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湘绣的调查报告
湘绣的调查报告湘绣的调查报告湘绣,作为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之一,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探究湘绣的发展现状、技艺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一、湘绣的发展现状湘绣起源于中国湖南地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湖南的各个城市和乡村,湘绣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仍然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尤其是在长沙、岳阳、衡阳等地,湘绣工艺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湘绣的传统技艺逐渐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尚感的产品。
如今,湘绣不仅仅是传统的衣物装饰品,还可以见到湘绣的应用于家居用品、礼品、工艺品等领域。
湘绣的发展现状显示出了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和谐融合。
二、湘绣的技艺特点湘绣的技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细绣工:湘绣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而闻名。
绣工们运用细针密线,将各种花鸟、人物、山水等元素绣制在绸缎上,形成精美细腻的图案。
绣工们需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刺绣,每一针每一线都要精确无误,这种精细绣工是湘绣的独特之处。
2. 鲜艳多彩:湘绣以其鲜艳多彩的色彩而著称。
湖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俗文化,为湘绣提供了丰富的刺绣元素。
湘绣作品中常见的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色彩鲜明,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3. 寓意深远:湘绣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寓意深远。
湘绣作品中的图案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比如,红色常被用于新婚夫妇的婚庆用品中,寓意喜庆和美满的婚姻。
三、湘绣对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湘绣作为湖南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对当地文化和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湘绣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传承和发展了湖南的文化遗产。
通过湘绣的传承,不仅使得湘绣技艺得以保留,更让湖南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其次,湘绣作为一种特色产业,对湖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湘绣产业链的发展,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丝绸、纺织等行业。
傩戏调研报告
傩戏调研报告傩戏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傩戏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戏曲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为了深入了解傩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本次调研以湖南傩戏为例,着重探讨傩戏的起源、特点、演出形式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旨在挖掘其独特魅力和保护传承之道。
二、调研内容及方法1.调研内容:(1)傩戏起源及历史。
(2)傩戏的演出形式和特点。
(3)傩戏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2.调研方法:(1)实地观察:前往湖南当地观看傩戏比赛、演出,深入了解其演出形式、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2)访谈调查:与湖南傩戏相关的专家学者、演员、观众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傩戏的理解、认识以及对传统艺术保护和传承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1.傩戏起源及历史据调研了解,傩戏起源于汉代,最早出现在湖南一带。
传说中的傩戏是古代祭祀活动的一种形式,目的是祈求丰收、祈福、祓除疫病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傩戏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不仅传承了当地的宗教习俗,也融入了戏曲元素,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
2.傩戏的演出形式和特点傩戏的演出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等元素。
在表演中,傩戏演员通过唱腔、动作、面具等手法,将角色和情节进行生动呈现。
此外,傩戏还有一个特点是伴有独特的音乐和乐器伴奏,如打击乐、弦乐等,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3.傩戏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傩戏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对当地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傩戏是当地重要的民族文化瑰宝,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傩戏使得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傩戏作为一种具有娱乐性质的艺术形式,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消除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增强社会凝聚力。
四、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湖南傩戏的起源、特点、演出形式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傩戏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传统戏曲形式,不仅传承了古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内涵,也融入了戏曲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湖南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湖南文化特色调研报告湖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特色。
湖南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文化:湖南的饮食文化以辣味为主要特色。
湖南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菜品种类而闻名于世。
辣椒、花椒等调料广泛应用于湖南菜中,给人们带来了辣而不燥、鲜香可口的味觉享受。
湖南的饮食文化也有其他特色,比如喜欢吃米粉、豆皮等传统面食,以及红糖酸辣水、腊肉粉等特色小吃。
二、传统节日:湖南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民俗习惯,以及特色的食品和民间艺术表演,使得湖南的传统节日独具特色。
比如,湖南的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龙舟竞赛,吃粽子,并且在湖南的一些地方,还会举行特色的龙船会。
三、武术文化:湖南是中国的武术之乡之一,拥有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
湖南的武术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湖南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一,太极拳在湖南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是湖南有许多著名的武术家和武术团队,如杨洪武、少林寺武僧团等。
四、传统艺术:湖南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其中以湘剧、花鼓戏和木偶戏最为著名。
湘剧是湖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其唱腔独特、表演技巧精湛而深受观众的喜爱。
花鼓戏是湖南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通常由传统的鼓、花、彝、鼓等表演形式组成。
木偶戏是湖南传统的皮影戏,通过操纵木偶在灯光照射下表演故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五、风俗习惯:湖南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比如,湖南人民喜欢踩堂,即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们会到亲属家中拜祖先。
此外,湖南人还有喜酒、葬礼、婚礼等一系列特殊的礼仪和习俗。
综上所述,湖南的文化特色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饮食、节日、武术、传统艺术等方面,还有许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湖南的文化特色不仅丰富了湖南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向外界展示了湖南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
民族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基于湖南省湘西地区的调查与思考
基金项 目: 国家旅 游局课题《 类学视野 中乡村旅 游的实证研 究: 人 以湘西德夯苗 寨为例》 1T A 0 9 的 阶段性成果。 (0 A G 1)
作者简介 : 丽洁, , 沙学院旅游管理 系副教授。 周 女 长
1 31
中 州学 刊 2 1 0 0年 第 4期
民族旅游在 现代旅游 中之所 以会 “ 起米 , 热” 一个重要 的
物 、 址的整理挖 掘 与保护 。近年 来 , 些 学者 转 向对 民族 遗 一 风情 、 族习俗等文化遗产 的动态研究 。随着 民族地 区民族 民 旅 游 的发 展 , 游 对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影 响 问题 也 得 到 了 学 旅 者 的关 注 。经 济 学 家 将 旅 游 当做 一 种 产 业 , 为 旅 游 业 为 少 认
丰富的民族文化 、 浓郁 的 民族 风情是一 种旅 游资源 , 而把 乡
原 因就是人们对 “ 都市 化” 的厌 倦和 逃避 。“ 客 的旅 游动 游
机中一个最为重要 的根据就是希望能够 观光 、 验和经历与 体
镇企业和小城镇化 建设 作为 提高 G P总产值 的主要 方式 。 D
基 于 湖 南 省 湘 西 地 区 的调 查 与 思 考
周 丽 洁
( 沙 学 院旅 游 管 理 系 ,湖 南 长 沙 4 0 0 ) 长 102
摘
要: 在旅 游业蓬勃发展 的今 天 , 非物质 文化遗产 已成为 旅游 开发 的重要 资源。发 展旅游 事业 与加 强非物质 文
化遗产保护是 当今社会 难 以回避 的矛 盾, 既对立又 统一。尽管在 民族地 区民族旅游开发 中非 物质文化 遗产会 出现 “ 失真性” 商品化” 但是 , 与“ , 民族旅 游能激发 民族社 区成 员对 非物质 文化遗 产进行 文 化重构 的热情 , 强化 源于 国际著名 的旅游人 类学者柯 恩 , 他 在阐释东南亚少 数 民族群 体在 旅游 活动 中游 客及旅 游 民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一、调研背景湖南花鼓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我们开展了湖南花鼓戏调研工作。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2. 分析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3. 探讨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和问题。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观摩和访谈等方法。
四、调研结果1. 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剧形式。
浏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流派。
2. 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湖南花鼓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其音乐性强,演员在演唱和乐器伴奏中融入了湖南地方音乐元素;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节奏感;服饰华丽,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金、白、黄等鲜艳色彩。
3. 传承现状和问题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高,导致花鼓戏表演队伍老龄化。
另一方面,现代化舞台设备的需求,对演员的技能要求提高,需要更多专业化培训。
五、调研结论1. 加强花鼓戏的宣传推广通过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推广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渊源,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花鼓戏的传承中。
2. 加强青年演员培养通过设立专业戏曲学院、开展培训班等途径,加强对年轻演员的技能培养和传统戏曲知识的传授,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增加对花鼓戏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引入现代舞台技术在保持花鼓戏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舞台技术,提升舞台效果,使得花鼓戏更加吸引人眼球,适应现代社会观众的审美需求。
六、调研建议1. 政府加大对花鼓戏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2. 加强与文化机构、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开展花鼓戏普及教育;3. 建立花鼓戏传承人培养机制,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传承人;4. 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花鼓戏宣传活动。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湖南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如木偶戏、土家歌舞、楚剧等,这些文化传统在当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传承群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纷纷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创新湖南省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
本报告将对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湖南省非遗文化资源概况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根据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湖南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77项。
湖南省非遗文化项目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传承意义。
二、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保护力度加大,湖南省各级政府也纷纷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2011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出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8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包括对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传承、创新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2.非遗文化产业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成效近年来,湖南省不断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节、展览等活动,加强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湖南省还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扶持,鼓励非遗文化项目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模式。
3.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发展的过程中,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湘绣非遗调查总结
湘绣非遗调查总结湘绣的概述湘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也是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湘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刺绣的重要流派之一,湘绣独具魅力,其绣品精致细腻、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湘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具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调查背景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湘绣非遗保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探索保护和传承湘绣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收集了关于湘绣的相关信息和意见,以期为湘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湘绣的历史、特点和保护现状。
接着,我们前往湖南省的几个湘绣传统工艺村,参观了湘绣的工艺展示和生产流程。
最后,我们与湘绣艺人和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湘绣传承和发展的看法。
调查结果1. 湘绣的保护现状目前,湘绣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湘绣的传统工艺技艺丧失严重,老一辈的湘绣艺人寥寥无几,新一代对湘绣的兴趣不高。
其次,湘绣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许多传统的湘绣工艺村面临着转型和困难。
另外,湘绣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和团队。
2. 湘绣的传承与创新面对湘绣的困境,一些湘绣工艺村开始尝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湘绣的传承和发展。
他们通过开设湘绣课堂、招募青年学徒,将传统的湘绣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
同时,他们也开展湘绣创新设计和工艺改进,注重与时俱进,挖掘湘绣的新市场和应用领域。
3. 湘绣的市场前景尽管湘绣面临许多挑战,但仍有大量的湘绣爱好者和市场需求。
湘绣作为一种高品质的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同时,湖南省政府对湘绣的保护和发展也加大了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资助,为湘绣的市场前景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与建议综合研究结果,湘绣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范文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一、引言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南方的评话曲艺”。
为了更深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二、调研目的1.了解湖南花鼓戏发展历史与现状;2.分析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与特点;3.探讨湖南花鼓戏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4.提出湖南花鼓戏未来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在湖南省内进行了10个抽样调查,还观看了3场花鼓戏演出。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了解了公众对花鼓戏的认知程度以及其观演需求等情况。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湖南省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
现代湖南花鼓戏不仅坚持传统表演形式,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2.湖南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与特点湖南花鼓戏的演出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人配合花鼓、锣、鼓等乐器演出,配合动作、表情、唱腔等完成剧情表达。
湖南花鼓戏注重鼓点与舞蹈的结合,以及文化内涵的展示。
3.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困境与挑战(1)观众群体的减少:受到新兴文化形式的冲击,湖南花鼓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2)年轻观众的缺乏:湖南花鼓戏多以老年观众为主,年轻观众的缺乏制约了花鼓戏发展的长远。
(3)传承人才的匮乏:由于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可度降低,湖南花鼓戏传承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困难。
五、未来发展建议1.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渠道,提高花鼓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参与。
2.创新演出形式: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戏剧表演手法,创新演出形式与内容,提高观众的审美体验。
3.加强人才培养与传承:加大对花鼓戏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相关教育机构与培训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扶持政策、经费支持等形式,鼓励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保护传统艺术形式。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湖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既可以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湖南非遗文化产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不少非遗项目在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进展。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统手工艺技艺的失传等。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亟需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本次调查将对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重点探讨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优势、对策及发展前景。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的编制,旨在为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调查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及展望其发展前景。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促进非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以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通过对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调查研究,我们旨在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推动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在湖南地区的繁荣兴旺。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起着关键作用。
在进行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时,我们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我们进行了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
通过查阅有关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该行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后续调查和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我们开展了实地调研和访谈。
我们深入湖南省各地的非遗文化产业基地和企业,与从业者和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行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获取一手资料和信息。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非遗文化也成为了文化产业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湖南作为中国重要的非遗文化聚集区,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一、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现状目前,湖南省内已有许多非遗文化传承人和机构,这些传承人和机构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与此同时,非遗文化在湖南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包括演艺表演、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
其中,湖南的土家族、苗族、傣族、侗族等民族非遗文化尤为丰富。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极大支持。
政府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和开发投入资金巨大,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得到了更加重视。
同时,政府也鼓励非遗文化的商业化运营,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打造非遗文化品牌,提高非遗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
1、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湖南非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湖南省内的花鼓戏、赛龙舟、木偶戏、柘皮、汉阳木版年画等非遗文化元素,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庞大的非遗文化市场湖南非遗文化市场体量庞大,既包括本地市场,也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
本土消费者对非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花费一定的费用来聆听、欣赏湖南地方非遗文化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和手工艺品等。
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湖南,寻找本土文化的味道,进一步扩大了湖南非遗文化市场的范围和潜力。
3、政府大力扶持的政策环境1、非遗传承人和机构的困扰传承人和机构的培养和管理是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重要问题。
湖南的非遗传承人年龄偏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非遗技艺传递被中断。
因此,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中,加强和扶持传承人和机构的培养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设立非遗文化学院、提供资金支持、提供宣传平台等方式,来加强非遗文化传承和培养。
2、非遗文化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非遗文化的商业化运营有可能会使非遗文化产业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理念,被市场化价值所取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报告一、引言根据我对所在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调查研究,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措施以及对社区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针对社区居民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并收集和分析了获得的数据。
2. 深度访谈:通过与社区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我获得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和传承情况的详细信息。
3. 文献研究:我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和分析,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政策和相关理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在我调查的社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艺、传统节日和传统技艺等。
在社区居民中,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较高,多数人表示非常珍视和重视。
然而,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四、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传承人培训:社区成立了传承人培训班,对潜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培训,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2. 重要活动的举办:社区组织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以加强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参与度。
3. 宣传和教育活动:社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包括展览、讲座和书法绘画培训等,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区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区的影响是多维度的:1. 民族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凝聚社区的凝聚力。
2. 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社区带来经济效益,例如,传统手艺和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吸引游客、带动旅游业,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3. 社会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研究摘要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整理和保护的困境。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进行了研究。
首先,分析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整理与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最后,提出了促进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研究、可持续发展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域,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变迁,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丧失、遗忘和破坏的风险。
因此,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与保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众多的项目,如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湘西地区涌现了大量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了丰富的文化传统。
2.地域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紧密相关。
3.传承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代代相传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1.传承困境:随着社会的变迁,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面临着困难,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有兴趣继承和学习。
2.资源流失:由于各种原因,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源面临丧失和流失的危险。
3.保护措施不足:湘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方法与策略为了保护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理和保护方法和策略。
首先,加强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研究,了解其现状和问题。
其次,建立健全的整理和保护机制,包括成立专门的机构和设立相应的经费。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南传统音乐作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剧,湖南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保护现状和传承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湖南传统音乐是湖南民间音乐的统称,主要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曲调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通常以歌唱、器乐、舞蹈等形式进行表演。
湖南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反映了湖南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湖南传统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包括山歌、花鼓戏、木偶戏、竹马戏、赶山会、踩歌场等形式。
山歌是湖南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
湖南传统音乐还包括舞蹈和器乐等形式,这些形式在表达情感和展示文化内涵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为湖南传统音乐增添了丰富的魅力。
湖南传统音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保护湖南传统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湖南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音乐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面临困难。
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和现代音乐来获得娱乐,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了解逐渐淡化,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传统音乐表演场所逐渐减少,艺人流失,传统文化环境受到破坏,传统音乐的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还面临着资金、人才和机构等方面的不足。
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支持,但目前相关情况还比较薄弱。
传统音乐传承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机构支持,但相关人才和机构也相对匮乏,难以满足传承和保护的需要。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湖南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着传承人口流失、传统手工艺技术传承困难、市场认同度不高等问题。
开展对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该行业的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提供依据。
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挖掘和利用湖南省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手工业、文创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湖南省经济的转型升级。
对湖南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1.2 研究目的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引言本文旨在深入调查分析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发展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通过对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调研,旨在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产业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预测和展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发展方向,促进湖南非遗文化产业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实现持续繁荣。
研究背景研究方法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报告的重要部分,通过科学方法和系统的研究手段来获取和分析关于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本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专家访谈法。
利用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大量有关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相关研究文献、统计数据和政策文件,对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历史发展、政策法规、产业现状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法,选择湖南省内代表性非遗文化传承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深入了解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承和发展情况,掌握实地资料和数据。
采用专家访谈法,邀请湖南非遗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获取他们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的看法和建议,为本报告的分析和结论提供有力支持。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于湖南地域、代表湖南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艺、民间文学等。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以花鼓戏、湘剧、湘绣、土耳其石雕、江村剪纸、神农城画、黄埔彩陶等项目在全国非遗名录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湖南非遗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非遗文化产品销售市场也逐渐扩大,涵盖了服装、饰品、家居用品、工艺品等多个领域。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湖南非遗文化项目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湖南参观学习。
湖南非遗文化项目也参与了多个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了湖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湖南非遗文化项目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的设计、研发和推广活动。
湖南非遗文化项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意和时尚感的产品。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湖南非遗文化项目在保护传统技艺的注重培养传承人才,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政府也加大了对非遗文化项目的经济扶持力度,为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才面临老龄化和继承难的问题。
传统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但年轻一代对此缺乏兴趣和耐心,导致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增大。
随着非遗文化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企业投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湖南非遗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品质和竞争力,寻找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非遗文化产业的保护工作还需要加强。
非遗文化产业是湖南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加强对其保护和管理,防止非遗项目的商业化过度和民俗化。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这些非遗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湖南省多民族、多文化的重要体现。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湖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一、调查工作1.深入实地,全面调查湖南省的非遗资源分布广泛,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资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了专业团队,深入实地进行调查。
通过现场走访、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2.专家指导,专业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团队得到了多位非遗研究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他们为团队提供了许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非遗的内涵和保护价值。
3.跨学科合作,深入挖掘除了请教非遗专家外,团队还与历史、民族、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研究非遗资源。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团队对非遗的挖掘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二、研究工作1.整理分析,挖掘价值在收集到大量数据后,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整理分析,专家们挖掘出了非遗资源的核心价值,如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
这些价值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重要意义。
2.制定措施,保护传承在挖掘出非遗的价值后,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着手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展非遗传承人认定与培训、组织非遗展示活动等。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非遗的原始面貌和传承方式,确保非遗能够得到代际传承。
3.推广宣传,增强意识为了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强了非遗的宣传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展览、开展文化讲座、制作宣传片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的独特魅力及其保护价值。
同时,还通过建设非遗博物馆、传承基地等,为公众提供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遗的平台。
4.国际交流,借鉴经验湖南省在加强国内非遗保护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2000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保护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总结了保护工作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湘西是一个山地区,地处湖南西部,以山峰起伏、林木茂盛、气候凉爽而闻名。
湘西地区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湘西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种文化形式丰富多样。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俗文化、语言文化、音乐文化、舞蹈文化、手工艺文化等。
这些文化遗产水平高、数量多、品类齐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从现状来看,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良好,但还有不足之处。
保护工作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各个方面进行保护,表现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湘西地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企业和个人之间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方便。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湘西地区虽然制定了许多政策法规,但实际执行中并不完善。
仍存在保护不力等情况,保护机制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2. 缺乏专业人才。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以及保护工作人员相对匮乏,缺乏足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经验。
3. 缺乏文化传承人才。
由于年龄增长或其他原因,湘西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缺乏专业性的传承人才,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传承。
三、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保护机制。
针对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情况,应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来加强保护机制。
2. 增加专业人才。
应该组织高质量的研讨会议和研究项目,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
邵阳布袋戏的调研报告范文
邵阳布袋戏的调研报告范文邵阳布袋戏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邵阳布袋戏是湖南省邵阳市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为了了解邵阳布袋戏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研。
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了90份,有效问卷88份。
同时,我们还前往邵阳市观看了一场布袋戏演出,对演出内容、演员表演等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三、调研结果1. 邵阳布袋戏的影响力较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的受访者表示对邵阳布袋戏有较高的了解和兴趣,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对邵阳布袋戏并不了解或了解甚少。
2. 演员队伍老龄化严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邵阳布袋戏演员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新一代年轻演员较少,且缺乏专业培训和传承机制。
3. 缺乏资金和场地支持:问卷调查显示,邵阳布袋戏团体普遍面临资金和场地不足的问题,导致演出经费紧张,场地难以保障。
4. 缺乏市场推广和宣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邵阳布袋戏演出的宣传不够,缺乏品牌知名度和市场推广手段。
四、调研分析邵阳布袋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多重问题。
首先,社会对布袋戏的认知度不高,导致市场需求不足;其次,演员队伍老龄化严重,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第三,缺乏资金和场地支持,使得演出经费紧张,演出场地难以保障。
五、调研建议1.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市场影响力: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提高邵阳布袋戏的知名度,吸引更多观众。
2. 培养年轻演员,形成良好传承机制: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吸引年轻人参与,并进行传统知识的传承。
3. 寻求政府和企业支持,解决资金和场地问题:争取政府资金和企业赞助进行演出活动,同时,与政府合作建立演出场地。
4. 结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邵阳布袋戏与旅游景点结合,打造邵阳布袋戏的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六、结论邵阳布袋戏作为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调整和发展的压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通道县为例
化、 歌舞文化 、 戏 剧文化 、 饮食文 化 、 婚丧 文化 、 服 饰文化 以及 “ 萨文化 ”等保存完好 ,在 5 6 2平方公里 的县境 内保 存着 9 4 8 处地上不可移动文物 ,较为集 中地展现 了侗族 的传统文化 , 是 我 国民族大花 园中的一支奇葩 。 目前 , 全县有 马 田鼓楼 、 芋头侗
近年来 ,为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 , 成 立 了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 工作领导小组 、 通 道侗 族 自治县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 通道侗 族 自治县第 三次文物 保护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 通道侗族研 究学会 以及具有独立法 人 资格 的通道侗族 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 、 通道侗族 自 治县侗锦研究 所等一系列 的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机构 , 为民族 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劲 的组织保障0 各有关部门各司其 职 地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 文化局加强 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 史博 览( 理论)
2 0 1 3年 8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y) 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 u g . 2 0 1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产业 开发 的调查 与思考
— —
以湖南省通道县为例
展之路 , 有力 地保 护和开发 了侗族文化 特色 , 民族 文化工作 得 到了长足发展。
一
、
通道县侗族文化资源保存现状
1 、 上下联动 , 群策群力 , 强力推进侗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该县境 内 自然 风光神奇 秀美 , 侗 族文化灿烂 悠久 , 侗族风
情 古朴 浓郁 , 人文景观相当丰富 , 独具特色 的节庆文化 、 建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实习时间:二零一一年七月至八月
实习目的:对湖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与研究
实习方法:走访调查,资料收集
实习主要成果:对湖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基本了解,并着重调查研究其中数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新换代,从而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并因此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凡是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于人类的文化的一部分,是某个特定群体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
它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贸、副业等)、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
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类别。
二、湖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丘陵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土温和、气候宜人、植被丰茂,适宜人类聚落生存发展。
因此,湖南成为人口密集的多民族省份之一,共有五十一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维吾尔、壮、白族等九个,大多聚居在湘西和湘南山区,少数杂居在全省各地。
在少数民族中,苗族和土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建立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同时,湖南处于多省交界处,占据洞庭湖平原,历史悠久,古来才人辈出,尚武重义、乐于取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因此,湖南深厚的文化积累,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庞大数量,种类更是繁多。
比较主要的有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巴陵戏、湘剧、荆河戏、常德丝弦、滩头木版年画、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炎帝陵祭典、女书习俗、挑花、目连戏等等。
在此,仅选取其中几种作为研究对象。
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自明代的弋阳腔流传发展,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
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湘剧脚色行当较京剧来说分工细致,包括大靠把、二靠把、唱工、小生、大花脸、二花脸、紫脸、三花脸、正旦、做工旦等12行,小生又有文巾、罗帽、雉尾、蟒靠之分,且有穷、文、富、武四种做派。
湘剧中的高腔由弋阳腔演变而来,早在明朝嘉靖年间便有相应记载。
弋阳腔在传入长沙、岳阳、醴陵等地之后,经“错用乡语”、“只沿土俗”并融合打锣腔等地方音乐,从而在弋阳腔滚唱基础上衍变成湘剧高腔。
值得一提的是,湘剧高腔与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戏曲形式“秦腔”,二者虽都是民间戏曲,但形成过程与戏曲内容特点等却截然相反。
秦腔主要由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流传甚广,其内容也多是源于古典小说、民间故事、神话等;而湘剧高腔则是湖湘文化兼容并蓄,吸取演变的结果,表演方式具有古典粗狂的大唱大跳、大喊大摇等楚地特色,内容也多是由其起源的弋阳腔、昆曲话本演变,加上湖南当地民间传说等。
这二者的不同源自于地域文化与民族的不同,秦腔形成、发展、壮大依靠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平原文化与民众基础,可以说是一种西北民间艺术的综合提炼,湘剧的演变则是由湖湘文化特点决定,具有典型的长江丘陵地区特色。
顺带一说,湖湘地区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戏曲形式——花鼓戏。
这种由花鼓伴唱,反映人民劳动、爱情、生活的戏曲形式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广为流传,亦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女书
“女书”又叫做“女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属于汉语方言的音节文字。
它起源和主要流行的地域是中国南部的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所以又叫做“江永女书”。
以前还通过女性婚嫁外地,扩展到附近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中。
女书的使用者主要是汉族妇女,也有当地一些放弃瑶语只用汉语的平地瑶妇女使用。
女书依靠母亲传给女儿,老人传给少年的自然方式,一代代传下来。
“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
江永女书是一种古老文字,
已为专家学者们所共识,但因女书没有古代文物,又未载于史志,故不能确定其起源时间。
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西部和南部与广西桂林地区为邻,隶属永州市。
江永女书流传于江永县的仅有两万人口的上江圩(包括上江圩镇和铜山岭农场及周边的个别村落)一带。
该县的潇浦镇、千家峒瑶族乡、允山镇、黄甲岭乡等地历史上也曾流传过女书,但在60年前即已先后消失。
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地的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它标记语言的手段和方法奇特,可以同音借代,用仅有的四百多个字符可以写出千余字的七字韵文来;女书采取家传、亲朋相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它和妇女特有的婚嫁、岁时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紧紧融合在一起。
一般说来,女书的载体大部分是各种精致织物与扇面等,行文多为七言绝句。
妇女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传授女书,这种集会被称为“唱歌堂”。
妇女们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并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文化。
2011年6月24日在中国上映的电影《雪花秘扇》中,便是以女书这种独特的女性文字作为故事发展的关键点,“唱歌堂”“写扇”等艺术活动也均有体现。
釉下五彩瓷
“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
在最初的时期,醴陵窑瓷器使用单一的氧化钴作彩饰原料,烧成了釉下青花瓷。
一九零七年至一九零八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的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醴陵釉下五彩瓷无论在生产工艺、制作规模、题材内容,装饰手法,艺术水平以及色料品种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烧造工艺上讲,它进行了种种改革,如柴窑改煤窑,三烧制改为两烧制等,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从制作规模上讲,自六十年代以来,不仅醴陵地区有专门生产釉下彩瓷的群力瓷厂,而且还有国光、星火、永胜、新民以及本省其它地区的建湘、洪江、界牌、新湘等瓷厂都有所发展,使湖南成了“釉下彩瓷之乡”。
从题材内容上讲,过去多采用花卉装饰,而现在的彩饰题材却是博采万物,诸如花鸟、山水、虫鱼、人物、走兽和传统题材中的龙凤、历史故事以及书法印章等,无不反映在釉下彩瓷的装饰中。
从装饰手法上讲,除了在勾勒的功力上较之过去的最高水平不免还稍有逊色外,其余在纹样的构成,色彩的处理、操作的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历史的水平。
彩绘设计人员用自己的实践丰富了这一传统的装饰艺术,因而创造了各种形式风格的装饰纹样,使釉下五彩的装饰艺术呈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其产品既有各式各样的陈设瓷,还有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各种日用器皿。
这些产品,有的被选为国家用瓷和国家礼品瓷,有的远销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历年来还有不少精工产品参加了国内
外艺术展览。
并多次获得了国家金质奖章。
为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中华发展民族增添了光彩。
二零零八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总结
本次实习调查研究中,我对湖南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与基本了解研究,取得了许多珍贵资料与体会,深刻领略到湖湘文
化的深厚与博大。
值得一体的是,湖南本地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被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民间瑰宝处于传承断代濒临消失的境况,而被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部分,有的依靠旅游业或民族发展得以保留壮大,有的却也岌岌可危,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状态,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文化保护的警钟,此中路途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