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岩溶学Ch2(第二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 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的水量分配
Reservoir Oceans Ice caps and glaciers Deep groundwater (750-4000m) Shallow groundwater (<750m) Lakes Soil moisture Atmospherea Rivers Biosphere Total Volume(106km3) 1370 29 5.3 4.2 Percent of Total 97.25 2.05 0.38 0.30
• •
三、岩溶动力系统运行特征的定量判别
l 简单定量判别 l 模型定量判别(热力学方法:矿物饱和指数计算)
PH、CaCO3饱和浓度的相互关系,用表格或曲线图对岩溶作用方向 强度作简单定量评价,例如: 图41,不同温度和Pco2条件下水中CO2含量(ppm) 温度越低,水中溶解CO2浓度越高 图42,溶液的PH(受CO2控制)值和饱和CaCO3浓度的关系 图43,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中CO2浓度和饱和 CaCO3浓度关系的差别 图44,温度、CO2浓度,和溶蚀CaCO3浓度 对岩溶动力系统运动方向的综合判别(Jakuss,1977)
二、岩溶动力系统运行特征的经验判别
用地球系统的碳、水、钙循环的运 行规律研究岩溶作用,需要有一种方法, 揭示三者对岩溶作用的综合影响-即掌握 岩溶动力系统的运行规律。
二、岩溶动力系统运行特征的经验判别
1. 判别指标的选择
据岩溶动力系统特点(图20,岩溶动力系统) 以下列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确定KDS运行特征。 气相:CO2:升高 溶蚀 降低 沉积 液相: HCO3-:升高 溶蚀 降低 沉积 pH 降低 溶蚀 CO2溶入水中 升高 沉积 CO2由水中逸出 Ca2+:升高 溶蚀 降低 沉积 固相: 观察CaCO3(MgCO3或其它碳酸盐)是沉积(钙华) 还是溶蚀(溶沟、溶痕(图20-1)等) 生物作用(植被生长)
即使不在瀑布部位:水流速度与岩溶作用也有密切关系(图33- 1)。在同一水体,流速快的部位溶蚀作用或沉积作用都较快。 图33-1,扩散边界层厚度与岩溶作用的关系
3. 应用实例
(3) 雨水对土壤CO2的活塞式驱动
图34,桂林试验场CF5与孔(揭露溶洞者) 暴雨后出现pH降低,电导上升的反常现象
(4) 岩溶动力系统开放度变化对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实验 •模型
岩溶动力系统的定义,功能 和特征,要求我们从全球 碳、水、钙循环来掌握其运行规律。
一、全球碳、水、钙循环与岩溶形成
2.
全球水循环与岩溶形成
地球上的水的起源和分布
年龄:同地球岩石 38亿年(据沉积岩石 ) 地球历史46亿年(据同期陨石推算) 46亿年-38亿年间有无水:不知道 现在地球上的水量:1408.6×106km3
二、岩溶动力系统运行特征的经验判别
3. 应用实例
(1) 光合作用与CO2浓度(及地形与CO2浓度)
图24,红外CO2测空气中不同高度的CO2浓度(桂林试验场) 图25a,观测结果,CO2在距地面2m高度内,逐步降低。 图25b,洼地底CO2浓度高(600-700ppm) 洼地顶部垭口低(300ppm) 图26,湖北长阳榔平钙华:pH升高,植物吸收CO2。 图26-1 榔平钙华 图27,罗马尼亚Poarta Liu Ionele洞口钙华及植被 图28,Poarta Liu Ionele洞口水化学变化 图29,向光钟乳石 图30,自来水两种不同流出方式引起的水化学变化
一、全球碳、水、钙循环与岩溶形成
1.岩溶动力系统(图1)
定义:控制岩溶形成演化、并常受控于已有岩溶形态的、 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界面上,以碳、水、 钙循环为主的物质、能量传输、转换系统。它是由固相、 液相、气相三部分构成的开放系统。 功能: ①驱动岩溶形成 ②调节环境酸化 ③驱动元素迁移、形成有用矿产、影响生命 ④记录环境变化 特征:对环境变化反映灵敏,需要特殊的工作方法。 •监测: 掌握系统、界面、事件
0.125 0.065 0.013 0.0017 0.0006
1408.7
0.01 0.005 0.001 0.0001 0.00004
100
Sources: Nace 1967; peixoto and Kettani 1973; turekian 1976; and Ambroggi 1977. a As liquid equivalent of water vapor.
降水量差别,直接造成了岩溶作用强度
和形态的差别。如 热带岩溶(桂林,图5) 干旱区岩溶(美国Nevada, 图6) 地中海岩溶(土耳其,图7) 高山岩溶(四川黄龙,图8)
海洋:
海底由于温度低,水压加大, pH 降低,溶蚀强度加大,以致在 4000~5000m深度以下方解石不再沉积,称为碳酸盐补偿面(CCD) ,也称为“ 海底雪线”。因为其上有方解石,为白色,其下为红 粘土。 图9 CCD(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或海底雪线 (J. Murry, 1912, 英国挑战者号船) 但海洋水也是不断地运动的。 如在3000m深处,海水的年龄在北大西洋为250岁,而北太平洋为 1750岁(图10,现代大洋深层水年龄分布) 这样就提出了一个大洋水传递带 (图11,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海水传递带示意图) 上述“ 海底雪线”也被扰动。 陆地水循环造成的一些局部及微观岩溶现象 (波痕、边槽、外源水作用等)已在前一章讲过。
一、全球碳、水、钙循环与岩溶形成 4.全球钙(镁)循环与岩溶作用
钙(镁)循环常与碳循环伴生,而在岩石圈、水圈之间转移,一 方面成为碳循环的载体。同时也成为岩溶作用的表现之一。有三 种过程。(图19,钙(镁)循环) (1) 硅酸盐风化,回收大气CO2,将碳存在碳酸盐岩中,为岩溶作 用提供物质基础。这在地球历史的早期,使其适合生命发展,起 了重要作用。 CaSiO3+CO2 CaCO3+SiO2 (2) 碳酸盐溶蚀,回收大气CO2,将钙和碳一起转入水圈,同时形 成岩溶。 CaCO3+CO2+H2O Ca2++2HCO3(3) 板块构造俯冲,碳酸盐岩变质产生硅酸钙盐,回收CO2 CaCO3+SiO2 CaSiO3+CO2
全球水循环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陆地: 每年11 万 km3 的陆地区降水分布很不均匀 ( 图3
及图4),由图上可看出,赤道附近净降水量最大, 而南、北纬20o附近净降水为负值。这对岩溶发育有 很大影响。 图3 全球净降水量(降水量-蒸发量)与纬度的关系 (From J. P. Peixoto and M. A. kettani, “ The Control of the Water Cycle.” Copyright© April 1973 by Scientific America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图4 全球年均降水量(From H. L. Penman,“ The Water Cycle.” Copyright© September 1970 by Scientific America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图35,黄龙钙华 图36,黄龙地热泉(转花池)由深部封闭系统溢出后, 在黄龙沟沿线的水化学变化,示CO2脱气和钙华沉积 图37,土耳其Pamukale钙华 图38,Pamukale钙华台地沿线水化学变化示热水由深 部溢出后,CO2脱气,pH升高,HCO3下降,钙华沉积
(5) 人类活动对岩溶动力系统运行规律的影响
观测验证:
图14,石灰岩溶蚀速度观测安放方式 图14-1,试验场安装试片铁栅 图15,广州-伊春各观测站溶蚀速度观测成果曲线 土下溶蚀比地面溶蚀多。 CO2与水相结合才能加强溶蚀作用,成为一个汇Sink 图16,陕西甸阳鱼洞岩溶动力系统观测结果 1. 碳酸盐岩库积极参与全球碳循环 2. 土中CO2不能单独促进溶蚀作用 3. 它必需与雨水结合,才能促进溶蚀作用 图17,桂林试验场植被恢复,CO2, pH, HCO3也很快改变 雨季水中HCO3-升高 由大气回收CO2,成一个汇Sink 图18,大气CO2的“ 失踪”汇sink
总量长期不变 这个总水量在已知地质历史上,保持不变, 不会向太空逸走(15km高空 凝结返回) 图2 全球水循环 箭头边数字为通量(单位:106km3) 年降水量(陆地+海面)=年蒸发量(陆地+海面) 0.110 0.386 0.073 0.423 0.496 0.496 括弧中为:各种水体的贮存量(详见表1)
模型:
全球碳循环模型如图12,单位:109tc 五个碳库: 1. 碳酸盐岩99.55% 2. 陆地生态系统 3. 海洋 4. 化石燃料 5. 大气 实线:平衡通量; 虚线:非平衡通量 图12 全球碳循环
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岩溶作用
问题:(1)占碳库99.55%的碳酸盐岩是否积
极参与全球碳循环? 一般认为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是长时间尺 度的缓慢过程?实际上如何? (2)土壤圈中的碳转换过程(图13) 它决定碳酸盐岩库是否积极参与全球碳循 环。
图39,乌江渡水电站大坝廊道中的鹅管 图40,乌江渡水电站大坝附近水化学剖面 示水泥形成高碱性环境(Ca(OH)2)
二、岩溶动力系统运行特征的经验判别
小结:
• 根据CO 、pH、电导、HCO 等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变
2 3
化,可定性判别岩溶动力系统的运行规律,掌握碳、水、 百度文库循环与岩溶作用方向的关系。 监测要实行现场测定、现场解释、及时发现问题,及 时验证。 监测点的选择:(泉口或距泉一定距离,土下、树下、 探头放置水下深度等)。监测时间(白天、夜间、早晨、中 午、雨前、雨后)都要根据研究目标安排,克服随意性。
3. 应用实例
(2)
水体扰动、日光暴晒与CO2脱气 图31,溶潭不同水深的水化学变化 图32,黄果树瀑布脱气产生钙华 图33,黄果树瀑布水化学监测点分布示意图
Pco2(PA)
66.07 38.02 64.57
表2,黄果树瀑布上、下游水化学特征变化 Ca2+ Mg2+ HCO3o TC PH 采样点 (mg/l) (mg/l) (mg/l) 1 2 3 21.9 20.7 20.4 8.33 8.55 8.37 65.04 57.89 60.03 18.69 18.09 18.69 179.42 158.41 174.57
现代岩溶学基础
刘子琦 michelle-lily@163.com
绪论 第一篇 普通岩溶学 (16学时)
第1章 地质、气候、水文、植被与岩溶 形成 第2章 岩溶形成与碳、水、钙循环 第3章 岩溶形态组合及其形成环境和特征 第4章 碳酸盐岩洞穴学
第2章
岩溶形成与碳、水、钙循环
一、全球碳、水、钙循环概述 二、岩溶动力系统运行特征的经验判别 三、岩溶动力系统运行特征的定量判别 (矿物饱和指数的计算)
1. 简单定量判别:根据实验、建立溶液中温度、Pco2、
2. 模型定量判别(热力学方法:矿物饱和指数计算)
二、岩溶动力系统运行特征的经验判别
2. 监测注意事项。
(1) 强调现场监测:用便携仪器 图21,CO2测定 Gastec 图22,CO2测定 红外仪 图23, HCO3-, PH, Tº C (2) 强调系统性: 除上述掌握气相、液相指标外,还注意固相的变化:溶蚀(溶痕), 沉积(有钙华),生物作用,植被 (3) 注意掌握界面,及环境的变化 液-气界面,生物-钙华界面;土-岩界面等。 环境:久旱,或雨后;日光;生物作用;水体扰动(瀑布等); 冷水侵入,系统封闭或开放; 人为条件:人群附近,或自然森林中,水泥使用(Ca(OH)2)
一、全球碳、水、钙循环与岩溶形成 3.全球碳循环与岩溶作用

定义:地球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的碳在岩石圈、 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以CO32- (以CaCO3、 MgCO3为主),HCO3-, CO2, CH4, (CH2O)n(有机碳 )等形式相互转换和运移过程。 气圈:CO2, CH4, CO 水圈:HCO3生物圈:(CH2O)n 岩石圈:CO32-, (CaCO3, MgCO3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