孙二人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结构分析:小说自始至终都是祖孙俩的对话。
通过惟妙惟肖的对话来揭示人物的个性和丰富细致的内心世界,小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阿苍骑着那辆破车子,在回家的路上的情景。
第二部分:阿苍回忆上次与爷爷分别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描写阿苍忽然发现挂在车把上的鱼丢失了,这一突发事件使兴致勃勃的阿苍一下子滑到懊丧无比的情绪低谷。
小说主题:小说主人公只有祖孙二人,祖父希望在山下做学徒的孙子阿苍能带回条鱼,阿苍也在熬过许多艰难日子之后终于买回条鱼。
但没想到,鱼在半途中掉了,被卡车轧扁在泥地上。
祖孙两人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中。
艺术特色: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色。
这篇小说的主体部分都是由爷爷与孙子的对话构成的,小说的出场人物只有爷爷和阿苍两人,而且只选取了阿苍离家与回家的两个场面,作者故意隐去了不必要的人物,让所有的故事背景都通过两人的对话展现出来,使作品在结构上显得非常单纯集中,体现了作家用笔精到的特色。
回归传统——评黄春明1998年三篇短篇小说
所表 现 出来 的艺 术 才 能 以及对 生活 阅历 和 时代 精
神 的理 解 能 力 已经 十 分 引 人 注 目。 但 其 在 8 年 0 代 后 期 的 一 些 作 品 ( 《 此 时 先 生 》 、《 子 阿 现 瞎
木 》 、《 苍 蝇 》 、 《 生 》 等 )就 已经 有 了相 打 放 对 于 六 七 十 年 代 的 明 显 变 化 , 19 年 在 联 合 报 98
延 伸 性 、 反省 性 , 非常 重 要 。 ”
花 田里面 ,回到大树 ,再到小土地 公庙 ,这样 来 回地 找 都 找 不 到 老 人 的 影 子 ” …, 这 些 都 多
少 有 着 神 秘 感 。 《 鬼 的来 了 》 是 从 台 北 经 北 叩 宜 公 路 的九 弯 十 八 拐 到 “ 兰 乡下 ” ,一 车 子 宜
点 。 《 去 活 来 》是 在 “ 下 ” 、“ 死 乡 山上 ” ,8 9
岁 的粉 娘 弥 留 了 一 天 一 夜 , 家 人 从 四面 八 方 赶
来 , 而 她 却 活 过 来 了 ,两 个 礼 拜 后 ,类 似 的情
况 又 有 了第 二 次 , 最 后 是 粉 娘 还 是 活 转 过 来 , 只 不 过 这 次 回 山 的 人 少 了 一 些 ,而 那 个 粉 娘 却 还 幽 幽 地 说 着 : “ 一 次 , 下 一 次 我 真 的 走 下
和 土 地 的化 身 的 “ 脸 白须 的 老 公 公 ” ( 个 满 两
老 人 和 一 群 小孩 )之 间 的嬉 笑 、 取 闹 ,在 童 趣 和 老 乐 其 中 , 荣伯 以长 相 与 土 地 公 相 像 为 荣 , “ 脸 白须 的 老 公 公 ”在 小 孩 眼里 则 显 然 是 土 满 地 公 , 老人 走 时 “ 惚 间老 人 家 的 背 影 被 小 土 恍
9台湾当代小说选讲—台湾乡土作家
• 黄春明曾就读于台北师范专科学校,后又转入台南师范, 最后在屏东师范获得毕业文凭。毕业后,当过工人、军人、 老师、电台编辑,拍过电影。1962年开始进行创作活动。
• 黄春明珍视并拥抱小人物的生活,擅长写“受屈辱的一群” 人的悲苦和奋斗,为“无告的人”代言,告诫人们不要 “以忘恩负义的心态来轻视孕育你供给你乳汁与蜜的土地 和人民”。
艺术特色
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在他的小说中,人物都具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鲜明迥 异的性格特色。例如青番公和阿盛伯,他们都是世代生长 在台湾本土的老翁,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地位相当,但 个性却不同。
善于将肖像描写和心理刻画、生活经历、职业特点等结合 起来,使人物鲜活、丰盈、有趣、饱满。
七十年代后期,将笔锋转向开掘民族主义题材,全力抨击 那些因为西化而给台湾社会带来的崇洋媚外、民族精神沦 丧等严重病症。其小说色彩渐趋明朗,表达风格亦由冷漠 转为热情,常常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转换到所塑造的人物形 象中去,笔下蕴藉着积极向上的情怀。
《小林来台北》、《素兰要出嫁》、《香格里拉》等是这 个时期的代表作。
七十年代中后期,台湾进入资本主义,崇洋媚外、向往西 方,成了社会上一些人的通病。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黄 春明用辛辣的笔锋将丧失民族自尊甘当洋奴的小人嘴脸展 示给读者,同时也揭示出台湾社会潜伏的危机。
《我爱玛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作品中的台湾人陈顺 德在洋老板回国休假时,为了表示忠心,千方百计地将洋 老板豢养的一条名叫“玛莉”的杂种狼狗接回家饲养,像 爱自己的情人一样爱狗。而自己的妻子对狗稍有不周,便 遭他打骂。深刻表现了当时台湾社会上民族自尊人情、人 性在均已丧失殆尽的“崇洋病症”。
黄春明-王老师,我得奖了
參考影片
• 《影響力100》專訪文學大師黃春明 (片段) /watch?v=b3UZCpxclV4 • 陽光書坊:黃春明談《黃春明全集》 /watch?v=Z_EPddWv-gY • [公視HD] 2014/02/21 人間相對論 廖瓊枝 × 黃春明 /watch?v=Al3Q01AOMg0 • 台灣演義:作家‧黃春明20120311 /watch?v=zDKXYCz4lMQ /watch?v=JJhWKmWvGOM /watch?v=uVStr8TCba8
參考資料
• 說故事的人-黃春明的部落格 /abigfish/article •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網 .tw/ch/m2/nmtl_w1_m2_c_6.aspx?k=黃春明 &Sid=59 • 教育Wiki-黃春明 .tw/wiki/index.php/%E9%BB%83%E6%9 8%A5%E6%98%8E • 臺灣書院-黃春明 http://zh-tw.taiwanacademy.tw/article/index.php?sn=6662 • 維基百科 /wiki/%E9%BB%83%E6%98%A5%E6%98% 8E
五、〈王老師,我得獎了〉文本分析
這一篇文章,主要是作家黃春明緬懷與感謝自己的文學啟蒙 恩,亦即羅東初中國文老師 王賢春。全文可分成四大部分。
段落要旨
一 文章起頭,是作者黃春明追憶1950年,就讀羅東中學時,級任老 師,亦即國文老師 王賢春在某次作文課,懷疑作者的作文是抄襲。 二 作者為澄清自己未抄襲,請求王老師再出一作文題。然後,作者所 撰寫的〈我的母親〉這一篇作文,感動王老師。王老師自此介紹作 者閱讀巴金、沈從文等國外作家的作品,並常詢問作者閱讀心得, 由此啟開作者廣濶的閱讀視野。 三 王老師啟蒙作者良多,但因當時台灣政局緊張,王老師被指控為匪 諜,而不在人世。 四 文末,作者表示榮獲「第二屆國家文藝基金會頒發的文學獎」時, 第一個想要分享的就是王老師,以表王老師對自己寫作之路的啟發 與支持,影響深遠。
08 台湾乡土小说 黄春明9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黄春明,宜兰罗东人,1939年出生。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 百货行,母亲在他八岁的时候过世,于是接由祖母照顾, 读中学的时候他因打架而退学,又加上不堪忍受继母的虐 待,就偷偷地搭上了一班货车离家出走。到台北后,几经 周折,他在一家电器行做学徒,后来又一边刻苦自修,继 而以同等学历考上了台北师范,但是因桀骜不驯的性格他 仍屡次闯祸,后来被迫转学到台南师范,最后是在屏东师 范毕业的。步入社会后他曾做过小学教员、遵从政府要求 当过兵,然后在广播电台当主持人兼制作人,还曾经在广 告公司工作过,他搜集过民谣,搞过电视,拍过电影,丰 富的职业经历使他得以见证各种人的生活,进而为其文学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台湾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陈映真《夜行货车》、《将军族》;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苹果的滋味》 等; 王祯和《小林来台北》《美人图》; 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黄春明(1935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罗 东镇,屏东师范学院毕业。曾担任节目主持 人、电影编剧、儿童剧场编剧等。 为乡土文学小说家,擅长描写小人物的故事。 他的小说曾多次改编为电影。代表了台湾乡 土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世界华文文学界亦颇 负盛名。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60年代台湾战后第二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中 ,黄春明是最能体现这一时期乡土文学特 点的小说家之一。他是台湾乡土文学的主 将,被誉为“标准的乡土作家”。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生平与简介 黄春明,1939年生于台湾宜兰。1966年4月在《幼狮文 艺》发表《男人与小刀》震惊台湾文坛。 《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儿子的大玩偶》 编为三段式电影。《看海的日子》,《两个油漆匠》,《 莎哟娜啦 再见》亦改编为同名电影。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散文集。 从事儿童绘本、漫画等创作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黄春明是台湾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也是当代重要的小说家。
他的作品多以农村乡土为内容,以卑微的乡土小人物为主角,刻画描写其个性与遭遇,来体现深刻的父子之情或者夫妻之爱,表现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同情和关怀。
《儿子的大玩偶》就是这一类的代表作品。
《儿子的大玩偶》把坤树这个典型的小人物刻画得感人辛酸。
坤树没有经济收入,连自己都吃不饱,更别提养孩子了。
可是,妻子坚持要把孩子生下来,而他是深爱着妻子的,所以他决定生下孩子。
接下来,他开始为生计四处奔波,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
无奈之下,他打扮成小丑模样,脸上涂着小丑装,身上穿着用花被单缝成的小丑衣服,身上挂着写满了字的广告牌,穿梭在大街小巷,做了一个人人好奇着嘲笑着的“广告人”。
连他的大伯都骂他“坤树!你看你!你这象什么鬼样子;人不象人,鬼不象鬼,你!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模样来呢?!”“还有什么可说的!难道没有别的活儿干啦?我就不相信,敢做牛还怕没有犁拖?我话给你说在前头,你要现世给我滚到别地方去!不要在这里污秽人家的地头。
你不听话到时候不要说这一个大伯仔反脸不认人!”妓女的引诱和嘲笑以及路人的指指点点都反映出了人情的冷淡。
而坤树为了阿珠和阿龙什么都忍着。
“工作的枯燥和可笑,激人欲狂,可是现在家里没有这些钱,起码的生活就马上成问题。
”“最后,他说服了自己,不安的还带着某种的惭愧爬了起来,坐在阿珠的小梳妆台前,从抽屉里拿出粉块,望着镜子,涂抹他的脸,望着镜子,凄然的留半边脸苦笑,白茫茫的波涛在脑子里翻腾。
”对于这份工作,坤树是有挣扎的,可是为了妻儿,他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了。
在这里,可以看到坤树对妻儿的责任感。
第一次找到工作激动得和阿珠一起流泪,以及后来换成了蹬三轮车的工作而狂喜得不知道怎么告诉阿珠,这些都反映了坤树努力得想活得更好地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这是小人物的小小心愿,但却充满了艰辛与酸楚。
作者将小说中的夫妻感情写得细致入微,暖人心脾。
没有多少语言的对白,也没有作者直接地描写,而是通过对人物语言中隐含的心理的描写,以及对人物的一举一动具体叙述,将一对贫贱小夫妻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黄春明短篇小说《苹果的滋味》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90XIANDAI YUWEN2009.05从小人物的角度隐喻台湾历史,描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悲剧”[1]是台湾第二代乡土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春明乡土文学创作道路走上第二阶段,取材和风格皆发生了转向,创作视角也由农村移向了城市。
1972年发表的《苹果的滋味》即是作家对离开故里,流浪到城市打拼的异乡人生存状况、精神寄托丧失的病态的讽刺力作。
该作也是黄春明向鲁迅批判小说靠近的伊始,作家以小见大地以个人遭遇寓言美国经济殖民下的台湾的历史处境及个中关系。
一、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苹果的滋味》的故事情节是简单的,台北市的某个清晨,一个叫做江阿发的建筑工人被美国人格雷上校的宝字号轿车撞断了腿。
为了不得罪工人阶级,息事宁人,格雷不但让江阿发到了上等的住院治疗,同时承诺愿意负担责任,不会让江家因为阿发的残废而发生生活问题,并当场交给阿发两万块钱且主动提出送江家哑巴女儿到美国读书。
而江氏夫妇面对肇事者的愤怒和悲伤没有持续太久,更多的反而是内心的愧疚和因祸得“福”的庆幸。
众所周知,美国曾以经济强国的姿态出现在台湾民众面前。
这篇小说就是书写了在此阴影下的民众的心态,也由此可看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苹果的滋味》里的主人公其实已在黄春明早期作品《癣》中出现了。
在《癣》中这一家人还未离开农村,穷困潦倒连买瓶药水的钱都没有,作家此时流露的是对于乡村百姓无尽的同情;可是在《苹果的滋味》中,当阿发拖儿带女的来到城市打工时,作者在赋予同情的同时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嘲讽。
当阿发从麻醉中苏醒过来,阿桂对他说:“我告诉过你,当初你就不听。
我说要是打工的话在哪里都一样,你偏偏不信,说什么我们女人不懂,到大都市可以碰运气……”对大城市抱着幻想的人都认为那是个满地黄金的地方,阿发举家迁到台北正是带着扩展生计的美好愿望,与当今很多农民工的出发点不尽相同,都认为在城里打拼有更多的生存机会,然而背井离乡的他们生活仍然艰难。
鱼(教用完整版)
第一课鱼黄春明壹、文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二、乡土文学
贰、课文深究一、内容鉴赏
二、“阿公”&“阿苍”
三、结构分析
参、形近字
肆、重要修辞举隅
阿苍买【○16 鱼 】,喜悦返乡- 阿苍回忆上次返乡后,阿公送他搭车的情景 阿公要阿苍下次返乡时,买回一条鱼 透露在师傅家受虐的事实 在城里当学徒的阿苍, 为渴望吃鱼的阿公买回一条鱼 阿公回忆以往买鱼受骗的经验,
透露对【○
17 吃鱼 】的渴望 阿苍失鱼 发现【○18 失鱼 】- 引发【○
19 冲突 】- 阿苍原本满怀喜悦的心情,顿时
跌落谷底
懊恼沮丧的阿苍,和失望又心疼
的阿公引发剧烈冲突 刻划【○20 祖孙 】间的亲情
伍、延伸学习
一、相关成语
二、黄春明作品中的名句
三、黄春明作品欣赏
陆、历年统测试题
【解析】(A)“景气日益萧条”与引文“经济状况也一日日的好转”相违。
(B)并无论及“推动农村转型”议题。
(C)“平凡”呼应“尽责的当个社会螺丝钉”、“恬淡自适”呼应“没有大富大贵,没有大红大紫过,但是认真的当一介农夫农妇、称职的父母”。
(D)“安土重迁”指久居故土,怀抱深厚的情感,不肯轻易迁徙;与“远离家乡奋斗”相违。
浅析《溺死一只老猫》
浅析《溺死一只老猫》《溺死一只老猫》是台湾当代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叙述了在台湾省某县街仔镇清泉村发生的事情。
代表着都市文明的大老板、银行高级职员、议员等人,因清泉村优质的水质,打算在此地修建一个游泳池。
此举遭到了以阿盛伯为代表的村民的强烈反对。
但最终抵抗不住都市文明的浪潮,游泳池最终建成。
而阿盛伯在泳池建成的那一天赤身跳入泳池中,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出殡那天,当阿盛伯的棺材经过游泳池前,四周的铁丝网还是关不住清泉村的小孩子偷进去戏水的那份愉快的如银铃的笑声。
小说中的阿盛伯是村民的代表,更是乡土文明的代表。
在经历这件事情的前后,他的信念也在随着变化中。
刚开始的那种宗教型的人格就逐渐消失了。
当游泳池完全落成的那一天,他心中的信念便开始绝望。
最后跃入池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民权初步”阶段,阿盛伯一下子成为了维护清泉村的代表。
成为了反抗权利、维护乡土、反对现代社会的代表。
没什么文化,不善言谈的他却在村民大会上据理力争。
“孔子公说的几句话我倒听人说几句,那就够我用了。
”阿盛伯的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他的中国典型小市镇人心理,守旧、封建。
但最后的回答:“因为我爱这一块土地,和这上面的一切东西。
”则是对这类人的最好表现:对乡土有着近乎崇拜的心理。
在“第一回合”阶段,随着事件发展的深入,阿盛伯的支持者——其他村民们,逐渐感到懊悔不已,再怎么想到龙目或是整个清泉也激不起一丝力量来反抗,甚至于有人连隐藏在意识里的意志也没有了。
而阿盛伯却仍在固守,他靠着那份骄傲使他显出一种宗教性的安之若素。
就像文中说的:“忠于一种信念,整个人就向神的阶段升华。
”这种信念就是前面提到的对乡土的崇拜。
到事件的尾声,失去村民们支持的阿盛伯孤独而焦灼地苍老了许多。
他已经没有了支撑他继续抗争的信念与后盾。
最后悲惨的死去,只留下一个名字,什么都没有了。
小说以老猫比喻阿盛伯,暗示阿盛伯的处境,就像一只垂死的老猫一样。
孤独、无能为力,做着最后的挣扎——向代表着工商阶级、权势阶级的都市文明抗争。
黄春明的讽刺小说
黄春明的讽刺⼩说黄春明的讽刺⼩说——黄春明六、七⼗年代短篇⼩说创作概述七⼗年代末,台湾⼀度沉寂的乡⼟⽂学掀起了新的⾼潮。
六⼗年代到七⼗年代中期,台湾乡⼟社会受到了强烈的城市⽂明冲击,从60年代以后台湾著名乡⼟⽂学家黄春明以家乡兰阳平原为背景开始着⼒于描写⼩⼈物的转型期的⼼酸。
黄春明,1939年⽣⼈,是台湾宜兰⼈。
他的⽣活经历⼗分丰富:当过兵、教过书,拍过电影、电视,担任过电台节⽬主持⼈,在⼴告公司任过职。
六⼗年代初以来开始创作,迄今⼰出版了《⼉⼦的⼤玩偶》、《我爱玛丽》等⼩说集。
这⼀时期黄春明的代表作主要有:《青番公的故事》、《溺死⼀只⽼猫》、《两个油漆匠》等。
黄春明六⼗年代的⼩说创作主要着⼒展现农业社会与⼯业社会、农耕⽂明与现代⽂明的激烈冲突。
他在这⼀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展现其惆怅的乡⼟愁思。
黄春明六⼗年代的乡⼟⽆材作品⼤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先是谱写对乡⼟⼈物的颂歌。
如《青番公的故事》中的青番公,是⽼⼀代农民的典型象征,《青番公的故事》⼀⽅⾯写出了青番公美好的乡⼟情怀;另⼀⽅⾯也写出了他不能合潮流的悲剧性。
其次是对城乡⽂化观念冲突的如实反映。
《溺死⼀只⽼猫》以清泉村修建游泳池为线索,描写了阿盛伯为反对建游泳池所作的种种努⼒,以及他可笑复可悲的结局。
作品渲染了悲剧⼈物⾝上的种种喜剧⾊彩,刻画⼀个⽣活落伍者的形象。
最后,在黄春明的笔下,离开⼟地流⼊城镇的年轻⼀代,也未能获得好的处境和地位。
《两个油漆匠》成为了游离于城市与乡⼟的“孤⼉”。
作者表现了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物的卑微与苦恼,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后城乡产⽣的巨⼤差异,及对⼈们观念的猛裂激荡。
七⼗年代初,黄春明的⼩说创作进⼊第三个阶段,即冷峻的殖民批判。
这⼀时期的黄春明的⼩说主要着重反映了当时的民众⼼理及这些巨⼤变化给以⼈的震惊。
这⼀时期(即1971年—1977年),由农村到⼤城市的视⾓转变使得黄春明的⼩说题材有了新的开拓。
这时期其主要作品有:《苹果的滋味》、《莎哟拉娜,再见》、《我爱玛莉》等。
简论台湾当代著名文学家黄春明的散文
简论台湾当代著名文学家黄春明的散文
萧成
【期刊名称】《福建社科情报》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黄春明的文学世界是一轴色彩缤纷的画卷。
他的的散文也以其率性见真、爱憎分明、明快坦荡的个性占据了这轴画卷的绚丽一隅。
1988年结集的《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是黄春明出版的唯一一部散文集,所收录的作品的时间跨度非常大。
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随想”,收录了10篇作品;第二部:“乡土组曲”,收录了15篇作品。
在开篇的“自序”中,黄春明将自己成为作家的来龙去脉简明地写了出来,
【总页数】6页(P42-47)
【作者】萧成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296
【相关文献】
1."着书"与"立说":台湾文学研究的新开拓--读《台湾当代散文综论》 [J], 王金城
2.当代日本电影散文诗式叙事风格简论 [J], 邓雯雯
3.悲怆的台湾乡村组曲:许达然散文简论 [J], 萧成
4.简论当代五名家的散文创作 [J], 来华强
5.散文的诗质和小说化——观当代台湾散文 [J], 王海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春明小说-儿子的大玩偶(“坤树”相关文档)共7张
支持丈夫、吃苦耐勞 阿珠-勤勞顧家、賢妻良母、全力支持丈夫、吃苦耐勞
黃春明小說-兒子的大玩偶 討論 阿珠-勤勞顧家、賢妻良母、全力支持丈夫、吃苦耐勞 具體展現60、70年代台灣城鄉的演變,以及西方商業與本土經驗的衝突。
❖阿龍-是坤樹的精神支柱,工作與 阿珠-勤勞顧家、賢妻良母、全力支持丈夫、吃苦耐勞
坤樹-愛家、有責任心、知恩圖報、忠厚老實
生活的動力
具體展現60、70年代台灣城鄉的演變,以及西方商業與本土經驗的衝突。 具體展現60、70年代台灣城鄉的演變,以及西方商業與本土經驗的衝突。 坤樹-愛家、有責任心、知恩圖報、忠厚老實 具體展現60、70年代台灣城鄉的演變,以及西方商業與本土經驗的衝突。 坤樹-愛家、有責任心、知恩圖報、忠厚老實 具體展現60、70年代台灣城鄉的演變,以及西方商業與本土經驗的衝突。 具體展現60、70年代台灣城鄉的演變,以及西方商業與本土經驗的衝突。 具體展現60、70年代台灣城鄉的演變,以及西方商業與本土經驗的衝突。 具體展現60、70年代台灣城鄉的演變,以及西方商業與本土經驗的衝突。 具體展現60、70年代台灣城鄉的演變,以及西方商業與本土經驗的衝突。
黃春明小說-兒子的 大玩偶 討論
故事背景
❖ 具體展現60、70年代台灣城鄉的演 變,以及西方商業與本土經驗的衝突。
敘事觀點
❖以第三人稱的手法陳述
人物形象刻畫
❖坤樹-愛家、有責任心、知恩圖 黃春明小說-兒子的大玩偶 討論
坤樹-愛家、有責任心、知恩圖報、忠厚老實 具體展現60、70年代台灣城鄉的演變,以及西方商業與本土經驗的衝突。
報、忠厚老實 黃春明小說-兒子的大玩偶 討論
2013_黄春明《我爱玛丽》
生于台湾宜兰县罗东镇“浮仑 仔”,为台湾当代重要的文学 作家。黄春明创作多元,以小 说为主,其它还有散文、新诗、 儿童文学、戏剧、撕画、油画 等创作,其作品曾被翻译为日、 韩、英、法、德语等多国语言。 小说《锣》于1999年入选“台 湾文学经典三十”小说类,曾 获多类奖项。后回到家乡宜兰, 抢救日渐流失的本土文化,从 事乡土语言教材编写等工作, 亦致力于儿童绘本、儿童戏剧 的创作。
异同在哪里?
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
文学技巧?
作业:文后练习
露西说“全世界只有你们中国人吃 狗肉”时,大卫为什么要 : “我跟他们不一样,我不是那种 人。”?
作者描写大卫和玛莉 的情 形,是用什么样的手法?大卫又有 怎样的反应?
分组讨论: 第三节:来叫Come去叫Go
大胃对玛莉和玉云在语言和态度上有 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试比较文中两对夫妻的关系(卫门和 露西、大胃和玉云) 在打翻兰花的事件中,大胃对待妻儿 和玛丽的态度有什么差异?这其中有 何深意? 玉云和玛丽之间的冲突具有什么象征 意义?
导引:阅读时应注意的地方
人物的特性:陈顺德、卫门、
卫门妻、玉云(陈妻)
玛莉的象征意义 写作手法:讽刺、批判、对比、
夸张、象征、戏剧化镜头
历史背景、社会国家文化
《我爱玛莉》四部曲
名正言顺
美国式的生活
来叫Come去叫Go
你爱我,还是爱狗? 从这四部曲的章节名可看
出什么?
分组讨论: 第一节:名正言顺
顺”的关系在哪里?
分组讨论: 第二节:美国式的生活
大卫为什麽要领养玛丽?这对大卫 的 有什麽意义?美国式 生活和一般生活有何不同?(定义 +比较)
品评黄春明的小说与散文
《品评黄春明的小说与散文》摘要:笔者于四十三年前(1968年)在台湾,读到刊于《中国时报》副刊的黄春明的小说《鱼》,而深深地感动,那篇描写祖孙之情的小说,叫笔者想起自己于1949年随军来台的外祖父以及留在大陆无法相见的祖父,笔者以自创的“十九字诗”格式,再创作黄春明的两篇小说(《鱼》与《儿子的大玩偶》),及两篇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与《在龙眼树上哭泣的小孩》),社会基层的大众,仍然把勤劳叫做“骨力”,出外工作说成“出外讨吃”或是“赚吃”,努力叫做“打拼”等等笔者于四十三年前(1968年)在台湾,读到刊于《中国时报》副刊的黄春明的小说《鱼》,而深深地感动,那篇描写祖孙之情的小说,叫笔者想起自己于1949年随军来台的外祖父以及留在大陆无法相见的祖父。
笔者以自创的“十九字诗”格式,再创作黄春明的两篇小说(《鱼》与《儿子的大玩偶》),及两篇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与《在龙眼树上哭泣的小孩》)。
十九字诗中“注”的第一项引录两段或三段黄春明的作品,以见其写作风格及文字技巧,“注”的第二项是笔者所想表达的感受及使用的技巧。
以“十九字诗”的再创作来写小说或散文的读后感,或可使得读完诗的读者,进而想要阅读小说或散文的全文罢。
黄春明(1935—),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罗东镇,毕业于屏东师范学校,曾任职小学教师、记者、广告企划及导演。
他是一位多元的创作者,创作领域包括小说、散文、诗、儿童文学、戏剧、撕画及油画,其中尤以小说最为著名。
他的第一篇作品是二十一岁时(1956年)发表于救国团《幼狮通讯》第六十三期的小说《清道夫的孩子》;他的第一本小说集是三十一岁时(1966年)由仙人掌出版社出版的《儿子的大玩偶》;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是五十四岁时(1989年),由皇冠出版社出版的《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黄春明被认为是台湾当代重要的乡土小说家及散文家。
黄春明于1998年9月获得台湾第二届“文化艺术基金会文艺奖”,评审委员为王拓、余光中、李瑞腾、季季、洪铭水、陈晓林及黄碧端,评审们的意见是:“黄春明的小说从乡土经验出发,深入生活现场,关怀卑微人物,对人性尊严及伦理亲情都有深刻描写。
黄春明概述
黄春明概述黄春明为台湾国宝级文学大师,1935年出生於宜兰罗东,在八岁那年,他的母亲逝世,留下五个孩子.在动荡中,他读过好几个学校,1956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清道夫的孩子〉,最后1958年毕业於屏东师院且任教宜兰广兴国小.1962年於宜兰通信兵学校服役,以〈城仔落车〉等作品陆续投稿林海音主编的联合副刊.他当过小学教员,电器行学徒,通信兵,电台编辑,拍记录片,广告企划,爱迪达公司经理等,他的作品多发表在尉天总主编「文学季刊」和「文学」,以及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黄春明1963年服务於中广宜兰电台,担任记者并主持「街头巷尾」,「鸡鸣早看天」等节目,1966年与林美音结婚,迁居台北,服务於广告界,加入《文学季刊》.1969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儿子的大玩偶》(仙人掌出版社).1972年策画「贝贝剧场--哈哈乐园」九十集(中视),亲自担任编剧一职,首次引进日本杖头木偶,塑造家喻户晓的人物「小瓜呆」.1973年拍摄纪录片《芬芳宝岛》系列(中视),开启纪录片及报纸副刊报导文学新纪元.1974年出版《锣》与《莎哟娜拉再见》(远景出版社);1975年出版《小寡妇》(远景出版社);1976年出版台湾民谣记事「乡土组曲」(远流出版社);1979年出版《我爱玛莉》(远景出版社),於1980年获吴三连文艺奖.八○年代,很多台湾新电影的导演喜欢以黄春明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如,,,,,等七部.1983年小说〈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改编为「儿子的大玩偶」三段式电影(中国电影公司),吴念真编剧,侯孝贤,曾壮祥,万仁分任导演.〈看海的日子〉改编成同名电影,黄春明自行编剧,王童导演.1984年〈两个油漆匠〉改编为电影,吴念真编剧,虞戡平导演.〈莎哟娜啦再见〉则由黄春明亲自编,叶金胜导演. 1985年出版一套「黄春明小说集」,包括:《青番公的故事》,《锣》,《莎哟哪啦再见》(皇冠出版社);1988年出版《瞎子阿木-黄春明选集》(香港九龙文艺风出版社,葛浩文选). 1989年任私立文化大学广告系特聘讲师.出版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与《黄春明电影小说集:两个油漆匠》(皇冠出版社),1990年出版「黄春明文学漫画」《王善寿与牛进》(皇冠出版社).黄春明早年从事台湾乡土小说的创作,近几年生命的重心则摆在儿童文学,儿童戏剧,以及社区总体营造的文化工作.1992年主编语言教材「本土语言篇实验教材-河洛语教学手册,录音带」,「本土语言-河洛语系注音符号简介」(宜兰县政府).1993年他把跑道换到童话世界,出版「黄春明童话」,包括《小麻雀稻草人》,《爱吃糖的皇帝》,《短鼻象》,《小驼背》,《我是猫也》等五本撕画童话(皇冠出版社),并於家乡宜兰设立吉祥巷工作室,著手进行「宜兰县通俗博物志图鉴」田野采访记录,他极力推动戏剧及乡土文艺活动,进行乡土文化的研究与著作.忙碌之间,仍然到附近的花莲国立东华大学教授文学创作及儿童戏剧,又任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兼任艺术教师,编导儿童舞台剧《稻草人和小麻雀》(国立艺术馆,鞋子儿童实验剧团演出).1994年创立黄大鱼儿童剧团,受邀到全台湾各地演出儿童舞台剧,又和顶呱呱企业合作设立「顶呱呱黄春明儿童剧场」,推出说故事的「周末剧场」,演出创团戏《土龙爱吃饼》;儿童舞台剧《稻草人和小麻雀》全省巡回演出.1995年编导儿童舞台剧《挂铃当》(北台湾巡回,黄大鱼儿童剧团演出)与编导大型儿童歌舞剧《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国家戏剧院,鞋子儿童实验剧团演出).1996年与省立交响乐团合作儿童舞台剧《小李子不是大骗子-新桃花源记》.承办「宜兰县社区总体营造-理念宣导」,参与宜兰县梅花社区,天送埤社区总体营造之规划.1998年发表久违的短篇小说《九根手指头的故事》和「老人系列」〈死去活来〉,〈银须上的春天〉,〈呷鬼的来了〉於联合报副刊,获得第二届「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艺奖」的文学类奖项,象徵国家最高荣誉的艺文奖项,评审委员会的共识为:作品风格独特,深具创意,作品关怀社会,对当代文坛深具影响,作品具累积性成就.同年他又出席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主办「黄春明作品研讨会」主持社教节目「生命,告白」(超级电视台),策划出版《十个旧地名的故事》(宜兰县政府,李赖主编).1999年与省立交响乐团合作儿童舞台剧《爱吃糖的皇帝》,替公视代言,主要负责推荐戏剧节目,希望公视能多作儿童的好节目,因为儿童是我们的未来.黄春明2001年受邀为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的驻校作家,於2002年受邀为政大驻校艺术家,於2003年投入本土戏曲的推动,陆续编导儿童剧及歌仔戏,担任宜兰县兰阳戏剧团艺术总监,陆续多出儿童剧及编导歌仔戏「杜子春」及「爱吃糖的皇帝」,展现其对歌仔戏改革的具体实践.写作时期六,七○年代八○年代九○年代写作风格1. 被称为乡土写实作家,擅长描绘农村中老人与小孩的感情.2. 捕捉乡镇小人物的生活风情和传奇轶事,带著既浪漫又写实的笔调,再现童年家乡兰阳平原的风土民情.3. 作品中包含较多个人的情感,不够客观.4. 因为社经动荡,故用一种嘲讽的幽默笔法,影射美,日,表现小人物荒谬可笑的处境或行为.1.写实又浪漫的创作意识.2. 以关怀老人,探讨社会现象的文章居多.3. 作品感情收敛压制,且不煽情,多留给读者一些想像的空间.1. 用写实又反讽的笔触描述社会现象.2. 对於老人多所著墨,时常描述老人的生老病死.3. 作品多深具创意与关怀社会,具有社会意识.4. 注重儿童文学,出版一系列儿童读物.代表作品〈城仔落车〉,〈小寡妇〉,〈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瞎子阿木〉,〈放生〉,〈现此时先生〉〈呷鬼的来了〉,〈九根手指头的故事〉,〈售票口〉,《短鼻象》,《我是猫也》写作重要特色黄春明是台湾乡土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一方面反应现实,一方面也表现出时代的悲情,且深具乡土气,字里行间也隐隐约约的感觉出对社会诸多不公平现象的不满,所以「小孩」与「老人」向来是他小说叙事中最引人瞩目的角色.他的作品常纵情於个人意想的浪漫精神,惯用感情外扬的语言,把人物的内心展露到最大极限,所以他的人物永远像浪漫舞台上的独白者,甚至为了让他的浪漫心性恣意满足,不惜造成小说的不平衡,有时情节轻重不成比例,或者人物行为突然间夸大无理,而使读者感觉唐突.但他的一些小说正是我们走过的时代,走过的背景,就好像我们邻居发生的事情一样,很容易让我们自然的溶入他的故事中,这也是他成功的地方.黄春明的小说主题一向富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文化意识,尤其特别著眼於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这就是黄春明纯真本性的表露,他能透过文字,将他这份本性以文字传达,勾起读者感动共鸣,也令读者知耻反省,这就是黄春明文学的真髓.小说阅读与介绍放生一到落西北雨的季节,过了午后,乌云就开始密集而压得低低的,压到哪里,雷声闪电就响到哪里,兰阳平原进入一边收割第一季稻子,一边赶著插第二季秧的农忙时期.大坑罟位於武荖坑溪出海口的右手边,整个村子被几家化学工厂和水泥厂所冒出来的浓烟,遮去了头顶上的青天,从远处传来的雷声,让金足警觉地放下手中的水瓢,赶忙著去收衣服,今天的晒衣场特别热闹,除了她和老伴的几件,还有文通所有的衣物.「唉~~~」她长长叹了一口气,隔壁的阿英都嫁了,生了孩子做妈妈了,虽然文通再过几天就可以出狱,心里不无高兴,但是事情跟阿英连起来想时,又是另一番滋味.收好衣服进屋里,耳鸣和偏头痛的老毛病,马上又接著来,金足试著用双手的食指塞进耳朵,连续用力压一压,然后猛一放开,但那往脑子里直钻的耳鸣还是钻个不停,当她开始拿起一件衣服时,看它是老伴的圆领衫,这才明白自己放不下心的就是老伴.忽然轰隆一声从头顶上劈下来的雷声,叫金足大大的吓了一大跳,她四处巡视了一会儿,跑到竹围的出口处,往心里期待的方向看去,她失望了.化学工厂和水泥厂的大烟囱,仍旧傲岸耸立在那里,从从容容地吐著浓浓密密的黑烟.金足一时间记起午饭时,老伴好像提到采草药,要送给荣吉的孩子敷疔疮的事,於是她迅速拿了两顶雨笠,往防波堤直走.才撒了稻热丹毒杀金宝螺的水田,一只中了毒的黄鹭被阿尾捉住,阿尾想起以前文通缠著他要田车仔的情形,刚才辛苦采的草药零零落落的撒在田里他也无所谓.金足看到这种景象吃了一惊,想不透阿尾在雨天拼命抓这只田车仔做什麼但是只要她不反对养这只田车仔,以及不问有关田车仔的把柄出来,阿尾全都和过去一样.接文通回家的日子愈来愈近,但是金足和阿尾两人想到上次去探监,文通说不要去接他,两人不禁犹豫了,后来经过商讨的结果,决定顺文通的意思,就留在家里等他回来.所有他们认为欢迎文通回来的工作,全都在盘算好的今天做好,早就炖烂的猪脚,它的酱油焦味和油香,从厨房溢到厅头,厅头神龛案头的香烛,还有悬在三界公炉后的一串香环的香气,也弥漫到厨房.但是过了许久,文通一直没有回来,反倒是一位警员骑著机车进竹围来了,警员要找文通,但是文通却还没有回家,双方问答之间,才发现金足记错文通出狱的日子了,於是警员只留下话,叫文通回家后记得赶快向警察局报到.警员走了之后,二老陷入一段死寂,只见阿尾不慌不忙的站起来,把田车仔放了出去,就在这时候,有个人影像躲著什麼闪入竹围内,当他们还没看清楚是谁,那人开口就叫:「阿爸!」阿尾看了一下文通,劈头就说:「我捉到田车仔了!」文通不了解他的意思,但是文通说:「我看到你放了田车仔了.」阿尾又说:「你早一点进来,我就不会把田车仔放走.」金足含著眼泪,看著他们父子讲话,心里不停的念著「南无阿弥陀佛」.放生的背后涵义作者说:「台湾社会变迁很快,与我父执辈同一代的老者,往往被留在台湾某一处的山区或乡村,终日盼望子女能抽空回来探望,无奈晚辈们总有千万个无法返家的理由.」黄春明认为,老人的问题,是目前台湾社会问题中最具人文矛盾的问题,老人对於草木飞禽与地方文化非常熟稔,是人文的活水源头,但是老年人却成了社会转型下的牺牲者,生时缺乏关怀与福利,甚至死无人知,还遭狗啃.整体而言,「放生」这部作品是针对那个年代社会上的老人问题所做的叙述,黄春明的作品一直与社会紧密配合,反应出锐变中的社会种种问题与现象,内容充满了他对乡土的关爱及认同,秉持悲悯的笔调,幽默中带著心酸和泪水,深具强烈的乡土关怀和社会意识,为高龄化社会的现在与未来,创作出独具见地的小说世界.放生的背景比较复杂,涉及恶质的政治势力与经济力对农村的侵蚀,但是重点还是在老人对於即将出狱的儿子那种深刻的关爱,以及老夫老妻之间特有的微妙情爱,老人与环境在明争,也和时间在暗斗,虽然老人的儿子回家了,但恶劣的环境却没有改善;虽然全家老少一致反对工厂兴建,但是遇到了自己的儿子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老人心里的冲突也是不可言喻.所以这篇文章明的是写目前高龄化社群的落寞,暗的则是探讨世代的传承问题.经济上,这批历经日本和国民政府统治的农民,只能和土地绑在一起,并没有机会参与转型(最多是因为卖地而成为暴发户);教育上,物质条件限制他们只能寄望下一代光耀门楣,结果是大量的年轻人口外流,最后在城市落地生根,切断了原先共同生活的脐带,使母语,信仰,价值,人际关系都重新建立.小寡妇一九六八年,台湾成为驻越美军远东区的另一个休假中心,有一度萎缩萧条的酒吧业,纷纷蓬勃起来,就连偏远地方不曾有过酒吧的花莲,也增加了新行业.大家把原有的公共茶室的门面稍作整修,外头再装个霓虹灯的洋文招牌,让它眼睛似的一眨一眨的,也就变成酒吧了,茶娘随著摇身一变,也就变成吧女了.黄老板是酒吧的老板,为了各地区的生意,赶回台北和一位老朋友马行善以及几位股东开会,大家都听著马行善的建议,把台北露茜酒吧的英文招牌换成了中文的「小寡妇」,因为对於一个想找女人安慰的美国大兵来说,又是中国小姐,又是寡妇,异国情调再加上偷情的感觉,不迷死那些美国大兵才怪!还有小寡妇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虽然要刊登在英文的刊物上,但是美国军官在学校时都选修过一门外文,所以用西班牙文,德文,法文,义大利文刊登广告一定有人看得懂,这样一来,由於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就上勾了.小寡妇开张当天,果然吸引到很多美国大兵,其中不乏一些好奇者问中国妇女守寡的事,也有人仗著屏风隔著就对小姐毛手毛脚,才开张没多久,就有三分之一的小姐被带出场,还有日本记者以想要报导「战争的侧面」的理由访问了马行善,当天营业结束之后,马行善又斟酌了酒吧小姐与自己的观察,列出几项小寡妇必须改革的重点.隔天中午,小寡妇内部马上重新装潢完成,到了夜晚又是灯红酒绿的一片.一阵狂欢后,菲菲带著比利回到公寓,结果比利一看到床便砰然倒下,菲菲看著比利熟睡的脸庞,她愈看愈觉得讨她喜欢,意外的感到自己心里的一片宁静.第二天,菲菲和比利一起去指南宫拜拜,菲菲帮比利求了一个平安符挂在比利内衣里,比利知道那是菲菲的心.到了一九七○年,美国有意退出越战,但是这里的酒吧业仍然盛行,马行善觉得小寡妇的经营方式已经和他的理念不一样了,所以毅然决然请辞.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比利回到小寡妇找到了菲菲,但是汤姆战死了,比利的左手也没了,但是比利感谢菲菲救了他一命,菲菲遂带著比利,搭上计程车,走了.小寡妇的背后涵义六,七○年代的台湾正是在外国资本的推动下,逐步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商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价值观,经济型态急剧转变,这样的转型期存在著许多矛盾,黄春明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首先感受到的,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工商经济冲击之下,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与濒临破产的困境,以及建立在农村自然经济上的传统宗法社会和观念的崩溃.所以黄春明以文人的角度去剖析当时畸形病态的社会风气,〈小寡妇〉即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一针见血地讽刺了娼妓业的蓬勃发展,和当时笑贫不笑娼的知识份子,手法独特而深刻.黄春明在描述美国大兵在战争留下的痛苦记忆,对战争的两造的人民,都是难以磨灭的伤害,背后所隐指的是国家机器运作机制的罔顾人道与轻忽人命的牺牲.深谙传媒是社会变迁象徵的黄春明,巧妙的在其中描绘马善行藉由耸人听闻的「广告」来促销,广告词反讽了美军在越战的失利,把酒吧生意与国际政治并置,透露出双重的批判,既是对帝国主义干预他国内政的嘲谑,又是因应越战效应而兴的台湾「无烟囱工业」时弊的揭露.看海的日子鱼群来了:场景由南方澳渔港带入,藉由鲣鱼群的来到,带出了追逐鱼群的讨海人,和追逐讨海人的娼寮,这两群人和其他为了鱼群而到来的小贩,孩童,在港口边交织出一片热闹的情景.雨夜花:经由女主角白梅的豋场,作者描述出他搭乘火车的经过,景色,和身为娼妓的歧视…直到白梅在车上遇到以往的姐妹莺莺,回述过去同在私娼寮工作辛酸和建立出的情谊,衬托出在此时巧遇的欣喜,白梅以前唯一会唱的一首歌-雨夜花,歌词缓缓的调子道出了这个行业的心酸.鲁延:莺莺带著他的丈夫和孩子出现,带给白梅很大的冲击,她一面斗弄著著莺莺的孩子鲁延,拿起幸福的莺莺和自己对照了,想起养母对自己的逼婚,那些从事娼妓工作后的种种委屈,让她决心要怀一个属於自己的孩子.埋:南方澳渔港紧凑的捕鱼工作,在短短几天席卷开来,不仅讨海人各各卖力补鱼,在港边半山腰上的娼妓寮,生意同样好的不得了.有一天,年轻的讨海人阿榕,挑选在一天早上,为了解放到了娼妓寮,白梅见到了这个老实人,几乎当下就决定了她孩子父亲的人选,她把孩子当做一个希望,期望自己的生命有有所改变.坑底:白梅决定不避孕,匆忙的整理行李,告别阿娘和姐妹,奔回生家坑底,场景一换到了以农田为背景的老家,打扮入时的白梅归来,引起纯朴的坑底居民一阵注目,带出了坑底以种作物为生,看天吃饭的辛苦,和农家特有景色.十个月:白梅回到坑底,对一切都深具信心,她除了帮大哥截掉死腿,更在医生的检验下,证实了怀孕,更让人欣喜的是,政府决定将山坡地放领给这群农民,未来的生活有保障,更加深白梅要独自养育孩子的决心.在怀孕的十个月里,白梅经历了害喜,天灾,和重建住屋的过程,更在这十个月里得到村民的肯定,由於她孝顺母亲,帮助家务的态度,让所有乡亲都祝福她如愿的个男孩,终於白梅在经历过重重波折的生产过程,她获得乐让她新生的孩子.看海的日子:白梅几经内心挣扎,终於抱了孩子搭上往南方澳的火车,她偷偷的想念著孩子的父亲.在火车上,蜕变为母亲身分的白梅,感动於旁人对她平等视之的态度,她感谢著他的孩子,和因他诞生而重获的新的人生.看海的日子背后含意作者描述出娼妓的生活情形,她们受到歧视,长期下来转换为对这份行业的自卑,但是主角白梅有著对生命的渴望,期望在这样的生活当中寻得一份平等对待,一份心灵的平静,这时作者由娼妓和母亲的对比形象,赋予白梅一个转换生命的契机,社会对於这两个角色的社会期待也有天地之差,或许这是白梅将孩子的诞生视作是「这就是我还要活下去的原因吧!」藉由孩子的孕育,场景换到坑底,到铺陈著白梅挥别过去,展开新生的暗示,同样地,海代表著生命力的原始意象,孩子也是如此,新生命的诞生是如此像严冬般地阳光这样美好,虽然渔港依旧要在鲣鱼季节骚动,但这种原始与土地的生命力将会继续蓬勃,给予人们无限的希望.这篇作品透露出作者对於生命的热爱,才可以将白梅这个角色成功的转换过来,除了对於娼妓这个行业的仔细描述,还有在山,海场景的互换中不感到突兀,甚至给人一种熟熟悉的感觉,应该要归功於作者平日对於乡土的仔细观察和爱乡的情怀吧.唯有回到那个虽落后却有著纯朴善良的人情味的出生地老家坑底,唯有坑底这相对於势利,疏离的文明社会,表徵著原始自然,如大地之母能孕育新生机的家园,才能洗去文明社会加诸於白梅身上的屈辱,平抚她长期作卖身妇烙印於身心的创伤,使她重拾做为一个人基本的尊严与信心.儿子的大玩偶坤树的工作是做戏院的大型广告看板,不管在热天或是冷天都要穿著跟戏服一样的服装,在脸上抹厚厚的粉,在街上走动,当初他接下这份工作,为的是他的妻子和他们未出世的孩子-阿龙.这份成天不说话,只能跟自己自言自语的工作,已经是这一带的特色了,虽然能够养家活口,也换来满腹辛酸,行人的视若无睹,孩童对他的恶作剧,大伯的不谅解….这天,坤树跟妻子阿珠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吵了一架,赌了气不吃饭就到街上工作,坤树跟阿珠各怀心事的注意对方的举动,坤树回家吃中饭时注意到阿珠不在,煞时内心忐忑了起来…,阿珠跟丈夫吵架后,还跑到街上偷偷注意丈夫的举动…两人面对时都沉默不语,可是都偷偷的关心对方,反省自己;坤树这天结束工作后,听到经理觉得活人广告看板不吸引人了,要将坤树安排去踩三踏车,坤树欣喜的想要第一个告诉阿珠这个好消息,夫妻间的尴尬也因为对未来的新工作而冰逝.对坤树而言,儿子阿龙是支持他维持这样生活的最大动力,阿珠曾跟他开玩笑说:『阿龙哪是认得你,他当你是大玩偶呢!』坤树本来不以为意,但在阿龙见到他原本面貌时不断哭闹时,坤树才发现,阿龙只喜爱化妆过后的他,坤树只好心酸拿起白粉,往脸上扑去….儿子的大玩偶背后含意作者藉由坤树和阿珠这对夫妻,除了描述他们之间含蓄的情感,对於在现实生活重压下的坤树,始终没有放弃内心自我的挣扎,养成他不断自省的习惯,虽然,坤树连自己儿子的名字都不会写,但藉著长时间孤独的步行与思索,他「面具」之后的真性情,一点一滴地宣泄出来,那能让读者感觉到一股温熟的脉动,真实人生的脉动.作者利用的手法中,不管是夫妻间的沟通,坤树的内心戏,或是利用坤树"招牌"到处走动的特性,生动的描述出出当时的街道景色,各色人物,让读者感受到彷佛身历其境的根坤树走遍了大街小巷一般,相当的具有娱乐性.黄春明的作品都多篇都曾改编为电影,〈儿子的大玩偶〉就是其中的一篇.儿子的大玩偶【VCD】(英文名称:The Sandwich Man)◎演员:陈博正,杨丽音,卓胜利◎导演:侯孝贤,万仁,曾壮祥黄春明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黄春明属於台湾乡土作家之一,不仅仅在写作巧和景物的描写上让人有亲近感,他反映出现实生活对书中人物的影响这一点,也承接著从大陆→台湾之后所发展的乡土文学脉动.1,近代乡土文学的源流一九二三年以后,五四新文学初年「问题小说」之风衰竭,「乡土文学」风尚逐渐兴起,乡土文学最早的开辟者和实践者正是鲁迅,对后起乡土文学的文艺青年起著一定的示范作用,鲁迅正是以中国乡土透视中国文化的,「未庄文化正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象徵」.因为,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质素之一,抓住了乡土,也就抓住了一种文化存在的根基. 另外,「西方现代主义对鲁迅的影响是独特深刻的」,鲁迅的乡土文学起著重大的示范作用和深远影响,就在於:他以全新的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以峻切的现代理性精神和俯视的批判眼光,开掘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和国民的生存,精神状态,这不仅使鲁迅从乡土中国的历史深层获取了无比丰厚的思想底蕴,而且由於冷峻的批判性与思想启蒙精神获得了内在的契合点,从而在现代文化的世界大潮中找到自己「乡土文学」的位置.另一方面从周作人提倡乡土文学的主张,可以彰显出乡土文学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一是对应西方文学而兴的新文学;二强调民族本位;三强调一国之内扎根於土地的地方风情.由此可见,乡土文学的兴发,所涉及的民族与文化的认同问题,乃缘由近代国家观念及国家意识的萌芽,严家炎进一步分析:乡土文学是在近代民主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思潮传播的条件下兴起的.现实主义思潮使作家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审美情趣,并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为艺术内容.在欧洲,乡土小说开始盛行於十九世纪.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轫正是来自「五四」新文学发展初期的特定历史条件.现实主义思潮使作家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审美情趣,并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为艺术内容.在欧洲,乡土小说开始盛行於十九世纪.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轫正是来自「五四」新文学发展初期的特定历史条件.。
沉默的父亲
沉默的父亲作者:沈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父亲这个特殊身份的角度切入,分析黄春明在七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人物关系,并试图探讨人物关系背后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矛盾问题。
关键词:父亲乡土身份文化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01-02黄春明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写于七八十年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了1967年的《青番公的故事》、《溺死一只老猫》、《看海的日子》,1968年的《鱼》、《儿子的太玩偶》和1977年的《我爱玛莉》等。
这一系列小说里,都力图展现乡土社会以及生活在这种独特环境中的底层民众,但是在这具有台湾特色的社会人情和文化生态背后,都蕴含着某种迷茫和扭曲,表现的一方面就是父亲形象的无力和沉默。
台湾社会在五十到七十年代呈现一种不协调的局面,政治高度禁锢的同时,经济却在外来美日势力的刺激下高速发展,本土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威胁,开始被迫向资本主义经济倾斜。
在这样的挤压和碰撞下,乡镇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改变。
但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作为主力力量的父亲角色却缺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活跃在乡间的祖辈,或无奈,或抗争。
必须追问的是。
父亲们都去哪里了呢?他们似乎完全没有抵抗力的投入到这种急速的转变里。
在缺乏力量的这一代人身上透露的是依赖和脆弱,同时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迷茫和失落,他们成为了沉默在现代消费文化下的一代人。
就这样,父亲的形象在黄春明的小说世界里是无名的,或者被忽略,或者被模糊,失去了本该有的声音,他们从未体现叛逆,却遭到乡土母体的离弃。
一、黄春明在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就黄春明在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而言,父亲形象在他这个时期的小说里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无名的,另一种则是被遮蔽的,第一类像影子,第二类则像小丑。
首先是无名的父亲形象,这样的父亲身份确切,但是或省略或疏离,以一种无作为的状态存在于小说之中。
《青番公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这么一个有着理想光环的老人,他辛勤耕耘,热爱土地,但是小说中却并未描述他的子辈。
作家优良作品
老年人不幸的遭遇,常讓黃春明想起七○年代的一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它的內容是描寫一個窮困的山村,為了他們族群的延續生存,把上了年紀只能吃不能生產的老人,送上楢山任他們自生自滅。久而久之,這也成了當地小山村的生活習慣。黃春明認為我們在經濟上創造了奇蹟,而產生奇蹟的這一代的老人,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處境,在鄉下憂憂悶悶,默默地迎送每天的落日。這和《楢山節考》裡面的老人有何不同?所不同的是,前者把老人送上楢山,後者是把老人留在鄉下。但是本質上,前者所付出的代價是為了族群的生存。我們後者所付出的代價,竟然是為了追求物質的豐收。一個逼不得已,一個在所不惜。
〈九根手指頭的故事〉是山裡長大的女孩和老兵的故事。〈死去活來〉的場地也在山上,八十九歲的粉娘死去又活過來的故事,對於倫理親情的疏離有所反諷;〈銀鬚上的春天〉和〈呷鬼的來了〉充滿鄉野的神秘經驗,對於老人多所著墨,重點擺在社會面的老者(榮伯、現身的土地公、沈石虎、老廟祝)和孩童、年輕人的關係;〈最後一隻鳳鳥〉以冬山河上游河岸放風箏的熱鬧現場、吳新義無老仙一家的四代團聚、重陽祭祖帶出上一代的恩怨、以及吳老仙之母、九十三歲的吳黃鳳的悲慘人生;〈售票口〉以老人們為子女排隊買預售票所發生的諸多狀況,「雖然預售票的窗口七點半才開,這裡的老年人,有那一個不為在外鄉的年輕人回鄉省親,一大早四點半鐘就去排隊買票的?」結果是火生仔夫妻還沒出門便被送到醫院急救,老里長旺基魂不守舍,直覺得亡妻在拉他、喊他,用椅頭仔排隊的七仙女大飯店老闆因衝突而猝死。
黃春明寫了許多殘軀病體,現此時先生有嚴重的氣喘性心臟病;阿木是瞎子;林旺叢這個老農成了失去田地的閒人;莊阿尾好像沒什大病病,就只是感冒咳嗽,金足婆有耳鳴和偏頭痛的老毛病;粉娘不是疲,根本就是「老樹敗根」;榮伯老關節疼痛;老廟祝躺在病床一個多月後走了;九十三歲的吳黃鳳已失智,連兒子都認不得了;火生在和妻子玉葉一個尿失禁、老人久年嗽,一個三十年的氣喘病嗄龜。這種肉體上的折磨已經難忍,如果再有精神上的壓力,尤其是失其所親阿木的女兒離家出走,莊阿尾的兒子入獄,吳新義無法見到母親,見了比後又不認他,老里長旺基喪偶),更是情何以堪?
“癣”的时代寓意——简析黄春明小说《癣》
“癣”的时代寓意——简析黄春明小说《癣》发表时间:2018-08-07T15:13:40.14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月作者:陈曦[导读] 黄春明在小说《癣》中,描写了刚离开乡土到大城市谋生的工人家庭生活的困窘,包括主人公阿发一家人备受“癣”的折磨却无没钱买药的无奈。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00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以美日为主的西方资本的输入和台湾社会日渐商业化的趋势, 使整个台湾的传统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震荡。
期间,农民经济的破坏更是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台湾乡土文学小说家黄春明,在这个动荡的社会里,将文学创作的重点放在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
他着力描绘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同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下社会的种种矛盾,以及矛盾下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的困窘命运和无奈挣扎。
黄春明在小说《癣》中,描写了刚离开乡土到大城市谋生的工人家庭生活的困窘,包括主人公阿发一家人备受“癣”的折磨却无没钱买药的无奈,夫妻两人面临生理需要与生育计划无法两全的尴尬处境以及在命运面前发出的种种宿命论等。
“不想不提不碰就没事了。
”小说的末尾对“癣”如是总结到,这里的“癣”并不单纯是生理上的,更是拷上时代枷锁的心上的“癣”,是贫穷、是性爱,更或者是宿命。
一、现实生活的癣——贫穷阿发一家挤在狭小的空间里,靠番薯饭维持着日常的生活,甚至因为卫生条件极差,一家人都生了癣,穷困潦倒到连一瓶买药水的钱都没有。
但在小说开头,却提到贫穷的男主人公阿发想买烟。
阿发心里是明白的,对于他来说,烟是一种不应该去奢求的奢侈品。
可是,他还是期许烟能带给他忘却现实的短暂快感,而女主人公则认为应该买锅。
作者将烟与锅放在对立面,重点不是在于真的要选择哪一个,而是在于凸显在烟与锅之间挣扎的底层小人物的贫穷现状。
“癣本来就是咱们穷人的亲戚。
”“奇怪!就没见过有钱人长过癣,为什么癣药那么贵。
”从小说里阿桂的口中可知,癣是穷人才会长的,它意味着贫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12日至13日,中国作家协会和九州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行了《黄春明作品集》出版座谈会。
黄春明先生生于1939年,台湾宜兰人,是我国当代台湾著名作家,素有“小人物的代言人”之称。
1998年10月,中国作协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与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人民大学华人文化研究所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黄春明作品研讨会。
为了增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让更多的大陆读者读到黄春明先生的作品,在中国作协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的协助下,九州出版社于2001年3月出版了三卷本的《黄春明作品集》,该书共收入黄春明先生60年代以来创作的《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青番公的故事》《锣》《溺死一只老猫》《莎约娜拉再见》《我爱玛莉》《苹果的滋味》等31篇作品,共计62万字。
此次《黄春明作品集》的出版是黄春明先生的作品在祖国大陆的首次出版。
3月12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邓友梅主持了《黄春明作品集》出版座谈会开幕式,九州出版社社长杜大宁、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郑东宁分别致辞,对《黄春明作品集》的出版表示祝贺。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出席了开幕式,并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黄春明先生表示祝贺并对为黄春明先生作品集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的九州出版社表示感谢。
他说,黄春明先生是一位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著名作家,他从步入文坛的第一步起,就秉承了中国“五四”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坚持为普通老百姓写作,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数十年来,他以丰富的生活经历,凭借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对乡土的真挚认同和对社会发展趋向的敏锐感知,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黄先生笔下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虽然穷困,备尝生活的艰辛,但在他们的身上却充分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忠厚、勤劳坚韧、自尊自信、互助互爱、至孝事亲等等,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在逆境中追求美好和幸福,也给读者以力量和希望。
黄春明先生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巨变时期台湾社会中普通老百姓的命运,还以冷辣的笔触直指都市中的洋奴、买办,将作品的主题扩展到批判丧失民族尊严、崇洋媚外的种种社会现象,揭露日本殖民主义者对台湾的掠夺蹂躏。
读黄先生的这些作品,如同纵览台湾几十年社会发展的形象画卷。
黄先生刻画人物、驾驭语言的功力令人钦佩,他笔下的人物千姿百态,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
黄先生及其作品,是应该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重重写上一笔的。
现在在祖国大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矛盾给作家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丰富的素材。
另一方面,如何肯于吃苦,勤于学习,真正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进行创作,对于作家特别是年轻的作家也是一个新的考验。
黄春明先生始终不渝地植根于社会,深入民众,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践自己所信奉的“以真挚的人生态度为基础的关心人、关心社会的文学”的文学主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文学工作者学习。
我相信,通过黄先生这套作品集在祖国大陆的出版,黄先生热爱乡土、热爱人民的情怀和关注社会的赤子之心,一定会感染更多的写作者和读者,赢得更多的共鸣和知音。
在随后由两岸学者共同主持的主旨为“新世纪再读黄春明”的《黄春明作品集》出版座谈会上,与会者从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承续、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黄春明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以及他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等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深入探讨并充分肯定了黄春明的作品在21世纪的今天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论者认为,作为台湾“小人物代言人”的黄春明,其作品中有着深厚的“台湾情结”,而与此孪生共长、相辅相生的是他的“中国情结”。
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信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始终充溢着对中国的民族大义、民族尊严和民族自信的坚决捍卫。
走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是黄春明创作的又一特色。
不少与会者指出,黄春明的作品一方面抨击历史惰性,呼唤农业社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无情地针砭国民的奴性,倡导指引历史进步的民族化,因此可以说,他的作品既是田园生活的牧歌,又是民族古风的挽歌。
与会者高度赞扬了黄春明作品中深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他对民
族精神、传统审美理想的张扬,尤其是他对国民性格中的根性的深掘,承续着“五四”的批判精神,因此说,黄春明的创作不仅是台湾文学史上一道夺目的风景,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笔。
此外,与会者也谈到,如果黄春明的创作在高扬民族化的同时,能溶入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历史理性的思考,他的创作无疑将更璀璨夺目。
黄春明先生在发言中对座谈会的组织者和与会者表示感谢,他说,应该把更多的鼓励给年轻人,在文学创作当中,他的情感既是个人的,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他的作品能够为大众说话,能够被大众喜爱阅读,就是他做为一个作家的最大幸福与荣耀。
与会者认为,这次坦诚的富有成果的学术座谈会,必将对两岸文学界和文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本报总编辑金坚范,以及来自大陆和台湾方面的作家、学者陆贵山、赵遐秋、曾庆瑞、古继堂、吕正惠、李瑞腾、曾健民、齐益寿等50余人出席了此次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