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北京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北京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1页

注:

1. 标★的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资源环境相关指标和《北

2页

3页

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标◆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本市相关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标△的为其他绿色发展重要监测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与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一致,每项一级指标下,按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三类指标权重之比原则上为3:2:1,部分指标权重根据现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适当调整。

2.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测算,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相关部门规划目标,测算各区绿色发展指数和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6个分类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由“公众满意程度”之外的38个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成,指数值在〔60,100〕之间。

计算公式为:

i i N

i Y W Z ∑

==

1

(N=1,2, (38)

其中,Z 为绿色发展指数,i Y 为指标的个体指数,N 为指标个数,i W 为指标i Y 的权数。

绿色发展指标按评价作用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按指标数据性质分为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在计算指数时,将绝对数指标转化为相对数指标,将逆向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将总量控制指标转化成年度增长控制指标,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计算个体指数。

3.公众满意度调查为主观调查指标,通过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组织的抽样调查来反映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各区城镇和乡村居民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16个区的公众满意程度。调查结果不参与总指数计算,进行单独评价,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4.绿色发展指数所需数据来自各部门的年度统计,各部门负责按时提供数据,并对数据质量负责。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评价与等级划分

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评价与等级划分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 设计评价时,不对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2类指标进行评价,但可预评相关条文。运行评价应包括7类指标。 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绿色建筑评价应按总得分确定等级。 评价指标体系7类指标的总分均为100分。7类指标自的评分项得分Q1、Q2、Q3、Q4、Q5、Q6、Q7按参评建筑该类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建筑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 加分项的附加得分Q8按本标准第11章的有关规定确定。 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按下式进行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7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w1~w7按下表取值。 ΣQ=W1Q1+W2Q2+W3Q3+w4Q4+w5Q5+ww6Q6 +w7Q7+Q8 绿色建筑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 注: 1、表中“ ———”表示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类指标不参与设计评价。 2、对于同时具有居住和公共功能的单体建筑,各类评价指标权重取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所对应权重的平均值。

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对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评价条文的得分。

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结构

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结构 赵玉川胡富梅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 一、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首先必须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原则为基准,展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内涵。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上指出,“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唯一的选择是把近期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具体地说,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以下几点内容 :1.贯穿“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中国自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和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至今尚有几千万人口处于贫困之中。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中国可持续发展置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增强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力度。 2.体现“两个转变”的指导思想。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是以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资源的快速耗竭为代价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3.体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素质较低,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们在长期内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国策;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是与计划生育同样重要的基本国策。 4.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非常低,另外经济也不很发达,试图通过进口来弥补国内资源的稀缺是不现实的。另外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整体效益和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资源的浪费明显地阻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5.体现科教是立国之本。 资源终归是有限的,而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是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在当今世界,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知识,谁就会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谁就会获得可持续发展永久的动力和源泉。所以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在具体制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我们必须参照《中国21世纪议程》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两个重要文件进行。可以说,这两个文件是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纲要”。 从现状和主要问题出发,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目标,设置关键指标,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联合国和英国等国家,也是我国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和所遵循的原则。《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题思想贯穿了“可持续发展”这种全新的发展观,将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人口视为密不可分的复合系统,全面、科学的反映和论述了中国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而《纲要》则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及其后十年所要

绿色发展指标说明

九、《水行业绿色发展评价标准》指标说明 (一)产业政策 按照产业结构指导目录(2011年版,2013年修订)、《水泥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等,查阅企业环评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对比企业产业政策符合性。 (二)资源能源利用 主要结合企业能评、能审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生产台账记录及现场检查情况等,对比相关标准评价。 主要参考标准: 1.《河南省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2.《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目录》(2016年版) 3.《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16780-2012) 4.《水泥工厂节能设计规范》(GB50443-2016) (三)清洁生产 参照企业最近一轮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及验收意见,以及绿色工厂评价报告、网上公示资料等,结合生产现场调研情况、行业专家意见等进行评分。 (四)全过程污染防治 4.1 绿色矿山 对于含矿山的水泥企业,应参照《非金属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B41/T 1666-2018),开展水泥矿山现场调研,查阅企业绿色矿山相关批复文件或工程资料,进行评分。 4.2 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根据《河南省2019年工业炉窑治理专项方案》、《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13)、企业排污许可证及其他相关标准,对比企业监测资料进行评价。 4.3 无组织排放治理 “五到位,一密闭”中,“五到位”即: 1.生产过程收尘到位,生产工艺产尘点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不能有可见烟尘外逸;

2.物料运输抑尘到位,粉状、粒状物料及燃料运输采用密闭皮带、密闭通廊、管状带式输送机或密闭车厢、真空罐车、气力输送等密闭方式,汽车、火车、皮带输送机等卸料点设置集气罩或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3.厂区道路除尘到位,路面实施硬化,定时进行洒水清扫,出口处配备车轮和车身清洗装置; 4.裸露土地绿化到位,厂区内可见裸露土地全部绿化,确实不能绿化的尽可能硬化; 5.无组织排放监控到位,因企制宜安装视频、空气微站、降尘缸、TSP(总悬浮颗粒物)等监控设施。 “一密闭”即:厂区内贮存的各类易产生粉尘的物料及燃料全部密闭,禁止露天堆放。 4.4 污染防治技术 按照《水泥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试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对比企业情况进行评分。 4.5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结合企业环评、清洁生产、应急预案、排污许可等相关技术资料及批复文件,明确企业各类固废种类及产生量,结合现场调研处理处置规范性进行评价。 4.7 跑、冒、滴、漏 根据厂区内规范整洁情况,是否存在“跑、冒、滴、漏”等进行评价。 (五)环境监控与管理 5.1 环境监控 参照2019年我省及各地大气污染攻坚中对企业在线监控措施、无组织排放监控措施要求,对比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5.2 环保手续 查阅环评批复、竣工验收批复等相关环保手续资料,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5.3 排污许可 查阅企业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及申报技术资料等,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

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二、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 1.生存支持系统 1.1 生存资源禀赋 1.1.1 土地资源指数 1.1.1.1 人均耕地 1.1.1.2 耕地质量 1.1.1.3 耕地占全国份额 1.1.2 水资源指数 1.1. 2.1 人均水资源 1.1. 2.2 水资源密度 1.1.3 水土资源匹配指数 1.1.3.1 水资源占全国份额 1.1.3.2 土地资源占全国份额 1.1.4 气候资源指数 1.1.4.1 光合有效辐射 1.1.4.2 ≥10℃积温 1.1.4.3 年平均降水 1.1.4.4 年均霜日 1.1.5 生物资源指数 1.1.5.1 人均NPP(净初级生产置) 1.1.5.2 NPP密度 1.1.5.3 NPP占全国份额 1.2 农业投入水平 1.2.1 物能投入指数 1.2.1.1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 1.2.1.2 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 1.2.1.3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 1.2.1.4 灌溉率 1.2.2 资金投入指数 1.2.2.1 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 1.2.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 1.3 资源转化效率 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 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 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 1.3.1.3 粮食安全保证率 1.3.1.4 化肥利用效率 1.3.2 经济转化效率指数 1.3. 2.1 人均农业总产值 1.3. 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 1.3. 2.3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1.3. 2.4 农村人均收入

1.4 生存持续能力 1.4.1生存稳定指数 1.4.1.1 农业产值波动系数 1.4.1.2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1.4.1.3 人均收入波动系数 1.4.2 生存持续指数 1.4. 2.1 高产稳产田建设占耕地面积比例 1.4. 2.2 旱涝盐碱治理率 1.4. 2.3 成灾率 1.4. 2.4 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 2.发展支持系统 2.1 区域发展成本 2.1.1 自然成本指数 2.1.1.1 地形限制系数 2.1.1.2 资源组合优势度 2.1.1.3 生态响应成本系数 2.1.2 经济成本指数 2.1.2.1 吸引率 2.1.2.1.1 外资占全国份额 2.1.2.1.2 外资占本地GDP比例 2.1.2.1.3 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 2.1.2.1.4 外贸依存度 2.1.2.2 通达率 2.1.2.2.1 省会距最近出海港距离 2.1.2.2.2 交通密度 2.1.2.3 潜势率 2.1.2. 3.1 交通通讯投资占基建投资比 2.1.2. 3.2 交通通讯投资密度 2.1.2. 3.3 交通通讯投资占全国份额 2.1.3 社会成本指数 2.1. 3.1 人力资本系数 2.1. 3.2 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 2.1. 3.3 人口对发展的压力 2.1. 3.3.1 人口对经济的压力比 2.1. 3.3.2 发展弹性系数 2.2 区域发展水平 2.2.1 基础设施能力 2.2.1.1 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 2.2.1.2 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 2.2.1.3 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 2.2.1.4 千人拥有电话数 2.2.1.5 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 2.2.2 经济规模指数 2.2.2.1 GDP占全国份额

北京市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2017年修订)

北京市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 (2017年修订版) 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发布 二○一七年八月

目次 1总则 (1) 2 建筑专业 (3) 2.1节地与室外环境 (3) 2.2节能与能源利用 (11) 2.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3) 2.4室内环境质量 (16) 3 结构专业 (22) 3.1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22) 4 给排水专业 (27) 4.1节地与室外环境 (27) 4.2节能与能源利用 (28) 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29) 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4) 4.5 室内环境质量 (35) 5 暖通专业 (36) 5.1节地与室外环境 (36) 5.2节能与能源利用 (36) 5.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1) 5.4室内环境质量 (42) 6 电气专业 (46) 6.1节地与室外环境 (46) 6.2节能与能源利用 (47) 6.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0) 6.4室内环境质量 (50) 7 提高与创新 (52) 7.1一般规定 (52) 7.2加分项 (52) 附录A施工图审查集成表 (58) A.1 节地与室外环境 (58) A.2 节能与能源利用 (61) A.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65) A.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67) A.5 室内环境质量 (69) A.6 提高与创新 (71)

A.7 居住建筑评分计算表 (72) A.8 公共建筑评分计算表 (73) 附录B 施工图审查对照表 (74) B.1节地与室外环境 (74) B.2节能与能源利用 (82) B.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90) B.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95) B.5室内环境质量 (100) B.6提高与创新 (106)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 系

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注: 1. 标★的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中资源环境相关指标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

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标◆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本市相关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标△的为其它绿色发展重要监测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与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一致,每项一级指标下,按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三类指标权重之比原则上为3:2:1,部分指标权重根据现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适当调整。 2.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测算,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相关部门规划目标,测算各区绿色发展指数和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6个分类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由“公众满意程度”之外的38个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成,指数值在〔60,100〕之间。 计算公式为: i i N i Y W Z ∑ == 1 (N=1,2, (38) 其中,Z 为绿色发展指数,i Y 为指标的个体指数,N 为指标个数,i W 为指标i Y 的权数。 绿色发展指标按评价作用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按指标数据性质分为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在计算指数时,将绝对数指标转化为相对数指标,将逆向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将总量控制指标转化成年度增长控制指标,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计算个体指数。

3.公众满意度调查为主观调查指标,经过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组织的抽样调查来反映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各区城镇和乡村居民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16个区的公众满意程度。调查结果不参与总指数计算,进行单独评价,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4.绿色发展指数所需数据来自各部门的年度统计,各部门负责按时提供数据,并对数据质量负责。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a1562437.html,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王平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0期 摘要:为使各城市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文章借助DPSIR模型,遵照科学性、可行性、简明性和敏感性原则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能够对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做总的判断,为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DPSIR模型 “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大的思想成就之一,它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传统的发展观,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将“可持续发展”这一崭新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在全国实施。具体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是一项相当繁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联合国统计局、美国、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等均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创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而我国的一些学者等也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创建性的指标体系。但是,这些已建立的指标体系均存在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和宽泛,指标数目过多,处理过程难度过大等问题,使得这些指标很难获得实际的运用。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无疑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1.1DPSIR模型的原理 DPSIR模型的全称是Drive、Pressure、State、Impact and Response模型,是由欧洲环境组织1998年提出,该模型提出后主要运用于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分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 关系。它主要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经常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把人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细分为驱动力(Driv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这五部分。其中,“驱动力”指的是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主要指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产业的发展趋势;而“压力”则代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等相关系统的影响;“状态”表示在目前的动力与压力状况下,社会、资源与环境所表现的特征;“影响”表示在目前状态下于生态系统、社会资源等对人类社 会、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变更能力;“响应”则表明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以及制定的积极政策,如减少污染、增加环境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DPSIR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附件1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计量 单位 指标 类型 权数 (%) 数据来源 1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 准煤 ◆ 1.83 国家统计局、 国家发展改 革委 2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 2.75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 3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2.75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 4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 重 % ★ 2.75 国家统计局、 国家能源局 5 用水总量 亿立方 米 ◆ 1.83 水利部 6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 2.75 水利部、国家统计局 7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 ◆ 1.83 水利部、 国家统计局 8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 1.83 水利部 9 耕地保有量 亿亩 ★ 2.75 国土资源部 10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万亩 ★ 2.75 国土资源部 11 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降低率% ◆ 1.83 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 12 资源产出率 万元/ 吨 ◆ 1.83 国家统计局、 国家发展改 革委 13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0.92 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一、资源利 用(权数 =29.3%) 1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 0.92 农业部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计量 单位 指标 类型 权数 (%) 数据来源 15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 ★ 2.75 环境保护部 16 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 ★ 2.75 环境保护部 17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 ★ 2.75 环境保护部 18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 ★ 2.75 环境保护部 19 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 % △ 0.92 环境保护部 2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1.83 住房城乡建设部 21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1.83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二、环境治理(权数=16.5%) 22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 0.92 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 23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比率 % ★ 2.75 环境保护部 24 细颗粒物(PM 2.5 )未达标地级 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 % ★ 2.75 环境保护部 25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 例 % ★ 2.75 环境保护部、 水利部 26 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 % ★ 2.75 环境保护部、水利部 27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 标率 % ◆ 1.83 水利部 28 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 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 1.83 环境保护部、 水利部 29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 比例 % ◆ 1.83 国家海洋局、 环境保护部 30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 0.92 农业部 31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千克/ 公顷 △ 0.92 国家统计局 三、环境质量(权数=19.3%) 32 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 千克/ 公顷 △ 0.92 国家统计局 33 森林覆盖率 % ★ 2.75 国家林业局 34 森林蓄积量 亿立方 米 ★ 2.75 国家林业局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例研究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例研究 内容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相应的指标体系作平台。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从经济发展、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科技进步等方面架构起江西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分数评判模型对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力图为江西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套可行方案。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江西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传统发展战略对自然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忽视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二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传统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唯一指标,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标志。这种战略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质量的恶化来支撑经济增长,促进人们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不合理使用,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破坏;二是为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许多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外资,他们向发达国家大量举债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本国经济,最后导致债务危机;三是经济增长并未能解决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和社会分配不平等问题,有时甚至使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传统发展战略的这些弊端,促使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不是人类追求的最佳发展形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先后提出了各种发展战略,其中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是“可持续发展策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既能保证使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要现代人合理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开发和使用,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对环境的过度消耗,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制定计划和政策时,要同时注意到环境和发展两个方面,人们要将重点由“事后政策”转向“事前政策”,即在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时,要采取对环境负责的态度,而不应等到环境严重恶化时再去设法解决。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等要素的复杂系统,而区域可持续发展正是追求以上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适合特定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和监测各要素的协调发展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江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今年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

北京市2015年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北京市2015年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赵丰东、乔渊、叶嘉、胡倩引言2015年北京市认真贯彻国家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关精神,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将绿色建筑工作作为“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政策标准,健全管理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监管措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收录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的《中国绿色建筑2016》。 1 建筑业总体情况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启动之年。北京市建筑业发展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本市各项工作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重点突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更加注重行业精细化管理,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减排,促进行业绿色发展,积极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2015年前三季度北京市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3227家,完成总产值579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建筑企业合同总量为1840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9月末,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266.1

万㎡,比上年同期增长4.3%;房屋竣工面积3490.9万㎡,同比下降20.8%。2015年1-11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7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2765.5万㎡,比上年同期下降4.2%;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71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保障房施工面积为3753.2万㎡。2 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2015年北京市认真贯彻国家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关精神,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将绿色建筑工作作为“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政策标准,健全管理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监管措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北京市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的项目共41项(设计标识38项,运行标识3项),总建筑面积达420万㎡,其中公建项目17项,总建筑面积达163.4万㎡;住宅项目17项,总建筑面积达274.2万㎡。截至2015年12月,北京市累计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的项目达164项(设计标识146项,运行标识18项),总建筑面积达1663万㎡,其中公建项目49项,总建筑面积达402.8万㎡;住宅项目44项,总建筑面积达672.8万㎡;工业建筑1项,总建筑面积1.4万㎡。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依据《北京市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查要点》对2013年6月1日后取得建设规划许可证的项目进行审查,要求新建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确定指标体系基础数据表

附件3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评估确定指标体系 基础数据表 省市县(区) 基础数据表中请填报考核年份之前连续两年的数据,“耕地面积”、“多年生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湿地面积”4个指标需要填报考核年份之前连续三年的数据。(如2019年进行考核,基础数据表需填报2017年和2018年数据,“耕地面积”等4个指标需填报2016-2018年数据。)

25

26

27

化肥折纯量参考计算表 化肥种类 有效成分含量/% 平均折纯率 /% 每100公斤实物量折 纯量/公斤 氮(N) 磷(P2O5) 钾(K2O) 一、氮肥 硫酸铵20-21 20 20 碳酸氢铵17-18 17 17 尿素46 46 46 液体氨82 82 82 氯化铵22-25 23 23 石灰氮19-23 21 21 其他氮肥20 20 二、磷肥 过磷酸钙14-20 17 17 钙镁磷肥14-19 17 17 重过磷酸钙40-52 46 46 其他磷肥20 20 三、钾肥 氯化钾50-60 55 55 硫酸钾48 48 48 其他钾肥20 20 四、复合肥 磷酸铵14-18 46-50 64 64 磷酸一铵11-13 51-53 64 64 磷酸二铵16-18 46-48 64 64 硝酸钾(火硝)13 46 59 59 氮钾复合肥14 16 30 30 磷钾复合肥11 3 14 14 氮磷钾复合肥10 10 10 30 30 硫磷铵16 20 36 36

化肥种类 有效成分含量/% 平均折纯率 /% 每100公斤实物量折 纯量/公斤 氮(N) 磷(P2O5) 钾(K2O) 磷酸二氢钾50 30 80 80 铵磷钾肥(1)12 24 12 48 48 铵磷钾肥(2)10 20 15 45 45 铵磷钾肥(3)10 30 10 50 50 硝酸磷肥20 20 40 40 硝磷钾肥10 10 10 30 30 氢化过磷酸钙2-3 14-18 18 18 其他复合肥30 30 注:铵磷钾肥是用硫酸铵、硫酸钾和磷酸盐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三元复合肥料,也可由磷酸铵和钾盐制成。因配制比例不同,含量也各不同。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

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序 号 二级指标计量单位 指标 类型 权数 % 数据来源 一、资源 利用(权数=29.3%)1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3.14 市统计局、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3.14 市统计局、 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 3.1 4 市发展改革 4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2.09 市发展改革 5 用水总量万立方米★ 3.14 市水务局 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3.14 市水务局、 7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 ◆ 2.09 市水务局、 8 耕地保有量万亩◆ 2.09 市规划国土委 9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 3.14 市规划国土委 1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 ◆ 3.14 市规划国土 1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05 市环保局 二、环境 治理(权数=16.5%)12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3 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4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5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6 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 △ 1.10 市环保局 17 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 2.20 市城市管理委 18 污水处理率% ★ 3.30 市水务局 19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 △ 1.10 市环保局、 三、环境 质量(权数=19.3%)20 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分◆8.28 市环保局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分◆8.28 市环保局 22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千克/公顷△ 1.38 市农委、市农

最新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汇总

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

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二、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 1.生存支持系统 1.1 生存资源禀赋 1.1.1 土地资源指数 1.1.1.1 人均耕地 1.1.1.2 耕地质量 1.1.1.3 耕地占全国份额 1.1.2 水资源指数 1.1. 2.1 人均水资源 1.1. 2.2 水资源密度 1.1.3 水土资源匹配指数 1.1.3.1 水资源占全国份额 1.1.3.2 土地资源占全国份额 1.1.4 气候资源指数 1.1.4.1 光合有效辐射 1.1.4.2 ≥10℃积温 1.1.4.3 年平均降水 1.1.4.4 年均霜日 1.1.5 生物资源指数 1.1.5.1 人均NPP(净初级生产置) 1.1.5.2 NPP密度 1.1.5.3 NPP占全国份额 1.2 农业投入水平 1.2.1 物能投入指数 1.2.1.1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 1.2.1.2 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 1.2.1.3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 1.2.1.4 灌溉率 1.2.2 资金投入指数 1.2.2.1 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 1.2.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 1.3 资源转化效率 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 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 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 1.3.1.3 粮食安全保证率 1.3.1.4 化肥利用效率 1.3.2 经济转化效率指数 1.3. 2.1 人均农业总产值 1.3. 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 1.3. 2.3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1.3. 2.4 农村人均收入

1.4 生存持续能力 1.4.1生存稳定指数 1.4.1.1 农业产值波动系数 1.4.1.2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1.4.1.3 人均收入波动系数 1.4.2 生存持续指数 1.4. 2.1 高产稳产田建设占耕地面积比例 1.4. 2.2 旱涝盐碱治理率 1.4. 2.3 成灾率 1.4. 2.4 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 2.发展支持系统 2.1 区域发展成本 2.1.1 自然成本指数 2.1.1.1 地形限制系数 2.1.1.2 资源组合优势度 2.1.1.3 生态响应成本系数 2.1.2 经济成本指数 2.1.2.1 吸引率 2.1.2.1.1 外资占全国份额 2.1.2.1.2 外资占本地GDP比例 2.1.2.1.3 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 2.1.2.1.4 外贸依存度 2.1.2.2 通达率 2.1.2.2.1 省会距最近出海港距离 2.1.2.2.2 交通密度 2.1.2.3 潜势率 2.1.2. 3.1 交通通讯投资占基建投资比 2.1.2. 3.2 交通通讯投资密度 2.1.2. 3.3 交通通讯投资占全国份额 2.1.3 社会成本指数 2.1. 3.1 人力资本系数 2.1. 3.2 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 2.1. 3.3 人口对发展的压力 2.1. 3.3.1 人口对经济的压力比 2.1. 3.3.2 发展弹性系数 2.2 区域发展水平 2.2.1 基础设施能力 2.2.1.1 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 2.2.1.2 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 2.2.1.3 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 2.2.1.4 千人拥有电话数 2.2.1.5 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 2.2.2 经济规模指数 2.2.2.1 GDP占全国份额

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北京市工程建设标准DB 编号:DBT01-101-2005 备案号:J100XXX-2005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Green Buildings 2005-05-10发布2005-07-01实施 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发布

北京市工程建设标准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Green Buildings 编号:DBT01-101-2005 备案号:J100XXX-2005 主编部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 北京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批准部门:北京市建设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5年7月1日 2005 北京

关于发布北京市工程建设标准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的通知 京建科教[2005]429号 各区、县建委,各局、总公司,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国家有关节能、节水、保护环境和提高建筑环境质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进北京市建设事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北京市建委京建科教[2004]368号文件的要求,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和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联合主编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已经有关部门审查通过。现批准该标准为北京市工程建设标准,编号为DBJ/T01-101-2005,自2005年7月1日起执行。 该标准在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对与绿色建筑有关的如场地质量、环境影响、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估与控制,达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 推荐各单位按照该标准的要求开展建设活动,在北京市的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一优两示范工程)中要率先应用本标准。 该标准由北京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负责解释工作。 特此通知 二○○五年五月十日

《北京市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绿色生态示范区项目市级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北京市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绿色生态示范区项目市级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我市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规范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绿色生态示范区项目市级奖励资金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56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3〕25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7〕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区市级奖励资金(以下简称奖励资金),是指每年从市财政预算中安排用于支持我市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区的奖励资金。 第三条奖励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依法依规、公开透明、注重实效、强化监督”的原则,实行“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绩效评价”的管理模式,确保奖励资金安全、规范、合理、有效使用。

第四条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负责统筹协调全市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标准,建立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管理服务平台,组织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项目审核,依据各区的申报资料向市财政局提出奖励资金拨付申请;负责设立奖励资金的总体绩效目标,开展部门绩效评价工作并组织开展各区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负责组织绿色生态示范区的评选;编制年度绿色生态示范区奖励资金的预算,拨付奖励资金;设立绿色生态示范区奖励资金的绩效目标,并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市财政局负责做好奖励资金的预算安排和拨付,配合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做好奖励资金的绩效管理、监督管理等工作。 区住房城乡(市)建设委负责组织本辖区内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奖励项目的申报和初审;组织对项目实施装配式建筑情况的过程检查;参与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奖励项目专家评审和现场核查;提出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奖励项目资金拨付申请;负责设立奖励资金的具体绩效目标,并组织开展本区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各区分局负责本辖区内绿色生态示范区的推荐和初步审核;负责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规划设计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本辖区内市级奖励资金的拨付、管理和监督检查,保障区级工作经费,配合开展奖励资金绩效评价。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

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注: 1. 标★的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资源环境相关指标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标◆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本市相关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标△的为其他绿色发展重要监测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与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一致,每项一级指标下,按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三类指标权重之比原则上为3:2:1,部分指标权重根据现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适当调整。 2.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测算,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相关部门规划目标,测算各区绿色发展指数和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6个分类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由“公众满意程度”之外的38个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成,指数值在〔60,100〕之间。 计算公式为: i i N i Y W Z ∑ == 1 (N=1,2, (38) 其中,Z 为绿色发展指数,i Y 为指标的个体指数,N 为指标个数,i W 为指标i Y 的权数。 绿色发展指标按评价作用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按指标数据性质分为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在计算指数时,将绝对数指标转化为相对数指标,将逆向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将总量控制指标转化成年度增长控制指标,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计算个体指数。 3.公众满意度调查为主观调查指标,通过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组织的抽样调查来反映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

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根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建科【2007】206号)和《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建科【2009】109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实施与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以下简称设计标识)和绿色建筑标识(以下简称运行标识),其中改建、扩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仅能申报运行标识。 第四条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遵循自愿原则,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审遵循科学、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划委)共同负责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定、颁发和日常管理、监督工作。 第六条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市建设科技中心)和北京市勘察设计与测绘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勘设测管办)受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和市规划委的委托,具体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推广宣传工作,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报受理、评审组织及监督管理工作;组建“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 (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和选择技术依托单位等工作。 第七条专家委员会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审工作和指导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 专家委员会分为规划与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建材、建筑物理七个专业组。 专家应具有本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比较丰富的绿色建筑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熟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八条技术依托单位主要负责申请标识建筑的能效测评和检测工作,提供绿色建筑设计、运行的咨询和服务,开展绿色建筑专题研究等工作。 技术依托单位应具有从事绿色建筑设计与研究的能力,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30%。科研类单位应拥有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或计量认证(CMA)的实验室及测评能力,设计类单位应具有甲级设计资质。 第九条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应由建设单位(含业主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请。 第十条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申请设计标识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应当完成施工图设计并取得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符合国家有关建设用地、规划、立项等基本建设程序的管理规定,以及相关的标准规范。 (二)申请运行标识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应当通过工程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 第十一条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单位向市建设科技中心提出申报,也可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建筑科技网上申报(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4a1562437.html,/jzkj)。申请单位应认真填写评价标识申报书,提供真实、完整的书面申报资料。具体提供以下书面申报资料和电子版: (一)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1、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申报书; 2、绿色建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 4、工程立项批复文件的复印件; 5、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企业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6、绿色建筑项目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 7、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