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十三大著名的政治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十三大著名的政治事件
文/清流
1、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建立了赵宋王朝。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
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
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
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赵匡胤统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10]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
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2、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
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赵匡胤有一天召赵普问道:“从唐朝结束以来的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争频繁不休不止,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为何呢?朕想结束天下的战争,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赵普回答:“陛下讲了这事,乃是天地之福,人神之福啊。
造成天下的混乱,并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太大,君主弱而臣子强。
如今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只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锐的军队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
”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罗彦环诸高级将领饮酒。
酒至半酣,宋太祖对部下们说“朕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
朕虽身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
当了皇帝之后,朕从来没有好好睡过。
”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天命已确定,谁敢再有异心?”太祖曰:“谁不想要富贵?有一天,你部下一样对你黄袍加身,拥戴你当皇帝。
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地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大臣们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3、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
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
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一说光义谋害太祖篡位;又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对此事件史料记载不一,争论一直存在。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问。
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
当夜,太祖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
但在这时,王继恩忽然叫道“晋王来了!”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光义入宫。
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
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
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
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
”两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
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
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光义,而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
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
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
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
”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
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
”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
”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光义,就是承认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
4、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
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建隆二年(961)六月,即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杜太后病重,自知寿数将尽,便召宰相赵普人宫。
当着赵普的面,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吗?”赵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我能得到天下,是祖先和太后为我积累的功德。
”太后不以为然,说:“不是的,是因为周世宗去世早,只能让幼小的儿子统治天下,你才成功的。
假如周氏有年长的继承人,你怎么能够拥有天下呢?所以,你要在死后传位给你的弟弟,因为国家有了年长的君主,才能防止被别人夺取江山。
”赵匡胤流着泪说:“我怎么敢不听母亲的教诲呢!”然后,杜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你要与他一起记住我的话,不能违背啊!”赵普就在太后榻前写成誓书,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记”三个字,然后将誓书藏在金匾里,交给谨慎小心的宫人保护。
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5、咸平之治
咸平之治指的是北宋宋真宗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
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侵宋,宋朝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迁都躲避,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
真宗决定就此罢兵,订立澶渊之盟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
尽管宋朝的面积、人口、资源都比前朝李唐差得多,但是,宋朝的经济,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时,岁入是唐朝的七倍;即便灾害频仍,岁入也是大唐的三倍左右。
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
史称咸平之治。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驾崩。
后赵恒遭遇了由太监王继恩和李皇后(明德皇后)共同谋划的宫廷政变,在宰相吕端的支持下,赵恒才于同月继位,是为宋真宗。
次年改年号为"咸平"。
此期间北宋基本上是风调雨顺,没有大的自然灾害。
唯有一次汴水涨溢出岸,浸没了从京师到郑州的道路。
宋廷诏选善于治水的使臣迅速控制了水势,一时受阻的漕运也得以恢复通航。
这一年正处于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时期,北宋经济复苏,国力猛增,制度清明,人文鼎盛,人口数量亦成倍增长。
有宋一代,素以富足、安康著称。
而且是在开国不到40年、国家千疮百孔,每年不停地与党项、契丹作战,甚至还有四川叛乱的情况下开创的。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
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务实,不要贪图虚名;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
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实现“德治”。
其次,宋朝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
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升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
一个官员若犯贪污罪,这样,只有才德兼备者才能被选拔进入官员队伍,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
同时,宋代吏部还建立了官员档案,这样的规定,动员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监督力量,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并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管体系中,避免其再次腐败。
第三,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
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受到处罚。
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
对于失察的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
史载,王曙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张观任解州通判,因“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被降监河中府税;河北路走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边肃贪纵故也”。
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宋朝监察官员台官(御史)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
首先要“鲠亮敢言”,廉洁无私,纠弹不避权贵。
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
宋朝规定,台官“于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举充”。
强调荐举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官员充当御史。
三是实行官亲回避制度。
凡宰执所荐之人,以及宰执子弟,亲戚和属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
宰执不得荐举御史,宰执所荐之人不得为御史,以及与宰执有亲嫌、同乡关系或为其属官者也不得任御史。
因为宰相奏举御史,御史必然与宰相结党营私,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这正是宋朝三令五申不准宰执奏举御史的原因所在。
因为这些廉政举措,宋真宗和他的后来者们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宋王朝。
宋真宗即位后,提拔了李沆、吕蒙正、夏侯峤、杨砺等人担任宰相和执政大臣,保留了张齐贤、吕端等。
这些人大多能够做到忠于职守,使得此时期政治较为清明。
如张齐贤在咸平元年完成了“编敕”的编撰工作,成为正式法律《刑统》之外的重要补充。
提出了职田,废除了江南前面几朝苛捐杂税的建议。
重用寇准,使其在澶渊之盟时能够力挽狂澜。
且真宗能较能听取各方意见。
他在即位后就通过御史台向转达他的意思,要京师内文武百官凡是他施政有误、看到利病、对军事有好的建议,都可以直接向皇帝递奏折。
在咸平元年四月,他下令各路转运使轮流到京师向他述职,讲述所在地情况。
咸平二年(999年),遇到大旱,要求“直言极谏”,他会给予提出好意见的人赏赐。
也是这一年,他对身边大臣说他每天看奏章近百份,很有收获,他要大臣们也要看,并且把其中有益的方案挑出来。
此后,他也多次下诏征求“直言”,所以这段时间上书言事特别多。
宋真宗本人很厌恶严刑峻法,主讲谨慎用刑。
又下诏废除了断截手足、钩背烙身等刑罚,禁止使用法外刑法,也严厉批评军中对逃兵施以的烙伤手腕、敲碎胫骨等做法。
同时对私铸铜钱、私造管制武器等重罪都减轻处罚。
对待嫌疑犯上,宋真宗不允许使用酷刑、搞刑讯逼供。
在景德四年(1007年),有个叫潘义方县尉对嫌疑犯朱凝严刑拷打,并用牛皮套头,勒令招供。
朱凝受不住作了假证,后来经查明,宋真宗撤了潘义方的职,并向全国通报此事,严令不许严刑逼供。
同时在京设立纠察刑狱司,地方设立提点刑狱司,负责对各种刑事审判、刑罚、监狱进行监察。
凡是判处徒刑之上的罪都必须要向此机构通报,这个机构有查询复审的权利。
如果初审官员处理不当,此机构有权向朝廷提出,并对该官员提出弹劾。
如电视剧《包青天》那种审理案件方式在宋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真宗经常跑去主持各种审决在押囚犯,特别是几乎每年夏天都搞一次“虑囚”,处理一些长期关押的囚犯,免得他们在监狱待时间过长受苦。
另外他的亲自下问审理一些重大贪腐案件,如齐化基案、孙朴案等。
宋真宗时,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
”宋初,内外官任满一年,为一考,三考为一任。
特别对法司之官,既有明确的转官年限,也有严格的考课与回避制度。
宋代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转正。
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有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
又规定,凡重要职务和接触钱财的职务,一律不允许曾犯贪污罪者担任。
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定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
一个官员犯贪污罪,其上司、曾荐举过他的官员都要受到处罚。
这使得上司很注意防范下属犯贪污罪,荐举者很关心被荐举者的德行,这就使官员贪污受到牵制。
宋代吏部设有官员档案,凡犯贪污罪者都记录在案。
宋代还规定,这些犯罪者,每次晋级或调动职务时,都要向吏部主动申报自己曾犯过贪污罪,并规定,此类官员不得随意更改姓名。
“德治”就是以道德教育,启迪官吏的道德良知,使之不去越轨,但它必须与“法治”相结合:以法律约束,令其奉公守法,不敢贪污。
为达到《文武七条》之“奉公”(廉洁奉公)宗旨,真宗倡廉工作的一大重点是加强监察官员自身的廉政建设。
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处罚。
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九月,真宗“诏诸路官吏蠹政害民,转运使、提点刑狱官不举察者坐之”。
对于失察的监察官,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
王曙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
张观任解州通判,因“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被降监河中府税;河北路走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边肃贪纵故也”。
因为这些廉政举措,1009年的北宋,可谓政治清明,这更加速了宋王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岁末年节时,皇帝赐臣僚宴饮,既是增进君臣关系的需要,又是播撒皇恩的大好时机。
历朝皇帝都有此举措,宋真宗也不例外。
他即位不久,就“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另外,有资格参加节序赐宴官员的范围较前期大为扩大,如1009年二月,“旧制,节序赐宴,惟皇族、近列、诸帅、内职。
三月甲子,始诏自今上巳、重阳,三司副使、判官及馆职事官并别置会。
其后,知杂御史、三院御史、法官、开封府判官亦预焉”。
即从原来的内朝高官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
同
时,节日时还馈送朝臣节物,并客省赍签赐羊、酒、米、面;立春赐春盘。
寒食神(食炎)、饧粥。
端午粽子,伏日蜜沙冰,重阳糕,并有酒。
三伏日,又五日一赐冰。
享受馈送节物的官职之广,几乎包括文武百官;节日之多,几乎全部囊括。
宋真宗“诏自今伏日并休务”,增加了官员伏日的休务假,对官员节日之外的事假也较以前灵活,将祭奠亡亲的私忌假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官员,私忌日给假一天,并新创了饯行假。
一些节假,不仅只施行于官员,那些为官府服役的工匠也可享受,比如给在福建险恶山路上运送官物的军士以旬假和节假。
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宋真宗时期官员约一万余人。
此外,还有数十万在各级官署中服役的胥吏,以及各级武职人员及其家属。
其中,文武官员每年可休传统节假,还有新设假日。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官吏的俸禄最高的朝代,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将北宋王朝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第一,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
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第二,宋朝有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
严明赏罚,试用期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转正。
自然而然,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了。
第三,建立了一整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
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处罚。
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
对于失察德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
6、澶渊之盟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
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
景德元年(1004),宋战胜辽,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
庆历二年(1042),又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改“赠”为“纳”。
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
这次结盟后,北宋因为边疆战事危机的解除,国内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后来神宗时又割河东地七百里。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长时间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
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
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